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5385
|
Title: | 秦瘦鷗及其小說研究 A Study of Chin Shou-Ou and His Novels |
Authors: | 方獻儀 Fang, Sian-Yi |
Contributors: | 張堂錡 Chang, Tang-Chi 方獻儀 Fang, Sian-Yi |
Keywords: | 秦瘦鷗 民國文學視角 民國性 通俗現代性 大眾文學 Chin Shou-Ou Viewpint on Literary History of Republican Period of China Characteristics of Republican Period of China Vernacular Modernism Genre Fiction |
Date: | 2025 |
Issue Date: | 2025-02-04 15:19:10 (UTC+8) |
Abstract: | 秦瘦鷗,上海嘉定人,是典型的20世紀文學作家。他歷經帝國瓦解、民國興衰與中共崛起,在動盪中持續創作,作品橫跨近代、現代與當代。他的一生可分為民國與共和國兩大階段,文學生涯與生命進程緊密相連,深刻反映了現代中國的歷史演變。秦瘦鷗身兼作家、教授、編輯、公務員等多重身份,見證並參與百年來的文學發展。他以小說為媒介,表現民國性與時代精神,題材涵蓋個人經歷、戲劇文化、時事批判與情感糾葛,既描繪亂世眾生相,也反映新舊交替的矛盾與衝突。他的創作源於生活,揉合真實經驗與藝術想像,並融入對戲劇文化的理解與對社會變遷的洞察。在技法上,秦瘦鷗結合傳統與現代敘事形式,探索文學表現的多樣性;他擅長景物描寫與人物塑造,運用譬喻與象徵表現時代氛圍和情感;以悲劇美學刻畫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掙扎。他的小說不僅具娛樂性,亦包含深刻的人道關懷與思想內涵,《秋海棠》即為結合民國時局與情感糾葛的經典之作。 然而,秦瘦鷗在文學史的定位長期被低估,其作品因通俗淺顯而未獲足夠重視。本文運用「民國性」與「通俗現代性」雙重視角考察,第二章梳理其生平與創作生涯,第三、四章著眼於析論小說的題材呈現和創作技巧,第五章引介他在其他文類的付出與成果,藉以重新審視秦瘦鷗及其作品的成就。整體而言,他以廣博學識和創作實踐探索了文學的更多可能性,既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吸納現代文學的創作理論和表現手法,且在乎服務讀者、回饋社會的創作宗旨,頗有身為作家的使命感與責任心;他的小說不但並非與世隔絕、純供消遣的無用之書,還承載許多社會批判與人文精神,以及底層民眾的真實心聲,是民國時代的縮影。秦瘦鷗在中國現代純文學/雅文學之外,開闢出一條另類的通俗文學現代化途徑,其創作生命與作品意義值得進一步研究與重估,影響力不容小覷。 Chin Shou-Ou, a native of Jiading, Shanghai, is a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figure of the 20th century. He lived through the collapse of the Qing Empir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 ascendanc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gime. Amidst these historical upheavals, Chin maintained a consistent commitment to writing, producing a body of work that spans late moder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eriods. His life and career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Republican and the Communist periods. Closely tied to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his literary endeavors reflect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s a multifaceted intellectual, Chin Shou-Ou assumed roles as a writer, professor, editor, and civil servant, witnessing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a century of literary evolution. Through his fiction, he articu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Republican Period of China(民國性)” and the zeitgeist of his era. His works encompass diverse themes, includ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theatrical culture, social critique, and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They not only depict the struggles and aspirations of individuals during turbulent times but also illuminate the conflicts and transi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values. Chin’s creative approach is rooted in lived experience, blending authentic insights with artistic imagination. His narratives frequently incorporate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atrical culture and acute observations of societal changes. Formally, Chi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narrative techniques, exploring the potentialities of literary expression. His strengths lay in evocative descriptions of settings and intricate character portrayals, employing metaphors and symbols to capture the emotional and atmospheric nuances of his time. His works often adopt a tragic aesthetic, illustrating the struggles and resilience of ordinary individuals amid sweeping historical change. While Chin’s novels were largely oriented toward a general readership, they transcend the realm of pure entertainment. They are imbued with profound humanistic concerns, intellectual depth, and artistic sophistication. His landmark work, Qiuhaitang(《秋海棠》), serves as a paradigmatic example of a Republican-era novel, intertwining the socio-political turmoil of its time with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emotion and relationships. However, Chin Shou-Ou's literary contributions have long been undervalu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 works, often dismissed as overly popular or simplistic, have not received the recognition they deserve. This study adopts a dual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istics of Republican Period of China(民國性)” and “Vernacular Modernism(通俗現代性)” to reevaluate his achievements. The second chapter outlines his life and creative career, while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focus on the thematic content and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his novels. The fifth chapter introduces his contributions to other literary genres, aiming to re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 Shou-Ou and his works. Overall, Chin explored the possibilities of literature through his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creative practice. He preserve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le embracing modern literary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demonstrating a commitment to serving readers and giving back to society. His writing reflects a profound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as a writer. Far from being disconnected from reality or purely escapist, his novels carry a strong undercurrent of social critique and humanistic spirit, voicing the authentic sentiments of the underprivileged and serving as a microcosm of the Republican era. Outside the realm of Chinese modern “pure” or “elite” literature, Chin Shou-Ou pioneered an alternative path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popular literature. His creative legac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works merit further study and reevaluation, and his influence is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 |
Reference: | 一、秦瘦鷗作品(依出版年份先後排列) (一)著作、編著 秦瘦鷗編:《蔣介石先生演講集》,上海:三民公司,1927年。(五版) 秦瘦鷗編:《蔣介石先生傳記》,上海:三民公司,1927年。(二版) 秦瘦鷗編:《蔣介石最近言論》,上海:三民公司,1927年。(二版) 秦瘦鷗編:《蔣介石全集》,上海:三民公司,1927年。(再版) 秦瘦鷗:《跳舞指南》,上海:玫瑰書店,1928年。 秦瘦鷗編:《中國國民革命史》,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35年。(再版,初版於1929年) 秦瘦鷗編:《增訂版蔣介石文集》,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36年。 瞿世鎮、秦瘦鷗編譯:《初級英語模範作文讀本》,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40年。(四版,初版於1936年) 秦瘦鷗:《秋海棠》,上海:金城圖書公司,1943年。(五版,初版於1942年) 秦瘦鷗:《秋海棠》,奉天(遼寧):東方書店,1943年。 秦瘦鷗:《二舅——秦瘦鷗短篇小說選》,上海:太平書局,1944年。 秦瘦鷗:《秋海棠》,重慶:百新書店,1945年。 秦瘦鷗原著,費穆、顧仲彝、黃佐臨導演:《秋海棠劇本——五幕七景大悲劇》,上海:百新書店,1946年。 秦瘦鷗:《秦瘦鷗短篇創作選——第三者》,上海:波濤出版社影印上海太平書局1944年本,正言出版社經銷,1947年。 秦瘦鷗:《危城記》,上海:懷正文化社,1948年。 秦瘦鷗編劇、編寫,徐昌霖導演:《婚姻大事》電影小說,香港:世界出版社,1952年。 秦瘦鷗:《秋海棠》,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 寧 遠:《小說新話》,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影印香港上海書局1961年本,1977年。 陳 新:《晨讀雜識》,香港:香港上海書局,1979年。 秦瘦鷗:《孽海濤》,台北:廣文書局影印上海愛光書店1930年本,1980年。(原版為上海:雪茵書店,1929年初版。) 秦瘦鷗:《劫收日記》,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 秦瘦鷗:《梅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年。 秦瘦鷗:《晚霞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 秦瘦鷗:《小說縱橫談》,廣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 秦瘦鷗:《危城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秦瘦鷗:《第十六樁離婚案——秦瘦鷗中篇小說選》,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 秦瘦鷗:《欲海群魔》,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清】李汝珍著,秦瘦鷗校點:《鏡花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秦瘦鷗:《海棠室閑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秦瘦鷗、周瘦鵑:《秋海棠‧新秋海棠》(鴛鴦蝴蝶派八大經典作叢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 秦瘦鷗:《戲迷自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秦瘦鷗:《秋海棠》,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1年。 商 清:《血濺銅砂島》,台北:台灣武俠傳說有限公司掃描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1982年本影印香港集文出版社1956年本,2022年。 編委會編:《秦瘦鷗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3年。
(二)譯作 【英】依茄‧華雷斯(Edgar Wallace)著,秦瘦鷗譯:《四義士》,上海:雪茵書局,1933年。 【美】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著,奚識之、秦瘦鷗譯註:《泰西三十軼事》,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35年。 【美】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著,奚識之、秦瘦鷗譯註:《泰西五十軼事》,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36年。(再版,初版於1935年) 【美】德齡女士(裕德齡)著,秦瘦鷗譯:《御香縹緲錄》,上海:申報館,1936年。 【愛】哥爾斯密‧奧李夫(Oliver Goldsmith)著,秦瘦鷗譯:《威克斐牧師傳》,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37年。 【法】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著,秦瘦鷗譯:《茶花女》,上海:春江書局,1938年。(再版,初版於1935年) 【義】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著,秦瘦鷗譯:《仁愛的教育》,上海:春江書局,1940年。 【美】德齡女士(裕德齡)著,秦瘦鷗譯:《慈禧外傳》(《御香縹緲錄》),上海:春江書局,1940年。 【美】德齡女士(裕德齡)著,秦瘦鷗譯:《光緒秘記》(《瀛台泣血記》),上海:春江書局,1940年。 【英】依茄‧華雷斯(Edgar Wallace)著,秦瘦鷗譯:《不義之財》,上海:春江書局,1940年。 【英】依茄‧華雷斯(Edgar Wallace)著,秦瘦鷗譯:《殘燭遺痕》,上海:春江書局,1940年。 【英】依茄‧華雷斯(Edgar Wallace)著,秦瘦鷗譯:《萬事通》,上海:春江書局,1941年。 【英】依茄‧華雷斯(Edgar Wallace)著,秦瘦鷗譯:《幽屋血案》,上海:春江書局,1942年。(四版,初版於1940年) 【英】依茄‧華雷斯(Edgar Wallace)著,秦瘦鷗譯:《藍手》,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46年。(再版,初版於1942年) 【美】德齡女士(裕德齡)著,秦瘦鷗譯:《瀛台泣血記》(《光緒帝畢生血淚史》),上海:百新書店,1946年。(初版於1945年) 【英】依茄‧華雷斯(Edgar Wallace)著,秦瘦鷗譯:《泰山島》,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46年。(再版,初版於1941年) 【美】德齡女士(裕德齡)著,秦瘦鷗譯:《御香縹緲錄》(《慈禧后私生活實錄》),上海:百新書店,1949年。(滬五版,初版於1945年) 【美】歐爾‧司丹萊‧茄特納(Erle Stanley Gardner)著,秦瘦鷗、周大昌譯:《怪新娘》,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81年。(原版為上海:百新書店,1947年初版。) 【英】埃特加‧華雷斯(Edgar Wallace)著,秦瘦鷗譯:《蒙面人》,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原版為上海:春江書局,1942年初版。) 【英】埃特加‧華雷斯(Edgar Wallace)著,秦瘦鷗譯:《天網恢恢》,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原版為上海:春江書局,1942年四版。)
(三)本文引述之報刊文章 秦瘦鷗:〈草澤英雄傳(一)〉《荒唐世界》第1版,1926年10月5日。 怪 風:〈荒唐世界出版〉,《荒唐世界》第2版,1926年10月5日。 秦瘦鷗:〈秦瘦鷗啟事〉,《荒唐世界》第2版,1927年3月19日。 瘦 鷗:〈自殺之嘉定志士張來方〉,《福爾摩斯》報第1版,1928年4月20日。 秦瘦鷗:〈人逢喜事精神爽〉,《申報》第18版第9張,1928年10月10日。 秦瘦鷗:〈南社二十週年雅集記〉,《申報》第17版第5張,1928年11月15日。 恒 :〈記某大學師生之暗殺案〉,《申報》第18版第5張,1929年3月7日。 〈小說家秦瘦鷗先生及其夫人王茵玖女士新婚儷影〉,《良友畫報》第469期,1929年5月21日,第1版左頁。 秦瘦鷗;〈草澤英雄傳(六七〇)〉,《上海報》第3版,1932年3月29日。 秦瘦鷗:〈寫給友人之妻〉,《申報》第19版本埠增刊,1932年12月7日。 秦瘦鷗:〈關於本書的聲明〉,《申報》第19版第5張,1934年6月1日。 秦瘦鷗:〈金縷曲〉,《申報》第14版第4張,1937年4月13日。 秦瘦鷗:〈秋海棠(十三)〉,《申報》第14版第4張,1941年1月20日。 秦瘦鷗:〈秋海棠(十四)〉,《申報》第15版第4張,1941年1月21日。 秦瘦鷗:〈秋海棠(三三二)〉,《申報》第7版第2張,1942年2月13日。 秦瘦鷗:〈《秋海棠》的改作〉,《申報》第7版,1942年7月28日。 萬 千:〈父愛〉,《申報》第7版第2張,1942年8月10日。 秦瘦鷗:〈「秋海棠」的上演〉,《申報》第6版第2張,1942年12月20日。 秦瘦鷗:〈秋海棠的題外之文〉,《小說月報》第28期,1943年1月,頁30-33。 瘦 鷗:〈御香縹緲錄‧瀛台泣血記「復活版序言」〉,《時事新報》第4版,1945年2月16日。 〈患難夫妻本事〉,《患難夫妻節目單》,上海:上海大戲院、惠昌影業公司,1950年。 秦瘦鷗:〈清宮最早的攝影家——勛齡〉,《紫禁城》1982年第4期,頁5-6。 秦瘦鷗:〈《御香縹緲錄》中譯本及作者德齡其人〉,《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4期,頁43-46。 秦瘦鷗:〈作者不要放鬆責任感——略談我近年的一些感受〉,《語文學習》1983年第7期,頁49-50。 葉丹、秦瘦鷗:〈上海黑幕,1946〉,《電影新作》1987年第4期,頁20-43。 秦瘦鷗:〈人權、民主、自由、法制〉,《民主》1990年第2期,頁8。 秦瘦鷗:〈歲朝自勖〉,《民主》1991年第1期,頁25。 秦瘦鷗:〈老孔!老孔!〉,《新文學史料》1992年第4期,頁115、136。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下同) 【法】Roland Barthes, Image, Music, Text, trans. Stephen Heath. London: Fontana Press, 1977. 【美】William M. Reddy, The Navigation of Feel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美】桑戴克(Edward Lee Thorndike)編,張士一譯:《英文最常用四千字表》,上海:中華書局,1930年。 【美】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英】Raymond Williams著,王爾勃、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英】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嘉定文史資料》第9輯,上海:嘉定區委員會,1994年。 方祖縈:《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王文基、巫毓荃編:《精神科學與現代東亞》,臺北:聯經出版,2018年。 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皮國立:《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 李怡、張堂錡主編:《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一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6年。 汪民安、郭曉彥編:《生產(第11輯)──德勒茲與情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沈惠如:《戲弄美麗的人生》,基隆:月冠文化,1999年。 阮蔚村編著,沈嗣良點校:《遠東運動會歷史與成績》,上海:勤奮書局,1933年。 周瘦鵑:《新秋海棠》,上海:正氣書局,1946年。(原版為上海:晨鐘出版社,1944年10月初版。) 周瘦鵑:《新秋海棠》,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孟兆臣主編:《中國近代小報小說研究》上冊,北京:朝華出版社,2010年。 芮和師、范伯群、鄭學弢、徐斯年、袁滄洲編:《鴛鴦蝴蝶派文學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范伯群、湯哲聲、孔慶東:《20世紀中國通俗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倪斯霆:《舊人舊事舊小說》,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年。 孫俍工:《小說做法講義》,上海:中華書局,1923年。 徐 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小報源流特點探究》,新北:華藝學術出版,2013年。 秦瘦鷗原著,李雲子、張健之編劇:《秋海棠五幕劇》,北京:四一劇社出版發行,1943年。 翁振盛、葉偉忠:《敘事學‧風格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 張 灝:《時代的探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 張堂錡編著:《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張贛生:《民國通俗小說論稿》,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存仁:《閱世品人錄︰章太炎家書及其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陳建華:《從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國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化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建華:《紫羅蘭的魅影:周瘦鵑與上海文學文化,1911-1949》,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 盧冠文、尹誦吉編:《演說指導》,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36年。 曾永義:《戲曲學(二):藝術論與批評論》,台北:三民書局,2018年。 湯哲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程光煒、劉勇、吳曉東、孔慶東、郜元寶合著:《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編,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0年。 楊 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賈植芳、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趙孝萱:《張恨水小說新論:世情小說傳統的承繼與轉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趙孝萱:《鴛鴦蝴蝶派新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歐陽宗等著:《中國內幕》,上海:新中國報社,1941年。 蔡東藩:《民國演義》三冊,台北:商兆文化公司,2004年。 蔡登山:《繁華落盡:洋場才子與小報文人》,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1年。 蔣槐青編著:《林寶華網球成功史》、《邱飛海網球成功史》,上海:勤奮書局,1933年。 鄭培凱、范家偉主編:《舊學新知集: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十周年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北新書局,1925年。 蕭乾主編:《新筆記大觀——《新編文史筆記叢書》精選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魏紹昌編:《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史料部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 魏紹昌編:《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香港:三聯書店,1980年。 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欒梅健、張堂錡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欒梅健編:《海上文學百家文庫37:周瘦鵑、秦瘦鷗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
三、期刊論文 【美】Catherine Yeh(葉凱蒂), “Guide to a Global Paradise: Shanghai Entertainment Park Newspapers and the Invention of Chinese Urban Leisure,” in Christiane Brosius & Roland Wenzlhuemer eds., Transcultural Turbulances: Towards a Multi-Sited Reading of Image Flows, Berlin &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2011, pp. 97-131. 【美】米蓮姆‧布拉圖‧漢森(Miriam Bratu Hansen)著,包衛紅譯:〈墮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視野:試論作為白話現代主義的上海無聲電影〉,《當代電影》2004年第1期,頁44-51。 【美】米蓮姆‧布拉圖‧漢森(Miriam Bratu Hansen)著,劉宇清、楊靜琳譯:〈大批量生產的感覺:作為白話現代主義的經典電影〉,《電影藝術》第328期,2009年9月,頁125-134。 【美】胡志德(Theodore Huters)著,趙家琦譯:〈清末民初「純」和「通俗」文學的大分歧〉,《清華中文學報》第10期,2013年12月,頁219-251。 〈秦瘦鷗病逝〉,《新文學史料》,1994年第1期,頁217。 丁 帆:〈給新文學史重新斷代的理——關於「民國文學」的構想及其他的幾點補充意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3期,頁25-33。 方獻儀:〈厭臺與親日:一九三○年代臺灣小說中知識分子的感覺結構〉,《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26期,2021年6月,頁23-41。 王 慧:〈話劇《秋海棠》改編和演出再考〉,《洛陽師范學院學報》第34卷第12期,2014年12月,頁34-38。 王建豐:〈上海淪陷時期的偵探小說翻譯〉,《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37期,2017年1月,頁67-72。 王德威:〈粉墨中國:性別,表演,與國族認同〉,《戲劇研究》第2期,2008年7月,頁169-208。 王澄霞:〈人生苦樂皆陳跡〉,《書屋》2019年第6期,頁54-59。 付健舟:〈小說界革命的晚清成就與民初效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8卷第1期,2018年3月,頁123-151。 仲 密:〈論「黑幕」〉,《新青年》第6卷第2期,1919年2月,頁162-165。 仲 密:〈再論「黑幕」〉,《新青年》第6卷第2期,1919年2月,頁171-178。 朱永康:〈秋海棠——黃桂秋之謎〉,《中國京劇》2000年第6期,頁46-47。 吳承惠:〈紅花送別——憶秦瘦鷗先生〉,《藝術界》1994年第1期,頁24-26。 完藝舟:〈有關《藝譚》的隨想〉,《安徽新戲》1999年第1期,頁45-49。 李 更:〈筆會,筆會〉,《文學自由談》2018年第6期,頁38-47。 李 怡:〈作為方法的「民國」〉,《文學評論》2014年第1期,頁78-86。 李 剛:〈一頁難忘的歷史〉,《電影新作》1988年第2期,頁68。 李建文:〈文化名人的名片〉,《文史月刊》2010年第10期,頁51-52。 李海燕:〈話說《白毛女》——民族敘事中的階級與性別政治〉,《二十一世紀》第52期,1999年4月,頁110-118。 李清宇:〈論張愛玲「以戲為題」的互文敘事——從話劇《秋海棠》的啟示說起〉,《文藝研究》2016年第9期,頁59-68。 李清宇:〈費穆與上海藝術劇團《秋海棠》演出本〉,《戲劇藝術》2019年第4期,頁62-71。 沈后慶:〈票房良藥:從商演語境看話劇《秋海棠》的風行〉,《四川戲劇》2013年第1期,頁17-20。 肖瑤楚:〈以展覽推動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的實踐與啟示〉,《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8年第6期,頁59-62。 林 煒:〈回憶秦瘦鷗先生〉,《上海采風》2015年第1期,頁38-39。 武 茜:〈中國現代文化語境下話劇作品中的藝人形象〉,《戲劇叢刊》2010年第4期,頁26-28。 邵迎建:〈張愛玲看《秋海棠》及其它——沒有硝煙的戰爭〉,《書城》2005年第12期,頁35-41。 侯桂新:〈簡評《秋海棠》的親情描繪與欲望書寫〉,《文學教育(上)》2011年第7期,頁50-51。 姚 霏:〈五四時期的《新婦女》雜誌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0期,2012年12月,頁29-68。 段曉琳:〈終究是假鳳虛凰——由名字變遷看秋海棠「男性」身份回歸的失敗〉,《名作欣賞》2015年第12期,頁62-64。 胡 茜:〈著書‧唱曲‧游園——滬上名家談俞老〉,《上海戲劇》1991年第3期,頁9-10。 胡 適:〈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第2卷第5號,1917年1月,頁1-11,全刊頁26-36。 胡 靜:〈妄自尊大的「恭候」〉,《咬文嚼字》2002年第11期,頁11。 范若丁:〈蒼茫的背影——我和作家的故事〉,《廣州文藝》2016年第10期,頁50-64。 韋 泱:〈見信如面顯真情——讀秦瘦鷗先生書信〉,《檔案春秋》2018年第6期,頁43-46。 徐 琰:〈從姓名變化論一代名伶的坎坷人生〉,《長江叢刊》2019年第6期,頁56-57。 徐斯年、向曉光:〈平江不肖生向愷然年表〉,《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95-109。 殷志揚:〈花事二題〉,《翠苑》2018年第3期,頁57-59。 崔瑛祜:〈「抗戰通俗」:抗戰文藝的「變格」敘事〉,《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45期,2012年11月,頁86-96。 崔瑛祜:〈究竟什麼是「複合模式」:試探抗戰期通俗文學的想像力〉,《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4期,2013年8月,頁11-23、67。 康 康:〈淺談小說《秋海棠》的舞台藝術改編〉,《劇作家》2022年第1期,頁151-152。 張 穎:〈戰爭與愛情:話劇《秋海棠》、《風雪夜歸人》與《雲彩霞》的伶人隱喻分析〉,《藝術評論》第32期,2019年1月,頁181-214。 張中良:〈民國文學史概念的合法性及其歷史依據〉,《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1卷第2期,2014年3月,頁17-22。 張正芳:〈緬懷黃桂秋老師〉,《中國戲劇》1998年第11期,頁53-55。 張堂錡:〈「民國文學」研究的時空框架問題〉,《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第26期,2014年12月,頁73-88。 張智海:〈我保存的武漢作協1955年的一封信〉,《武漢文史資料》2019年第1期,頁40-42。 張逸群:〈「補壁」?〉,《咬文嚼字》2002年第11期,頁18。 張愛玲:〈洋人看京戲及其它〉,《古今》第34期,1943年11月,頁25-28。 張艷麗:〈一個與鴛鴦蝴蝶派無關的名字:秦瘦鷗——論秦瘦鷗小說的思想內涵〉,《名作欣賞》2011年第29期,頁119-120。 曹正文:〈聽秦瘦鷗說《秋海棠》〉,《上海采風》2017年第8期,頁73-75。 閆秋紅:〈論早期海外華人作家德齡的清宮題材創作〉,《滿族研究》2012年第1期,頁121-124。 陳宏淑:〈譯者的操縱:從Cuore到《馨兒就學記》〉,《編譯論叢》第3卷第1期,2010年3月,頁41-68。 陳偉忠:〈論中共對民間傳說《白毛仙姑》在不同時期的改編與應用〉,《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33-34期合刊,2017年12月,頁87-112。 陳國恩、范伯群、周曉明、湯哲聲、何錫章、譚桂林、劉川鄂、徐德明:〈百年後學科架構的多維思考——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起點問題的對話〉,《學術月刊》第41卷第3期,2009年3月,頁5-16。 陳碩文:〈「這奇異的旅程!」:周瘦鵑的亞森羅蘋小說翻譯與民初上海〉,《政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9年12月,頁39-86。 陳禮榮:〈神秘的「德齡公主」〉,《世紀》2000年第3期,頁34-36。 雪 焰:〈名人書趣〉,《新世紀文學選刊(上半月)》2009年第10期,頁63-64。 魚 麗:〈花影記〉,《蘇州雜誌》2009年第3期,頁32-34。 湯哲聲、胡敏:〈情‧俠‧詩:《秋海棠》的三次戲劇改編〉,《文化與傳播》第4卷第6期,2015年12月,頁6-10。 程 諾:〈論「戲子」形象反諷刺性審美認知〉,《高考》2020年第2期,頁146。 黃 惲:〈范雪君與《秋海棠彈詞》〉,《蘇州雜誌》2009年第6期,頁70-72。 黃柳菱:〈德齡家族:近代中國文化外交的先驅者〉,《文史天地》2020年第3期,頁41-45。 黃望莉:〈變容‧分裂‧生死:馬徐維邦影片的敘事特色——重讀《秋海棠》〉,《當代電影》2006年第1期,頁85-88。 黃逸梅、黃建東:〈美籍華裔女作家德齡〉,《文史天地》2010年第6期,頁69-71。 董卉川、朱偉華:〈現代話劇中的傳統藝人形象研究〉,《菏澤學院學報》第33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140-142。 董卉川:〈通俗作家的非通俗寫作:秦瘦鷗1940年代小說創作論〉,《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23年7月,頁69-75。 董明珠:〈悲歌一曲秋海棠——舞蹈《秋海棠》藝術賞析〉,《音樂時空》2014年第1期,頁56-57。 甄光俊:〈談《秋海棠》原型及其他〉,《中國京劇》2001年第2期,頁47。 趙學軍:〈淺析《秋海棠》的藝術成就〉,《中文信息》2016年第2期,頁396、365。 蔡 萌:〈國家儀式、理想生活與人神共體的家國映像:從「慈禧扮觀音」看早期中國攝影中的家國敘事與本土攝影「意識」的覺醒〉,《美術館》2009年第1期,頁59-67。 蔡登山:〈難忘《秋海棠》的秦瘦鷗〉,《人物》2010年第7期,頁67-71。 蔣 益:〈言情小說由古典向現代的嬗變〉,《船山學刊》2000年第4期,頁66-70。 鄧潭洲:〈通俗小說的源流〉,《理論與創作》1989年第1期,頁28-30。 賴慈芸:〈臺灣文學翻譯作品中的偽譯本問題初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第38卷第2期,2012年10月,頁4-23。 繆之淇:〈淺析秋海棠一生情路和死亡宿命〉,《情感讀本》2019年第17期,頁1-2。 薛東琛:〈時代的悲曲——論秦瘦鷗小說《秋海棠》〉,《焦作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頁42-43。 顏坤琰:〈秦瘦鷗在陪都重慶的日子〉,《文史春秋》2009年第6期,頁44-47。 鐵 樵:〈論言情小說撰不如譯〉,《小說月報》第6卷第7期,1915年7月,頁1-5。 顧冷觀著,顧曉悅整理:〈《小說月報》憶語〉,《揚子江評論》2012年第1期,頁49-51。 欒梅健:〈抗戰文學中的雅俗融合與主題嬗變——以秦瘦鷗的《秋海棠》爲例〉,《東吳學術》2022年第6期,頁18-26。
四、學位論文 江怡青:《話劇作品中戲曲伶人形象的文化闡釋》,杭州:杭州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2019年。 李英康:《秦瘦鷗小說中的優伶形象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年。 沈湘一:《新文學中的戲曲優伶形象論》,天津:天津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邱怡芬:《張恨水小說的社會文化考察》,宜蘭: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胡 敏:《秦瘦鷗《秋海棠》的版本研究及其傳播與改編》,蘇州:蘇州大學中國現代當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張文婷:《林紓翻譯西方言情小說的接受與影響~以《巴黎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為研究對象~》,台北: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趙孝萱:《民初《禮拜六》雜誌言情小說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趙孝萱:《張恨水小說新論》,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趙星美:《鴛鴦蝴蝶派文學見解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劉雪真:《依違於古今中外之間——林紓譯/著言情小說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潘少瑜:《清末民初翻譯言情小說研究——以林紓與周瘦鵑為中心》,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蔡祝青:《譯本外的文本:清末民初中國閱讀視域下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五、資料庫 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中國近代圖書全文數據庫》。 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北京世紀超星資訊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China Maxx超星線上圖書館》。 北京瀚文典藏文化有限公司:《百年華文限量複製民國圖書資料庫》。 尚儀數位學習有限公司:《尚儀近代華文書籍暨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中港電視。電影刊物資料庫》。 海德堡大學孔子學院:《Early Chinese Periodicals Online (ECPO)》。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國):《中國歷史文獻總庫‧民國圖書資料庫》。 得泓資訊有限公司:《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申報》。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05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05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100501.pdf | | 13020Kb | Adobe PDF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