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55229      Online Users : 4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52


    Title: 胡錦濤時期中共對台心理戰之研究
    Authors: 林慧珍
    Lin, Hui Chen
    Contributors: 朱新民
    林慧珍
    Lin, Hui Chen
    Keywords: 胡錦濤
    心理戰
    三戰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4 10:46:07 (UTC+8)
    Abstract: 中共對台實施心戰作為歷史悠久,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國力之提升,對國際社會影響力亦漸次加大。中共認為心理戰是「配合國家進行政治、外交、軍事鬥爭的主要形式」,心理戰必須服從於國家戰略,放在國際政治經濟的大格局、國家發展總體戰略中來思考和籌畫。因此中共強調對敵心理戰,要把維護國家安全與統一、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等做為根本目的。而其心理戰主要策略係依據國家的戰略目標,搶佔戰爭道義的制高點,希望透過國家戰略層級的心理戰,為贏得國家戰略全局和政治外交戰線的主動權,創造有利的環境與條件。當前,中共在胡錦濤的領導下,其對台工作的方針政策,除了延續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江澤民的「江八點」外,2005年3月4日,胡錦濤發表關於台灣問題和對台工作的重要講話,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總的來說,胡錦濤時期所實施的對台心理作戰與毛、鄧、江等最大之不同,即在於胡錦濤除藉由傳統的心理作戰方式之外,更涵蓋了輿論戰和法律戰等各種非武力戰的作為,以爭取對其有利之優勢,期能和平解決台海問題。胡錦濤此種將傳統的心理作戰以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等三個面向加以擴充,並交互為用的作法,使中共對台心理作戰的手段與策略較毛、鄧、江等時期更加靈活、彈性及全面,其對台心理戰策略作為包括在政治上「外部孤立、內部分化」;在經濟上「經濟利誘、以經促統」;在軍事上「軍事嚇阻、以戰逼和」;在社會上「擴大交流、爭取民心」。但在其對台採取諸般心理戰作為時,亦有諸多限制因素存在,如在政治上,國際社會對我民主化奧援為其外交制約因素、台灣是多元民意且角色自主性高不易被分化;在經濟上,貿易依存度持續深化影響兩岸產業結構、對台經濟利誘欲達致政治認同之有限性;在軍事上,高額軍費支出造成區域情勢緊張、對台軍事威懾不利爭取台灣民意;在社會上,兩岸交流凸顯主流文化之對抗性、大陸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與挑戰,以及社會主義政策難以說服民主台灣等。未來兩岸如何求同存異、避免戰爭將考驗雙方領導人的智慧。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册(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民國87年 2 月)。
    Euguene H.Methrin,The Riot Makers(1971),本文轉引自黃天榮譯,暴亂製造者,上冊(台北:政治作戰學校,1974年6月)。
    Professor J.Milton Yinger,Handl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轉引自李白紅著,防阻顛覆戰爭的心理戰略。
    Robert Jomes Shafer,A Guido to History Methor, 本文轉引自趙干城、鮑世奮譯,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國81年4月)。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出版社,民國84年10月初版)。
    王玉東,現代戰爭心戰宣傳(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玉東,現代戰爭心戰宣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二刷)。
    王景嘉、聞宏海著,國防大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林榮林,「政治工作作戰功能的直接體現,兼論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4年。
    吳恆宇,軍事社會學專題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4)。
    周翠梅,「江澤民時期中共對台心理戰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施子中,「中共對台進行心理戰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專題報告(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0年10月)。
    郝唯學、趙和偉主編,心理戰講座(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郝唯學、趙和偉主編,心理戰講座(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5月)。
    高長,「兩岸經濟交流20年:回顧與前瞻」,發表於台海兩岸交流20週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台北:國立政大中國大陸研究中心,2007年11月23至24日)。
    陳憶綾,「解放軍資訊戰對台軍事安全影響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許如亨,「美伊戰爭心理戰之評析」,美伊戰爭無形戰力解析(台北:政戰學校軍社中心,民92年9月)。
    陶聖屏,「中共對台輿論戰之理論建構」,發表於反三戰論壇論文集-輿論戰(台北: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6年3月8日),頁4-6。
    王厚卿,現代軍事學學科手冊(河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4月)。
    郭瑞華,「中共對台宣傳的變遷與持續」,兩岸關係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主辦,民國93年12月3日。
    黃筱薌,「共軍『三戰』之戰略意涵與作戰運用解析」,中華戰略學刊(台北)冬季刊。
    黃甫生、劉戟鋒主編,高技術條件下軍隊思想政治工作新論(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頁238~254。
    許志嘉,「中共對台嚇阻戰略:理論與實踐」,全球政治評論,第15期(台北:中興大學政治研究所,2006年)。
    寇健文,「現階段中共對台工作的盲點:台灣民意分析」,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3期(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0年9月)。
    辜麗都,「胡錦濤對台心理戰決策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張山心、潘建剛,「法律戰:鬥力鬥智又鬥法」,政工導刊(北京:2004)。
    張明睿,「中共軍事能力現況對台灣安全的威脅」,曾章端主編,2003 台海戰略環境評估。
    趙建中,「因應共軍加強對台非武力『三戰』-我政治作戰應有的作為」,國防雜誌(龍潭)。
    楊堂珍,「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輿論戰戰法」,軍事記者,2004年第7期,總第522期。
    王紹光、何頻等合著,江澤民面臨的挑戰(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7月)。
    楊志恆,「胡錦濤因應內憂外患安全環境下的軍方人事調整」,展望與探索雜誌(台北縣新店市),第4卷第9期月刊,中華民國95年9月。
    楊開煌,「兩岸交流中文化現象之觀察」,發表於台海兩岸交流二十週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2007年11月23~24日),頁155~166。
    楊開煌,「兩岸交流中文化現象之觀察」,發表於台海兩岸交流二十週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2007年11月23~24日)。
    蔡裕明,「第四章核子時代的戰略思想」,戰略性的思考(台灣戰略研究中心,2002年7月28日),http://www.taiwanstrategy.org/ShiueJau/show。
    蔡震儒,「2003年美伊戰爭心理戰略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劉慶元,「中共『一國兩制』的政治戰略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潘進章,「從共軍『三戰』觀點研析中共武力犯台可能之作為」,陸軍月刊,2005年。
    賴冠企,「中共對台『三戰』策略運作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錢文彬,「後冷戰時其中共對台心理戰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戴振良,「中共威懾戰略對台海安全之影響-以二砲發展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5月)。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編,改革開放20重大決策述要(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1月1日版1刷)。
    嚴家其,「『一國兩制』的科學涵義及其特徵,紅旗,總1466期,1985年3月。
    (三)雜誌、報刊與網站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中國青年報(北京)
    中央社(台北)
    中共研究(台北)
    中央日報(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中新社(北京)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第1卷。
    青年日報(台北)
    法制日報(北京)
    星島日報(香港)
    陸軍月刊(台北)
    解放軍報(北京)
    華夏時報(北京)
    經濟日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BBC中文網(香港)http://news.bbc.co.uk/
    人民網 http://www.chinaorg.cn/
    毛澤東,「實踐論-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大紀元網 http://news.epochtimes.com/
    山西新聞網 http://www.daynews.com.cn/
    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
    中央網路報 http://www.cdnews.com.tw/
    中評社(香港)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新聞網 http://big5.chinanews.com.cn/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mofa.gov.tw/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網站 http://www.nyconsulate.prchina.org/
    今日新聞(台北) http://www.nownews.com/
    台盟網(北京)http://hanweb.capnet.com.cn/
    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2卷。
    自由時報(台北)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http://www.mac.gov.tw/
    多維新聞網(北京)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東方網(北京)http:// www.eastday.com/
    科報網http://www.stdaily.com/
    紅網 http://www.rednet.com.cn/
    軍事頻道 http://www.army.zbinfo.net/
    軍事新聞網(台北)http://news.gpwb.gov.tw/
    時報周刊(台北)http://magazine.sina.com.tw/
    亞太寬頻網(台北)http://news.apbb.com.tw/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編,鄧小平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2月)。
    國防部網站 http://csf.mnd.gov.tw/
    國際在線 http://big5.cri.cn/
    國家工商總局網站(北京)http:// www.saic.gov.cn/
    鉅亨網 http://news.cnyes.com/
    華夏經緯網(北京)http://www.huaxia.com/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
    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
    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
    親民新聞館 http://www.pfp.org.tw/
    聯合新聞網 http://www.udn.com.tw/
    中共國防大學編,高技術條件下戰役理論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David Easton,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Alfred A. Knopf,1953).
    David Easto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1968).
    David Lane , The Rise and Fall of State Socialism: Industrial Society and the Socialist State ( Cambridge , MA : Polity Press , 1996 ) .
    Giovanni Sartori,“Political Ideology ,and Belief System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June,1969).
    Ithel de.Solo Poll &Wilbur Schramn,,Handbook of Mass Communication(Chicago: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1973).
    Leon P. Baradat, Political Ideology: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New York: Englewood cliffs,1979).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5) .
    Ramon H. Meyers, Changes in China: Party State and Societ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9).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編,改革開放20重大決策述要。
    Raymond Aro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Strategy Thought,”Problems of Modern Strategy(Th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1970).
    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New York : Alfred A. Knopf.Inc.,1997).
    Richard Centers,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es: A Study of Class Consciousness(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9).
    Richard Solomon,“From Commitnent to Cant: The Evolving Functions of Ideology in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 Chalmers Johnson(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9).
    Roger C. Molander, Riddile Andrew S., and Peter A. Wilson,“Strategic Information Warfare: A New Face of War Parameters,”U.S. Army War College Quarterly(August 1996).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T.R.Dye,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Inc.,1975).
    William T. Bluhm, Ideology and Attitudes(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73).
    (二)期刊
    Acharya, Arabinda.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Terror: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Peac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 28, No. 2,(2006).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3)(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Evan A. Feigenbaum, “China’s Challenge to Pax American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4, No. 3 (Summer 2001) .
    Lin Hui chen,“China’s Perspective on US psychological Warfare against Iraq,”Chinese Military update,vol.1,no.1(June/2003).
    Michelle LeBar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03.07 , beyond intractability,http://www . beyondintractability.org / essay / cross-ultural- conllnunication.
    Paul Beaver, “China develops anti satellite laser system”, Jane’s Defense Weekly, Vol.30 No.32(December 1998).
    (三)雜誌、報刊與網站
    Taipei Times
    Reuters http://www.reuters.com/
    艾思奇主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3刷)。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8年11月)。
    伊藤憲一,國家與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列寧,「俄國社會民主主義者的任務」,列寧全集,第2卷(台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5月)。
    何德功、浦衛東、金勇,傾聽中國-新冷戰與未來謀略(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版)。
    杜波、文家成,不戰而屈人之兵(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
    杜波、韓秋風、文家成主編,全方位心理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6月)。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10月)。
    辛繼霖譯,輿論與宣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3)。
    李祖發,高技術戰爭政治工作組織指揮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水波、張世賢,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國85年3月)。
    林長華、趙玉榕,「廈門在建設束南沿海中心城市中金門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廈門涉台調研課題匯編(廈門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2004 年1 月)。
    吳彩光,中共心理戰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79年3月)。
    吳建德、鄭坤裕,「媒體出擊:美伊戰爭美軍媒體運用策略」,吳建德、沈明室主編,美伊戰爭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出版公司,2003年11月)。
    吳憲生、吳方澤著,整體戰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周恃天譯,說服技術-從宣傳到洗腦(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
    俞正山,武裝衝突法(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
    俞諧,馬克思主義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9年9月)。
    哈倫‧厄爾曼(Harlan K‧Ullman)、詹姆士‧韋德(James P‧Wade)著,滕建群、王春生譯震懾與畏懼-迅速制敵之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姚一平,「試論『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國際意義,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1988年。
    胡勘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十一五』 開局之年的中國環境保護」,2006年:中國環境的轉型與博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 。
    軍新宇等編,軍隊思想政治建設二十四講(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所,戰略學-2001年版(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烏杰,鄧小平思想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馬克思,「『新萊因報政治經濟評論』出版啟示」,馬克思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10月)。
    馬振坤,透視中共對台「三戰」(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總政戰局心戰處出版,2007年)。
    孫國祥等著,「第20章台灣的心理戰略規劃」,新戰略論(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8月)。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民國81年10月初版)。
    祝基瀅,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5)。
    許如亨,解構另類戰爭-心理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下冊(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9年5月初版)。
    許志錠,群眾心理學(台北:三鋒出版社,民國79年7月)。
    郭炎華主編,心理戰知識讀本(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
    郭華倫,中共問題論集(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71年10月)。
    國防部史政編印局譯,美國國防部四年期國防總檢(台北:國防部史政編印局,民國86年10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第三章中共軍力:軍事作戰構想」,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民國97年5月初版)。
    黃嘉樹、林紅,兩岸「外交戰」美國因素制約下的國際涉台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陳力生,台灣海峽的和平與戰爭(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91年4月)。
    陶文樓,辨證邏輯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
    黃甫生、劉戟鋒主編,高技術條件下軍隊思想政治工作新論(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溫宗仁,軍事變革中的思考(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刷)。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2000年版)。
    程寶山主編,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基本問題(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
    楊開煌、王誠合著,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7年6月)。
    楊開煌,出手-胡錦濤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5月31日初版)。
    楊開煌,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年5月)。
    楊春貴、張峰主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興起和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1998年12月)。
    楊潔勉,世界格局中的台灣問題:變化與挑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明,軟戰爭-信息時代政治戰探析(北京:解放軍報出版社,2005)。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2001年)。
    董樹藩,社會心理學(台北:國家書店有限公司,1980年8月)。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蔣緯國,認識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協會,民國81年6月)。
    潘石英,現代戰略思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7月)。
    劉克鑫主編,法律戰知識讀本(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
    劉志富,心理戰概念(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
    劉高平主編,輿論戰知識讀本(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
    劉蔚華、陳遠主編,方法大辭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劉靜波主編,21世紀初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2月)。
    蔣中正,「發揚實踐精神和研究敵人思想方法」,蔣總統全集,第二冊(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合作,民國57年3月)。
    謝漢烈,心理戰略(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民國65年12月)。
    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隊反敵心戰教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4月),。
    蕭杰、蔣建農,當代中國統戰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叢文勝等編,法律戰經典案例評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
    譚傳毅,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攻與防(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88年),頁19。
    (二)期刊論文
    王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轉引自鄧玲祁,「人質危機處理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王官德,「共軍對台進行『法律戰』的意圖、現況與發展趨向」,國防雜誌(龍潭),第20卷第2期。
    王信賢,「胡溫政權社會發展政策取向與挑戰:後極權社會主義發展型國家的觀點」,發表於兩岸政經轉型與民主發展-新政府人事、政策互動取向研討會(台北:政大國際事務學院、社會科學院、研究發展處、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暨治理論壇,2008年4月12、13日)。
    王俊傑,「美軍心戰內容傳單分析以1991-2003年兩次美伊戰爭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江大河,「中共心理戰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3年7月)。
    艾松如,「『孫子兵法』對現代心理戰運用的啟示」,發表於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略-第七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編2007年5月第一刷)。
    李白紅,防阻顛覆戰爭的心理戰略,頁22-26。轉引自周翠梅,「江澤民時期中共對台心理戰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李清義,「對中共心戰之研究(1979-1983)」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
    沈明室的,「共軍資訊作戰下非武力『三戰』-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之研究」,陸軍通資半年刊,第103期。
    沈明室,「論共軍三戰之運用策略與反制作為」,發表於反三戰論壇文集(台北: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6年10月4日)。
    沈明室,「美伊不對稱戰爭精神戰力與士氣對台海安全啟示」,吳建德、沈明室主編,美伊戰爭與台海安全。
    沈誠忠,「中共的信息心理戰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林銘彥,「兩岸關係中台灣宣傳戰略之研究(1990~1998)」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1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5981007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8100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6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