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24020      Online Users : 50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80


    Title: 後冷戰時期北韓研發核武之意義與影響:1993─2003
    Authors: 歐陽文山
    Contributors: 李明
    歐陽文山
    Keywords: 北韓核武問題
    北韓軍事體制
    北韓核武危機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4 10:38:38 (UTC+8)
    Abstract: 2003年年初與1994年北韓核武危機似有雷同之處,都是北韓打核武牌,迫使美國解決伊拉克問題,同時無暇兼顧東北亞地區,也是金正日慣用的戰爭邊緣(Brinkmanship)做法,利用研發大規模武器或從事作戰準備,要求直接談判,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互相外交承認,以換取北韓停止發展核子武器計畫,從以獲得相關的經濟援助。隨著蘇聯政權解體,東歐各國和平落幕的局面並未擴散到東北亞地區,北韓趁著冷戰結束之際,大舉研發核武動作,對東北亞地區構成重大影響,也從孤立無援的弱國擠身成為談判大國。畢竟東北亞地區複雜的局勢與中東地區不同,周邊強權看法、主張亦不同,增加處理上的難度。
    第一次北韓核武危機以來,透過日內瓦協議架構(Agreed Framework)和KEDO的運作,日本首相小泉還於2002年9月首度訪問北韓商談雙方建交事宜,使東北亞暫時獲得安全與穩定。然而,由於美國布希總統點名北韓為「邪惡軸心」,再加上美軍進攻伊拉克的行動,使平壤產生威脅感,深恐美國出兵發動第二次韓戰,因而利用美國集中精力對付伊拉克之際,重新啟動核電廠到試射飛彈,乘機以核武敲詐美國,並以威脅南韓和日本進行要挾,一時東北亞情勢有如三溫暖般急熱急冷,這也是北韓在第一次核武危機後,嘗到甜頭的代價,試圖在美國分身乏術之際,再來一次看看。朝鮮半島的穩定攸關東北亞地區安定,若以冷戰期間的思維考量,似圖以經濟制裁與圍堵政策欲想解決北韓問題,在金正日靈活的外交手段及戰爭邊緣的策略下,短期看到成果極為不易。北韓的問題不僅是核子問題,亦有生化武器、飛彈研發、武器輸出等嫌疑。因此,只要北韓的意圖不明朗,那麼,北韓的威脅對東北亞地區將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南韓、日本受限與美國訂定條約關係,無法發展長程飛彈,然北韓一再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及導彈飛彈,甚至還發射飛彈從日本領空飛越,普遍提醒日本、南韓民眾,國防事務應該要注意,提高警覺才是正確選擇,也激發東北亞各國對區域安全的重視。
    美國正透過以軍事全球化的方式,進行全球性的軍事收編。這種以美國為主導,以軍事力量為工具,以全球為客體的軍事全球化,在打倒阿富汗的神學士政權與剷除伊拉克海珊政權達到頂峰。但遇到東北亞的北韓,美國的軍事力量便遇到挫折,原因在於東北亞的權力版圖太過於複雜,各方的勢力與利益均在其中,特別是北韓可能擁有核子武器,而美國也表示,美國可以同時進行兩場戰爭,短期間戰爭的恐怖陰影正籠罩著東北亞地區。現階段俄羅斯、中共、日本、南韓並不想與北韓之間有任何的衝突發生,因為維持區域內的穩定和平,才助於各國的經濟發展,若有任何的衝突或戰爭發生,對東北亞各國均會造成重大傷害。美國未嘗不是以經濟的角度,來看整個區域相關的情事,其實美國在東北亞利益與美國的國家利益幾乎完全相同,就保護美國本土不受武器攻擊而言,美國主要憂心的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與飛彈漫無張法的擴散,在東北亞地區,擁有核武國家包括俄羅斯、中共、北韓在內,潛在的威脅是其他沒有核武國家錐心之痛。以北韓核武、導彈發展的現況,其投射技術與命中公算逐年都在進步,連美國本土也被受威脅,更加深東北亞各國的擔心。
    南北韓與朝鮮半島周邊四強―美、日、中、俄,透過談判對話方式和平解決北韓核武危機,美國與東北亞各國對北韓核武問題各有不同看法與立場,要在短期內形成一致共識實非易事。關鍵的因素在於美國與北韓的態度,美國政府首要條件是強烈要求北韓放棄發展核武,不可擁有、不可輸出、接受嚴格的安全檢查,當北韓同意之後,再談關係正常化及經援之事。而北韓則要求美國先同意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保障北韓政權的安全後,在討論對北韓核武設施檢查問題,雙方針峰相對互不讓步,陷入僵局在所難免。美國布希總統曾表示,「如果北韓放棄核武發展計畫的話,美國會在多方框架下,向北韓提出書面安全保障提案」。這顯示中共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凱利,這段時間來回穿梭於北京、平壤、漢城、東京,希望第二次六邊會談儘速能實施,然美國與北韓立場不同,尚需共同努力以赴。
    總結來說,北韓慣用「戰爭邊緣」政策,步步均在險中求勝,但大都能為平壤獲取不少的政治及經濟利益。東北亞地區在冷戰結束10餘年後,仍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本地區缺乏類似北約組織的集體防衛體系,及有效解決區域問題的多邊安全對話機制,六邊會談的重要宣示,不管其談判成果如何,在首創東北亞多邊安全對話的先例,與會各國若能把握契機,共同努力推動建立東北亞多邊安全對話的正式機制,和平解決北韓核武問題,必然較為樂觀。兩岸關係應著眼於「戰略性」、「結構性」層次的問題,尋求長期解決的方案。究竟應該定位為「國家對國家」之間,或「政府對政府」「政黨對政黨」等主體的競爭,這是存在兩岸各自內部之間一直有很大的爭議,也是雙方形成共同「國家利益」的重大障礙。在政治上,中華民國是民主法治國家,因此,當主流民意認為應該放棄戒急用忍政策,政府當局就應該改採務實可行的路線,擴大執政的合法性基礎(九二共識、新中間路線、四不加一個沒有、經發會共識、國統綱領)。經過分析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兩岸未來的「統獨」立場,將取決於兩岸雙方能否有意識「共同利益」的真諦,尋求國家利益的「平行一致」?若然,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將會持續和平落幕,最終邁向統一;否則,兩岸關係繼續長期「零和對抗」、「利益衝突」,臺海雙方終究不免一戰。
    Reference: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王瑋編。《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1776-1995)》。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承宗。《俄羅斯對外政策暨其對我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科會科資中心,民國84年。
    尹章華 簡誠彥編。《臺灣海峽的戰爭與和平論文集》。台北:文笙書局,民國89年。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62年。
    朱松柏。《東北亞戰略均勢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年。
    朱松柏。《社會主義體制變化:中共與北韓比較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1年。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東北亞區域研究,民國88年。
    朱宏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朱張碧珠。《國際關係一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
    楊志恆。〈東北亞之安全情勢分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頁59-83。
    楊志恆。〈美日安保條約延伸涵蓋範圍戰略涵義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86年夏季號,民國86年6月,頁184-196。
    楊紅梅。〈朝鮮核危機的症結及走向〉。《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2003年5月,頁21-26。
    蔡裕明。〈北韓核武變局與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民國92年8月,頁89-92。
    劉國興。〈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分析〉。《美歐月刊》,第9卷第8期,民國83年8月,頁34-46。
    劉德海。〈談美國柯林頓政府未來對東北亞的政策〉。《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2期,民國82年2月,頁81-89。
    劉德海。〈從平壤觀點看美國與北韓關係〉。《美國月刊》,第7卷第11期,民國81年11月,頁50-63。
    劉德海。〈後冷戰時代北韓的戰略外交、外交戰略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2期,1999年,頁71-92。
    劉德海。〈冷戰後時代北韓的外交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亞洲研究》,第40期,2001年9月,頁185-212。
    劉德海。〈二千年兩韓高峰會對東北亞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2期,2001年,頁77-101。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民國84年。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寄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35。
    魯治。〈從伊拉克戰爭解讀美國新戰略〉。《廣角鏡月刊》,2003年5月16日-6月15日,頁54-57。
    羅致政。〈臺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民國85年,頁1-16。
    蘇嘉宏。〈臺灣在兩岸關係中的國家利益〉。《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頁17-34。
    三、論文
    吳懿峰。《冷戰後美日安保合作與中美日三角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1月。
    許柏逸。《柯林頓政府對1992〜1994年北韓核武危機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12月。
    陳淑珠。《南韓北方政策與中〈共〉韓關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12月。
    郭曉嘩。《北韓核武危機與柯林頓政府因應策略分析1993〜1994》。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4月。
    傅有敏。《後冷戰時期北韓核武飛彈發展與東北亞安全:1991-1999》。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3月。
    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7年。
    穆仁國。《美日1997年簽訂防衛合作新指針後之東北亞安全新趨勢》。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2月。
    四、研討會論文
    周力行。〈朝鮮半島局勢變化下美國軍事干預之影響〉,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
    劉德海。〈日本看北韓核武危機對東北亞區域安全之影響〉,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
    劉榮傳、朱傳枝。〈二次波灣戰爭後東北亞軍事情勢發展及我國軍應有之作為〉,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
    五、報紙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李英明主編。《2002–2003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Art, Robert J. & Robert Jervis. 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nduring Concept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2.
    Bannett, A. Doak. China and the Major Power in East Asia, Washington‚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7.
    Baek‚Kwang–il.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A Study of the ROK-U.S. Security Relationship Withship within the Concepturl Framework of Alliances Between Great and Small Powers. Seoul‚Korea: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Korea‚1988.
    Caldwell, Dan. American-Soviet Relation:From 1947 to the Nixon–Kissinger Grand Design.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81.
    Cho‚Myung Hyun. Korea and the Major Powers:An Analysis of Power Structures in East Asia. Seoul‚Korea: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Korea Press‚1989.
    Dumbrell‚Joh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arter to Clinton. New York‚NY: Macmillan Press Ltd.‚ 1997.
    Haldeman,Harry R. The Ends of Power . New York: Times Books, 1978.
    Nixon, Richard. M., RN: 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 New York‚NY: A Touchstone Book, 1990.
    李其泰。《國際政治論集續篇》。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85年。
    Pipes, Richard U.S.―Soviet Relations in the Era of Détente. Colorado‚CO : Westview Press, 1981.
    Pranger,Robert J. Nuclear Strateg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ints of View. Washington‚
    D.C: American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1977.
    Reese‚David. The Prospects for North Korea´s Survival. 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Rosenau, James 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NY: The Free Press, 1979.
    Simon, Sheldon W., ed. East Asia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New York:M.E. Sharpe, Inc, 1993.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ston‚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二、期刊
    Akira, Ogawa Jr.“The Miracle of 1998 and beyond:ROK-Japan Security Cooperation.”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1.X‚no.2‚Winter 1998‚pp. 21-50.
    Albright‚David & Holly Higgins.“North Korea:It´s Taking too Long.”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January/February 2002‚pp. 1-7.
    李本京。《七十年中美關係評估:一九一三至一九八四》。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4年。
    Byung–Kie‚Yang.“Changes in North Korea´s Military Policy and East Asian Security.”Korea Focus‚January/February 2003‚pp. 51-71.
    Bayer‚James & E. Bedeski.“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1.V‚no.2‚Winter 1993‚pp. 99-118.
    Blank, Stephen J.“Korea and Asian Security after the Framework Agreement.”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l. VII‚no.2‚Winter 1995‚pp. 113-140.
    Cha‚Victor D.“What Drives Kore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1.X‚no.2‚Winter 1998‚pp. 69-87.
    Cotton‚James.“The North Korea/United States Nuclear Accord:Background and Consequences.”Korea Observer‚vol.XXVI‚no.3‚Autumn 1995‚pp. 321-344.
    Dujarric‚Robert.“Political Lessons of the 911 War for Korea.”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1‚Spring 2002‚pp. 25-43.
    Duk–min‚Yun.“Challenges Facing the Korea–U.S. Alliance.”Korea Focus‚March/April 2003‚pp. 55-70.
    Fouse ‚David.“Japan Gets Serious about Missile Defense:North Korean Crisis Pushes Debate.”Asia–Pacific Security Studies‚Volume 2‚Number 4‚June 2003‚pp. 21- 35.
    Guoxing‚Ji‚“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The Korea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1.VII‚no.2‚ Winter 1996‚pp. 269-296.
    Harrison, Selig S.“Promoting A Soft Landing in Korea.”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7‚no.106‚pp. 22-56.
    李育慈、黃俊彥譯。Michael E. Brown、Owen R. Cote、Sean M. Lynn–Jones、Steven E. Miller原著。《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Hong‚Hyun–lk.“Evolving U.S.–ROK–DPRK Rel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the ROK–U.S. Alliance.”Korea and World Affairs‚Winter 2002‚pp. 484-491.
    Harrison‚Selig S.“Ending the Korean War.”The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Spring/Sumner 2002‚pp. 1-23.
    Kim‚Hong Nack.“The United States and Korea-Dynamics of Political and Security Relations in the 1990s.”Korea and World Affairs‚vo1. 19‚no.1‚Spring 1995‚pp. 5-28.
    Kim‚Hakjoon.“An Odd Alliance:South Korea–U.S. Relations After the Advent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Korean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 29‚no. 1‚2002‚pp. 1-29.
    Lee‚Hun Kyung.“North Korea´s Missile Program and US Nonproliferation
    Strategy.”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2‚Fall 2002‚pp. 51-72.
    Minnich‚James M.“The Denuclearization of North Korea: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1994 Agreed Framework.”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2‚Fall 2002‚pp. 5-28.
    Noland, Marcus.“Why North Korea Will Muddle Through?”Foreign Affairs, vol.76, no.4‚July/August 1997‚pp. 105-118.
    Newhouse‚John.“The Missile Defense Debate.”Foreign Affairs‚vol. 80‚no. 4‚
    2001‚pp. 96-118.
    何思因編。《美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3年。
    Nye‚Joseph.“The National Interest.”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1999‚pp. 71-87.
    Suh‚Choo–suk.“North Korea´s Military–First Policy and Inter–Korean Relations.”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vol. XIV‚no. 2‚Fall 2002‚pp. 167-181.
    Zhu‚Yuchao.“The North Korea Nuclear Issues & East Regional Security.”Issues & Studies‚vo1.31‚no.12‚December 1995‚pp. 83-110.
    三、報紙
    China News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
    參、網路資料
    楊永明國際事務網
    http://www.cc.ntu.edu.tw/〜yang/
    杜蘅之。《中美關係與國際法》。臺北:臺灣商務,民國71年。
    東北亞和平與安全網
    http://www.nautilus.org/napsnet/index.html
    美國資訊網
    http://usingo.org/chinese.htm
    美國國務院
    http:/www.state.gov/index.html
    韓國國防部
    http://www.mnd.go.kr/mndweb/mnden/mndenindex.htm
    美國科學家聯盟
    http://www.fas.org/index.html
    杜蘅之。《中美新關係與國際法》。臺北:臺灣商務,民國72年。
    國防及國際安全研究中心
    http://www.cdiss.org/temporl.htm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8年。
    林碧昭。《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國82年。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民國89年。
    胡台生譯。飯田健一著。《1996〜1997東亞戰略概觀》(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1996〜1997)。台北:國防部軍務局,民國87年。
    胡慶山譯。繹木昌之著。《北朝鮮:社會主義與傳統的共鳴》,台北:月旦出版,1994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民國92年。
    高崇雲。《中共與南北韓關係的研究》。台北:正中,民國78年。
    高一中、黃俊彥、葉采青譯。Gerald L. Curtis著。《美日關係的新觀點》(New Perspectives on U.S.–Japan Rel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郭承天。《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台北:時英出版,民國85年。
    曾清貴譯。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2001東亞戰略概觀》(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曾清貴譯。別冊寶島編輯部。《日本自衛隊的實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張亞中 孫國祥著。《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1年。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政策》。臺北:幼獅,民國85年。
    張明澍譯。Bruce Russett、Harvey Starr原著。《國際政治》(World Politics)。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4年。
    張天虹、瞿文中、沈明室譯。Wilfried A. Herrmann。《亞洲的安全挑戰》(Asia´s Security Challeng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許文雄。《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台北:黎明出版社,民國72年。
    許綬南譯。Richard Bernstein、Ross H. Munro原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
    楊日旭。《美國政治與美國國會》。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3年。
    楊紫函、吳奇達、強勇傑、陳孝、李育慈、黃俊彥譯。Christopher A. Mcnally、Charles E. Morrison。《2001亞太安全觀》(Asia Pacific Outlook 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楊紫函、謝豐安、余忠勇、黑快明、高一中譯。Michael J. Green、Patrick M. Cronin原著。《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The U.S.-Japan Alliance Past‚Present‚and Fu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楊紫函譯。Michael D. Swaine、Rachel M. Swanger、川上高志原著。《日本與彈道飛彈防禦》(Japan and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楊連仲譯。Michael J. Green著。《武裝日本-國防自主與聯盟政治》(Arming Japan Defense Production‚Alliance Politics‚and the Postwar Search for Autonom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楊連仲、陳孝燮、張瑞帆、吳奇達譯。西原正著。《美日聯盟的新挑戰》(The Japan-U.S. Alliance New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鄭又平 黃列修譯。Stefano Guzzini著。《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經濟學》(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台北:韋伯文化,2000年。
    趙復生、陳孝燮、謝豐安譯。Natalie Crawford、文正仁原著。《韓國的兵力結構與空中武力角色》(Emerging Threat‚Force Structures‚and the Role of Air Power in Kore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裘兆琳編。《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臺北:中研院歐美所。民國82年。
    歐信宏、陳尚懋譯。Barry B. Hughes著。《國際政治新論》(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台北:韋伯文化,1999年。
    歐信宏、胡祖慶譯。Joshua S. Goldstein著。《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
    劉鵬。《剪不斷,理還亂:美國外交政策和美中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劉富本。《國際關係》。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7年。
    劉德海。《南韓對外關係》。台北:作者自行出版,民國86年。
    潘世偉《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香港:三聯書店,1993年。
    趙顯潼《中共與北韓關係對朝鮮半島之影響》。台北:韋伯文化,民國74年。
    顧淑馨、林添貴譯。Henry Kissinger著。《大外交》(Diplomacy)。台北:智庫,1998年。
    二、期刊
    于美華。〈新時期美日俄對朝鮮半島政策特點及情勢〉。《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期,頁32-35。
    天寧。〈朝鮮核危機考驗中朝關係〉。《鏡報月刊》,2003年1月,頁83-85。
    王喬保。〈四方會談與朝鮮半島局勢〉。《外國問題研究》,1996年第3期,頁28-31。
    水野聖紹。〈美伊戰爭後之北韓核武問題:外交斡旋抑或武力解決?〉。《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頁86-105。
    石源華。〈略論朝鮮政府內外政策的走向〉。《亞洲研究》,第40期,2001年9月,頁137-147。
    朱松柏。〈韓國與蘇聯的政經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6期,民國80年,頁19-31。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的朝鮮半島〉。《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2期,民國82年,頁23-33。
    朱松柏。〈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7期,民國82年,頁1-10。
    朱松柏。〈美國與北韓簽訂核子協議及其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期,民國84年,頁11-18。
    朱松柏。〈南北韓的軍北備競賽與區域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4期,民國85年,頁17-27。
    朱松柏。〈朝鮮半島四邊會談的構想與實際〉。《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8期,民國86年,頁19-28。
    朱松柏。〈80年代的中共與南北韓關係〉。《問題與研究》,第25卷第8期,民國75年,頁32-41。
    朱松柏。〈金正日接班與北韓政局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民國86年,頁37-49。
    朱松柏。〈現階段南北韓統一政策之比較〉。《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民國91年,頁1-9。
    朱松柏。〈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民國89年,頁1-12。
    朱松柏。〈六邊會談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頁4-7。
    朱松柏。〈東北亞情勢的新發展〉。《中華歐亞基金會》,民國91年11月,頁1-7。
    朱松柏。〈南北韓高峰會的意義與前景〉。《亞洲研究》,第40期,2001年9月,頁112-134。
    朱峰。〈布希政府的半島政策與朝鮮半島核危機〉。《現代國際關係》,第160期,2003年2月,頁1-7。
    曲儉。〈朝鮮經濟是否走向崩潰〉。《廣角鏡月刊》,2003年2月16日-3月15日,頁26-33。
    辰雨。〈朝韓軍事實力對比〉。《廣角鏡月刊》,2003年5月16日-6月15日,頁51-53。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147期,2003年,頁6-9。
    李明。〈金正日接班前景與北韓政局〉。《亞洲研究》,第19卷,民國85年,頁60-79。
    李明。〈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之運作和限制〉。《國際關係學報》,第16期,2002年,頁93-127。
    李明。〈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2期,2000年,頁56-79。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147期,2003年3月,頁6-9。
    李明。〈近期朝鮮半島情勢觀察-核武議題與日本角色〉。《中華歐亞基金會》,民國91年11月,頁9-15。
    李明峻。〈北韓危機與亞太安全情勢〉。《臺灣智庫》,2003年6月,頁9-19。
    李文忠。〈杭亭頓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4期,民國91年,頁1-15。
    李少軍。〈論國家利益〉。《國際政治》,2003年4月,頁35-41。
    余陽。〈朝鮮已有了核武器嗎?〉。《廣角鏡月刊》,2002年11月16日-12月15日,頁46-49。
    阿轀。〈揭開朝鮮國防工業的神秘面紗〉。《廣角鏡月刊》,2003年6月16日-7月15日,頁72-75。
    林秋山。〈金正日:北韓刻意朔造的領導偶像〉。《中國論壇》,第20卷第11期,民國74年,頁59-61。
    林秋山。〈盧武鉉執政後的南韓〉。《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期,民國92年1月,頁4-7。
    吳玉山。〈仍是現實主義的傳統:九一一與布希主義〉。《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民國91年12月,頁1-27。
    吳正偉。〈北韓與美國核子協議的演變〉。《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9期,民國91年,頁108-115。
    季志業。〈俄羅斯朝鮮半島政策的演變及走勢〉。《現代國際關係》,第160期,2003年2月,頁8-11。
    胡敏遠。〈論北韓在美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的戰略思維〉。《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民國92年6月,頁13-31。
    秦預。〈中朝關係非凡卻不是盟國〉。《廣角鏡月刊》,2003年4月16日-5月15日,頁58-60。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民國85年,頁1-17。
    馬仲可。〈北韓退出防止核武擴散條約和朝鮮半島的核問題〉。《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6期,民國82年,頁42-44。
    馬榮升。〈美國外交政策的走向〉。《廣角鏡月刊》,2001年12月16日-2002年1月15日,頁30-33。
    晉林波。〈朝日關係與東北亞形勢(北京)〉。《國際關係研究》,第18期,2002年,頁30-35。
    黃鴻博。〈中共與北韓核武危機〉。《問題與研究》,第22卷第2期,民國85年,頁36-49。
    楊永明。〈冷戰時期日本之防衛與安全保障政策:1945〜1990〉。《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民國91年9月,頁13-3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16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7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