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8786/149850 (79%)
造訪人次 : 81695312      線上人數 : 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743


    題名: 《我的國寶級師傅》紀錄片創作論述
    Creative Discourse of the Documentary My Master of National Treasure
    作者: 高敏淑
    Kao, Min-Shu
    貢獻者: 陳儒修
    Chen, Ru-Shou
    高敏淑
    Kao, Min-Shu
    關鍵詞: 手繪電影看板
    顏振發
    靈光理論
    文化保存
    職人精神
    hand-painted movie billboards
    Yan Jhen-fa
    aura theory
    cultural preservation
    artisan spirit
    日期: 2025
    上傳時間: 2025-08-04 15:26:55 (UTC+8)
    摘要: 本創作論述紀錄並探討台灣僅存的電影手繪看板技藝傳承者——顏振發的生命歷程、藝術成就與其所代表的文化意義。研究動機源自筆者童年對繪畫的熱愛,與偶然在台南全美戲院見到顏振發手繪電影看板的震撼經驗,由此開啟長達數年的田調與影像拍攝。從單純的課程紀錄,逐步延伸至對顏師傅日常生活、生命故事、創作技術、與學生互動的貼身紀錄,累積大量第一手素材,不僅見證了這門技藝在數位浪潮下的掙扎與堅持,也看見一位職人五十年如一日的執著與生命厚度。

    本研究以紀錄片為創作形式,除分析顏師傅的技藝傳承方式、教學風格與與眾不同的「顏振發流」繪畫步驟,更透過影像呈現出其技法中的內隱知識與美學邏輯,亦對於「如何傳承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提出反思與對策。文獻探討方面,本研究回顧台灣手繪電影看板與電影海報的發展史,並引用Walter Benjamin「靈光」(aura)概念,討論手繪藝術品在數位複製時代的獨特性與保存價值。

    透過本紀錄片與創作論述,筆者企圖能在視覺紀錄之外,為這門即將失傳的藝術形式留下一份完整的文化檔案。顏振發說:「我要畫到我的眼睛看不到為止。」這句話不僅是他的承諾,也成為本研究精神的座標。
    This creative research documents and explores the life journey,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Yan Jhen-fa, the last remaining practitioner of hand-painted movie billboards in Taiwan. Motivated by the author’s childhood passion for painting and a serendipitous encounter with Yan’s artwork at Chuan-Mei Cinema in Tainan, this author determined to start a documentary project with a long-term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bservation. Initially conceived as a graduation requirement, the work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n intimate chronicle of Master Yan’s daily life, personal story,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 A large collection of firsthand materials was gathered, bearing witness to the struggle and resilience of this traditional art form amid the digital age, as well as the unwavering dedication of a craftsman who has practiced his art for over five decades.

    This study adopts the documentary film as its creative medium. It analyzes Master Yan’s unique teaching methods, mentor system, and the distinctive flavor of his “Yan Jhen-fa painting school”. Furthermore, the documentary visualizes the implicit knowledge and aesthetic logic embedded in his technique,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challenges of preserving vanishing traditional skills and proposing potential strategi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hand-painted movie billboards and posters in Taiwan, referencing Walter Benjamin’s concept of “aura” to discuss the uniqueness and archival value of handmade artworks in the age of digital reproduction.

    Through both the documentary and written thesis, the author aims to preserve and honor this endangered art form as a complete cultural archive. As Yan Jhen-fa said, “I will keep painting until I can no longer see.” This statement not only reflects his personal commitment but also embodies the spirit of this study.
    參考文獻: 一、影片
    陳傳興(製作人),王婉柔(導演)(2017)。擬音【影片】。(牽猴子,台北)。
    楊力州(導演)(2018)。紅盒子【影片】。(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台北)。
    二、書籍
    王振愷(2021a)。《大井頭放電影—台南全美戲院》。台北:遠足文化。
    王振愷(2021b)。《大井頭放電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海報》。台北:遠足文化。
    李火增(1942/2023)。《彩繪李火增I:找回真實的歷史色彩(新版)》(王佐榮)。台北:蒼璧。
    林欣誼(2021)。〈浮光燦爛——陳子福的電影海報人生〉,黃翰荻、林欣誼、陳雅雯,《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頁47。台北:遠流。
    林欣誼(2021)。〈追憶似夢年代——林福地與陳子福對談電影海報二三事〉,黃翰荻、林欣誼、陳雅雯,《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頁58。台北:遠流。
    林品章(2000)。《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全華。
    林維鍇(2017)。《這張海報,要賣2,000萬 : 經典歐洲手繪電影海報》。台北:蒼璧。
    吳天章(2021)。〈重返一九五○、六○年代的美好時光 陳子福畫師與台式美學〉,黃翰荻、林欣誼、陳雅雯,《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頁10。台北:遠流。
    馬小蘭(2010)。《府城老字號》。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Taiwan News 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
    莊仲黎譯(2019)。《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台北市:商周出版。(原書Walter Benjamin[1935].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原書Walter Benjamin [1935] . 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黃翰荻(2021)。〈由陳子福想起——兼及昔日觀影經驗種種〉,黃翰荻、林欣誼、陳雅雯,《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頁33。台北:遠流。
    黃翰荻、林欣誼、陳雅雯(2021)。《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台北:遠流。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市:文建會出版。
    葉龍彥(2004)。台灣的老戲院。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
    葉龍彥(1996)。新竹市戲院誌。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市:文建會出版。
    蔡綺(1997)。《新藝術研究》。台中:捷太出版社。
    蔡錦堂(2021)。〈導讀〉,王振愷(2021b)。《大井頭放電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海報》。台北:遠足文化。
    萬蓓琳(2002)。〈陳子福的電影生涯〉,《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集》,頁149,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顏水龍(2016)。《台灣工藝》。南投縣: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藍祖蔚(2021)。〈重返一九五○、六○年代的美好時光 陳子福畫師與台式美學〉,黃翰荻、林欣誼、陳雅雯,《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頁7。台北:遠流。
    蘇致亨(2021)。〈他不只畫滿一整個台語片時代〉,黃翰荻、林欣誼、陳雅雯,《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頁14。台北:遠流。
    貴田奈津子(2021)。《昭和の映画絵看板 看板絵師たちのアートワーク》,トゥーヴァージンズ,東京都。
    Stein, E. (2024). Custodians of wonder: Ancient customs, profound traditions, and the last people keeping them alive. St. Martin’s Press.
    三、期刊論文
    王慰慈(2003)。〈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廣播與電視》,20,1-33。
    李俊毅(2014)。《手繪電影看板之顏振發畫師的生命敘說》。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林秀澧(2012)。《台灣戲院變遷—觀影空間文化形式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良(2004)。〈現代海報設計之東方意象〉,《台灣美術》,57,24-43。
    胡澤民(1996)。〈現代海報藝術的發展〉,《美育》,76,3-20。
    洪親慧(2020)。〈左營興隆座及其辯士與畫師〉,《高雄文獻》,11卷1期,47-81。
    葉龍彥(1996)。〈台灣電影海報的發展〉,《美育》,76,38-42。
    劉虹君、謝映緹(2014)。〈小人物阿萬師的生命故事:手繪電影看板話當年〉。《美育》,198,78-82。
    四、線上資料
    in台南無影藏(2015年10月19日)。〈【末代畫師】in台南‧無影藏「2015台南市無形文化資產影像競賽」觀摩影片〉【影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qzc1VFees
    好神拖Supamop(2018年5月7日)。〈好神拖真的好神 背後動機有洋蔥 這幅畫背後的故事不簡單〉【影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t4tX2nJGxQ
    鮮茶道presotea(2017年11月5日)。〈鮮茶道《永遠的新鮮人》尚青上映〉【影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cTupdreW8
    〈全美戲院〉(2025年1月12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全美戲院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7941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4101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1201.pdf16752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