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787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6849/147881 (79%)
造访人次 : 64156583      在线人数 : 13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787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7874


    题名: 論銀行法與證券交易法特別背信罪之不法內涵與財產損害
    On Legal Nature and Property Damage of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in The Banking Act and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作者: 徐以恬
    Hsu, I-Tien
    贡献者: 黃士軒
    Huang, Shih-Hsuan
    徐以恬
    Hsu, I-Tien
    关键词: 特別背信罪
    財產損害
    財產上之損害
    整體財產
    穩健經營與運行
    金融秩序
    證券市場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Property Damage
    Damage on Property Benefit
    Entire Property
    Stable and Sound Operation
    Financial Order
    Securities Market
    日期: 2025
    上传时间: 2025-07-01 15:47:06 (UTC+8)
    摘要: 本文以銀行法與證券交易法特別背信罪之不法內涵與財產損害為主題,探討這些散見於我國金融與商事法律中之特別背信罪,在與我國刑法典之背信罪具有相像條文結構與迥別法定刑度的特徵之下,關於特別背信罪不法內涵與財產損害解釋論的基本立場。
    我國現有文獻的學說見解已見諸多嘗試建構特別背信罪不法內涵之理論,然均存在理論上的缺陷,且現有學說對於特別背信罪財產損害的解釋亦無法提供我國實務穩定的判斷標準。因此,本文通過對於我國銀行法與證券交易法特別背信罪之研究,梳理我國特別背信罪之不法內涵與財產損害解釋論的脈絡,先於制度面確認我國特別背信罪的立法者意思,接著於理論面考察我國特別背信罪的學說狀況,再於實務面掌握我國特別背信罪的處罰狀況,並進一步指出我國學說建構之法理與我國立法者意思以及我國實務立場之間存在的齟齬。
    鑑於前述我國學理的解釋上困境,本文轉向對於日本法進行研究,通過對於日本特別背信罪之立法、學說以及實務的考察,獲得能供我國特別背信罪解釋論作為參考的啟發,且能從日本特別背信罪之立法與實務傾向中析出保護銀行或公司穩健營運的特徵,此一特徵乃是蘊含於我國特別背信罪之立法者意思與實務脈絡的真正核心。
    以上述研究成果為基礎,本文嘗試以妨害銀行或公司經營、運行之穩定與健全的觀點,重新建構我國特別背信罪之不法內涵,主張特別背信罪應是保護銀行或公司穩健經營與運行之罪,並以此對於特別背信罪之財產損害賦予不同詮釋,提出行為時侵害銀行或公司營運上所必要資金的標準作為特別背信罪之財產損害的具體解釋。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egal nature and property damage of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in The Banking Act and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These offenses are scattered throughout Taiwan’s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laws, in light of their structural similarities to the breach of trust offense in the Criminal Code and their markedly different statutory penalti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offense and the basic interpretive stance on property damage.
    Although numerous theories have been proposed regarding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many of them suffer from conceptual flaws and fail to provide consistent guidance for judicial practice. To address thi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in the Banking Act and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of Taiwan, reviewing legislative developments,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and judicial practices.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academic theory, legislative intent and judicial practice.
    Given the interpretive challenges in Taiwan’s legal theory, this article turns to Japanese law for reference. By scrutinizing Japan’s legislation, academic views, and judicial practice on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it draws insights to inform Taiwan’s interpretation. It further identifies a core feature—the protection of stable corporate and banking operations—as central to both Japan’s approach and Taiwan’s underlying legislative intent and judicial stance.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article redefines the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in the Banking Act and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of Taiwan as an offense intended to protect the stable and sound operation of banks and corporations. It also presents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property damage, suggesting that the offense is established when essential operational funds are impaired at the time of the act.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專書
    1. Jeffrey N. Gordon、Wolf-Georg Ringe主編;江朝聖、吳奐廷、李承毅、林建中、林鼎鈞、趙冠瑋譯,公司法與公司治理(下),2021年7月。
    2. 王文宇,公司法論,5版,2016年7月。
    3. 王志誠、封昌宏,商業會計法,6版,2018年9月。
    4. 王皇玉,刑法總則,10版,2024年10月。
    5. 古承宗,刑法分則:財產犯罪篇,2023年11月。
    6.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5版,2019年9月。
    7. 周冶平,刑法各論,初版,1968年9月。
    8.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冊),5版,2005年9月。
    9. 法務部檢察司編,法務部檢討暨改進當前刑事政策研究小組研究資料彙編,1999年8月。
    10. 俞承修,刑法分則釋義,1956年5月。
    11. 許澤天,刑法分則(上)財產法益篇,5版,2023年2月。
    12. 陳子平,刑法各論(上),5版,2022年9月。
    13. 陳今池,會計原理,初版,1996年。
    14. 陳志龍,財經發展與財經刑法,初版,2006年12月。
    15. 陳樸生,實用刑法,重訂初版,1991年9月。
    16. 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4版,2017年2月。
    17.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下冊,4版,2006年4月。
    18. 趙琛,刑法分則實用下冊,14版,1984年4月。
    19.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17版,2022年9月。
    20. 蔡墩銘,刑法各論,6版,2008年2月。
    21. 鄭丁旺、汪央若、黃金發,會計學原理與應用(上冊),14版,2018年。
    22.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17版,2021年11月。
    23. 韓忠謨著、吳景芳增補,刑法各論,增補1版,2000年9月。

    專書論文
    1. 張天一,由「和艦案」論商業經管活動對背信罪適用之影響,載:時代變動下的財產犯罪,頁267-292,2015年10月。
    2. 張天一,對財產犯罪中「財產概念」之再建構─以「支配關係」所形成之財產概念,載:時代變動下的財產犯罪,頁55-103,2015年10月。
    3. 張天一,論背信罪之本質及定位,載:時代變動下的財產犯罪,頁205-249,2015年10月。
    4. 惲純良,公職詐欺與財產損害-財產危險到底是什麼?,載:經濟刑法問題學思筆記(一),頁1-33,2020年5月。
    5. 謝煜偉,財產犯、財產法益與財產上利益,載: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頁689-716,2017年3月。

    期刊論文
    1. Frank Saliger著;薛智仁譯,財產與損害的判斷指標:個人、經濟與法律,月旦法學雜誌,304期,頁184-194,2020年9月。
    2. Robert Esser著;王效文譯,刑法對經濟活動自由之規制--以背信罪(德國刑法第266條)為例,成大法學,20期,頁121-187,2010年12月。
    3. Roland Hefendehl著;惲純良譯,「財產危險」-一個已經過時的概念?,檢察新論,10期,頁251-270,2011年7月。
    4. 王正嘉,從經濟刑法觀點看特別背信罪,台灣法學雜誌,273期,頁25-32,2015年6月。
    5. 王志誠,證券交易法上「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台灣法學雜誌,208期,頁109-119,2012年9月。
    6. 古承宗,概論抽象危險犯的立法原理與限制,月旦法學教室,255期,頁46-51,2024年1月。
    7. 吳景欽,監理沙盒下的特別背信罪:以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的刑事免責為例,台灣法學雜誌,320期,頁27-32,2017年5月。
    8. 李茂生,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4 期,頁235-247,2004年1月。
    9. 李進榮,背信罪之違背任務行為,檢察新論,23 期,頁146-169,2018年2月。
    10. 李進榮,背信罪之財產損害,檢察新論,25期,頁232-257,2019年2月。
    11. 李進榮,公司經理人收取回扣與收受賄賂之法律責任,檢察新論,29 期,頁56-71,2021年5月。
    12. 李進榮,控制公司對從屬公司之背信,月旦法學教室,230 期,頁48-63,2021年 12 月。
    13. 周漾沂,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1卷3期,頁981-1053,2012年9月。
    14. 林志潔,非常規交易是否包括「假交易」?/最高院101台上5291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19期,頁213-220,2013年3月。
    15. 林東茂,詐欺罪的財產損害,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3期,頁199-209,1998年3月。
    16. 林書楷,資本市場刑法-以內線交易及操縱市場罪為中心,月旦財經法雜誌,23期,頁53-76,2010年12月。
    17. 林盛煌,論金控法之背信罪及其適用問題-以「中信金插旗兆豐金」乙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44期,頁79-93,2007年5月。
    18. 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197期,頁134-151,2011年9月。
    19. 許恒達,公職詐欺與財產損害──以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為討論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17期,頁15-32,2013年6月。
    20. 許恒達,背信罪的財產損害與共犯--評台灣高等法院97年度矚上易字第1號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38期,頁83-92,2013年12月。
    21. 許恒達,刑法裁判精選──簡評背信罪財產損害之近期實務動向,月旦法學雜誌,315期,頁146-155,2021年8月。
    22. 許恒達,析論背信罪之違背任務行為及財產損害──評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5765號刑事判決及其歷審見解,台灣法律人,3期,頁141-158,2021年9月。
    23. 許恒達,收受回扣的背信刑責?──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4250號刑事判決及其歷審見解,當代法律,3期,頁100-110,2022年3月。
    24. 陳子平,財產罪的重要課題:第一講--財產罪的保護法益,月旦法學教室,88期,頁55-64,2010年2月。
    25. 陳志輝,從刑法背信罪分析銀行法第125 條之2-特別背信罪的適用爭議,台灣法學雑誌,286 期,頁61-73,2015年12月。
    26. 陳孟黎,背信罪財產損害認定解析,檢察新論,29期,頁87-102,2021年5月。
    27. 黄士軒,特別背信罪的共同正犯成否問題──以關於對向交易之我國學說與最高法院實務為素材,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27期,頁59-118,2021年4月。
    28. 黄士軒,背信罪的「他人之事務」——評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1年上易字第384號刑事判決,台灣法律人,29期,頁98-120,2023年11月。
    29. 黄榮堅,親愛的我把一萬元變大了,月旦法學雜誌,12 期,頁52-53,1996年4月。
    30. 彭美英,背信罪之探討--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九十九年矚重訴字第一號刑事判決評析,裁判時報,9期,頁78-84,2011年1月。
    31. 惲純良,刑法上的財產損害與期待利益—規範經濟財產概念初探,中律會訓,11卷6期,頁32-46,2009年5月。
    32. 惲純良,期待地位作為背信罪的財產損害——評臺灣高等法院103 年度上易字第2469 號刑事判決,台灣法學雑誌,277期,頁195-202,2015年8月。
    33. 惲純良,不法意圖在詐欺罪的定位、功能與判斷標準,東吳法律學報, 27卷2期,頁143-172,2015年10月。
    34. 惲純良,詐欺罪中財產損害之判斷-「財產危險」概念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3期,頁119-192,2017年9月。
    35. 惲純良,商譽損失作為背信罪之財產損害?——評臺灣高等法院 102 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 8號判刑事判決,月旦刑事法評論,11 期,頁126-140,2018年11月。
    36. 惲純良,從歷史發展與犯罪結構論不法意圖在背信罪中的消長-兼評特殊背信罪肥大化的立法趨勢,政大法學評論,166期,頁1-89,2021年9月。
    37. 惲純良,一起讀判決:也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背信罪合憲性裁定──從背信罪的義務違反與財產損害出發,檢察新論,32期,頁284-318,2023年5月。
    38. 惲純良,背信罪立法體例之初探與比較分析-以收受回扣為例評測法國系統、英美系統與德國系統的立法模式,政大法學評論,176期,頁129-216,2024年3月。
    39. 曾淑瑜,建構符合我國刑事實體法及程序法之財經犯罪體系,台灣法學雜誌,160期,頁59-76,2010年9月。
    40. 曾淑瑜,論金融犯罪「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金上重訴字第三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93期,頁194-204,2011年6月。
    41. 曾淑瑜,銀行法之特別背信罪哪裡「特別」,台灣法學雜誌,228期,頁153-160,2013年7月。
    42. 曾淑瑜,銀行法特別背信罪適用爭議,台灣法學雜誌,261期,頁55-66,2014年12月。
    43. 黃惠婷,背信罪或侵占罪?,台灣法學雜誌,141期,頁162-168,2009年12月。
    44. 靳宗立,證券交易法之刑事規制與解釋方法-以特別背信罪為例,台灣法學雜誌,166期,頁7-27,2010年12月。
    45. 蔡昌憲;溫祖德,論商業判斷法則於背信罪之適用妥當性──評高雄高分院九十六年度金上重訴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95期,頁176-203,2011年8月。
    46. 蔡聖偉,財產犯罪:第一講—概說: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上),月旦法學教室,69期,頁52-60,2008年7月
    47. 蔡聖偉,財產犯罪:第一講—概說: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下),月旦法學教室,70期,頁48-59,2008年8月。
    48. 薛智仁,巧取公職之詐欺罪責-評臺北地方法院九十八年度金重易字第九號及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12期,頁200-224,2012年12月。
    49. 薛智仁,背信罪與商業判斷法則,台灣法律人,25期,頁52-73,2023年7月。
    50. 謝煜偉,論金融機構特別背信罪,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5卷4期,頁2031-2092,2016年12月。

    學位論文
    1. 朱美樺,背信罪本質及成立要件之檢討-兼論背信罪共同正犯之適用問題,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月。
    2. 吳志強,經濟刑法之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的再建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3. 姜長志,證券交易法第171條非常規交易罪及特別背信罪之研究-以「虛假交易」及「損害計算」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1月。
    4. 張天一,刑法上之財產概念-探索財產犯罪之體系架構,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7月。
    5. 郭俐文,背信罪之研究-以特殊爭議案例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7月。
    6. 陳靜芳,背信罪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2008年7月。
    7. 黃種甲,公司負責人風險行為之背信評價,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8. 羅儀珊,公司董事違反受託義務的刑事責任──以背信罪和特別背信罪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網路資料
    1. 王鴻薇(1998),〈中企貸款的6家企業86年度均無收入〉,《聯合報》,網址:https://ppt.cc/fmoWRx。
    2. 林益民(2002),〈知本飯店超貸案 官員民代穿梭〉,《聯合報》,網址: https://ppt.cc/fLf0dx。
    3. 林榮﹑許金龍﹑王鴻薇(1998),〈擠兌破紀錄三天550億元〉,《聯合報》,網址:https://ppt.cc/fZ8L1x。
    4. 高年億、未宗信(1995),〈國票本票遭偽造 詐借行庫百億元〉,《聯合報》,網址:https://ppt.cc/fEztax。
    5. 應翠梅(1995),〈防範金融風暴 決設跨部會專案小組 財政部與央行決建議司法單位 加重懲處破壞金融安定的公共背信罪〉,《聯合報》,網址:https://ppt.cc/fjCHYx。
    6. 應翠梅、林全洲、林榮(1995),〈國票客戶「擠兌」 逾260億提前解約〉,《聯合報》,網址:https://ppt.cc/fUxIvx。

    二、 日文部分
    專書
    1. 井田良『講義刑法学・各論(第三版)』有斐閣(2023年12月)。
    2. 伊藤栄樹等編『注釈特別刑法〔第五巻I〕』立花書房(1986年2月)。
    3. 上嶌一高『背任罪理解の再構成』成文堂(1997年12月)。
    4. 上柳克郎等編『新版 注釈会社法(13)』有斐閣(1992年3月)。
    5. 大谷實『刑法講義各論(新版第五版)』成文堂(2019年12月)。
    6. 落合誠一編『会社法コンメンタール21雑則⑶・罰則』商事法務(2011年9月)。
    7. 佐々木良一等著『株式会社法釈義(改訂4版)』巖松堂書店(1940年3月)。
    8. 芝原邦爾『経済刑法研究(上)』有斐閣(2005年10月)。
    9. 芝原邦爾、古田佑紀、佐伯仁志編著『経済刑法 : 実務と理論』商事法務(2017年6月)。
    10. 高橋則夫『刑法各論(第三版)』成文堂(2018年10月)。
    11. 西田典之著,橋爪隆補訂『刑法各論(第七版)』弘文堂(2020年10月)。
    12. 日本法制審議会刑事法特別部会編『改正刑法草案:附・同説明書』法曹会(1972年4月)。
    13. 日本法務省『法制審議会刑事法特別部会第五小委員会議事要録』法務省(1969年9月)。
    14. 林幹人『刑法各論(第2版)』東京大学出版会(2007年10月)。
    15. 林弘正『改正刑法假案成立過程の研究(初版)』成文堂(2003年12月)。
    16. 平野龍一等編『注解特別刑法〔第4巻 経済編〕(第二版)』青林書院(1991年12月)。
    17. 前田雅英『刑法各論講義(第七版)』東京大学出版会(2020年1月)。
    18. 松原芳博『刑法各論(第二版)』日本評論社(2021年3月)。
    19. 山口厚『刑法総論(第三版)』有斐閣(2016年3月)。
    20. 山口厚『刑法各論(第三版)』有斐閣(2024年8月)。
    21. 山中敬一『刑法各論(第三版)』成文堂(2015年12月)。

    專書論文
    1. 伊東研祐「特別背任罪における正犯性—非身分者による共犯の成否—」板倉宏博士古稀祝賀論文集編集委員会編『現代社会型犯罪の諸問題』勁草書房(2005年3月)。
    2. 上田哲「商社の理事兼企画監理本部長が同社から給与等の支給を受けていなくても商法」『最高裁判所判例解説 刑事篇 平成17年度』法曹会(2008年11月)。
    3. 内田博文「背任罪における財産上の損害の意義」西田典之等編『刑法の争点』有斐閣(2000年11月)。
    4. 香城敏麿「背任罪の成立要件」阿部純二等編『刑法基本講座〔第5巻〕——財産犯論』法学書院(1993年10月)。
    5. 芝原邦爾「商法罰則の保護法益—利益供与罪の罪質解明のために—」福田雅章等編『刑事法学の総合的検討(上)』有斐閣(1993年9月)。

    期刊論文
    1. 五十嵐さおり「特別背任罪の主体について——序論的考察——」法政理論43巻2号(2011年2月)。
    2. 伊東研祐「会社法罰則と背任罪(刑法247条)解釈の視座」刑事法ジャーナル17号(2009年)。
    3. 伊東研祐「特別背任罪の解釈視座について-昭和13年商法罰則改正と改正刑法假案-」島大法学56巻4号(2013年3月)。
    4. 内田幸隆「刑事裁判例批評(27)イトマン特別背任事件」刑事法ジャーナル5号(2006年)。
    5. 小田直樹「特別背任罪の一考察——制度論を取り込んだ刑法解釈の試み——(1)」神戸法学雑誌68巻4号(2019年3月)。
    6. 小田直樹「特別背任罪の一考察——制度論を取り込んだ刑法解釈の試み——(2)」神戸法学雑誌69巻3号(2019年12月)。
    7. 佐伯仁志「手形保証債務の負担と背任罪にいう財産上の損害」金融法務事情1460号(1996年9月)。
    8. 佐伯仁志「背任罪」法学教室378号(2012年3月)。
    9. 芝原邦爾「特別背任罪・2」法律時報61巻12号(1989年10月)。
    10. 島田聡一郎「背任罪に関する近時の判例と、学説に課された役割」ジュリスト1408号(2010年10月)。
    11. 髙山佳奈子「金融機関経営者の刑事責任——特別背任罪を中心に——」金融法務事情1911号(2010年12月)。
    12. 野村稔「経済刑法の論点(5)特別背任罪」現代刑事法 : その理論と実務1巻6号(1999年10月)。
    13. 橋爪隆「背任罪の成立要件について(1)」法学教室441号(2017年6月)。
    14. 橋爪隆「背任罪の成立要件について(2)」法学教室442号(2017年7月)。
    15. 前田信二郎「特別背任罪の一考察」ジュリスト363号(1967年2月)。
    16. 前田信二郎「特別背任罪の考察方法」刑法雑誌15巻2号(1967年10月)。
    17. 松波仁一郎「会社重役厳罰論」京都法学会雑誌5巻9号(1910年9月)。
    18. 山口厚、佐伯仁志、橋爪隆等「座談会-背任罪」ジュリスト1408号(2010年10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965101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651019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1901.pdf3378KbAdobe PDF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