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919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295/149332 (79%)
Visitors : 78183164      Online Users : 141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94


    Title: 二戰·內戰·冷戰:戰前至戰後初期臺灣鐵道體制的承繼與嫁接(1945-1958)
    Endless Wars: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plantation of Taiwan’s Railway System from the Pre-war to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1945-1958)
    Authors: 鍾景軒
    Chung, Ching-Hsuan
    Contributors: 陳家豪
    Chen, Chia-Hao
    鍾景軒
    Chung, Ching-Hsuan
    Keywords: 軍事占領
    臺灣鐵路警察
    中國國民黨鐵路黨部制度
    非常體制
    黨國體制
    Military occupation
    Taiwan railway police
    KMT’s railway party branch system
    Abnormal System
    Party-state System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5:41:50 (UTC+8)
    Abstract: 本文主旨為探討1945年至1958年間,國民黨政府對臺灣鐵道的接收與經營。論述國民黨政府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軍事占領」臺灣時,透過承繼臺灣日本殖民時期建立的鐵道體制和法律,同時嫁接鐵路警察和鐵路黨部等國民黨政府大陸統治時期的鐵道政策制度來臺,掌握臺灣鐵道,完成繳械駐臺日軍、遣返在臺日人等「軍事占領」任務。然而,國民黨政府因無力解決戰爭對臺灣鐵道造成的破壞,導致自國民黨政府軍事占領臺灣後,始終無法解決臺灣鐵道秩序不佳的問題,再加上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迫使國民黨政府對臺灣鐵道政策和制度進行調整,但是基本上仍維持「殖民地承繼」和「大陸政策制度嫁接」的模式。

    臺灣由於被國民黨政府「軍事占領」,導致後續被拖入國共內戰的泥淖。國民黨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失利,被迫實施「非常體制」以應對戰局,並將其移植來臺灣。1949年撤退來臺後,更透過國民黨改造,建構「黨國體制」,強化國民黨政府對臺灣社會的控制。「非常體制」和「黨國體制」皆對臺灣鐵道造成深遠的影響,使國民黨政府得已建立高度懲罰性與軍事化的鐵道治理式,以及運用鐵路黨部和鐵路民防體制控制臺灣鐵道職工團體。1958年國民黨政府由於意識到過去大陸時期制定的〈鐵道法〉等法律已不合時宜,制定新的〈鐵路法〉,建構「戰後臺灣鐵道體制」。由於國民黨政府仍宣揚臺灣仍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以及的確保在臺灣實施「非常體制」的正當性,在1958年的〈鐵路法〉維持舊〈鐵道法〉「鐵道以國營為原則」。使國民黨政府繼續以官營壟斷的方式經營鐵道。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ception and management of Taiwan’s railway system b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Kuomintang, KMT) between 1945 and 1958. During the “military occupation”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ffice of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Province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and the Taiwan Garrison General Headquarters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onsolidated its control over Taiwan’s railways by inheriting the institutional and legal frameworks created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while simultaneously transplanting elements from its mainland governance, such as the railway police and railway party branches. These measures enabled the regime to complete its military occupation tasks, including the disarmament of Japanese troops stationed in Taiwan and the repatriation of Japanese residents.

    However, because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was unable to repair the wartime damage inflicted on Taiwan’s railway system, it remained incapable of restoring stable railway order after the onset of its military occupation. Together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in 1947, this persistent disorder compelle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o adjust its railway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yet its governance continued to operat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lonial inheritance” and “mainland institutional transplantation.”

    Taiwan’s subjection to Nationalist government “military occupation” also drew the island into the quagmire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Following its defeat on the mainl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n “Abnormal System (非常體制)” to cope with wartime exigencies and transplanted this framework to Taiwan. After retreating to the island in 1949, the regime further reorganized itself to construct a “Party-state System (黨國體制),” thereby strengthening its control over Taiwanese society. Both the “Abnormal System” and the “Party-state System”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railway governance, fostering a punitive and militarized administrative model.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railway party branches and railway civil defense structures,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extended its control over railway labor organizations.

    In 1958, recognizing the obsolescence of the Railway Act (鐵道法) enacted during its mainland rule,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promulgated a new Railroad Law (鐵路法), thereby constructing a “postwar Taiwanese railway system.” Yet, in affirming Taiwan as the “Model Province of the San Min Chu I (三民主義模範省)” and legitimizing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Abnormal System,” the 1958 law retained the principle that “railways shall, in principle, be state-owned.” This legal framework thus perpetuate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state monopoly over Taiwan’s railway system.
    Reference: 一、檔案
    (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

    《臺灣省級機關》

    《臺灣總督府(官)報》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

    (二)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內政部警政署》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社團法人中國國民黨》
    《軍管區司令部》

    《國防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臺南縣警察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國史館
    《行政院》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國民政府》

    《資源委員會》

    《蔣經國總統文物》
    《嚴家淦總統文物》

    (四)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
    《農林部》

    (五)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林業檔案》

    (六)臺灣省諮議會史料
    〈臺灣省參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定期大會會議紀錄〉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定期大會第八次會議會議紀錄〉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定期大會第八次會議紀錄〉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四次定期大會第十一次會議紀錄〉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四次定期大會會議紀錄〉

    (七)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一般史料》

    《大溪檔案黨務類》
    《五部檔案》
    《特種檔案》
    《會議紀錄》
    《漢口檔案》

    《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

    (八)國立公文書館
    《昭和財政史料》

    (九)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軍直轄各部隊(1)」
    「参謀本部より 臨時台湾鉄道隊勤務令制定の件」 

    「戦史資料調書 独立鉄道第9大隊」 

    「台湾に於ける総動員業務に関する件」 

    「台湾鉄道引渡方の件」 

    「第 7 章 沖縄作戦間に於ける沖縄方面以外の状況並に爾後に於ける状況(自昭和 20年3月下旬至昭和20年8月中旬)/其の1要旨」 

    「独立鉄道大隊」 

    「臨時台湾鉄道隊勤務令」

    二、報刊雜誌
    (一)政府公報
    《司法專刊》
    《交通公報》
    《抗戰與交通》
    《官報》
    《法務部公報》
    《國民政府公報》
    《雲南省政府公報》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臺灣省政府公報》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
    《總統府公報》

    《鐵道公報》

    (二)報紙
    《人民導報》
    《大明報》
    《中央日報》
    《中華日報》
    《民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臺灣新生報》

    (三)雜誌
    《臺灣警察》

    《膠濟日刊》

    《鐵路旬刊:道清線》
    《鐵路黨務》

    三、中文專書
    「六十年來的中國警察」編輯委員會編,《六十年來的中國警察》,臺北:中 央警官學校,1971。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 紀錄彙編(上)》,出版資訊不詳。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臺北: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中央警官學校臺幹班互助基金會編,《中央警官學校台幹班簡史》,臺北:中 央警官學校臺幹班互助基金會,1987。
    中國國民黨臺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鐵路組織六十年大事紀 要》,臺北:中國國民黨臺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1983。
    中國國民黨臺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編,《總裁有關鐵路建設遺訓輯要》,臺北: 中國國民黨臺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1978。
    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年鑑(上冊)》,臺北:中華民國年鑑社,1948。
    內政部編,《警察行政概況》,臺北:內政部,1957。
    王良卿,《改造的誕生》,臺北:政大歷史系,2000。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 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王泰升,〈台灣法的近代性與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法的世紀變革》,臺北:元照出版,2005。
    王學新,《日治時期臺灣保甲制度之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
    石田浩著,石田浩文集編譯小組譯,《台灣經濟的結構與開展—台灣適用「開發獨裁」理論嗎?》,臺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2007。
    石毓嵩編,《軍法法令判解彙編》,臺北:聯廬,1960。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澤、趙力濤譯,黃瑞祺審定,《民族-國家與暴力》,臺北:左岸文化,2002。
    何鳳嬌編,《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上冊)》,臺北:國史館,1990。
    吳國楨著,吳修垣譯,《夜來臨:吳國楨見證的國共鬥爭》,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9。
    李宣鋒編,《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 O 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中外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李國祁,《中國早期的鐵路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 第二編民國初年的奮鬥》,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3。
    李雲漢、林養志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織工作》,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3。
    李雲漢編,《中國國民黨黨章政綱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93。
    李禎祥,《二二八的虐殺與逃亡》,臺北:玉山社,2021。
    松田康博著,黃偉修譯,《台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
    林山田,《五十年來的臺灣法制:1945-1995》,臺北:林山田,1996。
    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臺北:東大圖書,1997。
    林衡道口述,卓遵宏、林秋敏訪問,《林衡道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6。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稻鄉,1996。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修訂版)—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的確 立》,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阿部賢介,《關鍵的七十一天: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的臺灣社會與臺灣人 之動向》,臺北:國史館,2013。
    俞承修著,《刑法分則釋義新(二)版上冊》,上海:上海法學編譯社,1947。
    凃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4。
    柯喬治(George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2015。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2009。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等編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臺北:遠流,1995。
    唐振楚編,《總裁辦公室工作紀要》,出版資訊不祥。
    孫文著,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國父全集(三)》,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
    秦孝儀、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
    翁佳音,《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北:稻香出版,2007。
    馬超俊,《中國勞工運動史(上冊)》,重慶:商務印書館,1942。
    國防部情報局編,《交通警察局誌》,臺北:國防部情報局,1973。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編,《他們的鐵道時代:七位鐵道職人的生命故事》,臺北:前衛,2024。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臺北:聯經,2009。
    張季熙編,《台灣糖業復興史》,彰化:臺灣糖業公司,1958。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採訪記錄,《悲情車站二二八》,臺北:自立晚報,1993。
    張炎憲總編,《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張瑞德,《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張劍寒,《戒嚴法研究》,臺北:漢苑,1976。
    許雪姬編,《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郭恒鈺原著,《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臺北:東大圖書,1989。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修訂版(上)》,臺北:聯經,2001。
    陳怡宏編,《美國國家檔案館藏臺灣資料選譯》,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7。
    陳家豪,《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
    陳雲林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匯編第一百八十一冊》,北京:九州,2007。
    陳雲林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滙編第一百一十三冊》,北京:九州,2007。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臺北:衛城出版,2021。
    陳興堂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卷】》,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陳興堂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下卷】》,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曾慶榴,《廣州國民政府》,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渡部慶之進著,黃得峰譯,《臺灣鐵道讀本》,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涂照彥,《台灣之經濟——典型 NIES 之成就與問題》,臺北:人間,2005。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臺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臺北:聯經,2009。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2013。
    黃智偉,《台陽公司志》,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
    楊護源,《光復與佔領-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臺北:獨立作家,2016。
    福建省政府編,《臺灣考察報告》,福建:福建省建設廳,1935。
    臺北市政府日產清理室編,《臺北市日產處理概況》,臺北:臺北市政府日產清理室,194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統計要覽》,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臺灣一年來之交通》,臺灣: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警務處編,《臺灣一年來之警務》,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編,《台灣省日產處理法令彙編第一輯》,臺北: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1946。
    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編,《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結束總報告》,臺北: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1947。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委員會編,《臺灣軍事接收總報告書》,臺北: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委員會,1946。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週年工作概況報告書》,臺北: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1946。
    臺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國鐵路(上冊)》,臺北:臺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1965。
    臺灣新生報社叢書編纂委員會,《臺灣年鑑》,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47。
    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臺灣糖業概況》,臺北: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1946。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著,古育民譯,《新編台灣鐵道史全文譯本(上卷)》,臺北: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2021。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著,古育民譯,《新編台灣鐵道史全文譯本(中卷)》,臺北: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2021。
    臺灣鐵路管理局編,《十年來臺灣鐵路》,臺北:臺灣鐵路管理局,1959。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蔡慧玉訪問,吳美慧紀錄,《光復臺灣與戰後警政:「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口述訪談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
    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臺北:台灣書房,2012。
    蔣永敬,《國民黨興衰史增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
    蔣永敬、劉維開,《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賴淑卿編,《警政史料:改進時期第四冊》,臺北:國史館,1991。
    賴淑卿編,《警政史料第一輯——整建時期》,臺北:國史館,1989。
    戴國煇,《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臺北:遠流,1992。
    薛化元、楊秀菁、蘇瑞鏘,《戰後台灣人權發展史(1945-2000)》,臺北:稻鄉,2015。
    薛化元等編,《台灣貿易史》,臺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2008。
    薛月順、許瑞浩、曾品滄編,《從戒嚴到解嚴: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臺北:國史館,2000。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府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1998。

    四、日文專書
    三宅正樹、庄司潤一郎、石津朋之、山本文史編,《検証 太平洋戦争とそ の戦略1:総力戦の時代》,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3。
    中村政則,《戰後史》,日本東京:岩波書店,2007。
    石川忠一,《臺灣警察要論》,臺北:新高堂書店,1915。
    伊藤重郎編,《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1939。
    吉原矩,《燦たり鉄道兵の記録 : 極光より南十字星》,日本:全鉄会本部,1965。老川慶喜,《日本鉄道史 大正昭和篇》,日本:中央公論社,2016。
    作者不詳,《臺灣私設鐵道業務研究會議事錄》,屏東:臺北私設鐵道業務研究會,1938。
    岩崎三吾,《昭和拾八年 製糖會社職員錄》,臺北:臺灣糖業通信社,1943。
    林采成,《戦時経済と鉄道運営: 「植民地」朝鮮から「分断」韓国への歴史的経路を探る》,日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
    門脇源太郎發行,《躍進臺灣の全貌 昭和 16 年版》,東京:金融之世界社,1941。原田勝正,《鉄道と近代化》,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
    財界之日本社編,《「臺灣拓殖」出來るまで 》,東京:財界之日本社,1936。
    高成鳳,《植民地の鉄道》,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6。
    高成鳳,《植民地鉄道と民衆生活:朝鮮、台湾、中国東北》,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99。
    高橋泰隆,《日本植民地鉄道史論——台湾、朝鮮、満洲、華北、華中鉄道 の経営史的研究》,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1995。
    喜安健次郎,《鉄道営業法 上巻》,日本:鉄道青年会出版部,1921。
    湯沢威,《イギリス鉄道経営史》,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1988。
    湯沢威、小池滋、田中俊宏 、松永和生、小野清之等著,《近代ヨーロッパの探究 14-鉄道》,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12。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編,《臺灣史料稿本》,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1895。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ニ於ケル補助鐵道ノ沿革及現况》,臺北:臺灣總督府,194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警察法規(下)》,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17。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警察法規(下)》,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警察法規》,臺北:臺灣警察協會,1941。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臺灣鐵道法規第一編總則》,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20。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臺灣鐵道法規第三編營業》,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4。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臺灣鐵道紀要》,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23。
    遞信省鐵道局編,《鐵道法規類抄》,日本:遞信省鐵道局,1907。
    鴋澤歩,《鉄道のドイツ:帝国の形成からナチス時代、そして東西統一へ》,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20。

    五、英文專書
    Clarence B. Davis and Kenneth E. Wilburn, Jr. with Ronald E. Robins, Railway Imperialism,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91.
    Michael Reilly, Narrow Gauge Railways of Taiwan: Sugar, Shays and Toil, UK: Mainline & Maritime, 2018.
    Lloyd E. Eastman,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1984.

    六、專書單篇論文
    (一)中文
    王克文,〈北伐後國民黨之黨務整理〉,收錄於《汪精衛.國民黨.南京政權》(臺北國史館,2001),頁 155-184。
    王克文,〈寧漢分裂前後之汪精衛〉,收錄於《汪精衛.國民黨.南京政權》 (臺北:國史館,2001),頁 69-120。
    吳鐸,〈臺灣鐵路〉,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編:自強運動(五) 鐵路與電線》,頁 161-202。
    李達嘉,〈商人與政府—一九二四年廣州商團事件原因之探討〉,收錄於《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8),頁 349-362。
    松葉隼,〈殖民地臺灣地方社會的近代交通建構與使用〉,收錄於《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臺灣:稻鄉,2016),頁 243-279。
    林正慧,〈肅諜保防與情治分工〉,收錄於《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 (臺北:國史館,2015),頁 197-250。
    林采成,〈臺中輕鐵(株)的經營分析——軌道、鐵道、汽車〉,收錄於《殖民地臺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之再思考》(臺北:五南,2024),頁 197-231。
    姜皇池,〈國際法下軍事占領制度與臺灣法律地位議題〉,收錄於《軍事佔領下的台灣(1945-1952)》(臺北:社團法人台灣教授協會,2017),頁 1-30。
    洪喜美,〈光復前後中國國民黨臺灣黨務的發展(一九四O—一九四七),收錄於《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6),頁1011-1044。
    莊建華,〈由戰後檔案看二二八事件的鐵路狀況:以鐵路管理委員會為中心的討論〉,收錄於《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8),頁 561-600。
    陳純瑩,〈光復初期臺灣警政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時期為中心的探討〉,收錄於《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頁 21-78。
    陳翠蓮,〈「大中國」與「小台灣」的經濟矛盾——以資源委員會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資源爭奪為例〉,收錄於《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頁 51-78。
    陳儀深,〈二二八事件之原因論述——1947 年官方與民間說法比較〉,收錄於《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研究報告(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21),頁 21-54。
    黃富三,〈「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二二八事件〉,收錄於《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頁 127-168。
    鄭梓,〈國民政府對於收復臺灣之設計——臺灣接管計畫之草擬、爭議與定 案〉,收錄於《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 圖書有限公司,1994),頁 45-77。
    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收錄於《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 有限公司,1994),頁 134-177。
    薛化元,〈從民國建立到民國憲政——中國憲政發展的考察(1912-1949)〉,收錄於《近代國家的形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13),頁 589-609。
    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年臺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收錄於《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頁 261-284。
    蘇瑤崇,〈二二八事件中的軍事部署與鎮壓〉,收錄於《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研究報告(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21), 頁 263-280。

    (二)英文
    Theda Skocpol,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5), pp.3-37.

    七、期刊文章
    小林道彥著,李文良譯,〈後籐新平與殖民地經營——日本殖民政策的形成與國內政治〉,《臺灣文獻》,48:3(南投,1997,9),頁 101-122。
    小金丸貴志,〈匪徒刑罰令與其附屬法令之制定經緯〉,《臺灣史研究》,19: 2(臺北,2012.06),頁 31-98。
    王良卿,〈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後領導制度的轉型(1923-1924)〉,《國史館館刊》,第 44 期(臺北,2015.06),頁 1-46。
    王泰升,〈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的“法律暴力”及其歷史評價〉,《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5 期(臺北,2006.5),頁 1-35。
    王泰升,〈臺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臺大法學論叢》,29:1(臺北,2009.01),頁 1-90。
    李方宸,〈臺灣私設鐵路與糖業鐵路(1910-1945)〉,《臺灣風物》53:3(臺北,2003.09),頁 73-104。
    李永熾,〈「終戰」世界史意義〉,《現代學術研究.戰後台灣歷史省思》,專刊 13(臺北,2004.12)的頁 1-16。
    林山田,〈民國成立至今之特別刑法〉,《臺大法學論叢》,22:1(臺北,1992.12), 頁 179-210。
    林文凱,〈貌合神離之兩岸關係:戰爭前夕福建與臺灣的經建與農業調查之交流(1934-1937)〉,《臺灣史研究》,25:4(臺北,2018.12),頁 119-162。
    林佩欣,〈他山之石:國民政府在臺灣的業務統計體系接收與重建(1945~1949)〉,《興大歷史學報》第 31 期(臺中,2016.12),頁 93-122。
    林果顯,〈戰後台灣的戰時體制(1947-1991)〉,《臺灣風物》,58:3(臺北,2008.09),頁 135-165。
    林桶法,〈從溪口到臺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3 期(臺北,2007.09),頁 89-121。
    林蘭芳,〈戰後初期資源委員會對臺電之接收(1945-1952):以技術與人才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9(臺北,2013 .03),頁 87-135。
    侯坤宏,〈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角色〉,《臺灣史研究》,21:4(臺北,2014.12),頁 1-56。
    洪廣冀、張家綸,〈「建設新臺灣」:黃維炎與戰後臺灣的林業接收〉,《臺灣史研究》29:3(臺北,2022.09),頁 149-199。
    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一九五O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24:2(臺北,1994.06),頁 51-99。
    張淑雅,〈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1950 年 12 月-1951 年 5 月),《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19 期(臺北,1990.06),頁 469-486。
    張淑雅,〈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36 期(臺北,2001.12),頁 231-290。
    梁敬錞,〈開羅會議之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3 期上(臺北,1972.07),頁 1-24。
    莊建華,〈戰後來臺接收官員的分析——以鐵路交通為例的探討〉,《史穗》第 5 期(臺南,2012.06),頁 129-160。
    許雪姬訪問、吳美慧紀錄,〈簡文發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 4 期(臺北,1993.02),頁 41-54。
    陳家豪,〈日治時期在臺日資與民營鐵道業之改革〉,《臺灣學研究》,第 16 期(臺北,2013.2),頁 101-150。
    陳家豪,〈從軍用到民營:日治初期臺灣輕便鐵道的發展(1895-1909)〉,《臺灣文獻》,64:1(臺北,2013.3),頁 79-106。
    陳家豪,〈從產業合理化與交通統制看臺人資本存續:以汽車運輸業為中心(1929-1945)〉,《臺灣史研究》,24:1(臺北,2017.03),頁 77-124。
    陳翠蓮,〈二二八事件後的台灣省政府人事〉,《法政學報》,第 8 期(臺北,1997.08),頁 33-61。
    劉恆妏,〈日據時期台灣之保甲制度〉,《法律學刊》,第 24 期(臺北,1994.06), 頁 437-471。
    歐素瑛,〈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國史館學術集刊》3(臺北,2003.9),頁 201-227。
    蔡龍保,〈日治時期公路運輸之興起與交通體系之變遷(1910-1936)〉,《近代中國季刊》第 156 期(臺北,2004.03),頁 88-121。
    蔡龍保,〈長谷川謹介與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的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六期(臺北,2005.09),頁 61-108。
    蔡龍保,〈評介高成鳳《植民地鉄道と民眾生活──朝鮮、台灣、中國東北》〉,《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 34 期(臺北,2005.12),頁 223-234。
    蔡龍保,〈戰時體制下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的官制改革(1937-1945)〉,《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 42 期(臺北,2009.12),頁 297-326。
    蔡龍保,〈戰時體制下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運輸政策之研究(1937-1945)〉,《成大歷史學報》第 48 號(臺南,2015.06),頁 197-242。
    薛化元,〈戰後臺灣長期戒嚴合法性與正當性的再考察〉,《臺灣風物》,69: 3(臺北,2019.09),頁 97-124。
    薛月順著,〈臺灣入境管制初探-以民國三十八年陳誠擔任省主席時期為例〉,《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 期(臺北,2001.12),頁 225-256。
    蘇瑤崇,〈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佔領體制」與其問題〉,《臺灣文獻》,60:2(臺北,2009.06),頁 19-56。
    蘇瑤崇,〈論戰後(1945-1947)中美共同軍事佔領臺灣的事實與問題〉,《臺灣史研究》,23:3(臺北,2016.09),頁 85-124。
    蘇瑤崇,〈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6(臺北,2014.12),頁 95-134。

    八、學位論文
    (一)中文
    王淑華,〈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李方宸,〈台灣糖業鐵路經營之研究(1946-198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李崇僖,〈日本時代臺灣警察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林亨芬,〈南滿鐵道警備問題與中日交涉(1906-193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8。
    林果顯,〈一九五 O 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林長造,〈台灣鐵路工會變遷與發展——從國家附屬機構邁向自主〉,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俞行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工會組織〉,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勞工研究碩士論文,1977。
    張珈嚴,〈中國國民黨工人部的創立與發展(1924-1928)〉,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張慶隆,〈臺灣縱貫鐵道經營之研究:以「滯貨事件」為中心(1895-192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莊建華,〈戰後初期臺灣鐵路事業之研究(1945-194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郭佩瑜,〈戰後初期台灣省級政府的地位轉變(1945-1953)〉,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陳亮州,〈戰後台灣日產的接收與處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家豪,〈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1903-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純瑩,〈臺灣光復初期之警政(1945~195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陳純瑩,〈臺灣光復初期之警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陳漢璋,〈國軍正規陸軍整編與編餘官兵之安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温文佑,〈戰後臺灣鐵路史之研究—以莫衡擔任鐵路局長時期為例(1949-196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戴子翔,〈戴笠與抗戰時期交警制度之研究(1937-1946)〉,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二)日文
    松葉隼,〈植民地帝国日本の交通形成―台湾における統治と開発―〉,東京:一橋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博士論文,2022。

    九、網路資料
    台湾経済年報刊行会編『台湾経済年報』昭和17年版,国際日本協会,昭和 16-18.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https://dl.ndl.go.jp/pid/1451047 (参照 2024 年 11 月 10 日),頁 727。
    『土木雑誌』18(9),土木雑誌社,1942-09.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https://dl.ndl.go.jp/pid/1618393 (参照 2024 年 11 月 10 日),頁 59。
    大内那翁逸 編『旧帝国陸軍部隊一覧表』,【大内那翁逸】,1994.6.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https://dl.ndl.go.jp/pid/12729636 (参照2024 年 11 月 11 日)。
    田湘波,〈1924-1927 年中國國民黨黨政體制的來源、設計及其特徵〉,《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6 卷 2004,香港。擷取自:http://www.cuhk.edu.hk/ics/2/media/online/0402039.pdf(擷取時間:2025 年 3 月 12 日)
    臺灣省參議會(民國37年2月28日~民國37年2月28日(1948-02-28/1948-02-28))。[主要名稱:國民黨臺灣省鐵路特別黨部舉行成立暨第一屆執監委員宣誓就職 典禮 ] 。《 中 央 研 究 院 數 位 典 藏 》。 https://sinica.digitalarchives.tw/collection_5808278.html(擷取時間:2025 月 4 月 22 日 )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9158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8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800501.pdf7973KbAdobe PDF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