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37
|
| Title: | 殷墟甲骨習刻刻辭的整理與研究 Compilation and Study of Xíkè Practice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from Yinxu |
| Authors: | 沈駿杰 Shen, Jun-Jie |
| Contributors: | 林宏明 Lin, Hung-Ming 沈駿杰 Shen, Jun-Jie |
| Keywords: | 殷墟 甲骨 習刻 村北系 村中南系 Yinxu Oracle bones Scribal practice inscriptions Northern Village lineage Central-Southern Village lineage |
| Date: | 2025 |
| Issue Date: | 2025-09-01 15:17:16 (UTC+8) |
| Abstract: | 「甲骨習刻」係指商代刻手利用占卜後廢置或未經加工之獸骨龜甲,所刻寫的用以練習、示範、遊戲的,不具備占卜、記事、備查之正式功用的刻畫、刻字或刻辭。作為商代文字學習活動之記錄,其長期處於甲骨學研究的邊緣地位,本論文以此為研究對象,整理出八百五十餘版材料,嘗試在「兩系說」理論框架下,建立以字體組類劃分為核心的系統性研究。 本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首章回顧自1930年代以來習刻研究之學術發展,綜覽其自發軔、探索至蓬勃各階段,並評析現有成果於材料掌握與分類上的不足。第二章明確界定「習刻」之定義,建構兩項主要判定標準與若干輔助特徵,並按內容與形式細分為八類,另就辨偽與綴合等問題提出討論。第三與第四章則分別聚焦村北系與村中南系之習刻材料,從材質、文例、辭例、事類、時代、字體與刻手等面向,對各組類進行分類整理與綜合比較,並探討其內在關聯與承繼脈絡。〈下編〉透過重新繪製摹本、校訂釋文與編排字表,進一步呈現材料全貌,補足舊有工具書收錄上的闕漏。 The term “scribal practice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refers to carvings or incised characters made by Shang-dynasty scribes on animal bones and turtle plastrons discarded after divination or left unprocessed. These inscriptions, produced for purposes of practice, demonstration, or even experimentation with a playful dimension, did not serve any formal function of divination, chronicling, or archival reference. As records of scribal learning activities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 these materials have long remained at the margins of oracle bone studies. This thesis takes them as its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organizing more than eight hundred and fifty pieces, and seek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two-lineage hypothesis,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study centered on paleographic classificat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begins with Chapter One that reviews the scholarly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scribal practice inscriptions since the 1930s, surveying the stages from their inception and early explorations to subsequent flourishing. It further provides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existing research,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its limitations in the col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aterials. Chapter Two offers a precise definition of scribal practice inscriptions, articulating two principal criteria together with several auxiliary features for their identific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ent and form, it further subdivides these materials into eight categories, and addresses related issues such as authentic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Chapters Three and Four focus respectively on the scribal practice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Village lineage and the Central-Southern Village linea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terial, textual formulae, divinatory charges, categories of topics, chronological attribution, paleographic styles, and scribal hands, each group is classified, organized, and subjected to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analysis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ir internal interrelations and continuities of transmission. The second part sets forth a more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materials through the redrawing of rubbings, the emendation of transcription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character lists, thereby remedying gaps and rectifying omissions in earlier reference works. |
| Reference: | 參考文獻 (一)古籍 〔西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4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東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東漢〕崔寔撰、石聲漢校注:《四民月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朱傑人、李慧玲整理:《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阮元校刻、蔣鵬翔主編:《阮刻尚書注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 (二)甲骨著錄 郭沫若:《殷契粹編》,東京:文求堂書店,1937年。 董作賓主編:《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甲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董作賓主編:《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1949年。 張秉權:《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1972年。 Hsü Chin-hsiung許進雄. The Menzies Collection of Shang Dynasty Oracle Bones, Volume. II: The Text《明義士收藏甲骨釋文篇》. Toronto: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1977. 郭沫若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1983年。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丁編·甲骨坑層之二·十三次至十五次出土甲骨(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鍾柏生主編:《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乙編·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主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上海博物館編、濮茅左編著、謝海元裱搨:《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周忠兵:《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呂靜主編、葛亮編著:《復旦大學藏甲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黃天樹主編:《甲骨文摹本大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馬衡卷)》,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謝伯殳卷)》,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三)專書 丁 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安陽大司空——2004年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種外記事刻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蘊智:《殷商甲骨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任占鵬:《敦煌蒙書校釋與研究:習字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23年。 宋鎮豪、劉源:《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宋鎮豪:《夏商周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李 凱:《魏晉以前的書法藝術》,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李宗焜:《當甲骨遇上考古——導覽YH127坑》,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 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李學勤:《李學勤早期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增訂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李學勤:《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霜潔:《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孟世凱:《甲骨學小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林宏明:《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臺北:萬卷樓,2011年。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獻⑩》,上海、莫斯科: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1998年。 姚 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姚孝遂、肖丁合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郅晓娜:《金璋的甲骨收藏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唐 蘭:《天壤閣甲骨文存並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徐舒中:《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 常玉芝:《商代史(卷八)·商代宗教祭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張世超:《殷墟甲骨字迹研究——𠂤組卜辭篇》,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張德芳主編,李迎春著:《居延新簡集釋(三)》,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年。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攷釋》,東京:文求堂書店,1933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考釋》,東京:文求堂書店,1937年。 郭青萍:《〈洹寶齋所藏甲骨〉解讀》,北京: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2007年。 陳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北京:綫裝書局,2010年。 陳煒湛、唐鈺明編著:《古文字學綱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董作賓:《甲骨學六十年》,《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劉延常主編:《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5:山東上》,北京:科學出版社、龍門書局,2018年。 劉風華:《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辭整理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劉淵臨:《卜用甲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蹟之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 劉義峰:《無名組卜辭的整理與研究》,北京:金盾出版社,2014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彙編(釋文與考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鄭阿財、朱鳳玉:《敦煌蒙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 謝明文:《商代金文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 魏慈德:《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研究》,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嚴一萍:《甲骨學(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饒宗頤:《殷代卜辭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White, William Charles. Bon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Bone Material from Northern Honan, Dating about the Twelfth Century, B.C.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45. (四)期刊論文及專書篇目 丁聲樹、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補證〉,《責善半月刊》第2卷22期,成都:私立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2年2月,頁22—2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劉一曼、郭鵬):〈1991年安陽花園莊東地、南地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第6期,1993年6月,頁488—499。 方稚松:〈申論甲骨文中的「帀」當讀為「師」——兼談構字部件語義相通的漢字結構類型〉,《出土文獻(第十二輯)》,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頁1—13。 方稚松:〈關於甲骨文「叀」字構形的再認識〉,《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2期,2015年3月,頁90—97+160。 方稚松:〈釋甲骨文中的「互」及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一本第一分,2020年3月,頁1—31。 牛王崗:〈基於甲骨文史料的商代書寫教育研究〉,《書法》2025年第6期,2025年6月,頁88—91。 王子楊:〈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絶大多數當釋爲「同」——兼談「凡」、「同」之別〉,《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6—30。 王建軍:〈殷周時期「虢族」「虢國」及相關問題研究〉,《中原文物》2020年第4期,2020年8月,頁136—144。 王蘊智:〈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牛骨刻辭的性質及幾處語詞的釋讀〉,《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第17輯)》2021年第1期,2021年12月,頁138—145。 左勇、辛悅:〈殷墟甲骨文倒書現象研究〉,《文獻》2024年第1期,2024年1月,頁4—18。 白玉崢:〈摭續著錄之偽造片〉,《中國文字(新十六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頁223—225。 白軍鵬:〈漢代習字簡初探〉,《出土文獻(第十五輯)》,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頁308—319。 任占鵬:〈唐五代習字法「順朱」的具體形式——以敦煌寫本《千字文》為中心〉,《中國俗文化研究(第二十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頁71—88。 朱歧祥:〈甲骨辨偽——讀《殷墟甲骨輯佚》〉,《中國文字(新三十五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頁1—42。 朱建華:〈商周書法教育考論〉,《書畫藝術學刊》第16期,2014年7月,頁21—44。 朱鳳瀚:〈重讀小臣𤖣骨版刻辭〉,《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頁4—10。 朱鳳瀚:〈黃組卜辭中的「 巫九 」試論〉,《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158—165。 朱德熙:〈說「屯(純)、鎮、衠」——為《唐蘭先生紀念論文集》作〉,《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古文字論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頁173—184。 何 崝:〈商代文字來源缺失環節的域外覓蹤——兼論三星堆器物刻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2001年7月,頁60—71。 何毓靈、何巧娟:〈陳夢家舊藏三片卜骨新識〉,《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頁460—464。 何毓靈:〈河南安陽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考古》第3期,2018年3月,頁116—120。 吳振武:〈《合》33208號卜辭的文字學解釋〉,《史學集刊》第1期,2000年2月,頁20—23。 吳振武:〈「 」字的形音義〉,《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139—148。 吳盛亞:〈甲骨文「 」字補釋〉,《江漢考古》2025年第1期,2025年2月,頁174—178。 吳雪飛:〈殷墟四盤磨「易卦」卜骨及相關問題研究〉,《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頁474—486。 宋雅萍:〈背甲新綴十二例〉,《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六期,2012年3月,頁1—34。 宋鎮豪:〈商代的王畿、四土与四至〉,《南方文物》1994年第1期,1994年3月,頁48、55—59。 宋鎮豪:〈試論殷墟武官大墓的年代和性質〉,《文博》1988年第1期,1988年3月,頁29—36。 李宗焜:〈卜辭所見一日內時稱考〉,《中國文字(新十八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頁173—208。 李宗焜:〈沚戛的軍事活動與敵友關係〉,《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頁71—92。 李愛輝:〈淺析甲骨文中的「 𠭰」〉,《出土文獻研究(第二十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頁23—31。 李學勤:〈兮甲盤與駒父盨〉,《新出青銅器研究(增訂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頁117—123。 李學勤:〈甲骨文的同版異組現象〉,《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75—77。 李學勤:〈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新出青銅器研究(增訂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頁6—12。 李學勤:〈殷墟甲骨分期的兩系說〉,《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26—30。 李學勤:〈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957年第3期,1957年9月,頁119—130。 李學勤:〈新出應公鼎釋讀〉,《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4。 李學勤:〈談安陽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11期,1956年11月,頁16—17。 李學勤:〈論美澳收藏的幾件商周文物〉,《文物》1979年第12期,1979年12月,頁72—76。 李學勤:〈論殷代親族制度〉,《文史哲》1957年第11期,1957年11月,頁31—37。 李學勤:〈鄭州二里崗字骨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一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頁1—5。 李學勤:〈魯方彝與西周商賈〉,《史學月刊》1985年第1期,1985年1月,頁31—34。 李學勤:〈關於甲骨的基礎知識〉,《歷史教學》1959年第7期,1959年7月,頁20—22。 李學勤:〈釋郊〉,《李學勤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頁162—166。 李霜潔:〈何組胛骨綴合一則〉,《出土文獻》2020年第2期,2020年6月,頁23—28+154—155。 杜金鵬:〈試論商「賈」〉,《中國史研究》2024年第3期,2024年8月,頁80—91。 沈 培,〈釋甲骨文、金文與傳世典籍中跟「眉壽」的「眉」相關的字詞〉,《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頁19—46。 沈 培:〈甲骨文「巳」、「改」用法補議〉,《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頁37—64。 沈 培:〈申論殷墟甲骨文「气」字的虛詞用法〉,《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2022年第1期,2002年10月,頁11—28。 肖 楠:〈《小屯南地甲骨》綴合篇〉,《考古學報》1986第3期,1986年7月,頁265—306。 周汝昌:〈𦘔學——中國書道〉,《中國文化》1990年第1期,1990年7月,頁27—36。 周忠兵:〈一版甲骨新綴及相關問題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三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頁105—111。 周忠兵:〈甲骨新綴十一例〉,《殷都學刊》2007年第2期,2007年6月,頁34—37。 周忠兵:〈試說甲骨中的異代使用問題〉,《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頁625—633。 林 澐:〈小屯南地發掘與殷墟甲骨斷代〉,《古文字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111—154。 林 澐:〈無名組卜辭中父丁稱謂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25—39。 林 澐:〈說戚、我〉,《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198—205。 林 聲:〈雲南永勝縣彝族(他魯人)「羊骨卜」的調查和研究〉,《考古》1964年第2期,1964年2月,頁98—102。 林宏明:〈賓組卜骨骨邊「干支」刻辭現象探究〉,《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六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頁25—47。 金宇祥:〈先秦兩漢出土材料中的漢字教育〉,《華文世界》第134期,2024年12月,頁194—204。 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姚孝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9—33。 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責善半月刊》第2卷第19期,成都:私立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1年12月,頁2—4。 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證〉,《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4年,頁369—382。 胡厚宣:〈甲骨學緒論〉,《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5年,頁421—442。 胡厚宣:〈重論「余一人」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頁15—33。 胡厚宣:〈臨淄孫氏舊藏甲骨文字考辨〉,《文物》1973年第9期,1973年9月,頁52—60+75。 胡厚宣:〈釋「余一人」〉,《歷史研究》1957年第1期,1957年2月,頁75—78。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人文科學》1956年第1期,1956年1月,頁49—86。 孫亞冰:〈由一例合文談到卜辭中的「叀吉」〉,《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頁143—165。 孫亞冰:〈殷墟卜辭「肩告于大邑商」含義探析〉,《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第21輯)》2023年第1期,2023年5月,頁29—37。 孫亞冰:〈讀《村中南》札記三則〉,《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2016年9月,頁217—219。 展 翔:〈殷商犬官發展研究〉,《中原文物》2024年第5期,2024年10月,頁58—65。 徐寶貴:〈甲骨文「彖」字考釋〉,《考古》2006年第5期,2006年5月,頁59—62。 袁倫強:〈甲骨文「履」字補釋〉,《出土文獻》2022年第2期,2022年6月,頁43—50+154。 袁倫強:〈甲骨文考釋二則(釋「狗」、釋「盧」「盧豕」)〉,《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頁249—257。 馬得志、周永珍、張雲鵬:〈一九五三年安陽大司空村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5年第1期,1955年9月,頁25—90+211—248。 馬智忠:〈歷無名間類卜辭再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頁71—90。 常玉芝:〈「祊祭」卜辭時代的再辨析〉,《甲骨文與殷商史(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頁160—184。 張 昂:〈殷墟甲骨刻辭的「倒書」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頁77—118。 張 昂:〈釋甲骨文中的「鈴」字〉,《出土文獻》2021年第4期,2021年12月,頁59—71+155。 張大順、千代輝:〈關於甲骨文書契練習方法與分類的初探——從《甲骨文合集》22507習刻骨中的兩個圖形說起〉,《2018中國文字·書法論壇論文集》,鄭州:中州出版社,2018年,頁209。 張玉金:〈談甲骨文「在+地名+官名+人名」結構——也談「在□田 」一語的含義〉,《古漢語研究》2024年第2期,2024年4月,頁57—66+127—128。 張宇衛:〈「翦」字新詮:兼說卜辭「鬳小臣、小妾」〉,《中正漢學研究》2020年第2期,2020年12月,頁107—136。 張俊成:〈甲骨文釋讀二則〉,《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頁258—266。 張軍濤:〈釋甲骨文「斧枲」——兼論殷商大麻栽培技術〉,《中國農史》2016年第5期,2016年10月,頁15—21。 張惟捷、宋雅萍:〈從一版新材料看甲骨文家譜刻辭的真偽問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頁20—29。 張惟捷:〈史語所藏「類家譜」甲骨刻辭新探〉,《出土文獻》2024年第1期,2024年3月,頁1—10+169。 張惟捷:〈史語所藏殷墟甲骨目驗校訂九則〉,《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頁233—249。 張惟捷:〈甲骨文研究二題——說與(助)〉,《殷都學刊》2013年第3期,2013年9月,頁1—12。 張惟捷:〈安陽大司空村新出牛骨刻辭考釋與性質試探〉,《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九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頁215—233。 張惟捷:〈讀契札記五則〉,《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頁158—171。 曹定雲、劉一曼:〈殷人卜葬與避「復日」——《庫方》985+1106辭義辨正〉,《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頁294—298。 曹錦炎:〈甲骨文地名字構形試析〉,《甲骨文與殷商文化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37—48。 莫伯峰:〈甲骨卜辭不同字體共版情況的整理與研究〉,《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頁215—232。 許子瀟:〈商周時期顱骨刻辭材料整理〉,《出土文獻》2020年第2期,2020年6月,頁1—15+154。 許進雄:〈甲骨綴合新例〉,《中國文字(新一期)》,三藩:藝文印書館,1980年,頁65—98。 連劭名:〈殷墟卜辭中的四戈與四巫〉,《殷都學刊》2008年第4期,2008年12月,頁1—2。 郭沫若:〈釋支干〉,《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頁155—340。 陰崔雪:〈出土文獻與中國教育史研究的改進〉,《教育學報》第18卷第4期,2022年8月,頁182—195。 陳 劍:〈「邍」字補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128—134。 陳 劍:〈甲骨金文「 」字補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頁99—106。 陳 劍:〈甲骨金文用為「遊」之字補說〉,《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頁1—46。 陳 劍:〈釋「疌」及相關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258—279。 陳 劍:〈釋「琮」及相關諸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頁273—316。 陳松茂:〈殷墟甲骨文字辨偽初論〉,《廈門圖書館聲》第2卷第3期,1933年3月,頁6—7。 陳逸文:〈《殷虛文字甲編》新綴十二組〉,《淡江中文學報》第29期,2013年12月,頁373—405。 陳煒湛:〈讀契雜記〉,《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51—54。 傅斯年:〈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年,頁387—404。 單育辰:〈說「兕」「象」——「甲骨文所見的動物」之六〉,《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2期,2015年5月,頁41—53。 喻遂生:〈甲骨文「暨」連詞用法說〉,《古漢語研究》2013年第4期,2013年12月,頁64—68+96。 彭邦炯:〈書契缺刻筆畫再探索〉,《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頁191—201。 曾憲通:〈漢字起源的探索〉,《中國語言學報》第4期,1991年10月,頁202—211。 湯 銘:〈試探牛肋骨刻辭的貞卜意義〉,《古文字與殷商史(新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頁176—185。 程 浩:〈說「帀」〉,《漢字漢語研究》2023年第2期,2023年6月,頁37—46+127。 程鵬萬:〈文峰塔出土青銅器銘文中的「保」字〉,《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2017年第2期,2017年12月,頁41—43。 馮 時:〈殷代占卜書契制度研究〉,《探古求原——考古雜誌社成立十周年紀念學術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頁66—102。 黃天樹:〈甲骨新綴廿二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44—54。 黃天樹:〈非王「劣體類」卜辭〉,《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頁112—117。 黃天樹:〈殷墟甲骨卜辭釋讀三則〉,《古文字研究(第三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頁1—4。 黃天樹:〈殷墟甲骨文驗辭中的氣象紀錄〉,《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9月,頁35—72。 黃天樹:〈談殷墟卜辭中的師組肥筆類卜辭〉,《文博》1997年第2期,1997年4月,頁15—18。 黃天樹:〈關於商代文字書寫與契刻的幾個問題〉,《中國詩歌研究(第十八輯)》2019年第1期,2019年6月,頁1—14。 黃錫全:〈甲骨文中究竟有沒有「稻」字〉,《出土文獻》2022年第4期,2022年12月,頁34—50+154。 塗白奎:〈《季姬方尊》銘文釋讀補正〉,《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頁111—112。 楊蒙生:〈紐約蘇富比2015春季拍賣會所見部分中國古文字資料簡編〉,《古文字與殷商史(新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頁282—299。 葛 亮:〈一百二十年來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統計〉,《漢字漢語研究》2019年第4期,2019年12月,頁33—54+125。 董作賓:〈卜辭中所見之殷曆〉,《安陽發掘報告(第三期)》,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1年,頁481—522。 董作賓:〈中華民國十七年十月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9年,頁3—36。 董作賓:〈方法斂博士對於甲骨文字之貢獻〉,《國立北平圖書館圖書季刊》新第2卷第3期,1940年9月,頁297—324。 董作賓:〈甲骨文研究的擴大〉,《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年,頁411—422。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3年,頁323—424。 董作賓:〈甲骨實物之整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本:慶祝趙元任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8年,頁909—921。 董作賓:〈殷虛文字中之「人猿圖」〉,《中國文字》第2冊,1961年1月,總頁181—186。 董作賓:〈釋後岡出土的一片卜辭〉,《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上海: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3年,頁705—708。 裘錫圭:〈 器探研〉,《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172—182。 裘錫圭:〈甲骨綴合拾遺〉,《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31—44。 裘錫圭:〈殷墟甲骨文字考釋(七篇)〉,《裘錫圭先生學術文集·甲骨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350—361。 裘錫圭:〈關於殷墟卜辭的「瞽」〉,《裘錫圭先生學術文集·甲骨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510—515。 裘錫圭:〈釋「柲」〉,《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51—71。 詹鄞鑫:〈卜辭訓詁四則〉,《語言研究》1984年第1期,1984年5月,頁85—89。 詹鄞鑫:〈甲骨文字考釋二則〉,《語言研究》1986年第2期,1986年11月,頁186—188。 鄒芙都、唐英傑:〈「封疆」與晚商疆域形態〉,《歷史研究》2024年第6期,2024年6月,頁102—125+190—191。 雷煥章:〈兕試釋〉,《中國文字(新八期)》,舊金山:藝文印書館,1983年,頁84—110。 寧鎮疆:〈也論「余一人」問題〉,《歷史研究》2018年2期,2018年4月,頁169—179。 趙 鵬:〈從胛骨鑽鑿布局再談師組、賓組、歷組卜辭的關係〉,《古文字研究(第三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頁99—104。 趙 鵬:〈截鋸甲骨探微〉,《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頁500—522。 趙銓、鍾少林、白榮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考古》第1期,1982年1月,頁85—91。 劉 桓:〈甲骨文字考釋(四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頁46—50。 劉 釗:〈甲骨文「害」字及从「害」諸字考釋〉,《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頁106—115。 劉 釗:〈保〉,《辭書研究》2023年第6期,2023年11月,頁117—120。 劉 釗:〈談甲骨文中的「倒書」〉,《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55—59。 劉 釗:〈談新發現的鹿角骨刻辭〉,《出土文獻》2020年第1期,2020年3月,頁37—43+155。 劉 菲:〈國圖藏善齋甲骨舊拓本《書契叢編》批注述要〉,《文津學志(第十一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頁59—72。 劉 影:〈甲骨卜辭中的祭祀對象「保」〉,《古文字研究(第三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頁82—86。 劉 影:〈幾組綴合為甲骨學研究提供的新材料〉,《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2期,2016年3月,頁106—111。 劉一曼:〈殷墟獸骨刻辭初探〉,《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頁113—121。 劉一曼:〈試論殷墟甲骨書辭〉,《考古》1991年第6期,1991年6月,頁546—554+572。 劉一曼:〈論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的刻辭甲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17—24。 劉風華:〈《小屯南地甲骨》2667版新探〉,《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頁106—115。 劉風華:〈殷墟甲骨歷無類卜辭新見「母辛」稱謂研究〉,《中原文物》2024年第5期,2024年10月,頁84—91。 劉風華:〈殷墟村南系列甲骨綴合4組〉,《中國文字研究》2007年第1輯,2007年9月,頁19—25。 蔡哲茂:〈《甲骨文合集》辨偽舉例〉,《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417—441。 蔡哲茂:〈甲骨文四方風名再探〉,《甲骨文殷商史(新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166—188。 蔡哲茂:〈書評:《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辨偽舉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2期,2011年1月,頁291—306。 蔡哲茂:〈說甲骨文北方風名〉,《東華漢學》第18期,2013年12月,頁1—24。 蔣玉斌:〈甲骨所見文辭及人工痕跡的分層次動態觀察〉,《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通訊》總第31期,2023年7—8月,頁38—45。 蔣玉斌:〈記一版罕見的歷類背甲刻辭〉,《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總第162期,2012年7月,頁103—107。 蔣玉斌:〈綴玉聯珠:甲骨綴合120年〉,《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十二輯)》,成都:巴蜀書社,2020年,頁16—37。 蔣玉斌:〈說《合集》35261逐麋大骨綴合的問題〉,《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頁292—299。 蔣玉斌:〈說甲骨文所謂「孫」字〉,《甲骨學暨高青陳莊西周城址重大發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7月,頁243—245。 蔣玉斌:〈談談甲骨文摹寫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重要字形信息〉,《出土文獻》2021年第1期,2021年3月,頁27—41+145—155。 韓曈曈:〈商代甲骨卜辭中的「四戈」問題補議〉,《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頁333—343。 嚴一萍:〈甲骨卜辭七集中孫氏藏甲骨的真偽問題〉,《中國文字》第52冊,1974年6月,總頁5729—5741。 饒宗頤:〈四川縱目人傳說與殷代西南地名——揭開卜辭奇字 之謎〉,《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2期,1994年4月,頁30—34。 饒宗頤:〈談古代神明的性別——東母西母說〉,《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一·史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214—219。 饒宗頤:〈談印度河谷圖形文字〉,《梵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347—378。 黨相魁:〈讀《洹》札記〉,《安陽甲骨學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頁11—19。 ﹝日﹞三田史学会編:〈二〇〇三年度修士論文要旨;二〇〇三年度卒業論文題目〉,《史学》第73卷第1号,2004年6月,頁120—146。 ﹝日﹞田中春香:〈殷墟甲骨占卜における材質選択について:背甲甲骨の刻辞内容と「習刻」に焦点をあてて〉,《民族考古:大学院論集》6,2002年5月,頁114—119。 ﹝日﹞伊藤道治:〈天理参考館所蔵の甲骨について〉,《ひとものこころ》第1期第5巻-甲骨文字,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7年,頁189。 ﹝日﹞松丸道雄:〈介紹一片四方風名刻辭骨——兼論習字骨與「典型法刻」的關係〉,《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83—87。 ﹝日﹞松丸道雄:〈殷代の学書について-甲骨文字における“習刻”と“法刻”-〉,《書学書道史研究》第10号,2000年9月,頁3—17。 〔日〕井上聰:〈商代廟號新論〉,《中原文物》1990年第2期,1990年7月,頁54—60。 〔日〕松丸道雄、陳維廉譯、陳應年校:〈甲骨文偽造問題新探〉,《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頁380—400。 〔日〕松丸道雄、劉明輝譯、東由校:〈散見於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頁215—228,圖頁1—69。 〔波〕歐瑞安(Marian Olech):〈卜辭「焚」字異體所呈現甲骨文用字表詞的特點〉,《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頁265—275。 〔美〕夏含夷(Shaughnes sy,Edward L.):〈試論「鄉」字在何組卜辭裏的一種特殊用法〉,《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頁159—166。 Smith, Adam. “The Ernest K. Smith Collection of Shang Divination Inscription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the Evidence for Scribal Training at Anyang.” in Matthew T. Rutz, Morag Kersel ed., Archaeologies of Text: Archaeology, Technology and Ethics, Oxford: Oxbow Books, 2014, 121-141. Smith, Adam. “The Evidence for Scribal Training at Anyang.” in Li feng and David Prager Branner ed.,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Studies from the Columbia Early China Seminar,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173-205. (五)學位論文 吳丹丹:《南京博物院藏甲骨已公佈部分的整理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4年。 吳品婕:《史語所「甲骨卜辭殘片」的整理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 宋雅萍:《殷墟YH127坑背甲刻辭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宋雅萍:《商代背甲刻辭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李詩潔:《黃類卜辭字形整理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杜延峰:《甲骨祭祀刻辭研究——以「河」「岳」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 林宏明:《小屯南地甲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林 澐:《甲骨文斷代中一個重要問題的再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1965年。 門 藝:《殷墟黃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鄭州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紀 帥:《師類甲骨資料整理與分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徐明波:《殷墟黃組卜辭斷代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秦建琴:《歷類卜辭綜述》,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秦 楓:《殷墟YH127坑龜腹甲界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4年。 馬智忠:《殷墟無名類卜辭的整理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崎川隆:《賓組甲骨文字體分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康烜黃:《𠂤組甲骨文字體分類定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張 昂:《何類甲骨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23年。 張軍濤:《何組卜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莫伯峰:《殷墟甲骨卜辭字體分類的整理與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許富晶:《殷商甲骨文習刻文字研究——《小屯南地甲骨》選釋》,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9年。 陰崔雪:《基於甲骨文的殷商學校教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陳逸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墟第一到九次發掘所得甲骨之整理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趙紅蕾:《甲骨刻辭辨偽研究成果彙總及相關問題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2016年。 齊樂園:《甲骨文習刻研究》,重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蔣玉斌:《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戴裕洲:《秦漢習字簡牘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20年。 鐘曉婷:《屈萬里先生《殷虛文字甲編考釋》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日﹞田中春香:《甲骨文における「習刻」について-殷墟甲骨文字長幅比の検討を通して-》,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民族学考古学研究室修士論文,2004年。 (六)會議論文 李雪山、呂金明:〈《洹寶齋所藏甲骨》存疑片辨證〉,《紀念甲骨文發現12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濟南: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山東博物館,2024年7月26—28日,頁193—204。 沈駿杰:〈從殷墟到敦煌:出土文獻所見習字與師徒傳授制度初探〉,「第十三屆漢字與漢字教育國際研討會」,檀香山: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2024年2月16—17日。 周忠兵:〈說一版歷組背甲刻辭〉,《紀念甲骨文發現12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濟南: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山東博物館,2024年7月26—28日,頁440—442。 林宏明:〈東京大學考古學研究室藏甲骨釋文校訂〉,《第三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2025年5月2、3日,頁89—109。 孫 鶴:〈從甲骨習刻文字看殷商時代的書法教育——以《小屯南地甲骨考釋》所列習刻為例〉,《第三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慈濟大學、東華大學、中國文字學會,2020年12月,頁199—224。 郭靜云:〈商文明銅戈的器型來源與功能的演化〉,《第三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2024年6月1—2日,頁227—256。 陳逸文:〈何組卜辭中的習刻刻辭〉,《2014第十一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清代學術研究中心、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2014年12月,頁103—132。 葛 亮:〈從YH127家譜刻辭看《英》2674、《合》14925等版的性質與字體〉,《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2019年10月18—19日。 劉風華:〈殷墟習刻甲骨補論〉,《中國文字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鄭州: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2019年10月12—13日,頁468—475。 蔡哲茂:〈釋「」〉,《第三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2023年6月3—4日,頁73—90。 蔡哲茂:〈釋甲骨文敦字的兩個異體—「 」、「 」與「 」字〉,《第三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2024年6月1—2日,頁119—131。 蔣玉斌:〈殷墟胛骨短竪溝的證認及其甲骨學意義〉,廈門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系列講堂第一講,2022年12月11日。 鐘曉婷:〈談《殷虛文字甲編》中的習刻卜辭〉,《第十三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1年5月14日,頁43—58。 (七)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網址:https://museum.sinica.edu.tw/collection/7/item/9/。 李愛輝:〈甲骨新綴十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9743.html,2024年3月1日。 沈駿杰:〈甲骨試綴第一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8962.html,2023年10月20日。 沈駿杰:〈甲骨試綴第二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0516.html,2024年8月13日。 沈駿杰:〈甲骨試綴第三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0722.html,2024年9月17日。 沈駿杰:〈甲骨試綴第四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2382.html,2025年4月8日。 沈駿杰:〈甲骨試綴第六~八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3013.html,2025年8月2日。 林宏明:〈甲骨新綴第417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942.html,2013年4月22日。 林宏明:〈甲骨新綴第487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4053.html,2014年6月4日。 河南博物院:「藏品精萃—甲骨簡牘」,網址:https://www.chnmus.net/ch/collection/boutique/index.html?dictionaryValues=type_甲骨简牍&dictionaryValues=years_商&word=&pageIndex=。 郅晓娜:〈家譜刻辭百年研究综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xianqin.org/paper/zhixiaona20121231_no1.pdf,2012年12月31日。 展 翔:〈河南博物院網站公佈甲骨彩照校重及綴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9940.html,2024年4月14日。 殷德昭:〈黃組甲骨綴合十則(附綴合修正二則及綴合建議二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7646.html,2016年12月15日。 張軍濤:〈何組甲骨新綴十九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460.html,2009年4月22日。 陳年福:〈甲骨文試綴一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909.html,2013年2月24日。 楊 熠:〈甲骨綴合第225—230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7935.html,2023年2月11日。 葛 亮:〈一百二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統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2611.html,2025年6月4日。 趙 鵬(布衣山水):〈從一版胛骨看出組二類與何組刻手的師承〉,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871,2016年8月1日。 劉 源:〈歷年來殷墟甲骨科學發掘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s://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jgyj/172.html,2005年5月12日。 CADAL Project. Special Collection of Oracle Bones by Members of CADAL Project. http://115.236.46.131:10085/special/oraclebones/index.html.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 A.W. Bahr Papers. https://asia.si.edu/research/archives/search/ead_collection:sova-fsa-a2001-14/. Sotheby's. Inscriptions: History as Art/Lot106. A GROUP OF THIRTY-FOUR ORACLE BONES WITH INSCRIPTIONS SHANG DYNASTY, 13TH-11TH CENTURY BC. 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5/inscriptions-history-as-art-n09337/lot.106.html.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Collection-Asian Art-Oracle bone fragment.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q=Oracle+Bon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Digital Library: Hopkins Oracle Bone Collection. https://cudl.lib.cam.ac.uk/search?FacetCollection=&author=&keyword=Hopkins%20Oracle%20Bone%20Collection&language=&location=&page=1&place=&shelfLocator=&subject=&title=. (八)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網址:https://ndweb.iis.sinica.edu.tw/ihparchaeo/index.jsp。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甲骨世界」,網址:http://read.nlc.cn/specialResourse/jiaguIndex。 秦培超:「鏡原甲骨數字平台」,網址:https://oracular.azurewebsites.net。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綴玉聯珠——甲骨綴合信息庫」,網址:http://www.fdgwz.org.cn/ZhuiHeLab/Home。 |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11151024 |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1151024 |
| Data Type: | thesis |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 File |
Size | Format | |
| 102401.pdf | 152445Kb | Adobe PDF | 3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