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5843      Online Users : 9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2981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815


    Title: 台灣電視新聞報導爭議女性之負面形象研究
    Authors: 呂雅惠
    Lu, Ya Huei
    Contributors: 王泰俐
    Wang, Tai Li
    呂雅惠
    Lu, Ya Huei
    Keywords: 女性形象再現
    電視新聞
    八卦化
    瑣碎化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1 16:21:40 (UTC+8)
    Abstract: 探討女性在各種媒體中呈現的形象之研究數量繁多,但以「電視新聞」作為一種媒介類型,探討在電視新聞中女性的形象是如何在電視新聞這個特殊的文本上被呈現的研究卻付之闕如。台灣的電視新聞競爭激烈,經常為了收視率而錙銖必較,電視媒體成為了一窩蜂追逐八卦新聞的嗜血者,台灣的媒體幾乎年年都以「壞女人」為劇本,炒作驚世駭俗的新聞題材。本研究以電視新聞的報導作為分析的對象,希冀找出在電視新聞中這種被歸類為「壞女人」的爭議性女性是如何的被呈現,這種女性因為其哪些爭議性特質而成為媒體的焦點,進而被大眾消費。研究方法以量化內容分析法,分析台灣九家電視新聞台如何報導三位具爭議性的女性及其形象為何。
    Reference: 西文資料
    Davis,S.(1999).The effect of audiencd reaction shots on attitudes towards controversial issues,Journal of Bro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43(4).
    Entman, R. M. (1993). 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58.
    Millett K.(1977). Sexual Politics. London:Georges Borchardt,Inc.
    Len-Rios E. M., Rodgers S., Thorson E.& Yoon D.(2005).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News and Photos:Comparing content to perception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5(1), 152-168.
    Gamson, W. A. (1992). Media images &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18, 373-393.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y Press.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an, Z., & Kosicki, G. M. (199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 55-75.
    Parry-Giles,S.J.(2000). Mediating Hillary Rodman Cliton:Television News Practices and Image-Making in the Postmodern Age,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17(2),205-226.
    中文資料
    王宜燕(1991)。《電視廣告的性別角色分析》。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1-41。
    方念萱、林鶴玲(2004)。〈本地歷來傳播研究中性別研究分析〉,《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下)》。台北:巨流,頁751-809。
    李天鐸(1993)。《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原書:Allen
    R.C.[1987].Channels of Discourse: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USA:The University od North Carolina Press.)
    李建寧(2006)。《平面媒體女性新聞人物報導之性別分析:以夏禕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馨(2005)。《女男大不同?電視新聞如何報導政治人物》。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珠(1995)。〈女性與電視新聞〉,《台大新聞論壇》,3:93-111。
    沈怡(1995)。〈從女性新聞到人性新聞〉,《台大新聞論壇》,3:126-153。
    沈奕斐(2005)。《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芳玫(2005)。〈男人能,女人為什麼不能!〉,《權力與美麗》。台北:九歌,頁96-99。
    林芳玫(2005)。〈「狐狸精」大現形?─別再嫁禍女人〉,《權力與美麗》。台北:九歌,頁122-124。
    林芳玫(2005)。〈女人與骯髒的關係-談尿泥面膜與性慾政治〉,《權力與美麗》。台北:九歌,頁157-164。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林秀麗(2000)。《性與身體的解構》。台北:韋伯文化。(原書:Harding J. [1998]. Sex acts : practices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London: Sage.)
    林惠琪、陳雅汝(2003)。《偷窺狂國家》。台北:商周。(原書:Calvert C.[2000] .Voyeur Nation: media, privacy, and peering in modern culture. NY: Westview Press.)
    何雯琪 (2005)。《厭女現象》,台北:書林。(原書Gilmore D.D.[2001]. Misogyny:the male malad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柯永輝(1995)。〈酒後的心聲─解讀流行歌曲中的女性意涵〉,《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頁69-192,台北:碩人。
    柯裕棻(2006)。〈廿小時沒英雄〉。台北市:中時觀念平台。上網日期:2006年9月13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portnoy1211/6121990。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吳富盛、陳芸芸(1999)。《新聞、性別與權力》。台北:韋伯文化。(原書:Carter C., Branston, G., & Allan, S.[1998] .News, Gender and Pow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吳富盛、陳芸芸(2004)。《性別新聞學》。台北:韋伯文化。(原書:Carter C., Branston G. & Allan S. [1998] .News, Gender and Pow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邱鈺婷(2007)。《台灣電視新聞記者一窩蜂新聞產製下的死結與活路-以重大社會事件報導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所碩士論文。
    張滿玲(1999)。《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出版社。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張錦華、劉容玫(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原書:van Zoonen, L.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張錦華(1999)。〈女性主義與傳播研究〉,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文化與再現》,頁93-129。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錦華(1995)。〈媒體文本研究的理論依據與方法進路〉,《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頁13-68,台北:碩人。
    張敏華(2005)。《「新台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意(1998)。《由女性瘦身美容談父權社會下所建構的兩性關係》。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1994)。〈婦女運動與新聞報導之研究:從消息來源策略角度探討中時、聯合兩報對婦運團體推動民法親屬編修法的報導〉,《新聞與社會真實建
    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翁秀琪等(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黃新生著(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原書:Berger A.A [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 Sage.)
    黃秀(1999)。《政治人物在大眾傳播媒介中的形象研究-以台視、中視、民視及無線衛星電視台對陳水扁報導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嫣梨(1999)。《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芸芸、劉慧雯(2003)。《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McQuail D.[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
    陳姿羽(2001)。《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以呂秀蓮副總統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虹余(2004)。《比較海峽兩岸電視廣告中的性別角色》。政治大學心理所碩士論文。
    陳雅如(2006)。《解讀電視新聞建構下的女性角色》。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祖珺(1997)。《台灣報紙所呈現之女性角色的變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董蘭英(2000)。《女性政治角色的媒體建構-以北港香爐事件為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怡(2005)。〈八卦風潮下的台灣媒體新樣貌〉。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上網日期:2005年7月28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4/EC-B-094-025.htm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劉珠利(2006)。〈女性性別角色理論〉,《女性性別角色與社會工作》。台北:雙葉。
    劉惠琴(1983)。《從心理學看女人》。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蔡念中(1999)。〈提昇電視新聞節目品質─電視社會新聞羶色腥現象之探討〉,《廣播與電視》,14:167-187。
    簡妙如(1999)。〈再現的再現:90年代台灣A片常識的分析與反思〉,《新聞學研究》。第58期。
    簡妙如、管中祥、林婉蓉、張貝雯、林智惟(2002)。《大眾傳播媒體新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Taylor,L. and Wiilis,A. [1999]. Media Studies: Texts,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Oxford: Blackwell.)
    熊移山(2002)。《電視新聞攝影-從新聞現場談攝影》。台北:五南。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顧燕翎、鄭至慧(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反思》。台北:女書。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3451007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45100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4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