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084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5/145137 (79%)
造訪人次 : 52224543      線上人數 : 69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843


    題名: 台灣本土企業與外商企業實行社會責任之比較
    作者: 蕭舜心
    貢獻者: 洪順慶
    蕭舜心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CSR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9-14
    摘要:   邁入二十一世紀,企業社會責任已逐漸發展成一種新興的產業。因為企業社會責任在全球化浪潮的襲捲下,不論是先進的歐美國家或急速發展的新興國家還是台灣,企業善盡社會責任早已成為世界追求永續發展的方法與趨勢。

      因此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訪問六間企業,想要了解在不同的產業別及本土、外商不同體系下所實行的社會責任是否有差異之處?並試著找出台灣企業社會責任未來應發展的方向。

      根據訪談結果及文獻資料整理後,本研究茲提出下列十一項命題:

    1.台灣本土企業與外商企業自身的文化、願景、價值觀、理念皆會對 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產生影響。

    2.台灣本土企業的營收狀況愈好,企業願承擔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 做更多的事。若獲利減少,或支出成本增加時,則企業只會實行應 盡或原有長期執行的社會責任;外商企業則因實行社會責任的預算 是較固定的且金額不大,因此較不受營收狀況的影響。

    3.台灣本土及外商企業皆認為實行企業社會責任有助於提升企業的競 爭力,特別在提升企業形象及凝聚員工向心力方面。

    4.外商企業所實行的社會責任皆由母國總公司訂出主軸、大方向,其 餘由各地區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依總公司所訂的原則自行發揮。但在 彈性上依母國文化不同而略有差異。

    5.台灣本土及外商企業實行社會責任的動機皆抱持著取之於社會、用 之於社會的回饋心態以及為了良好的企業形象及永續的經營。

    6.台灣本土及外商企業實行社會責任的範圍皆由近而遠、由親而疏開 始做起。

    7.台灣本土及外商企業所實行的社會責任與企業所屬的產業別及企業 產品或品牌皆有相關性。

    8.台灣本土及外商企業實行社會自發責任的決定權與執行權通常由公 關部門負責,若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責任,則由製造部門負責。

    9.外商企業較重視「企業永續性報告書」的發行;台灣本土企業對於 發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則較忽略或仍在起步階段。

    10.台灣本土企業及外商企業大部分仍停留在回應式企業社會責任  
    (Responsive CSR),尚未發展到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Strategic  
     CSR)。

    11.台灣本土企業偏好成立自家基金會實行自發性的社會責任而外商企  業偏好直接捐助或與非營利事業組織合作實行自發性社會責任。
    <b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企業社會責任論 5
    第二節 企業社會責任之國際標準及規範 13
    第三節 企業競爭力 17
    第四節 社會責任與競爭力 19
    第五節 台灣本土企業與外商企業社會責任之比較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8
    第四節 資料蒐集 29
    第四章 個案簡介與分析 34
    第一節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34
    第二節 英屬百慕達商宏利人壽保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40
    第三節 中華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43
    第四節 福特六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47
    第五節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
    第六節 台灣愛普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4
    第五章 命題發展與結論 5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命題發展 59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4
    參考文獻 85
    一、 中文文獻 85
    二、 英文文獻 89
    三、 網站資料 9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1.于光平,楊藝(2007),「企業社會責任--國外理論演進及最新文獻述評」,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第30卷,頁12-17。
    2.王玉萍(2007),「論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報。第22卷,頁53-56。
    3. 王哲祥(2003),「社會資本與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王泰豐(2001),「台灣中小企業對社會責任認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王蕙珍(2006),「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司徒達賢(1994),台灣企業之環境分析,企銀季刊,3(1)。
    7.田志傳,葛遵峰(2007),「企業社會責任的競爭優勢觀」,貴州社會科學,第216期,頁112-116。
    8.朱文儀,陳建男,黃豪臣譯(2007),策略管理,臺北:華泰。譯自Hill Jones。
    9.朱俞靜(2006),「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影響之探討」,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江逸之(2006),「第二屆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遠見雜誌,第239期,頁214-243。
    11.江逸之(2007),「第三屆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遠見雜誌,第251期,頁267-277。
    12.李政義(1990),企業社會責任論,臺北:巨流。
    13.李雙龍(2005),「試析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因素」,經濟體制改革,第四期,頁67-70。
    14.李宜懃、林孺妤、陳宣芳、張裕敏譯(2001),企業社會責任-滿足變遷中的期望,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譯自WBCSD。
    15.吳韻儀(2007),「社會責任就是公共利益」,天下雜誌,第367期,頁114-116。
    16.吳韻儀(2007),「波特:CSR關鍵在正面影響力」,天下雜誌,第367期,頁104-109。
    17.吳韻儀(2008),「天下企業公民獎CSR執行力的新競爭」,天下雜誌,第393期,頁38-47。
    18.林怡君(2005),「企業公益與品牌行銷的交叉點」,卓越雜誌,第256期,頁12-19。
    19.林雅惠(2006),「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之現況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林佩蓉、張荷青、蔡正義譯(2001),企業社會責任-從理念到行動,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譯自WBCSD。
    21.胡憲倫,許家偉(2002),「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之國際標準規範」。永續發展雙月刊,第24期,頁14-23。
    22.桑于雅(2005),「企業公共關係中的藝文贊助─以科技企業基金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3.高仁君、藍美貞譯(2004),公民品牌:感性行銷 ,臺北:天下。譯自Marc Gobe。
    24.高希均(2008),「第四屆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遠見雜誌,第262期 ,頁128-158。
    25.馬克.傅勒(2007),「深化道德競爭力」,哈佛商業評論,第16期,頁1-5。
    26.翁望回(2002),「企業正當性之實證研究-社會責任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7.唐富藏(2000),「社會責任打造世界級企業」,天下雜誌,第233期,頁102-107。
    28.許菁菁(1999),「模擬社會責任投資組合績效之探討」,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麥可.波特(2007),「波特看氣候變遷:把公益變商機」,哈佛商業評論,第14期,頁2-5。
    30.麥可.波特,馬克.可瑞默(2006),「競爭優勢與社會利益不衝突:公司與社會有福同享」,哈佛商業評量,第4期,頁2-19。
    31.陳雅惠(1995),「微利時代突圍利器」,天下雜誌,第315期,頁84-87。
    32.陳瑩蓉(2002),「企業參與公益活動與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關係:以三個在台灣的跨國企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33.陳琇玲譯(2004),社會行銷時代:贏得顧客芳心的新武器,臺北:早安財經。譯自Hilton Steve, Gilles Gibbons。
    34.陳明郎(2005),「台灣企業的社會責任」,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5.梁寶霖,陳家傳(2006),「論CSR──企業社會責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頁51-56。
    36.傑布.布魯格曼,普哈拉(2007),「公益與私利不再拉钜:窮人成為企業金雞母」,哈佛商業評論,第6期,頁2-16。
    37.游舒惠(2000),「企業參與公益活動與公益行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8.黃俊英(1992),企業與社會,臺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39.黃蒼進(2003),「台灣企業公益行為之研究─以金融業之銀行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0.黃慶源(2005),「企業經理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之行為模式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41.楊柄韋(1994),「企業贊助公益活動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2.楊資華(2007),「企業社會責任及其評量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43.蔡豐隆(1995),「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4.盧義光(2002),「企業經理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企業永續經營協會」,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5.簡瑞錦(2005),「台灣企業領導人的宗教信仰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之探討」,中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二、 英文文獻
    1. Bowen H.R. (1953),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Harper.
    2. Bhattacharya, C. B. & S. sen (2004), Doing Better at Doing Good : When, Why, and How consumers Respond to Corporate Social Initiativ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7, 2004 (1):9-24.
    3. Buchholz, R. (1995),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Public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5th ed.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4. Carroll, Archie B. (1981), Business and Society , Brown and Company.
    5. Carroll, Archie B. (1979),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5. Frederick, W. (1986) , Corporate Citizenship: Some Typologi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 Freeman, R. E. & J. Liedtka (1984),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A Critical Approach , Business Horizons , 34 (4) : 92 – 981.
    7. Friedman, Milton (1970),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8. Davis, K., & Blomstom, R. L. (1966), Business and its environment. NY: McGraw –Hill.
    9. Davis, K., & Blomstom, R. L. (1975), Business and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responsibility. NY: McGraw-Hill.
    10. Hayek, F. A. (1960), The Corpor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whose interest ought it and will it be run? In M. Anshen and G. Bach (Eds).Management & Corporations:1985. NY: McGraw-Hill.
    11. Henriques, I., & Sadorsky, P. (19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management perceptions of stakeholder import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2(1), 89 -99.
    12. Hill, C. W. L., & Jones, G. R. (1995),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3rd ed, Hongton Mifflin.
    13. Johnson, H. L.(1971), Busines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Framework and issues. Belmont, CA: Wadsworth.
    14. Johnson, O. (1966),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 analysis of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39(4), 489 -504.
    15. Kim W.C. & Mauborgne, R, (2004), Blue Ocean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s.
    16. Manne, H. G., & Wallich, H. C. (1972),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17. Matten, D. & Crane, A. (2005), Corporate citizenship: Towards an extended theoretical conceptual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0(1), 166 -179.
    18. McGuire, J.B., Sundgren, A. & Schneeweis, T.(1988),.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1(6), 854-72.
    19. McGuire, J. W. (1963), Business and society. NY:McGraw-Hill.
    20. McGuire, J.W., & Parrish, J. B. (1971), Status Report on a profound revolu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3(4), 79 -86.
    21. Panapanaan, V. M., Linnanen, L., Karvonen, M. M., & Phan, V. T. (2003), Roadmapp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Finnish compani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44(2/3), 133 -147.
    22. Piaget, J. (1932),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23. Porter, M. E., & Kramer, M. R. (2002),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12), 56 -69.
    24. Porter, Michael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ee Press, New York..
    25. Prahalad, C. K. (2002), Strategies for the bottom of the economic pyramid: India as a source of innovation. Reflections: The SOL Journal, 3(4), 6 -18.
    26. Prahalad, C. K., & Hammond, A. (2002). Serving the world’s poor, profitabl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9), 48-58.
    27. Russo, M. V. & P. A Fouts (1997),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534-559.
    Sethi, S. P. (1975),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7(3), 58 -65.
    28. Tuzzolino, E., & Armandi, B. R. (1981), A need-hierarchy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6(1), 21-28.
    29. Vitell, S. T., & Festervand, T. A. (1987), Conflicts practices and belief of industrial executiv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6(1), 111-112.
    30. Wood, D. J. (1991a), Toward improv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Business Horizons, 34(4), 66 -73. Wood, D. J. (1991b),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6 (4).
    31. Wood D. J. (1991),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16.
    三、 網站資料
    1.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網站:
    http://www.bcsd.org.tw/
    2.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
    http://csr.moea.gov.tw/
    3. 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http://www.flow.org.tw/
    4.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http://www.chinatrustgroup.com.tw/
    5. 技嘉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gigabyte.org.tw/
    6.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http://chinese.giga-byte.com/
    7. 中華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http://www.china-motor.com.tw/
    8. 福特六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http://www.ford.com.tw/servlet/ContentServer?pagename=DFY/LH
    9. 英屬百慕達商宏利人壽保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http://www.manulife.com.tw/
    10. 台灣愛普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http://w3.epson.com.tw/epson/index.asp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管理碩士學程(AMBA)
    95362021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36202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管理碩士學程/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 AMB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59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