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058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4/145046 (79%)
造訪人次 : 52053158      線上人數 : 67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583


    題名: 臺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可行模式探討
    作者: 宗福真
    Tsung, Fu-Jen
    貢獻者: 沈中華
    Shen, Chung-Hua
    宗福真
    Tsung, Fu-Jen
    關鍵詞: 大陸市場
    可行模式探討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009-09-12 12:27:16 (UTC+8)
    摘要: 台灣國內金融市場在市場飽和、競爭日益激烈的壓力下,向外發展是為日趨飽和的國內金融市場,取得出路的一個方式。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台商在大陸投資佔我國對外總投資比重之70.62%,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的磁吸效應,在大量台灣企業外移至大陸的前提下,台灣銀行業不得不跟隨客戶腳步前進,而隨著大陸金融市場業務規模的逐步擴增,大陸市場成為外資銀行重點目標之際,台灣銀行業卻受限於兩岸情勢低迷,面對龐大商機卻乏力掌握。
    隨著台商赴中國投資之規模日益擴大,投資金額逐步增加的情況下,台灣銀行赴中國大陸設立據點的主要考量是放在台商圈,但在中資銀行搶占地盤下,績優台商客源正逐漸流失,縱使順利登陸兩年後正式成立分行,恐怕時不我與。是以台灣銀行業雖有意前進大陸市場,然在法令等諸多外在因素限制下,現階段台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實際可行之模式,經本文整理,歸結出台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之四種可行模式:
    (1)獨立設立分支據點—直接。(2)獨立設立分支據點—間接。(3)結合外國銀行登陸。(4)參股或併購大陸當地銀行。
    並以研究人目前服務之台灣工業銀行作為個案,探討以其現況進入大陸市場之可行性,同時以同為工業銀行之中華開發工業銀行作為比較。
    當然台灣銀行業在憧憬大陸龐大商機而進軍大陸時,也得面對在大
    陸營運將可能遭遇展業、授信、資金及信用等不同的風險,因此台灣銀行業在前進前亦需自行評估。
    本研究除研擬出台灣銀行業在現行兩岸法令規範下,台灣銀行業進軍大陸市場的可行模式外,並分析若個案銀行發展大陸市場之可行途徑與不可行處,以俾個案銀行在進行相關計劃時,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思考方向。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saturated market and intense competition,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overseas markets as a way out for the gradually saturated financial markets in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Investment department of Economic Bureau, it indicates that the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in 2005 stands for 70.62% of our total overseas investment. Such a magnet effect is resulted from the China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nevertheless,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has to follow the customers’ step with this tremendous trend of a large number of Taiwan enterprises moving toward China markets. Followed by the gradual enlargement of China financial market and business, China market obviously becomes the target of foreign banks; however, restricted by the downtrend cross the Strait,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is getting a weak grip of this massive business opportunity.
    With the increasingly growth of Taiwan investment scale and amount invested in China, the primary that Bank of Taiwan went to establish branches in China is mainly focus on Taiwan investors in China, but under the fierce competition with China owned banks, the excellent Taiwan investors are gradually losing. Despite Bank of China has successfully set up the branches for two years, the timing seems a little bit too late for entering into China market. Hence, restricted by many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laws,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models for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to enter into China in the current stage are as included in the book. Upon discreet analysis from this book, there are four feasible models of how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enters into China markets.
    (1) Independently set up branches (Direct mode)
    (2) Independently set up branches (Indirect mode)
    (3) Allied with the foreign banks to enter into China markets
    (4) Partnership with China local banks by means of shareholding or acquisition
    Taking the researcher’s present working Industry Bank of Taiwan as example, it is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entering into China markets in its current conditions; concurrently, it is taken as to compare with Chines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Bank (Industrial Bank). Certainly,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is confronting different risks in terms of set up, capitalization and credit business. Consequently,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has to make an elaborative evaluation before moving toward China markets.
    Under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may as well do analysis regarding the feasibility or infeasibility of individual bank entering China markets, which provides the individual bank with another thought to facilitate the project when marching toward China markets.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背景 9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1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國際企業的形成 13
    第二節 多國籍企業(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的理論 14
    第三節 國際市場進入模式 18
    第四節 銀行國際化發展動機 19
    第五節 銀行國際化發展障礙 25
    第六節 大陸商業銀行相關文獻 30
    第七節 台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之相關文獻 32
    第三章 台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之緣由、限制與現況 40
    第一節 臺灣銀行進入大陸市場之緣由 40
    第二節 台灣銀行業進入中國大陸之限制條件 47
    第三節 台灣對兩岸金融往來規範之發展歷程 54
    第四節 外資銀行在大陸銀行發展歷程與現況 60
    第五節 WTO、CEPA 對兩岸銀行業的影響 70
    第四章 大陸市場各種進入模式探討 77
    第一節 台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模式 77
    第五章 個案分析研究 89
    第一節 個案說明介紹—臺灣工業銀行 89
    第二節 個案說明介紹—中華開發工業銀行 94
    第三節 以個案一(臺灣工業銀行)狀況分析最適選取之進入模式 99
    第四節 以個案二(中華開發工業銀行)狀況分析最適選取之進入模式 103
    第五節 本章結論 10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8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7


    表目錄
    表2- 1 國外市場進入策略類表 18
    表2- 2 各種進入模式研究之比較表 18
    表2- 3 西方銀行國際業務發展分階段模式 20
    表2- 4:台資銀行「登陸」可行性模式總和評估表 38
    表3- 1:大陸經濟成長率 40
    表3- 2 :台商在大陸投資概況 42
    表3- 3:中國大陸外資金融機構之設立條件及業務範圍 48
    表3- 4:臺灣銀行業赴大陸設立辦事處條件與業務範圍 53
    表3- 5 金融類配套機制 59
    表3- 6 台灣加入WTO 銀行服務業相關承諾彙整 71
    表3- 7 大陸加入WTO 銀行服務業相關承諾彙整 72
    表3- 8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及CEPA對於銀行業具體承諾之對照表 76
    表4- 1 赴大陸設立代表處之台灣銀行業 77
    表5- 1臺灣工業銀行各項營業收入比重 90
    表5- 2台灣工業銀行投資產業組合分析 91
    表5- 3中華開發工業銀行各項營業收入比重 96
    表5- 4 CEPA與WTO關於銀行業規範比較 100
    表5- 5 至香港設立分行、辦事處、財務公司考量因素比較表 101
    表5- 6 台灣工業銀行與中華開發工業銀行進入大陸市場可行性模式比較簡表 106
    表6- 1:中資銀行引進外資彙整表 109
    表6- 2:台灣銀行業進入大陸市場之模式及其優缺點 110

    圖目錄
    圖1- 1研究架構 14
    圖4- 1台灣銀行獨立設立分支據點—直接 106
    圖4- 2台灣銀行獨立設立分支據點—間接 110
    圖4- 3台灣銀行結合外國銀行登陸 116
    圖5- 1台灣工業銀行國內外投資餘額及投資戶數 127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一銀產經資訊,2001,“中國大陸銀行業沿革、現況及加入WTO 的挑戰”,一銀產經資訊,432 期,頁1-11,3 月25 日。
    2. 一銀產經資訊,2001,“淺談國內銀行業赴大陸設立據點的機會與風險”,一銀產經資訊,440 期,頁1-10,11 月25 日。
    3. 中國行業發展報告-銀行業2003 年,2004 年4 月,中國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網編著。
    4. 中國金融年鑑2003,2003 年11 月,中國年鑑信息網編著。
    5. 中國金融年鑑2003,專題與調研篇,外資銀行在中國:業務競爭狀況及其發展趨勢)
    6. 王文杰,開放銀行業赴大陸設立分支機構之可行性分析,經濟研究,2001 年。
    7. 王鶴松,我國銀行業的現況與未來努力方向,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四輯第四期,2003 年12 月,台北:金融研訓院。
    8. 王鶴松,加入WTO 對兩岸銀行業經營的影響,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二輯第一期,2001 年3 月,台北:金融研訓院出版。
    9. 王興邦,在台商赴大陸投資趨勢下台灣銀行業的行銷策略-從企業金融方向探討,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年。
    10. 王建民,2002,“海峽兩岸銀行業的交流與合作”,中國網,9 月11 日。
    9. 中信實業銀行:www.citicib.com.cn
    10. 中國人民銀行:www.pbc.gov.cn
    11. 中國工商報網站:www.cicn.com.cn
    12. 中國工商銀行:www.icbc.com.cn
    13. 中國民生銀行:www.cmbc.com.cn
    14. 中國信託銀行:www.chinatrust.com.tw
    15. 中國建設銀行:www.ccb.com.cn
    16. 中國財經網:www.fec.com.cn
    17. 中國進出口銀行:www.eximbank.gov.cn
    18. 中國經濟日報網站:www.economicdaily.com.cn
    26. 交通銀行:www.bankcomm.com
    19. 中國農業銀行:www.abocn.com
    20. 中國對外經貿部網站:www.moftec.gov.cn
    21. 中國銀行:www.bank-of-china.com
    22. 中華工商網:www.cbt.com.cn
    23. 中華民國國貿局:www.trade.gov.tw/global_org/wto
    24. 中華光大銀行:www.cebbank.com
    25. 中華開發工業銀行:www.cdibank.com
    2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www.mac.gov.tw
    28. 兩岸經貿網:www.seftb.org
    29. 招商銀行:www.cmbchina.com
    30. 建華銀行:www.banksinopac.com.tw
    31. 美國遠東國民銀行:www.fareastnationalbank.com
    32. 國家開發銀行:www.cbd.com.cn
    33. 深圳發展銀行:www.sdb.com.cn
    34. 富邦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網站: www.fubonbank.com.hk
    35. 華一銀行:www.fsbankonline.com
    11. 王建民,2003,“兩岸銀行業的交流合作史回眸:台資銀行的曲線道路”,華夏經緯網,.4 月.21 日。
    36. 華夏經緯網:www.viewcn.com
    37. 華夏銀行:www.hua-xiabank.com
    38. 新浪網:magazines.sina.com.tw
    39. 經濟部:www.moea.gov.tw
    40. 福建興業銀行:www.viewchina.org/fjxyyh
    41. 廣東發展銀行:www.gdb.com.cn
    42. 臺灣工業銀行:www.ibt.com.tw
    12. 王泰允,1992,國際合作實用-企業國際化指南,遠流出版公司。
    13. 田瑞章,2002,“近年中國大陸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展望”,第八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北京,10 月29-30日,頁421-428。
    14. 朱浩民,大陸金融制度與市場,三民書局出版,2002 年5 月。
    15. 朱嘉祥,2000,臺資赴中國大陸投資銀行業之法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江怡慧,2000,“銀行業赴大陸設立據點之考量”,今日合庫,307 期,頁40-55。
    17. 吳青松,2002,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三版,智勝文化事業,台北,頁201.203。
    18. 吳曉靈,2002,“第八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活動概況”,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北京,10 月29-30 日,頁61-67。
    19. 吳劍昌,金融全球化中台灣銀行業布局大陸之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20. 李永強,2002,“一卡雙幣國際標準招商銀行信用卡閃亮登場”,北方網消息,12 月3 日。
    21. 李佩芬,2002 ,“上海商銀———不擠金控列車,要做兩岸金融第一快”,數位時代,6月19日。
    20. 李紀珠,2003,“台資銀行在大陸發展現況與限制”,台灣金融研訓院92 年經濟金融情勢展望研討會,1 月23 日。
    21. 李紀珠,簡永光,2001,“臺灣銀行業赴大陸設立據點的機會與挑戰”,第七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論文輯要,頁61-91。
    22. 李佳貞,大陸銀行體系現況及外資銀行在大陸之發展:兼論國內銀行赴大陸發展之機會,2002 年3 月,經濟研究第三期。
    23. 李紀珠,台資銀行在大陸發展現況與限制,台灣金融研訓院92 年經濟金融情勢展望研討會,2003 年。
    24. 李季珠,大陸開放金融市場對兩岸金融業的機會與挑戰,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五輯第三期,2004 年9 月,台北:金融研訓院。
    25. 李紀珠、簡永光(2001),台灣銀行業赴大陸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26. 李紀珠、簡永光,台灣銀行業赴大陸發展之機會與挑戰,國家政策論壇月刊,2002 年。
    27. 李紀珠、簡永光,台灣銀行業赴大陸發展之機會與挑戰,第七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論文輯要,2002 年,中華經濟研究院。
    28. 李龍泉,台灣銀行業對台商至中國大陸服務需求經營策略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29. 林相君,2004 年銀行產業分析,2004 年1 月,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網站。
    30. 林俞安,台灣銀行業赴大陸設立分支機構問題之探討,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年。
    31. 林祖嘉,WTO 與CEPA 對台灣金融業海外與大陸投資影響分析,國家政策論壇季刊,2004 年3 月。
    32. 林進財,2001,台灣商業銀行業前進中國商業銀行市場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達,台資銀行登陸的機會與挑戰,投資中國第114 期,2003 年。
    33. 邱怡仁,我國銀行業進軍中國大陸之行銷策略研究,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年。
    34. 袁明仁,大陸外資銀行競爭力及經營戰略分析,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五輯第三期,2004 年9 月,台北:金融研訓院。
    35. 高長「大陸外資銀行的策略動向」第20期 2005年2月22日
    36. 高偉(2004 年6 月)入世後中國銀行監管之挑戰及對策,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五輯第二期
    37. 陳永琦,本國銀行改制與赴大陸設立辦事處之分析,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五輯第一期,2004 年1 月,台北:金融研訓院。
    38. 陳宜芝,2002,“前進中國市場-中信銀傳與中國招商銀行結盟”, 新浪新聞,3 月.11 日。
    39. 陳秀蘭,2003,“CEPA效應,外商結合台商登陸意願低,經濟日報,11版,7月16日。
    40. 陳麗鳳,台灣銀行業與中國大陸銀行業策略聯盟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3 年。
    41. 康彰榮,2003,工商時報,4 月5 日
    42. 張佩琳,2003,台灣銀行業赴大陸設置分支機構之研究,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張國訓,2001,台灣銀行業赴大陸初期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4. 張運祥,2003,“CEPA 加持,香港銀行登陸門檻大降”,經濟日報,11 版,7 月1 日。
    45. 曾嘉,2002,“大陸將成.中信銀最重要市場——訪臺灣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董事長辜濂松”,中新社,北京,3 月5 日。
    46. 曾寶璐,2002,“建華金控在香港的練兵基地”,商業週刊,780 期。
    47. 彭冠昇,比較在WTO 與CEPA 架構下,台灣金融服務業進軍大陸市場之契機與策略,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
    48. 黃真傳,1997,台商以策略聯盟模式進軍大陸市場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黃章德,2005,台灣銀行業進軍大陸市場之行模式及策略,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0. 蔡柏鋒,1995,台資銀行登陸可行性模式之研究,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51. 應翠梅,“上銀利潤共享,擬與中資銀結盟”,經濟日報,17版,2003年4月7日。
    52. 戴國良,2002,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普林斯頓國際公司,台北。
    53. 戴芳慶,台灣銀行業赴中國大陸發展之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年。
    54. 謝偉姝,2003,“浦發銀華一銀結盟發行人民幣信用卡”,經濟日報,10 版,3 月7 日。
    55. 簡永光,大陸台商境內與境外籌資之探討,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五輯第三期,2004 年9 月,台北:金融研訓院。
    56. 簡永光,兩岸銀行業之互動環境與展望,2003 年3 月,台北:台灣金融研訓院出版。
    57. 華一銀行幕後金主搜密,今週刊,第307 期,2002 年11 月,財訊出版社出版。
    58. 建華銀行2003年年報
    二、 英文部分
    1. Andersen, O. (1997), “International and Market Entry Mode: A Review of Theories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special issue, Vol.37,pp.27-42。
    2. Bucklin, L. P. & Sengupta, S.( 1993 ) , "Organizing SuccessfulCoMarketing Alliances", Journal Of Marketing , Vol.57, 32-46
    3. Charles W.L.Hill,2000,國際企業,張國雄譯,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台北,頁398-403。
    4. Charles W.L.Hill,Gareth R.Jones,1998,策略管理,黃營杉譯,4 版,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5. Chakrvarthy, B. S. (1986) ,“Measuring Strategic Performance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7:437-458
    6. Dussauge, P.& Garrette B., “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in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liances:Evidence from the GlobalAerospace Indust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third quarter, 1995,pp.505-530
    7. Ellram,Lisa M.(1992),"Patterns In International Alliances",Journal of BusinessLogistics,Vol.13,No.1,1-24
    8. Porter M.E. & Fuller M.B. (1986) ,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9. Porter,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 Creation and Sub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New York:The Free Press
    10. Takac,P.F. and Singh C.P.(1992), “ Strategic Alliances in Banking”,Management Decision,30(1):32-43
    11. The International Product Life Cycle Source:Rayond Vernon/Louis T. Wells,Jr.,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5th ed., 1991 ,p.85
    三、網站
    1. 人民網:www.peopledaily.com.cn
    2.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www.spdb.com.cn
    3. 上海商業銀行:www.shacombank.com.hk
    4.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www.scsb.com.tw
    5. 上海銀行:www.bankofshanghai.com.cn
    6. 大陸台商經貿網:www.chinabiz.org.tw
    7. 中央銀行:www.cbc.gov.tw
    8. 中網理財網money.chinatimes.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3932204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3220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18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