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2978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26557      Online Users : 5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786


    Title: 民眾政治參與與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行為關聯性研究--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
    Authors: 李君順
    Lee ,chun-shun.
    Contributors: 王石番
    李君順
    Lee ,chun-shun.
    Keywords: 政治參與
    使用與滿足理論
    新聞性談話節目
    替代性參與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1 16:18:52 (UTC+8)
    Abstract: 新聞性談話節目近年來流行於各頻道中,尤其開放電話叩應或觀眾現場秀應的,更是受到廣大民眾歡迎。一來為喜好發表的政治人物找到了新的舞台,而閱聽大眾也發現,除了傳統的新聞報導外,談話節目不但討論時事或民眾關心的政治議題,更提供參與發聲的機會,可以與政治人物或公眾人物直接對話。因此新聞性談話性節目扮演的社會功能為何,是研究欲關注的焦點,本文從閱聽人角度出發,探討對於新聞性談話節目的收視動機、行為及滿足程度間關聯性,藉以反映出閱聽人心理上及社會上的特殊需求;同時也觀察閱聽人在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的政治參與情形與「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行為間的關聯性。研究以親身訪問及問卷發放調查法,並就618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閱聽人因性別、年齡、學歷、婚姻、收入、職業、政黨傾向、戶籍行政區之不同,在收視新聞性談話節目的使用動機、行為上都出現顯著差異。而從市長選舉過程中發現,政治參與程度愈高的受訪者,在「政治守望型」、「替代性參與型」動機愈強;政治參與程度愈低的,則在「社交互動型」動機表現較強。另外收視行為方面:政治參與程度愈高的受訪者,其收視的涉入程度愈高。

    在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的關聯性方面,「政治守望型動機-政治守望型滿足」、「替代性參與型動機-替代性參與型滿足」、「逸樂消遣型動機-逸樂消遣型滿足」、「社交互動型動機-社交互動型滿足」、「欣賞偶像型-欣賞偶像型滿足」等相對應動機滿足上,皆達到高度相關。同時研究發現,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涉入程度愈高的受訪者,「替代性參與型」方面的使用動機愈強;涉入程度愈低的,則是在「欣賞偶像型」方面的使用動機較強。
    Reference: 王石番(1994):《媒體如何經營公眾論壇園地》。台北:新評會。
    王石番(1995):《民意理論與實務》。台北:黎明。
    王小惠(1980):《青少年收看電視新聞的動機、主體性及收視程度之關聯性研究》。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俊南(1991):《經社發展與政治參與:民生民權主義理念及其在台灣的實踐》。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玲(1995):《大學女生成就動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意願之關係》。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志嫻(1999):《台北縣雙和地區國中生民主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訓育所碩士論文。
    江子芽(2001年11月),〈台灣到底怎麼了?李濤會把台灣帶到哪裡去?〉《財訊》,236期。
    朱邦賢(1977):《雜誌讀者閱讀動機與滿足之研究∼以「婦女雜誌」讀者為研究對象》。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銓(198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淑珍(1994):《台北市大學生收看體育電視節目之動機與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麗芳(1984),《台灣地區民眾收看電視新聞與氣象報告的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誠(1980):《台北地區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林巧婷(1998):《新聞性電視叩應談話節目之論述過程研究-以溝通理論為分析架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洪泉湖(1998):《從政治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載於《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高瑞松(1996):《政治性叩應電視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談」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1995):《比較台灣省選民傳統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八十三年台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一期,頁93-117。
    馬道容(2003年4月7日),《新聞局網站 爛蘋果幾為談話節目》,聯合報第2 版。
    張家琪(1985):《選民政治態度與選舉消息尋求動機及行為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佩(1999):《當認同遇到隱喻:談隱喻在認同塑造的運作》。中華傳播學會論文。
    張莉萍(1999):《台北市民眾對有線電視財經節目的使用滿足與回饋型態之相關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輝(2003年1月3日),《節目劣質?全民開講:謝謝》,聯合報,第28版。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台北:幼獅文化。
    郭力昕(2000年11月4日),《媒體政治塑造了非理性社會》,中國時報民意論壇。
    郭瓊俐(2003年3月10日),《公職人員不能當媒體主持人?利益迴避 陳文茜:很好笑》,聯合報第12版。
    陳夢梅(1989):《「新新聞」雜誌讀者使用動機與滿足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郎(1991):《農民收看農業電視節目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主持研究計畫。
    陳均碩(2000):《農業電子報使用者動機、行為與滿足程度之研究──以資策會「臺灣農業資訊網(TAIS)電子報」為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宜(1994):《我國廣播電台電話交談(calling-in)節目之研究—打電話者(caller)的使用動機與媒介使用行為之關聯性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貞(1995):《日據時期台灣的地方選舉與政治參與──以兩次民選市會議員及州會 議員為例(1935-1940)》。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慧(1984):《我國高中、大學女生政治參與意願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端(1995):《一九九四年省市長選舉選民參與競選活動之分析》。《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一期,頁51-76。
    程之行譯(1993):《傳播理論》。台北:遠流。
    彭芸(1986),《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彭芸(2002),《新媒介與政治》,台北:黎明。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風雲論壇
    游進忠(1996):《台北市民眾收看有線電視新聞之動機與滿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志弘、莫季雍譯(1988):《傳播模式》。台北:正中。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 (1994):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
    楊志賢(2000):《台北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意菁(2002):《民意公共性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節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淑芬(1989):《電視新聞性節目觀賞者生活形態之研究》。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益興(1996):《政黨在選舉過程的角色及地位》。國策期刊129期。
    潘家慶(1986):《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報告。
    鄭瑞城、曠湘霞(1983):《台灣地區成人收看電視的動機行為之研究》。台北:
    新聞局專題研究。
    鄭瑞城、陳世敏(1992):《電視使用程度與使用動機之研究──以台北市十八
    歲以上成人為例》。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報告。
    鄭宏文(1993):《政治社會化媒體對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影響:台灣地區大學生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貞秀(1995):《有線電視新聞類型節目的使用與滿足研究》。輔大大眾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瀛春(1995):《一九九三年台灣民眾傳播行為概述》。《傳播研究簡訊》,第三期:7。
    韓培爾(1998):《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風雲論壇。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初探》。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秋楓(1987):《政治資訊的導航功能對大專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以香港九七政治過渡為例》。香港私立珠海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海源主編(1993):《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台北:中央研究院民
    族研究所。(第二期,第四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
    羅又新(1980):《社會動員與政治參與──宜蘭縣個案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4):《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目擊者:〈call-in節目監看大調查〉,第26期:29-31。
    目擊者:〈為民喉舌?還是口水大戰?〉,第27期:27-33。
    大成報(2002/09/03∼2002/02/10):〈談話節目收視率排行〉。
    聯合報(1998/01/17):〈美國脫口秀:深度廣度都兼顧,傑出藝人頻出頭〉。
    聯合報(1998/10/03):〈2100證實 政黨叩應部隊火力旺〉。
    聯合報(2001/04/22):〈老少配、鄧育昆事件…重建現場能還原事實嗎?賀德芬:秀過頭 李濤:不是秀〉。
    廣電基金會:〈90年電視收視行為大調查〉。廣電基金會:www.bdf.org.tw
    華訊新聞網:www.ttnn.com
    公共電視九十年媒體發展部資料。
    英文部分:
    Al-Jibouri, O. M.(1985).Social status, personal contro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ong aspiring leaders : Male-Female comparisons. (doctor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8610348.
    Becker, L. B., S Donwoody and S. Rafaeli (1983)Viewing Motivations for Cable: An Uses of Gratifications Approach.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27:127-140.
    Blumler, J. G. (1979)The Role Theory i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Studi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1:9-36.
    Glennie, E. J.(1997). 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resources : The effects of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on 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men and women. (doctor dissertation, Duke University.)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9814514.
    Greenberg, B. S. (1974) Gratifications of Television Viewing and Their Correlation for British Children. In E. Katz and J. G. Blumler (eds.). The Uses of communication: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 Sage.
    Katz, E., Blumler M. Gurevitch and Hass(1993) On the Uses of Mass Media for Important Thing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340-359.
    Kim, J.(1997).On the interactions of news media ,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pinion formation , and participati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phere.(doct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9800881.
    Kwak, J. S.(1997).Schema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Contextual variations and effects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oct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9728528
    Larmer and Meyer (1990).Mock the Democracy? You must be nuts!News Week, Mar. 20, 2000, pp.16
    Levy, M. R.and S. Windahl(1984) “Audience Activity and Gratification : 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and Explor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51-78.
    Livingstone,Sonia & Lunt, Peter(1994).Talk on Television : Audience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Debat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Livingstone,Sonia. M(1990).Making Sense of Television: The Psychology of Audience Interpretation. England:Pergamon Press
    Mcleod, J . M. , C. R. Bybee and Durall J.A.(1982).Evaluation Media Performance by Gratification Sought and Received. Journalism Quarterly, 59:3-12.
    McQuail, D. (1985) With the Benefit of Mindsight :Reflections o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in Michale and M. R. Levy (eds.) Mass Communication. England : Penguin
    Mary Shen, Chin-Hui (1999)Participatory Current-Affairs Talkshows: Public Communication Revitalized on Television.
    Palmgreen, P and J. D. Rayburn(1981) Gratifications Discrepancies and News Program Choic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8:4:451-478
    Rubin, A. M. (1981).An Examination of Television Viewing Motiv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8 :141-165.
    Smith, E. S.(1999).The making of citizens : Social capital and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youth.(doct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9937893.
    Weaver, D.& Drew,D.(1991).Voter Learning in the 1988 Presidential election: Did the debates and the Media Matter. Journalism Quarterly, 68, 27-37.
    Wener, L.A. (1982) Gratifications Sought and Obtained in Program Dependence: A Study of Network Evening News Program and 60 Minut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9:4:539-560
    Windahl, S.(1981)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t the Crossroads. in C. G. Wilhoit and H. D. Bo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vol2, Beverly Hills, CA: Sag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89451004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451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4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