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037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73/144892 (79%)
造访人次 : 51911403      在线人数 : 5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378


    题名: 企業環境策略態勢與綠色創新之研究─以製造業因應溫室氣體管制為例
    作者: 蔡昀泰
    贡献者: 尹啟銘
    蔡昀泰
    关键词: 溫室氣體
    環保壓力
    環境策略態勢
    綠色創新
    製造業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09-09-11 17:46:26 (UTC+8)
    摘要: 本研究探討企業之環境管理活動,並選定「溫室氣體管制」為特定環境議題,分析企業在營運過程當中所面對的環保壓力來源(包括政府環保法規、壓力團體、上游供應商、同業競爭、顧客與消費市場以及企業本身)來了解溫室氣體管制對企業所造成的影響為何。本研究並分析企業在回應溫室氣體管制時所採取的環境策略態勢(分為不變態勢、因應態勢、預應態勢以及創新態勢)與綠色創新活動型態(分為產品綠色創新、製程綠色創新以及端末回收創新),從中探究環保壓力、企業環境策略態勢及綠色創新活動之間的關聯為何。
    本研究將製造業分為「傳統產業」、「基礎產業」和「技術密集產業」三大產業,從中各選一家廠商為深度訪談之對象,並對曾經獲得「經濟部節能績優獎」之製造業廠商做問卷調查,後將訪談結果彙整搭配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得到研究結論如下:
    1. 政府環保法規仍是目前推動國內企業因應溫室氣體管制的動力來源,政府應更積極推行溫室氣體減量。
    2. 國內在環境管理的發展上真正達到永續發展的企業仍屬少數。
    3. 國內企業已開始用製程綠色創新來回應溫室氣體管制。
    4. 企業本身具有環保意識的時候,會產生較多元的綠色創新。
    5. 越積極回應環境的企業其綠色創新活動越多,且較常先產生製程綠色創新。
    6. 產業特性的不同會影響企業的環境策略與綠色創新,政府應針對不同產業個別推動適合其產業特性之輔導計畫與相關法規。
    謝辭 i
    摘要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ii
    表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溫室氣體之影響與管制 4
    第二節 企業與環境 15
    第三節 企業的環境管理 23
    第四節 企業環境策略 29
    第五節 綠色創新活動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變項定義與衡量 42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9
    第四章 個案訪談 51
    第一節 個案公司基本資料 51
    第二節 正隆造紙公司個案 60
    第三節 A電子公司個案 71
    第四節 中國鋼鐵公司個案 80
    第五節 訪談小結 93
    第五章 討論與研究發現 97
    第一節 背景資料分析 97
    第二節 研究發現 9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7
    附錄 12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出版刊物
    1. 內田治、醍醐朝美著,徐華金英譯(2000),問卷調查應用入門,小知堂文化出版。
    2.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遠流出版。
    3. 司徒達賢(2003),策略管理案例解析:觀念與實例,智勝文化出版。
    4.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臉譜出版。
    5. 汪銘生、方之光(1993),「綠色企業經營與環境管理教育」,台灣銀行月刊,第二十四卷,第八期,32-47頁。
    6. 於幼華(1998),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遠流出版。
    7. 林偉凱(2006),「京都議定書生效及其對台灣鋼鐵業的影響分析」,能源季刊,第三十六卷第二期,2-13頁。
    8. 高明瑞(1994),環保導向的企業管理,復文出版。
    9. 楊萬發(1996),「從國際環保趨勢談企業應有的環境管理理念(上)」,工業污染防治報導,第九卷,第九十四期,1-7頁。
    6. 正隆股份有限公司網站,http://www.clc.com.tw/
    7. 侯貞雄(2005),「因應京都議定書 產業界觀點」,工業總會服務網,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0295&Part=magazine9407-424-5
    8. 胡思聰(2007),「我國二氧化碳減量壓力日益迫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全球資訊網:國政評論,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6/SD-C-096-013.htm
    9. 張立紅(2007),「溫家寶:中國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認真履行國際義務」,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sc/2007-03/16/content_5855609.htm
    10. 陳高煌(2005),「歐盟因應京都議定書生效後之策略」,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http://ekm92.trade.gov.tw/BOFT/web/report_detail.jsp?data_base_id=DB009&category_id=CAT3259&report_id=78724
    11. 陳瑄淇(2006),「國際溫室氣體管理趨勢與我國產業因應現況」,IT IS智網產業評析,http://www.itis.org.tw/rptDetailFree.screen?rptidno=407F1B00D6CC96DB482572190005BBEC
    12. 黃子娟、郭文松、許智偉,「造紙業盤查案例」,產業溫室氣體資訊網:產業實務,http://iggic.estc.tw/industry/content.asp?id=1031
    13. 黃順明、沈洲,「半導體業盤查案例」,產業溫室氣體資訊網:產業實務,http://iggic.estc.tw/industry/content.asp?id=1041
    14. 節能園地全球資訊網,http://www.energypark.org.tw/index.asp
    15. 經濟部產業溫室氣體減量資訊網,http://proj.moeaidb.gov.tw/tigo/index.asp
    16. 綠基會節能中心節能服務網,http://www.ecct.org.tw/index.asp
    17. 蔡勳雄、郭博堯(2001),「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全球資訊網:國政評論,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50.htm
    18. 蕭輝煌(2002),「中鋼能源管理及節約能源經驗談」,節能技術網-節能技術專區,http://emis.erl.itri.org.tw/searea/sepro/upt.asp?con=1&pageno=3&uid=&con=&cid=&year=&month=&day=&key=&p0=2
    19. 藍正朋(2006),「從溫室效應及能源價格高漲評當前能源政策之失」,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全球資訊網:國政評論,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5/SD-C-095-011.htm
    10. 楊萬發(1996),「從國際環保趨勢談企業應有的環境管理理念(下)」,工業污染防治報導,第九卷,第九十五期,1-2頁。
    11. 溫肇東(1999),企業的環境管理-與生態共榮的企業綠化研究,遠流出版。
    12.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文化出版。
    13. 蕭富元(2007),「全球暖化 台灣發燒」,天下雜誌,第369期。
    14. 謝惠子(2007),「正隆公司后里廠溫室氣體盤查作業」,能源月刊,96年04月號,11-13頁。
    15. 謝惠子(2007),「節能優良企業獎績優廠商--正隆股份有限公司」,能源月刊,96年02月號,5-7頁。
    16. 蘇建霖(2007),「全球暖化--台灣的現況與因應策略」,能源月刊,96年03月號,8-10頁。
    17. 顧洋(1993),「從環境永續的觀念談產業技術發展的方向」,化工技術,第一卷第八期,44-46頁。
    期刊與碩博士論文
    1. 王鎮煙(1998),組織綠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林素檉(2006),電子產業因應京都議定書及危害性物質管制調查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3. 段國慶(2003),台灣廠商環境管理策略與環保績效之探索性研究-以環保得獎廠商為例,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4. 范揚鋒(2006),京都議定書CO2排放量對台灣馬達技術鏈的影響,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5. 張彥輝(1998),影響廠商選擇環境科技創新類型之初步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 張峰垚(1996),臺灣地區大型企業綠化行動與環保教育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 陳佑瑞(1999),因應國際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高雄地區基礎產業調整策略之研究-以鋼鐵工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陳宥杉、賴士葆、溫肇東(2005),「環保壓力對企業競爭優勢影響之研究-綠色創新之中介效果」,企業管理學報,第六十四期,79-102頁。
    9. 陳泰明(1996),台灣企業綠色創新環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彭景曼(2007),台灣企業環保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商學組碩士論文。
    11. 黃萬居(2004),企業運用環境管理提昇競爭力之研究-以ISO14000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高階公共管理組碩士論文。
    12. 黃義俊(2001),企業的綠色管理之整合性模式的實證研究─以化工與機電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13. 黃義俊(2002),「市場導向的文化與生態創新的採行之實證研究:以產業為控制變數」,台大管理論叢,第十五卷第一期,97-130頁。
    14. 黃義俊(2003),「環保導向的價值觀與企業的綠色管理關聯性之實證研究」,環境管理研究,第四卷第二期,17-60頁。
    15. 黃義俊、高明瑞(2003),「以利害相關人為前因之綠色創新的採行與組織環境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管理評論,第二十二卷第三期,91-121頁。
    16. 廖浚清(2002),廠商海外投資綠色管理之研究-以台灣製造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蕭惠文(2001),綠色技術研發與移轉及其影響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賴秀滿、封德台(2005),「綠色環保壓力與綠色管理活動對綠色績效表現影響之研究-以在台多國籍企業子公司為例」,2005年第三屆『管理思維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6-195頁。
    19. 薛華泰(2002),台灣企業環保策略與環保績效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其它資料
    1. 2006年能源查核年報。
    2. A電子公司93年度環保安全衛生報告書。
    3. A電子公司95年度年報。
    4. 九十四年度台灣區造紙工業同業公會自願性節約能源與二氧化碳減量書面報告。
    5. 中國鋼鐵公司93年度企業價值報告。
    6. 中國鋼鐵公司94年度安衛環境報告書。
    7. 中國鋼鐵公司94年度經營報告。
    8. 正隆公司95年度年報。
    9. 李正義(2003),「工業溫室氣體减量技術講習會—行業耗能指標介紹」,經濟部工業局。
    10. 杜富燕(1995),「企業環保策略的決策模式之研究:以我國鋼鐵業與水泥業為例」,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416-H-011-002)。
    11. 葉正玲(2007),「全球暖化/你願面對真相嗎?台灣CO2排放密度世界第一」,東森新聞報,民國九十六年四月十三日。
    英文部分
    1. Aragon-Correa, J. A. (1998), “Strategic proactivity and firm approach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1(5), pp.556-567.
    2. Azzone, G., U. Bertele and G. Noci (1997), “At last we are creating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which work,” Long Range Planning, 30(4), pp.562-571.
    3. Bass, L. W. (1995), “Cleaner production: beyond project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1-2), pp.55-59.
    4. Berry, M. A. and D. A. Rondinelli (1998),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2(2), pp.38-50.
    5. Brockhoff, K., A. K. Chakrabarti and M. Kirchgeorg (1999), “Corporate strategie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42(4), pp.26-30.
    6. Burtscher (1994), “Changing need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3-4), pp.229.
    7. Coddington, W. (1993), Environmental Marketing: Positive Strategies for Reaching the Green Consumer, New York: McGraw-Hill.
    8.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 pp.555-590.
    9. Damanpour, F. and W. M. Evan (198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3), pp.392-409.
    10. Drucker, P. F.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London: Heinemann.
    11. Hart, S. L. (1995),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4), pp.986-1014.
    12. Hart, S. L. (1997), "Beyond greening: strategies for a sustainable worl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5(1), pp.67-76.
    13. Hill, C. W. L. and G. R. Jones (1998), Strategic Management-An Integrated Approach (4th ed), N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4. Hunt, C. B. and E. R. Auster (1990),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voiding the toxic trap,”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1(2), pp.7-18.
    15. Hutchinson, C. (1992), “Corporate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Long Rang Planning,.25(4), pp.9-21.
    16. Maxwell, et al. (1997), “Green schemes: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9(3), pp.118-134.
    17. OECD (1995), Technologies For Cleaner Production and Product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Paris, France.
    18. Peattie, K. (1992), Green Marketing,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19. Piasecki , B. W. (1995),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the avalanche of change since Bhopal,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 Porter, M. E. and V. C. van der Linde (1995),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5), pp.120-134.
    21.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Y: The Free Press.
    22. Rondinelli, D. A. and G. Vastag (1996),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and corporate policie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9(1), pp.106-122.
    23. Roome, N. (1992), "Modeling business environmental strategy,"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1), pp.11-12.
    24. Sarkis, J. (1995),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Technovation, 15(2), pp.79-97.
    25. Schumpeter, J. A. (1932),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6. Shrivastava, P. (1994), “Castrated environment: greening organizational studies,” Organization Studies, 15(5), pp.705-726.
    27. Shrivastava, P. (1995),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6, pp.183-200.
    28. Slater, J. and I. T. Angel (2000), “The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ly linked strategies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study of Malaysian compani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7(1), pp.75-89.
    29. Steger, U. (1988), Umweltmanagement, Gabler Verlag, Wiesbaden.
    30. Steger, U. (1993), The greening of the board room: How German companies are dealing with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Fischer, K. and Schot J. (eds),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for Industry.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31. Taylor, S. R. (1992), “Green management: the next competitive weapon,” Future, 24(7), pp.669-678.
    32. Tushman, M. and D. Nalder (1986),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8(3), pp.73-92.
    33. Van Wassenhove, J. C. and C. Corbett (1991), How green is your manufacturing strategy? INSEAD R&D. Working Paper NO.91/50/TM/SM.
    34. Winn, S. F. and N. J. Roome (1993), "R & D management response to the environment current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to practice and research," R & D Management Review, 23(2), pp.147-160.
    35. Winsemius, P. and U. Guntram (1990), "Respon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Business Horizons, 35(2), pp.12-20.
    網路參考資料
    1. 「氣候變遷 前瞻:京都議定書生效 碳交易市場來臨」,環境資訊電子報,http://e-info.org.tw/news/taiwan/special/2005/tasp2005-05.htm
    2. Gerald Doucet(2007),「提高溫室氣體減排效率刻不容緩」,華爾街日報,http://chinese.wsj.com/big5/20070327/opn134239.asp?source=email
    3. IPCC web sites,http://www.ipcc.ch/index.html
    4. UNFCCC web sites,http://unfccc.int/2860.php
    5. 中國鋼鐵企業網站,http://www.csc.com.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4359020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35902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63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