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550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393/145446 (79%)
造訪人次 : 53036897      線上人數 : 4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5509


    題名: 從「官僚資本」到「資本官僚」:戰後臺灣發展型國家的轉型 ——以戰後臺灣石化業的發展為例
    From Bureaucratic Capital to Capitalized Bureaucrac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Developmental State --The Case Study of Taiwan’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作者: 鄒仲蘇
    Zou, Zhongsu
    貢獻者: 王振寰
    Wang, Jenn-hwan
    鄒仲蘇
    Zou, Zhongsu
    關鍵詞: 專業官僚
    發展領導權
    官僚資本主義
    資本官僚
    臺灣石化業
    Professional Bureaucrats
    Developmental Egemonia
    Bureaucratic Capitalism
    Capitalized Bureaucracy
    Taiwa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日期: 2025
    上傳時間: 2025-02-04 16:08:34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發展領導權」(Developmental Egemonia)為核心理論模型,探索戰後臺灣經濟發展模式的演變,聚焦從「官僚資本」到「資本官僚」的轉型過程。本研究以臺灣石化產業的發展為案例,詳細分析專業官僚、民間資本、環境運動及國際政治環境在產業政策中的動態互動。本研究從理論層面提出,「發展領導權」是一種權力的動態整合模式,其核心特徵是專業官僚如何在不斷變遷的經濟、社會與國際條件下,通過資源分配、政策設計與社會協調建立和維繫國家主導的經濟發展結構。
    本研究首先回顧戰後臺灣早期的發展背景,指出專業官僚憑藉國營企業的資本控制和政策工具,主導「一輕」至「五輕」計畫,形成了高效的產業政策協調機制,成功統合民間資本並實現石化產業的快速增長。然而,自1980年代起,隨著臺灣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推進與全球化影響的加深,民間資本力量迅速壯大,挑戰國家在經濟政策中的主導地位,促成了發展領導權的部分重構。此外,環境運動自「五輕」計畫後逐漸崛起,特別是在「七輕」與「八輕」項目中的抗爭,反映出民主化後社會力量對國家主導發展模式的有力制衡。國際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變化,如冷戰結束及全球環保規範的加強,進一步削弱了專業官僚的自主性,改變了石化產業的政策運作邏輯。專業官僚從原本的主導角色逐步退居協調者的位置。換言之,專業官僚在此時已經轉變為「資本官僚」。與此同時,「發展領導權」也經歷了演變、解體與重構的動態過程。
    結論指出,戰後臺灣的「發展領導權」經驗展現了後發國家在經濟發展與政治轉型中的權力動態重組特性。戰後臺灣的專業官僚主導經濟發展模式(官僚資本主義)雖成功促進了經濟高速成長,但民主化與全球化背景下,專業官僚的影響力被逐漸削弱,民間資本與社會運動逐步取代其主導地位。本研究強調,後發國家需通過重構具包容性與正當性的「發展領導權」,以應對全球化與內部社會多元化的挑戰,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平衡發展。
    本論文的理論與實證結合,不僅深化了對「發展領導權」的學術理解,亦為其他後發國家的發展模式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參考。
    This study adopts “Developmental Egemonia(發展領導權)” as its core theoretical model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Bureaucratic Capital(官僚資本)” to “Capitalized Bureaucracy(資本官僚).” U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s a case study, it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s among professional bureaucrats, private capit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dynamics in shaping industrial policies. The study argues that “Developmental Egemonia” represents a dynamic framework where professional bureaucrats coordinate resources and policies to maintain state-led development amidst changing conditions.
    In Taiwan’s early post-war period, professional bureaucrats effectively leverag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olicy tools to drive industrial growth through projects like the “First to Fifth Naphtha Cracking Projects(「一輕」到「五輕」計畫).” However, since the 1980s, democr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enabled private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to challenge state dominance, leading to the partial restructuring of developmental hegemony. Environmental opposition, particularly against the “Seventh(七輕)” and “Eighth Naphtha Cracking Projects(八輕),” highlighted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societal forces, while international pressures further reduced bureaucratic autonomy. Consequently, professional bureaucrats shifted from dominant actors to coordinators, marking their transition into “Capitalized Bureaucrats(資本官僚),” and “Developmental Egemonia” underwent process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aiwan’s experience illustrates the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of power in late-developing countries. While bureaucratic capitalism successfully drove rapid industrial growth, democr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have shifted leadership to private capital and social movements.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inclusive and legitimate developmental frameworks to balanc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such contexts.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
    于宗先主編,(1976)。台灣經濟發展重要文獻。臺北:聯經出版。
    中油,(1986)。四十年來之中國石油公司.。臺北: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石油通訊編輯委員會。
    「中國石油志」編輯小組編,(1976)。中國石油志(上冊)。臺北: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尹仲容,(1960a)。臺灣工業政策試擬。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續編)(頁8-19)。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
    尹仲容,(1960b)。臺灣經濟的困難與出路。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續編)(頁36-47)。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
    尹仲容,(1963)。臺灣生產事業的現在與將來。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初編)(頁7–20). 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
    方義山編,(1996)。五十年來之中國石油公司。臺北:中國石油公司石油通訊編輯委員會。
    毛澤東,(1966)。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永慶,(1997)。生根.深耕。臺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王作榮,(1975)。臺灣經濟建設的長期目標。臺灣經濟發展總論。臺北:聯經出版,頁15–29。
    王亞南,(1947)。中國經濟原論。上海:生活書店。
    王昭明,(1994)。溯行經濟奇蹟——以政通求人和的嚴家淦。嚴前總統家淦先生哀思錄。臺北:行政院新聞局,頁264–267。
    王昭明,(1995),王昭明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
    王振寰,(1989)。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2(1),頁71-116。
    王振寰,(1993)。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14),頁123-163。
    王振寰,(1995)。國家機器與台灣石化業的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8),頁1-37。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圖書出版。
    王輝煌,(2017)。政策創新與官僚角色:臺灣解嚴後治理失能的分析。文官制度季刊, 9(3).
    王曉瑩,(2001)。中國的改革——沒有資產階級主體的資本主義革命。陳祖為、 梁文道編, 政治理論在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頁257–282。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2022)。中油公司永續報告書(2022)。高雄: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 (李晴暉、丁連財譯).。臺北:時報文化。
    行政院設計委員會,(1951.03.17). 臺灣生產建設四年計畫草案及有關資料:行政院設計委員會經濟小組第二次委員會議紀錄 (國史館). 陳誠副總統文物。
    行政院設計委員會,(1954.12.01). 臺灣生產建設四年計畫草案及有關資料:目錄,臺灣生產建設四年計畫草案 (國史館). 陳誠副總統文物。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78)。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草案)。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何亞威,(1990)。台塑角力政府,遠見雜誌, 第053期, 頁25–29。
    何孟樺,(2022)。派系與六輕:麥寮地方政治初探。陳瑞樺編, 福利之都·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臺北:群學。
    何明修,(2003)。政治民主化與環境運動的制度化(1993-199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五十期, 頁217–275。
    余慶俊,(2009)。台灣財經技術官僚的人脈與派系(1949-1988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臺北。
    吳澄清,(2013)。台灣石化合成吳澄清董事長。台灣化學工程學會台灣化工史編輯小組編, 化工界耆老口述訪問記錄(頁109–120)。臺北:台灣化學工程學會。
    吳聰敏,(2023)。台灣經濟四百年。臺北:春山出版。
    呂季蓉,(2007)。地方派系、社會運動與環境治理:以八輕在雲、嘉設廠決策分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北。
    呂雪慧,(2013.07.22)。國光石化大馬投資案喊卡 馬國傳出月底前若未申請承租土地,將轉讓星國業者,並可能影響台馬FTA洽談。工商時報,A2版。
    宋士陽,(1991)。演進觀點的政策執行研究——五輕建廠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
    宋忠信,(1995.01.04)。下游業者大量外移,乙烯進口年年增 石化業產銷面臨解體。聯合報,6版。
    李少兵、王莉,(2005)。20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問題研究。史學月刊, 3,頁100-105。
    李登輝,(2008)。李登輝總統訪談錄(四):財經產業。臺北:允晨文化。
    李順德、許玉君,(2007.03.29)。台塑鋼廠 國光石化 環評冗長 蔡英文K環署。聯合報,B1版。
    李達海,(1995)。石油一生:李達海回憶錄 (鄧潔華編)。臺北:天下文化。
    杜素豪,(2008)。世界價值觀調查推動計畫(C00173)。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上網日期:2024年11月9日,檢自: https://doi.org/10.6141/TW-SRDA-C00173-1。
    沈雲龍編,(1988)。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
    周一德,(1994.04.15)。兩大投資用地定案 東帝士和燁隆集團「各得其所」。經濟日報,2版。
    周賢頌,(1981)。大有為政府不應推、拖、怕——公營事業開放民營問題。天下雜誌, 002, 頁38–40。
    孟錦明,(1990)。石化王國三足鼎立。遠見雜誌, 第053期, 頁20–24。
    林天良,(1997.12.01)。京都氣約衝擊大 六大耗能集團傷神 締約國今開會 可能達成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量議定書。經濟日報,26版。
    林孝庭,(2017)。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黃中憲譯)。臺北:遠足文化。
    林孝庭,(2021)。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臺北:遠足文化。
    林奇伯,(2009.10.01)。內閣換新,馬英九信任度回升至44.8%。遠見。上網時間:2024年11月9日。檢見:https://www.gvm.com.tw/article/13434。
    林長華,(1994)。官僚資本。段承璞編, 台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頁173-200。
    林苑卿,(2021.11.13)。石化業如何走向高值化?長春林書鴻疾呼:台灣需要新的輕油裂解廠!.財訊, 644。上網時間:2024年11月9日。檢見: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64ffc1a0-0fe1-44d3-8fac-fcb970a103f0。
    林夏如,(2019)。台灣的中國兩難:台灣認同下的兩岸經貿困境 (陳方隅、林添貴譯)。臺北:商周出版。
    林書鴻,(2013)。長春集團創辦人林書鴻先生。台灣化學工程學會台灣化工史編輯小組編, 化工界耆老口述訪問記錄(頁1-12)。臺北:台灣化學工程學會。
    邱士傑,(2022)。戰後臺灣經濟的左翼分析:劉進慶思想評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邱麗珍,(1997)。國民黨黨營經濟事業發展歷史之研究(1945-1996)。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臺北。
    長春集團,(2022)。長春集團永續報告書(2022)。長春集團。
    姚恆修,(1993)。姚恆修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美援會,(1960.09). 三期四年經建計畫 (國史館).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胡新南,(2005)。縱橫臺灣石油工業半世紀:胡新南先生訪談錄 (程玉凰編)。臺北:國史館。
    若林正丈,(2016)。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的臺灣化的歷程 (洪郁如等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韋永寧,(1994)。韋永寧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徐有痒,(1994)。走過八十歲月:徐有痒回憶錄 (王麗美編)。臺北:聯經出版。
    徐進鈺,(1990)。台灣石化工業區位衝突之分析—以宜蘭反六輕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
    徐碧華,(1998.02.02)。控制二氧化碳,何不徵收碳稅. 聯合報,24版。
    區龍宇,(2017)。強國危機:中國官僚資本主義的興衰。臺北:群學。
    康綠島,(1993)。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臺北:卓越文化出版。
    張人傑,(2019)。戰後至1970年代黨營事業的資本形成與財務操作。黨產研究, 4,頁67–104。
    張國暉,(2013)。國族渴望巨靈:台灣科技官僚治理的中國因素。國家發展研究, 12, 頁73–132。
    產諮會,(1986)。經濟部產業諮詢委員會年度報告(1986)。臺北:經濟部產業諮詢委員會。
    產諮會,(1990)。經濟部產業諮詢委員會年度報告(1990)。臺北:經濟部產業諮詢委員會。
    莊素玉,(1991.02.01)。內外交攻台塑——探索六輕幕後。天下雜誌, 117, 頁30–36。
    莊啟宗,(1993.07.15)。中油與東帝士兩件大型石化投資,工業局擬促成「二合一」。經濟日報,02版。
    莊啟宗,(1997.04.05)。七輕 東帝士邀國民黨入股。經濟日報,01版。
    許甘霖,(1993)。黨資本的政治經濟學——石化業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中。
    許志成,(2010)。台灣民營製造業的發展(1946-1955)——以國民黨當局與台籍資本之互動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臺北。
    許滌新,(1958)。官僚資本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岱君,(2015)。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臺北:聯經出版。
    中央社,(2017.08.23),陳由豪赴陸拓展石化版圖 脈絡一次看懂,上網日期:2024年11月9日,檢自: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1708230133.aspx。
    陳兆裕,(2016)。台灣石化業對經濟的貢獻。科學發展, 525,頁48-54。
    陳伯達, (1946),中國四大家族。上海:長江出版社。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
    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劉錦添,(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臺北:澄社。
    陳淑真,(2010)。國光石化開發案對台灣經濟之貢獻。石油通訊, 708, 頁40–41。
    陳敦禮,(1992)。石油化學工業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臺灣經濟研究院。
    湯京平,(2015),2010 世界價值觀調查-台灣(E10034).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上網日期:2024年11月9日,檢自:https://doi.org/10.6141/TW-SRDA-E10034-1。
    華英惠,(1998.05.27)。全國能源會議昨揭幕。聯合報,第4版。
    「開創產業界新機運」座談會,(1989.01.04)。經濟日報,2-3版。
    雲林縣發展史編纂委員會,(1997)。雲林縣發展史(上)。雲林:雲林縣政府。
    黃富娟,(2014)。干預型國家的新自由主義轉向(1980~2010):墨西哥與臺灣石化政策與技術官僚的理念鑲嵌。台灣社會學刊, 55,頁1-73。
    黃進為,(2007)。轉變中的台灣石化工業。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黃榮村,(1990)。台灣地區環保與消費者保護運動:特色與互動。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55-78)。臺北:巨流。
    黃德海,(2007)。篳路藍縷:王永慶開創石化產業王國之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楊艾俐,(1982.12.01)。石化業的下一步。天下雜誌, 19期, 頁25–29。
    楊艾俐,(1987)。有公信力才有公權力。天下雜誌, 077期, 頁34–38。
    楊艾俐,(1989)。孫運璿傳。臺北:天下雜誌。
    楊孟軒,(2023)。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 (蔡耀緯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經濟日報,(1983.08.24)。石化原料廠擴充計畫大於四輕供應量 業界擬建議政府籌建五輕工場。經濟日報,2版。
    葉萬安,(2023)。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尹仲容。臺北:遠見天下文化。
    臺塑集團,(2022)。臺塑集團永續發展報告書(2022)。臺塑集團。
    劉進慶,(1988)。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臺北:故鄉出版社。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
    劉維開編,(1994)。中國國民黨黨職名錄。臺北:國民黨黨史會。
    編輯部,(2008.06)。博士、女俠、財經內閣馬上上路。臺灣光華雜誌, 33(6)。上網時間:2024年11月9日。檢見: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8127a6c1-5766-4d9d-bf9c-f6acd97ea7be&CatId=7&postname=博士、女俠、財經內閣馬上上路&srsltid=AfmBOoqPxj3XvWiPqzbrIzyn26aZEiieHpHUa4XzAmspo_KGHV7MmFqi。
    蔡偉銑,(1997)。台灣石化工業發展過程的政治經濟分析。東吳政治學報,(8),頁157-224。
    蔡偉銑,(1999)。小國經濟與外交:以台灣石化工業發展為例。東吳政治學報, 10, 頁133–174。
    蔡隆郁,(2005)。台灣民主化後國家機關自主性分析——以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高雄。
    鄭信義,(2013)。長春集團創辦人鄭信義先生。台灣化學工程學會台灣化工史編輯小組編, 化工界耆老口述訪問記錄(頁13-26)。臺北:台灣化學工程學會。
    鄭為元,(1999)。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4, 頁1–68。https://doi.org/10.29816/TARQSS.199906.0001。
    魯炳炎,(2010)。政策企業家化解政策衝突之研究。文官制度季刊, 2(3), 頁151–181。
    總統府記者會新聞稿,(2011.04.22),總統主持記者會說明國光石化開發案事宜,上網日期:2024年11月9日,檢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5311。
    聯合報,(1973.04.26)。第三輕油裂解工廠 民間人士建議開放民營 據說主管官員不表同意。聯合報,第5版。
    聯合報,(1973.04.28)。如何審慎推動第三輕油裂解計畫將為今後發展相關工業重要關鍵公營抑是民營,須以配合拓展外銷為前提。聯合報,第2版。
    薛化元、張怡敏、陳家豪、許志成,(2017)。台灣石化業發展史。臺北:現代財經基金會。
    謝志誠、何明修,(2011)。八輕遊台灣:國光石化的故事。臺北:左岸文化。
    謝宗翰,(2013)。國光石化開發案中止之探討:政策終結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臺北。
    謝俊雄、徐英傑編,(2012)。臺灣現代化學工業史—發展期(1951-1985):石化工業的興起與產痛化工業的成長。臺北:台灣化學工程學會。
    謝榮輝、 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編,(2023)。華枝春滿一把輕——台灣石化產業上游奠基者:台灣中油公司。臺北: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瞿宛文,(2002)。經濟成長的機制。臺北:唐山出版。
    瞿宛文,(2003)。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臺北:唐山出版。
    瞿宛文,(2017)。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勁發展的為何與如何。臺北:聯經出版。
    顏昌晶,(2001)。近代中國石油工業發展之研究(1932-1949)。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桃園。
    嚴演存,(1992a)。致李國鼎先生等之意見書(1972年12月)。燼餘選輯之二——台灣化學工業管窺。作者自出。
    嚴演存,(1992b)。從目前的石化原料價格談到今後的石化政策。燼餘選輯之二——台灣化學工業管窺。作者自出。
    蘇育琪、謝慧娟,(1988)。工業扎根·經濟起飛。天下雜誌, 81期, 頁54–82。
    蘇俊豪,(2004)。雲林縣地方派系變遷及其與選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臺北。
    黨綱,上網日期:2024年11月9日,檢自:https://www.dpp.org.tw/upload/download/黨綱.pdf
    英文:
    Amsden, A. (1989).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hro, R. (1978). The Alternative in Eastern Europe (D. Fernbach, Trans). New Left Review.
    Bauman, Z. (2000). Liquid Modernity. Polity Press.
    Fraser, N. (2019). The Old is Dying and the New Cannot Be Born. Verso Books.
    Gerschenkron, A. (1962).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amsci, A. (200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Q. Hoare & N. Geoffrey, Trans). The Electric Book Company Ltd.
    Harvey, D. (2005).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are, G., & Sperber, N. (2016). An Introduction to Antonio Gramsci:His Life, Thought and Legacy. Bloomsbury.
    Hutchcroft, P. (1998). Booty Capitalism: The Politics of Banking in the Philippin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essop, B. (1990). State Theory: Putting Capitalist States in Their Place. Polity Press.
    Johnson, C. (1982).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C. (1999).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Odyssey of a Concept. In M. Woo-Cumings (E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pp.32-60).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i, M. (1975). Bureaucratic Capitalists in Operation: Ts`ao Ju-lin and His New Communications Clique, 1916-1919.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4(3).
    Meisner, M. (1996). The Deng Xiaoping Era: An Inquiry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Socialism, 1978-1994. Hill and Wang.
    Offe, C., & Volker, R. (1975). Theses on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New German Critique, 6, 137–147.
    Onis, Z. (1991). The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Comparative Politics, 24(1).
    Piriyarangsan, S. (1983). Thai Bureaucratic Capitalism, 1932-1960.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Social Research Institute.
    Poulantzas, N. (1978). Theses on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New Left Review.
    Revelle, R., & Suess, H. E. (1957).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Between Atmosphere and Ocean and the Question of an Increase of Atmospheric CO2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Tellus, 9(1), 18–27.
    Ruggie, J. (1982). International Regimes, Transactions, and Change: 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war Economic Ord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6(2), 379–415.
    Skocpol, T.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 Evans, D. Rusechemeyer, & T. Skocpol (Ed.),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p3–4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eeck, W. (2014). Buying Time: The Delayed Crisis of Democratic Capitalism. Verso Books.
    Trotsky, L. (1973). The Revolution Betrayed: What Is the Soviet Union and Where Is It Going? Aakar Books.
    Trotsky, L. (1980). Histo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Pathfinder Press.
    Wade, R.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y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oo-Cumings, M. (1999). Introduction: Chalmers Johnson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Development. In M. Woo-Cummings (E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pp.1-31)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u, Y. (2005). A political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State survival, bureaucratic politic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making of Taiwan’s economy, 1950-198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日文:
    末廣昭,(1994)。アジア開発独裁論。中兼和津次編, 講座現代アジア(2)近代化と構造変動。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劉進慶,(1973)。台湾における国民党官僚資本の展開—国家資本主義研究に寄せて. 思想, 591,頁27-52。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1062615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261506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50601.pdf2775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