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23012      Online Users : 53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19


    Title: 從地緣政治「論海島型國家空軍戰略發展」--中國民國個案研究
    Authors: 陳添勝
    Contributors: 陸續
    陳添勝
    Keywords: 地緣政治
    海島國家
    軍事戰略
    空軍戰略
    戰略文化
    博奕理論
    決策理論
    角色理論
    戰略評估
    有效嚇阻
    防衛固守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4 10:42:31 (UTC+8)
    Abstract: 十八世紀英國的海上霸權幾乎統治全球四分之三個地區的殖民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意圖統治歐洲的陸權思想,日本侵略中國大陸的行為與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資源掠奪,主要原因是政治領袖受到地緣政治理論的影響,導致發動殘酷的戰爭。隨著航空時代的來臨「制空權」而不是制海權將成為一個國家力量的主要體現。葛雷在1991年波灣戰後曾說:「世界已見證了一場『非常戰爭』(hyper-war)的新型式作戰,空中武力已躍居於支配地位。」
    「戰略」乃兵力的威脅或實際運用以獲致戰爭的政治目的。軍事武力與戰爭息息相關,最終的目的是達成政治目標。即便是海島型國家對戰略的本質也難以跳脫這個範疇。李德哈達認為戰略問題乃是手段與目標的問題,戰略效益的觀念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標準,用以衡量在各種不同的地理環境中作戰的軍種對國家安全所能作出的貢獻。而「戰略思維」是決策者從戰略層面考量客觀事務的思維形式,是思維主體依據戰略諸要素而形成的戰略思想、戰略方針和戰略決策而進行的觀念動態;它強調軍事領域的運用。由於空軍戰略作戰與用兵指導並無「後發制人」的意涵,空軍建軍構想與戰略指導主張「攻防兼備」,與現階段「守勢戰略」構想脫節。戰略思維理念脫離不了地緣因素,台灣應該朝向海島地形國家的地緣特性方向思考,以選擇最佳的戰略與武力發展方向。戰略思維理論分析大致脫離不了決策者對戰爭的認知與預防?是否會造成衝突(衝突發生如何因應)? 危機將會產生(當衝突無法解決時)!戰爭可能發生(危機無法解決時)!最後決策者下達決策指導(軍事戰略指導)等系列式理論連貫均直接考驗決策者的決心下達。論述「決定性武器」意味該武器的運用對某些戰役或戰爭具有決定性作用,空中武力決定了1991年波灣戰爭及1999年科索沃戰爭的結果乃是不變的史證,但並非意味如果沒有空中武力其結果將令人存疑!根據以上觀點,某一特定「關鍵戰力」在戰略上較為適合用以處理某一衝突,各種事件發生均可能有一種特定力量(最可能為軍事力量)最適宜作為處理該事件的工具。因此,決策者對於海島型國家戰略思維的導向,必須認清聯合作戰概念為先,軍種的戰略效應值得重視,各軍種在某一戰爭中所具有的獨特角色與效能,如此才能獲得中華民國空軍戰略在未來台海戰爭或衝突中戰略發展的定位與目標。
    杭亭頓認為防衛式嚇阻(deterrence by defense)的構想具有報復的效能,防衛性嚇阻關鍵在強調報復能力與決心,戰略必須付諸行動(執行),構想才能實現,否則只是空想。現階段「有效嚇阻」與「防衛固守」構想中,嚇阻是預防戰爭發生或維持現狀的理論,防衛是在嚇阻無效後所發生的行為選擇。因此理論上戰略選擇應該以「有效嚇阻」先於「防衛固守」,換句話說國防投資與兵力結構發展應以「嚇阻」為主,「防衛」為輔的戰略指導方針,才能結合構想。發展中、長程巡弋飛彈或彈道飛彈,並建立一支隱匿性高與打擊力強的部隊等作法,增加防衛及打擊縱深,可提高「嚇阻」可信度。在台灣戰略能力不足情況下,採取「防衛」為核心,擴張「嚇阻」效果(攻防兼備)的戰略思維,較能因應台海情勢發展,符合國家安全需求。戰爭發生前選擇建構防衛性嚇阻武力為先,戰爭發生時其決勝關鍵重點在於「聯合制空、聯合制海」,防衛固守以聯合地面作戰為指導,以符合國防報告書所提「重點式發展」的建軍精神。
    SWOT分析理論分析程序可從戰略環境評估(包括地緣環境因素) 經敵我能力研析 形成建軍構想及軍事戰略構想 提出戰略指導 完成軍事戰略計量化 最後產出合理戰略資源需求。運用戰略評估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海島型國家台灣,從整體戰略環境及可能的威脅作為評估起點,考量國家科技與資源能力,以及友邦支持可能性等內、外因素,透過風險評估,規劃出合理兵力結構(包括武器裝備獲得,備選、計畫、及可用兵力,資源分配)。
    波灣戰空中攻擊所展現出的作戰模式,足以顯示海、空聯合攻擊的戰略行動將成為未來戰爭中的主流,空中攻擊的戰略效果較以往更為驚人,空軍戰略的發展導向聯合作戰型態,地面作戰時間大幅縮短。空中武力在「沙漠風暴」中所代表的是戰略效應,空中武力乃是美國空軍當前的思想主流,認為所有的空中設施均應整合為具有某整戰略涵義的一種軍事工具,手段與結果的關聯性應作為空中武力發展與運用的計畫作業指導。從1997年至2001年空軍軍事投資維持在約10%的配比觀察,空軍依據「宜攻不宜守」的戰略運用原則,確無法實現兵力整建目標,使空軍出現建構防衛性嚇阻戰力的困難窘境。軍事戰略計畫制定的「守勢防衛」構想,是積極的防禦作為,具備「攻守兼備」的戰略意函。對於海島型國家地理特性而言,空軍建立「攻守兼備」的兵力結構(包括建軍構想、兵力整建及備戰計畫)具有先天的合理性條件。
    迄2001年時台灣三軍總兵力佔全國總人口比例為1.65%,高於海島型國家的美國(0.85%)、英國(0.54%)、及日本(0.2%),顯示台灣兵員總額比例偏高。如果從空軍佔兵力總數比例言,美國佔27.3%,英國為29.87%,日本是18.47%(2002年日本為18.6%),而台灣空軍卻僅佔總兵力14.53%為最低。英國三軍總員額比例依序約為3:1:1.5,日本為3.5:1:1,台灣2001年三軍兵力計38萬人,陸海空三軍總員額比例約為:4:1:1,空軍員額比例明顯過低。1991年至2001年十年間國防預算三區分比較發現,軍事投資比例降幅50%,作業維持費方面保持約20%穩定比例,人員維持費所佔比例逐年增加,十年間增加約16%的成長率,均已超過先進國家所佔比例,顯示國軍在兵力結構、國防預算支用配比方向有檢討的必要。根據世界先進國家國防支出結構分析,其中軍事投資經費佔40-50%,作業維持費佔20-30%,人員維持費佔20%左右。
    塑造、回應、與準備乃是一個國家針對某種作戰場景,因應未來戰場需求,從預防到作戰過程階段所必須面臨的戰略抉擇。「戰略環境」除地理環境受空間限制不易改變,其他因素隨內、外在環境與時間產生相對性之變化。地緣政治因素對決策者的戰略思維導向具有絕對的影響力,決策者可運用地緣政治的外在影響力改變台海的戰略環境。「決戰境外」應該探討國軍擁有那些高科技能力、武器裝備質量的優勢、高素質的兵力、三軍聯合作戰能力、足夠的國防預算與組織結構等優勢條件,始能發揮「精準縱深打擊、提升早期與警、爭取資訊優勢」,以及支持「決戰境外」的構想?台灣面臨政治上無法主動採取攻勢作戰的限制,對於建構反制防衛性嚇阻武力方面,以具備早期偵蒐、遠距、精準、縱深、匿蹤型嚇阻武器為發展目標,如巡弋飛彈、彈道飛彈、反輻射飛彈、彈道飛彈防衛系統、發展電磁脈衝彈及反制核爆電磁脈衝非軍事武力、發展防衛性定向能制空武器等,以具備改變敵我優劣戰略態勢之能力而整備。
    有關空軍戰略發展新思維方面筆者認為應從改變戰略態勢、改變戰略環境、調整軍事戰略構想、建立正確的「攻擊與防禦」概念、建構海、空軍嚇阻力量、傳統防衛性嚇阻武力建構、空軍兵力規劃構想與空軍數量化規劃模式等方向著手,如此才能推論出合理的空軍戰略發展導向,以支持軍事戰略並結合國家安全目標。以上相關戰略新思維的觀點可提供決策者對於如何發展空軍戰略?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呈現。
    筆者認為美國無意派遣兵力直接介入台海衝突,僅止於採取間接性的防止衝突擴大,保持台海海空航行自由,或提供軍事武器協助台灣,布希對介入台海戰爭的走向傾向於『選擇性軍事介入海外衝突』的可能性較大。國際間介入台海軍事衝突的態度原則採取自衛是手段,不過仍將受到美國若干程度的影響。
    Reference: 一、 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
    1. 海軍總部。《馬漢海軍戰略論》。台北:三軍大學,1989年1月。
    2. (John B. Hattendorf)。《馬漢論海軍戰略》,陳重廉譯。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1998年。
    3. 三軍大學。《空軍戰略論》。台北:三軍大學編印,1982年3月。
    4. 空軍總部。《空軍戰略論》。台北:三軍大學,1972年2月。
    5. 大衛˙歐文(David Owen)。《防衛政策》,李長浩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74年。
    6. 葛雷(Colin S. Gray)。《戰略探索》,王振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
    7. (Michael J. Green)。《武裝日本:國防自主與聯盟政治》,楊連仲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
    8. 空軍作戰要綱修編小組。《空軍作戰要綱》。台北:空軍總部印製,1986年3月。
    9. 空軍作戰要綱修編小組。《空軍作戰要綱—教學參考》。台北:空軍總部印製,1997年。
    18. 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黃欲美譯。台北:聯經,1997年。
    19. (Paul Kennedy)。《霸權興衰史》,張春柏等譯。台北:五南,民國87年。
    20. (Clayton Roberts, Danvid Robers)。《英國史》,賈士蘅譯。台北:五南,1986年。
    21. 胡鞍鋼、楊帆。《大國戰略》。中國: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22.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1992年10月。
    23. 彭光謙、姚有志。《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2001年10月。
    24. 鈕先鍾。《日本再認識》。台北:軍事譯粹社,1968年5月。
    25.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
    26.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9月。
    27. 彭光謙、姚有志。《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2001年10月。
    10. 徐培根。《1982年地略學論文選集》。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1982年9月。
    28. 喬納森˙唐納(Jonathan H. Turner)。《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吳曲輝等譯。台北:桂冠,1992年。
    29. Richard Smoke著。《政治科學大全》。〈國家安全事務〉,8卷,王海濱譯。台北:幼獅,1983年4月。
    30. 林正義。《美國總統運用國家安全會議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編,1989年。
    31. James C. Charlenworth。《當代政治分析》,徐精一、呂亞力合譯。台北:正中,1981年。
    32. 李序僧。《人格心理學》。台北:台灣書店,1972年2月再版。
    33. 阿諾德˙羅斯(Arnold Rose)。《人類行為和社會過程》(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Process)。Boston:Houghton Mifflin, 1962。
    34. 艾爾弗雷德˙林德史密斯(Alfred Lindesmith)及安賽姆˙史特勞斯(Anselm Strauss)。《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Holt, Rinehartand Winston, 1968。
    35. 塔爾科特˙派森斯(Talcott Parsons)。《社會系統》。New York: Free Press,1951。
    36. 史金納。《科學和人類行為》(Si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New York: Macmillan,1953。
    37. 拉爾夫․特納。〈社會角色:社會學方面〉(Social Roles:Sociological Aspects)。《國際社會科學大百科》(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New York: Macmillan,1968年。
    11. 徐培根。《地理與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學會編印,1982年9月。
    38. 鈕先鍾。《戰略研究與戰略思想》。台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10月。
    39. 薄富爾(Ander Beaufre)。《戰略緒論》,鈕先鍾譯。台北:軍事譯粹社,1980年。
    40.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5月。
    41.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1995年10月。
    42.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1985年6月。
    43. John M. Collins 著。《大戰略——Grand Strategy》,鈕先鍾譯。台北:黎明,1987年5版。
    44. 約米尼(Barn De Jomini)著。《戰爭藝術》,鈕先鍾譯。台北:軍事譯粹社,1978年3版。
    45. 林中斌。《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1998年1月。
    46. 彭懷恩。《透視台灣防禦》。台北:風雲,1984年11月。
    47. William F. Glueck。 1989 Business Policy:Strategy 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Action,司徒達賢譯。台北:東華,1989年。
    12. 普瑞斯科(J.R.V. Prescott)。《國家政策地理》,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82年。
    48. 戴金宇。《空軍戰略學》。北京:北京市新華書店,1995年7月。
    49. 查爾斯、梅森哲(Charles Messenger)。《世紀戰雲錄》,王鼎鈞譯。台北:麥田,1997年。
    50. 中日關係研究會。《當前日本國防——日本國力調查報告之二》。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編印,1974年7月。
    51. 尤金勇、巴東擎、姜軍山、漠然編。《偷襲珍珠港》。台北:台灣廣廈國際出版,1995年10月。
    52. (Frank O. Hough)。《島嶼戰爭—太平洋爭奪戰》,鈕先鍾譯。台北:軍事譯粹社,1978年1月再版。
    53.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血戰太平洋:盟軍的危機與轉機》。台北,星光,1995年。
    54. 陳水扁、柯承亨。《國防黑盒子與白皮書》。台北:1992年12月。
    55. 蘇進強。《台海軍事衝突的評估》。台北:國策中心,1993年8月。
    56. Thomas Karas著。《新高地》,劉景熙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57. 譚傳毅。《戰爭與國防》。台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5月。
    13.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篡委員會編。《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部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2002年7月。
    58.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59. 向山寬夫。《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上下冊》,楊鴻儒等譯。台北:福祿壽興業公司,1999年。
    60. 翁明賢。《2010年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1998年1月。
    61. 李登輝。〈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培養互信兩岸關係〉。《奉獻與奮鬥》。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5年。
    62. 中科院。《核爆電磁脈衝對軍事系統的影響及因應措施》。新竹:中科院核能所,1986年6月。
    63. 鍾堅。《未來十年中共現代化軍力評估報告書》。新竹:清華大學,1998 年6月。
    64. 張二旺少將。《高技術條件下理論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65. 李潔明、唐思。《台海危機美中關係揭密——台灣有沒有明天?》。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66. 總策劃張建邦。《未來台海衝突中的美國》。台北:麥田,民國87年1月。
    67. 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中國社會科學近代史研所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2分冊。
    14. 海軍總部。《馬漢論海軍戰略》。台北:海軍學術月刊,1998年。
    68. 裘兆琳主編。《後冷戰時期美國海外出兵案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1年12月。
    69. 李登科、林文成、林正義、劉德海、鄧中堅編。《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70. Kenneth Hoover and Todd Donovan。《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思維》,張家麟譯。台北:韋伯,民國90年。
    71.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台北:麥田,1998年1月。
    72. 彭光謙、姚有志。《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2001年10月。
    73. 梁守德。《面向廿一世紀的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8年1月。
    74. 孟樵。《探索中共廿一世紀的軍人:邁向打贏高科技戰爭之路》。台北:全球防衛雜誌,2001年3月。
    75. 廖德智。《戰爭未來》。台北:淡水大學驚聲書城,2001年1月。
    76.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北京:洪業,1998年9月。
    77. 吳穹、過亦林編。《不沉的英倫島—英倫之戰》。台北:風雲,1994年11月。
    15. 美國國防部。《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台北:國防部史編局譯,2002年。
    78. 周政生。《福島戰爭》。台北:天工,1983年。
    (三)期刊
    1. 劉榮傳。〈研析地緣對戰略國家安全之影響〉,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1999年12月8日。
    2. 宋學文。〈廿一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美國對台安全策略之形成、鬆動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3期。2001年7月夏季號,頁85。
    3. 蔣緯國。〈從地緣戰略理論,分析台灣在世局中之戰略價值〉。《三軍聯合月刊》,13卷10期。1975年12月,頁5-15。
    4. 杜蘅之。〈台海形勢的展望〉。《實踐雜誌》,661期。1978年7月,頁12。
    5. 費浩偉(Harvey J. Feldman)。〈中美關係的演進1948-1987年〉。《聯合月刊》,1987年7月,頁49。
    6. 費浩偉(Harvey J. Feldman)。〈中美關係的演進1948-1987年〉。《聯合月刊》,1987年7月),頁49。
    7. 邵宗海。〈評估韓戰前後杜魯門對華政策〉。《問題與研究》,30卷5期。1991年5月,頁95。
    8. 尹慶耀。〈中美關係的回顧—截至1992年〉。《共黨問題研究》,24卷6期。1998年6月,頁5。
    16. (Robert S. Dudney)。《廿一世紀美軍兵力整建》,鍾岳華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7年。
    9. 張亞中。〈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期刊》,3卷1期。2002年1月,頁32。
    10. 宋國誠。〈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預測〉。《中國大陸研究》,39卷9期。1996年9月,頁5-26。
    11. 鈕先鍾。〈空權思想的發展〉。《國防雜誌》,7卷2期。1991年,頁42-53。
    12. 王傳照。〈地緣政治與大英帝國的興衰〉。《國防雜誌》,17卷4期。2001年10月,頁55。
    13. 陳飴燦。〈海島防禦之我見〉。《陸軍學術月刊》,8卷18期。1972年6月,頁40-45。
    14. 吳釗燮。〈解決衝突的理論分析模型〉。《問題與研究》,34卷10期。1995年10月,頁63-75。
    15. 謝爾德․斯德萊克(Sheldon Stryker)。〈作為家庭研究方法的符號互動〉(Sumbolic Interaction as an Approach to family Research)。載於《婚姻與家庭生活》,2期。1959年5月,頁111-119。
    16. 威廉․古德。〈規範承擔與服從角色——地位義務〉(Norm Commitment and Conformity to Role-Status Obligations)。載於《美國社會學期刊》,66期。1966年12月,頁246-258。
    17. 拉爾夫․特納,〈在道德判斷中的自我和他人〉(Self and Other in Moral Judgement),載於《美國社會學評論》,19期(1954年6月),頁254-263。
    18. 拉爾夫․特納。〈在道德判斷中的自我和他人〉(Self and Other in Moral Judgement)。載於《美國社會學評論》,19期。1954年6月,頁254-263。
    17. (Larry M. Wortzel)。《廿一世紀臺海兩岸的軍隊》,吳奇達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
    19. 拉爾夫․特納。〈角色扮演,角色立場和參考群體行為〉。載於《美國社會期刊》,61期。1956年1月,頁316-328。
    20. 約翰˙克茨勒和哥布(John W. Getzels and E. C. Guba)。〈角色、角色衝突和效果〉(Role, Role Conflict, and Effectiveness)。載於《美國社會學評論》,19期。1954年2月,頁164-175。
    21. 威廉˙古德。〈角色緊張理論〉(A Theory of Role Strain)。載於《美國社會學評論》,25期。1960年8月,頁483-496。
    22. 拉爾夫․特納。〈角色和人〉(The role and the Person)。載於《美國社會學期刊》,84期。1978年,頁1-23。
    23. 拉爾夫․特納。〈真實自我:從制度到刺激〉(The Real Self:From Institution to Impulse)。載於《美國社會學期刊》,81期。1970年,頁989-1016。
    24. 拉爾夫․特納。〈像角色學習一樣的規範學習〉(Role Learning as Role Learning)。載於《批判社會學國際期刊》,1期。1974年9月。
    25. 竇格體(James E. Dougherty)、普發茲格瑞夫(Robert L. Pfaltzgraff, Jr.)等著。《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洪秀菊等譯。台北:黎明,1988年3版。
    26. 鈕先鍾。〈長程戰略計畫作為的研究〉。《中華戰略專刊》,秋季版。1983年9月,頁26。
    27. 陳偉華。〈從『戰略嚇阻』論台灣『國防戰略』發展上的兩難〉。《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2期。2001年4月,頁77-79。
    28. 潘東豫。〈淨評估與軍事戰略規劃管理—上冊〉。《國防雜誌》,16卷4期。2000年10月,頁71-86。
    18. 國防大學。《海權與戰略》(台北:國防大學,2002年1月再版。
    29. 國防大學戰院空略組。〈不列顛戰役之空戰戰略研究〉。《國防雜誌》,2卷3期。1986年。
    30. 國防大學戰院空略組。〈不列顛戰役〉。《國防雜誌》,2卷3期。1986年,頁102-111。
    31. 鈕先鍾。〈空權思想的發展〉。《國防雜誌》,7卷2期。1991年,頁42-53。
    32. 蕭文。〈不變的地緣重要性〉。《國防譯粹》,25卷2期。1998年2月,頁53。
    33. 前田壽夫。〈安保本位の「新防衛計劃大綱」〉。《軍縮問題資料》,1996年5月號,頁62-66。
    34. John A. Tirpak。〈美國之空中遠征軍〉。《國防譯粹》。,董加欽譯,25卷9。1998年9月,頁4-12。
    35. James D. Hessman。〈美國空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防譯粹》。朱家屏譯,25卷9期。1998年9月,頁20-26。
    36. James Kifield。〈阻敵前進〉。《國防譯粹》。洪予彧譯,25卷9期。1998年9月,頁27-34。
    37. 蘇紫雲。〈台灣防衛戰略的轉變與新政府的國防理念〉。《國防政策研究》,1期。2000年10月,頁111-119。
    38. 〈決戰境外概念的提出:陳總統陸官校演講稿節錄〉。《國防政策評論》,2卷1期。台北:2000年10月,頁129-131。
    19. (Richard D. Sokolsky)。《布希政府的戰略挑戰》,楊永生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年。
    39. 張至寬。〈台澎防衛兵力結構之研議〉。《國策雙周刊》,94期。1994年9月,頁7。
    40. 克里斯˙丹查克(Chris C. Demchak)。〈小國的國防現代化:以色列、台灣以及未來軍隊的『中庭模式』〉。《國防政策評論》,1卷4期。2001年夏季,頁6-30。
    41. 蘇紫雲。〈廿一世紀的戰爭:縱深作戰個案研究〉。《問題與研究》,35卷10期。1996年10月,頁55-70。
    42. 宋國誠。〈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預測〉。《中國大陸研究》,39卷9期。1996年9月,頁5-26。
    43. 陳飴燦。〈海島防禦之我見〉。《陸軍學術月刊》,8卷18期。1972年6月,頁40-45。
    44. 楊志恆。〈比較美國與中共國防工業的演變〉,。《問題與研究》,34卷6期。1995年6月,頁32。
    45. 錢士安〈後冷戰時期美國裁減國防預算之影響〉。《美歐月刊》,9卷11期。1994年11月,頁17。
    46. 林正義。〈由美國三份報告論台灣的國防安全〉。《政策月刊》,49期。1999年8月,頁7-9。
    47. 蘇紫雲。〈廿一世紀的戰爭:縱深作戰個案研究〉。《問題與研究》,35卷10期。1996年10月,頁55-70。
    48. 悅萱。〈一九九三年的中共軍事〉。《中共研究》,28卷2期。1994年2月,頁38。
    20. 國防部編委會編。《空權研究參考資料》。台北:國防部,1989年1月。
    49. 林正義。〈由美國三份報告論台灣的國防安全〉。《政策月刊》,49期。1999年8月,頁7-9。
    50. 袁仲一、翟文中。〈中共海軍潛艦部隊的專業能力與未來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4期。2001年10月,頁36-55。
    51. 包宗合。〈從中共文攻武嚇看兩岸問題的癥結〉。《政治科學叢書》,7期。1996年5月,頁305。
    52. 莫大華。〈戰略文化與軍事準則理論之探討〉。《國防雜誌》,12卷3期。1996年9月,頁3-14。
    53. 林文程。〈面對中共威脅的一些國防思維〉。《政策月刊》,49期。1999年8月,頁20-22。
    54. 郭錫徦。〈1996年中共軍事動態回顧〉。《共黨問題研究》,23卷3期。1997年3月,頁69-71。
    55. 曾復生。〈台灣海峽潛在軍事危機的根源〉。《國防政策研究》,1期。2000年10月,頁91-109。
    56. 羅承烈。〈核電磁脈衝干擾之研究〉。《空軍學術月刊》,494期。1998年1月12日,頁31-41。
    57. 應紹基。〈中共計畫提前生產殲十型戰機之研析〉。《空軍學術月刊》,536期。2001年7月,頁23。
    58. 陳昭偉。〈新世代短程纏鬥飛彈系統〉。《尖端科技雜誌》,167期。1998年7月,頁44。
    21. 國防部編委會。《空權─生存的關鍵Air Power─Key Of Survival》。台北:國防大學,1950年。
    59. 陳敏雄。〈中共空軍演變之研究—下〉。《空軍學術月刊》,536期。2001年7月,頁9、13。
    60. 謝志松。〈科索沃戰爭對我防護作為之啟示〉。《國防雜誌》,15卷3期。1999年9月,頁34。
    61. 高喜沛。〈中共向南海擴軍之剖析〉。《陸軍學術月刊》,371期。1996年7月,頁37-45。
    62. 陳一新。〈從布希外交團隊與領導風格看美國外交與兩岸政策〉。《遠景期刊》,2卷1期。2001年1月,頁20。
    63. 趙國財。〈美日安保體系的分析〉。《國魂》,第631期。1998年6月,頁36-38。
    64. 周季華。〈美日安保體系的強化與東亞安全〉。《國際問題研究》。1996年4月,頁22-26。
    65. 楊伯江。〈美日安全保障聯合宣言—意味著什麼?〉。《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1996),頁1-5。
    66. 宋學文。〈廿一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美國對台安全策略之形成、鬆動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3期。2001年7月夏季號,頁85。
    67. 丹蒙˙布利斯托(Damon Bristow)。〈臺海兩岸軍力平衡:中國是否擁有優勢〉。《國防政策評論》,1卷2期。2000年冬季,頁97-132。
    68. 陳偉華。〈從「嚇阻戰略」論台灣「國防戰略」發展的兩難〉。《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4期。民國89年10月,頁71-96。
    22. 國防大學。《軍事革命與2010年後台海戰略評估》。台北:三軍大學編,1999年6月。
    69. 陳偉華。〈傳統嚇阻在理論上的辯證〉。《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2期。2001年4月,頁153-75。
    70. 譚傳毅。〈嚇阻理性之分析〉。《問題與研究》,36卷1期。1997年1月,頁61-78。
    71. 張亞中。〈中共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3卷2期。2002年4月,頁1-42。
    72. 張中勇。〈中共軍事事務革命與台海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3期。1999年7月,頁115-162。
    73. 張哲銘、翟文中。〈中共發展「非對稱軍力對我國國防安全影響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3期。1999年7月,頁163-181。
    74. (Dennis Steele),吳弟夫譯。〈角色與任務告之綜析〉。《國防譯粹》,23卷4期。1996年4月,頁35-44。
    75. 陳一新。〈柯林頓政府台海危機決策制定過程—個案研究〉。《遠景期刊》,1卷1期。2000年1月,頁85-138。
    76. 王崑義。〈台海危機控制與「決戰境外」的戰略分析〉。《遠景期刊》,2卷4期。2001年
    10月,頁161-192。
    80.廖宏祥。〈淨評估的方法與應用〉。《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3期。2001年7月,頁1-22。
    23. 江田謙介。《日本成為軍事大國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年1月。
    81.陳勁甫。〈從決策理論看淨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3期。2001年7月,頁23-41。
    82.楊志恆。〈從綜合國力看淨評估:後冷戰時期每中國力評估方法的比較〉。《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3期。2001年7月,頁42-57。
    83.鈕先鍾。〈空權思想的發展〉。《國防雜誌》,7卷2期。1991年,頁42-53。
    (四)論文集、碩博士論文
    1. 賴岳謙。〈1978年後中共經濟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2. 陳和全。〈政治博奕模型與決策〉。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3. 陳慶國。〈冷戰後中共空軍現代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4. 鄭舜元。〈日北防衛武力整建戰略涵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3月。
    5. 吳恩德。〈赫阻戰略之研究—以中華民國軍事安全政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五)研討會論文
    24. 中村龍平、內田一臣、石川貫之。《日本自衛隊的作戰構想》。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9年5月。
    1.劉榮傳。〈研析地緣戰略國家安全之影響〉,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88年12月8日。
    2.鐘堅。〈提昇國軍制空戰力考量因素〉,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國防大學軍事學院空軍學部主辦,民國90年12月8日。
    3.陳國雄。〈我國如何建立嚇阻兵力〉,新世紀研討會:國家安全與兩岸關係,2000年4月1 日。《自由時報》,2000年4月2日,版4。
    4. Michael, Pillsbury. 〈Net Assessment Techniques〉,海峽兩岸軍事評估講習會,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主辦,2000年5月17日。
    5. 蘇進強。〈國防改革與國防預算的辯證〉,民國82年中央總預算評估研討會,國策中心主辦,1994年4月1日。
    6. 張鼎禮。〈空中戰場管理與運用之研究〉,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1年12月。
    6. 羅志成。〈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構想與空軍兵力規劃〉,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1年12月。
    7. 洪陸訓、莫大華、段復初。〈中華民國台灣軍隊與社會關係的演變:從軍事化社會到社會化軍隊〉,《國防政策評論》,台灣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的未來展望國際研討會,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主辦,2001年1月18日。
    8. 程邦達。〈空戰戰力提升及整合之研究—從提升國家安全作為談起〉。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1年12月。
    9. 翁明賢。〈全球化下的軍事安全兼論空權與國家安全的關係〉,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國防大學軍事學院空軍學部主辦,民國90年12月8日。
    25. 國防部。《1990年代日本之安全保障》,韓立基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編印,1985年。
    10. 蘇紫雲。〈拒敵境外與空中力量〉,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國防大學軍事學院空軍學部主辦,民國90年12月8日。
    11. 張立德。〈我國第三代空中戰力獲得與作戰能力維持之研究〉,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國防大學軍事學院空軍學部主辦,民國90年12月8日。
    12. 潘東豫。〈空軍兵力規劃數量化模式與流程建立之研究〉,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國防大學軍事學院空軍學部主辦,民國90年12月8日。
    13. 張教承。〈民國100年空中兵力規劃與運用〉,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二),國防大學軍事學院空軍學部主辦,民國90年12月8日。
    14. 國防大學。〈國軍未來軍事戰略思維之研究〉,國軍未來建軍規劃學術研討會,國防部主辦,民國90年6月27日。
    15. 潘東豫。〈淨評估與軍事戰略規劃管理〉,國軍未來建軍規劃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89年11月3日。
    16. 劉榮傳。〈研析地緣戰略對國家安全之影響〉,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部主辦,民國88年12月8日。
    17. 楊志恆。〈美日安保之沿革及其對台海安全之影響〉,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部主辦,民國88年12月8日。
    18. 鞠德風。〈從中共超限戰理論論我國複合式軍事戰略運用〉,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部主辦,民國88年12月8日。
    26. 國防部。《中華民國82-83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1993-1994年。
    19. 曾章瑞。〈數位國防—跨世紀「國防戰略」新思維〉,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部主辦,民國88年12月8日。
    20. 毛惠民、陳漢華。〈美國全球戰略與中共及台灣問題〉,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部主辦,民國90年12月11日。
    21. 陳偉華、胡瑞舟。〈台海兩岸衝突預防窒礙因素與因應之道〉,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部主辦,民國90年12月11日。
    22. 林正義。〈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國防戰略選擇途徑〉,後冷戰時期兩岸國防軍事發展學術研討會,行政院陸委會及空軍官校科學部軍事社科院研究中心合辦,民國85年3月28日。
    23. 楊念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事戰略的分析—積極防禦戰略的時代意義與內涵〉,後冷戰時期兩岸國防軍事發展學術研討會,行政院陸委會及空軍官校科學部軍事社科院研究中心合辦,民國85年3月28日。
    24. 牛銘實博士(Dr. Emerson Niou)。〈戰略環境評估—台海綜合性安全議題〉,九一上半年國際講學暨工作研討會,國防部主辦,民國91年6月7日。
    25. 麥克˙馬堤博士(Dr. Michael Marti)。〈戰略環境規劃—戰略分析與戰略評估〉,九一上半年國際講學暨工作研討會,國防部主辦,民國91年5月27日。
    (六)網路資料
    1.〈軍略地理的相關理論〉。http://home.kimo.com.tw/yeagw/3geo-2.htm。
    2.宋子捷。〈軍略地理〉。http://www.nchu.edu.tw/~arm/picture/tree/f/sld001.htm 2001/3/9
    27. Thomas A, Keaney., and Eliot A. Cohen. 《波灣空戰——掀起戰爭革命?》,楊連仲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編印,2002年。
    3.孫揚明、胡玉立。〈兩岸問題—布希持條件式承諾〉,《World Journal》。http://www.geocities.com/mstkg/wj1215.htm
    4.牟傳珩。〈社會自然主義國家說─走向後對抗時代〉。http://www.asiademo.org/2001/01/20010121a.htm
    5. 宋偉。〈中國崛起與英美崛起的地緣政治比較分析〉。http://wmdzj.xiloo.com/discuss/discuss-2.htm.
    6. 王銘源。〈冷戰結束、亞太地區的新局勢〉,中國政策研討會書面意見。http://taiwan.yam.org.tw/china_policy/n_wang.htm
    7. 張瑋琦。〈漫談島嶼的可能〉。http://e-info.org.tw/column/kuroshio/2001/co-kuro01060101.htm
    8. 王二羽。〈「出海」機制與中國地緣政治〉。http://www.future-china.org/fcn/ideas/fci990630.htm.
    9. 〈今日的英國軍隊〉。http://www.angelibrary.com/jun_shi/liliang/006.htm
    10. 薛湧。〈小泉內閣與東亞地緣政治的轉型〉。http://www.zuopai.com收藏http://www.kl.gz.cn/~jzfl/dy25.htm.
    11. 〈中共談美國的戰略文化〉。http://cdstic.cetin.net.cn/xdjs/xd1999/xd99702.htm
    12.林利民。〈廿一世紀地緣政治格局析論—兼評美國盛行的幾種地緣政治觀〉。http://www.gmdaily.com.cn/2_zhuanti/jinian/2000/vista/rw44.htm.
    28. 泰勒(A.J.P. Taylor)。《二次大戰英倫空戰紀實》,國防部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82年,頁17。
    13. http://cdstic.cetin.net.cn/xdjs/xd1999/xd99702.htm
    14. http://cdstic.cetin.net.cn/xdjs/xd1999/xd99702.htm
    15. 徐冰川。《京華時報》,2002年5月6日。http://202.130.245.40/chinese/2002/May/141913.htm
    16.http://big5.huaxia.com/ShenZhouLiaoWang/JunShiBaoDao/JunShiZhuanTi/2/NeiRong/GBK/3544.html
    17.《環球軍事》。http://army.cn.tom.com/Archive/2001/3/17-52390.html
    18.〈今日的英國軍隊〉。http://www.angelibrary.com/jun_shi/liliang/006.htm
    19. 歐錫富。〈「中」日地緣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大陸工作簡報,2001年2月14日。http://www.mac.gov.tw/gb/mlpolicy/mwreport/9002.doc
    20. 陳光琪。〈日本海軍戰略及發展趨勢〉。http://210.79.226.16:81/cetin2/pl/pl1/zb-51.htm
    21.〈日本軍事思想〉。2001年3月17日。http://army.tom.com/Archive/2001/3/17-59629.html
    22.《光明日報》。1999年9月7日—訪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研究員張世斌。http://rockarmy.home.chinaren.com/zb30.htm;(據中新社)
    29. 日本防衛廳。《2001防衛白皮書》。東京:財務省,平成13年,頁112。
    23. 〈日本戰爭法案對中國警示〉。http://history150.home.chinaren.com/918/034.htm.
    24. 黃劍波。華夏經緯網專稿,2001年8月8日。http://www.huaxia.com/HuaXiaZhouKan/Yi/GBK/41383.html
    25.《環球時報》。1999年08月13日,版14。http://neweb.myrice.com/news/rbttfzdd.htm
    26.王寶付。〈向海外派兵取得新突破〉。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2-21/world21-3.htm
    27.〈日本要長期賴在海外〉。《北京青年報》 2002年5月16日
    http://202.130.245.40/chinese/HIAW/146585.htm
    28. 陳光琪。〈日本海軍戰略及發展趨勢〉。http://210.79.226.16:81/cetin2/pl/pl1/zb-51.htm
    29. 《青年日報》。2000年7月8日,版3。湯總長記者會問答全文,URL>http://www.home.kimo.com.tw/dennyssa/NDC-report.htm
    30. 楊美華主稿。〈民國89年民衆對大陸政策及兩岸關係的看法綜合分析〉。
    http://www.mac.gov.tw/gb/mlpolicy/mwreport/9002/9002.doc
    30. 國防部。《1990年代日本之安全保障》,韓立基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編印,1985年6月。
    31. 平松茂雄,〈台灣的安全保障與美、中、日三國的關係〉。http://www.wufi.org.tw/japusta.htm.
    32. 大陸事務委員會民意調查「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2001年7-8月。URL>http:www.mac.gov.tw/mlpolicy/pos/900702/po9007ch.htm
    33. 黃河。〈巡天神劍:紅旗9號與紅旗家族動態〉。http://www.999junshi.com/juan/z_zgjsk/200012/707620001225.htm.
    34. 林正義。〈美國總統新人新政策〉,2001年2月。http://www.chinabiz.org.tw/maz/InvCina/00102-084/200102-054.htm.
    (七)雜誌與報紙專文
    1. 董文先,《光明日報》。2001年7月5日。
    2. 《中國時報》,2001年1月3日,版11。
    3. 《中國時報》,2002年4月30日,版2。
    4. 《中國時報》,2002年3月9日,版2。
    5. 〈北京將矛頭直接指向美國〉。《中國時報》,2000年7月19日,版14。
    31. 國防部。《虎˙虎˙虎—日本偷襲珍珠港》。台北:作戰次長室,1967年8月。
    6. 《人民日報》,2001年6月26日,版1。
    7. 〈美國新軍事戰略揭示〉,《光明日報》, 2001年5月25日。
    8. 〈美軍調整部署準備大規模西進〉,《文匯報》, 2001年4月16日。
    9. 《中國時報》,2001年6月24日,版10。
    10. 《中共新社》,2001年5月7日,版1。
    11.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0,版13。
    12. 《聯合報》,2001年1月15日,版11。
    13. 《聯合報》,2001年1月29日,版13。
    14. 《中國時報》,2001年1月30日,版11。
    15. 《讀賣新聞》,1995年12月16日,版1。
    32. (Jeffery R. Barnett)。《未來戰爭—2010年航太作戰之評估》,吳惠民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8年。
    16.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0日,版13。
    17. 《中國時報》,2001年1月18日,版9。
    18. 鍾堅。〈解讀兩岸軍力評估:老美左手提出問題,右手藏著題解〉。《聯合報》民意論壇,1999年2月28日,版15。
    19. 《自由時報》,2000年4月2日,版4。
    20. 哈佛大學歐林戰略研究所所長羅森(Stephen P. Rosen)訪台演講內容,《中國時報》,2000年4月4日,版14。
    21. 《中國時報》,2002年6月11日,版14。
    22. 《聯合報》,2002年4月27日,版2。
    23. 《中國時報》,2002年9月2日,版10。
    24. 《中國時報》,2002年8月25日,版11。
    25. 〈電腦兵棋:紀德鑑全軍覆沒〉及〈台海模擬作戰:兩敗俱傷〉,《聯合報》,2002年6月3日,版2。
    33. 國防部。《中外重要戰史彙編》。龍潭:國防大學編印,1998年8月。
    26. 《中國時報》,1995年10月6日,版2。
    27. 《聯合報》,1994年10月5日,版39。
    28. 《中央日報》,1982年3月17日,版1。
    29. 《中國時報》,1993年9月29日,版3。
    30. 《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8日,版7。
    31. 《青年日報》,1994年11月10日,版2、4。
    32. 《中國時報》,2000年6月17日,版2。
    33. 《中國時報》,2001年9月1日,版11。
    34. 《聯合報》,2002年4月4日,版13。
    35. 《中國時報》,2002年9月10 日,版11。
    34. 國防部。《中華民國83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1994年。
    36. 《聯合報》,1999年5月27日,版15。
    37. 《台灣日報》,1994年12月19日,版4。
    38. 趙栓龍,〈首戰即決戰與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解放軍報》,1998年3月24日,版6。
    39. 《中國時報》,2002年4月30日,版11。
    40. 〈佳山、志航洞庫抗炸與偽裝不足〉,《自由時報》,2001年7月18日,版2。
    41. 楊羽,〈中共武力犯台政治因素決定〉,《聯合報》,1998年3月26日,版9。
    42. 林中斌,〈美「中」重視台灣戰略地位〉,《青年日報》,1999年6月1日,版3。
    43. 《中國時報》,2002年3月4日,版11。
    44. 《中央日報》,2000年5月27日。
    45. 《中國時報》,2000年4月30日,版14。
    35. 國防部。《中華民國8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1996年。
    46. 〈中國空軍航空兵築起新的空中長城〉。《解放軍報》,2001年5月22日。
    47. 《中國時報》,2000年11月13日,版13。
    48. 〈空軍加強夜航〉。《中國新聞社》,2001年6月15日。
    49. 〈空軍航空兵駕馭新裝備提高提高戰鬥力紀實〉。《解放軍報》,2001年5月14日。
    50. 《自由時報》,2002年3月13日,版4。
    51. 《中國時報》,2001年9月6日。
    52. 胡遜,〈中共國防預算10年增為4倍的真相〉,《聯合報》,1999年3月16日,版13。
    53. 《中國時報》,2001年5月31日,版11。
    54. 《聯合報》,1994年11月7日,版2。
    55. 《聯合報》,1994年10月30日,版1。
    36. 國防部。《國軍計畫預算制度:軍事戰略計畫作為手冊》。台北:國防部編印,1983年7月。
    56. 《聯合報》,1994年11月5日,版2。
    57. 《台灣日報》,1994年10月30日,版2。
    58. 《中國時報》,1994年01月21日,版11。
    59. 《中國時報》,2001年9月27日,版10。
    60. 《聯合報》,2001年8月21日,版11。
    61. 《聯合報》,2002年12月11日,版1。
    62. 劉添財。〈監院反對增加國防預算〉。《中國時報》,1999年12月31日,版2。
    63. 張百達。〈要加薪也要國防資源合理運用〉。《聯合報》,2000年6月3日,版15。
    64. 《聯合報》,2002年10月29日,版2。
    65. 《中國時報》,1998年11月4日,版14。
    37. (Hans A, Binnendijk)。《美國1996年戰略評估》,尹元隆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7年。
    (八)其他
    1. Gerald H, Kramer., and Joesph, Hertzberg. 《形式理論》,蘇文流譯,Fred I. Nelson W. Polsby 原主編。《策略研究》。台北:幼獅,1980年。
    2. 《政治學名著精選》,黃紀等譯。台北:洪流,1979年。
    3. 唐飛先生於2001年4月25日,於華府「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 Studies, CSIS)演講中發表。
    4. 史湘。〈柯林頓的美國安全戰略初見端倪〉。《現代軍事》,1993年12月,頁38。
    5. 鍾堅著。《民國100年陸軍反登陸作戰之研究》,頁232。陸軍總部準則會890003號專題研究報告。陸軍總部:桃園龍潭,2000年10月9日。
    6. 湯曜明。〈國軍跨世紀建軍願景〉。向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報告。1999年6月,頁9-10。
    7.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評估報告〉。頁922-923。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38. (Earl H, Tilford)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Prospects and Cautions. U. S. Army War College. Published papers. Carlisle, PA. 1995年5月.
    1. John A, Warden III. The Air Campaign: Planning for Combat. Washington, DC:Pergamon- Brassey’s, 1989.
    2. Friedman, Thomas L. The Lexus and the Olive: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ys, 1999.
    3. Jietai Sobi Nenkan. Defense equipment Yearbook. Tokyo:Asagumo Shimbunsha Press, 1970。
    4. Mahan.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5. Raoul Castex. Theories Strategices. Paris: 1929 Vol I.
    6. 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7. John A, Warden III. “Employing Air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Richard H. Shultz, Jr,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eds, The Future of Air Power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Gulf War. Maxwell Air Force Base, AL: Air University Press, 1992.
    8. Edward N, Luttwak. “Air Power in U.S. Military Strategy,” in Richard H. Shultz, Jr.,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eds., The Future of Air Power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Gulf War. Maxwell Air Force Base, AL: Air University Press, 1992.
    9. J. C, Wylic. Military Strategy: A General Theory of Power Control.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9; first pub, 1967.
    10. Carl von, Clausewitz. On War, ed. and trans by Michael Howard and Peter Pare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first pub. 1832.
    39. 國防部。《軍制學》。台北:國防部印製,1991年6月。
    11. B. H, Liddell Hart. 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 Faber and Faber, 1967.
    12. Colin S, Gray. War, Peace, and Victory Strategy and Statecraft for Next Century. New York: Touchstone, 1991.
    13. Alexander, Kiralfy. Japanese Naval Strategy, 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 ed. by Edward M. Earle. Princeton, 1943.
    14. Carl H, Builder. The Masks of War:American Military Styles in Strategy and Analysis.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
    15. Russell F, Weigley. The American Way of War: A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Strategy and Policy. New York: Macmillan, 1973.
    16. Colin S, Gray. Nuclear Strategy and National Style.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6.
    17. Lawrence, Freedman., and Efraim Karsh. The Gulf Conflict, 1990-1991: Diplomacy and War in the New World Orde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8. Richard P, Hallion. Storm over Iraq: Air Power and the Gulf War.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2.
    19.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Addison Wesley, 1979.
    20. Barrie, Paskins. “Security in a New Age?” in Michael Clarke, ed., New Perspectives on Security. London:Brassey’s, 1993.
    40. 國防部。《1992-1993年世界各國軍備概況》。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3年1月。
    21. Abdul-Monem Mohamed, Al-Mashat.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Third World. Boulder:Westview Press, Inc., 1985.
    22. Klause, Knor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Scope and Structure of the Field.” in Frank N., Trager. and Philp S, Kronenberg. eds., National Security and American Society:Theory, Process, and Policy. Manhattan: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73.
    23.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Nationali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4. Michael, Brecher. Crisis in World Politics:Theory and Reality. New York:Pergamon Press, 1993.
    25. James David, Barber. The Presidential Character:Prediction Performance in the White House.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1972.
    26. Richard, Smoke. War:Controlling Escala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27. Stephen, Kaplan. Diplomacy of Power. Washington, D. C.:Brookings, 1981.
    28. I. M, Deseler., Leslie H. Gelb and Anthony Lake. Our Own Worst Enemy:The Unmak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1984.
    29. W.J, Gore., and J.W. Dyson. The Making of Decisions. New York:1964。
    41. 國防大學。《孫子兵法註釋》。台北:海軍學院印製,1990年1月。
    30. David, Easton. The Political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Published by Alfred A. Knopf Inc,1964.
    31. John D, Steinbruner. The Cybernetic Theory of Decision:New Dimensions of Political Analysis. 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32. J. E, Anderson.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Prager Poblichers,1975.
    33. David, Easton. A Frame 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N. T. Prentice-Hall, Inc 1965.
    34. 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 Revised ed. London:Dorsey Press, 1975.
    35. John A, Warden III. The Air Campaign: Planning for Combat. Washington, DC: Pergamon- Brassey’s, 1989.
    36. Harry G, Summers. On Strategy: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Vietnam War. Novato, CA: Presidio Press, 1982.
    37. Gerard, Chaliand. ed., The Art of War in World History: Form Antiquity to the Nuclear 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38. Donald, Kagan. The Fall of the Athenian Empir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39. Julian S,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first pub. 1911.
    42. 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編印,2000年11月。
    40. Carl H, Builder. The Makes of War: American Military Styles in Strategy and Analysi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
    41. Hugu M, Trenchard. “Air Power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Eugene M, Emme. ed., The impact of Air Power” National Security and World Politics. Princeton, NJ: D. Van Nastrand, 1959.
    42. Alexander P, de Seversky. Victory Through Air Powe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42.
    43. Afred T, Mahan’s. theory of sea power is presented most explicitly i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London: Methuen, 1965; first pry. 1890.
    44. Bruce, Biddle. Role Theory:Expectations,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9.
    45. Wesley Frank, Craven., and Jaes Lea Cate. eds., The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7. vol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58.
    46. Donald B, Rice. The Air Force and U.S. National Security: Global Reach—Global Power, white paper.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s, June 1990.
    47. John I, Alger. Definitions and Doctrine of the Military Art, Past and Present. Wayne, NJ: Avery Publishing, 1985.
    48. Colin S, Gray. The Nav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The Uses and Value of Strategic Sea Power.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
    49. Ministry of Defense, Front Line First: The Defense Costs Study. London: HMSO, 1994.
    43. Commission on Roles and Missions of the Armed Forces 原著。《國防的方向》。台北:國防部史編局譯,1996年。
    50. Colin S, Gray. The Leverage of Sea Power: The Strategic Advantage of Navies in War. New York: Free Press, 1992.
    51. Stephen B, Jones. “Global Strategic Views.” in Eugene M, Emme, ed., The Impact of Air Power: National Security and World Politics. Princeton, NJ: D. Van Nostrand, 1959.
    52. John Von, Neumann., and Oskar Margenstern. Theory of Game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53. Martin, Shubik. Game Theory and Related Approaches to Social Behavior.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Inc, 1964.
    54. James E, Dougherty.,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71.
    55. John J, Clark. The New Economics of National Defense. New York:Random House, 1966.
    56. Thomas C, Schelling.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57. Melvin, Dresher. Game of Strategy:Theory and Appl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1961.
    58. John, Ro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achus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59. Thomas C, Schelling.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44. (Harlan K. Ullman)and (James P. Wade)原著。《震撼與威懾——達成快速掌控》。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
    60. Morton D, Davis. Game Theory:A Nontechn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83.
    61. Steve J, Brams. Game Theory and Politics. New York:Free Press, 1975.
    62. Steven, Brams., mand D Marc Kilgour. Game Theory and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Blackwell, 1988.
    63. Karl W,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Inc., 2nd ed., 1978.
    64. John M, Collins. Grand Strategy Principle and Practices. Annapolis, Maryland: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3.
    65. Richard C, Snyder., H. W. Bruek, and Burton Sapin. ed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Free Press, 1962.
    66. William H, Riker., and Peter C. Ordeshook. An Introduction to 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s., Englewood Cliffs, 1973.
    67. Snyder, Richard C. 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henomena. ed by Roland Young,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olitics. Evanston, Illion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58.
    68. Glenn H, Snyder. Deterrence and Defense:Toward a Theory of 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69. Stephen J, Cimbala. Military Persuasion:Deterrence and Provocation in Crisis and War. Pennsylvani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94.
    45. 國防大學。《陸軍作戰要綱——教學參考用》。龍潭:國防大學編印,1999年1月。
    70. Paul K, Huth, Extended Deterrence and the Prevention of War.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71. Richard, Rosecrance. Strategic Deterrence Reconsidere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IISS, 1975.
    72. Michael, Porter. (1980)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New York:Free Press, 1980.
    73. Raymod, Piascik. Courses Syllabus of Principl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RPI. New York:Fall 1993.
    74. Niccolo, Machiavelli. The Prince. New American Library, 1952.
    75. Frederick H, Harman. The Relations of Nations. New York:Macmillan,1978.
    76. Richmond M, Lloyd. Force Planning for the 1990s in Foundation of Force Planning:Concepts and Issues. Newport, R.I.:Naval War College Press, 1991.
    77. Joshua M, Epstein. Conventional Force Reductions:A Dynamic Assessment. 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0.
    78. Robert P Haffa. Jr., Rational methods, Prudent Choices:Planning US Forces. Washington: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88.
    46. (Hans Binnendijk)。《美國1998戰略評估》,蔣永芳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9年。
    79. Silliam W, Kaufman., and John D. Steinbruner.. Decisions for Defense:prospects for A New Order. 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1.
    80. Richmond M, Lloyd. Force Planning for the 1990s in Foundation of Force Planning:Concepts and Issues. Newport, R.I.:Naval War College Press, 1991.
    81. Paul H, Mitze., and Leonard Sullivan. Jr., Securing the Seas.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 1979.
    82. Richard P, Jalion. Storm over Iraq: Air Power and the Gulf War.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2.
    83. R. A. C, Parker. Struggle for Survival: The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84. Alfred T, Mahan. Naval Strategy,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n Land. Boston: Little, Brown, 1919; first pub. 1911.
    85. Ronald H, Spector After Tet: The Bloodiest Year in Vietna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3.
    86. See Richard D, Hooker. Jr., ed., Maneuver Warfare: An Anthology. Novato, CA: Presidio Press, 1993.
    87. H. T, Hayen. Warfighting: Maneuver Warfare in the U.S. Marine Corps. Mechanicsburg, PA: Stackpole Books, 1995.
    88. General Thomas D, White. quoted in Robert Frank, Futtell. Ideas, Concepts, Doctrine: Basic Thi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vol. 1, 1907-1960. Maxell Air Force Base, AL: Air University Press, 1989.
    47. (Her Majesty’s Stationery)。《1996英國國防報告書》,曾祥穎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7年。
    89. The British model is well presented in David French, The British Way in Warfare, 1688-2000. London: Unwin Hyman, 1990.
    90. Robert S, Jordan. eds., 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Britain and Americ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9.
    91. John A, Warden III, The Air Campaign: Planning for Combat, Washington, DC: Pergamon-Brassey’s, 1989; first pub. 1988.
    92. Thomas A, Keaney., and Eliot A. Cohen. Gulf War Air Power Summary Report.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3.
    93. Richard H, Shultz Jr.,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eds., The Future of Air Power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Gulf War. Maxwell Air Force Base, AL: Air University Press, July 1992.
    94. David Chandler, ed.,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Arm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95. Michael, Howard. The Continental Commitment: The Dilemma of British Defense Policy in the Era of the Two World Wars. London: Temple Smith, 1972.
    96. Colin S, Gray. Weapons Don’t Make War: Policy, Strategy, and Military Technology .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3.
    97. Anthony H, Cordesman., and Abraham R. Wanger. The lessons of modern war. San Francisco:West View, 1991, Vol. 1.
    98. Philip S, Kronenberg. Dimensions of National Security Planning, Planning U.S. Security. Pergamon Press, 1982.
    48. (Department of Defense, Washington, D. C. USA)。《2000美國國防報告書》,張台航等譯。桃園龍潭:國防大學,2000年。
    99. Andre, Beaufre, Strategy for Tomorrow. New York:Crane, russak, 1974.
    100. Edward N, Luttwark. The Grand St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9.
    101. Efraim Inbar. “Israeli National Security, 1973-1996.” Security and Policy Studies. number 38(BESA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Bar-Iian University, Israel, February 1998):76.
    102. Mark A, Stokes.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Monograph, Department of the Army. Carlisle, Pennysolania:US Army War College Press, 1999.
    103. Andre, Beaufre. Strategy for Tomorrow. New York: Crane, Russak, 1974.
    104. Vegetius. Epitome of Military Science. Trans by N. P. Milner. Liverpool, England: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1993.
    105. Sun Tzu. The Art of War. Trans by Ralph D. Sawyer.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4.
    106. J. H, Parry. The discovery of the Se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First pub. 1976.
    107. John Terraine. A Time for Courage: The Royal Air Force in the European war, 1939-1945. New York: Macmillan, 1985.
    108. Julian S, Corbett. The Campaign of Trafalgar. London: Longmans, Green, 1910.
    49. (Department of Defense, Washington, D. C. USA)。《2001美國國防報告書》,張台航譯。:桃園龍潭,國防大學,2001年。
    109. William W, Momyer. Air Power in Three Wars.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8.
    110. Neville, Brown. The Future of Air Power. New York: Holmes and Meier, 1986.
    111. Michael, Howard.,and Brodie. “The Continuing Relevance of On War. ” ed. and trans. And Peter Pare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first pub. 1832.
    112. I. B, Holley. Jr., Ideas and Weapons: Exploitation of the Aerial Weapon by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World War I: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 Military Doctr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apons. Hamden, CT: Archon Books, 1971; first pub. 1953.
    113. Alfred, Price. The Hardest Day: The Battle of Britain, 18 August 1940. London: Arrow Books, 1990; first pub. 1979.
    114. Richard, Hough., and Denis, Richards. The Battle of Britain: The Greatest Air battle of World War II. New York: W. W. Norton, 1989.
    115. John Ray. The Battle of Britain, New Perspectives: 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Great Air War. London: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94.
    116. Carl H, Builder. The Masks of War: American Military Styles in Strategy and Analysi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
    117. Wolfram F, Hanrieder., and Larry V. Buel. Words and Arms:A Dictionary of Security and Defense Terms With Supplementary Data. Boulder:Westview, 1979.
    118. Tim Zurick. Army Dictionary and Desk Reference. Harrisburg:Stackpole, 1992.
    50. (The Pentagon, Washington, D. C.)。《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QDR 1997》,楊紫函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7年。
    119. Trevor N, Dupuy., Curt Johnson, and Grace P. Hayes. A Guide to the Language of Warfare and
    Military Institutions. New York:The H. W. Wilson Company, 1986.
    120. Bjorn, Moller. Dictionary of Alternative Defense. Boulder:Lynne Rienner, 1995.
    121. David Robertson. A Dictionary of Modern Defense and Strategy. London:Europa Publications Ltd., 1987.
    122. Anthony H, Cordesman., and Abraham R. Wanger, The Lessons of Modern War, Vol 1 Boulder:Westview, 1991.
    123. Gordon Adams. The Iron Triangl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Contracting. New York: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 1981.
    124. Jyrki I, Kakonen. Green Security of Militarized Environment . Vermont: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125. Etjan Barnaby, Kapstein Political Economy of National Security:A Global Perspective. New York:McGraw-Hill, Inc., 1992.
    126. Kenneth R, Mayer. Affording Defense. Cambridge:The MIT Press, 1989.
    127. Warner. R,. Schilling.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Defense:Fiscal 1950, in Warner R. Schilling, Paul Y. Hammond and Gleen H. Snyder, eds., Strategy, Politics, and Defense Budge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51. 國防部。《中共軍事問題論文集》,國防部史編局編譯小組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5年。
    128. Jacques S, Gansler. The Defense Industry. MA:The MIT Press, 1981.
    129.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ommon Defens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1.
    130. Janne E, Nolan. Military Industry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86.
    131. John Tirman, The Fallacy of Star Wars. Vintage Books, 1984.
    132. Harold A, Feiveson. The Nuclear Turning Point. Brookings, 1999.
    133. Mark C, Lewonowski. Information War, in Essays on Strategy, ed., Thomas C. Gill. Washington: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34. Colin S, Gray. Strategic Studies and Public Policy:the American Experience. Kenturky University Press, 1982.
    135. Schelling, Arms and Influence. 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ch.2.
    136. John Baylis., Ken Booth, John Garnett, and Phil William. eds., Contemporary Strategy . London:Groom Helm, 1987.
    137. Roger Carey., and Teevor C. Salmon, ed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MacMillian Press, 1992.
    52. (Mark Burles and Abram N. Shulsky)。《中共動武方式》,吳惠民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
    138. A. L, George., and R. Smoke. Deterrenc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139. Alexander George., and Richard Smoke. Deterrenc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lumbia, 1974.
    140. Frank C, Zagare., and D. Marc Kilgour. Perfect Deterre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41. John Arquilla., and Paul K. Davis. Extended Deterrence, Compellence and the “Old World Order.” Santa Monica:Rand, 1992.
    142. Glenn H, Snyder, Deterrence and Defense:Toward a Theory of 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43. David A, Baldwin. Paradox of Power. New York:Blackwell, 1989.
    144. Jonathan, Shimshoni. Israel and Conventioanl Deterrence.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145. Philip Green. Deadly Logic:The Theory of Nuclear Deterrence. 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146. Barry Wolf. When the Weak Attack the Strong:Failures of Deterrence. Santa Monica:Rand, 1991.
    147. Barry Wolf. Shen the Weak Attack the Strong:Failures of Deterrence. Santa Monica:Rand, 1991.
    53. 邁克爾˙葛林(Michael J. Green)。《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楊紫函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年。
    148. Rhodes, Daniel C. Diller. ed. The Middle East. Washington: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D.C., 1994.
    149. Ryan Henry., and C. Edward Peartree.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DC, Washington: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Press, 1998.
    150. Robert W, Tucker., and David C. Hendrickson. The Imperial Temptation:The New World Order and America’s Purpose. 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2.
    151. David A, Baldwin. Paradox of Power. New York:Blackwell, 1989.
    152. Eugene Rosi. America Defense and Détente. New York:Dodd Mead, 1973.
    153. Lon O, Nordeen Jr. Air Warfare in the Missile Age.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85.
    154. Patrich M, Morgan Deterrence:A Conceptual Analysis. London:SAGE, 1983, 2nd ed.
    155.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Joint Chief of Staf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Posture for Fly 1982. Washington:US Govt. Print, 1981.
    156. Earnest Dale.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tice.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5.
    157. Patricia M, Fornes. Modernizing China’s Air Force:Its Strategy, Budget and Capability. Alabama:Air War College, 1995.
    54. (Abram N. Shulsky)。《嚇阻理論與中共的行為》,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年。
    158. Jeffery R, Barnett. Future War:An Assessment of Aerospace Campaigns in 2010. Alabama Maxwell Air Force Base:Air University Press, 1996.
    159. Martin L, Lasater. The changing of the Guard:President Clinton and the Security of Taiwan. Boulder:Westview Press, 1995.
    160. Charles G, Heller., and William A. Stoff. America’s First Battles, 1776-1965.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1986.
    161. Geoffrey Perret. A Country Made by War: From the Revolution to Vietnam—The Story of America’s Rise to Power. New York: Vintge Books, 1990; first pub. 1989.
    162. William W, Kaufmann. Military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6.
    163. William J, Clinton. “Preface,” in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5-
    55. 岳天。《現代國防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學會,2001年12月。
    56. 日本防衛廳。《1998日本防衛白皮書》,黃朝茂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9年。
    57. 李潔明(James R. Lilley)。《共軍的未來》,翟文中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
    58. 三軍大學。《地略學參考論文集》。台北: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編印,1982年9月。
    59. 陳民耿。《地緣政治學》。台北:華岡,1976年10月。
    60. 三軍大學政研所。《地緣戰略學研究》。台北:三軍大學印,1979年2月。
    61. 陳文尚、雷家驥。《亞洲戰略研究》。台北:聯鳴,1981年8月。
    62. 陳文尚、雷家驥。《台灣戰略評析》。台北:聯鳴,1988年4月。
    63. (Vincent P. Grimes)。《兵力整建與國防資源應用》,國防部軍務局譯。台北:國防部軍務局印,1998年。
    64. (Carl Conetta and Charles)。《美國空軍的戰備危機》,張玉峰、趙宏斌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
    65. (John N. Petrie)。《美國國防未來展望》,楊紫函、趙復生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6年。
    66. (Strategy and Force Planning Faculty)。《戰略與兵力規劃上冊》,林敏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8年。
    67. (Strategy and Force Planning Faculty)。《戰略與兵力規劃下冊》,黃淑芬等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8年。
    68. (Eric V. Larson, David T. Orletsky, Kristin Leuschner)。《1990年代美國國防規劃之檢討》,吳惠民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2年。
    69. 三軍大學編。《軍事革命與2010年後台海戰略評估》。台北:三軍大學,1999年6月。
    70. 彭懷恩。《日本政治體系》。台北:風雲,2001年5月。
    71. 吉拉爾德˙柯提斯(Gerald L. Curtis)。《美日關係的新焦點》,高一中等譯。台北:2002年。
    72. (Michele A. Flournoy)。《2001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余忠勇等譯。2001年。
    73. 道格拉斯˙莫瑞(Douglas J. Murray)、保羅˙維阿提(Paul R. Viotti)。《世界各國國防政策比較上冊》,高一中、吳惠民譯。1999年。
    74. 道格拉斯˙莫瑞(Douglas J. Murray)、保羅˙維阿提(Paul R. Viotti)。《世界各國國防政策比較上冊》,高一中、楊紫涵譯。1999年。
    75. 泰勒(A.J.P. Taylor)。《二次大戰英倫空戰紀實》,國防部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82年。
    76. (Basil Collier)。《不列顛之役》,錢武南等譯。台北:三軍大學,1972年。
    77. 查爾斯˙梅森哲(Charles Messenger)。《世紀戰雲錄》,王鼎鈞譯。台北:麥田,1997年。
    78. (Bruce W. Watson and Peter M. Dunn)。《福島戰爭的軍事教訓》,劉陽先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87年。
    79. 美國海軍報告書。《福克蘭戰爭教訓》,奚明遠譯。台北:黎明,1984年。
    80. (Michael O’Hanlon)。《科技變革與戰爭的未來》,楊紫函譯。台北:國防大學,2001年。
    (二)專書
    1. 葉自成等著。《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中國:北京,1998年1月。
    2. 沈默。《地緣政治》。台北:文和,1967年10月初版。
    3. 布里辛斯基(Z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林添貴譯。台北:立緒,2001年。
    4. 杜攻。《世界戰略大格局》。台北:風雲,1993年9月。
    5. 鈕先鐘。《國家戰略論叢》。台北:幼獅,1984年4月。
    6. 張樸。《地緣戰略學研究—地略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三軍大學,1979年2月。
    7. 塞維斯基。《美國—太年輕不會死亡》。紐約:麥克格勞—希爾出版,民國50年。
    8.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
    9. 紐先鐘。《戰略研究入門》。台北:幼獅,1998年9月。
    10. 彭懷恩。《透視封鎖台灣》。台北:香港書報社,1985年5月。
    11. 陳文尚、雷家驥等編。《亞洲戰略研究》。台北:聯鳴,1981年8月。
    12.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1999年2月。
    13. 張虎著。《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1996年。
    14. 彭懷恩。《透視海島攻防》。台北:風雲,1984年12月。
    15.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16. G. Etzel Pearcy, Russell H Fifield, and Associate Authours。《世界政治地理》,彥屈遠譯。台北:教育部,1975年。
    17.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民國84年7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09220041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2200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6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