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8204/149236 (79%)
造訪人次 : 74194770      線上人數 : 1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8684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684


    題名: 《教育與職業》中的近代中國教育媒介和社群網絡
    Educational Media and Social Networks in Modern China: Insights from the Education and Vocation
    作者: 顏士清
    Yan, Shih-Cing
    貢獻者: 侯嘉星
    Ho, Chia-Hsing
    顏士清
    Yan, Shih-Cing
    關鍵詞: 《教育與職業》
    研究
    中學
    職業補習
    中華職業教育社
    知識建構
    數位人文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Research
    Secondary education
    Vocational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Digital humanities
    日期: 2025
    上傳時間: 2025-08-04 15:02:15 (UTC+8)
    摘要: 職業教育,作為近代中國教育體系的新興學制,其出現與轉型深刻映照出一個帝國面對時代轉型的制度調適及文化選擇。自晚清以來,知識分子提倡「實學」的風潮中,引入西方實業教育理念,並在癸卯學制中匆促納入制度建構,然在實踐中卻因學費高昂與學用脫節等問題,導致社會對此「教育舶來品」產生質疑。進入民國以後,奠基於民生主義,實業教育理念,逐步從服務國家軍政發展的技藝傳授,轉化為強調「為個人謀職業、圖人民之幸福」面相社會謀生的職業教育。在此脈絡下,1917年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成立,標誌著民間教育力量對現有制度的反思與重構。該社集結上海與江蘇地區的實業家與教育家,透過刊行機關雜誌《教育與職業》,訴說其理念、傳播新教育、倡導職業制度,也實際參與學校創辦與制度實驗,形塑出一個民間主導、知識與實務並進的教育運動網絡。本文藉助數位人文技術,對《教育與職業》1917至1949年間的文本進行語彙分析,揭示「研究」、「中學」、「補習」等概念在職業教育話語中之重構與演化。相較於傳統研究多聚焦於法規制度或學校設置等個案層次,本文主張將《教育與職業》視為一個觀念生成與傳播的虛擬空間,進而鳥瞰整個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由引進、轉化、實踐到再建構的歷史過程。透過追尋教育學人對新知識的翻譯、觀察、倡導與適應,筆者於本文,將透過從詞彙引入至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數位人文分析雜誌的重要概念與社團的人群網絡,以及重要概念的推動與修正等三段脈絡。釐清職業教育如何在社會互動與知識建構等過程中,逐步從轉譯詞彙脫胎成近代中國本土教育理論的轉型歷程。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newly emerging institutional form within th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reflected the Qing Empire’s efforts to adapt to structural transitions and cultural choices in the face of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Since the late Qing period, intellectuals advocating for practical learning introduced Western concepts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which were hasti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1904 Gui-Mao educational reform. However, due to high tuition costs and a disconnect between training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se imported educational models were met with growing skepticism by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n Yat-sen’s Principle of People’s Livelihood, vocational and industrial education gradually shifted in orientation—from serving the needs of nation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o promoting individual employment and broader social welfare. In this context,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Zhonghua Zhiye Jiaoyu She) in 1917 marked a significant moment in which civil society actors began to critically reflect upon and reconstruc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Society, comprising industrialists and educators from Shanghai and Jiangsu, launched the jour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 as a vehicle to articulate their ideals, disseminate new educational ideas, advocate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school founding and policy experimentation—ultimately forming a civil-led, practice-oriented educational movement network.This study employs digital humanities methods to conduct a lex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 from 1917 to 1949, revealing how core concepts such as “research,”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supplementary instruction” were reconstructed and redefined within the evolving discour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parting from conventional studies that focus narrowly on regulatory frameworks or institutional case studies, this research treats the journal as a dynamic discursive space—a platform through which one can trace the broader historical arc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from ideological importation and adaptation to local theor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By following how key terms were introduced, translated, promoted, and modified, this study reconstructs 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networks surrounding the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and delineates how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evolved from a translated foreign concept into a locally grounded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through ongoing processes of negotiation, experimentation, and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參考文獻: 徵引文獻
    (一) 報刊雜誌
    1.〔清〕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編,《湘學新報》(湖南:光緒23年)。
    2.《教育與職業》(上海:1917-1949年)
    3.《教育世界》(上海:1903年)。
    4.《民國日報》,(上海:1920-1921)。
    5.《上海總商會月報》,(上海:1921年)。
    6.《申報》,(上海:1919-1938年)。
    7.《錢業月報》,(上海:1920年)。
    8.《時事新報(上海)》,(上海:1917-1929年)。
    9.《大夏週報》,(上海:1934-1947年)。
    10.《新聞報》(上海:1924年)。
    11.《教育與人生》,(不詳:1935年)。
    (二)工具書
    1.《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一覽》,不詳。
    2.朱有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輯1上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3.朱斐,《東南大學史(1902-1949)第一卷》,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
    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强認識資料彙編第五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第三輯(1875-1893)》,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6.中華職業教育社,《通問班紀念冊》,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1934。
    7.商務印書館,《上海指南》,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
    8.張研、孫燕京編,《民國史料叢刊》第1082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9.擷華書局,《新北京指南》,北京:擷華書局,1914。
    10.商務印書館,《1911年增訂六版上海指南卷三》,上海:商務印書館,1911。
    11.湯志鈞、湯仁澤編,《梁啟超全集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三)專著書目
    1.〔西漢〕司馬遷,《史記》,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03。
    2.〔東漢〕班固,《漢書》,《武英殿二十四史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9。
    3.〔南梁〕顧野王,《玉篇》,北京:學苑出版社,2019。
    4.〔唐〕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義疏》,臺北:中華書局,2024。
    5.〔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頂淵文化,2008。
    6.〔清〕陳忠倚,《皇朝經世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7.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8.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後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
    9.潘光哲,《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10.丘為君,《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1895-192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
    11.李華興,《民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12.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 (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1998。
    13.沈國威,《漢語近代二字詞研究:語言接觸與漢語的近代演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
    14.梁啟超,《飲冰室叢書第一種》,臺北:商務印書館,不詳。
    15.謝長法,《中國職業教育史》,山西:山西大學出版社,2011。
    16.謝長法,《近代中國教育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17.張灝,《轉型時代與幽暗意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18.陳以愛,《動員的力量:上海學潮的起源》,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1。
    19.鄭觀應,《盛世危言後編卷2》,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20.黃炎培,《職業教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21.黃炎培,《八十年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1987。
    22.黃河清,《近現代漢語辭源(全2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23.周談輝,《中國職業教育史》,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985年。
    24.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出版,2010年。
    25.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6.蔡行濤,《抗戰前的中華職業教育社: 1917-1937》,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27.榮德生,《樂農自訂行年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8.楊旭,《榮氏兄弟:一代大實業家創業風雲錄》,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
    29.傅國湧,《大商人:追尋企業家的本土傳統》,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1年。
    30.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出版,2010。
    (四)期刊
    1.方維規,〈「鞍型期」與概念史-兼論東亞轉型期概念研究〉,《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期 (2011年12月),頁 85-115。
    2.王蓉,〈《教育與職業》視域下民國農村教育的特徵及啟示〉,《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4卷2期(2020年3月),頁107-111。
    3.王爾敏,〈晚清實學所表現的學術轉型之過渡〉,《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2006年6月),頁19-51。
    4.王爾敏,〈晚清實學所表現的學術轉型之過渡〉,《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2期(2006年6 月),頁19-51。
    5.王志兵,〈民國初期商科職業教育變革思想與實踐考述〉,《職業技術教育》, 42 卷6期 (2021年),頁73-79。
    6.王志兵、蘇茜,〈民國商科職業教育「教以實用」思想和實踐研究 - 以20世紀20年代為中心考察〉,《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5期(2021年),頁 89-96。
    7.王志兵,〈民國女子職業教育思想之嬗變〉,《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 卷6期(2015年11月),頁151-156。
    8.王延強,〈民國學人對農業職業教育的反思與理想構建〉,《職業技術教育》,38 卷4期(2017年),頁59-63。
    9.朱紹英、黃小兵,〈民國時期長沙女子職業教育探析〉,《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7卷7期(2008年),頁11-19。
    10.李卓穎,〈民國女子職業教育體系的形成及評析〉,《職業技術教育》,32卷19 期(2011 年),頁78-80。
    11.朱鴻翔,〈鐘道贊與民國時期西方職業教育思想的傳播〉,《職業技術教育》,36卷10期(2015 年),頁 65-68。
    12.孔祥光,〈民國時期鄭文漢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職業技術教育》,42卷24期(2022年),頁73-80。
    13.胡紹鈞,〈中華職業教育社視角下歐美與日本職業指導之實踐(1917-1937)〉,《洄瀾春秋》,第十四期,(2019年9月),頁41-77。
    14.范文名,〈民國初年新聞媒體的職業教育觀-以《大公報》為例〉,《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9卷1期(2007年1月),頁57-62。
    15.金觀濤,劉青峰,〈隱藏在關鍵詞中的歷史世界〉,《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一期(2011年12月),頁55-84。
    16.鄭文惠,邱偉雲,〈從「概念」到「概念群」:《新民叢報》「國家」與「教育」觀念的互動與形塑〉,《東亞觀念史集刊》,10期 (2016年6月),頁37-102。
    17.陳建守,〈語言轉向與社會史:科塞雷克及其概念史研究〉,《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2013年6月),頁117-221。
    18.謝德新、謝長法,〈近代中國職業補習教育研究述評〉,《職教史話》,第34期(2014年),頁 89-93。
    19.謝長法、李紅梅,〈民國時期的中國職業教育史研究〉,《職教論壇》,16期(2014 年),頁88-91。
    20.謝長法,〈顧樹森與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30卷19期(2009年),頁70-74。
    21.陶仁義、楊雨慧,〈民國職業教育輿論建設探析及歷史借鑒—以「吃飯教育」為中心〉,《職業技術教育》,43卷6期(2022年),頁75-79。
    22.申培軒、陳士俊,〈民國時期職業教育對農村的適應及其評價〉,《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6卷7期(2005年),頁66-68。
    23.楊鵬,〈民國時期的農村職業教育及其當代啟示〉,《職業技術教育》,37卷19 期(2016 年),頁57-61。
    24.曲鐵華、蘇剛,〈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立法特色及其啟示〉,《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版)》, 33卷4期(2009年),頁1-5。
    25.榮慧珠,〈民國時期的《職業學校法》研究〉,《職業技術教育》,28卷25期(2007 年),頁75-77。
    26.肖鳳翔、黃曉玲,〈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目的論的意蘊及啟示 - 基於民國時期代表性職業教育學著作的思考〉,《職業技術教育》,35卷25期(2014年),頁73-78。
    27.李艷莉、李妍〈民國時期職業教育學術研究的發展演變〉,《中國職業技術教育》,3期 (2021年),頁69-75。
    28.戚洪,〈民國時期江蘇職業教育體系的特點及成因〉,《民國檔案》,3期(2006年)頁69-73。
    29.廖聲豐、徐曉璐,〈試述民國江西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及特點〉,《職教論壇》,19期(2017年),頁92-96。
    30.畢牧,〈抗戰前青島下層社會職業教育論析〉,《東嶽論叢》,36卷6期(2015年6月),頁115-119。
    31.黎瑛、王麗基,〈清末民初廣西的職業教育〉,《史志學刊》,4期(2017 年),頁 43-47。
    32.楊勇勤,〈民國時期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及特點 - 以柳州為例〉,《職業技術教育》,39卷18期(2018年),頁62-67。
    33.陳夢越、樓世洲,〈公共領域:民國民間教育團體的生存樣態 - 以中華職業教育社為個案解讀〉,《職教論壇》,25期(2015年),頁91-96。陳競蓉,〈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實驗活 - 以中華職業教育社為例〉,《職業技術教育》,36卷15期(2015年),頁60-64。
    34.譚紹華、李同同、譚多寧,〈黃炎培鄉村改進實踐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啟示〉,《教育與職業》,4期(2022年),頁28-34。
    35.張祺午,〈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述評—基于1980~2015年的數據〉,《職業技術教育》,第33期(2016年),頁11-14。
    36.韓承樺,〈「社會」的形塑與發展:關於近代中國知識史研究的若干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0期(民國112年6月),頁135-176。
    37.R. Busa , “The Annals of Humanities Computing:The Index Thomisticus”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14:2 (Oct,1980), pp. 83-90
    (五)學位論文
    1.李曉,〈職業教育史視角下《教育與職業》雜誌的歷史考察(1917-1949)〉(金華:浙江師範 大學教育史碩士論文,2009)。
    2.李霞,〈民國時期知識界的職業教育觀〉(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博士論文,2009)。
    3.洪文嘉,〈《教育雜誌》與近代中國教育的轉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部碩士論文,2023)。
    4.郭耀力,〈商戰與大同在進步的時代-清末民初滬、津的商會(1904-192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4年)。
    (六)資料庫
    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參見:https://reurl.cc/WRMGN5(檢索日期:2024年5月2日)。
    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英華字典資料庫,參見:https://pse.is/6v9zlq(檢索日期:2024年12月21日)。
    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漢語新詞資料庫,參見:https://pse.is/6vd4du(檢索日期:2024年12月22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10153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300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300301.pdf6493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