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405/149442 (79%)
Visitors : 78402286      Online Users : 1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913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33


    Title: 南洋熱:中、臺、星馬華文報刊的「南洋」知識與敘事(1920-1957)
    Nanyang Fever: The “Nanyang” Knowledge and Narratives in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from China, Taiwan, British Malaya, and Singapore (1920–1957)
    Authors: 黃國華
    Ng, Kok-Hwa
    Contributors: 周志煌
    高嘉謙

    Chou, Chih-Huang
    Ko, Chia-Cian

    黃國華
    Ng, Kok-Hwa
    Keywords: 南洋
    南方
    《南洋研究》
    《臺灣民報》
    知識
    敘事
    Nanyang
    South
    The Nanyang Research
    Taiwan Min Pao
    Knowledge
    Narrative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5:16:17 (UTC+8)
    Abstract: 20世紀上半葉,隨著中國民族主義興起、日本殖民版圖不斷向南擴張、海外華人大規模跨境遷徙,「南洋」、「南方」與「華僑」成為各地華文媒體熱門關鍵詞。東亞、東南亞華人知識份子幾乎同時頻頻凝望南洋,視線交錯,各自開展疆域、民族和語文思辨,集體建構互有交集的熱帶文史,筆者認為值得進一步探討此現象的形成、動向跟影響。
    本博論為跨地域(中國、臺灣、星馬)和跨領域(文學、史學與傳播學)研究,試圖考察20世紀20至50年代,上海《南洋研究》、《南洋情報》、《良友》畫報;臺灣《三六九小報》、風月報系、《臺灣(新)民報》;星馬《南洋學報》、《南洋雜誌》、《馬來亞少年》,如何有規模地產出南洋知識與敘事(文藝欄位為主),解析各地南方話語之間的間距和交匯,探討身處不同位置的華人知識份子,何以同時競相敘述南洋,思索危機時刻下各式問題:地緣政治、疆域想像、國族身份、離散經驗、文化認同等。本博論分成「民國時期上海篇」、「日治時期臺灣篇」、「建國前夕星馬篇」三大論述板塊,探析「中國殖民南洋論」、「南進論」、「本土論」如何分別對中、臺、星馬文人構成觀看和詮釋南方的框架,作出以南洋為對象的知識建構和文學實踐,進一步觀察他們對於橫跨東亞、東南亞的「南洋熱」給予怎樣回應,或是響應,或是抗拒。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ising Chinese nationalism, Japan’s continuous southward colonial expansion, and mass transborder migr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terms such as “Nanyang,” “the South,” and “overseas Chinese” emerged as key buzzwords in Chinese-language media across regions. During this period,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 the Nanyang, yet articulated divergent perspectives on issues of territory, ethnicity, and language. Through this collective intellectual engagement, they constructed an interconnected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iscourse pertaining to the tropics. This phenomenon—its formation, trends, and impact—merits deeper academic examin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dopts a cross-regional (China, Taiwan, Malaya and Singapo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ture, history, and media studies) approach to examine how Chinese-language publications from the 1920s through the 1950s systematically produced knowledge and narratives about the Nanyang, primarily through their literary columns. The analyzed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Nanyang Research, Nanyang Qingbao, and The Young Companion (Shanghai); San Liou Chiou Tabloid, the Fong Yueh series magazines, and Taiwan Min Pao (Taiwan Shin Min Pao) (Taiwan); as well as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The Nanyang Miscellany, and Young Malayans (Malaya and Singapore).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divergences and convergences in Southern discourses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and examines why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different locales were simultaneously compelled to narrate the Nanyang while addressing pressing contemporary concerns: geopolitics, territorial imagination, national identity, diaspora experience, and cultural belonging. The dissertation is organized into three parts: “Republican-Era Shanghai,”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and “Pre-Independence Malaya and Singapore.” It investigates how the discourses pertaining to “China colonized Nanyang”, “Nanshin-ron”, and “Localization” respectively shaped the frameworks through which intellectuals in these regions viewed and interpreted the South, constructing knowledge and engaging in literary practices centered on the Nanyang. Furthermore, it examines their responses—whether embracing or resisting—to the “Nanyang Fever” that swept across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Reference: 一、報刊資料
    《南洋研究》(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部,1928-1944)。
    《南洋情報》(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南洋美洲文化事業部,1932-1933)。
    《良友》(上海:良友圖書印刷有限公司,1926-1945)。
    《南洋奇觀》(上海:良友圖書印刷有限公司,1932)。
    《三六九小報》(臺南:三六九小報社,1930-1935)。
    《風月.風月報.南方》(臺北:風月俱樂部,1935-1944)。
    《臺灣(新)民報》(東京:臺灣民報社,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23-1944)。
    《南洋學報》(新加坡:南洋學會,1940-)。
    《南洋雜誌》(新加坡:南洋書局,1946-1948)。
    《馬來亞少年》(新加坡:南洋書局,1946-1957)。
    《良友畫報》影印合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耿素麗、章鑫堯彙編:《南洋史料》(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三六九小報》影印合訂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二、專書著作
    Derek Heng, Syed Muhd. Khairudin Aljunied eds., Reframing Singapore: Memory-Identity-Trans-Regionalism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9).
    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8).
    Melissa Macauley, Distant Shores: Colonial Encounters on China’s Maritime Fronti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21)
    Natascha Gentz and Catherine Vance Yeh eds., China and the World - the World and China: Essays in Honor of Rudolf G. Wagner: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Late Imperial China (Gossenberg: Ostasien Verlag, 2019).
    Shelly Chan, Diaspora’s Homeland: Modern China in the Age of Global Migration (Durham,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8).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
    Timothy P. Barnard, Nature’s Colony: Empire, N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the 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 (Singapore: NUS Press, 2016).
    William A. Rossi Malabar著,老雅編譯:《腳.鞋.性》(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97)。
    William A. Rossi, The Sex Life of the Foot and Shoe (Malabar, Florida: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上海書店,1984)。
    中國華僑歷史學會,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編:《僑史研究十年——中國華僑歷史成立十週年紀念刊》(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
    中村孝志著,卞鳳奎譯:《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2)。
    巴赫金(Mikhail Bakhtin)著,劉虎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3)。
    王德威、高嘉謙、胡金倫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臺北:聯經出版,2016)。
    王潤華:《華文後殖民文學——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臺北:文史哲,2001)。
    王潤華:《魚尾獅.榴槤.鐵船與橡膠樹》(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
    王潤華,南治國編:《東南亞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21)。
    王賡武著,姚楠編:《東南亞與華人——王賡武教授論文選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6)。
    王賡武:《移民與興起的中國》(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5)。
    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著,顧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的想象》(Water and Dreams: An Essay on the Imagination of Matter)(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
    皮耶.諾哈(Pierre Nora)編,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Les Lieux de mémoire)(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
    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編,黃艷紅等譯:《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Les Lieux de mémoir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臺北:聯經出版,2017)。
    司徒琳(Lynn A. Struve)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多米尼克.莫伊西(Dominique Moïsi)著,姚芸竹譯:《情感地緣政治學:恐懼、羞辱與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The Geopolitics of Emotion: How Cultures of Fear, Humiliation, and Hope Are Reshaping the World)(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米樂(J.Hillis Miller)著,單德興編譯:《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
    朱鑒秋編:《百年鄭和研究資料索引》(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何智霖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臺北縣:國史館,1998)。
    何國忠編:《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文化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2001)。
    何啟良編:《百年尋繹:馬新歷史人物研究》(雪蘭莪: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2013)。
    何昆益編:《五四精神在東亞的發展與變遷暨跨文化研究》(花蓮:慈濟大學,2017)。
    吳三連,蔡培火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1990)。
    吳果中:《《良友》畫報與上海都市文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
    呂興忠編:《繪聲的世界——吳慶堂作品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基金會,1997)。
    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李晨陽,祝湘輝編:《《劍橋東南亞史》評述與中國東南亞史研究》(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李志賢編:《東南亞與中國——連接、疏遠、定位》(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2009)。
    李志賢編:《南洋研究:回顧、現狀與展望》(新加坡:南洋學會,2012)。
    李承機編:《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1932.4.15-5.31》(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
    李長傅:《中國殖民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李潔珂(Jessica J. Lee),呂奕欣譯:《離散的植物:原生、外來、入侵……環境歷史學家體察植物界的傳播與擴散,探尋邊界、家、遷移及歸屬的意義》(Dispersals: On Plants, Borders, and Belonging)(臺北:臉譜出版,2024)。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臺北:中華書局,2010)。
    沈厥成,劉士木編:《南洋地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第11卷(香港:三聯書店,1985)。
    走向近代編輯小組編:《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東華書局,2004)。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下》(臺北:INK印刻出版,2006)。
    汪宏倫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2014)。
    貝奈戴托.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著,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阮斐娜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臺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
    周雙利:《薩都剌》(北京:中華書局,1993)。
    周宗賢:《黃朝琴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和辻哲郎著,朱坤容譯:《風土:人間學的考察》(北京:東方出版社,2017)。
    居伊.德波(Guy Debord)著,張新木譯:《景觀社會》(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章可譯:《什麼是知識史》(What is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
    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旅遊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林尹:《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
    林津如:《女性主義與流變——後殖民女性主義》(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9)。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林淑慧:《旅人心境:臺灣日治時期漢文旅遊書寫》(臺北:萬卷樓,2014)。
    林獻堂:《林獻堂環球遊記》(臺北:天下雜誌,2015)。
    林富士:《紅唇與黑齒:縱觀檳榔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2023)。
    邱雅芳:《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臺北:聯經出版,2017)。
    河原功監修,郭怡君、楊永彬編著:《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專論.著者索引》(臺北:南天書局,2001)。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2005)。
    金芭塔絲(Marija Gimbutas)著,葉舒憲等譯:《活著的女神》(The Living Goddesses)(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姚楠:《星雲椰雨集》(新加坡:新加坡新聞與出版有限公司,1984)。
    姚楠:《南天餘墨》(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
    姜進編:《都市文化中的現代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柯木林編:《新馬歷史人物列傳》(新加坡:教育出版私營有限公司,1995)。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頁56-79。
    夏菁:《慾望與思考之旅——中國現代作家的南洋與英美遊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
    孫安石、菊池敏夫、中村みどり編:《上海モダン『良友』画報の世界》(東京:勉誠出版株式会社,2018)。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
    徐蘭君,李麗丹編:《建構南洋兒童:戰後新馬華語兒童刊物及文化研究》(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6)。
    秦賢次編:《郁達夫南洋隨筆》(臺北:洪範書店,1978)。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馬國亮:《良友憶舊:一家畫報與一個時代》(新北:正中書局,2002)。
    馬崙,潘碧華編:《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小傳:1918-201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馬崙:《新馬文壇人物掃描》(柔佛:書輝出版社,1991)。
    馬歡著,萬明校注:《瀛涯勝覽》(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高啟進:《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2年)。
    高嘉勵:《書寫熱帶島嶼:帝國、旅行與想像》(臺中:晨星出版社,2016)。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出版,2016)。
    高嘉謙:《海國詩路:東亞航道與南洋風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4)。
    張相文:《新撰地文學》(上海:文明書局,1908)。
    張泉林等編:《暨南校史資料選輯1906-1949(第一輯)》(廣州:暨南大學華僑研究所,1983)。
    張炎憲編:《王添灯紀念輯》(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張錦忠,黃錦樹,李樹枝編:《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22)。
    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編:《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2)。
    張錦忠,魏月萍編:《亞際南方:馬華文學與文化論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22)。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第4冊(臺北:中華書局,1972)。
    畢利格(Michael Billig)著,鄭郁欣譯:《笑聲與嘲弄:幽默的社會批判》(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
    盛懿,孫萍,歐七斤編:《三個世紀的跨越:從南洋公學到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2)。
    許傑:《椰子與榴槤》(上海:現代書局,1931)。
    許雲樵:《南洋史(上卷)》(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1961)。
    許雲樵譯註:《馬來紀年》(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1966)。
    許雲樵:《文心雕蟲》(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1973)。
    許甦吾:《南洋學會與南洋研究》(新加坡:南海編譯所,1977)。
    許紀霖:《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典藏組編:《館藏南洋資料目錄:原南方資料館日文圖書》(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
    陳佳榮:《南溟集》(香港:麒麟書業,2002)。
    陳子善:《上海的美麗時光》(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陳平原:《「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研究(一八四○-一九四五)》(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
    陳國華:《先驅者的腳印:海外華人教育三百年1690-1990》(加拿大:Royal Kingsway Inc.,1992)。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陳志豪,黃國華,劉雯慧編:《文史浮羅:東南亞文學、文化與歷史論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22)。
    麥柯麗著,林玉菁譯:《遙遠的海岸: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臺北:時報出版,2023)。
    馮自由:《革命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黃秀政:《「臺灣民報」與近代臺灣民族運動(1920-1932)》(彰化:現代潮出版社,1987)。
    黃元煥譯:《馬來紀年》(吉隆坡:學林書局,2004)。
    菲利浦.鮑靈(Philip Bowring)著,馮奕達譯:《風之帝國:全球貿易的關鍵地帶,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新北:聯經出版,2021年)。
    彭彥程:《傳承南洋學報:南洋研究與中國認同的式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19)。
    曾玲編:《東南亞的「鄭和記憶」和文化詮釋》(合肥:黃山書社,2008)。
    賀麥曉(Michel Hockx)著,陳太勝譯:《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文學雜誌:1911-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隆達.施賓格(Londa Schiebinger)著,姜虹譯:《植物與帝國:大西洋世界的殖民地生物勘探》(Plants and Empire: Colonial Bioprospecting in the Atlantic World)(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20)。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黃美娥、黃英哲:《台湾漢文通俗小說集二》(東京:綠蔭書房,2007)。
    黃朝琴:《朝琴回憶錄之臺灣政商耆宿——黃朝琴》(臺北縣:龍文出版社,2001)。
    薩義德(Edward W. Said)著,王宇根譯:《東方學》(Orientalis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楊光輝:《薩都剌生平及著作實證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上冊(臺北:中華書局,1993)。
    楊松年,周維介:《新加坡早期華文報章文藝副刊研究1927-1930》(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80)。
    楊松年:《戰前新馬報章文藝副刊析論(甲集)》(新加坡:新加坡同安會館,1986)。
    楊肇嘉著,楊基煒編:《楊肇嘉回憶錄(二)》(臺北:三民書局,1970)。
    葉碧苓:《學術先鋒: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年)。
    溫雄飛:《南洋華僑通史》(上海:東方印書館,1929)。
    瘂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1997)。
    葛兆光:《葛兆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雷勤風(Christopher Rea)著,許暉林譯:《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18)
    廖文輝,曾維龍編纂:《許雲樵來往書信集》(雪蘭莪: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2006)。
    廖文輝:《馬新史學80年:從「南洋研究」到「華人研究」(1930-2009)》(上海:三聯書店,2010)。
    廖文輝:《馬新史學研究的發展與嬗變(1800-1965)》(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22)。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
    暨南大學校史編寫組編:《暨南校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瑪麗.路易斯.普拉特(Mary Louise Pratt)著,方傑,方宸譯:《帝國之眼:旅行書寫與文化互化》(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
    蓋伊.塔奇曼(Gaye Tuchman)著,麻爭旗,劉笑盈,徐揚譯:《做新聞》(Making News)(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臧傑:《天下良友:閒話文庫》(青島:青島出版社,2009)。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劉繼宣、束世澂:《中華民族拓殖南洋史》(南京:國立編譯館,1935)。
    劉問渠編:《這半個世紀(1910-1960):光華日報金禧紀念增刊》(檳城:光華日報,1960)。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劉士永,王文基編:《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
    劉紀蕙:《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臺北:時報文化,2023)。
    潘光哲:《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1)。
    鄧津華(Emma Jinhua Teng)著,楊雅婷譯:《臺灣的地理想像: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
    鄭鶴聲:《鄭和遺事彙編》(臺北:中華書局,1978)。
    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著,賴芊曄等譯:《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新北:傳記文學,2019)。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編:《第五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賽胡先・阿拉塔斯(Syed Hussein Alatas)著,陳耀宗譯:《懶惰土著的迷思:16至20世紀馬來人、菲律賓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及其於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功能》(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 A Study of the Image of the Malays, Filipinos and Javanese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and Its Function in the Ideology of Colonial Capitalism)(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
    鍾怡雯:《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Ⅱ》(臺北:聯經,2016)。
    鍾淑敏:《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20)。
    藍博洲:《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2008)。
    鄺健銘編:《尋找愚趣園》(臺北:季風帶文化,2021)。
    羅傑,傅聰聰等譯:《《馬來紀年》翻譯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羅詩雲:《重寫中國: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中國敘事(1920-1945)》(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22)。
    蘇慶華:《中山先生與檳榔嶼》(臺北:獨立作家,2015)。

    三、期刊論文
    Dru C. Gladney. “Representing Nationality in China: Refiguring Majority/Minority Identitie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3.1(Feb. 1994), pp. 92-123.
    J. Milner Davis, “Order and Disorder in Farce”, Stylistyka 10 (Jan. 2001), pp.327-350.
    Leander Seah. “Hybridity, Globaliz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a Nanyang Identity: The South Seas Society in Singapore, 1940-1958.”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61 (Dec. 2007), pp. 134-151.
    Leander Seah. “Between 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Nanyang Studies, Chinese Migration, and National Jinan University, 1927–1940.” Translocal Chinese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11.1 (Sep. 2017), pp. 30-56.
    Mary Louise Pratt. “Arts of the Contact Zone.” Profession (1991), pp. 33-40.
    Maria Tumarkin. “Twenty Years of Thinking about Traumascapes, Fabrications.”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29.1 (Feb. 2019), pp.4-20.
    Raj Sree M. S. “Traumascapes, Temporality and Memory in Trauma Narratives.” The Academic Vol. 3 No.1(Jan. 2025), pp.965-970.
    Vasiliki Galani-Moutafi. “The Self and the Other: Traveler, Ethnographer, Touris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1 (Jan. 2000), pp.203-224.
    久保純太郎著,蔣海波譯:〈「華僑為革命之母」源自戴季陶〉,《僑協雜誌》第145期(2014年3月),頁48-50。
    于延亮:〈中南文化協會及其南洋研究〉,《東南亞縱橫》2019年第3期,頁91-96。
    方維規:〈觀念史.概念史.關鍵詞專題引言〉,《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2013年6月),頁91-100。
    毛一波:〈南明與臺灣之關係〉,《臺灣風物》第24卷第4期(1974年12月),頁126-133。
    毛文芳:〈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年12月),頁159-222。
    王爾敏:〈近代史上的東西南北洋〉,《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5期(1986年6月),頁101-113。
    王順隆:〈日治時期臺灣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台湾の植民地時代における「漢文教育」の時代的意義)〉,《文教大学文学部紀要》第12卷第2號(1999年3月),頁47-62。
    王純強:〈約莫是華人:「華僑」與海外華人的邊緣化〉,《華人研究國際學報》第9卷第1期(2017年6月),頁41-66。
    王德威:〈華夷之變:華語語系研究的新視界〉,《中國現代文學》第34期(2018年12月),頁1-28。
    王德威:〈華夷風土論〉,《中國現代文學》第40期(2021年12月),頁1-18。
    王學玲:〈日據時期「皇民論述」的身分認同策略——以陳火泉〈道〉為主的討論〉,《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172-195。
    王麗蘭:〈從百家爭鳴到合二為一:檢視馬來(西)亞國民中學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的演變〉,《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第10期(2010年1月),頁44-61。
    文崇一:〈新加坡華人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69年9月),頁1-65。
    付成雙:〈處女地假說與北美印地安人的命運〉,《史學集刊》第2期(2021年3月),頁56-71。
    白偉權,陳國川:〈從甘蜜園至橡膠園: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柔佛的地景變遷〉,《亞太研究論壇》第58期(2013年6月),頁65-102。
    伍鐵平:〈「處女(的)」的轉義及其同文化的關係〉,《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72期(1999年),頁102-105。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花系列」為觀察場域〉,《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6期(2004年12月),頁29-63。
    江柏煒:〈僑刊史料中的金門(1920s-40s):珠山《顯影》(Shining)之考察〉,《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1期(2005年3月),頁159-216。
    衣若芬:〈吸煙與愛國:「五四運動」前後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新加坡《叻報》的廣告〉,《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54卷第2期(2009年9月),頁65-106。
    衣若芬:〈「文圖學」與東亞文化:1920-30年代虎標永安堂藥品的報紙廣告〉,《臺大東亞文化研究》第3期(2015年10月),頁161-195。
    吳小保:〈國語運動與馬來亞想像——魯白野的語言意識形態〉,《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第17期(2014年),頁101-124。
    吳春明,王櫻:〈「南蠻蛇種」文化史〉,《南方文物》第2期(2010年6月),頁89-102。
    吳毓琪:〈比較南社與瀛社面對新、舊文化交鋒的抉擇與取向——兼論謝雪漁對自我認同鏡像的建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7期(2010年2月), 頁83-124。
    李如龍:〈閩南方言和印尼語的相互借詞〉,《中國語文研究》第10期(1992年5月),頁129-151。
    李金生:〈一個南洋,各自界說:「南洋」概念的歷史演變〉,《亞洲文化》第30期(2006年6月),頁113-123。
    李長傅:〈中國殖民南洋小史〉,《東方雜誌》第23卷第5期(1926年),頁45-54。
    李盈慧:〈戰爭與族群互動:太平洋戰爭中的華僑、臺灣人和東南亞原住民〉,《國史研究通訊》第10期(2016年6月),頁64-71。
    李盈慧:〈書寫「東南亞華人」——中國政局下的多重表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1期(2023年9月),頁153-190。
    李惠儀:〈華夷之辨、華夷之辯:從《左傳》談起〉,《嶺南學報》第13輯(2020年12月),頁19-50。
    沈毅秦,王華:〈民國時期國內涉僑報刊分類述評〉,《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2期(2021年6月),頁87-96。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之雜誌創刊熱潮〉,《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05期(2007年9月),頁18-22。
    周南京:〈海外華人歷史理論初探〉,《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8年第3期,頁2-8。
    周明儀:〈從文化觀點看檳榔汁今昔〉,《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第5期(2008年12月),頁111-138。
    周慧茹:〈館藏南洋相關叢書介紹〉,《臺灣學通訊》第100期(2017年7月),頁12。
    林文月:〈南朝宮體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15期(1966年8月),頁407-458。
    林淑慧:〈敘事、再現、啟蒙——林獻堂一九二七年日記及《環球遊記》的文化意義〉,《臺灣文學學報》 第13期(2008年12月),頁65-91。
    林淑慧:〈日治後期地方與空間的記憶:《三六九小報》、《風月報》遊記敘事策略〉,《戶外遊憩研究》第27卷第3期(2014年9月),頁31-55。
    林芳玫:〈臺灣三○年代大衆婚戀小說的啓蒙論述與華語敘事:以徐坤泉、吳漫沙爲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9年9月),頁29-65。
    林姵吟:〈「文明」的磋商:1930年代臺灣長篇通俗小說——以徐坤泉、林煇焜作品為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8期(2010年8月),頁1-32。
    林立:〈亦詩亦史:描述新加坡日佔時期的舊體詩集《血海》〉,《清華學報》第47卷第3期(2017年9月),頁547-589。
    邵軒磊:〈中日戰爭時期各方「華僑論述」分析〉,《問題與研究》第54卷第3期(2015年9月),頁127-148。
    金觀濤,劉青峰:〈從「天下」、「萬國」到「世界」——晚清民族主義形成的中間環節〉,《二十一世紀》第94期(2006年4月),頁40-53。
    姚楠:〈中國南洋學會的創立和發展〉,《世界歷史》1984年第3期,頁71-78。
    姚瑞:〈《南洋研究》中的華僑教育思想〉,《海峽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頁31-35。
    姚瑞:〈暨南大學《南洋研究》的辦刊歷程及研究貢獻〉,《廣東開放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2019年),頁34-37。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19-55。
    柳書琴:〈《臺灣新民報》向右轉:賴慶與新民報日刊初期摩登化的文藝欄〉,《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2期(2012年8月),頁1-40。
    胡紹南:〈中國殖民偉人傳〉,《東方雜誌》第7卷第12期(1910年),頁93-104。
    徐聖凱:〈日治時期都市公園的設施組成、休閒機能和活動變化〉,《臺灣史研究》第27卷第2期(2020年6月),頁1-69。
    翁俊桔:〈菲律賓的不流血獨立運動 ——與善霸共舞的典範〉,《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4卷第1期(2018年3月),頁63-89。
    袁興言,鄔迪嘉:〈僑鄉的經濟活動與空間營造:以 1928-1937年間金門珠山《顯影》僑刊為例〉,《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9期(2012年6月),頁65-100。
    袁一丹:〈隱微修辭:北平淪陷時期文人學者的表達策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1期,頁1-18。
    高艷杰,張長虹:〈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圖書館館藏資料評析——兼論當代中國東南亞歷史研究的變遷〉,《中共黨史研究》2020年第1期,頁147-153。
    張晏菖:〈反身映照社會運動者自我:「編輯者賴和」與《臺灣民報》上的戲劇新文類〉,《戲劇學刊》第31期(2020年1月),頁87-122。
    張惠珍:〈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臺灣文學學報》第6期(2005年2月),頁89-120。
    張錦忠:〈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以獨立前若干文學活動為例〉,《中外文學》第21卷第7期(1992年12月),頁179-192。
    張錦忠:〈(離散)在臺馬華文學與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第22期(2006年6月),頁93-105。
    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7卷第2期(2001年6月),頁66-75。
    張小欣:〈新中國東南亞研究機構的創設與變遷(1949-1984)〉,《南洋問題研究》2017年第2期,頁35-48。
    梁啟超:〈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新民叢報》第3卷第15期(1905年2月),頁81-88。
    梁志明:〈辛亥革命與東南亞:密切關係與巨大影響〉,《東南亞南亞研究》2011年第4期,頁44-52。
    梁淑雯:〈中國定居殖民主義與去邊界的國族想像:論旅生的《癡人說夢記》〉,《中山人文學報》第56期(2024年1月),頁1-27。
    章麗君:〈「巨人」與「小人」——論戰後初期《馬來亞少年》裡的童話隱喻〉,《南方大學學報》第5期(2018年8月),頁59-84。
    莊惠惇:〈戰後初期臺灣的雜誌文化〉(1945.8.15-1947.2.28),《臺灣風物》第49卷第1期(1999年3月),頁51-81。
    莊天賜:〈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之研究回顧〉,《輔仁歷史學報》第14期(2003年6月),頁269-277。
    莊國土:〈論清代華僑與海外保皇派〉,《八桂僑刊》第2期(2012年6月),頁6-10。
    莊華興:〈林英強:被遺忘的馬華現代詩領航者〉,《聲韻詩刊》第57期(2021年2月),頁85-86。
    許麗芳:〈皇民文學中的政治想像〉,《文與哲》第5期(2004年12月),頁343-379。
    許功明:〈博物館學中的文物與歷史詮釋〉,《故宮文物月刊》第265期(2005年4月),頁96-101。
    許雪姬:〈林獻堂《環球遊記》與顏國年《最近歐美旅行記》的比較〉,《臺灣文獻》第62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161-219。
    郭衛東:〈新世界的形成:東、西、南、北洋的概念流變〉,《清史研究》2024年第1期,頁10-24。
    陳志明:〈峇峇文化研究:啟發與反思〉,《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第16期(2013年),頁161-174。
    陳偉智:〈雞籠生:陳炳煌的豐年傳奇——集副社長、記者、漫畫家於一身〉,《豐年雜誌》第 71卷第7期(2021年7月),頁48-55。
    陳國傑:〈民國初期平面媒體的視覺呈現:以上海『良友畫報』為例〉,《康寧學報》第12期(2010年6月),頁59-82。
    陳緒石:〈「海洋國家」理念影響下梁啟超的華僑研究〉,《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頁53-59。
    陳丁輝:〈從保皇到革命:民國在南洋的足跡與文本〉,《文化研究》第33期(2021年秋季),頁80-95。
    陳嶺:〈「反殖」與「殖民」:中國本土化南洋觀和「殖民」話語建構——暨南大學的南洋書寫(1927-1937)〉,《東南亞研究》2021年第1期,頁130-151。
    曾祥鐸:〈論克羅齊史觀——「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興大歷史學報》第12期(2001年10月),頁249-280。
    湯熙勇:〈烽火後的同鄕情:戰後東亞臺灣同鄕會的成立、轉變與角色(1945-48)〉,《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49。
    游勝冠:〈消閒、艷情與漢學傳統:論《三六九小報》的文化政治位置〉,《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2號(2009年12月),頁415-452。
    游雅雯:〈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形塑與變遷 ——以馬華文學為分析文本〉,《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1卷第1期(2015年春季號),頁139-170。
    黃建成:〈許雲樵主編的《南洋學報》探析〉,《南洋學報》第73卷(2019年9月),頁119-142。
    黃國華:〈民國的南洋:上海《良友》畫報的「南洋群島」想像〉,《中國現代文學》第40期(2021年12月),頁151-177。
    黃國華:〈南洋風起:《南洋研究》與《南洋情報》的地誌書寫(1928-1944)〉,《東亞觀念史集刊》第20期(2022年9月),頁379-421。
    楊宗惠:〈地緣政治研究今昔〉,《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0期(1999年5月),頁159-174。
    楊慧:〈1930年代滬上文壇獨特的「新感覺」——南洋華僑作家黑嬰的「鄉愁」書寫〉,《四川大學學報》第196期(2015年),頁102-110。
    楊慶祥:〈新南方寫作:主體、版圖與漢語書寫的主權〉,《南方文壇》2021年第3期,頁49-53。
    義皇正胤:〈南洋華僑史略.緒論〉,《民報》第25期(1910年),頁10-11。
    葉鐘鈴:〈陳嘉庚胡文虎交惡考〉,《華人文化研究》第1卷第1期(2013年8月),頁75-84。
    詹閔旭,吳家榮:〈「全球南方華文文學」專題導論〉,《中山人文學報》第51期(2021年7月),頁1-12。
    葛兆光:〈納「四裔」入「中華」?1920-1930年代中國學界有關「中國」與「中華民族」的論述〉,《思想》第27期(2014年12月),頁1-57。
    廖文輝:〈試釋《馬來紀年》中有關中國的記載〉,《人文雜誌》第12期(2001年11月),頁32-40。
    廖冰凌:〈潛在的政治話語:論南洋學者許雲樵之冒險小說〈少年航海家〉〉,《華文文學》第107期(2011年6月),頁42-47。
    廖冰凌,伍燕翎:〈多元共生的想像:《馬來亞少年》與戰後馬來亞華人的兒童觀〉,《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2期(2013年2月),頁21-43。
    廖冰凌:〈滄海遺珠——許雲樵《馬來亞少年》〉,《華文文學》第118期(2013年5月),頁73-81。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第175期(2002年3月),頁84-105。
    劉正剛,曾繁花:〈解放乳房的艱難:民國時期「天乳運動」探析〉,《婦女研究論叢》第101期(2010年9月),頁66-72。
    潘光哲:〈追踪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第16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37-169。
    蔡英俊:〈敘述的界義——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3-44。
    蔡蕙頻:〈日治後期臺灣小說中的「南洋」〉,《臺灣學通訊》第100期(2017年7月),頁14-16。
    蔡蕙頻:〈戰時的漢文期刊〉,《臺灣學通訊》第85期(2015年1月),頁10-11。
    鄭文惠:〈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概念變遷/觀念形塑〉,《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2013年6月),頁223-301。
    鄭蘭珍:〈馬來亞獨立前華文小學華文教科書的出版與思想內涵〉,《臺灣東南亞學刊》第13卷第1期(2018年4月),頁83-118。
    鍾怡雯:〈中國南遊(來)文人與馬華散文史〉,《中國現代文學》第25期(2014年6月),頁161-176。
    鍾淑敏:〈臺灣總督府的「南支南洋」政策——以事業補助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2004年12月),頁149-194。
    鍾淑敏:〈《臺灣日日新報》中的「南支南洋」與「臺灣籍民」報導〉,《石堂論叢》第52卷(2012),頁111–145。
    鍾淑敏:〈南方資料館:戰前東南亞資料的寶庫〉,《臺灣學通訊》第97期(2017年1月),頁17-19
    鍾淑敏:〈望向南方新天地 日治時期的南洋移民〉,《臺灣學通訊》第100期(2017年7月),頁6-9。。
    顏海波:〈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教育救國思潮在南洋僑校傳播及影響探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42卷第1期(2020年2月),頁134-140。
    顏敏:〈民國南洋學的幾種話語(1912-1949)〉,《東南亞研究》2011年第1期,頁90-94。
    蘇全有,岳曉傑:〈對《良友》畫報研究的回顧與反思〉,《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11年8月),頁10-16。
    蘇碩斌:〈活字印刷與臺灣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想像的社會機制〉,《新聞學研究》第109期(2011年10月),頁1-41。
    蘇穎欣:〈論戰、現實與馬華革命文學:金枝芒的「此時此地」實踐〉,《文化研究》第32期(2021年春季),頁9-46。

    四、學位論文
    Chen Ying:《現代中國知識譜系中的南洋(1911-1937)》,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博士論文,2018。
    Leander Seah Tze Ling, Historicizing Hybridity and Globalization: The South Seas Society in Singapore, 1940-2000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Master's Thesis, 2006) .
    王惠慧:《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人辦報的報業觀與實踐——以《臺灣民報》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江昆峰:《《三六九小報》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李昀駿:《《顯影》敘事中的金門治安、公共衛生及地方意識的浮現》,金門: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22。
    吳春成:《日據下臺灣知識份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臺灣民報(1920--1927)個案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吳婉萍:《殖民地臺灣的戀愛論傳入與接受 ——以《臺灣民報》和新文學為中心(1920~193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沈芳序:《張我軍對胡適文學思想的傳播與接受: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3-1932)》,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
    沈儀婷:《譜寫虎標傳奇:胡文虎及其創業文化史》,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3。
    林淑惠:《臺灣文化協會分裂前的臺灣新文學運動(1920-1927)——以《臺灣民報》為中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林淑杏:《《三六九小報》的笑話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所碩士論文,2008。
    林以衡:《東、西文化交錯下的小說生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通俗小說對東亞/西洋小說的接受、移植與再造,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1。
    林昀靜:《日治時期臺灣漢詩的南洋書寫》,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22。
    林育賢:《臺灣總督府之「南方關與」——以荷屬東印度為中心(1895-1935年)》,臺北: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5。
    邱彩韻:《馬新漢學家許雲樵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邵芷耘:《論《風月報》中的新女性:學生、給仕與演員》,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南治國:《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南洋之旅》,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5。
    洪偉傑:《日本人的南方異己想像:以「新聞」媒體為中心(1870-192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姚瑞:《《南洋研究》之研究(1928-1944)》,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論文,2020。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徐國誠:《《臺灣民報》的中國論述(1920-1927)》,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徐淑賢:《臺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康芝萱:《《金魁星》小說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
    張玉婷:《三○年代通俗漢文報刊的笑話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與《風月報》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張志樺:《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制下所呈現之文化與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及《風月》為探討文本》,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張其賢:《「中國」概念與「華夷」之辨的歷史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張美雲:《《風月報》中白話小說的女性意象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莊勝全:《《臺灣民報》的生命史:日治時期臺灣媒體的報導、出版與流通》,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梁偉賢:《馬來西亞鼠鹿故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陳稚柔:《日治時期藝旦書寫——以《三六九小報》為研究場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2007。
    黃國富:《「跨域中華」的新媒介與現代性:新加坡中文報與社會發展(1881-1911)》,臺北: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2013。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葉千菁:《馬來西亞檳城閩南語音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4。
    楊光熙:《從《南洋學報》和《亞洲文化》看東南亞華人史的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榮譽學士學位論文,1998。
    廖佩婷:《《臺灣新民報》文藝欄研究:以週刊至日刊形式的發展與轉變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劉怡伶:《《良友》與中國現代性的建構—以上海時期為中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歐陽瑜卿:《準/決戰體制下的女性發聲——《風月報》女性書寫與主體性建立的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鄭哲榮:《《臺灣民報》傳遞的歐洲訊息(1923-1930)》,臺南: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五、電子資料庫及數據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文獻全文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
    全國報刊索引——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
    愛如生——中國近代要刊庫(《良友》畫報)
    新加坡國立大學Digital Gems Portal: Chinese Newspapers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線上新聞資料庫(NewspaperSG-NLB eResources)
    臺灣詩詞庫:《三六九小報》、《風月報》(《南方》)

    六、網路資料
    〈青史將蕪之前論馬共功過(八).老馬共坦承曾犯錯.堅持革命有理〉,瀏覽網址:https://guangming.com.my/%E9%9D%92%E5%8F%B2%E5%B0%87%E8
    %95%AA%E4%B9%8B%E5%89%8D%E8%AB%96%E9%A6%AC%E5%85%B1%E5%8A%9F%E9%81%8E%EF%BC%88%E5%85%AB%EF%BC%89%E2%80%A7%E8%80%81%E9%A6%AC%E5%85%B1%E5%9D%A6%E6%89%BF%E6%9B%BE%E7%8A%AF。
    孫慧敏:〈誰讀《良友》?〉,瀏覽網址:http://www.mh.sinica.edu.tw/FileUpload/72/%E8%AA%B0%E8%AE%80%E8%89%AF%E5%8F%8B.pdf。
    符懋濂:〈管中窺豹:從《南洋雜誌》看南洋研究〉,瀏覽網址:https://sfcca.sg/2024/03/01/%E7%AE%A1%E4%B8%AD%E7%AA%A5%E8%B1%B9%EF%BC%9A%E4%BB%8E%E3%80%8A%E5%8D%97%E6%B4%8B%E6%9D%82%E5%BF%97%E3%80%8B%E7%9C%8B%E5%8D%97%E6%B4%8B%E7%A0%94%E7%A9%B6/。
    嚴瑜:〈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中國畫——用畫筆傾情講述鄭和故事〉,瀏覽網址:http://www.chinaql.org/BIG5/n1/2024/0529/c419651-40245740.html。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5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5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0601.pdf13436KbAdobe PDF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