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時晚報》﹙2003年1月12日﹚:〈娶越南妻! 全家共用?〉。 《中國時報》﹙1995﹚:〈越南掀起中文熱〉。 《中國時報》﹙2003年2月28﹚:〈假借婚真賣淫〉。 《中國時報》﹙2003年8月16﹚:〈外籍新娘進門 雞同鴨講障礙多〉。 《民生報》﹙2002年12月03日﹚:〈外籍新娘子女 學習有隱憂〉,第CR2版。 《聯合報》﹙1999年9月4日﹚:〈外籍新娘 學界肯定〉,第19版中部新聞。 《聯合報》﹙2000年11月1日﹚:〈迎娶越南新娘,後遺症不得不防〉,第18版台中市新聞。 《聯合報》﹙2000年1月12日﹚:〈幫助外籍新娘 幫助下一代〉,第3版。 《聯合報》﹙2000年4月13日﹚:〈生活傳宗接代、從事家庭勞務比例居外籍新娘之首〉,第8版。 《聯合報》﹙2000年5月1日﹚:〈越戰結束25年-越南大閱兵 號召「黨的再造」〉,第11版國際要聞。 《聯合報》﹙2000年5月1日﹚:〈臨國火速蛻變 越共不改其志〉,第11版國際要聞。 《聯合報》﹙2002年10月19日﹚:〈越南新娘趣事多〉,第3版焦點。 《聯合報》﹙2002年11月11日﹚:〈仲介越南新娘,四大保證真「新鮮」〉,第8版社會。 《聯合報》﹙2003年1月12日﹚:〈台越配,多半是呷好道相報〉,第3版焦點。. 王仲孚等編﹙1984﹚:《歷史第一冊》,頁59- 118。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1期。台北:台灣社會學社。 王宏仁﹙2002﹚:〈十字路口的越南新娘:性別、階級與移民〉,《亞太研究通訊》,第18期,頁3,台北。 王雅各﹙2001﹚: 〈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卷4期,頁15-36。 朱玉玲﹙2001﹚: 《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靑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期,頁2-10,台北。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期,260-321。 吳 鈞﹙1998﹚:《越南歷史》,台北:自由僑聲雜誌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Michael Quinn Patton﹙1990﹚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呂美紅﹙2000﹚:《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實強等編﹙1985﹚:《歷史第三冊》,頁36,頁145- 149,頁165。台北,國立編譯館。 宋鎮照﹙1995﹚:〈中華民國之東南亞政經發展關係與南向策略〉,《理論與政策》。第九卷第四期,頁72-83。 宋鎮照﹙1995﹚:〈中華民國與越南政經關係之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0期,頁1-13。 李秀美﹙2002﹚:〈外籍新娘詠嘆調〉,《台北畫刊》。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蘭﹙2002﹚:《跨文化婚姻中的傳播行為與疑慮消除-以嫁給台灣人的韓籍女性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未出版。 沈倖如、王宏仁,2003,〈「融入」或「逃離」?:越南新娘的在地反抗策略〉,「2003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邱琡雯﹙2000﹚:〈在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刋》,29期,頁197-219,台北。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第2期,頁72-83,台北。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刋》,第39期,頁45-92,台北。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著Strauss, A. & Corbin, J.﹚。台北:巨流。 高亞偉等編﹙1986﹚:《歷史第四冊》,頁153- 156。台北,國立編譯館。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頁93-134。高雄:麗文。 張加祥、俞培玲﹙2001﹚:《越南文化》,北京:文化藝術。 張秀霞﹙2002﹚:《耳目一新–新厝社區成果紀實》。彰化,鹿新。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書銘﹙2001﹚:《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陳李愛月﹙2001﹚:《高雄市外籍新娘婚姻與家庭生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惠﹙2001﹚:《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玉﹙2001﹚:《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陽琪、陽琬譯(1995),Norman Goodman﹙1992﹚原著:《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台北:正中。 黃葳威(2001):〈網際網路與華人移民跨文化適應的影響:以加拿大溫哥華地區的中國大陸、香港移民為例〉。 楊詠梅﹙2001﹚:《台灣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哲裕﹙2002﹚:〈第九講 研究方法─方法論的檢討〉,《邏輯思維與論文寫作》。台北:政戰學校。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劉美芳﹙2000﹚:《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期,頁30-43,台北。 蔡雅玉﹙2000﹚:《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學海等編﹙1985﹚:《歷史第二冊》,頁43- 147。台北,國立編譯館。 鄭雅雯﹙1999﹚:《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娟﹙199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良才﹙1997﹚:〈甘乃迪政府與一九六三年越南流血政變〉,《歐美研究》,第27卷第4期,頁53- 84,台北。 Ang, I. (1985). Watching Dallas :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London ; New York : Methuen. Babbie, E. R. (1986)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中譯:李美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Blumler, J. G & Katz, E. (1974).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 Sage. Brody, E. B.(1970) Migr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nature the problem i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Brown & Matthews (1996): For Wedded Bliss: Satisfaction of Migrant Partners of Australian Residents ” In G. Battistella and A. Paganoni, ed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 ( Quezon City: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1996 ), pp.123-146. Cahill, D. (1997). Intermarriage: A Study of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31, New York, Fall 1997. Cottrel, A. B.(1990). Cross-national marriag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1(2), 151-170. DeFleur, M, L. & Ball-Rokeach, S. L.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 Longman, c1989 , 5th ed. DeFleur, M. L. & Sandra Ball-Rokeach (1982).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4th ed), N.Y.: Longman. Del Rosario, V. O. (1994). Lifting the smoke screen: dynamics of mail-order bride migration from the Philippin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velopment studies of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1994). Introduction: Entering the fiel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1-17. Newbury Park, CA: Sage. Howard, M. C.﹙1993﹚:Contempora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Harpercollins;李茂興、藍美華譯﹙1997﹚:《文化人類學》,頁322。台北,弘智文化。 Imamura, A. E. (1990). Strangers in a strange land: Coping with marginality international marriag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1(3), 171-191. 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 (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An Overview. In J. G. Blumler & E. Katz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Sage. Kitano, H. L., Yeung, W. T., Chai, L., & Hatanaka, H. (1984). Asian-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2), 179-190.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L. Bryso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 harper. Mills, C.W.(1959).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shler, E. G.(1986)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achmias , C. F & Nachmias , D. (2001).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中譯:潘明宏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Palmgreen, P. & Rayburn, J. D. (1985). A Comparison of Gratification Models of Media Satisfaction. Communications Monographs, 52, 334-346. Piper, N. (1997). International marriage in Japan: `race` and `gender` perspectives. Gender, Place and Culture, Nov 1997. Rangel, D. K. (1999). Crazy about each other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Rosengren, K.E.(1974).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 Paradigm Outlined. Blumler, J.G. & Katz, E.(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Beverly Hills: Sage. Sauvy, A.(1969)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6).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2nd . NY: Longman. Smelser, N. J. (1991):Sociology, 4th . 中譯: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社會學》。台北:桂冠。 Sullivan, T. (1980) Social problem-Divergent Perspectives, John Wiley & Sons, Inc. 《越南新娘介紹》,http://www.saya.com.tw/22552235/people.htm。 《越南王資訊網》,http://www.vietnamnet.com.tw/web/A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