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8204/149236 (79%)
造訪人次 : 74240997      線上人數 : 8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452


    題名: 看見重生與不死:清流部落地景變遷之研究
    Seeing rebirth and immortality: A study of landscape changes in Gluban community
    作者: 蔡祥
    Tsai, Hsiang
    貢獻者: 陳怡萱
    Chen, Yi Shiuan
    蔡祥
    Tsai, Hsiang
    關鍵詞: 霧社事件
    川中島
    清流部落
    地景
    賽德克族
    Musha Incident
    Kawanakajima
    Ching-liu community
    Gluban community
    Landscape
    Seediq people
    日期: 2025
    上傳時間: 2025-09-01 17:07:47 (UTC+8)
    摘要: 賽德克族人自1931年抗日戰爭霧社事件過後,日本人將其遷往川中島生活,族人除了撫平心中戰爭帶來的創傷,還得離開祖居地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重振家園,但族人重生的過程相當破碎辛苦,眼前所見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皆是族人用淚水、汗水建構出來的,過去的川中島,現在為清流部落,正是我的家。本篇論文試著由地景的角度出發,重新解讀清流部落,將地景當成一本書,翻閱其中的故事,討論國家政策以及生存在地景中的人民,是如何建構清流的地景。日治時期的川中島所有的建築、土地規劃都受到日本政權控制;後來國民政府來台,川中島的權力也重新分配,川中島改名為清流部落,清流的地景也隨之再洗牌一次。再到後來的農地重劃,農地重劃改變的清流的地景、改變族人的經濟。近代的清流部落因為電影《賽德克・巴萊》增加觀光收益,改變部落的產業結構,部落現在積極推動族人自治,將權力的主導權回歸到族人身上。川中島到現在的清流部落,承載著將近一百年的故事,這一百年來地景不斷被複寫,此篇論文以地景為根本,探討川中島這塊土地如何被族人建構出來,經過權力的更迭、政權的轉換,帶動地景的樣貌改變,慢慢成為現在的清流部落。我將透過文獻蒐集、耆老訪談與參與觀察,來深入理解清流部落地景中的土地歷史,並期望為未來部落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After the Musha Incident in 1931, Japanese instructed Seediq leave their homeland and move to Kawanakajima. Besides healing the trauma of war, Seediq had to rebuild their home. The home was Kawanakajima, and now is Ching-liu community (Seediq call it Gluban). Gluban is my hom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reinterpret Gluban from its landscape, treating the landscape as a text, reading the stories in it, and discussing how the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 the landscape of Glub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ll buildings and planning of land on Kawanakashima were controlled by the Japanese regime; later, whe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me to Taiwan, the landscape of Gluban was replanned again. And Kawanakajima was renamed to Ching-liu community (Gluban). Then the Farmland Readjustment changed the landscape of Gluban and the livelihood of Seediq. In recent years, the movie 《Seediq Bale》 makes Gluban increase tourism revenue, changes Gluban’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ow, Gluban promotes self-determination actively. Hope make the power back to their own. From Kawanakajima to Gluban community, nearly 100 years. In the time, the landscape was reconstructed again and again. This thesis takes landscape a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uses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interviews with elders to explore how the land of Kawanakajima was constructed by Seediq . After the change of power and regime, the landscape changed and gradually became the current Gluban community. It is also hoped that this thesi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of Gluban community in the future. I will conduct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s with community elder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 history embedded in the Chingliu community landscape,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future community planning.
    參考文獻: 「民政廳簽為南投縣長劉裕猷督屬創辦山地仁愛鄉清流保留地重劃工作,績效卓著,擬予記功一次案」(1978-02-27),〈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第1415次會議〉,《民政廳》,典藏號:005-011415。
    「各縣市街道名稱改訂」(1945-10-29),<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典藏號:003-0311。
    「為該鄉清流段山地示範重劃區內土地使用清冊等表冊希迅即造冊具報由」(1967-05-08),〈南投縣等各縣市重劃區勘查會議案〉,《臺灣省政府地政處》,典藏號:009-01326-007。
    「檢送經建長期發展計畫農地重劃總檢討二份復請查照」(1971-04-06),〈經建長期發展計劃農地重劃檢討案〉,《臺灣省政府地政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9-00163-001。
    Cosgrove, D & Daniels, S. (1988).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easays on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design and use of past environments (pp.1-1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nis Cosgrove (2003).Landscape and the European Sense of Sight – Eyeing Nature .In Anderson, K., Domosh, M., Pile, S. Thrift, N. (Eds), Handbook of Cultural Geography (pp. 249-268).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Duncan J. & N. Duncan,(1988).Reading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 SPACE, 6(2), 117-126
    Hughes, A. and Reimer, S.(eds) (2004) Geographies of Commodity Chains, London:Routledge.
    J.B. Jackson,(1997) Landscape in Sight: Looking at Americ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John Wylie(2007)Landscap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轉引自張華蓀、徐苔玲、錢伊玲、 王志弘(2021)
    Kumu Tapas姑目‧荅芭絲(2005)。賽德克與基督教碰撞的信仰景觀--以Tkdaya部落為例,《玉山神學院學報》,頁125-175。
    Kumu Tapas姑目‧荅芭絲(2016)。Pihu Tado 傳道史略,《新使者雜誌》155,頁61-65。
    Merleau-Ponty, M. (1962)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London.
    Mitchell, D.(2003).Dead labor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andscape : California living, California dying. In Anderson, K., Domosh, M., Pile, S. Thrift, N. (Eds), Handbook of Cultural Geography (pp. 233-248).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Rawie Henry (1990).The Social Organism and its Natural Laws. Williams & Wilkins Co.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P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Ingold, T. (1993). The temporality of the landscape. World archaeology, 25(2), 152-174.
    Sauer, C. O. (1925).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Berkeley: California Press.
    Sauer, C.O. (1963a) ‘The personality of Mexico’, in Sauer, C., Land and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auer, C.O. (1963a) ‘The personality of Mexico’, in Sauer, C., Land and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chein R.(2003)’Normative dimensions of landscape’, in Wilson, C. and Groth, P.(eds) Everyday America: Cultural Landscape Studies after J.B. Jacks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G. Hoskins(1985)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 London:Penguin.
    丁文惠(2007)。臺灣日治時期瘧疾防治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丁立偉著、詹嫦慧譯(2005)。活力教會:天主教在台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光啟出版社。
    巴干‧巴萬(2017)。霧社事件遺族的心聲—以莫那.魯道直系家族史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2011)。清流溪集水區調查規劃。
    王成章(1948)。《山地行政概要》。台灣省民政廳。頁59。
    王相華、田玉娟(2009)。台灣六個原住民部落之山田燒墾農耕方式及其傳統生態知識。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國家公園學報2009年第19卷第4期。
    王梅霞、依婉‧貝林(2012)。「文化動起來」:賽德克族文化產業的研究。民俗曲藝 176 (2012.6): 1–53
    王靜儀(20101)。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營造:臺中縣的個案研究(1965-2005)。《臺灣文獻》61卷4期,頁299 -326。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1954)。臺灣省通志卷九:革命志抗日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頁105〈霧社事件〉
    伊萬・那威(2023)。賽德克族民族知識的先行者—Temi Nawi曾瑞琳。《原教界》第109期,頁93。
    何立德(2009)地景多樣性與地景保育,科學發展,439:22-29。
    李力庸(2022)。從改善生活到組織山地:山地定耕農業政策與推廣(1945-1960)。《臺灣學研究》半年刊28。國立臺灣圖書館。
    李力庸(2022)。從改善生活到組織山地:山地定耕農業政策與推廣(1945-1960)。臺灣學研究半年刊第28期。國立臺灣圖書館。
    村上優(2017)。日本殖民主義治理中的現代性 — 成為「模範蕃社:川中島」1931–1945。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沈明仁總編纂(2008)。《仁愛鄉志》(上)〈開發篇—日治時代本鄉的發展〉。南投縣仁愛鄉:南投縣仁愛鄉公所。
    沈明仁總編纂(2008)。仁愛鄉志(下)。南投縣仁愛鄉:南投縣仁愛鄉公所。
    周文德(1947)。臺灣見聞錄。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頁70~72。
    官大偉(2013)。原住民生態之是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Mrqwang群之人河關係為例。地理學報第70期,頁69~105。
    林一宏(2017)。日本時代臺灣蕃地駐在所建築之體制與實務。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學位學程。
    林文德(2007)。霧社事件影響三群族群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
    林文德(2007)。霧社事件影響三群族群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林約道(2009)。 泰雅爾族Gaga傳統與改革宗加爾文傳統的對話,《玉神神學院學報》16,頁91-116。
    林淑媛(1991)。霧社事件餘辜之研究(1895-1945)。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林麗鳳(2014)。台灣鄉村旅遊永續發展之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
    春山明哲等著、川路祥代等譯(2010)。霧社事件日文史料翻譯(下)。臺南市:臺灣史博館。頁40〈書類綴〉、頁108〈給養史〉。
    段義孚Tuan, Y-F. 1979. Thought and landscape: the eye and the mind's ey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s (ed. D. W. Meini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89-102.
    洪桂己(1985)。日本在華暴行錄。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頁72〈霧社事件始末〉。
    國防部(1978)。褒揚及忠烈祠祀榮典制度之研究(結案報告)。頁37~38。
    張大偉(2022)。原住民中原部落文化工作者終身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張松(1953)。《臺灣山地行政要論》。中正書局。頁105、112。
    張進昌(2010)。賽德克清流部落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張豐盛(2014)。資源整合與農村永續發展以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
    張耀宗(2014)。知識轉型:日治時期原住民族農業知識的轉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7卷1期。
    許志聖(2007)。原住民地區「川中米」生產輔導田間觀摩會。《臺中區農情月刊》。第九十六期。頁2-2。
    許鈞淑(2006)。霧社事件文本的記憶與認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金子展也著、陳嫺若譯(2020)。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 : 日治時期的230所台灣神社田野踏查。野人文化。
    郭明正(2011)。《真相.巴萊:《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遠流出版。
    郭明正(2012)。《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語霧社事件》。遠流出版。
    陳怡宏譯註2001。後藤新平文書選譯—台灣之土匪,《台灣風物》51卷,2期。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頁13-46。
    陳慧先(2020)。「模範蕃地」的「抗日」悲歌。《臺灣學通訊》119(2020年11月),頁24- 25。
    陳慧先(2020)。〈由霧社事件歷史記憶看原漢關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霧社事件九十週年座談會:歷史研究與轉型正義(2020年10月16日)。
    陳慧先(2024)。霧社事件後清流部落之土地取得與生計變遷:兼論周遭族群關係1931-1980。《台灣史研究》第31卷第4期,頁41~90。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傅琪貽。賽德克族一九三零年霧社抗日事件。未出版。
    傅琪貽。賽德克族的霧社事件。未出版。
    曾彙娟(2021)。部落織布產業推廣的文化意義與實踐–以賽德克族清流部落為例。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碩士班應用人類學組。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世新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昭和18(1943)年。《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
    蔡祥(2022)。編織文化、編織理想── 賽德克族中原部落「熊肯作織布的家」。原教界第108期
    鄧相揚(1998)。霧社事件。台北市:玉山社出版。
    鄧相揚(未出版)。從能高俯瞰霧社的光與影。頁14。
    鄧相揚、黃炫星(1995)。合歡禮讚。南投縣風景區管理所。頁100~105。
    戴國煇(2002)。臺灣霧社蜂起事件。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頁502〈霧社事件誌〉
    戴國煇著、魏延朝譯(2002)。臺灣霧社蜂起事件。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頁502〈霧社事件誌〉
    鍾佩珊(2021)。清流部落服裝展之共創設計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
    簡鴻模、伊婉・貝林、郭明正(2002)。《清流部落生命史》。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網頁資料
    翰林雲端學院(2024)。〈國中歷史 - 霧社事件〉 ,《翰林雲端學院》。https://www.ehanlin.com.tw/app/keyword/%E5%9C%8B%E4%B8%AD/%E6%AD%B7%E5%8F%B2/%E9%9C%A7%E7%A4%BE%E4%BA%8B%E4%BB%B6.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112/16)。
    陳建年(2014)。〈餘生。改編自耆老曾春風--遷徙之路〉,《賽德克‧巴萊 電影仁愛鄉公所(2022)。 網址:https://www.renai.gov.tw/list/village?model=view&view=1073 線上檢索日期:2023年7月10日。
    IPCF-TITV 原文會 Seediq原視族語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mJonEqgEY(最後瀏覽日期:2024/11/16)。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線上自主學習網(2024)。〈日本政府強制&quot;文明化&quot; 賽德克族不滿被切斷與祖先的聯繫 以日本國歌做號召開啟霧社事件〉,《臺南市政府教育局線上自主學習網》。 https://hlearning.tn.edu.tw/modules/vlearning/index.php?id=18(最後瀏覽日期:2024/11/16)。
    仁愛鄉公所,105年第2季仁愛鄉公所對代表所提地方建設建議事項處理明細表.pdf。檢自https://www.google.com/url?sa=t&source=web&rct=j&opi=89978449&url=https://www.renai.gov.tw/download.asp%3Fdownload%3D602,1234&ved=2ahUKEwjLqLuF7ciNAxXCna8BHW7SKcYQFnoECBoQAQ&usg=AOvVaw3Os9Z7tbMsojmfT3NJgHrh(2025-05-29)
    經濟部水利署,105年台灣地區未接用自來水區域調查作業。檢自https://www-ws.wra.gov.tw/001/Upload/oldFile/media/21929/%E7%B6%9C%E8%A6%8F01-105%E5%B9%B4%E5%8F%B0%E7%81%A3%E5%9C%B0%E5%8D%80%E6%9C%AA%E6%8E%A5%E7%94%A8%E8%87%AA%E4%BE%86%E6%B0%B4%E5%8D%80%E5%9F%9F%E8%AA%BF%E6%9F%A5%E4%BD%9C%E6%A5%AD.pdf(2025-05-29)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檢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9C%B0%E6%99%AF&search=%E5%9C%B0%E6%99%AF(2025-06–09)
    滕淑芬(2013)。《郭明正揭開霧社事件迷霧》。台灣光華雜誌。月)》。檢自https://www.google.com/url?sa=t&source=web&rct=j&opi=89978449&url=https://www.cip.gov.tw/data/news/202211/T-74540374.ods%3Fs%3D69B803AB224177B6%26c%3D6093B9DE45C7D8727DC8723F07262669%26fn%3DD63C27A572B53A0D2C5699B69F2672F5D4B828D1170B36FA9C831D2FB18EBFD4E518CCC6DB42ADC06F4B285AC4754AC6&ved=2ahUKEwjlxaes4piOAxVKg68BHfiCIbkQFnoECBwQAQ&usg=AOvVaw3wxy4fCVzAdIXNlG3KAOif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瘧疾疾病介紹》。檢自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Iqx3j9OdRDcMYoPT1bqDjg(最後瀏覽日期:2025/07/01)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永遠的部落—19,賽德克的女兒,泰雅族・曾瑞琳》。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檢自https://vod.nlpi.edu.tw/zh-tw/media/?id=1631
    原住民委員會(2022)。《各縣市部落最新家戶資料彙整(更新至111/09)。檢自https://www.cip.gov.tw/zh-tw/news/data-list/B54B5C7E1E0F99407C2FBBF4519E78DD/D27A985131FA61B7518B3341F71A3C25-info.html
    原視族語新聞,2021/10/09,〈霧社事件後被迫遷徙 族人種植&quot;眉原豆&quot;維生〉 《原聲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v1EqAcr3sw(最後瀏覽日期:2024/12/16)。
    南投縣政府警察局,本局沿革(2025-05-06)。檢自https://www.ncpd.gov.tw/content/index.aspx?Parser=1,3,94,31(2025-05-08)。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清流部落川中米友善栽培與水田生態保育專案啟動!與生多所及安達人壽透過ESG合作,共創部落產業與當地生態的雙贏!》。檢自https://www.tcdares.gov.tw/theme_data.php?theme=esg_data&id=1&print=Y(最後瀏覽日期:2025/08/0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
    110267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26701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701201.pdf60678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