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19204      Online Users : 4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96


    Title: 印度核武發展對亞洲安全衝擊之研究
    Authors: 邱國樑
    Contributors: 劉德海
    邱國樑
    Keywords: 印度核武發展
    核武戰略
    印美關係
    印中關係
    印俄關係
    印巴關係
    南亞區域安全
    亞洲安全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4 10:40:17 (UTC+8)
    Abstract: 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的原則,這項宣示對周邊無核國家具有政治上的穩定意義。其實,印度的傳統軍事力量優於巴基斯坦,當然就認為沒必要對巴國首先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而傳統軍力相對較弱的巴基斯坦拒絕宣佈不首先使用核武,也是在情理之中,眾所周知,一個傳統武裝力量較弱的國家需要依靠核武器來防禦並嚇阻更強的國家。最小核武嚇阻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不是相對概念,印度清晰的表明其核武戰略態勢,可在降低成本和風險的基礎上,使其核武器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而且也不至於因過度擴充核武軍備,導致影響印度的經濟發展與長遠的政治目標。

    雖然印美雙方在「禁止核武擴散條約」(NPT)與「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CTBT)上存在分歧問題,但是並沒有妨礙雙方在核能方面的合作。儘管卡特總統於1978年3月簽署頒佈「核不擴散法案」(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ct),嚴格規定核子出口許可證發放條件,致使印度獲得核電廠燃料受阻;但是1982年7月英迪拉•甘地訪問華盛頓時,印美雙方就核供應問題達成協議,由法國替代供應印度塔拉普核電廠所需的燃料。總體而言,雖然印度有1974 年的核子試爆和80年代開始的導彈計畫;但是美國在整個冷戰時期,對於印度在核子問題上的反應卻是相當的溫和,因為美國為了與前蘇聯對抗,爭奪南亞戰略要域,並不願意對印度作出過度反應,以免影響其戰略利益。

    冷戰結束後,美國居於世界主宰地位,並根據其在亞洲的利益而調整對外戰略,其重心是構築以美國為支柱的各種類型的雙邊或多邊安全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印度在南亞地區的作用和地位逐漸突出,雖然印度核子試爆的破壞性因素,曾經暫時打斷這個進程,但在美國的總體戰略考量下,印美關係已從昔日的起伏不定和核子試爆後的制裁,迅速發展到目前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多層次且多面向的合作。美國不但取消對印度的所有制裁,而且還對印度出售尖端軍事技術和武器系統;另外,兩國在和平利用核能、航太技術等高科技方面也在進行多管道的合作,2005年7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哈(Manmohan Singh)拜會布希總統後,美國同意取消對印度民用核能發電計畫的限制,並允許印度在國際市場購買鈾燃料。在印美關係發展的進程中,印度認為美國是其維護國家安全、發展經貿合作和實現大國謀略的最大助力;而其最終目標是要取得在國際上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成為世界體系的力量中心,這也正是印度長期以來追求的國家目標。

    中國對印度1998年核子試爆採取譴責,但不制裁的立場,是基於其國家利益的考量,因為中國的首要安全利益在東亞,而非南亞;對中國而言,台海問題、能源安全與南海主權問題才是中國關切的要項,所以中國必須力求在東亞與美、日等國達到戰略平衡;因此,中國在南亞的利益顯然僅是維護該區域的和平穩定,使其能無後顧之憂,得以將其有限的國防力量集中運用在東亞利益的追求上。印中雙方在許多議題上,都擁有共同的立場與利益,譬如發展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以及經濟新秩序等議題;而且兩國都試圖透過改善現有的國內經濟體系,從而減少貧富不均的局面,又同為發展中國家,兩者都希望能夠在給與國內企業充足的保護下,實現國內經濟與全球經濟體系的融合接軌。另一方面,兩國都在尋求建構一個多極世界,期使可以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當前印度正在積極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北京政府也已經同意給予支持。此外,印度也企圖透過與中國的密切交往關係,影響中國長期支援巴基斯坦的意願,達到孤立巴基斯坦的戰略目標。

    由於蘇聯的解體,印蘇聯盟已無法適應國際環境變化的需要,也不符合印俄兩國的國情需求與戰略利益。因此,印俄必須對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戰略做出新的定位,1993年1月葉爾欽訪問印度,簽訂「印俄友好條約」取代了冷戰時期的「印蘇友好合作條約」,新條約也取消軍事同盟性質的條款,印俄關係從此從盟友變為合作夥伴關係。1998年印度核子試爆也未影響印俄夥伴關係的發展,使印度能夠抓住有利的時機,充分利用與俄羅斯的傳統關係,為其進入中亞地區創造條件;同時,印度在經濟領域也獲得俄羅斯在石油天然氣的開採權和高科技方面的合作;尤其在軍事領域方面,印度從購買武器模式,已躍升到聯合投資和共同開發研製新型武器系統的時代,這不但表明印度綜合國力的提升,同時也證實印俄兩國已邁向戰略夥伴關係。印俄關係的定調,不但提高印度在國際上的地位,同時印俄的聯合也使它們成為21世紀多極世界中,兩個具有特殊關係的力量。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印度提出建立南盟自由貿易區,簽署「南亞自由貿易協定」。根據該協定,從2006年1月起,南盟7國將分兩個階段實施減免關稅計畫,這是一種共贏策略,印度可以近距離找到原料供應產地和銷售市場,而其他6國則可以運用印度的經濟和技術,提升其經濟發展,改善國民生活,消除貧窮。尤為突出的是,2004年南盟7國共同加強合作應對突發危機的能力;2月,南盟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預防禽流感緊急會議」;12月,席捲印度洋的海嘯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印度不僅派出4艘艦艇、6架直升飛機、數支醫療隊前往斯里蘭卡協助救援工作,而且率先建立海嘯研究基金,提高地區的預警和應對能力。另外,2004年的國際油價上漲對南亞這個嚴重依賴油品進口的地區帶來巨大影響,為商討因應國際油價上漲的對策,南盟能源專家小組於12月召開會議,並在2005年3月召開南盟能源部長會議,制定具體應對措施。綜上所述,印度已經在發揮其大國的影響力,從國家安全、南亞區域安全以及各國的經濟發展等面向,積極帶領著南亞各國走出戰亂與貧窮的陰霾。

    印度自90年代初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經濟和科技實力顯著增強,軍事力量的發展更是令人矚目,尤其是1998年進行的核子試爆,使印度成為事實上的核武國家。印度綜合國力的發展,使其實現世界大國的願望更加強烈,而東協隨著成員國的增加,以及內部快速的經濟、政治整合進度,整體實力也已大為提昇;印度和東協都力圖提高各自的國際地位,因此印度從地緣政治考量東協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而實施的「東向政策」,即是以東協為突破口,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事務,努力擴大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以達到提升其國際政治地位的目標。隨著東協和印度政治經濟上的密切合作,使東協和印度在安全上有許多的共同利益,都想維持和平與穩定的周邊環境,也都想確保各自臨近海域的安全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先後與東協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實施海軍聯合演習,並有計畫地向東協國家出口武器,以加強雙方軍事領域的合作;隨著印度國家實力的增強,東協把印度作為維護地區安全的重要力量,藉以維護印度洋海上通道與東南亞地區的安全。

    關鍵字:印度核武發展、核武戰略、印美關係、印中關係、印俄關係、印巴關係、南亞區域安全、亞洲安全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編著。《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9月。
    方天賜。〈南亞區域衝突與潛在的戰爭危機〉,收錄《國際關係與現勢》。張亞中主編。台北:晶典文化,2004年7月。
    王良能。《印巴關係與南亞安全-中共的觀點》。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11月。
    王湘江主編。《世界軍事年鑑•2004》。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2月。
    史蒂芬•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印度:成型中的強權》(India: Emerging Power),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12月。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民國87年4月。
    安德魯•溫勒(Andrew C. Winner)、吉原俊井(Toshi Yoshihara)。《南亞核子穩定》(Nuclear Stability in South Asia),陳鴻達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7月。
    江亦麗。〈印巴關係與南亞地區的局勢〉,收錄《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張蘊嶺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江亦麗。〈印度的崛起及其對外戰略〉,收錄《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張薀嶺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周學海。〈核威懾的條件兼論南亞核威懾的前景〉。《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4期,頁46-49。
    尚勸余。〈尼赫魯與中國〉。《南亞研究季刊》,1996年第4期,頁65-67。
    邱永輝。〈911事件後印度的考量〉。《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4期,頁37。
    邱永輝。〈美國的南亞政策試析〉。《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第2期,頁48-50。
    紀祖文。〈印巴核試驗的背景和意圖及其影響〉。《南亞研究季刊》,1998年S1(增刊),頁50-53。
    胡慶亮。〈能源三角地區與中印能源競爭和合作〉。《國際論壇》,2005年9月第7卷第5期,頁39-40。
    原狄。〈中國對南亞安全的影響及其制約因素-以印巴卡吉爾沖突為實例〉。《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第3期,頁8-9。
    原狄。〈國際反恐怖主義戰略:美國、巴基斯坦與印度〉。《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4期,頁32-33。
    孫士海。〈印度的對外戰略思想及核政策〉。《當代亞太》,8卷10期,1999年10月,頁13-19。
    孫建波。〈印度東向政策分析〉。《東南亞》,2001年第2期,頁40。
    克勞塞維茨(C. von Clausewitz)。《戰爭論精華》(A short guide to Clausewitz on war),李昂納德(Roger Ashely Leonard)編,鈕先鍾譯。台北:麥田,民國85年。
    孫建波。〈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的歷史與未來〉。《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1期,29-30。
    孫晉忠。〈冷戰後印美關係中的核問題〉。《南亞研究季刊》,1999年第3期,頁52-54。
    孫晉忠。〈透視中印關係糾葛〉。《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1期,頁50-51。
    徐慧、楊恕。〈中亞與印度的大國戰略〉。《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4期,頁71-73。
    殷方。〈從地緣政治理論看新世紀的印度海洋戰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1年9 月,頁103。
    袁宗建。〈淺析印度的崛起對中印關係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4期,頁91-92。
    馬加力。〈911事件後美國南亞政策的變化〉。《南亞研究》,2001年第2期,頁3-5。
    馬加力。〈印巴核子試驗及其對南亞安全態勢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7期,頁20。
    馬加力。〈印巴關係回暖的背後〉。《現代國際關係》,2004年第2期,頁44。
    馬加力。〈印巴關係前景〉。《和平與發展季刊》,2004年第2期,頁43。
    宋德星。〈南亞與中國安全〉,收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朱聽昌主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馬加力。〈印美關係走向〉。《現代國際關係》,2005年第8期,頁17-18。
    馬加力。〈南亞地區戰略形勢的變化〉。《和平與發展季刊》,2000年第2期,頁26。
    馬加力。〈美國對南亞政策的調整〉。《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第7期,頁10。
    馬加力。〈淺析美印巴三角關係的變化〉。《現代國際關系》,2001年第11期,頁32-34。
    馬纓。〈冷戰後美國與印度關係的發展〉。《國際觀察》,2003年2期,頁39-40。
    馬纓。《90年代印度與東南亞的關係》。《當代亞太》,2002年第6期,頁50。
    張力、彭景。〈孟中印緬地區合作機制:推動因素與制約因素〉。《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頁16-17。
    張力。〈911事件後的印巴關係與南亞地區安全〉。《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1期,頁42-44。
    張力。〈印度的核政策與核戰略〉。《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第2期,頁64-66。
    張力。〈印度的能源外交及其地緣政治考量〉。《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頁35。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
    張力。〈印度的能源安全:挑戰與應戰〉。《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2期,頁,31-34。
    張力。〈印度核試以來的中印關係〉。《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第1期,頁42-44。
    張力。〈印度國大黨聯合政府外交抉擇初探〉。《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4期,頁73。
    張力。〈印度學者談印度核戰略〉。《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頁58-60。
    張力。〈印度邁出南亞-印度東向政策新階段及與中國的利益關聯〉。《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4期,頁31-32。
    張力。〈印美安全關系的形成及其發展走向〉。《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4期,頁30-32。
    張力。〈冷戰後印度周邊環境中的東南亞因素〉。《南亞研究季刊》,1995年第4期,頁36-37。
    張力。〈美國與印度:戰略新格局中的軍事合作與互動〉。《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3期,頁39。
    張戈。〈印度核試驗對中印邊境安全形勢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1998年S1(增刊),頁73-74。
    張文木。〈中國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1期,頁30。
    李德哈特(B. H. Liddell-Hart)。《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鈕先鍾譯。台北:麥田,民國85年。
    張文木。〈世界霸權與印度洋-關於大國世界地緣戰略的歷史分析〉。《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4期,頁21。
    張四齊。〈2004年的南亞形勢〉。《國際資料資訊》,2005年第3 期,頁16-18。
    張位均。〈印度核子試驗與南亞安全〉。《當代亞太》,1998年6月,頁9-12。
    張利軍。〈美國南亞政策的目標與思路〉。《當代亞太》,1999年第7期,頁12-14。
    張淑蘭。〈印度東向政策再認識-關於印度東向問題的幾點商榷意見〉。《現代國際關係》,2004年第9期,頁54-55。
    張貴洪。〈印度對中國崛起的看法和反應〉。《南亞研究》2005年1期,頁21。
    張貴洪。〈美印戰略夥伴:進展、問題和前景〉。《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4期,頁43。
    張雅君。〈印巴核試核爆後中共的南亞安全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2期,民國89 年2 月,頁17-18。
    張曉玉、張長軍。〈美國新南亞政策及其對南亞地區安全形勢的影響〉。《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2年5月,頁113-115。
    張繼業。〈美國調整對印巴軍售政策的影響〉。《現代國際關系》,2005年第4期,頁38。
    周茂林。〈大象東進-後冷戰時期印度的戰略思想研究〉,收錄《二○○四年戰略論壇文集》。□自立編。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4年1月。
    梁潔筠。〈跨世紀的印度國家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5期,頁,23-24。
    陳文賢。(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核武競爭)。《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2期,民國88年12月,頁5-7。
    陳金霞。〈中印關係發展的障礙性因素〉。《武漢大學陰山學刊》,第17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6-67。
    陳信宏。〈新興市場中的明珠-印度的經濟發展〉。《經濟前瞻》,2005年1月5日,頁83-88。
    陳彩雲。〈尼赫魯時期印度的核政策評析〉。《安徽大學學報》,28卷3期(2004年5月),頁23-28。
    陳會娟。〈中印邊界糾紛中的地緣因素〉。《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4期,頁96。
    陳曦。〈從非暴力走向核威懾的印度國防政策〉。《安康師專學報》,第14卷第2期,2002年6月,頁14-15。
    陳繼東。〈中印緬孟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想與地區範圍問題〉。《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頁11-12。
    陳繼東。〈印巴核對抗及其雙邊關係的發展態勢〉。《國際觀察》,2002年第3期,頁38-40。
    陳繼東。〈近年來印度與東盟經貿合作關係的發展〉。《當代亞太》,1999年第7期,頁49-50。
    周茂林。〈印度軍備展與阿布都汗核子擴散案在南亞的效應〉,收錄《二○○四年戰略論壇文集》。□自立編。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4年1月。
    斯文。〈淺析柯林頓南亞之行的原因〉。《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第2期,44-45。
    舒旭東。〈從柯林頓南亞之行看美國南亞政策的調整及影響〉。《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第2期,頁39-40。
    賀曉琴。〈東亞多邊合作的態勢與前景〉。《世界經濟研究》,2003年第12期,頁55。
    黃代學。〈南亞區域合作邁出新步伐〉。《中學文科》,2005年第3期,頁34。
    楊平學。〈淺析制約中印關係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1期,頁38-40。
    楊玉花。〈印度東盟區域貿易投資區的進程與前景〉。《東南亞》,2004年第2期,頁30-31。
    葉正佳。〈中印建交50週年-經驗、教訓及前景〉。《南亞研究》1999年第1期(總第66期),頁3。
    葉正佳。〈五十年來的中印關係:經驗和教訓〉。《國際問題研究》1999年,頁18。
    賈鵬。〈印巴關係由對抗走向緩和〉。《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頁39-41。
    廖輝芳。〈印度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原因探析〉。《東南亞》,2001年第4期,頁26。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南亞政策》。台北:生智,民國92年1月。
    趙干城。〈中印和平共處的歷史教訓與現實意義〉。《南亞研究》,2004年第2期(總第77期)。
    趙干城。〈印度對歐政策初析〉。《當代亞太》,2004年第6期,頁43-50。
    趙干城。〈論印度對俄政策的態勢與意義〉。《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3期,頁32。
    趙伯樂、時宏遠。〈911後印度反恐策略中的巴基斯坦因素〉。《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頁47-51。
    趙伯樂。〈中印關係一種新型的大國關係〉。《當代亞太》,2005年第8期(總128期)。
    趙東升。〈美國南亞新政策下的美印關係解構〉。《國際論壇》,第7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5-16。
    劉紅良。〈印巴關係的新進展及前景解析〉。《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2期,頁81-82。
    劉復國。〈印度與亞洲新戰略態勢分析〉。《戰略安全研析》,第4期,民國94年8月,頁41。
    劉善國。〈印度與東盟建立夥伴關係的發展前景及其對我國安全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1999年第3期,頁44-46。
    劉溫國。〈印度核武器的發展、影響及對我國的啟示〉。《南亞研究季刊》,1998年S1(增刊),頁54-55。
    尚會鵬。〈中國對南亞政策及與南亞主要國家關係的演變〉,收錄《中國與周邊及911後的國際局勢》。李玉、陸庭恩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劉學成。印巴核試驗對地區安全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1998年S1(增刊),頁66-68。
    劉璐、歐吉兵。〈試析中印關係中的邊界因素〉。《湘潭大學學報》,2005年5月,頁29。
    滕建群。〈50年來印度核武器發展政策演變〉。《南亞研究》,2000年第2期,頁15-16。
    蔣愷。〈冷戰後的印美關係〉。《南亞研究季刊》,1995年第4期,頁27-28。
    衛靈。〈曲折發展的中印關系-紀念中印建交55周年〉。《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年第4期(總第76期),頁58。
    鄭勵。〈印度的海洋戰略及印美在印度洋的合作與矛盾〉。《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頁116。
    盧光盛。《印度的東南亞戰略述評》。《亞洲論壇》,2002年第4期,頁14。
    龍興春。〈南亞自由貿易區新發展〉。《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頁101-103。
    瞿健文。〈論冷戰後東盟與印度關係的發展〉。《世界歷史》,2004 年第5 期,頁,26-27。
    藍建學。〈印度大國夢中的中國情結〉。《當代亞太》,2004年第12期(總第120期),頁39-40。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民國91年10月二版三刷。
    羅祖棟。〈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的南亞政策目標〉。《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4 期,頁20-21。
    羅祖棟。〈試論印度的國際地位〉。《南亞研究季刊》,1999年第4期,頁45-46。
    (三)研討會論文
    劉德海。〈India`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98〉,「變遷世界中的新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主辦,民國94年9月16日。
    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印度之國家安全戰略〉,國際關係專題座談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主辦,民國93年11月10日。
    (四)報章雜誌
    人民日報。1998年12月24日,版6。
    人民日報。2000年10月4日,版3。
    人民日報。2005年4月12日,版1。
    中國時報。民國92年6月24日,版A13。
    武桂馥、郭新宇。《新世紀初亞太戰略縱橫》。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9月29日,版4。
    東方早報。2005年9月1日,版A05;
    第一財經日報。2005年8月25日,版A03。
    華夏時報。2004年6月21日,版A15。
    聯合報。民國87年3月20日,版10。
    (五)網際網路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 _846000/8463622.stm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 3360000/newsid _ 3361400/3361417 . stm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2620000/newsid_ 2628300/2628379.stm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 _2620000/newsid_ 2628300/ 2628379.stm
    金鈿。《國家安全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年。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 980000/newsid_ 982500/ 982575.stm。
    人民網。http://army.news.tom.com
    人民網。http://military.people.com. cn/BIG5/1078/3322132.html
    大公網。http://www.takungpao. com.hk/news/2005-7-28/YM-433977.htm
    大公網。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004-6-18/YM-273194.htm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5/7/19/n990858.html
    中央日報。http://tw.news.yahoo.com/050401/45/1nm18.html
    中央社。http://tw.news.yahoo.com/050603/43/1wmzo.html
    中央社。http://tw.news.yahoo.com/051015/43/2f0bh.html
    中時電子報。http://tw.news.yahoo.com/050412/19/1owge.html
    威廉•陶(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高一中譯。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印,2003年7月。
    中國網。〈美印聯合軍事演習馬拉巴爾05意在印度洋〉。http://big5.china. com . cn/chinese/HIAW/985180.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328/ default. html
    中廣新聞網。http://tw.news.yahoo.com/050418/4/1prir.html
    王建。〈2020年印度核戰略〉。http://www.54479.com/54479/ReadNews.asp?。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http://www.isas.com.cn/india.html
    多維新聞網。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ocDigest/Technology/xhw _2005_ 10_09 _21_40_52_106.html
    朱明忠。〈印度的中亞外交戰略與實踐〉。《2003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8_ytsnew /xueshuwz/showcontent.asp?id=292
    江亦麗。〈印巴核戰略及其對中國的安全環境的影響〉。http://www.cass.net.cn/ chinese /s28_yts/wordch-en/ch-lps200202 /ch- 200202jyl.html
    江亦麗。〈美印關係評析〉。http://www.usa-mil. com/aspnet/india-mil/Article _Print.asp?ArticleID=1618
    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jan/6 /today-int2.html
    柯玉枝。〈當前南亞地區恐怖主義之分析〉,收錄《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邱稔壤主編。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93年7月。
    李明峻。〈能源戰略影響外交,印度不惜背叛反恐〉。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 =487&bulletined =22454
    亞洲時報。http:// www.atchinese.com /index.php?option= com. content&task= view&id = 9279& Itemid=28
    東森新聞報。http://tw.news.yahoo.com/050411/195/1ovk0.html
    法新社。http://caini.cnnc.com.cn/huanqiu-hexun/03-09-03-4.htm。
    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ISIS)。《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裂變材料和核武庫》。 http://www.isis-online.org/publications /southasia /stocks1000.html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gov/chinese/worldfocus/sun/01050306india -nucleargbtxt.htm
    夏瑞佳、趙春霞。〈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核戰略〉。http://jczs.news.sina.com.cn
    張蘭蘭。〈冷戰期間印美關係的發展特點〉。http://cirs.jlu.edu.cn/common/show.php? taskid=10&id=17
    番薯藤。http://news.yam.com/afp/life/200509/20050908044707.html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5-10/07/content_3588736.html
    約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戰爭藝術》(The Art Of War),紐先鍾譯。台北:麥田,民國85年。
    路透社。http://tw.news.yahoo.com/050430/14/1rghb.html
    趙干城。〈論印度對美政策的嬗變與影響〉。http://www. siis.org.cn/gjwtlt/2002-4/ gczhao. html
    鳳凰衛視網。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 /83888339152797696 /20051027 /672832.html
    盧詠。〈美國的印度新戰略〉。《卡內基中國透視月刊》。http://www5.chinesenewsnet. com/MainNews/Opinion/2005_8_24_11_3_41_303.html
    戴超武。〈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與蘇聯的回應和政策〉。http://www.coldwarchina. com /zwxz/zgxz/dcw/001627.html
    藍色戰略。http://www.54479.com/study/ shownews.asp?newsid=481
    龔偉。〈研究印度核政策的意義-現狀和角度〉。http://www.chinaaffairs.org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lam Mohammed B., India`s Nuclear Policy, (Delhi, Mittal Publications : 1988).
    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核生化武器擴散:威脅與回應》(Proliferation: Threat and Response),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8月。
    Abraham Itty, “The Making of Indian Atomic Bomb: Science,” Secrecy and the Postcolonial State, (New York, Zed Books: 1998).
    Burke S. M., Mainsprings of Indian and Pakistan Foreign Policies,(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4).
    Buzan Barry,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acMillan for IISS, London: 1987).
    Cohen Stephen P. Cohen ed., “Policy Implications,” Nuclear Proliferation in SouthAsia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 1991).
    Collins John M, Military Strategy: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Brassey`s, ( 2002).
    Cartright David and Mattoo Amitabh, “India and the Bomb,” Public Opinion and Nuclear Options,( New Delhi, Bahri: 1996).
    Chary M. Srinivas, “The Eagle and the Peacock,”U. S. Foreign Policy toword lndia Since Independence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l995).
    Dougherty 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 1990), pp. 96-7.
    Dixit J. N., Across Borders: 50 Years of India`s Foreign Policy, (1998).
    Gordon Sandy, India`s Rise to Pow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Martin`s Press: 1995).
    孫士海。〈911事件對南亞安全情勢的影響〉,收錄《2002年亞太發展報告》。張蘊嶺、孫士海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Ganguly Sumit, Selig S. Harrison, Paul H. Kreisberg, and Kux Dennis, eds. “India: Policies Past and Future, ”India & Pakista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Goldstein Joshua 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rd ed. (New York, Longman: 1999).
    Ghosh Abhijit, Arun Kumar Banerji ed.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Its Impact on India`s Security,” Security Issues in South Asia: Domestic and External Sources of Threats to Security (Calcutta, Minerva Associates).
    Gopal Sarvepalli, “Jawaharlal Nehru,” A Biography,1, 3, 1956-1964,(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4).
    Herz. John H.,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1950,2).
    Han Hua, Eric Arnett ed, “Sino-Indian Relations and Nuclear Arms Control,” Nuclear Weapons and Arms Control in South Asia After the Test B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8).
    Haass Richard N. and Gideon Rose, A New U.S. Policy Toward India and Pakistan,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 1997).
    Jayarama P.S., India`s 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New, Delhi ABC Publishing House: 1987).
    Joeck Neil, “Maintaining Nuclear Stability in South Asi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Jervis Robert,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1978,1).
    孫士海。《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Kapur Harish, India`s Foreign Policy 1947- 1992: Shadows and Substance,(Sage Publications: 1994).
    Khullar Brig. Darshan, “Security, Peace and Honour, Manas Publications, New Delhi Nehru Jawaharlal,” The Discovery of India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46).
    Kapur Ashok, India`s Nuclear Option: Atomic Diplomacy and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 1976).
    Lum Thomas, “US Foreign Aid to East and South Asia: Selected Recipient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for Congress,( 2002), p10.
    Lewis John Wilson and Litai Xue, China Builds the Bomb,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Lord Carnes, James C. Gaston, ed.,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Grand Strategy and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141-159.
    McMahon Robert J., “The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 The United States, India and akist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l994).
    Menon K.P.S., B.R. Nanda, ed, “India and Soviet Union,” Indian Foreign Policy: The Nehru Years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6).
    Mistry Dinshaw, “Diplomacy, Sanctions, and the U.S. Nonproliferation Dialogue with India and Pakistan,” Asian Survey, 39, 5(1999).
    Mohite Dilip H., “Indo-U.S. Relations , Issues in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South Asian Publishers PV,( l995).
    殷雄。《誰在威脅中國安全》。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7月。
    Mehta Pratap Bhanu, “India: The Nuclear Politics of Self-Esteem,” Current History(December 1998).
    Mishra Rajan Kumar, Indi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Delhi, Kanishka Publishers :1996).
    Mukherjee T. B., Verinder Grover, ed., “India`s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Foreign Policy of India (New Delhi: Deep & Deep Publications).
    Nanda B. R., Indian Foreign Policy: The Nehru Years (New, Delhi The Nehru Memorial Museum and Liberary : 1976).
    Perkovich George, India`s Nuclear Bomb: The Impact on Global Prolifer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Pande Savita, India and th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New, Delhi Siddhi Books : 1996).
    Palit D.K., “War in High Himalaya,” The Indian Army in Crisis, 1962(New, Delhi Lancer International : 1991).
    Pillai N. R., “Middle Ground Between America and Russia,” An Indian View, Foreign Affairs, 32(1954).
    Singh Jaswant, “Defending India,” Macmilan Press LTD( 1999), P 47.
    Subramanyam K., “Introduction to Jaswant Singh,” Defending India, Macmilan Press LTD( 1999).
    馬加力。《關注印度-崛起的大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Spector Leonard S., “Nuclear Ambitions,”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 1989-1990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
    Subramanian R. R., P. R. Chari, et al., “India`s Nuclear Weapon Capabilities: A Technological Appraisal,”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in India and Pakistan: South Asian Perspectives (Colombo, Manohar: 1996).
    Singh S. Nihal, “Can the U. S. and India be Real Friends?,”Asian Survey, XXVIII, 9 ( l983).
    Sarkesian Sam C.,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 2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 1995), p5.
    Smith Chris, “India`s Ad Hoc Arsenal,”Direction or Drift in Defence Poli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88.
    Wirsing Robert G., “India, Pakistan, and the Kashmir Dispute,” On Regional Conflict and Its Resolution (New York, Martin`s Press : 1994).
    Williams Rushbrook, The State of Pakistan (London, Faber and Faber : 1962).
    (二)期刊論文
    Albright David,“The Shots Heard Round the World,” Strategic Digest, 23,7(1998), pp. 116-8.
    Ahmed Sam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errorism in Southwest Asia: September 11 and Beyo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6,3(Winter 2001/2002), p. 84.
    高斯登(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歐信宏、胡祖慶譯。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7月。
    Ahmed Samina, “Pakistan`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Turning Points and Nuclear Choic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3,4(Spring 1999), pp. 192-7.
    Blank Stephen, “Russia as Rogue Proliferator,” Orbis, 44,1(Winter 2000).
    Demands for Grants, Lok Sabhar Debates, july 24, 1957, col, 495, Among other statements see also (Nehru`s New Delhi press conference : 1961).
    Diamond Howard, “India Conducts Nuclear Tests; Pakistan Follows Suit,” Arms Control Today, 28,4(May 1998), p 27.
    Frankel Francine R., “Indo-U.S. Relations: The Future is Now,”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19,4 (Autumn 1996), p129.
    Ganguly Sumit, “India`s Pathway to Pokhran II,”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3,4(Spring 1999), p149.
    Hathaway Robert M., “Confrontation and Retreat: The U.S. Congress and the South Asian Nuclear Tests,” Arms Control Today, 30,1(January/February 2000), pp. 7- 8.
    India`s Nuclear Bomb: The Impact on Global Proliferation,p.8.
    Jawaharlal Nehru`s Speeches, vol, 1, September 1946-May 1949 (Delhi,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 : 1949), pp. 24- 25;
    Jones Rodney W. & Ganguly Sumit, “Debating New Delhi`s Nuclear Decis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4,4(Spring 2000), p 186.
    商業周刊編輯部。《金磚四國關鍵報告》。台北:商智文化,2005年4月。
    Jha Prem Shankar, “Why India Went Nuclear,” World Affairs, 2,3(July/ September 1998), p 88.
    Joint Communiqu□ on Indian and Pakistani Nuclear Tests by Five Permanent Members of Security, Strategic Digest, 21,6(July 1998), pp. 102-3.
    Dalton Toby F., “Toward Nuclear Rollback in South Asia,” Current History, 97,623 (December1998), p 412.
    Limaya Satu P., “U. S. Indian Relations,” The Pursuit of Accommodation (Boulder, Col. , Westview Press : 1993), p39.
    Clarifying India`s Nascent Nuclear Doctrine: An Interview With Indian Foreign Minister Jaswant Singh, Arms Control Today, 29,8(December 1999), pp.17-9.
    Mahapatra Chintamani, “India and the US: Evolving Economic Ties,” Strategic Analysis, vol, 21 (March 1998), p175.
    Mahapatra Chintamani, Indo-US Relations into the 21st Century (New Delhi, Knowledge World : 1998), p17.
    Mohan Malik, J. “India Goes Nuclear: Rationale, Benefits, Costs and Implication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0,2(Aug98), pp200.
    Made Statement by the Prime Minister Jawaharlal Nehru in Lok Sabha on 2 April 1954.
    Malik J. Mohan, “India Goes Nuclear: Rationale, Benefits, Costs and Implication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0,2(Aug 1998), p194.
    國防部。《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3年12月。
    Mehta Pratap Bhanu, “India: The Nuclear Politics of Self-Esteem,” Current History, 97,623 (December 1998), p404.
    Nehru`s Jawaharlal Speeches, Vol, 4 (1957- 1963), pp.308- 9.
    Nehru quoted in Mirchandani, India`s Nuclear Dilemma, p. 230.
    Nehru cited in Pathak, Nuclear Policy of India, p. 5.
    Nuechterlein Donal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ach,” Orbis, Vol, 23, 1 (Spring 1979), pp. 73-92.
    Noorani A. G., “India`s Quest for a Nuclear Guarantee,” Asian Survey, 7,7(July 1967), pp.490-502;
    Pomper Miles A., “India-Pakistan Arms Buildup Concerns Panel,” CQ Weekly, 5,13 (03/25/2000), pp. 675-6.
    Quoted from Rajiv Nayan, “Vajpayee Visit and Indo-US Relations,” Strategic Analysis, vol, 24 (December 2000), p171.
    Rao P.V. Narasima, “Nuclear Nervousness,” 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 2,3(Summer 1995), p30.
    Shrivastava B. K., “Indo-American Relations: Search for a New Equ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30,2 (April/June 1993), p219.
    張文木。〈印度的大國戰略與南亞地緣格局〉,收錄《亞太戰略場─世界主要力量的發展與角逐》。傅夢孜主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4月。
    Talbott Strobe, “Dealing with the Bomb in South Asia,” Foreign Affairs, 78,2 (March /April 1999), pp. 120-1.
    Vajpayee Atal Bihari, “India`s Experience has Taught that Peace Lies in Strenth”,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September 21,2000).
    Willetts Peter,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London: Frances Printer, 1978), pp. 5-10.
    Zahra Farah, “Pakistan`s Road to a Minimum Nuclear Deterrent,” Arms Control Today, (July/August 1999), p12.
    (三)網際網路
    Andrew Koch,“Nuclear Testing in South Asia and CTBT,”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Spring/Summer 1996). http://cns.miis.edu/research/india/
    Bharat Rakshak, “Advanced Technology Vessel,”http://www.bharat-rakshak.com /NAVY/ATV.html
    Center of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CNS).“Recent Events Leading India to Nuclear Test,” http://cns.miis.edu/research/india/bjpchron.htm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Chronology of Indian Missile Development,” http://cns.miis.edu/research/india/indiach2.htm
    Department of Atomic Energy,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http: //www. dae. gov. in/aec.htm
    張忠祥。《尼赫魯外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Draft Report of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y Board on Indian Nuclear Doctrine, August 17, 1999. http://www.meadev.nic.in/govt/indnucld.htm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India`s Nuclear Weapon Program: On to Weapons Development(1960-1967),”http://www.fas.org/nuke/hew/India/IndiaWDevelop.html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India`s Nuclear Weapon Program: India`s First Bomb,” http://www.fas.org/nuke/hew/India/IndiaWDevelop.html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India`s Nuclear Weapon Program: The Beginning (1944-1960),” http://www.fas.org/nuke/hew/India/IndiaOrigin.html
    India Security Threat Environment. http://www.fas.org/irp/world/india/threat/
    Mallika Joseph,“BJP`s Manifesto: On Nation`s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February 28, 1998. http://www.nyu.edu/globalbeat/pubs/mallika022898.html
    Minister Atal Bihari Vajpayee`s Address to the Millennium Summit at the United Nations, September 8, 2000. http://www.indianembassy.org/special/cabinet/ primeminister/pm_september_08_2000.htm
    Michael Krepon, William Clark, et al, “The Emerging South Asian Nuclear Arms Race: Can It Be Controlled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June 3, 1998. http://www.csis.org/html/jun3tran.html
    Quote in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India`s Nuclear Weapon Program: The Beginning (1944-1960). http://www.fas.org/nuke/hew/India/IndiaOrigin.html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Japan-India Summit Meeting,” August 23, 2000. http:// www. mofa.go.jp/region/asia-paci/ pmv0008 /india_ s.html
    張敏秋。《中印關係研究:1947─200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The Cabinet Committee on Security Reviews operationalization of India`s Nuclear Doctrine, Press Release by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India, January 4, 2003. http://www.hciottawa.ca/news/pr/pr-030120.html
    曹永勝、葉興。〈印巴矛盾與南亞地區安全形勢〉,收錄《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3~2004》。楊毅、王國強主編。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曹永勝、羅健、王京地。《南亞大象:印度軍事戰略發展與現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2月。
    梅永紅、王元。《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版。
    陳平生。《印度軍事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延琪。《印巴分立:喀什米爾衝突的濫觴》。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傅小強。〈印巴衝突的歷史和地緣考察〉,收錄《亞太戰略場─世界主要力量的發展與角逐》。傅夢孜主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4月。
    傅小強。〈印度加速崛起與南亞安全形勢〉,收錄《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陸忠偉主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3月。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SIPRI年鑑•2004: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SIPRI Yearbook 2002: 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4月。
    賀聖達。《世紀之交的東盟與中國》。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民國87年。
    楊成緒、鄭瑞祥、宋以敏。《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7月。
    萬書。《南亞的戰略格局》,收錄《國際戰略報告: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李少軍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詹姆士•史密斯(James M. Smith)。《在核生化威脅中尋求國家安全》(Searching for National Security in an NBC World)。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2年4月。
    維特•烏托葛夫(Victor A. Utgoff)。《浮現中的核武危機:核武擴散、美國利益與世界秩序》(The Coming Crisis: Nuclear Proliferation U.S. Interests, and World Order),林宜瑄、邱明瀚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11月。
    趙可銘。《2001-2002 世界軍事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趙伯樂。《當代南亞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趙蔚文。《印美關係愛恨錄:半個多世紀的回顧與展望》。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9月。
    劉恩照。《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蔣一國、楊會春、余秀清。《印度國防經濟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月。
    鄭端耀。《國際不擴散建制運作與發展》。台北:志一,民國89年。
    鄧尼斯•德魯(Dennis Drew)、唐納德•斯諾(Donald Snow)。《國家安全戰略的制定》。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薄富爾(Andre Beaufre)。《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鈕先鍾譯。台北:麥田,民國85年。
    邁可•克瑞朋(Michael Krepon)、克里斯•甘涅(Chris Gagne)合編。《穩定與不穩定的矛盾:南亞的核武與邊緣策略》(The Stability- Instability Paradox: Nuclear Weapons and Brinksmanship in South Asia),黃俊彥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7月。
    蘇州軍區電子對抗團。《印度軍隊信息手冊》。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1年5月。
    (二)期刊論文
    尹錫南。〈論冷戰後印度的東向政策〉。《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2期,頁11。
    方天賜。〈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交走向〉。《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4期,2001年7月,頁92。
    王宏緯。〈1962年邊界戰爭及其對中印關係的影響〉。《南亞研究》2002年第2期(總第73期),頁3-5。
    王宏緯。〈南亞區域合作的現狀與前景〉。《當代亞太》,2004年第2期(總第110期),頁29-31。
    王宏緯。〈溫總理訪印與中印關係的新發展〉。《南亞研究》2005年第1期,頁,4-6。
    王紅雨。〈冷戰時期印度外交戰略的演變〉。《經濟與社會發展》,第1卷第3期,2003年3月,頁86-88。
    王新龍。〈印度海洋戰略及對中印關係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頁78。
    王麗華。〈印度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大國關係〉。《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4期,頁82。
    冉杰。〈印度對外軍事合作的特點〉。《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頁123。
    布衣。〈印巴核談判取得成果〉。《當代亞太》,2004年第9期,頁49。
    伍福佐。〈更加務實的雙邊關係-析伊拉克戰後的印美關係〉。《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頁52-54。 
    伍福佐。〈試析反恐對印美關係的建構〉。《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3期,頁33-36。
    伍福佐。〈試析布希政府對印巴危機的處理〉。《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4期,頁34。
    伍福佐。〈試析朝鮮戰爭中的印美關係〉。《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3期,頁47-49。
    任佳。〈中印緬孟地區經濟合作的戰略意義〉。《南亞研究》,2003年第1期(總第74期)頁17-22。
    向雪松。〈由柯林頓南亞之行看美印關係〉。《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第2期,54-56。
    朱頎。〈南亞區域合作的發展新動向及其原因〉。《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頁90。
    江亦麗。〈美印關系為何驟然升溫—從印度支持NMD看美印關系的發展〉。《當代亞太》,2001年第7期,頁18。
    江亦麗。〈美國與南亞核問題〉。《當代亞太》,1997年第2期,頁34。
    何道隆、晏世經。〈911對印度在世界與地區政治格局中地位作用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4期,頁25-71。
    何道隆、晏世經。〈911對印度在世界與地區政治格局中地位與作用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4期,頁22-23。
    吳永年。〈印度外交戰略調整評析〉。《國際觀察》,2003年第3期,頁47-48。
    吳永年。〈論21世紀初印度外交戰略的調整〉。《南亞研究》,2004年第2期,頁17。
    吳康和、宋德星。〈論印度核政策的歷史演變及其核武化的危害性〉。《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6期,頁25-26。
    李小華。〈印度軍事戰略的演變及發展趨勢〉。《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頁148。
    李好。〈印度-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亞洲國際經濟關係的影響〉。《天府新論》,2004 年12月,頁30。
    李好。〈印度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歷史與現狀〉。《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2期,頁97。
    李明。〈冷戰結束後中共與巴基斯坦軍事合作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民國87年12月,頁75-85。
    李家祥、歐玲湘。〈試析印度東向政策中的中國因素〉。《東南亞縱橫》,2003年3月,頁66-67。
    李巍。〈印度東向政策的目標及其進展〉。《東南亞》,2003年第1期,頁30。
    杜健。〈南亞核風暴及其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7期,頁70-72。
    沈元加。〈論當代印度的安全環境〉。《南亞研究季刊》,1996年第3期,頁54-56。
    汪錚。〈核門檻有多高〉。《世界知識》,1999 年19 期,頁14。
    汪錚。〈錯誤時間的錯誤行動—印度核試驗述評〉。《世界知識》,1998年11期,頁4。
    肖一妮。〈印度的核能力與核政策〉。《南亞研究季刊》,1998年S1 (增刊),頁59-60。
    辛本健。〈全面提升中印關係:中國21世紀外交戰略的必然選擇〉。《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00-101。
    周茂林。〈「雞」運「南」逢-亞洲南部戰略情勢回顧與展望〉。《國防雜誌》,第20卷第4期,民國94年4月,頁31。
    周茂林。〈解讀俄羅斯與印度聯合軍事演習〉。《戰略安全研析》,第7期,民國94年11月,頁32-3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3922020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2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9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