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409
|
Title: | 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與其他部門溝通和組織知識創造-工藝產業為例 |
Authors: | 金書帆 Chin, shu-fan |
Contributors: | 李仁芳 Lee, Jen Fang 金書帆 Chin, shu-fan |
Keywords: | 知識創造 工藝產業 設計溝通 |
Date: | 2005 |
Issue Date: | 2009-09-11 17:49:56 (UTC+8) |
Abstract: | 文建會所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是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之一,工藝產業也列名其中,以文化創意的角度看待工藝產業,乃是將工藝產業傳統綿延下來的文化累積與涵養,以創意重新整合,讓工藝產業走創意的路,尋文化的根。
文化型企業在經營管理上常面臨到「質」與「量」的衝突,創作者重視作品的「質」,和管理者看中業績的「量」,往往取得天平兩端平衡的困難課題,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的組織溝通顯得相當重要,要如何將一件件有如藝術作品的工藝品能夠量化,需要設計、研發、製造部門間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然而過去的研究大多放在工業設計與其他組織當中其他單位的互動,而較少討論工藝產業中的設計。因此本研究以此塊領域作為研究之基本方向,以個案研究方法,針對台灣工藝產業廠商,探討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的互動,如何藉由這樣的互動,創造組織知識。
本研究發現如下:
壹、 組織特性
1. 在工藝產業中,設計是建立差異化的關鍵因素,企業品牌風格經由設計理念傳達給消費大眾,讓設計成為最好的品牌識別。
2. 工藝產業,管理者的領導風格影響了整個企業文化精神。越願意給予設計師自由發揮空間的企業,則越能夠創造出繽紛多元的品牌風貌;不願意讓底下人員發揮的企業,則是強調個人的創作特色,但相對的企業風險也比較高。
3. 越願意給予設計師自由發揮空間的企業,則越能夠創造出繽紛多元的品牌風貌;不願意讓底下人員發揮的企業,則是強調個人的創作特色,但相對的企業風險也比較高。
貳、 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組織溝通
1. 設計與研發溝通大多利用會議或共同工作(co-work)形式,以處理材料方面的問題。
2. 設計與製造單位合作關係最為緊密,設計的創新,背後需要工藝深度的支持,設計師藉由設計圖將理念傳達給藝匠,藝匠利用「原型」與設計師溝通。必須要緊密的溝通與協調,才能創作出一件件美麗的作品
3. 設計單位與製造單位必須學習瞭解彼此的語言,才能更進一步的溝通,甚至有些設計師本身就是藝匠出身。這些A型設計師,在設計上有工藝深度的支持,更能夠將無限奔放的創意,落實在作品當中。
4. 工藝產業相當重視工藝深度的培養,目前台灣的工藝廠商開始重視藝匠的培育,但大多著重在公司內部的訓練,北歐的Georg Jensen卻是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內部的資源,更有系統地栽培工藝匠師。
5. 設計與行銷間互動是否密切,需端看產品屬性定位,若定位在藝術品與精品方面,則互動性較弱;若定位於生活工藝產業,則需符合消費者需求,則與行銷間的互動較強。
6. 工藝產業中設計與製造間的連結最為緊密,研發單位次之,而行銷單位,則需看不同企業定位,連結強弱有所不同。
參、 組織知識創造與流通
1.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與研發、製造單位有相當緊密的互動與溝通,傾向以「整合性問題解決模式」,以求在材料研發、工藝技法上有所突破,讓設計天馬行空的創意得以落實。
2. 藉由知識創造螺旋,讓企業得以不斷地自我突破,追求技法、材料上的精進,往未知的領域探索,成為企業的核心能耐。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共同化:師徒制的培訓,讓工藝技法得以深耕於組織內部。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結合:藉由企業的品牌理念,帶動整體設計概念以及公司文化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內化:產品開發過程,設計與製造、行銷透過共同合作,創造組織知識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工藝定義與發展歷史 5
第二節 領導者角色與風格 12
第三節 新產品開發程序與活動 16
第四節 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組織溝通 25
第五節 組織知識創造與流通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變數說明 52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5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8
第四章 個案探討 59
第一節 法藍瓷有限公司 59
第二節 琉園有限公司 78
第三節 Georg Jensen 98
第五章 研究發現 109
第一節 組織特性 109
第二節 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組織溝通 129
第三節 組織知識創造與流通 13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0
第二節 對工藝廠商之建議 150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51 |
Reference: | 中文部分: 1. Leonard-Barton(1995),知識創新之泉:智價企業的經營,遠流出版社。 2. Nonaka I. & Takeuchi H(1995)創新求勝,遠流出版社。 3. 王克民(2004)工業設計如何配合企業之行銷需求開發新產品 - 以資訊產業為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61)台灣的建設,p10-76。 5. 台灣手工業研究所(1998)台灣手工業,頁71-75。 6. 生活美學館(2003)王俠軍與琉園,時廣。 7. 朱庭逸、方雯玲(2004)工藝新境-打造手工精品的經營之路,典藏藝術。 8. 余艦(2003)工業教育思想的流變,家庭生活科技教育月刊-2003年36卷第8期。 9. 吳江山譯(1991)90年代的設計管理,設計資訊室簡訊。 10. 李蒼江(2001)臺灣工藝產業經營提昇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杜長青(2001)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探討---以工藝類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林國文(1998)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企業器溝通模式與設計品質之相關性研究,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林媛婉(2004)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對台灣工藝的意義,〈威廉.莫斯里對台灣工藝的意義特輯〉,台灣工藝研究所 p12-25。 14. 花建(2003)文化+創意=財富,帝國文化。 15. 洪慶峰(2005)台灣工藝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契機,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16. 徐千惠(2003)大學實驗室特性組織平台與情境及知識創造-以OLED材料合成相關實驗室為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徐蘊康(2001)琉園點石成金,年賺1億元--王俠軍的琉璃人生,商業周刊 民90.07.16-07.22 頁104-105。 18.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商周出版。 19. 淺剛敬史,柯惠貞譯(2005),オランダ•北歐洋食器の旅-北歐瓷器之旅,麥田書版。 20. 許銘舜(2003)線上遊戲產品特性與創新組織平台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連橫(1984)《台灣文獻史料叢刊》台灣通史卷二十六-工藝志台灣文獻史料叢刊,p639-645。 22. 郭奕伶(2004)文化新富人登場,商業周刊 民93/02/23-02/29 p84-90。 23. 陳文龍(2003)搞設計:工業設計與創意管理的24堂課,藍鯨。 24. 陳育平(2004)從京都魅力老舖 看 「手工尊嚴」與「工藝國力」 25.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臉譜。 26. 黃尹菁(2004)品藏Gorge Jensen,皇冠叢書。 27. 黃世輝(2004)觀光木作產業的發展策略探討─以台灣工藝產業與日本木作產業為例,林業文化產業與空間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議手冊P34-44。 28. 黃世輝、李宜欣(2005)台灣生活工藝運動計畫1-工業時代的反動,生活工藝的先驅-從莫里斯到顏水龍談生活工藝的振興,藝術家2005`3月。 29. 黃淑芬、宮崎清(1999)從「傳統地方工藝品產業」試論「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1999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頁309-346。 30. 楊尚潔(1995)工業設計與其他功能領域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互動關係,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楊晴媚(2000)內外部技術網路與組織知識流通之研究-以TFT LCD產業為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葉謹睿(2003)一張拼湊而成的桌子--從美學的演進談科技藝術,典藏今藝術民92.05 p90-93。 33. 劉嘉偉(2000)新產品開發活動中行銷與工業設計部門互動程度與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蔡美麗(2004)創意心、文化情-台灣工藝百年脈動,〈工藝新境〉典藏藝術家庭 p17-27。 英文部分: 1. Beardsley, S(1994)The Product Interface: Crossroads of Communication,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Vol.5 No.1 p52-57。 2. Bennett, R.(1988)The Design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p46-69。 3. Blaich, R(1993)Product Design and Corporate Strategy,McGraw-Hill, New York。 4. Booz Allen & Hamilton(1982)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 1980s ,New York, Booz-Allen and Hamilton, Inc。 5. Copper, R.G. and Kleinschmidt E.J.(1987)New Product:What Separates Winners from Loser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Vol.4, pp169-184。 6. Copper, R. G. & T, Jones(1995)The interfaces between design and other key functions in Product Development,Product Development: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Design-Marketing interface,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7. Crawford, C.M(1983)New Product Management,Richard D. Irwin Inc. Illinois p183-188。 8. Daft, R.L(1998)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6th Edition, Minneapolis/St. 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9. Donnellon, A. B. Gray and M.G. Bougon(1986)Communication, Meeting, and Organized Ac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1; 43-55。 10. Draft R.L(1992)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West Publishing Company, Singapore p444-450。 11. Gladstein ,D.L(1984)Groups in context: A model of task group effectivenes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499-517。 12. Harryson S.(2000)Managing Know-Who Based Companie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13. Ivanvich J.M, Szilagyi A.D, Wallace M.J(1977)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Santa Monica, California: Goodyear Publishing Co, Inc。 14. Kim Y.B、Min B.W、Cha J.S(1999)The role of R&D team leaders in Korea: a contingent approach,R&D management,Vol.29, No2. pp 153-165。 15. Kolter, P.(1994)Marketing Management 8thed,Prentice Hall, Inc。 16. Koontz,H & O`Donell,C(1974)Management: System and Contingency Analysis of Managerial Functions 6thed,NY: McGraw-Hill。 17. Kuczmarski ,T(1992)Managing New Product:the Power of Innovation 2nded,Prentice-Hall, Eglewood Cliffs, N.J。 18. Larson & LaFasto(1989)Teamwork: What must go right, what can go wrong,California: Sage Pub。 19. Lindbeck, J.(1972)Practical Guide to Industrial Arts Education,New York: 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c. 20. Liu T.A.(1992)Core Team Approach to the Functional Integration in Product Development,A thesis of Auburn University。 21. Maclean, L.(1990)Links between Marketing and Design", in Mark Oakley,Design Management, Basil Blackwell, Oxford p273-278。 22. Morton, J. A(1971)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 A Systems Approach to Technical Management,New York: McGraw-Hill。 23. Pillai, A.S. & Rao, K.S(2000)High Technology Product Development: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Review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19, Nos.7/8, p685-699。 24. Polanyi, M(1985)Personal Knowledg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5. Powell E.N(1989)Designing for Product Success,Design management Institute ,Boston。 26. Robbins, S.P(1989)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4th ed,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27. Robbins ,S.P(1994)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28. Song, X.M. & Montoya-Weiss, M.(1998)Critic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for Really New Vesus Incremental Product,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5, p124-135。 29. Stogdill R.M(1974)Handbook of leadership ,NY: The Free Press。 30. Thomas J. Allen(1977)Managing the Flow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31. Thomsen, T.H.(1990)Product Development and an Effective Interface with Design and Marketing ,Product Strategies for the 90`s , Financial Times Conference ,London, p2.1-2.4。 32. Trott, P(1998)Innovation Management &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pp 119-120, p 111-13。 33. Wheelwright & Clark(1993)Accelerating the Design-Build-Test Cycle for effecti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McGraw-Hill p1098-1107。 34. White, R & Lippett ,R(1953)Leader Behavior and A. Zander, (eds),Group Dynamics: Research and Theory N.Y,Harper & Kow p385-611。 35. Zaccai, G(1991)How to Make the Client/ Consultant Relationship More like a Basketball Game than a Riley Race,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Vol.2, No,2 p43-48。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2359020 94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359020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372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