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中.....
|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262
|
題名: | 看見與共生:社工學生主體性轉化的探索之路 Seeing and Coexistence: In Search for a Path of Transformative Practices for Social Work Students |
作者: | 張蕾 Zhang, Lei |
貢獻者: | 王增勇 Wang, Zeng-Yong 張蕾 Zhang, Lei |
關鍵詞: | 社會工作教育 行動研究 主體性轉化 結構性暴力 批判意識 Social work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Subjectivity transformation Structural violenc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
日期: | 2025 |
上傳時間: | 2025-09-01 16:09:40 (UTC+8) |
摘要: | 本論文是中國大陸二本院校社會工作教師在教育場域中進行為期三年的行動研究。此研究將教師自身作為行動主體、研究主體與生命主體三者合一,在推動學生成為具備「批判意識」與「生命力」之主體的同時,亦促使教師作為博士研究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作為教育者追尋「好老師」之理想,師生主體性轉化彼此交織、共同前行。 研究發現,社工學生主體性轉化的關鍵在於「看見」。教師在「看見」學生的歷程中經歷三次視框轉變:首先,是在教師權力凝視下,將學生視為「不積極」的學習主體並進行責備;其次,進入師生共享的生活世界後,察覺制度暴力下學生作為「受傷的主體」;最終,在了解並陪伴改變的過程中,發現和培育學生於制度框架內為「反抗的主體」。 作為行動研究者,教師透過一系列行動,推動學生展開「個人與結構的批判性對話」,並創造「滋養力量的空間」,以培養學生的「批判之眼」與孕育「生命力之魂」。學生由此得以洞察主體性與政治、經濟、文化及權力體系的關聯,奪回被主流社會與教育體制貶抑的尊嚴,並獲得生活的掌控感與責任感,進而行動以改變自我、他人與世界的關係。 本研究呈現了「師生雙主體共舞」的解放教育實踐,探討師生互為主體性關係的可能性,以及學生主體性轉化結果評估的挑戰。同時提出在體制縫隙之中展開解放教育行動的心法與策略,心法包括持續拓展「看見」的邊界、堅持「以人為本」的關懷與溫暖、柔軟且真誠的生命碰觸和相互信任與彼此成就,策略則涵蓋連結彼此共創允許的空間、與學生同在的「看見」以及持續且多元的「對話」。 This dissertation reports a three-yea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undertaken by a social work educator at a second-tier university in mainland China. Positioned simultaneously as an agent of action, a research subject, and a living subject, the educator sought to cultivate students as subjects endowed with both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vitality, while also engaging in self-transformation as a doctoral researcher and pursuing the ideal of the “good teacher.” The study embodies a dynamic, reciprocal process in which teacher and students advance togethe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is grounded in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seeing. The educator’s perspective underwent three critical shifts: first, under the gaze of pedagogical authority, students were perceived as passive learning subjects and evaluated through a deficit lens; second, through immersion in a shared lifeworld, students emerged as wounded subjects shaped by structural violence; finally, through sustained understanding and accompaniment, students were discovered and nurtured as resistant subjects navigating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s an action researcher, the educator initiated a series of pedagogical interventions that fostered critical dialogue between the personal and the structural, while creating nurturing spaces that strengthened students’ critical gaze and vital spirit. Through these processes, students developed awareness of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power systems. They reclaimed dignity eroded by dominant societal narratives and educational hierarchies, gained agency and responsibility, and began to enact change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mselves, with others, and with the wider world. The “dual-subject dance” of emancipatory pedagogy documented in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the experiential knowledge of liberation-oriented social work education. It illuminates the possibilities of reciprocal subjectivity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addresses th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of assessing transformations in subjectivity. The study proposes key principles—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seeing, sustaining human-centered care and warmth, engaging in gentle and sincere life encounters , and fostering mutual growth—and strategies, including connecting with each other to co-create spaces of possibility, being present in seeing with students, and maintaining ongoing and multifaceted “dialogues.” |
參考文獻: | Apple,M.W.(2001),意識形態與課程(黃忠敬譯;初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0) Arendt,H.(2017),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安尼譯;初版),譯林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63) Bennett,T.(2016),文化、治理與社會——托尼·本尼特自選集(王傑、強東紅譯;初版),東方出版中心。 Bourdieu,P.&Passeron,C.J.(2002),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邢克超譯;初版),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1985) Byung,C.H.(2019),倦怠社会(王一力譯;初版),中信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0) Calarco,J.M.(2020),A Field Guide to Grad Schoo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M.(2007),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三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Freire,P.(1985),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Culture,power,and liberatio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Freire,P.(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初版),巨流。(原著出版於1974) Freire,P.(2011),希望教育學-重現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洪雯柔、楊洲松譯)。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於1992) Giroux,H.(2002),Neoliberalism,corporate culture, and the promis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as a democratic public sphere.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72(4),425-464. Goodson,F.I.&Gill,R.S.(2020),敘述教育學:生命史取向(丁奇芳等譯:初版),五南圖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1) hooks,b.(2003),Teaching Community: A Pedagogy of Hope. Routledge。 hooks,b.(2009),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劉美慧譯;初版),學富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4) hooks,b.(2010),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Practical Wisdom. Routledge。 Kanpol,B.(2004),批判教育學導論(張盈堃、彭秉權、蔡宜剛、劉益誠譯;初版),心理。(原著出版於1999) Lather,P.(1991),Getting smart: Feminist research and pedagogy with/in the postmodern. Psychology Press。 McLaren,P.(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蕭昭君、陳巨擘譯;初版),巨流。(原著出版於1998) Mills,E.C(2008),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蔡美華譯;第二版),學富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7) Olson,K.(2014),學校會傷人(孫玫璐譯;初版),華東師範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9) Palmer,J.P.(2020),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20週年紀念版)(方彤譯;初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RAZACK, Narda(2009),Decolonizing the pedagog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52(1),9-21。 Reason, P.(2001),Handbook of action research: Participative inquiry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 Sandel,M.(2021),精英的傲慢—好的社會該如何定義成功(曾紀茂譯;初版),中信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20) Schön,D.A.(2018),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譯;初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83) Scott,C.J.(2011),弱者的武器—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鄭廣懷,張敏,何江穗譯;初版),譯林初版社。(原著出版於1985) Touraine,A.(2008),行動者的歸來(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譯;初版),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1984) Weber,W.(2020),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林南譯;初版),譯林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05) 王思斌(2007),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新取向,學習與實踐,(03),5-10+1。doi:10.19624/j.cnki.cn42-1005/c.2007.03.001。 王海洋、王芳萍&夏林清(2019),社會工作實踐知識的意涵與發展路徑——兼論反映實踐取向行動研究路數,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3),1-12。 方永泉(2006),批判取向教育哲學的發展、議題及展望,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23-57頁),心理出版社。 古學斌(2011),三重能力建設與社會工作教育,浙江工商大學學報,(4)。 古學斌(2011),社會工作教育與社會轉型,思想戰線,(4)。 古學斌(2013),行動研究與社會工作的介入,中國社會工作研究(00),1-30. 古學斌(2015),為何做社會工作實務研究,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02),2-5。doi:10.16320/j.cnki.sdqnzzxyxb.2015.02.002。 古學斌(2015),為何做社會工作實踐研究,浙江工商大學學報,(04),92-97。doi:10.14134/j.cnki.cn33-1337/c.2015.04.011。 古學斌(2017),道德的重量:論行動研究與社會工作實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 古學斌、張和清&楊錫聰(2007),專業限制與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文化問題,社會學研究,(06),161-179+244-245。doi:10.19934/j.cnki.shxyj.2007.06.008. 古學斌、霍小玲(2022),行動研究的重要精神和特質,社會工作,(02),25-31+107。 史柏年(2004),新世紀: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面對的選擇,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30-35。 丘延亮(2002),導讀:希望的主體——杜漢的社會性運動(societal movements)論詰輿臺灣社會性蛻變,舒詩偉等譯,行動者的歸來(初版,7-46頁),麥田。 成虹飛(1996),以行動研究作為師資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省:一群師院生的例子,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745-H-134-001F6),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 成虹飛(2005),乘著歌聲的翅膀﹔「飛」越敘說與課程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0,5-13。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17(4),1-24。 成虹飛(2024),未出版,行動研究方法的拓展嘗試:「另類論文口試儀軌的經驗分享」,於2024年9月提供個人講義。 成虹飛、張維國(2019),生命脈絡與課程的意義:以三位華德福教師為例,清華教育學報,36(1),57-78。 朱健剛(2020),服務學習:社會工作教育的通識化,學海(01),113-118。doi:10.16091/j.cnki.cn32-1308/c.2020.01.015. 朱凱、古學斌(2023),實踐共同體的建立與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的提升——一項教育行動研究的嘗試,社會工作,(05),23-40+105。 伊萬·伊利奇(2017),去學校化社會(吳康寧譯;初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VII-XI。 向榮(2017),創新、共融、整合:突破當下社會工作教育困境的路徑探索.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3),79-89.doi:10.13240/j.cnki.caujsse.20170614.005. 李弘祺(2012),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李澤厚(1996),我的哲學提綱,三民。 何雪松、劉仕清(2020),社會工作教育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挑戰與應對,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 何嵐、謝豔、陳緯&曾莉(2022),從理論向能力轉化:一項社會工作實習的行動研究,社會工作,(02),78-90+110。 余漢儀(2013),社會工作教育反思:承諾抑或背叛?,聯合勸募論壇,(2)。 社會工作的全球定義,(2014-7-1)[2023-09-15],-https://www.ifsw.org/what-is-social-work/global-definition-of-social-work/。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臺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 孟亞男、石兵營(2022),專案驅動下的服務學習——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探索,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04),116-122.doi:10.13983/j.cnki.jaechu.2022.04.016. 侯欣(2003),論行動研究在社會工作實習教學中的運用,社會工作專業化及本土化實踐——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03-2004論文集,311-317。 姚進忠、蔣尚源(2021),服務學習:社會工作專業階梯式培育模式的行動研究,社會建設,(04),12-23。 夏林清(1999),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應用心理研究,(1),33-6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5609251-199903-x-1-33-68-a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夏林清(2011),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初版),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 夏林清、丁乃非(2015),勁旅行腳-地方斗室與星空共用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63),3-49。https://doi.org/10.3966/156092512015120063002 夏曉鵑(2006),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1),1-71。http://dx.doi.org/10.29816/TARQSS.200603.0001 夏曉鵑(2012),Lucie與社發所——反思批判知識份子再生產機制的建立,夏曉鵑、廖雲章編,發現成露茜(初版,139-155頁),臺灣社會研究雜誌出版社。 徐選國(2017),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社會性轉向,社會工作,(3)。 郭未、沈暉(2018),從傳統走向非傳統: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新取向,南京大學學報,(5)。 陳建英、鄧俊麗(2022),社會工作專業混合式情景教學行動研究,大學,(17),91-94。 孫立亞(2003),中外社會工作教育發展過程比較研究,社會工作專業化及本土化實踐——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03-2004論文集,265-273。 孫瑩(2005),理念與策略——社會工作教育中的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04),90-96.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36。 陶蕃瀛(2019),行動研究及其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應用,根據陶蕃瀛2019年12月14日在臺灣大學社會社工系館104教室進行的的演講音頻整理。 許寶強(2015),缺學無思: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初版),牛津大學出版社。 許寶強(2018),批判式教學碰上新世代青年——中港臺教育研究(初版),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張威(2021),「反思性專業性」: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與難點,中國社會工作,(4)。 張洋勇(2023),社會改變與知識生產:社會工作中的行動研究,社會科學戰線(04),240-249。 張蕾(2021),參與式發展理論視角下農村項目實踐的反省—以A機構災後重建項目為例,於古學斌編,落地起步:社會工作實踐研究案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聿芝(2008),P.弗雷勒批判教育學對於教師角色的啟示,東海教育評論,(1)。 黃宗智(2012),我們要做什麼樣的學術?——國內十年教學回顧,開放時代,(1),60-78。 黃彥宜、陳美智、劉鶴群(2008),不同的聲音:臺灣社會工作教育發展方向初探,發表於「跨文化學習與社會工作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長榮大學主辦。 黃孫權(2018),街頭和藝術之外:讓我們合作社吧!於許寶強編,批判式教學碰上新世代青年——中港臺教育研究(29-48),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黃渭梁(1988),芻議社會工作及其教育在我國的發展。上海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 黃燈(2020),我的二本學生(初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黃燈(2024),去家訪(初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黃耀明(2007),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課程設計模式的人文主義取向,社會工作,(2)。 萬心蕊(2012),社工教育課程改革—以臺灣東吳大學社工實習課程為例,2012年9月海峽兩岸暨香港社會工作行動研究研討會。 程金、範明林(2022),行動研究模式下社會工作實習小組督導的本土實踐——以S大學MSW實習督導為例,都市社會工作研究,(01),33-48。 程玲、肖桂春(2022),中國社會工作「社會性」研究的核心論述與反思,社會工作,(3)。 童敏(2003),理論和實踐的整合——社會工作課程專業化設計的反思,社會工作專業化及本土化實踐——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03-2004論文集(23-31),廈門大學社會學系。 費梅蘋(2002),關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課程設置模式的思考,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 楊靜(2013),回觀歷史辨識經驗尋找變的力量——一個社會工作者的行動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3),104-113。doi:10.13240/j.cnki.caujsse.2013.03.015. 楊靜(2014),社區關係重建和生活意義重塑——行動研究在村改居社區工作的運用,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8-14+37。 楊靜(2014),社會工作教育需要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動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 楊靜(2017),朝向人性化改變的理論——<受壓迫者教育學>的解讀及對社會工作的啟示,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 楊靜、馮小娟(2017),批判反思教育理念下社會工作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基於《個案社會工作》教學的行動研究,中國社會工作,(10),30-33。 廉兮(2013),從個人到公共——抵抗與轉化的教育行動研究,於楊靜、夏林清編,行動研究與社會工作(10-28),社會科學出版社。 廉兮(2014),庶民視角的教習踐行:邊界文本與抵殖民的家園政治,臺灣文學研究,(6),81-83。 廉兮(2018),接壤:校園內外的解殖教育,於許寶強編,批判式教學碰上新世代青年——中港臺教育研究(3-28),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趙尉宏、裴諭新(2021),社會性別與社會工作實踐:一項高等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中華女子學院學報,(01),60-68。doi:10.13277/j.cnki.jcwu.2021.01.008。 鄭玥(2016),「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社會工作專業中的應用——以福建某高校社會工作專業英語課程的行動研究為例,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02),55-56。doi:10.15948/j.cnki.37-1500/s.2016.02.028. 鄭雅君(2023),金榜題名之後——大學生出路分化之謎(初版),上海三聯書店。 鄭廣懷(2020),教育引領還是教育降維:社會工作教育先行的反思,學海,(1)。 鄭廣懷、向羽(2016),社會工作回歸「社會」的可能性——臺灣地區社會工作發展脈絡及啟示,社會工作,(5)。 範國睿(2018),教育制度變革的當下史:1978—2018基於國家視野的教育政策與法律文本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36(5),1-19+。 劉亞(2023),虛構與真實:應用戲劇與社會工作倫理教育的行動研究,社會工作,(05),67-79+107-108。 劉健芝(2018),從生態公義思考現代教育與權力,於許寶強編,批判式教學碰上新世代青年——中港臺教育研究(180-197),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劉曉春、古學斌(2007),解放/被解放?一談批判教育學與社會工作社區發展教育,中國社會工作研究(5),105-128。 潘家恩(2018),鄉土作為視野:以通識課程[鄉村與現代]教學為例,於許寶強編,批判式教學碰上新世代青年——中港臺教育研究(160-175),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羅小茗(2015),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初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鐘柏昌、李藝(2012),行動研究應用中的常見誤區——基於過去6年教育類核心期刊論文的評述,現代遠程教育研究,(05),31-35。 鐘耀林(2019),自療>治療——敘事從我開始(初版),中國經濟出版社。 龔尤倩(2017),行動研究之於社會工作教學,中國社會工作,(22),31-32。 |
描述: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8264505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264505 |
資料類型: | thesis |
顯示於類別: | [社會工作研究所] 學位論文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描述 |
大小 | 格式 | 瀏覽次數 |
450501.pdf | | 2164Kb | Adobe PDF | 0 | 檢視/開啟 |
|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