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538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393/145446 (79%)
造访人次 : 53035440      在线人数 : 30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538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5387


    题名: 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研究
    A Research on Hu Fangping’s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Yixue Enlightment
    作者: 楊嘉卉
    Yang, Chia-Hui
    贡献者: 陳睿宏
    Chen, Rui-Hong
    楊嘉卉
    Yang, Chia-Hui
    关键词: 胡方平
    易學啟蒙
    啟蒙學
    元代易學
    Hu Fangping
    Yixue Enlightment
    Enlightenment Studies
    Yi-ology of Yuan Dynasty
    日期: 2024
    上传时间: 2025-02-04 15:19:37 (UTC+8)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中的《易》學思想,聚焦其如何在朱子學說的基礎上進行詮釋、創新與發展,並藉由對胡方平詮釋內容的理解與分析,闡明其在思想內涵、象數結構及陰陽理論上的貢獻。本文於緒論首先釐清胡方平的思想背景,透過其學術譜系、撰著目的等視角,概括勾勒《易學啟蒙通釋》之重要成就與價值,在朱熹《易》學思想基礎上進行的深化與傳承,尤其重視象數與義理的結合。

    第二章著墨於胡方平對《易》圖、卦畫的詮釋。闡釋胡方平從數值結構、陰陽平衡與交合的角度,對《易學啟蒙》進行深入的論述,將抽象的《易》理透過具象化的方式展開詮解,除了彌縫朱熹與邵雍學說的分歧外,胡方平亦有其創新解說。第三章旨在探討胡方平透過對大衍之法的詮釋,釋說蓍策如何體現宇宙規律和人事變化的關聯。並從「大衍之數」、「掛扐以定爻」、和「變占之法」三個層面出發,述明胡方平對象數和陰陽爻組合的理解,並指出胡氏如何在占筮過程中應用《易》學的陰陽消長與數理象數觀點,解析天地自然之理。第四章探析胡方平如何藉由「河洛」圖式、先後天圖說,以及蓍策的數理結構,進一步勾稽自然之理的面貌。

    整體而言,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以義理為基,以象數為脈,從數理象數入手,以陰陽之道開展萬物的分殊,揭示出「理一分殊」的玄妙之義,並將哲思凝為具象的圖式,使《易學啟蒙通釋》兼具朱熹一脈之傳統意蘊,在傳承中益見創發之義,既是對朱子學的忠實承繼,也是對《易》理的另一創新之擴展。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Hu Fangping's Yi-ology (Yi studies) philosophy in The Enlightenment of Yi-ology Explained, focusing on his interpretations, innovations, and developments based on Zhu Xi’s theories. Through close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Hu's interpretations, the study elucidates his contributions in the structure of images and numbers and yin-yang theory. Furthermore, it highlights Hu Fangping's efforts to reconcile the perspectives of Zhu Xi and Shao Yong. Ultimately, the thesis re-evaluates Hu Fangping’s place and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Yi studies, providing a new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 and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Yi-ology.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first clarifies Hu Fangping's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examining his academic lineage and objectives in writing, which shed light on the value of The Enlightenment of Yi-ology Explained as an extension and inheritance of Zhu Xi's Yi-ology, particularly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symbolic numbers and principles.

    Chapter Two examines Hu Fangping’s interpretation of the Yi diagrams and hexagram structures. It discusses his perspective on numerical structure, yin-yang balance,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 articulating abstract Yi principles through concrete depictions. While bridging the interpretive gaps between Zhu Xi and Shao Yong, Hu also presents his unique insights.

    Chapter Three delves into Hu’s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Expansion Number" and "Great Expansion Method", explaining how the yarrow stalks reflect cosmic order a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universal principles and human affairs. By examining aspects like "the Great Expansion Number," "casting stalks to determine yao lines," and "method of change divination," this chapter elucidates Hu’s understanding of symbolic numbers and the yin-yang trigrams, and further illustrates how he applies theories of yin-yang growth and numerical-symbolic relationships within divination, explaining natural and universal principles.

    Chapter Four investigates how Hu uses the "He Tu" and "Luo Shu" diagrams, as well as the Pre-Heaven and Post-Heaven arrangements and the numerical structure of the yarrow stalks, to outline the structure of nature’s principles.

    Overall, The Enlightenment of Yi-ology Explained takes principle as its foundation and symbolic numbers as its framework. Starting from numerical-symbolic theory, it uses the Dao of yin and yang to unfol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ll things, revealing the profoundness of "unity within diversity"and solidifying philosophical ideas into concrete forms. This allows The Enlightenment of Yi-ology Explained to embody both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 and a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serving both as a faithful continuation of Zhu Xi’s teachings and a groundbreaking advancement of Yi principles.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類(依時代先後排序)
    [漢]淮南王劉安等撰、阮青注:《淮南子》,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孟喜:《周易孟氏章句》,[淸]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長沙:嫏嬛館,1883年。
    [漢]焦贛:《焦氏易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京房:《京氏易傳》,[三國]陸績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乾坤鑿度》《周易乾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易緯乾元序制記》《易緯是類謀》《易緯坤靈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李添富總校定:《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2年。
    [漢]鄭玄:《周易注》,[清]丁傑、張惠言校訂,《經學輯佚文獻彙編》第二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影印清嘉慶 20 年重刊宋本,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孔穎達注疏:《尚書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影印清嘉慶 20 年重刊宋本,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劉牧:《易數鈎隱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03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邵雍撰,李一忻點校:《周易邵氏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宋]邵雍著,郭彧編:《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周敦頤;[清]周沈珂編:《周元公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1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震:《漢上易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冊,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卷36,《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頁496。
    〔宋〕程迥:《周易古占法》,《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晦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宋]蔡元定:《皇極經世指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46冊, 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宋]黃榦:《勉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宋]黃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九十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黃榦:《黃勉齋先生文集》,臺北:青山書屋,1957年。
    [宋]黃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曾棗莊、劉琳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宋]程端蒙、董銖著,[元]饒魯編:《程董二先生學則》,《百部叢書集成》第二十四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趙善湘:《洪範統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蔡沈:《洪範皇極內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宋]趙汝騰:《庸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鑑:《朱文公易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鑑:《皇極經世解起數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05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王柏:《魯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胡方平著;谷繼明點校:《易學啓蒙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宋]雷思齊:《易圖通變》,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錄(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4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佚名:《大易象數鈎深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佚名:《周易圖》,收入《正統道藏》第 4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8 年。
    [元]胡一桂著;谷繼明點校:《周易本義啓蒙翼傳》,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元〕劉因:《河圖辨》,收入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13冊,南京:江蘇出版社,1999年。
    [元]朱隱老:《皇極經世書說》,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56冊, 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元]王申子:《大易緝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張理:《易象圖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06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陶宗儀編:《說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楊士奇:《東里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程政敏輯撰,何慶善、于石點校:《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明]程瞳輯撰,王國良、張健點校:《新安學系錄》,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明]胡震亨撰:《鄭玄易解附錄》,《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明]孫瑴編:《古微書》,濟南 : 山東友誼書社,1990年。
    [清]黃宗羲,鄭萬耕點校:《易學象數論(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黃宗炎,鄭萬耕點校:《圖學辯惑》,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胡渭:《易圖明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清]王植:《皇極經世書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惠棟:《周易述(附《易漢學》《易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惠棟:《周易爻辰圖》,《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惠棟:《易漢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張鼎:《易漢學舉要》,《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3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王鳴盛:《蛾術編》,上海:上海書店,2012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張惠言:《周易鄭氏義》,《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張惠言:《易緯略義》,《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黃奭編:《周易鄭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何秋濤:《周易爻辰申鄭義》,《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1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殷元正輯;陸明睿增訂:《緯讖候圖校輯》,北京 :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清〕鄭經世:《愚伏先生文集》,首爾:景仁文化社,1999年。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冉冉:《元代易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2012 年。
    王振復:《周易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新春:《周易虞氏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秋麗:《元代易學史》,濟南:齊魯書社,2020年。
    李申、郭彧:《周易圖說總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呂凱:《鄭玄之讖緯學》,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7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海出版社,1997年。
    谷建:《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5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胡自逢:《周易鄭氏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徐志銳:《宋明易學概論》,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
    徐芹庭:《易經詳解》,臺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徐芹庭:《易經源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徐芹庭:《易圖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
    高懷民:《邵子先天易哲學》,作者自印本,1997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來:《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陳睿宏:《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陳睿宏:《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釋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郭彧:《京氏易傳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郭彧:《易圖講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臺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黃慶萱:《新譯周易六十四卦經傳通釋》(上/中/下),臺北:三民書局,2022年。
    曾春海:《朱熹易學析論》,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0年。
    張曉生:《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林慶彰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9年。
    張善文:《歷代易學與易學要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景海峰:《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三松堂全集》(第二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楊自平:《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12年。
    楊自平:《元代《易》學類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21年。
    廖名春、康學偉、梁韋玹:《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蔡方鹿:《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94年。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
    鄭吉雄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鄭吉雄、林永勝主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潘雨廷:《周易虞氏易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合肥:安徽出版社,2004年。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謝輝:《元代朱子易學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羅聖堡:《原謬種之弊:清初四家《易》圖論辯研究》,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年。
    鍾肇鵬:《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三、期刊、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風:〈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相合〉,《周易研究》第64期,2004年4月,頁19-28。
    王鉦傑:〈荀爽易學探討及其對卦變理論之影響〉,《輔大中研所期刊》,第37期,2017年10月。頁1-25。
    王永寬:〈論河圖洛書的哲學思維〉,《歷史月刊》第243期,2008年4月,頁53-61。
    呂欣:〈朱子「《易》本卜筮之書」說之經過考論〉,《當代儒學研究》第25期,2018年12月,頁23-44。
    李長遠:〈易圖象數學與宋元之際士人之親道、入道〉,《臺大歷史學報》第63期,2019年6月,頁83-135。
    李育富:〈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芻議〉,《周易研究》第1期,2012年1月,頁82-89。
    李善慶:〈朝鮮儒學關於朱熹《易學啟蒙》的理解-以退溪學派和栗谷學派的《易學啟蒙》太極論為中心〉,《哲學與文化》第46卷第11期,2019年11月,頁177-191。
    余敦康:〈朱熹《周易本義》卷首九圖與《易學啟蒙》解讀〉,《中國哲學史》第4期,2001年,頁13。
    林文彬:〈朱子《易學啟蒙》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6年1月,頁231-248。
    林世榮:〈李光地《周易折中》發微──以乾坤二卦為示例的探討〉,《鵝湖月刊》第399期,2008年9月,頁23-37。
    林金泉:〈《六經天文編》易學天文的納甲說與卦氣說〉,《成大中文學報》第47期,2014年12月,頁75-134。
    洪漢鼎:〈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問題〉,《政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13年6月,頁1-28。
    高志成:〈朱子《易》學之「卦變」說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第二屆青年經學論文發表會,2006年12月。
    高懷民:〈朱熹「易為卜筮之書」述評並論其對近世研究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95年10月,第71期,頁1-17。
    孫勁松:〈略論朱熹和郭雍的蓍法之辯〉,《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6卷第6期,頁19-25。
    陳開林:〈《全元文》補遺十篇〉,《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2016年5月,頁31-35。
    陳睿宏:〈《易緯》中宇宙化生系統試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1期,2002年6月,頁1-16。
    陳睿宏:〈《易緯》數論的哲理性意義〉,《第七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2月,頁37-66。
    陳睿宏:〈論林栗易學銷沉之原由─從與朱熹之歧異進行開展〉,《政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15年6月,頁67-102頁。
    陳睿宏:〈論明代韓邦奇《易》與《洪範》會通圖象數理化之重要內涵〉,《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2期,2022年9月,頁51-130。
    陳睿宏:〈論宋代時期《易》學圖說與《洪範》之會通流衍〉,《國文學報》第71期,2022年6月,頁35-68。
    陳睿宏:〈論朱元昇《三易備遺》中《河圖》與《洛書》繫卦之說〉,《成大中文學報》第61期,2018年6月,頁29-70。
    陳睿宏:〈圖書易學的延續與開展──論元代張理圖書易學之重要內涵〉,《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頁195-242。
    陳睿宏:〈章潢《圖書編》易學圖式思想的「河洛」觀〉,《國文學報》第64期,2018年12月,頁55-88。
    陳睿宏:〈章潢《圖書編》之「河洛」數值衍義〉,《東華漢學》第29期,2019年6月,頁81-138。
    陳睿宏:〈明代章潢延續宋元圖說之漢《易》象數思想本色──以月體納甲與消息卦氣說進行開展〉,《淡江中文學報》第41期,2019年12月,頁143-182。
    陳睿宏:〈元代張理大衍筮法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7期,2013年12月,頁67-109。
    陳睿宏:〈丁易東大衍數說聯結圖書易學析論〉,《東吳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5月,頁145-184。
    陳睿宏:〈《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政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7年12月,頁201-246。
    陳詠琳:〈宋末元初「述朱」脈絡下的易學與術數學──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焦氏易林》芻議〉,《當代儒學研究》第23期,2017年12月,頁45-85。
    陳詠琳:〈宋末元初的「易緯」文獻蠡測──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緯書》闡微〉,《嘉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20年3月,頁1-19。
    陳詠琳:〈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京氏易傳》探析〉,《應華學報》第20期,2019年6月,頁109-151。
    陳詠琳:〈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郭氏洞林》考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2卷第3期,2022年9月,頁53-69。
    陳詠琳:〈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文獻考述──以「卜筮類」、「丹道類」為探討對象〉,《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27期,2018年2月,頁153-187。
    許朝陽:〈《京氏易傳》的易學意義 與徐昂《京氏易傳箋》義例述評〉,《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12月,頁01-28。
    黃沛榮:〈元代《易》學平議〉,收入於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上冊,頁159-194。
    黃忠天:〈論《伊川易傳》的價值與得失〉,《文與哲》第3期,2003年12月,247-266。
    楊自平:〈胡炳文《易》學學統的建立與以《本義》會通眾說析論〉,《成大中文學報》第58期,2017年9月,頁23-58。
    楊自平:〈吳澄《易》學研究──釋象與「象例」〉,收入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趙中偉:〈易只是一陰一陽──朱熹易學陰陽觀之創造詮釋研究〉,收入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唐宋學術思想論集》,臺北:萬卷樓,2012年。
    鄧小偉:〈析胡方平、熊禾融通先天八卦與《河圖》之法〉,《漢斯》第10卷第3期,2022年9月,頁96-103。
    劉原池:〈朱熹對程頤易學思想之開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9卷第2期,2015年6月,頁92-120。
    鄭吉雄:〈《易圖明辨》與儒道之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頁431-465。
    賴貴三:〈韓國朝鮮李氏王朝(1392-1910)《易》學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25期,2013年6月,頁1-26。
    賴貴三:〈宋至清儒詮釋「洗心退藏於密」異同析論〉,《國文學報》第63期,2018年6月,頁135-170。
    謝輝:〈朱子易學在元代福建地區的發展〉,《福建江夏學院學報》第11卷第5期,2021年10月,頁65-72。
    謝輝:〈簡論朱子易學在元代發展的基本面貌〉,《周易研究》第6期,2010年6月,頁54-60。
    鍾彩鈞:〈胡方平、一桂父子對朱子《易》學的詮釋〉,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10月,頁195-235。
    羅聖堡:〈胡渭《易圖明辨》之論辨脈絡及經典詮釋〉,《臺大中文學報》,第54期,2016年9月,頁159-222。
    饒宗頤:〈未有文字以前表示「方位」與「數理關係」的玉版──含山出土玉版小論〉,張敬國主編:《凌家灘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9月,頁18-21。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博士論文
    史甄陶:《元代前期徽州朱子學──以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李秋麗:《胡一桂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李育富:《元代婺源胡氏易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周欣婷:《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侯雪娟:《朱熹象數易學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2年。
    陳睿宏:《惠棟《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張克賓:《朱熹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楊自平:《吳澄之《易經》解釋與《易》學觀》,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薛裕民:《《四庫全書總目》儒者評述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1年。
    謝輝:《元代易學對朱子易學的傳承與革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二)碩士論文
    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李磊:〈胡方平《易學啓蒙通釋》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周芳敏:《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柯佩杏:《朱熹易學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玉琪:《邵雍「先天圖」研究》,臺北: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1年。
    陳佳旺:《朱子之象數易學觀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彥伸:《熊宗立《洪範九疇數解》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年。
    游經順:《丁易東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楊自平:《梨洲歷史性儒學之建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鄧小偉:《熊禾《勿軒易學啓蒙圖傳通義》思想研究》,濟寧:曲阜師範大學,2023年。
    鄭丹倫:《陳士元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簡義銓:《《周易本義》象數義理探微──以朱熹哲學思想為基礎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易經組碩士論文,2016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11151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1151005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0501.pdf4832KbAdobe PDF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