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401/145431 (79%)
Visitors : 53132930      Online Users : 8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5419


    Title: 日本西南群島防衛政策之研究2010-2022:基於威脅平衡理論之分析
    A Study on the Defense Policy of Japan's Nansei Islands 2010-2022: An Analysis Based on Threat Balance Theory
    Authors: 望月敬史
    Keishi, Mochizuki
    Contributors: 楊雯婷
    Yang, Wen-Ting
    望月敬史
    Mochizuki Keishi
    Keywords: 西南群島
    日本防衛政策
    日中關係
    威脅平衡理論
    中國威脅
    Nansei Islands
    Japan’s defense policy
    Japan-China relations
    Balance of threat theory
    China's threat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5-02-04 15:29:38 (UTC+8)
    Abstract: 隨著1990年代蘇聯瓦解後,區域安全環境的變化及日本對區域安全認知的變化,在進入21世紀後逐漸反映到日本的西南群島的防衛政策。尤其在約2010年後,日本更進一步強加西南群島的防衛政策。
    本文主要探討影響2010年後西南群島防衛政策的因素,以中國在經濟、軍事等許多方面的發展影響到日本決定加強西南群島的防衛政策為假說,將以威脅平衡理論的4個指標(綜合實力、地緣毗鄰性、進攻實力和威脅認知)來分析中國為何被日本認知為威脅,此威脅認知如何反映到日本西南群島防衛政策。
    本研究結果顯示,2010年以來,日本安保政策的變化及西南群島防衛的更進一步的加強,包括部隊部署和配備武器性能的提高,除了基於日本防衛力量的概念及島嶼防衛的重要性之因素外基於中國包括經濟實力在內綜合實力的增長,西南群島與中國大陸和日本列島之間距離的地理特徵,另外,中國海軍、空軍和海警的航空機和艦艇在包括尖閣諸島在內的西南群島周邊的特殊行為及其配備的裝備,加上,共軍部署的火箭軍和導彈種類的特點,皆被視為對日本的「威脅」,日本基於其威脅認知,正加強西南群島的防衛政策,作為實施平衡來自中國的威脅。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1990s, the changes in regional security dynamics and Japan’s evolving perception of regional security gradually began to influence Japan’s defense policy for the Nansei Islands as the 21st century progressed. Especially after around 2010, Japan further intensified its defense policy for the Nansei Islands.
    This paper primarily examin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Japan’s defense policy for the Nansei islands post-2010, hypothesizing that China’s developments in various areas, including economic and military aspects, have prompted Japan to strengthen its defense policy in this region. The analysis employs four indicators of the balance of threat theory (aggregate power, geographic proximity, offensive capabilities, and threat perception) to explain why Japan perceives China as a threat and how this perception is reflected in its defense policy for the Nansei island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ince 2010, changes in Japan’s security policy and further enhancements in the defense of the Nansei islands—such as troop deployments and improvements in weapon performance—are not only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Japan’s defense capabiliti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island defense but also influenced by China’s overall growth in national power, including economic strength. Additionally,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nsei islands in relation to mainland China and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and equipment of the Chinese Navy, Air Force, and Coast Guard around the Nansei islands, including the Senkaku Islands, contribute to Japan’s perception of threat. Furtherm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military’s rocket forces and missile types are also viewed as threats. In response to this perceived threat, Japan is strengthening its defense policy for the Nansei islands to counterbalance the threats posed by China.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書籍
    黃碩風。1999。綜合國力新論一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黃碩風。2006。大國較量: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斯蒂芬・沃爾特著。周丕啟譯。2007。聯盟的起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肯尼斯・沃爾茲著。張 壯、劉豐譯。2012。現實主義與國際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期刊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1995。「對中國綜合國力的測度和與一般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比較研究課題組,第5期,頁4-19。
    王尊彥。2022。「日本西南群島防衛政策與台日合作作為之研究」,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評估,12(1),頁29-61。
    石原忠浩。2013。「從2013日本「防衛白書」看日本對中國大陸的認識」,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戰略安全研析,第99期,頁24-30。
    李世暉。2012。「台日經貿策略聯盟之研究」,臺灣國際研究季刊,8(3)頁165-183。
    宋國誠。1996。「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測算」,中國大陸研究,39(9),頁5-26。
    李隆生。2006。「以東協為軸心的東亞經濟整合:從區域主義到全球化?」,亞太研究論壇,第33期,頁101-124。
    徐振偉。2012。「1930年代蘇聯構建集體安全的失敗」,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85。
    陳麒安。2014。「重新檢視瓦特的聯盟理論」,問題與研究,53(3),頁87-115。
    楊仕樂。2009。「重建威脅平衡理論與台灣大陸政策的案例研究」,亞太研究通訊,第7期,頁103-128。
    楊仕樂、朱永暉。2017。「強權崛起:中國近二十五年綜合國力評估」,全球政治評論,第60期,頁51-73。
    廉德瑰。2017。「從日本的離島防禦戰略看西太平洋的海權博弈」,日本問題研究,河北大學,31(3),頁1-9。
    過子庸、沈湘湘。2012。「日本「311」地震後中日關係之研究」,展望與探索,10(2),頁71-88。
    蔡東杰、盧信吉。2020。「日本對美國同盟戰略之調整:威脅平衡視角之探討」,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評估,10(2),頁62-87。
    黎健。1996。「對中共發展綜合國力規劃之研析」,中國大陸,39(9),頁13。
    譚偉恩。2006。「權力平衡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國際關係學報,第22期,頁129-165。
    黃大慧、赵罗希。2015。「日美強化同盟關係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第6期,頁25-32。

    博碩士學位論文
    吳東霖。2022。「從威脅平衡理論觀點探討南海聲索國家衝突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周翊莆。2018。「運用 Entropy、Topsis 法與灰關聯分析探討區域經濟整合國家經濟及軍事能力關聯性之研究:以 RCEP 與 CPTPP 成員國為例」。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芃叡。2021。「川普政府對中遏制政策之形成:威脅平衡論之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陳建宇。2013。「中國大陸變遷與日本防衛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陳麒安。2012。「聯盟的本質:解釋後冷戰時期的北約存續」。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博士論文。
    葉恆菁。2003。「國家經濟能力、軍事防禦能力與國防預算關係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財務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振翔。2016。「從「威脅平衡」論韓美同盟一從金大中政權到朴槿惠政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東亞學系碩士論文。
    蔣緯達。2017。「安倍政府之防衛政策2012-2017」。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輿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韓凱聿。2016。「運用 Entropy 權重法與 TOPSIS 法於軍事能力評估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財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網際網路
    (一) 官方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上網日期2023年5月30日,檢自:
    〈https://www.gov.cn/test/2009-02/26/content_1243894.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0年中國的國防,上網日期2023年6月18日,檢自:
    〈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1103/31/content_183546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2023年10月進出口商品總值表,上網日期2023年5月30日,檢自:
    〈http://xian.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2799825/302274/302277/302276/5503970/index.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上網日期2023年5月24日,檢自:
    〈https://www.gov.cn/gzdt/2011-02/28/content_1812697.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上網日期2023年7月13日,檢自: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5/0226/c1001-2660219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上網日期2023年7月13日,檢自: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2/28/content_5369270.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上網日期2023年7月13日,檢自: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2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上網日期2023年5月18日,檢自:
    〈http://images.mofcom.gov.cn/hzs/202310/20231007152406593.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2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上網日期2024年3月9日,檢自:〈http://images.mofcom.gov.cn/hzs/202310/20231007152406593.pdf〉。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100年國防報告書,上網日期2023年5月18日,檢自:〈mnd.gov.tw/NewUpload/歷年國防報告書網頁專區/歷年國防報告書專區.files/國防報告書-100/國防報告書-100-中文.pdf〉。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上網日期2023年5月18日,檢自:〈國防報告書-106-中文.pdf〉。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112年國防報告書,上網日期2023年5月18日,檢自:〈中華民國國防部-全球資訊網-112年國防報告書專區〉。
    (二)網路報紙
    人民日報,日本新安保戰略威脅地區和平穩定,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2022年12月23日,上網日期2023年2月18日,檢自: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12/23/nw.D110000renmrb_20221223_2-15.htm〉。

    二、英文部分
    書籍
    Walt, Stephen M., (1987).The origins of allianc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期刊論文
    Randall L.Schweller,(1994).Bandwagoning for Profit:Bring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1, pp. 72-107.
    Randall L.Schweller,(1996).Neorealism's status-quo bias: What security dilemma?, Security Studies, 5(3), pp.90-121.
    Randall L.Schweller,(1997).New Realist Research on Alliances: Refining,Not Refuting,Waltz's Balancing Proposi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1 No. 4, pp. 927-930.

    三、日文部分
    書籍
    勝股秀通。2014。《自衛隊、動く:尖閣南西諸島を巡る攻防》。(東京:ウェッジ)。
    川島真。2015。《チャイナリスク》。(東京:岩波書店)。
    川村純彦。2012。《尖閣を獲りに来る中国海軍の実力:自衛隊はいかに立ち向かうか》。(東京:小学館)。
    国分良成。2013。《日中関係史》。(東京:有斐閣)。
    佐道明広。2015。《自衛隊史-防衛政策の70年》。(東京:ちくま新書)。
    高原明生,園田茂人,丸川知雄,川島真。2023。《日中関係2001-2022=Japan-China relations, 2001-2022》。(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中島信吾。2006。《戦後日本の防衛政策:吉田路線をめぐる政治・外交.軍事》。(東京:慶應義塾出版会)。

    期刊論文
    何思慎。2011。「日本の新防衛計画大綱下における 日中間の安全保障関係のゆくえ」,問題と研究,40(2),頁1-35。
    柿原国治。2014。「安定の鍵としての対中カウンター・バランス 柔軟反応・同盟抑止の実効性向上に向けての一考察」,アジア研究,60(4),頁13-34。
    川崎剛。2008。「同盟締結理論と近代日本外交史―「脅威の均衡」論の検証―」,国際政治,第154号,頁115-154。
    坂口大作。2011。「新たな防衛戦略の創造 南西地域における積極的防衛とエアシー・バトルのシナジー効果」,国際安全保障学会、国際安全保障,39(3),頁3-13。
    中林啓修。2015。「沖縄から見た「国家安全保障戦略」」,国際安全保障学会、国際安全保障,42(4),頁32-45。
    楊鈞池。2011。「日米同盟関係の変遷と今後の東アジア地域の秩序」,問題と研究,40(2),頁63-91。
    林賢參。2014。「台湾海峡の安全保障における日本の役割」,青山学院大学国際研究センター紀要「Aoyam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頁25-39。
    水谷知生。2009。「南西諸島の地域名称の歴史的および政治的背景」,地理学評論SeriesA,82(4),頁300-322。

    網際網路
    (一) 官方資料
    内閣官房,国家安全保障戦略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2年11月7日,檢自:
    〈https://www.cas.go.jp/jp/siryou/131217anzenhoshou/nss-j.pdf〉。
    防衛省,国家安全保障戦略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3年1月23日,檢自:
    〈https://www.mod.go.jp/j/policy/agenda/guideline/pdf/security_strategy.pdf〉。
    防衛省,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画(平成17年度~平成21年度)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2年10月12日,檢自:
    〈https://warp.da.ndl.go.jp/info:ndljp/pid/11591426/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05/chuuki.pdf〉。
    防衛省,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画(平成23年度~平成27年度)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2年10月12日,檢自:
    〈https://warp.da.ndl.go.jp/info:ndljp/pid/11591426/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11/chuuki.pdf〉。
    防衛省,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画(平成26年度~平成30年度)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2年10月12日,檢自:
    〈https://warp.da.ndl.go.jp/info:ndljp/pid/11591426/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14/pdf/chuki_seibi26-30.pdf〉。
    防衛省,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画(平成31年度~平成35年度)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2年10月12日,檢自:
    〈ttps://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19/pdf/chuki_seibi31-35.pdf〉。
    防衛省,防衛力整備計画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3年2月5日,檢自:
    〈https://www.mod.go.jp/j/policy/agenda/guideline/plan/pdf/plan.pdf〉。
    防衛省,平成17年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5日,檢自:
    〈https://warp.da.ndl.go.jp/info:ndljp/pid/11591426/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05/taiko.pdf〉。
    防衛省,平成23年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5日,檢自:
    〈https://warp.da.ndl.go.jp/info:ndljp/pid/11591426/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11/taikou.pdf〉。
    防衛省,平成26年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5日,檢自:
    〈https://warp.da.ndl.go.jp/info:ndljp/pid/11591426/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14/pdf/20131217.pdf〉。
    防衛省,平成31年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5日,檢自:
    〈https://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19/pdf/20181218.pdf〉。
    防衛省,国家防衛戦略について,上網日期2023年1月5日,檢自:
    〈https://www.mod.go.jp/j/policy/agenda/guideline/strategy/pdf/strategy.pdf〉。
    防衛省,平成16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5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4/w2004_00.html〉。
    防衛省,平成17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8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5/w2005_00.html〉。
    防衛省,平成18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8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6/w2006_00.html〉。
    防衛省,平成19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8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7/w2007_00.html〉。
    防衛省,平成20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8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8/w2008_00.html〉。
    防衛省,平成21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8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9/w2009_00.html〉。
    防衛省,平成22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8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0/w2010_00.html〉。
    防衛省,平成23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18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1/w2011_00.html〉。
    防衛省,平成24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0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2/w2012_00.html〉。
    防衛省,平成25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0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3/w2013_00.html〉。
    防衛省,平成26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0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4/w2014_00.html〉。
    防衛省,平成27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0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5/w2015_00.html〉。
    防衛省,平成28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0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6/w2016_00.html〉。
    防衛省,平成29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6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7/w2017_00.html〉。
    防衛省,平成30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6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8/w2018_00.html〉。
    防衛省,平成令和元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6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9/w2019_00.html〉。
    防衛省,平成令和2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6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20/w2020_00.html〉。
    防衛省,平成令和3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6日,檢自: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21/w2021_00.html〉。
    防衛省,平成令和4年版防衛白書,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6日,檢自:
    〈https://www.mod.go.jp/j/publication/wp/wp2022/w2022_00.html〉。
    防衛省,東アジア戦略概観2011,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6日,檢自:〈http://www.nids.mod.go.jp/publication/east-asian/j2011.html〉。
    防衛省,中国安全保障レポート創刊号,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7日,檢自:〈http://www.nids.mod.go.jp/publication/chinareport/pdf/china_report_JP_web_A01.pdf〉。
    防衛省,中国安全保障レポート2016拡大する人民解放軍の活動範囲とその戦略,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7日,檢自:
    〈http://www.nids.mod.go.jp/publication/chinareport/pdf/china_report_JP_web_2016_A01.pdf〉。
    首相官邸,岸田內閣總理大臣記者會見2022年12月16日,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7日,檢自:
    〈https://www.kantei.go.jp/jp/101_kishida/statement/2022/1216kaiken.html〉。
    防衛省、自衛隊,報導資料,防衛大臣記者會見2022年12月20日,上網日期2022年12月27日,檢自:
    〈https://www.mod.go.jp/j/press/kisha/2022/1220a.html〉。

    (二) 網路報紙
    朝日新聞,領空侵犯、常態化を懸念 尖閣に中国機、日本「極めて遺憾」レーダーで捕捉できず2012年12月14日,上網日期2022年11月18日,檢自:
    〈https://xsearch.asahi.com/kiji/detail/?1673243995695〉。
    朝日新聞,尖閣領海侵入13時間、中国大使に抗議 官房長官「誠に遺憾」2013年1月9日,上網日期2022年11月18日,檢自:
    〈https://xsearch.asahi.com/kiji/detail/?167324891812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日本研究學位學程
    11086101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8610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日本研究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1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