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48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824252      在线人数 : 5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86


    题名: 反恐戰爭對台海安全影響之研究
    作者: 楊正綱
    YANG CHENG-KANG
    贡献者: 朱新民教授
    楊正綱
    YANG CHENG-KANG
    关键词: 反恐戰爭
    亞太安全情勢
    台海安全形勢
    美中台關係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09-09-14 10:39:12 (UTC+8)
    摘要: 九一一事件把人類從「後冷戰時代」帶入「反恐時代」,讓原先樂觀預見冷戰終結以後,人類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將建構「經濟安全」為主題的時代特性,很快又落入到以「複合安全」為思考主軸;而對整體人類最大的威脅也從「兩極對抗」過渡到「恐怖主義」。而恐怖主義的危險性不在於它的太強,是它的不對稱性及因為不對稱性而無所不在。

    反恐是一場「敵暗我明」的戰爭,特別是恐怖主義與一般犯罪行為已無明顯之界線,因此現階段以美國主導的國際反恐行動,大致都不脫離「民事防堵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式。鑒於反恐措施屬於低政治的範疇,卻需要高政治的嚇阻手段,因此一些以往不受重視或與恐怖主義沒有直接關聯的社會治安問題,逐漸被刻意凸顯並被提升至影響國家安全的位階;換言之,社會安全已和國家安全密不可分。

    國際體系的轉變大致來說是大國之間的事。盱衡冷戰後亞太局勢演變,其中「美日同盟」經歷一段不穩定的發展,美中關係也因人權、民主價值觀衝突,以及中共企圖填補蘇聯瓦解後所留下的權力真空,經常出現磨擦。然九一一事件,改變了全球的安全型態;在國際社會的互動中,美國仍以世界超強的姿態居於領導地位,一面進行構建國際反恐聯盟,重新部署全球反恐行動兵力;另一方面調整外交策略,試圖重建世界新秩序。

    九一一事件對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影響,應該是促使美國更積極維護台海和平,避免世界其他區域爆發衝突,影響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總括而言,正因為美中雙邊之間仍存有許多的矛盾,台灣只要不誤判形勢或是操之過急,面對反恐戰爭後的台海安全形勢演變,縱然整體戰略環境未向台灣傾斜,仍應是機遇大過於挑戰。

    台灣目前的威脅主要來自中共的外交孤立與軍事威脅,台灣應主動穩定兩岸關係,避免製造爭議性問題,降低台海軍事緊張;擴大台灣的柔性力量,這些力量包括經濟競爭力、科技創新力、民主號召力和資訊的普及力,以利融入國際社會。並隨國際反恐趨勢,從非政府組織切入,從敏感性較低議題著手,參加跨國性反恐行動,以爭取國際友誼。如此台灣應與全球化結合在一起,台灣更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年2月。
    中國國務院國防部。《200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12月。
    日本防衛廳。《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4年3月。
    美國國防部。《1997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Quadrennial Defense Reveiw 1997),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10月。
    美國國防部。《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DR 2001:Strategy-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國防部史編局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民國91年1月。
    美國國防部。《美國1998年戰略評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9年3月。
    國防部。《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編印,民國93年12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亞洲的安全保障1998-1999》。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國88年10月。
    四、碩博士暨研討會論文
    丹尼.羅(Denny Roy)。〈美國對亞太地區的戰略規劃:在東亞的威脅與契機〉,淨評估與國防決策學術研討會。淨評估與國防決策學術研討會籌備會主辦,2002年11月9日。
    毛惠民、陳漢華。〈美國的全球戰略與中共及台灣問題〉,國防大學第二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1年12月11日。
    王高成。〈911事件後美國的外交政策與亞太安全〉,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李明。〈中共崛起與朝鮮半島安全〉,《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民國94年6月,頁9。
    李英明。〈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主編序〉,收錄《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李英明主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1月,頁13。
    沈明室、謝奕旭。〈911事件後中亞權力平衡與區域安全〉,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林正義。〈美中台新形勢下的台海安全戰略〉,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學術研討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2002年10月。
    邵宗海。〈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的分析與兩岸關係〉,《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印行,2002年11月,頁1。
    姜家雄、廖文義。〈中共崛起之石油戰略〉,《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民國94年6月,頁1。
    陸委會。《行政院大陸政策重要文件》。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印,民國91年7月。
    施正鋒。〈美國在東亞的軍事態勢-以台灣為考察中心〉,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頁S5-3-C8。
    張卓君。〈中共改革開放前後軍隊士氣與紀律變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95年6月,頁4。
    陳一新。〈布希政府的亞太政策與美中台三邊關係〉,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陳一新。〈布希總統亞太戰略部署與臺海安全〉,《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美研所印行,2002年11月,頁1-2。
    陳鴻壽。〈國際形勢新變化與中國對外關係〉,《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論文集》。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11月,頁199。
    楊念祖。〈從美國東亞戰略的演變看對台安全的影響〉,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頁11-12。
    董立文。〈美國的對華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 年11 月,頁4-5。
    劉恆垣。〈823砲戰與第二次臺海危機─美中臺三方態度與得失分析〉,《第七屆三軍官校基礎學術研討會政治組論文集─新世紀兩岸關係之展望》。高雄:陸軍軍官學校印行,民國89年6月,頁216。
    劉恆垣。〈中共十六大後對我政治經濟發展影響之研究〉,《陸軍官校七十八週年校慶綜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陸軍官校印行,民國91年5月,頁98-99。
    劉恆垣。〈兩岸加入WTO後對我國家安全之衝擊與因應之道〉,《陸軍軍官學校七十七週年校慶綜合學術研討會政治(社會科學)組論文集—海峽兩岸交流與國家安全》。高雄:陸軍官校印行,民國90年6月,頁134。
    楊世隆、詹德恩。〈國際恐怖主義威脅〉,收錄《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二輯》,國家安全局主編。台北:國家安全局,民國91年12月。
    劉恆垣。〈戰爭原因之探討—兼論未來臺海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分析〉,《第四屆三軍官校基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陸軍官校印行,民國86年5月,頁35。
    蔡增家。〈擺盪在合作與衝突之間:中共和平崛起政策下中日衝突的結構分析〉,《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民國94年6月,頁4。
    顏建發。〈反恐期間台灣生存空間的挑戰與回應: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變遷〉,《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論文集》。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11月,頁214。
    五、網路資料
    〈APEC領袖會議發表反恐聲明〉,http://tw.news.yahoo.com/2001/10/21/international/ctnews/2626452.htm。
    丁樹範,〈中國下一個世紀的亞太戰略:牽絆VS.擴張〉,http://www.future-china.org.tw/csipf/activity/19991106/mt9911-07.htm。
    〈中共發表白皮書一石二鳥〉,http://www/future-china.org/fcn-tw/200003/200003009.htm.。
    包宗和,〈反恐戰爭的政治新思維〉,http://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233.htm。
    外交部,〈我國反恐相關報告〉,http://www.mofa.gov.tw/newmofa/policy/work020329.htm。
    〈布希:不會因反恐戰爭犧牲臺灣〉,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110/2001101708.htm。
    二、專書
    〈布希在日本國會演講對中國反恐合作表示感謝〉,http://big5.viewcn.com/ShenZhouLiaoWang/TeBieGuanZhu/JuJiaoBuShiFangHua/ZuiXinBa。
    石雁,〈恐怖威脅距離中國有多遠?中國反恐實力揭秘〉,http://ee.daoyionline.net/HuaShan/BBS/junshi/b5current/11370.shtml。
    〈多個國家就美對阿富汗採取軍事行動作出反應〉,http://cn.news.yahoo.com/011008/72/pszj.html/2003/9/18。
    艾克思,〈反恐導致中共外交邊緣化〉,Http://chengmingmag.com/new page 194.htm。
    李海元,〈2004年地區沖突有張有馳,國際反恐面臨考驗〉,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1030/3057686.html 。
    〈兩岸華人的和平新希望〉, http://www.peacetimeonline.org.tw/news/fireline417.htm。
    林正義,〈九一一事件與國際情勢的發展〉http://www.mofa.gov.tw/newmofa/faa/1226/lin.doc。
    〈阿富汗戰爭一周年美軍總結經驗教訓〉,http://www.ycwb.com/big5/content/2002-10/08/con tent 432356.htm。
    姜國寧,〈試析未來美國可能打的幾場戰爭〉,http://huayue.org/HuaShan/bbs/junshi/b5current/ 9381.shtml。
    徐冰川,〈從颶風救災透視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缺失〉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5/09/05/622@687556.htm。
    于有慧主編。《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政大國關研究中心,民國93年7月。
    徐冰川,〈颶風部會撼動布希政府的內外政策〉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5/09/07/762@690164.htm。
    張偉國,〈從當年抗日看今天反恐〉,http://washeng.net/HuaShan/BBs/wanhua/b5current/83420. Shtml。
    〈陳水扁搶搭反恐便車〉,http://big5.huaxia.com/fankong.html。
    〈陳總統對三芝會議歸納十點具體結論:有關兩岸關係談話內容〉《中央通訊社》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h910908.htm。
    鄭必堅,〈中國的和平崛起與亞洲的新角色〉,http://www.yannan.cn/data/detail.php?id6863。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om.cn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中時新聞網:http://news.chinatimes. com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http://www.chinamil.com.cn/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50年》。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10月。
    奇摩新聞網:http://tw.news.yahoo.com
    青年日報:http://www.youth.com.tw/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
    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陸委會:http://www.mac.gov.tw
    新華網:http://www.xinhua.org/
    遠景基金會網站:www.future-china.org.tw
    聯合報:http://udnnews.com/news/
    蘭德公司(The 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
    貳、英文部分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一、專書
    Lasater, Martin L. The New Pacific Community: U.S. Strategy Options in Asia.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6.
    Pearson, Frederin S. and Rochester, J. Mart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Global Condi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2nd edi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8.
    Rapoport, David C. Encyclopedia of Violence, Peace, and Conflict: Terrori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9.
    United State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United State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Cnina:Malatary Impor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since the 1989 Embargoes . Washington D.C.,1998.
    二、期刊論文
    “U.S. Charts A High-Tech Strategy For Afghan War.” International Herald ribune. Oct. 2001.
    Bush, George W.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Sep. 2002.
    Clinton, Bill. “Building a New Pacific Community,” Dispatch, Vol.4, No.28, July 1993, pp. 485-488.
    Freedman, Lawrence. “A New Type of War,” op cit. Lawrence Freedman, “The Third World War?” Survival, Vol.43, No.4, Winter 2001-02, pp. 61-88. William Schilling ed., Nontraditional Warfare: Twenty-First-Century Threats and Responses, Washington: Brassey’s Inc., 2002. Eliot Cohen, “A Strange War,”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65-S, Thanksgiving 2001.
    王央城主編。《2003、2004年IIR-CSS戰略安全論壇彙編》。桃園:國防大學,2005年1月。
    Hessman , James D. A Stratege of Uncertainty.(Sea Power Monthly of U.S ,Nov. 2001.
    JCS Pub.1: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Lampton, David M. “China:Fed Up with North Korea?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2003.
    Romesh Ratnesar,“Confessions of An Al-Quaeda Terrorist,” Times. Sep. 2002, pp.23-27.
    Roy, Denny. “The ‘China Threat’ Issue,” Asian Survey, Vol. 36, No.8, Aug. 1996, pp. 758-771; Joseph S. Nye. “China’s Re-emer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Asia-Pacific.
    Schmitt, Eric. “Seeking a Blend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Decision-Making,” New York Times, Oct. 2001.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East Asian Strategy Report 1998), (Washington D.C.: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8);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dvancing Toward a Mature Partnership,” INSS Special Report (Institute of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Oct. 2000; Marvin C. Ott, “East Asia: Security and Complexity,” Current History, Vol. 100, No. 645, April 2001, pp. 147-153; Kent E. Calder, “The New Face of Northeast Asia,” Foreign Affairs, Vol. 80, No. 1 (Jan./Feb. 2001);
    United Kingdom Ministry of Defence. The Strategic Defence Review: A New Chapter. July 2002.
    Washington:U.S.Department of Defense, June 1985.
    三、網路資料部份
    王逸舟。《全球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8月。
    “NATO: A Vision for 2012,” Speech by NATO Secretary General, Lord Robertson – Prague 2002: Challenge and Change for NATO. Oct. 2002,<http:www.nato.int/docu/speech/2002/s021003a.htm>.
    Declaration on Measures to Eliminate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http://ods-dds-ny.un.org/doc/UNDOC/GEN/N95/768/19/PDF/N9576819.pdf?OpenElement.
    Declaration on the issue of combating terrorism,
    Dennis C. Blair,〝Remarks at Northeast Asia Cooperation Dialogue Conference, 〞http://www.pacom.mil/speeches/sst2001/011008blaircoop.htm
    Bush George W., “Address too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The White House, Sep. 2001). http://usinfo.state.gov/topical/pol/terror/01092051.htm
    http://ods-dds-ny.un.org/doc/UNDOC/GEN/N03/216/05/PDF/N0321605.pdf?OpenElement.
    Todd S. Purdum, “NATO Strikes Deal to Accept Russia in a Partnership,”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002. http://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bush/purdum.htm/2003/10/19
    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Foreign Missile Development and the Ballistic Missile Threat through 2015, ”Dec. 2001, http://www.cia.gov/nic/pubs/other products/Unclassifiedballisticmissilefinal .pdf
    王逸舟主編。《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年9 月。
    王雲五。《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5月。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朱言明。《共產主義在中國及其變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6年9月。
    朱松柏。《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民國92年6月。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4年3月。
    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21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年。
    何蘭主編。《冷戰後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傳播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吳東野、鄭端耀。《911與國際反恐》。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2年12月。
    李少軍。《國際戰略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8月。
    李登輝。《經營大臺灣》。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李英明主編。《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2-2003》。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6月。
    沈立人主編。《中國經濟-重大決策始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沈明室。《新世紀恐怖作戰》。台北:軍事迷文化公司,2002年5月。
    周建閩、郭偉峰。《中美關係敵友莫測》。香港:中國評論社出版,2001年11月。
    周榮耀主編。《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2 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12月。
    施子中、王文賢。《911事件後美中俄三角關係之演變與對我影響》。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3年11月。
    施正鋒。《台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台北:前衛書局,2001年8月。
    柯耕宇。《從超限戰與不對稱戰爭觀點論美國911及我國因應之道》。桃園:國防大學出版,民國91年10月。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蔡東杰譯。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8月。
    胡聯合。《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年10 月。
    翁明賢、吳建德。《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台北:華立圖書出版社,民國94年9月。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9月。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1年6月。
    張鍚模。《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世界政治首部曲》。台北:玉山出版社,2003年2月。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出版社,2004年6月。
    陳一新。《戰略模糊中的美中台圖象》。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3年3月。
    陳一新主編。《國際新形勢與美中台關係》。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3年2月。
    陳毓鈞。《一個中國》。台北:環宇出版社,民國85年3月。
    陳毓鈞。《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宇出版社,1997年1月。
    陸忠偉編。《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月。
    曾章瑞主編。《21世紀初台海安全與衝突預防》。桃園: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2年4月。
    楊潔勉。《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911事件的衝擊和影響》。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葉鵬編。《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7月。
    董立文主編。《反恐戰後的美中關係與台海局勢》。台北:大屯出版社,2003年9月。
    詹姆士•史密斯(James M. Smith)、威廉•湯姆斯(William C. Thomas)。《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謝豐安、吳福生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民國91年5月。
    趙明義。《國際關係》。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5年3月。
    鄭宇碩、孔秉德。《高峰會後中美關係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99年。
    魏鏞主編。《美國政府對華政策之可能演變及政策因應分析》。台北:前瞻政策研究中心,民國91年11月。
    蘇進強主編。《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出版社,2002年9月。
    三、期刊論文
    丁永康。〈21世紀初的中俄戰略關係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6卷2期。2003年3、4月,頁82。
    方華。〈2002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37卷1期。2003 年1 月,頁50。
    王文學、郭保珠。〈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戰略主張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3期。1989年3月,頁12。
    王高成。〈911事件後的美中臺三角關係〉,《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美研所印行,2002年11月,頁6。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911事件以後台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3卷2期。民國91年4月,頁150-151。
    王崑義。〈想像的危機:「反恐時代」美國的危機建構與台灣的戰略選擇〉,《遠景季刊》,4卷2期。民國92年4月,頁73。
    吳正光。〈21世紀新戰爭型態—不對稱作戰探討〉,《國防雜誌》。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2年1月,頁29-31。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季刊》,4卷1期。民國92年1月,頁15。
    宋鎮照。〈解析當前美國與中國亞太發展策略〉,《海峽評論》,147期。2003年3月,頁 11-12。
    李蒲。〈六方會談觸動了東北亞區域政治與軍事鬥爭的神經〉,《國防雜誌》。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3年2月,頁5。
    阮宗澤。〈反恐聯盟及其面臨的挑戰〉,《國際問題研究》,3期。2002年3月,頁36。
    阮宗澤。〈推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向前發展〉,《中國外交》。2003年2月,頁25。
    林文程。〈東京會議與重建阿富汗工程〉,《國際事務季刊》,3期。2002年,夏季號,頁152。
    林吉郎。〈我國軍事制度改革與兵役制度發展的戰略思考〉,《國防雜誌》。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1年9月,頁7。
    林佳龍、賴怡忠。〈台灣在911事件後台灣面臨的安全挑戰與戰略選擇〉,《戰略與國際研究》,4卷2期。2002年4月,頁1。
    胡瑞舟。〈911事件對戰爭研究的引想:主要意涵與思考〉,《國防雜誌》。桃園:國防大學,2002 年10月,頁10。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頁85。
    翁里。〈論依法控制國際恐怖主義犯罪〉,《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8期。2002年8月,頁25。
    逄錦麟。〈伊拉克的國家恐怖主義〉,《國防雜誌》。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1年12月,頁43。
    國防大學。〈淺析軍事領域中不對稱作戰概念〉,《國防大學九十二下半年度兵學研究》。桃園:國防大學,民93年。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4卷1期。民國91年1月,頁2。
    張如倫。〈霸權穩定或霸權獨斷?以美國企圖出兵伊拉克為例〉,《國防雜誌》。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1年12月,頁21-22。
    張雨寧。〈中共提倡「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國防雜誌》。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4年5月,頁39。
    張國城。〈新政府以善意推動兩岸關係〉,《交流》。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民國90年2月,頁5。
    張麟徵。〈分離主義的內省與外觀〉,《問題與研究》,33卷10期。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民國83年10月,頁1。
    許志嘉。〈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台北:全球政治評論社,民國92年4月,頁100。
    郭實綱。〈現實主義-評析布希政府對外政策走向〉,《國際問題研究》,2期。2001年2月,頁8-9。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2卷4期。民國90年10月,頁10-11。
    陳一新。〈胡錦濤訪美對美中臺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社,民國91年5月,頁3。
    陳英。〈「鬥而不破」的中共與美國關係〉,《中共研究》,第36卷第6期。2002年6月,頁48。
    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後對臺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民國92年3月,頁51-52。
    楊明杰。〈恐怖主義根源探析〉,《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頁54。
    楊順利。〈國家安全之預警情報研究:從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談起〉,《國防雜誌》。桃園:國防大學,2002年6月,頁4。
    劉建明。〈從世界看中國的偉大戰略眼光-鄧小平論中國在世界的定位〉,《國際關係學報季刊》,2期。1995年4月, 頁3-5。
    蔡明彥。〈後911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2003年2期。2003年4月,頁33-4。
    蔡裕明。〈後911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嬗〉,《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0期。民國91年10月,頁55。
    錢其琛。〈911事件後的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中共外交》,2003年1期。2003年1月,頁24-27。
    □希來、吳紫辰。〈世界新秩序與大國的歷史抉擇〉,《戰略與管理》,第2期。1998年,頁1-1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3922007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07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8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