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919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8786/149850 (79%)
造访人次 : 82532957      在线人数 : 1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919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97


    题名: 戰後台灣山地巡迴文化工作隊的形成與發展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Cultural Touring Work Teams in Postwar Taiwan
    作者: 張頤德
    Chang, Yi-De
    贡献者: 顧恒湛
    Ku, Heng-Chan
    張頤德
    Chang, Yi-De
    关键词: 原住民族
    反共抗俄
    宣傳下鄉
    山地巡迴
    口述歷史
    日期: 2025
    上传时间: 2025-09-01 15:42:32 (UTC+8)
    摘要: 本文以戰後臺灣的山地巡迴文化工作隊為主題,探討其形成前的脈絡、整體發展的過程與參與者歷經的故事。

    戰後的山地政策基本上延續日治時期的治理佈局,將原住民族納入一套有別於一般行政體系的特殊統治架構之中。1950年代推行一系列的「山地平地化」政策,正是特殊行政體系的具體實踐。另外,對山地地區的考察巡視與對原住民族青年的組織動員,構成山地巡迴文化工作隊的兩大核心元素。透過多次的調整嘗試,為工作隊的運作模式與制度建構奠定了關鍵基礎。

    195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因應國際局勢與內外政局的劇烈變化,從黨內組織的改造到國家層面的軍事與政治體制,皆進行了深刻的變革。宣傳體系的操作讓戰爭氛圍與「反共抗俄」論述得以在臺灣醞釀發酵,進一步鞏固特別時期的統治正當性。宣傳下鄉的政策為宣傳方針之一,使官方的意識形態傳遞擴及到臺灣的鄉間與山地。山地巡迴文化工作隊在此背景下,因應國家宣傳需求而生,由國民黨臺灣省黨部藉由國家力量促成。工作隊以原住民族青年為主體,以改編山地歌舞的形式來達成宣傳目的。自1954年首次成隊出行以來,山地文工隊歷經多次制度調整與實作檢討,至1960年代形成較為成熟的運作體系。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山地文工隊自1970年代起逐漸轉向,最終於1998年正式解編。

    收集生命故事亦為本文關注的重點之一。透過訪談與回溯參與者的生命歷程,本文試圖從其主體視角出發,包含巡迴工作的實際經驗、個人情感與心境轉折,以及工作隊對其人生歷程所產生的影響與意義,以重構山地巡迴文化工作隊的樣貌。
    參考文獻: 一、檔案
    1.《一般檔案》
    2.《柯台山文書》
    3.《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4.《國史館》
    5.《陳誠副總統文物》
    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7.《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
    8.《臺灣省政府警務處》
    9.《臺灣省級機關》
    10.《臺灣省菸酒公賣局》
    11.《臺灣省諮議會》
    12.〈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公報〉
    13.〈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檔案〉
    14.〈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議事錄〉
    15.《臺灣省黨部》
    16.《蔣中正總統文物》

    二、日記與口述紀錄
    1.何金生,《翻山越嶺三年汗》,臺中:自刊本,2006年。
    2.張頤德訪問、記錄,〈方鈴美女士口述訪問紀錄〉,2024年11月19日於方鈴美女士家中,未刊稿。
    3.張頤德訪問、記錄,〈汪秀琴女士口述訪問紀錄〉,2025年5月9日於汪秀琴女士家中,未刊稿。
    4.張頤德訪問、記錄,〈何芳女士口述訪問紀錄〉,2025年5月19日何芳女士家中,未刊稿。

    三、報章雜誌
    1.《山光週刊》
    2.《中央日報》
    3.《中國時報》
    4.《宣傳週報》
    5.《時事週報》
    6.《新生報》
    7.《臺灣黨務》
    8.《臺灣黨務月刊》
    9.《聯合報》
    10.《鐵路黨務》

    四、專書
    1.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央委員會四十二年度上半年工作檢討報告》,臺北:中國國中民黨央委員會,1953年。
    2.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第四組工作概況暨統計圖表》,出版地不詳: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3年。
    3.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央委員會四十三年年終工作檢討報告》,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年。
    4.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等合編,《孫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5.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文化工作總隊部編印,《文化工作隊成立六週年紀念特刊》,臺北: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文化工作總隊部,1957年。
    6.王良卿,《改造的誕生》,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10年。
    7.王紹卿等主修,黃典權編纂,《重修屏東縣志卷六人物志》,屏東:屏東縣政府,1997年。
    8.民政廳第四科主編,《進步中的本省山地》,臺北: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54年。
    9.任育德,《向下扎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新北:稻鄉出版社,2008 年。
    10.伐依絲.牟固那那,《火焰中的祖宗容顏》,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17年。
    11.余玲雅計畫主持,臺灣省諮議會編著,《華加志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6年。
    12.余敏玲主編,《兩岸分治: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1945-200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13.吳道一,《中廣四十年》,臺北:中國廣播公司,1968年。
    14.呂芳上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國史館,2015年。
    15.李天民、余國芳,《臺灣舞蹈史》,臺北:大卷文化,2005年。
    16.松田康博著,黃偉修譯,《台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年。
    17.松岡格著,周俊宇譯,《「蕃地」與「山地」的統治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
    18.林正慧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十九)》,臺北:國史館,2017年。
    19.林孝庭,《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8-1988》,臺北:聯經出版,2015年。
    20.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新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21.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22.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復刻增訂版)》,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10年。
    23.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24.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九》,臺北市: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年。
    25.秦孝儀主編,張瑞成編,《光復臺灣知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年。
    26.國史館,《國史館現藏重要檔案文物史料概述》,臺北:政大出版社,2017年。
    27.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專題論文集(第3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6年。
    28.國民大會秘書處編,《第一屆國民大會逝世代表傳略第三輯》,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79年。
    29.張松,《臺灣山地行政要論》,臺北:正中書局,1953年。
    30.張博宇主編,《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資料彙編(上)》,臺中:省政府教育廳,1989年。
    31.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柯台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
    32.許雪姬等訪問,王梅雪等紀錄,《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33.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新北:衛城出版,2017年。
    34.陳鵬仁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訓工作》,臺北:近代中國,1998年。
    35.傅寶玉等編,《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三輯: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36.傅寶玉等編,《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三輯: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37.黃自進編,《東亞世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臺北:中央研究院,2008年。
    38.黃翔瑜編,《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8年。
    39.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臺灣民政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年。
    40.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發展中的臺灣山地行政》,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71年。
    41.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十年來的臺灣教育》,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5年。
    42.臺灣省警務處,《臺灣省山地警政要覽》,臺北:臺灣省警務處,1953年。
    43.劉先雲口述,遲景德等訪問,陳進金記錄,《劉先雲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年。
    44.蔣介石,《反共抗俄基本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
    45.鄧津華(Emma Teng)著,楊雅婷譯,張隆志等審訂,《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46.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47.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
    48.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出版,2010年。
    49.謝高橋研究主持,黃維憲等研究,《臺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1年。
    50.魏紹徵,《宣傳技術之硏究》,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7年。
    51.羅悅全主編,《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臺北:遠足文化,2015年。
    52.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53.顧恒湛,《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的形塑(1945~1984)》,臺北:南天書局,2022年。
    54.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0)》,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五、期刊論文
    1.王泰升,〈台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人群、地域與法文化〉,《臺大法學論叢》,44:4(臺北,2015.12),頁1640-1704。
    2.林果顯,〈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臺北,2007.12),頁181-213。
    3.邱家宜,〈廣播天空的「轉型正義」:以中廣為例的分析〉,《傳播研究與實踐》,8:2(臺北:2018.07),頁187-212。
    4.國家發展委員會,〈物價水準〉,《臺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2018年(2019.01),頁8-11。
    5.張淑雅,〈「主義為前鋒,武力為後盾」:八二三砲戰與「反攻大陸」宣傳的轉變〉,《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0期(臺北,2010.10),頁1-49。
    6.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一九五○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24:2(臺北,1994.06),頁51-99。
    7.張淑雅,〈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6期(臺北,2001.12),頁213-290。
    8.許雪姬,〈戰後上海的臺灣人團體及楊肇嘉的角色:兼論其所涉入的「戰犯」案(1943-1947)〉,《興大歷史學報》,第30期(臺北,2016.06),頁81-116。
    9.郭秀岩,〈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臺北,1975.09),頁97-106。
    10.陳中禹,《從國軍檔案一窺中央政府遷臺初期的臺灣原住民族社會概況》,《檔案半月刊》,14:2(新北,2015.06),頁36-45。
    11.曾獻緯,〈臺灣軍公教人員食米配給制度的形成及其運作(1950-1960s)〉,《國史館館刊》,第70期(臺北,2021.12),頁93-134。
    12.黃唯玲,〈日治時期「平地蕃人」的出現及其法律上待遇(1895-1937)〉,《臺灣史研究》,19:2(臺北,2012.06),頁99-150。
    13.黃國超,〈從第一國家到第二國家歌舞的符碼轉換與政治獻唱(1946-1960)〉,《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10期,(臺北,2011.12),頁37-65。
    14.黃國超,〈山地旅遊─以烏來文化村為例〉,《臺灣學通訊》,第119(臺北,2020.11),頁28-30。
    15.楊大利,〈從大躍進饑荒到農村改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8期(香港,1998.8),頁4-13。
    16.詹素娟,〈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番」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1:1(台北,2004.6),頁43-78。
    17.詹素娟,〈空間分化、雙軌行政與原住民的身份變遷(1895-1950)〉,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主辦之第三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2011年9月23日到24日)。
    18.蔡政宏,〈台灣人口政策的歷史形構〉,《臺灣社會學刊》,第39期(臺北,2007.12),頁65-106。

    六、學位論文
    1.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2.林佳樺,〈1950年代國民黨「復興基地」的型塑─以「中影」、「中廣」為探討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3.林鴻彣,〈台灣原住民族廣播發展歷程1945―201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4.林素珍,〈日治後期的理蕃——魁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5.施聖文,〈劃界的政治:山地治理下的傳統領域,1895–2005〉,臺中: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論文,2013年。
    6.許慈芳,〈1950年代「山地歌舞」之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7.郭晴,〈原住民族土地權利的法律史考察:以「蕃人所要地」、「山地保留地」與「傳統領域」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4年。
    8.陳慧先,〈「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1930-1960s)〉,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9.陳南君,〈臺灣戰後國語政策——以原住民為中心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10.陳家慶,〈臺灣電視產業結構管制:權力機關互動的脈絡分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11.楊喬伍,〈戰後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46~195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12.萬育莘,〈上帝捷足先登:戰後初期山地管制下的傳教管理(1945-19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七、網路資料
    1.范燕秋,〈林瑞昌〉,《國家人權記憶庫》,網址:https://memory.nhrm.gov.tw/TopicExploration/Person/Detail/1752。
    2.國立臺灣藝術學院舞蹈學系,〈李天民教授〉,網址:https://dance.ntua.edu.tw/member-detail.php?sid=270。
    3.任育德,〈連震東〉,《線上臺灣歷史辭典》,網址:https://reurl.cc/eM97vx。
    4.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國民黨台灣省黨部及宿舍(舊址)】大批農地變建地、賣黨營事業獲利〉,網址:https://cipas-pad.nat.gov.tw/picks/59。
    5.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歷年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59年~80年)〉,網址:https://www.dgpa.gov.tw/information?uid=15&pid=7247。
    6.顧恒湛,〈方義仲〉,《國家人權記憶庫》,網址:https://memory.nhrm.gov.tw/TopicExploration/Person/Detail/64。
    7.國立仁愛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校史沿革〉,網址:https://www.ravs.ntct.edu.tw/home?cid=211。
    8.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學校概況〉,網址:https://www.esut.tp.edu.tw/nss/p/overview。
    9.明道中學,〈認識明道〉,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ms.mingdao.edu.tw/about/%E6%A0%A1%E5%8F%B2。
    10.新北市立德拉楠民族實驗小學,〈學校沿革〉,網址:https://www.fses.ntpc.edu.tw/p/412-1000-96.php。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9158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801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801201.pdf4954KbAdobe PDF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