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252/149288 (79%)
Visitors : 75327448      Online Users : 1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965


    Title: 當代都市原住民(族)居住權之建構—以拉瓦克部落為例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digenous People's Right to Housing in Contemporary Times: A Case Study of the Ljavek Tribe
    Authors: 梁澤民
    Liang, Ze-Min
    Contributors: 李明芝
    Li, Ming-Chih
    梁澤民
    Liang, Ze-Min
    Keywords: 都市原住民族部落
    居住權
    文化權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防禦權
    違章建築
    國家規劃權
    國家保護義務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4:32:13 (UTC+8)
    Abstract: 著眼於我國都市原住民族部落諸多迫遷案例,以及隨著對國際人權法之重視,關於居住權保障之關注日漸提升,本文以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7年原訴字第2號所作成勝訴判決為開展,除探討居住權之「內涵」與「界線」外,由於原住民族集居文化傳承之需求,本文認為居住權應兼具個人權與集體權之性格,而嘗試建構我國都市原住民(族)居住權保障。
    首先,本文回顧過往都市原住民族部落與國家法制之衝突,究竟是地權問題、地用問題還是其他公法問題,造成都市原住民族部落長期以來遭公權力迫遷。次之,從國際人權公約探討居住權保障之內涵與界線,並聚焦於防禦權及國家保護義務,並認居住權如人性尊嚴一般,為我國憲法保障之核心價值,國家應避免破壞人民居住狀態。
    而在探討居住權之內涵後,本文認為國家的「開發」行為,往往是衝突發生之原因,都市計畫及建築法作為國家規劃權之工具,實與居住權之保障有所關聯。本文將從居住權保障之角度檢視都市計畫及建築法,透過都市計畫利益衡量及建築法之行政裁量,本文認為人民的基本權利在計畫的衡量過程中,至少必須被考慮,並且享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不能任意犧牲,以及違章建築之強制拆除,不應僅被視為單純的物理上建物之拆除,更多的是背後所看不見的價值。
    Reference: 壹、中文參考文獻
    一、專書
    1. 王澤鑑(2009年),民法物權,自版。
    2. 吳庚(2003年),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版,三民。
    3. 吳聰敏(2023年),台灣經濟四百年,春山出版。
    4. 李震山(2007年),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
    5. 李建良(2010年),人權思維的承與變 憲法理論與實踐(四),新學林。
    6. 李惠宗(2015年),憲法要義,7版,元照。
    7. 林淑雅(2000年),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
    8. 陳敏(2011年),行政法總論,7版,新學林。
    9. 陳新民(2011年),憲法學釋論,7版,新學林。
    10. 許慶雄(1991年),社會權論,眾文。
    11. 黃應貴(2018年)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2. 葉高華(2023年),強制移住 臺灣高山原住民的分與離,初版,臺大出版中心。
    13. 詹素娟(2019年),台灣原住民史,二版,玉山社。
    14. 鄭安睎、蔡承豪、盧啟明、顏杏如、蔡蕙頻、阮氏貞(2024年),家是動詞 臺灣族群遷徙故事,衛城出版。
    15. 譚昌國(2007年),排灣族(原住民叢書),三民。
    二、論文專書
    1. 李建良(1997年),基本權利論體系之構成極其思考層次,收錄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新學林。
    2. 李建良(2002年),論行政裁量之縮減,刊載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
    3. 李建良(2014年),論國際條約的國內法效力與法位階定序-國際條約與憲法解釋之關係的基礎課題,收錄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八輯。
    4. 李建良(2000年),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刊登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
    5. 洪廣冀(2023年),什麼是Sbalay?歷史人類的探索,收錄於邁向治理與世界構作的人類學比較南島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6. 陳文德(2023年),臺灣都市原住民的治理:桃園市的例子,收錄於邁向治理與世界構作的人類學比較南島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7. 陳立夫(2021年),都市計畫爭訟之現況與未來課題,收錄於土地法研究(三),新學林。
    8. 傅仰止(2001年),都市原住民概說,刊登於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9. 楊士範(2015年),都市原住民,刊登於山海尋跡:臺灣原住民族文獻選介,原住民族委員會。
    10. 魏大喨(2024年),原住民族保留地承載著原民文化永續發展,收錄於法學方法、憲法原理與實踐(二),新學林。
    三、期刊論文
    1. 王泰升(2010年),來回穿梭於法律與歷史之間,新史學,第21卷第3期。
    2. 王泰升(2013年),在法學與國家法中看見原住民族法律,政大法學評論第143期。
    3. 吳秦雯(2024年),居住權/適當住房權之權利論證與限制——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7年度原訴字第2號判決,裁判時報。
    4. 吳豪人(2011年),文化權做為一種複合性權利:以日本阿伊努族文化權發展史為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季刊,第4卷第3期。
    5. 李明芝(2025年),原住民(族)自然資源權利與森林產物採取-以司法判決呈現的圖像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86期。
    6. 李建良(2006年),人性何在?尊嚴何價?-樂生人權的憲法重量,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6期。
    7. 李建良(2013年),都市更新的正當行政程序(下)-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29期。
    8. 李建良(1999年),財產權之存續保障與價值保障,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期。
    9. 李建良(1995年),「合法」的違章建築?-「不確定法律概念」與「行政裁量」,月旦法學雜誌,第5期。
    10. 李建良(2003年),淺說原住民族的憲法權利—若干初探性的想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7期。
    11. 辛年豐(2021年),原住民族土地管制與經濟生活:歷史的考察,臺灣原住民族法學,第7期。
    12. 林明昕(2004年),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或「基本國策」?,憲政時代,第29卷3期。
    13. 林彤(2023年),在自己的土地流離失所:拉瓦克部落的都市求生記,台灣人權學刊,第7卷第1期。
    14. 林貝珊、王誌男(2020年),都市水岸社區的韌性與部落發展–桃園市撒烏瓦知的個案,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10卷第2期。
    15. 林貝珊、楊豐瑞(2021年),都市河岸崁津部落之洪患資訊傳遞與疏散避難,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11卷第2期。
    16. 林貝珊、吳俊緯(2021年),都市河岸部落居民的洪患風險與防洪工程識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15卷第2期。
    17. 林易蓉(2016年),原住民移居都市的空間延續:以溪洲部落為例,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獻,第29期。
    18. 河燕堂、拔耐・茹妮老王(2018年),「竊佔」國有土地?不再快樂的快樂山!-政府消極作為侵害都市原住民居住權,人權會訓,第127期。
    19. 施正鋒(2008年),都市原住民政策初探,法政學報,第21期。
    20. 范耕維(2025年),承認原住民族集體權與寬認狩獵文化的曙光?-簡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非字第111號刑事判決,萬國法律,第259期。
    21. 徐揮彥(2014年),「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我國最高法院與最高行政法院適用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特刊。
    22. 徐揮彥(2017年),論經濟、社會及文化國際權利公約適當住房權在我國之實踐:以司法院釋字第709號及其嗣後之裁判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6卷第3期。
    23. 翁燕菁(2013年),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黯然登場-大法官釋字709號與經社權利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218期。
    24. 張桐鋭(2011年),論憲法上最低生存保障請求權,政大法學評論,第123期。
    25. 許宗力(1996年),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第6卷第1期。
    26. 許瑜珊(2019年),奇那的呼喚在彼方:從高雄市拉瓦克部落迫遷案看見都市部落的消失,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獻,第41期。
    27. 許育典、蔡文健(2021年),從釋字803號解釋探討原住民族狩獵文化集體權的憲法建構,法規與遵循,第4卷第1期。
    28. 郭銘禮(2018年),大法官應遵守國際人權公約,台灣人權學刊,第4卷第3期。
    29. 陳立夫(2020年),都市計畫司法審查相關法律議題,月旦法學雜誌,第302期。
    30. 陳仲嶙(2018年),我國憲法上未列舉權利之發展,憲政時代季刊,第44卷第2期。
    31. 陳淑芳(2021年),憲法第22條與一般行為自由,月旦法學雜誌第318期。
    32. 陳清秀(2020年),都市計畫之審查訴訟問題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302期。
    33. 傅玲靜(2022年),利益衡量、計畫形成自由及利益衡量原則-評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上字第626號判決(芝山岩周邊景觀管制規定計劃案),月旦裁判時報,第119期。
    34. 傅玲靜(2020年),都市計畫之計畫形成自由及其司法審查密度—以德國法制為觀察比較之對象,興大法學,第27期。
    35. 黃之棟(2022年),當文化權遇上文化研究:「批判人權文化研究」的理論架構與個案操演,政治學報,第74期。
    36. 黃舒芃(2006年),社會權在我國憲法中的保障,中原財經法學,第16期。
    37. 楊士範(2016年),都市原住民文獻中所呈現之視域與認識論反思,原住民族文獻,第29期。
    38. 葉俊榮(2024年),基本權利的憲法辯論-憲法解釋的限制與突破,中研院法學期刊,第34期。
    39. 葉高華(2017年),從山地到山腳: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社會網絡與集體遷村,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1期。
    40. 詹鎮榮(2004年),居住自由,法學講座,第30期。
    41. 劉千嘉(2021年),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遷徙與分佈:戶政資料的終生遷徙模式與都市原住民概述,國家與社會,第22期。
    42. 蔡志偉(2011年),從客體到主體:臺灣原住民族法制與權利的發展,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特刊。
    43. 蔡志偉(2022年),從「王光祿釋憲案」論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權的憲法保障,臺大法學論叢,第51卷第3期。
    44. 蔡維音(2006年),財產權之保護內涵與釋義學結構,成大法學,第11期。
    45. 蔡維音(2009年),人性尊嚴作為法概念之出路,法律與生命科學,第3卷第3期。
    46. 蔡震榮(2004年),金錢給付義務與限制出境之探討,律師雜誌,第303期。
    47. 鄭川如(2016年),從兩公約檢視原住民狩獵權,輔仁法學,第52期。
    48. 戴秀雄(2012年),淺談都市計畫的幾個特性及其衍生的疑問,全國律師,第16卷第11期。
    49. 戴秀雄(2024年),行政計畫、土地法制與司法審查,月旦法學雜誌,第346期。
    50. 鍾起岱(2013年),臺灣新舊違章建築日期劃分之研究,都市與計畫,第40卷第3期。
    51. 鍾瑞楷(2021年),論憲法財產權保障與社會應負義務之界限及競合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為觀察核心,全國律師,5月號。
    52. 羅雅怡(2018年),適足居住權與我國憲法第15條財產權保障之交錯初探,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四、學位論文
    1. 吳昌鴻(2013年),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之住房權規範與實踐研究—兼論住宅法對國內住房權之保障,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林承慶(2023年),配音諧擬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一個戰後原運法律史的考察與批判,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3. 陳冠瑋(2017年),憲法上居住權之建構與實現-以司法審查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4. 陳姵妤(2017年),適足居住權於我國司法裁判之建構與落實,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5. 莊育琛(2018年),八尺門之後:國宅空間與都市部落的共生,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6. 莊嘉強(2020年),在法律的獵場中競逐:臺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與法律動員(1983-2016),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技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詹婉妘(2019年),三鶯部落原住民遷移歷程的斷裂經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8. 葉神保(2002年),排灣族caqovoqovolj(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楊承燁(2015年),論國家之基本權保護義務—以德國憲法法學中之發展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10. 顧恒湛(2019年),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五、政府相關文書、報告
    1. 監察院(2018年),桃園市崁津部落因位處於大漢溪行水區,長久以來居民無法取得戶籍,孩童面臨就學困難,且無自來水路燈及公共設施等,居住安全堪慮等情調查報告。
    2.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拉瓦克部落背景說明。
    3. 高雄市政府(2013年),變更高雄多功能經貿園特定區主要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案計劃書。
    4. 高雄市政府(2023年)變更高雄市鳳山細部計畫(部分市場用地(市19)為第三之一種住宅區及廣場用地(兼供道路使用))(配合發瓦克部落異地安置計畫)案
    5.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分屬,70.07.16府建水字第110899號。
    六、網路資源
    1. 林雨佑(2016年),台灣第一個都市型部落誕生:三鶯部落「333模式」的異地重建想像,報導者。
    2. 林雨佑(2016年),社會住宅大轉彎:溪洲部落重建之路,報導者。
    3. 黃丞儀(2013年),畫龍不點睛的大法官解釋,蘋果日報論壇。
    4. 李宜霖、陳寧(2008年),掛在遠方的信箱,沒有地址的部落:桃園崁津部落拆遷前記事,苦勞網。
    5. 陳寧(2008年),大溪【崁津部落拆遷前記事!】,桃園市新世紀愛鄉協會。
    6. 陳德倫、唐佐欣、江市民(2022年),我從哪裡來?南靖部落裡,兩個媽媽改寫原住民的都市流浪記,報導者。
    7. 曾原信(2019年),大觀社區的抗爭末路,報導者。
    8. Savungaz Valincinan(2020年),都市中的部落漂鳥,原世界。
    9. Nuevaidee/劉政暉(2020年),看見「都市原住民」的真實故事:苦勞締造臺灣經濟奇蹟,卻被「國和拆橋」的無名英雄們,換日線。
    10. Hafay Nikar(2019年),都市原住民 怎麼來又走向哪?
    貳、英文參考文獻
    1. Adams, K. D. (2009), Do We Need a Right to Housing?. Nevada Law Journal Vol.9 Iss. 2, Article 3
    國際組織文件
    1. United Nations (2015), Conference on Hous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 Habitat III, Issue Paper No. 22 on Informal Settlements.
    2. Balakrishnan Rajagopal(2023), A place to live in dignity for all: make housing affordable - Report of the Special Rapporteur on adequate housing.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11125702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125702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702701.pdf2392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