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8204/149236 (79%)
造訪人次 : 74193950      線上人數 : 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9198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98


    題名: 「巾幗何多讓」:臺北初等教育中女教師的興起與養成(1945-1979)
    Policy, Power, and Gender: The Rise and Formation of Female Teachers in Taipei’s Elementary Education (1945-1979)
    作者: 楊佩儒
    Yang, Pei-Ru
    貢獻者: 李衣雲
    Lee, I-Yun
    楊佩儒
    Yang, Pei-Ru
    關鍵詞: 臺北女師
    女師專
    女教師
    公費制度
    婦女刊物
    良師興國
    Taipei Women’s Normal School
    Taipei Women’s Normal Junior College
    Female Teachers
    State-funded Stipend System
    Women’s Journals
    “Good Teachers to Revitalize the Nation”(良師興國)
    日期: 2025
    上傳時間: 2025-09-01 15:42:46 (UTC+8)
    摘要: 日治時期,臺灣初等教育以男性教師為主。戰後,女性在師資結構中的比例逐漸上升,到1970年代已成為主要群體,尤以臺北市最為顯著。為改善性別失衡,政府遂於1979年將臺北女師專改為男女兼收。女性教師人數何以在戰後短短數十年間迅速增加,進而導致臺北市師資性別比例失衡,正是本研究欲探討的核心問題。

    本文以1945年至1979年間臺北女子師範學校及其升格師專後的發展為主軸,從制度設計與社會脈絡出發,分析教育政策、公費制度與招生分發如何推動女性進入教職;並探討國民黨政府如何透過婦女組織、期刊論述與校園規訓,將教育與母職連結,賦予女性「賢妻良母」與「良師興國」的雙重角色,使教職逐漸被視為女性化的專業。然而,女性並非僅是國家制度安排的被動承受者。藉由實際訪談可見,多數女師範生因家境清寒而依賴公費就學,在嚴格紀律下養成責任感與榮譽心,並於職場中在婚姻與職涯間持續協商,發展多元的教學與行政實踐,甚至於退休後仍投入教育,在規範與期待間展現能動性,不斷重塑「好老師」的意涵。

    本文認為,戰後女性教師的興起並非自然演變,而是教育制度、性別文化、社會需求與國家形塑交互作用的結果。以臺北女師為案例,本文透過戰前與戰後的教育資料、婦女組織刊物、校史紀念專刊、歷屆畢業紀念冊、報章雜誌與口述歷史訪談等史料,旨在更清楚理解教育政策與性別角色建構的互動,並觀察女性如何在結構與實踐之間展現主體性,試圖為戰後教育史與婦女史提供新的分析視角。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aiwan was dominated by male teachers. After 1945, however, the number of female teachers increased rapidly, and by the 1970s they had become the majority, especially in Taipei. In 1979, the government required Taipei Women’s Normal College to admit both men and women in response to this gender imbalance.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rise of female teachers through the case of Taipei Women’s Normal School and its development from 1945 to 1979. It analyzes how education policies, the state-funded stipend system, and recruitment and placement practices facilitated women’s entry into the profession, while the Kuomintang (KMT) reinforced links between teaching with motherhood through women’s organizations, periodicals, and campus discipline. Female teachers were cast simultaneously as “virtuous wives and good mothers”(賢妻良母) and “educators devoted to national renewal” (良師興國),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feminization of teaching.

    Oral history interviews reveal another dimension beyond these state and societal ideals. Many students from Taipei Women’s Normal School came from modest backgrounds relied on stipends to achieve upward mobility and came to regard strict discipline as a source of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honor. Once in the workforce, female teachers actively navigated the tension between marriage and career, developed varied pedag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practices, and in some cases sustained their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even after retirement. These experiences demonstrate that women were not passive recipients of state policy but exercised agency within constraints, continually redefining what it meant to be a “good teacher” through daily work.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feminization of elementary teaching in postwar Taiwan was not a natural evolution but the outcome of intersecting forces—policy design, gender culture, social needs, and state intervention. Drawing on education records, women’s publications, school histories, graduation albums, newspapers, and oral history interviews, it highlights both the structur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roles and women’s agency in everyday practice. In doing so, it offers new perspectives on postwar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women’s history in Taiwan.
    參考文獻: 一、檔案與統計書
    1.《大正七年臺南廳行政事務及管內概況報告書》(不詳),不詳。
    2.《外交部/北美司/美國/社會團體與醫療救濟》,(南京)1945-1948。
    3.《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不詳),不詳。
    4.《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一》(不詳),不詳。
    5.《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二》(不詳),不詳。
    6.《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四》(不詳),不詳。
    7.《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一覽》(臺北),1925-1935。
    8.《臺北州統計書》(臺北),1943。
    9.《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1928-1944。

    二、報刊與公報
    1.《中國時報》(臺北),1979。
    2.《中華日報》(臺南),1947。
    3.《民報》(臺北),1946。
    4.《政府公報(重印本)》(北京),1922。
    5.《國民政府公報》(北京),1932-1944。
    6.《教育部公報》(南京),1935-1947。
    7.《新生報・國語》,1946。
    8.《新竹市報》(新竹),1940。
    9.《經濟日報》,1968-1971。
    10.《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0。
    11.《臺灣民聲日報》(臺中),1956。
    12.《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臺北),1945-1946。
    13.《臺灣省政府公報》(臺北),1954。
    14.《臺灣時報》(臺北),1909。
    15.《徵信新聞》(臺北),1960。
    16.《總統府公報》(臺北),1979。
    17.《聯合報》(臺北),1955-1976。

    三、婦女組織出版品
    1.《中華婦女》(臺北),1950-1958。
    2.《婦人と家庭》, (臺北),1920。
    3.《婦女共鳴》(南京),1929。
    4.《婦女新生活月刊》(南京),1936。
    5.《婦友》(臺北),1953、1964、1968。
    6.《臺灣婦女》(臺北),1964-1970。
    7.《臺灣婦女月刊》(臺北),1946。
    8.《臺灣婦女通訊》(臺北),1960-1962。
    9.婦工會(編),《我們的工作》,臺北:婦工會,1976。
    10.婦工會(編),《指導長蔣夫人對婦女訓詞》,臺北:婦工會,1979。
    11.婦工會(編),《婦女黨員集訓教材》,臺北:婦工會,1958。
    12.婦工會(編),《婦工十年》,臺北:婦工會,1963。
    13.婦工會(編),《蔣夫人言論選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
    14.婦聯會(編),《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工作人員手冊》,臺北:婦聯會,1958。
    15.婦聯會(編),《婦聯三十年》,臺北:婦聯會,1980。
    16.婦聯會(編),《婦聯五週年》,臺北:婦聯會,1955
    17.婦聯會(編),《婦聯四十年》,臺北:婦聯會,1990。
    18.婦聯會(編),《婦聯四年・工作特輯》,臺北:婦聯會,1954。
    19.臺灣省婦女會(編),《臺灣省婦女會》,臺北:臺灣省婦女會,1966。

    四、政府和學校出版品(含檔案、史料彙編)
    1.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紀錄》,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3。
    2.教育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1957。
    3.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臺灣省教育概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1946。
    4.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十年來的臺灣教育》,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5。
    5.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志・卷五・師範教育》,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
    6.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
    7.臺灣省文獻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a。
    8.臺北市政府主計室(編),《臺北市教育統計》,臺北:臺北市政府主計室,1980。
    9.春風化雨一百年編輯委員會(編),《春風化雨一百年—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建校百年紀念專刊》,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1995。
    10.春風化雨一百年編輯委員會(編),《春風化雨一百年—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建校百年紀念專刊》,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1995。
    11.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編),《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日間部第七屆夜間部第八屆畢業同學錄》,臺北: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1975。
    12.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編),《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日間部第六屆夜間部第七屆畢業同學錄》,臺北: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1974。
    13.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編),《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夜間部幼稚園教師進修班第一期結業紀念冊》(臺北: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1976。
    14.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編),《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夜間部畢業同學錄》(臺北: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1978。
    15.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編),《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夜間部畢業同學錄》(臺北: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1979。
    16.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編),《臺北市立女師專日間部第五屆夜間部第六屆畢業紀念冊》,臺北: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1973。
    17.臺北市立師範學院(主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校史簡編》,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1998。
    18.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校史簡編》(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1998。
    19.臺灣市立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編),《臺北市立女師專日間部第四屆夜間部第五屆畢業紀念冊》,臺北:臺灣市立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1972。
    20.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編),《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普師科第一屆畢業生同學紀念冊》,臺北: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1969。
    21.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編),《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第四屆畢業同學錄》(臺北: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1950。
    22.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編),《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普師科第八屆幼師科第三屆畢業同學紀念冊》,臺北: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1955。
    23.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編),《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普師科第十八屆幼師科第十五屆畢業紀念冊》,臺北: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1965。
    24.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編),《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普師科第十六屆幼師科第十三屆畢業同學錄》,臺北: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1963。
    25.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編),《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普師科第十四幼師科第十一屆畢業同學錄》,臺北: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1961。
    26.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編),《省立臺北師專概況》,臺北:臺灣省立師範專科學校,1963。

    五、口述訪談紀錄
    1.游鑑明(訪問),吳美慧,張茂霖,黃銘明,蔡說麗(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2.鄭玉麗(口述),遲景德、林秋敏(訪問),《鄭玉麗女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0。

    六、中文專書
    1.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2007。
    2.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臺灣小學師範教育發展(師範專科學校篇):師道精神的延續》,臺北:學富文化,2019。
    3.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臺灣小學師範教育發展(師範學校篇):師道典範的建立》,臺北:學富文化,2018。
    4.田培林(主編),《教育學新論》,臺北:文景,1974。
    5.李園會(著),國立編譯館(主編),《臺灣師範教育史》,臺北:南天,2001。
    6.李園會,《光復後之台中師範學校》,臺中:臺中師範學校校友會,1996。
    7.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2003。
    8.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總統思想言論(卷二十一)》,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1。
    9.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10.顧明遠(主編),《歷代教育制度考》,中國湖北:湖北教育,2015。
    11.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1998。

    七、期刊論文
    1.丁琪,〈中國近代以來民族與國家建構與婦女解放的互動〉,《山東社會科學》,期2(中國山東,2011),頁155-159。
    2.吳雅琪,〈戰後臺灣婦女雜誌的長青樹——《臺灣婦女》月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6 (臺北,2008.12),頁273-287。
    3.宋少鵬,〈中國女權思想真的被西方理論綁架了嗎?〉,《讀書》,期5(中國北京,2010.05),頁86-95。
    4.宋少鵬,〈馬君武「女權」譯介中的遮蔽與轉換〉,《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期5(中國北京,2015),頁37-48。
    5.李曉蓉、黃文樹,〈近代男性知識分子的性別論述與矛盾:以梁啟超五四前後的婦女與女權思想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卷15:期3(屏東,2021),頁85-113。
    6.沈翠蓮,〈光復初期臺灣師範學校教育任務(1945-1949)〉,《國民教育研究集刊》,期7(臺中,1999),頁91-108。
    7.周愚文,〈教育體制改革下行政組織的轉型:晚清省級教育行政制度的再造〉,《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卷67:期1(臺北,2022) ,頁95-121。
    8.洪宜嫃,〈新生活運動與婦女組織(1934-1938)〉,《政大史粹》,期13(臺北,2007),頁105-145。
    9.張朋園,〈梁啟超的兩性觀:論傳統對知識分子的約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2(臺北,1994.06),頁51-64。
    10.許佩賢,〈日治中期的公學校畢業生與臺灣社會〉,《國史館館刊》,期41(臺北,2014),頁133-156。
    11.許毓良,〈從解嚴前的臺灣軍訓課本來看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想的影響〉,《史耘》,期7(臺北,2001.07),頁125-149。
    12.許慧琦,〈過新生活、做新女性: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對時代女性形象的塑造〉,《臺大文史哲學報》,期62(臺北,2005.05),頁277-320。
    13.陳姃湲,〈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0(臺北,2002.12),頁199-219。
    14.陳雪屏,〈本省師範教育應有的動向〉,《臺灣教育輔導月刊》卷1:期5(臺北,1951.03),頁15-16。
    15.曾令毅,〈婦女團體抑或「附隨組織」:婦聯會與國民黨相互關係之探析〉,《黨產研究》,期2(臺北,2018.03),頁87-125。
    16.游鑑明,〈是為黨國抑或是婦女?1950年代的《婦友》月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9(臺北,2011.12),頁75-130。
    17.黃嘉莉,〈師資養成公費制度之歷史探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卷64:期2(臺北,2019),頁99-129。
    18.黃福濤,〈本省師範教育的實施與推進〉,《教育輔導月刊》,卷1:期5(臺北,1951),頁51-56。
    19.楊婉瑩,〈民族主義的父系家/族譜的繁衍與衰落台灣個案的經驗〉,《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卷21:期2(臺北,2009.06),頁291-323。
    20.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卷35:期1(臺北:思與言,1997.03),頁247-296。
    21.瞿立鶴,〈近三十年來我國中等學校師資之培養與進修〉,《教育資料集刊》,期4(臺北,1979),頁77-116。
    22.顏杏如,〈同為「改造」,各自表述——殖民地臺灣商業女性雜誌《婦人與家庭》的誕生及其女性論述(1919-1920)〉,《新史學》,卷31:期2(臺北,2020.06),頁195-266。

    八、學位論文
    1.吳雪薇,〈想像與真實:1950年代國民黨書寫的中國大陸婚姻與家庭〉,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2。
    2.吳雅琪,〈臺灣婦女團體的長青樹——臺灣省婦女會(1946-200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
    3.吳儒佳,〈一個消失中的意識型態——以三民主義在台灣的傳播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
    4.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4。
    5.藍暄侑,〈1950年代臺灣婦女宣傳工作〉,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3。

    九、外文專書與論文
    1. Beauvoirm, Simone de. The Second Sex. Translated by Constance Borde and Sheila Malovany-Chevallier. (New York:Vintage, 2011)
    2. Boustan, Leah Platt (EDT)/ Frydman, Carola (EDT)/ Margo, Robert A. (EDT), Human Capital in History: American Recor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3.Candace West, Don H. Zimmerman. “Doing Gender” Gender & Society, 1:2 (June, 1987), pp. 125-151.
    4. Currie, Dawn H. “Decoding Femininity: Advertisements and Their Teenage Readers.” Gender & Society 11:4 (Aug, 1997) , pp. 453-477.
    5. Jayawardena, Kumari. Feminism and Nationalism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Zed Books,1986.
    6. 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0.
    7. Kate Rousmaniere, Losing Patience and Staying Professional: Women Teachers and the Problem of Classroom Discipline in New York City Schools in the 1920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8. McCracken, Ellen. Decoding women's magazines: From Mademoiselle to Ms. London: Macmillan, 1993.
    9. Pierre Nora,〈序論 記憶と歴史のはざまに〉,收入Nora (編),谷川稔監(譯),《記憶の場フランス国民意識の文化社会史・第1卷》,東京:岩波書店,2002。
    10. Smith, Dorothy E. The everyday world as problematic: A feminist sociology.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7.

    十、網路資料
    1.李淑珍,〈百年回首——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史紀要〉,臺北市立大學,校史室。網址:https://archive.utaipei.edu.tw/p/405-1050-13371,c3.php?Lang=zh-tw。2023年6月20日點閱。
    2.劉梅君,〈職場揮之不去的父權幽靈—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與對策〉,收於Gender在這裡-性別視聽分享站。網址:https://www.gender.ey.gov.tw/Multimedia/System/Notes/DealData.aspx?sn=2OnLyivNNrOXpCX4Y$75tQ@@。2023年6月24日點閱。
    3.〈歷屆校長〉,臺北市立大學,校史室。網址:https://archive.utaipei.edu.tw/p/405-1050-13437,c52.php?Lang=zh-tw。2024年01月08日點閱。
    4.〈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校史沿革〉,收於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網站。網址:https://www.csghs.tp.edu.tw/category/about/。2024年01月29日點閱。
    5.〈葉楚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婦女人物傳記資料庫。網址:https://mhdb.mh.sinica.edu.tw/women_bio/biography.php?no=1543。2024年12月3日點閱。
    6.何壓玉,〈感謝教官的陪伴〉,《125回娘家:感念師長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友會網站。網址:https://tmueaa.blogspot.com/2020/11/125-2.html。2025年05月15日點閱。
    7.李元正,〈那個年少時節 那段宿舍歲月〉,《129回娘家徵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友會網站。網址:
    https://tmueaa.blogspot.com/2024/11/1293.html。2025年06月10日點閱。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10158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800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800401.pdf10467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