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16
|
Title: | 新加坡軍事戰略之研究 |
Authors: | 鐘廣華 JONG,GOANG-HWA |
Contributors: | 李登科 馮世寬 劉復國 鐘廣華 JONG,GOANG-HWA |
Keywords: | 軍事戰略 國防安全 |
Date: | 2005 |
Issue Date: | 2009-09-14 10:09:16 (UTC+8) |
Abstract: | 一、新加坡共和國地理位置處於馬六甲海峽的東南端,扼歐、亞、澳三洲海陸交通之要衝控太平洋與印度洋通道。從建國到後冷戰期間,這個國家在與各個國家的互動及國內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各方面的表現,都讓世人印象深刻。
二、對新加坡言,族群和諧、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則是整個國家生存與政治發展的三大主軸,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相連的重要關係,是內部安全環境關鍵因素。新加坡外部安全環境著重在周邊鄰國馬來西亞與印尼,正在崛起的中國,及國際社會超級強權美國。
三、新加坡建立防衛武力並沒有針對性的假想敵國,而是屬於一種安全上自我防衛所準備嚇阻敵人的籌碼,他無意使用武力爭取安全,但並不表示不具備執行預防攻擊的能力。
四、軍事戰略必須支持國家戰略,並符合國家政策。所謂國家政策者,係國家階層為追求國家目標及利益,其政府所採取的廣泛行動方案或指導說明。當然,國家政策也會受到軍事戰略限制因素的影響。從軍事的角度觀察新加坡在軍事戰略目的、方法、手段方面所做的規劃與安排。
五、東南亞目前仍然存在著諸如種族與宗教矛盾、領土爭端、海洋資源的爭奪與海上航行自由受到海盜掠奪的威脅等因素牽制,處於危機與衝突都可能發生的階段。新加坡提出「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目標,意味著新加坡有責任以維和或人道主義救援等非戰爭手段,參與周邊地區安全事務。
六、從國防支出的數據觀察,新加坡所受金融風暴影響較小。從檢驗國防的自主空間來看,新加坡在軍事現代化的計畫與執行中,仍保有適當的彈性,政策也具有自立自主的能力,同時在軍事武力方面確實朝向持續成長之方向邁進。
七、新加坡所面對的軍事戰略挑戰,觀察該國的軍事戰略佈署則包括:(一)宣示決心。(二)展現能力。(三)軍事合作。 (四)國防科技。
八、新加坡軍事戰略在國際環境與東南亞區域發展上,以東南亞之區域發展為主軸,持續建立其與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擴大與區域內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軍事關係以創造更多的共同利益,這對於該國整體的國家利益有正面向的幫助。 |
Reference: | 壹、專書 一、中文專書: 王彥民。《大國的命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江炳倫。《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2年。 艾貝格倫(James C. Abegglen)。《傲視大亞洲》(Sea Change),林志鴻譯。台北:書華出版,1995年10月。 艾林斯(Richard J. Ellings)、佛瑞柏格(Aaro Friedberg)。《2001 – 02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Strategic Asia 2001-02 Power and Purpose),余忠勇、吳福生、李育慈、黃俊彥 合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7月。 吳元黎(Yuan-Li Wu)、威爾森(Dick Wilson)、霍金斯(David Hawkins)。《新馬國防問題專輯:新加坡的戰略函意;新加坡的未來地位;新馬的防衛策略》(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Singapore; The Future Role of Singapore; The Defence of Malaysia and Singapore),王漢興、潘鼎 合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63年10月。 吳昆鴻譯。《超管理國家:新加坡》。台北:東初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8月。 吳俊才。《東南亞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6年1月。 宋鎮照。《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台北:五南圖書,民國85年5月。 李子繼、李顯立譯。《新加坡發展政策與趨勢(上)》。台北:行政院經建會經濟研究處,民國79年2月。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國際組。〈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權力關係之變化-學術座談會紀要〉。《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7期。民國81年7月,頁1-23。 張玉瑛。〈新加坡前途與印尼掛鉤?〉。《亞洲週刊》,第13卷第5期。1999年1月25日-1月31日,頁40-41。 張延廷。〈軍事武力於國際環境中的國家利益角色〉。《空軍學術月刊》,第456期。民國83年11月,頁43-53。 曹異美。〈日本與聯合國安全保障體制〉。《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9期。民國82年9月,頁26-34。 畢英賢。〈俄羅斯的亞太政策及可能扮演的角色〉。《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2期。民國84年12月,頁24-33。 郭俊麟。〈新加坡政府的領導觀念與策略-政治領導的分析〉。《國家發展學刊》,第4期。民國87年2月,頁49-58。 陳文賢。〈政府在政治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比較〉。《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3期。1997年7月,頁36-51。 陳金池。〈淺述新加坡軍中訓練與管理措施之探討〉。《役政特刊》,第7期。民國86年3月,頁63-74。 陳鴻瑜。〈1988新加坡國會選舉〉。《問題與研究》,第28卷第1期。民國77年10月,頁1-11。 陳鴻瑜。〈後冷戰時期東南亞之區域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6-58。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23-1965》。台北:世界書局,1998年9月16日。 陳鴻瑜。〈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28卷第10期。民國78年7月,頁36-52。 陳鴻瑜。〈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分合恩怨〉。《歷史月刊》,1998年3月號,頁58-61。 游昇勳。〈亞洲航空展-新加坡地面裝備特寫〉。《尖端科技雜誌》,第141期。1996年5月,頁42-51。 黃克東。〈新加坡的總體防衛戰略〉。《中華戰略學刊》,民國88年夏季刊。民國88年7月,頁103-118。 黃惠仁。〈法國空軍戰機飛行員的搖籃Cazaux基地〉。《尖端科技誌雜》,第221期。2003年1月,頁56-61。 楊志恆。〈新加坡國防政策之研究〉。《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1期。1998年1月,頁47-60。 劉生武譯。〈面向21世紀的新加坡軍隊〉。《國際展望半月刊》,第491期。2004年5月,頁68-71。 劉革軍。〈新加坡構築新世紀國防戰略〉。《國際展望》,第428期。2001年10月,頁81-83。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民國88年2月,頁21-36。 盤紹風、盧秋林。〈新加坡海空防禦力量〉。《現代軍事雜誌》,第245期。北京:現代軍事雜誌社,1997年6月,頁50-51。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9月16日。 橋安。〈新加坡吸引跨國企業及發展高科技產業之策略淺析〉。《今日經濟》,第369期。民國87年5月,頁40-43。 賴岳謙。〈台灣需要何種兵役制度?〉。《全球防衛雜誌》,第236期。2004年4月,頁10-13。 薛爾門。〈從航發中心到漢翔公司〉。《尖端科技雜誌》,第157期。1997年9月,頁14-21。 韓鋒、張結。〈美國與東南亞反恐合作的影響〉。《當代亞太》,第99期。2003年3月,頁27-30。 蘇瑞祥。〈文官制度與國家發展-台灣、大陸、新加坡政府再造策略之比較研究〉。《人力發展月刊》,第74期。民國89年3月,頁33-40。 顧長永、戴萬平。〈新加坡的族群政治-本質與發展〉。《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3期。1998年7月,頁35-66。 94年11月23日,訪談前國防大學校長夏上將(夏上將曾任職新加坡武裝部隊)。 參、報章雜誌: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佘拉米(Joseph R. Cerami)、侯肯(James F. Holcomb, Jr.)。《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U.S. Army War College Guide to Strategy),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9月。 自由時報 亞洲時報 聯合報 聯合早報 星洲日報 肆、電子文獻: 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81&ctnode=276 中華民國外交部領事事務局資訊網。 http://www.boca.gov.tw/~boca3007/trav/singapore.htm 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1998 – 1999亞洲的安全保障》,黃朝茂、宋一之 合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10月。 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http://www.idic.gov.tw/html/singapore.htm 中華民國經濟部統計處。 http://www.moea.gov.tw/ 王順文,〈東協區域論壇的再檢視-安全社群?權力政治?〉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2/IA-R-092-002.htm 自由電子新聞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feb/1/today-int2.htm 洪鎌德,〈新加坡的種族問題與政府的族群政策〉。 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6-5.htm 林敏、王徵成、王一鳴、黃雅媚合譯。《戰略與兵力規畫(上)》(Strategy and Force Planning)。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7年4月。 省都廣播。 http://www.fm937.com.tw/937news/go.asp?id=16652 惠安集團。 http://www.wgp.com.tw/singa_005.html 新加坡旅遊局 http://www.singapore.com.tw/Nas/default_A1.asp 經濟部東南亞經貿報導月刊 http://www.moea.gov.tw/~ecobook/southasia/88/e4-b3.htm 遠景基金會論壇 http://www.future-china.org.tw/csipf/activity/act_mnu.htm 邱秋娟。《放眼世界2 – 東南亞、大洋州》。台北:錦繡,1996年9月。 柯林斯(Alan Collins)。《東南亞的安全困境》(The Security Dilemmas of Southeast Asia) ,楊紫函 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3年6月。 柯新治。《新新加坡》。台北:天下,2003年10年15日。 洪巴傑(Christopher E. Hornbarger)、耿恩(David W. Kearn, Jr)。《變遷世界中的國家戰略與能力》(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apabilities for a Changing World),吳福生 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9月。 洪鐮德。《新加坡學》。台北:揚智文化,1994年10月。 胡台生 譯。《亞洲的安全保障1994-1995》。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5年5月。 索柯斯基(Richard Sokolsky)、羅巴沙(Angel Rabasa)、鈕(C.R. Neu)合著。《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 Strategy Toward China),高一中 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6月。 國防部軍務局編。《國防要聞譯文選粹》。台北:國防部軍務局,民國85年3月。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2000年8月。 張虎。《早期馬共歷史分析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民國69年7月。 強森(David E. Johnson)、穆樂(Karl P. Mueller)、塔夫特(William H. Taft, V)。《作戰頻譜中的傳統脅迫:美軍在新興安全環境中的效用》(Conventional Coercion Across The Spectrum of Operations The Utility of U.S. Military Forces in the Emer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謝力延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4年7月。 莊素玉、楊瑪利著。《高標挑戰新加坡:新加坡如何預練二十一世紀》。台北:天下雜誌,民國84年。 荻原宜之。《世界風物誌3 東南亞Ⅱ》。台北:地球,民國67年2月28日。 許通美。《探究世界秩序》。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6月。 郭俊麟。《新加坡的政治領袖與政治領導》。台北:生智文化,1998年8月。 陳水逢。《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社會動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管,民國66年5月。 陳岳、陳翠華編著。《李光耀:新加坡奠基人》。台北:克寧出版,民國84年。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10月。 陳烈甫。《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第二版。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2月。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2年7月。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民國86年。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民國81年。 陶(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 ,高一中 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7月。 麥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摩利森(Charles E. Morrison)合著。《2001亞太安全觀》(Asia Pacific Security Outlook),楊紫函、吳奇達、強勇傑、陳孝燮、李育慈、黃俊彥 合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3月。 鈕先鍾譯。《大戰略》,第五版。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6年10月。 紐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6月1日。 新加坡聯合早報編。《李光耀40年政論選》。台北:聯經,民國83年。 溫源興。《世界各國兵役制度概論(下)》。台北:內政部,民國81年3月。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2002年3月20日。 赫爾曼(Wilfried A. Herrmann)。《亞洲的安全挑戰》 (Asia’s Security Challenges),張天虹、翟文中、沈明室 合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5月。 歐陽瑞雄。《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7年7月。 戴至中譯。《心耘》。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台灣分公司,2004年2月。 聯合早報。《新加坡年鑑1999》。新加坡: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1998年12月。 聯合早報。《新加坡年鑑2000》。新加坡: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1999年12月。 聯合早報。《新加坡年鑑2001》。新加坡: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2000年12月。 聯合早報。《新加坡年鑑2003》。新加坡: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2002年12月。 薩德賽(D. R. SarDesai)。《東南亞史(下)》(Southeast Asia: Past and Present),蔡百詮譯。台北:麥田,民國90年。 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中共在亞洲掘起之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郭家琪、余佳玲、方淑惠、林宜瑄 合譯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5月。 顧長永。《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台北:風雲論壇,民國89年7月。 顧長永。《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民國84年9月。 二、英文專書: Angel Rabusa, “The Changing Political-Military Environment: Southeast Asia,” in Zalmay Khalizad et al.,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Santa Monica, Calif.: RAND, 2000. Snyder, Glenn H., Deterrence and Defense.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1997.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79.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al Among Nation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4th ed.New York: Alfred Knoph Inc.,1967.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The Military Balance 2001-2002.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2001.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3/2004.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2003.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1998/1999.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1998. Tim Huxley, Defending the Lion City –The Armed Forces of Singapore .Australia: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2000. Tim Huxley, Insecurity in the ASEAN Region.London: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1993. 貳、期刊論文: 方舟。〈東南亞海域海盜案之探討〉。《中華海員月刊》,第568期。民國90年2月,頁25-26。 王高成。〈東協與亞太區域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1期。民國84年11月,頁60-67。 吳彥華、祝家華、胡興榮。〈馬來人課題掀新馬風雲〉。《亞洲週刊》,第15卷第7期。香港:2001年2月12日-18日,頁36-37。 吳彥華。〈專訪新加坡戰略專家柯宗元-強權幻滅獨立建軍〉。《亞洲週刊》,第37期。2000年9月17日,頁。 吳傳國。〈析論國家利益〉。《國防雜誌》,第9卷第4期。民國82年10月,頁12-19。 吳傳國。〈軍事安全之探討〉。《國防雜誌》,第十六卷第七期。民國90年1月,頁25-41。 吳傳國。〈新加坡國防安全戰略作為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民國90年秋季刊。民國90年10月,頁103-124。 吳傳國。〈論新加坡之全面防衛〉。《國防雜誌》,第17卷第4期。民國90年10月,頁99-113。 吳鍇。〈發展中的新加坡海軍〉。《兵器知識》,第200期。2004年6月,頁28-29。 吳鯤。〈兵役制度之研究〉。《國防雜誌》,第7卷第4期。民國80年10月,頁56-63。 宋玉寧。〈新加坡Paya Lebar空軍基地參訪〉。《尖端科技雜誌》,第164期。1998年4月,頁24-27。 李文夆。〈後冷戰時期新加坡綜合安全觀〉。私立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李國雄。〈東協安全機制的演變與區域秩序〉。《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9期。民國84年9月,頁21-40。 李國雄。〈東協的區域組織發展與挑戰〉。《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4期。民國84年4月,頁12-27。 沈明室 譯。〈星馬衝突的可能性分析〉。《國防譯粹月刊》,第22卷第5期。民國84年5月,頁29-39。 居安。〈東亞小霸王-新加坡的國防體系〉。《全球防衛雜誌》,第1期。1984年8月1日,頁40-47。 林欣吾。〈韓國與新加坡「知識經濟」的發展近況〉。《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6期。民國89年12月,頁124-132。 林若雩。〈軍備轉移與外交政策:新加坡個案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1期。民國85年11月,頁221-241。 林若雩。〈國家與媒體:新加坡的新聞自由〉。《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3期。民國85年7月,頁85-101。 林碧炤。〈論集體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8期。民國83年8月,頁1-23。 林歡顏。〈族群新對話化解舊心結〉。《亞洲週刊》,第15卷第13期。香港:2001年3月26日-4月1日,頁26-27。 金榮勇。〈1990年代日本的亞太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6期。民國82年6月,頁30-39。 門洪華譯。《探究世界秩序:一位務實的理想主義者的觀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6月。轉引自,秦昱華。〈新加坡的外交戰略〉。《國防雜誌》,第十八卷第三期。民國91年9月,頁21-46。 姚朝森。〈現代化、意識形態與國家安全:新加坡「亞洲價值論」的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第3期。民國86年12月,頁18-20。 施建中譯。〈軍事戰略新解〉。《國防雜誌》,第5卷第7期。民國79年1月,頁24-29。 洪陸訓、張元祥。〈中華民國政黨輪替後的文武關係與民主鞏固〉。《東亞季刊》,第34卷第1期。民國92年1月,頁1-27。 洪陸訓。〈民主政體的文人統治-軍人服從義務與軍隊政治教育的詮釋〉。《復興崗學報》,第68期。民國88年12月,頁1-19。 洪鐮德。〈新加坡的種族政策和國家認同〉。《中國論壇》,第30卷第12期。民國79年9月25日,頁62-64。 孫承。〈東南亞反恐與地區形式〉。《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3年11月1日-12月31日,頁33-37。 祝家華。〈族群械鬥變政治籌碼〉。《亞洲週刊》,第15卷第12期。香港:2001年3月19日-25日,頁28-29。 秦宗春。〈韓國與新加坡科技發展策略之比較〉。《經濟情勢暨評論》,第3卷第3期。民國86年11月,頁119-132。 秦昱華。〈新加坡的外交戰略〉。《國防雜誌》,第18卷第3期。民國91年9月,頁21-46。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3922013 94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13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242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