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76572      Online Users : 51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18


    Title: 馬英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大陸政策比較研究
    Authors: 王美華
    Contributors: 朱新民
    王美華
    Keywords: 大陸政策
    兩岸關係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4 10:42:25 (UTC+8)
    Abstract: 馬英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大陸政策的大陸政策研究比較

    摘要
    兩岸之間的關係,事實上自1949年兩岸分離分治後,即已不具實質意義。在兩岸的互動中,主權爭議與主權問題,一向牽動雙方的立場與情緒,成為兩岸間問題無法解決的根本癥結,甚而是島內政治亂源,且也是推動良性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障礙。2000年台灣發生了首次的政黨替,對於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8年馬英九當選了第12任總統,實現了我國有史以來的二次政黨輪替。這樣的民主政治為兩岸關係帶來了一線曙光。
    本論文以陳水扁政府與馬英九政府時期的大陸政策為研究對象,對兩任政府大陸政策在政治、經貿及文化交流方面做比較,分析兩任政府的大陸政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而台灣人民對於兩任政府大陸政策的看法?以釐清政黨輪替前後(2000年至2008年)的大陸政策的差異性。可以提供未來兩岸關係政策良好建言,加強國際競爭及為兩岸政經困局解套,拓展國際活動空間,為政治安定及經濟繁榮發展,尋求安身立命之道。
    研究後發現陳水扁政府及馬英九政府的大陸政策,在政治方面都面臨「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民進黨的「法理台獨」是行不通的,在「統」、「獨」及主權爭議上,多數台灣人民選擇維持現狀,因此馬政府的「不統、不獨’、不武」較為人民所接受。而在經貿議題上,馬總統上任以來所實施的兩岸經貿政策,人民多給予肯定的,認為有助於提昇台灣的競爭力。另外,對於直航所帶來兩岸交流,人民的看法也是正面的。但因為兩岸交流而產生台灣人民的身分認同問題,多數台灣人民在自我認同上,會產生省籍情結和統獨議題分不開。扁政府時期一直在強調「台灣主體性」,使得「台灣意識」抬頭,造成族群對立。馬英九先生以一個外省籍的台彎人當選總統,正好讓台灣人民身分認同上可以族群融合。
    展望未來,或許從年輕族群對省籍所牽動的不公平感受並不深刻,歷史文化經驗不同,族群意識也慢慢的模糊,應當有助於省籍情結的消彌,解決嚴重的族群對立問題,進而推動兩岸經貿交流,讓兩岸和平共存的發展。
    Reference: 參考資料
    一、政府書刊
    江丙坤。〈「江陳台北會談」專案報告〉,立法院第7屆第2 會期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專題報告,民國 97年11月17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年10月。
    李登輝。〈在第三屆全國經營者大會有關兩岸關係部分談話〉,《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讀》第二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年6月。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台北:中央廣播電台,民國95年。
    張淑卿,〈「小三通對國內社經兩岸關係可能影響之研究」〉,立法院法治局專題報告,民國89年9月。
    李登輝。〈在第三屆全國經營者大會有關兩岸關係部分談話〉,載於施哲雄主編,《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讀》第二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 年6 月。
    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編輯小組編。《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台北:國史館,2002年。
    蔡學儀。〈兩岸小三通之發展與分析〉,《展望與探索》,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第2卷第2期。
    郭瑞華。《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6年6月。
    鐘源旺。〈陳水扁總統之兩岸政策【2000年~2004年】〉。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呂翠燕。〈2004年總統大選後台灣民主發展之驗證〉。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五、研討會論文
    劉復國。〈國家安全與臺灣推動區域共同發展合作方案之研究〉,臺灣國家安
    全戰略與南海問題研討會。臺灣綜合研究院主辦,民國89年3月4日。
    潘錫堂。〈「當前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困境」〉,第五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研討會」,國父紀念館主辦,民國年91年5月。
    李登輝。〈兩岸交流與國家安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群策會主辦,民國92年11月。
    六、報紙、雜誌專文
    高孔廉。〈「小三通,通了三年,年年吞苦難」〉,國家政策基金會評論,
    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4年1月5日。
    二、中文書籍
    陳世紀、涂維穗。〈全面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振興觀光產業〉,國家政策基金會評論,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年12月19日。
    王雲怡。〈台港互學習兩岸相交流〉,亞洲週刊,第7期。
    楊開煌。〈520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海評評論》,第213期,2008年8月1日。
    毛鑄倫。〈三十年來台灣對大陸政策究實〉。《海評評論》,第217期,2009年1月1日。
    社論。《海評評論》,第221期,2009年5月1日。
    林文程。〈從制訂反分裂國家法看忠京對台北政策之發展〉,《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期,2005年1月。
    蔡瑋。〈從中共反分裂國家法的內容分析〉,《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2期,2005年3月。
    《台灣日報》,2000年8 月1 日,四版。
    《蘋果日報》,台北,2003年9月7日,頭版
    《聯合報》,台北,1995年3月20日,版二。
    Mosher, Steven W. 《中國新霸權》(Hegemony:China’s Plan to Dominate Asia and the World),李威儀譯。台北:立緒文化,民國91年。
    《聯合報》,台北,1988年2月22日,版二。
    《聯合報》,台北,1995年5月9日,版二。
    《聯合報》,台北,1997年2月25日,版二。
    《聯合報》,台北,2002年2月22日,版二。
    《聯合報》,台北,2005年3月15日,頭版。
    《聯合報》,台北,2005年3月15日,頭版。
    《聯合報》,台北,2007年10月16日,版A14。
    《聯合報》,台北,2008年09月04日,版A14。
    《自由時報》,台北,1999年1月28日,版二。
    《自由時報》,台北,1999年5月9日,版二。
    大前研一。《中華聯邦》。台北:商週出版社,92年1月。
    《自由時報》,台北,2008年10月08日,版A2。
    《中國時報》,台北,1989年8月8日,版二。
    《中國時報》,台北,1989年10月9日,版二。
    《中國時報》,台北,1996年2月21日,版十六。
    《中國時報》,台北,1999年4月17日,版十三。
    《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8月17日,版二。
    《中國時報》,台北,2005年3月16日,A2版。
    《中國時報》,台北,2005年11月6日,頭版。
    《中國時報》,台北,2009年4月19日,A2版。
    《人民日報》,北京,1979年1月1日,一版。
    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編著。《台灣問題讀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九州出版社,2001年9月。
    《人民日報》,北京,1981年9月30日,一版。
    《人民日報》,北京,1995年1月31日,一版。
    《北京經濟日報》,北京,2001年12月2日,一版。
    一、 網路
    http://203.95.212.169/document/doc_01_01.htm
    http://2008.ma19.net/policy4you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http://big51.chinataivan.org/jinrong/jrdt/tw/200905/t20090507¬_88193.htm
    http://big51.chinataivan.org/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05150135
    王玉玲。《由兩岸關係探討台灣的統獨問題-以博奕理論析之》。台北:桂冠,1996年10月。
    http://ezsell.com.tw/ch018。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e_development/main.htm
    http://tw.myblog.yahoo.com/jw!zELOe_SRGBipAW19rt3N/article?mid=719
    hppt://www.future-china.org/links/plcy/dpp/dpp19991115.htm。
    hppt://www.future-china.org/links/plcy/dpp/abian20000130.htm。
    http://www.cdn.com.tw/daily/2005/12/09/text/941209a3.htm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213
    http://www.coa.gov.tw
    http://www.gwytb.gov.cn/seek/qgto.asp?azyw_m_id=275&pqe=gzyw
    http://www.mac.gov.tw
    王央城。《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台北:國防大學,民國96年12月。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37433&Node=1810mp=1
    http://www.mwea.gov.tw
    http://www.npf.org.tw/post/3/5873。
    hppt://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point/-34.html
    http://www.seftb.org.tw
    http://www.sef.org.tw/ct/asp?xltem=50551tctNode=4295mp=11
    http://www.tvbs.com.tw/FILE_DB/DL_DB/yijung/200703/yijung-20070306203236.pdf
    王德育。〈民主進步黨執政後的兩岸關係〉,收錄《社會科學的應用:台灣的困境與未來》,蔡文輝、陳博中主編,台北:五南,民國92年。
    王曉波。《浩然集-李扁路線總批判》。台北:海峽學術,民國95年。
    方荷等20人。《中華民族的未來》。台北:五南,民國97年7月10日。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偏向》。台北:三民,民國79年。
    包宗和。〈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
    例〉,收錄《爭辯中的兩岸關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民國88年。
    李家泉。《兩岸「雙贏」之路-試論「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北京:中國友誼,民國90年。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及兩岸關係》。台北:揚智,民國90年12月。
    李允傑。《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台北:海峽學術,民國96年。
    李登輝。《民主台灣VS.中華帝國-面對反分裂法及中國熱危機 群策會論壇紀實》。台北:群策會,2005年6月。
    李登輝、中島嶺雄著,駱文森、楊明珠譯。《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李登輝受訪,鄒景雯採訪紀錄。《》《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社,2001年。
    李潔明著、林添貴譯。《李潔明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李筱峰。《我的覺醒-只是為了自己管理自己》。台北:玉山,2007年11月。
    阮銘、林若雩、祝政邦、呂佳陵.《民主在台灣》。台北:遠流,2000年10月16日。
    吳家安。《臺海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出版,1996年。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黃裕美譯。台北:聯經,民國86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台北:生智,民國90年。
    林谷芳。《兩岸之繭:台灣面對大陸如何心理解套》。台北:元照,民國91年。
    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8年9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民國76年。
    吳家安。《臺海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出版社,1996年。
    南方朔等12人。《哭泣的台灣-看民進黨執政八年》。台北:INK印刻,2008年2月。
    胡忠信。《權力的傲慢-陳水扁的總統之路》。台北:商智,2001年2月27日。
    胡忠信。《胡忠信觀點解讀年代》。台北:我識,2004年11月。
    翁明賢、吳建德。《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台北:華立,2005年9月。
    郭淑敏。《治國:臺灣贏的新策略》。台北:商周,2007年12月26日。
    郭瑞華,《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印行,1999年6月。
    陳水扁。《台灣之子:我的成長歷程,經營哲學和國家願景》。台北:晨星,民國88年。
    陳水扁。《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沉思》。台北:圓神,民國90年。
    陳水扁。《相信台灣:阿扁總統向人民報告》,台北:圓神,民國93年。
    陳長文。《假設的同情-兩岸的理性與感性》。台北:天下遠見,民國94年。
    陳治世。《國際法》。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4年。
    陳荔彤。《臺灣主體論》。台北:元照,2002年4月。
    章念馳。《統一探究-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台北:海峽學術,民國92年。
    趙建民。《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展智,民國97年3月再版。
    黃光國。《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台北:生智,民國94年。
    黃光國。《挑戰天王》。台北:展智,民國96年6月。
    張五岳。《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民國92年9月。
    張亞中。《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聯經,2003年4月。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民國89年。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民國87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民國89年4月。
    張富美。《台灣問題討論集》。台北:前衛,1989年2月15日。
    楊 照。《問題年代》。台北:INK印刻,2004年6月。
    楊開煌。《縱論兩岸尋雙贏》。台北:歷史智庫出版,1996年5月。
    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民國92年。
    蔡 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3月
    謝志偉。《來徥集》。台北:圓神,2008年2月。
    鄭海麟。《海峽兩岸關係的深層透視》,香港:明報出版,2000年10月。
    顏萬進。《在野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民國92年4月。
    劉性仁。《兩岸關係:主權爭何去何從》。台北:時英出版,2004年6月1日。
    蘇起、鄭安國。《「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翰蘆,民國91年11月)。
    蘇 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民國92年12月)。
    蕭新煌。《新世紀的沈思: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與建言》。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2002年。
    三、期刊論文
    文忠國。〈民眾對於「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和國統綱領的認知看法〉。《政策月刊》,61期。民國89年,頁65-69。
    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42卷8期。民國88年,頁41-62。
    宋學文。〈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對我國公共政策研究之影響:並兼論此影響在兩岸關係研究之意涵〉。《中國大陸研究》,44卷4期。民國90年,頁1-32。
    宋學文。〈二十一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美國對台安全策略之形成、鬆動、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3期。民國90年,頁82-108。
    林正義。〈「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之後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政治科學論叢-「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專刊)。民國88年,頁105-126。
    柳金財。〈論九○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關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的持續與變遷〉,共黨問題研究,第27 卷第4 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2001 年4 月),頁18。
    蔡宏明。〈小三通對兩岸互動的影響〉。《遠景季刊》,2卷2期。民國90年,頁152-159。
    顏建發。〈兩岸統合的前景〉。《遠景季刊》,2卷4期。民國90年,頁101-120。
    嚴家其。〈一個中國,兩岸對等,和平交流,共建聯邦〉。《爭鳴》,4期。民國89年,頁39-40。
    阮 銘。〈「新政府的兩岸政策:觀察與展望」〉。《遠景季刊》,1卷3期,民國89年7月。
    陳偉華。〈主權與戰爭:兩岸關係的轉捩點〉。《遠景季刊》,台北:海峽兩岸遠景交流基會,第2卷第3期,民國90年7月。
    林麗香。〈「金馬小三通政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空軍學術週刊》,民國89年11月。
    耿慶武。〈「『一個中國』兩難的『雙贏』方案」〉。《遠景季刊》,2卷4期,民國89年10月。
    彭塞雲。〈從組織文化論海巡署成立後的組織變革問題〉。《警學叢刊》,31卷2期,民國89年。
    張淑卿。〈小三通對國內社經兩岸關係可能影響之研究〉。立法院法治局專題報告,2000年9月。
    蔡學儀。〈兩岸三通之發展與分析〉,《展望與探索》。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第2卷第2期,頁35-36。
    桂宏誠。〈陳主席到位,台獨黨網呢?〉,《國家政策基會評論》,2002年7月26日
    王甫昌。〈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第五卷,第二期。2008年6月。
    四、博碩士論文
    杜鴻程。〈政黨輪替與兩岸關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李佳霖。〈從整合理論看兩岸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洪儒明。〈民進黨執政後的中共對台政策(200年5月至2003年5月)〉。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許競任。〈小三通與金馬戰略角色之調整-系統理論的分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張玉枝。〈小布希政府時期美台互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林孟熊。〈從衝突理論解析兩岸關係發展(1987-2003〉。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許銘峰。〈陳水扁於台灣定位言論之論辯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劉文斌。〈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6922017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22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6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