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209/149242 (79%)
Visitors : 74847800      Online Users : 7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772


    Title: 特定性定期勞動契約之研究-兼論對青年就業之影響
    A study on specific fixed-term labor contracts - with discussion on their impact on youth employment
    Authors: 徐志德
    Hsu, Chih-Te
    Contributors: 林佳和
    徐志德
    Hsu, Chih-Te
    Keywords: 特定性定期勞動契約
    勞動基準法第9條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第28條
    年齡歧視
    勞動者工作平等權
    試用期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8-04 15:39:53 (UTC+8)
    Abstract: 2019年我國公布實施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第13條第4款將促進特定年齡者就業之相關僱用或協助措施,排除於就業歧視限制範圍之外。第28條更規範65歲以上勞工,雇主得以定期契約僱用之,該條立法理由為「達成促進高齡者勞工重新進入勞動市場,提高勞動力參與率之目標」。由此可間接得知放寬定期契約限制將有助於提高勞工受僱機會。
    限制定期契約締結其目的在於維護勞工生存權益,然相較於日、韓等東亞國家,我國勞動基準法對於締結定期契約有著嚴苛的限制,影響企業用人力彈性,也間接導致勞動派遣蓬勃發展。我國勞動基準法制定迄今已40年,隨著物轉星移,部分條文因整體社經變化而與時俱進,惟有關締結定期契約之規範卻從未有過修法。
    吾人終其一生都不免經歷各階段之年齡歧視,故各國在年齡歧視審查上多採較寬鬆之態度。我國青年失業率遠大於高齡者,高齡者多已領有退休金與老年給付,經濟壓力遠低於青年失業者,在就業市場2者具有替代效果,雇主增加聘用高齡者,便將排擠青年就業機會。本文試圖參照歐洲國家政策,援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第28條精神,探討對特定年齡之青年放寬締結特定性定期契約限制之可能性,作為青年勞工之試用期,以降低青年失業率。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論著
    1.牛涵錚、江永淞,管理學,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5月(第2版)。
    2.王沛元,經濟性解僱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3年1月。
    3.王澤鑑,民法總則,2020年9月。
    4.江俊毅、黃偉、Gary Klein、吳曉松,組織策略執行:專案管理的視角,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7月。
    5.侯岳宏,勞動契約法理之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1月。
    6.許志雄,人權論-現代與近代的交會,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1月。
    7.郭玲惠,勞動契約法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
    8.陳敏,行政法總論,新學林出版股分有限公司,2011年9月(第10版)。
    9.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出版中心,1997年(2002年2月修訂再版)。
    10.黃程貫,勞動與勞動法-黃程貫教授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01月。
    11.黃程貫主編,個別勞動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9月。
    12.楊通軒,個別勞工法-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7月(增訂7版)。
    13.葛玉輝主編,工作分析與工作設計實務,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14.董保城、法治斌,憲法新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9月(增訂8版)。
    15.臺灣勞動法學會主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40年之回顧與展望,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4年7月。
    16.臺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新學林出版股分有限公司,2009年9月(第2版)。
    17.劉厚連,立法技術關鍵指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3月。
    18.戴國良,組織行為,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3月(第3版)。
    19.蘇永欽,民事立法與公私法的接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二)期刊論文
    1.王曉丹,法律繼受與法律多重製圖-人口販運法治的案例,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5期,頁71-136,2014年9月。
    2.江豐富,失業、非典型就業的人口組成與工資率分析,中央研究院,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42卷第1期,頁75-118,2011年10月。
    3.吳姿慧,我國資遣費給付制度之檢討-以德國「勞動契約終止保護法」與「企業組織法」之規定為參照,中原財經法學第15期,頁267-339,2005年12月。
    4.吳從周,違反預約之效果,月旦法學教室第95期,頁10-11,2010年9月。
    5.李孟玢,論國際人權法之平等原則與非歧視原則,輔仁法學第14期,頁63-93,1995年6月。
    6.周兆昱,我國定期勞動契約法制暨勞基法修正草案之研究,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9期,頁33~67,2012年10月。
    7.周兆昱,移工勞動契約終止法規適用與爭議之研究,交大法學評論勞動特刊,頁51-83,2020年8月。
    8.周兆昱,勞資會議決議法律效力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36期,頁93-101,1998年4月。
    9.周兆昱,僱用人安全保護義務規範功能之探討-以民法第483條之1為中心,財產法暨經濟法第24期,頁1-44,2010年12月。
    10.周伯峰,論民事上歧視禁止規定的證立可能性,政大法學評論第147期,頁159-202,2016年5月。
    11.林更盛,評臺北地院八六年度勞訴字第五四號判決—解僱之最後手段性原則,律師雜誌第245期,頁98-104,2000年2月。
    12.林更盛,德國法上對勞動契約定期約定的審查-兼論我國法上的幾個相關問題,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8期,頁1-52,2008年6月。
    13.林佳和,勞動基準法二十年-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十項觀察,律師雜誌第298期7月號,頁49-65,2004年7月。
    14.邱駿彥,退休金等法制之檢討-以日本制度為例,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2期,頁1-42,2022年2月。
    15.邱駿彥,勞動契約訂定階段之相關法律問題,華崗法粹第30期,頁207-237,2003年12月。
    16.邱駿彥,僱用調整目的下勞動契約變動之法律問題探討(上),華岡法粹第四十三期,頁153-204,2008年11月。
    17.侯岳宏,勞動契約法律規範立法方式之檢討-日本法之啟示,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八十三期,頁211-252,2011年7月。
    18.侯岳宏,最低服務年限約款之效力-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396號民事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2期,頁119-132,2013年12月。
    19.洪瑞斌,臺灣職場心理健康發展歷史之回顧與展望:以政府相關政策為主軸,輔導與諮商學報44卷1期,頁43-67,2022年5月。
    20.張鑫隆,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部分工時均等待遇原則,法學新論第24期,頁75-108,2010年7月。
    21.陳正良,派遣業勞工之僱用關係與勞動條件,勞資關係月刊第12卷第12期,頁6-15,1994年4月。
    22.陳海鳴、陳佳慧,組織內薪酬給付基礎之整合性架構,臺大管理論叢第11卷第2期,頁155-173,2001年6月。
    23.童天齊,德國目前失業的原因和前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第3期,頁62,1991年。
    24.黃坤祥,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兼顧的外籍勞工管理,文藻學報第10期,頁81-99,1996年3月。
    25.楊通軒,勞基法中退休與資遣法治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九期,頁39-69,1999年6月。
    26.楊通軒,歐洲聯盟工作平等法治之探討,台灣勞工第14期,頁8-17,200年7月。
    27.楊通軒,歐洲聯盟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論德國之勞動派遣法制,中原財經法學第十期,頁249-326,2003年6月。
    28.楊通軒,歐洲聯盟就業年齡歧視法制之探討,東吳法律學報第28卷第4期,頁75-127,2017年4月。
    29.劉志鵬,勞動基準法專題研究(二)-不同一企業間可否為職務異動,律師通訊第74期,頁19-20,1985年9月。
    30.蔡增家,九七金融風暴與南韓政經體制的轉變:超越發展國家論,問題與研究季刊第44卷第4期,頁75-100,2005年8月。
    31.鄭津津,我國「暫時性勞務提供」法制化之研究,臺灣財產法暨經濟法研究協會財產法暨經濟法第5期,頁1-30,2006年3月。
    32.鄭津津,派遣勞動之法律關係與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頁237-256,1999年7月。
    33.鄭津津,就業上年齡歧視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頁177-206,2010年8月。
    34.鄭津津,勞動基準法之演變,台灣勞工季刊24期,頁66-73,2010年12月。
    35.羅至美,從德國Hartz改革法案反思後歐債危機的歐盟經濟治理,臺灣大學政治科學論叢第71期,頁41-74,2017年3月。
    (三)研討會論文
    1.周兆昱,定期勞動契約之規範思考,行政院勞委會主辦,健全我國勞動契約法制研討會會議資料,頁7,2013年6月。
    2.林良榮,我國勞動三權之發展現況與問題分析-歷史、結構與法律的分析途徑,監察院第四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論文集,頁4,2011年4月。
    3.梁明義、王文音,台灣半世紀以來快速經濟 發展的回顧與省思,國立臺灣大學經學系:紀念梁國樹教授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12,2002年9月。
    4.詹森林,效力規定與取締規定之區別標準-最高法院裁判之評析,程序正義、人權保障與司法改革-范光群教授七秩華誕論文研討會,頁289-314,2009年3月。
    (四)政府出版品
    1.110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行政院主計總處,頁33-35、64-69,2022年3月。
    2.110年勞動檢查統計年報,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頁39,2022年7月。
    3.111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行政院主計總處,頁106-109,2023年3月。
    4.112年各級工會數及會員數,勞動統計查詢網,取自:https://statdb.mol.gov.tw/statiscla/webMain.aspx?sys=210&kind=21&type=1&funid=q050112&rdm=R130108,最後瀏覽日:2025年2月10日。
    5.2022中小企業白皮書,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頁13-14,2022年10月。
    6.2023中小企業白皮書,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頁12-13,2023年10月。
    7.凌澤生,各國非典型勞動者保障制度之研究與啟示,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力規劃及發展研究報告第20輯,頁104、123,2020年7月。
    8.張珍瑋,不論是「尼特族」、「NiNi族」青年失業問題正在加溫,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g_name=%E7%A0%94%E7%A9%B6%E7%B4%80%E8%A6%81&edm_no=82&content_no=2049,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82期,2014年2月,最後瀏覽日:2025年2月10日。
    9.教育部,「教改30年廣設大學及技專升格如今面臨整併退場之問題及對策」書面報告,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8次全體委員會議,頁30,2024年4月。
    10.曹常成、邱馨瑩、高崇洋、卓育賢,營造業中高齡勞工職災特性分析,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9卷3期,頁502-532,2011年9月。
    11.黃舜卿,人口結構老化下之我國高齡者就業政策探討,國家發展委員會,台灣經濟論衡第12卷7期,頁109-125,2014年9月。
    12.黃月盈,非典型就業對國內薪資影響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研究第19期,頁71-74,2019年3月。
    (五)技術報告
    1.王素彎主持,經濟部委託,運用非典型勞工提升產業競爭力之研究,2012年12月。
    2.李誠主持,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勞動市場彈性與安全之研究,2007年7月。
    3.辛炳隆主持,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非典型就業之衡平機制-經濟面之研究,2011年10月。
    4.辛炳隆主持,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勞動市場彈性化研究,2005年12月。
    5.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主持,經濟部委託,運用非典型勞工提升產業競爭力之研究,20212年12月。
    6.陳繼盛主持,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我國勞動契約法制之研究,1989年7月。
    7.黃程貫主持,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我國實施勞動契約法制影響評估研究,2009年11月。
    8.楊靜利主持,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我國青年與中高齡勞動力就業問題之探討,2013年4月。
    9.劉志鵬主持,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我國定期勞動契約與試用期間之研究,2004年6月。
    10.鄭津津主持,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非典型就業之衡平機制-法制面之研究,2011年12月。
    11.簡建忠主持,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各國非典型勞動政策形成及運作機制之比較研究,2007年8月。
    12.簡慧茹、李玉春主持,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我國勞動契約試用期間勞動權益之研析,2022年6月。
    13.簡慧茹、謝棋楠主持,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定期勞動契約對勞動力彈性化運用之研究,2021年6月。
    (六)學位論文
    1.尤唯匡,論非典型僱用關係之平等法理-以日本學說發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6月。
    2.林煥柏,職場年齡歧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2月。
    3.翁瑩潔,法國人對勞動市場彈性化態度之研究:以年青人對《每週35工時》與《首次雇傭契約》兩法案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4.張宗坤,我國勞動基準法制的形成(1927-1984),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1月。
    5.莊乃欣,我國青年就業能力評估之研究-以大專校院青年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1月。
    6.許榮進,定期勞動契約、經濟性解僱與就業安全三方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7月。
    7.陳美女,我國勞工退休金新制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2006年6月9月。
    8.華紫涵,禁止就業年齡歧視法制之探討-以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6月。
    9.楊淑婷,定期勞動契約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1月。
    10.楊蕙熒,定期勞動契約之研究-兼論歐銘與英國對定期契約勞工之保障,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7月。
    11.潘秋香,外籍勞工來台工作適應性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越南勞工為例,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7月。
    (七)雜誌新聞報導
    1.吳季柔,「一生懸命」的日本,敬業指數竟全球墊底?原因台灣很有感,遠見雜誌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6742,最後瀏覽日:2023年10月26日。
    2.技職體系面臨崩潰,衝擊經濟發展,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813000450-260114?ctrack=mo_main_headl_p07&chdtv,最後瀏覽日:2025年2月102日。
    3.李威霆,法國就業法案改革始末 青年的怒吼席捲法國,Cheers雜誌第68期,頁30-42,2007年5月。
    4.李國盛,人力派遣,吹響職場變奏曲,台灣光華雜誌,2005年7月,取自: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8c88d5dd-25f8-44fd-bb5b-2611a7cc8061,最後瀏覽日:2025年2月10日。
    5.辛炳隆,定期契約放寬限制,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財經時論》,2004年8月23日。取自:old.ltn.com.tw/2004/new/aug/23/today-e4.htm,最後瀏覽日:2021年12月24日。
    6.非典型工作80.6萬人創4年新高愈多青壯年偏好工時自由,公視新聞網,取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68519,最後瀏覽日:2025年2月10日。
    7.洪世謙,走在時代分合點的「首次雇傭契約」,南方電子報,取自:https://enews.url.com.tw/enews/38131,最後瀏覽日:2025年2月10日。
    8.苦勞網,坑殺青年的「離職違約金」未來將受規範持續施壓修法曙光乍現然勞委會版本依舊為德不卒,2010年3月,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51160,最後瀏覽日:2025年2月10日。
    9.國際勞工組織,世界非標準就業,頁294,2017年。
    10.終身雇用的崩壞:束縛日本上班族的職場魔咒?,udn新聞網,2019年6月1,取自: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849076,最後瀏覽日:2025年2月10日。
    11.黃雅嫻,法國首次雇用契約法案〈CPE〉抗議事件始末,勞動者雜誌141期,2006年7月15日。
    12.葉祖欽、謝文元、李易駿,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英國和法國的促進青年就業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7期,頁45-46,2007年8月。
    13.詹力穎,非正職勞工保護專法之能與不能-南韓工運經驗的反思(下),金融業工會聯合會訊第199期,2017年7月,取自:https://www.bankunions.org.tw/?q=node/2335,最後閱讀日:2024年5月6日。
    14.大紀元,2006年4月5日,「CPE以初次就業的二十六歲以下年輕人為適用對象,規定雇主對這些年輕員工有兩年的試用期,在此期間,可不說明原因隨時加以解雇。」,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6/4/2/n1274258.htm,最後閱讀日:2025年6月24日。
    15.劉侑學,臺灣青年失業:趨勢與成因的考察,社區發展季刊第146期,頁77-93,2014年6月。
    16.薪資比一比…正職輸打工加劇缺工,明年起相差近5,000元,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38/8233835?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最後瀏覽日:2025年2月10日。
    二、日文文獻
    1.日本大百科全書,取自:https://kotobank.jp/word/%E6%97%A5%E6%9C%AC%E5%9B%BD%E6%86%B2%E6%B3%95-110162#E6.97.A5.E6.9C.AC.E5.A4.A7.E7.99.BE.E7.A7.91.E5.85.A8.E6.9B.B8.28.E3.83.8B.E3.83.83.E3.83.9D.E3.83.8B.E3.82.AB.29,最後瀏覽日:2025年2月10日。
    2.令和2年国勢調査就業状態等基本集計結果摘要,総務統計局,頁9,2020年5月7日。
    3.濱秋哉,低成長と日本的雇用慣行-年功賃金と終身雇用の補完性を巡って,労働研究ジャーナル,No.611,頁26-37,2011年6月。
    三、英文文獻
    1.Bl. John Henry Newman, p.145,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1976).
    2.ILO, C158 - 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 Convention, No.158, p.22;272 (1982).
    3.ILO, NON-STANDARD EMPLOYMENT AROUND THE WORLD - Understanding challenges, shaping prospects (2016).
    4.OECD, Meeting of the OECD Council at Ministerial Level (2013).
    5.OECD, Unemployment rate by age group (indicator) (2021), available at: https://www.oecd.org/coronavirus/en/youth (last visted: 2024/6/24).
    6.OECD, Youth Stocktaking Report, p.3 (2018).
    7.ILO, Report for discussion at the Meeting of Experts on Non-Standard Forms of Employment (2015).
    8.Thomas A. Mahoney, Multiple pay contingencies: Strategic design of compensation, p.28 (1989).
    9.Tito Boeri, Institutional reforms and dualism in European labour markets., Chapter 13 in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vol. 4B (2011).
    10.William Ouchi, Theory Z: 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 p.112-114 (198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996105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96105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5801.pdf4819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