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1488      Online Users : 5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342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428


    Title: 明代徽州賈儒子弟之刻書與出版跨域 ——以佘永寧、吳琯、潘之恒為例
    Printing and Transregional Publishing by Merchants and Scholars’Offspring of Huizhou in the Ming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She Yongning, Wu Guan, and Pan Zhiheng
    Authors: 廖方瑜
    Liao, Fang-Yu
    Contributors: 林桂如
    Lin, Kuie-Ju
    廖方瑜
    Liao, Fang-Yu
    Keywords: 徽州
    賈儒子弟刻書
    跨域出版
    吳琯
    潘之恒
    Huizhou
    Printing and Transregional Publishing
    Merchants and Scholars’Offspring
    Wu Guan
    Pan Zhiheng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9-04 15:12:03 (UTC+8)
    Abstract: 本論以明徽州歙縣名族中的賈儒子弟,彼此交遊圈有所重疊的太學生佘永寧、吳琯、潘之恒為線索,透過爬梳三人之生平、交友與書籍刊刻概況、跨域出版現象,考察三人各自的家族、交遊情貌,探討其家族背景、交遊與出版活動間的繫聯,進而析論歸納出三人各自的刻書特色、出版傾向,以及書籍中所展現的地域出版文化與時代潮流。
    佘永寧乃泰州學派楊起元(1547-1599)、李贄(1527-1602)之門生,與東林黨首領鄒元標(1551-1624)等人交往甚密,致力於講學與教育,以推廣聖道與師門學說,其所刊行書籍多為思想語錄與教育書籍,乃研究晚明理學思潮之重要文獻,且書中插圖繪刻精美,對於徽州版畫之發展亦甚為重要。
    吳琯,雅好詩與明代復古派詩人歐大任(1516-1595)、方沆(1542-1609)、俞策(1550-?)等人交好,所校刊之《詩紀》、《唐詩紀》乃現存明代最早以紀年編纂古詩、初盛唐詩之總集,並敦請當時復古派領袖王世貞(1526-1590)、汪道昆(1525-1593)、李維楨(1547-1626)為之寫序,此三篇序實闡明三人各自之詩論主張,乃研究萬曆時期復古派詩學思想之重要論著。而吳琯刊行叢書《古今逸史》蒐羅甚多當時不易見或甚少刻本流傳之先秦魏晉典籍,如《山海經》、《水經》、《華陽國志》等,以供士人修習研讀之用,乃復古運動思潮席捲文壇之反映。
    潘之恒(1556-1622)乃當時文壇與復古派領袖汪道昆、王世貞之學生,不僅與復古派學者交好,亦與公安派核心袁宏道、袁宗道兄弟等人、竟陵派領袖鍾惺、譚元春、宣黨黨魁湯賓尹為莫逆,這些友人也時常參與潘之恒之出版活動,或為校閱人員,或寫序,或提供詩文,展現賈儒子弟與時代脈動的關係。潘之恒所編纂之《黃海》、《名山注》、《亘史》透過描繪黃山與江南山水名勝之遊記、題詠、各色人物傳記,記錄了潘之恒的生命歷程,銘刻下對家族、朋友、鄉里邑人,乃至曾往來過的優伶名娼之回憶,不同於一般山水志與史書講究客觀的描述,而充滿鮮明的編纂者個人特色。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nections among prominent families in Shexian County, Huizhou, focusing on the overlapping social circles of three scholars: She Yongning, Wu Guan, and Pan Zhiheng.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ir lives, friendships, publication activities, and cross-regional publishing phenomena,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ir family backgrounds,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publishing endeavors. Furthermore, it aims to identify each scholar’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book publishing, their publishing tendencies, and the regional publishing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trends reflected in their works.
    She Yongning was a disciple of the Taizhou School's Yang Qiyuan (1547-1599) and Li Zhi (1527-1602), and he maintained close associations with Donglin Party leader Zou Yuanbiao (1551-1624) and others. Dedicated to lecturing and education, She Yongning aimed to propagate the teachings of sages and his mentors. His published works, mainly consisting of thought records and educational books, are crucial documents for studying Neo-Confucian thought trend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illustrations in his books are exquisitely engraved, significantly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izhou woodblock prints
    Wu Guan, who was fond of poetry, befriended prominent Ming dynasty antiquarian poets such as Ou Daren (1516-1595), Fang Hang (1542-1609), and Yu Ce (1550-?). His edited and published works, Shi Ji and Tang Shi Ji, are the earliest extant anthologies from the Ming dynasty that compile ancient and Early Tang dynasty poems chronologically. He invited leaders of the antiquarian movement, Wang Shizhen (1526-1590), Wang Daokun (1525-1593), and Li Weizhen (1547-1626), to write prefaces for these anthologies. These prefaces elucidate the poetry theories of these three figures and are vital texts for studying the poetry and antiquarian thought during the Wanli period. Wu Guan’s collection Gu Jin Yi Shi gathered many rare or scarcely circulated pre-Qin and Wei-Jin period texts, such as Shan Hai Jing, Shui Jing, and Huayang Guo Zhi, providing valuable resources for scholars and reflec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antiquarian movement on the literary scene.
    Pan Zhiheng (1556-1622), a student of prominent antiquarian leaders Wang Daokun and Wang Shizhen, not only maintained close relations with antiquarian scholars but also with the core members of the Gong’an School, such as the Yuan brothers (Yuan Hongdao and Yuan Zhongdao), and the leaders of the Jingling School, Zhong Xing and Tan Yuanchun, as well as the head of the Xuan Party, Tang Binyin. These friends frequently participated in Pan Zhiheng’s publishing activities, serving as proofreaders, writing prefaces, or contributing poetry and essays, showcas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cholarly pursuits and the ze’itgeist. Pan Zhiheng’s compilations, such as Huang Hai, Ming Shan Zhu, and Gen Shi, document his life journey through travelogues, poems, and biographies of various figures, including family, friends, local townsfolk, and even famous performers and courtesans he encountered. Unlike typical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records that emphasize objective descriptions, Pan’s works are imbued with his personal touch, reflecting his unique perspective.
    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籍文獻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全4冊,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東漢〕劉向撰,李一珉主編:《道藏》第5冊,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據據原涵芬樓影印本景印。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全6冊,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北齊〕魏收等纂:《魏書》,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29年上海五州同文書局武英殿廿四史石印本,1903年。
    〔梁〕劉 勰:《文心雕龍》,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22年佘誨序刊本,1543年。
    〔唐〕房玄齡等纂:《晉書》,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29年上海五洲同文書局武英殿廿四史石印本,1903年。
    〔唐〕魏徵等纂:《隋書》,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29年上海五洲同文局武英殿廿四史石印本,1903年。
    〔宋〕梅堯臣:《宛陵集》,收入〔清〕紀 昀等輯:《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373冊,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38年(1773)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原件景印。
    〔宋〕錢 乙:《錢氏小兒藥證直訣》,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起秀堂重刊本。
    〔遼〕釋行均:《龍龕手鑑》,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清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本,出版項不詳。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據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3年(1524)寶旭堂藏板本景印。
    〔元〕脫 脫等纂:《宋史》,收入〔清〕紀 昀等輯:《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133冊,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38年(1773)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原件景印。
    〔明〕方應祥:《青來閣二集》,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4年易道暹刊本,1624年。
    〔明〕王士性著,呂景琳點校:《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間刊鈔補本。
    〔明〕朱孟震:《河上楮談》,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7年序刊本,1579年。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2年朱國禎跋刊本,1622年。
    〔明〕佘永寧編撰:《金先生講學記》,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39年崇文書院刊本,1611年。
    〔明〕佘永寧編撰:《秣陵紀聞》,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
    〔明〕佚 名:《性命雙脩萬神圭旨》,美國哈佛燕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43年吳之鶴刊本,1615年。
    〔明〕佚 名:《性命雙脩萬神圭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天啟2年滌玄閣藏板刊本,1622年。
    〔明〕佚 名:《性命雙脩萬神圭旨》,美國哈佛燕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9年棣鄂堂藏板刊本,1670年。
    〔明〕吳 琯編:《合刻山海經水經》,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13年序刊本,1585年。
    〔明〕吳 琯編:《唐詩紀》,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13年序刊本,1585年。
    〔明〕吳 琯編:《古今逸史》10種,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本。
    〔明〕吳 琯編:《古今逸史》26種,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新安吳琯刊本。
    〔明〕吳 琯編:《古今逸史》42種,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新安吳琯刊本。
    〔明〕吳 琯編:《增定古今逸史》55種,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新安吳琯刊本。
    〔明〕吳 琯編:《增定古今逸史》55種,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吳中珩刊本。
    〔明〕吳 琯編:《增定古今逸史》55種,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明吳中珩刊本。
    〔明〕吳 琯編:《增定古今逸史》55種,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吳中珩刊本。
    〔明〕吳 琯編:《薛氏醫按》24種,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吳琯刊本。
    〔明〕呂 坤輯註:《閨範》,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24年建陽寶善堂鄭雲齋刊本,1545年。
    〔明〕呂 坤:《新刻呂新吾先生文集》,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45年金陵王鳳翔刊本,1617年。
    〔明〕呂 坤輯註:《閨範》,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佘永寧刊本。
    〔明〕呂 坤輯註:《閨範》,美國加州大學圖書館藏明泊如齋藏版本。
    〔明〕呂 坤輯註:《閨範》,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第5輯‧閨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據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佘永寧刊泊如齋藏版本景印。
    〔明〕呂 坤輯註:《呂新吾先生閨範圖說》,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字部第12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間呂應菊重刊本景印。
    〔明〕李 贄:《續焚書》,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39年汪本鈳刊本,1618年。
    〔明〕李 贄:《李溫陵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據明海虞顧大韶校,吳郡趙邦質刻本景印。
    〔明〕李 贄著,張建業、張 嵐注:《續焚書注》,收入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3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收入劉承幹輯:《嘉業堂叢書》,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吳興劉氏序刊本,1918年。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46年刊本,1618年。
    〔明〕汪尚寧等纂修:《(嘉靖)徽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據明嘉靖45年(1566)汪尚寧刊本景印。
    〔明〕汪舜民等纂修:《(弘治)徽州府志》,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弘治15年序刊本,1502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19年序刊本,1591年。
    〔明〕沈國元:《兩朝從信錄》,上海圖書館藏明崇禎年間刻本。
    〔明〕周 暉:《二續金陵瑣事》,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江甯傅春官刊本。
    〔明〕周汝登:《東越證學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33年鄒元標序刊本,1605年。
    〔明〕周復俊:《全蜀藝文志》,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清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本
    〔明〕祁承㸁編:《澹生堂書目》14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明〕姚舜牧:《來恩草堂》,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12年姚淳顯補修本,1673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5年延陵吳國琦重刊本,1632年。
    〔明〕袁中道著,阿英點校:《游居柿錄》,上海:上海雜誌,1935年據明原刻本貝葉山房張氏叢書排印。
    〔明〕袁宏道:《解脫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25年序刊本,1597年。
    〔明〕袁宏道:《新刻鍾伯敬增定袁中郎全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2年陸之選識語刊本,1629年。
    〔明〕高攀龍著、陳龍正編訂:《高子遺書》,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5年陳龍正刊本,1632年。
    〔明〕張濤等纂修:《(萬曆)歙志》,收入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23-125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37年(1609)刊本景印。
    〔明〕曹胤儒編:《盱壇直詮》,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37年〔己酉,1609〕程開怙重刊本影印。
    〔明〕梅鼎祚:《鹿裘石室集》,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3年序宣城梅氏玄白堂刊本,1623年。
    〔明〕彭好古編:《新刻彭氏類編雜說》,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明萬曆19年五德堂刊本,1591年。
    〔明〕湯賓尹:《睡庵文集》,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39年序刊本,1611年。
    〔明〕湯賓尹:《睡庵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景印。
    〔明〕湯顯祖:《玉茗堂尺牘》,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元年韓敬序刊本,1621年。
    〔明〕湯顯祖:《玉茗堂文集》,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元年韓敬序刊本,1621年。
    〔明〕焦 竑編:《李卓吾先生遺書》,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40年佘永寧序陳大來刊本,1612年。
    〔明〕程可中:《程仲權先生文集》,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新都程氏刊本。
    〔明〕馮惟訥編:《古詩紀》,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39年甄敬刊本,1560年。
    〔明〕馮惟訥編、吳琯編校:《詩紀》,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14年序刊本,1586年。
    〔明〕馮惟訥編:《古詩紀》,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41年序馮珣刊本,1613年。
    〔明〕黃汝亨:《寓林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4年刊本,1624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14年南昌縣學刊本,1888年。
    〔明〕楊起元:《楊太史復所先生證學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45年佘永寧序黃應瑞書刻本,1617年。
    〔明〕楊起元:《楊太史復所先生證學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45年佘永寧序刊本,1617年。
    〔明〕鄒元標:《鄒子願學集》,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47年序徐弘祖重刊本,1619年。
    〔明〕歐大任:《歐虞部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刊本。
    〔明〕潘之恒編撰:《鸞嘯集》,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19年序刊本,1591年。
    〔明〕潘之恒選、袁宏道編:《涉江詩選》,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30年序刊本,1602年。
    〔明〕潘之恒編:《雪山草》,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38年序刊本,1610年。
    〔明〕潘之恒編撰:《亘史鈔》,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93-194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據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40年(1612)序刊本景印。
    〔明〕潘之恒編撰:《三吳雜志》,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45年序刊本,1617年
    〔明〕潘之恒編撰:《江上山志》,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45年序刊本,1617年。
    〔明〕潘之恒編撰:《江南諸山志》,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45年序刊本,1617年。
    〔明〕潘之恒:《漪游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47年序刊本,1619年。
    〔明〕潘之恒編撰:《黃海‧黃帝內經素問》,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萬曆48年潘之恒識語刊本,1620年。
    〔明〕潘之恒編撰:《亘史》,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天啟6年鸞嘯軒藏板潘弼亮,1626年。
    〔明〕潘之恒著,陳元素選評:《鸞嘯小品》,上海圖書館藏明崇禎2年刊本,1629年。
    〔明〕潘之恒編撰:《黃海》,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潘之恒編撰:《黃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29-23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據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景印。
    〔明〕潘之恒編撰:《合刻三志》,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刊本。
    〔明〕潘曾紘編:《李溫陵外紀》,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據中央圖書館藏明刊本景印。
    〔明〕談 遷:《國榷》,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明〕鄭 瑄編:《唐忠臣錄》,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正統14年上洋衛庸刊本,1449年。
    〔明〕鄭 瑄編、佘永寧重編:《重刻唐忠臣錄》,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47年佘永寧刊本,1619年。
    〔明〕盧上銘:《辟雍紀事》,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明〕錢謙益:《初學集》,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16年新安程嘉燧序刊本,1643年。
    〔明〕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3年序刊本,1664年。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上海圖書館藏清順治9年毛氏汲古閣刻本,1652年。
    〔明〕戴廷明、程克寬等撰:《新安名族志》,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30年序刊本,1551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潘膺祉校刊,新安如韋館藏板本。
    〔明〕鍾 惺:《隱秀軒集》,美國哈佛燕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2年沈春澤序刊本,1622年。
    〔明〕譚元春:《新刻譚友夏合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6年張澤序刊本,1633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46年刻本,1618年。
    〔清〕王宏翰輯:《續增古今醫史》,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
    〔清〕王照圓:《列仙傳校正》,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17年序雙蓮書屋藏板刊本,1812年。
    〔清〕王 讓、桂超萬等纂修:《(道光)祁門縣志》,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7年序刊本,1827年。
    〔清〕永 瑢、紀 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浙江大學圖書館藏藏清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本。
    〔清〕朱日豐重輯:《太上感應篇圖說》,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23年朱麟應重刻歙南環溪朱日豐政和堂藏板刊本,1758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28年序刊本,1848年。
    〔清〕朱彝尊:《明詩綜》,收於〔清〕永 瑢、紀 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24年序扶荔山房刊本,1819年。
    〔清〕何紹基等纂修:《(光緒)重修安徽通志》,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清光緒4年刊本,1878年。
    〔清〕佘華瑞:《巖鎮志草》,北京國家圖書館藏留耕堂清乾隆3年序刊本,1738年。
    〔清〕吳起鳳等纂修:《新安歙西溪南吳氏統宗志》,上海圖書館譜牒研究中心藏清乾隆12年木活字刊本,1747年。
    〔清〕汪士漢輯校:《秘書廿一種》,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清乾隆6年序文盛堂藏板刊本,1742年。
    〔清〕俞雲耕等纂修:《婺源縣志》,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乾隆22年刊本,1757年。
    〔清〕施閨章:《施愚山先生全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乾隆12年序刊本,1747年。
    〔清〕施閨章:《施愚山先生別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4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據清康熙乾隆間刻本景印。
    〔清〕施閨章:《矩齋雜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4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據清康熙乾隆間刻本景印。
    〔清〕倪 濤:《六藝之一錄》,收入〔清〕永 瑢、紀 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郝玉麟、魯曾煜等纂修:《(雍正)廣東通志》,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清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本。
    〔清〕高世寧編:《高忠憲公年譜》,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年間刻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美國哈佛燕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4年武英殿刊本,1739年。
    〔清〕張 夏編纂:《雒閩源流錄》,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21年婺源黃昌衢彝敘堂刻本,1682年。
    〔清〕盛 楓:《嘉禾徵獻錄》,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
    〔清〕陳 田:《明詩紀事》,天津圖書館藏清陳氏聽詩齋刊本。
    〔清〕勞逢源等纂修:《(道光)歙縣志》,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道光8年刻本,1828年。
    〔清〕嵇曾筠等纂修:《(雍正)浙江通志》,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清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本。
    〔清〕閔麟嗣編纂:《黃山志定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35冊,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據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25年(1686)序刊本景印。
    〔清〕黃之雋等纂修:《(乾隆)江南通志》,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2年刊本,1737年。
    〔清〕黃稷虞:《千頃堂書目》,收於〔清〕永 瑢、紀 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萬斯同等編纂:《明史稿》總416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鈔本。
    〔清〕葉為銘輯:《歙縣金石志》,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據紫城葉氏家廟1936年序刊本景印。
    〔清〕鄒衹謨、王士禎輯:《倚聲初集》,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17年大治堂刊本,1660年。
    〔清〕廖騰煃、汪晉徵等纂修:《(康熙)休寧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清康熙32年(1693)序刊本景印。
    〔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34年序刊本,1695年。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嘉慶)大清一統志》,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清刊本。
    〔清〕閻永和、彭翰然重刻,賀龍驤校訂:《重刊道藏輯要‧星集九》第221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32年刊本,1906年。
    〔清〕釋福善錄、釋福徵疏:《憨山老人年譜自敘實錄》,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8年釋福徵刊本,1651年。
    許承堯:《歙事閑譚》,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
    趙爾巽等:《清史稿》第2冊,上海:聯合書店,1942年。
    〔日〕酒井忠夫監修,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東京:汲古書院,2009年。
    近人專著
    卞 利:《明清以來徽州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年。
    卞 利主編:《明清以來的績溪社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年。
    孔 敏:《唐代小說在明清時期的傳播》,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方維保、汪應澤:《徽州古刻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振忠:《徽州社會文化史探微:新發現的16-20世紀民間檔案文書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安徽省徽州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徽州地區簡志》,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
    朱萬曙、徐道彬編:《明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朱萬曙:《徽商與明清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何予明:《家園與天下──明代書文化與尋常閱讀》,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何朝暉:《晚明士人與商業出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
    吳吉祜纂:《豐南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吳媛媛:《明清徽州災害與社會應對》,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年。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琳琦:《徽州教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杜信孚、杜同書編:《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
    周 蕪:《徽州版畫史論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周曉光:《徽州傳統學術文化地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林桂如:《勸善垂戒,孝行可風:從中日出版文化論漢籍之東傳與承衍》,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
    唐力行:《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
    徐學林:《徽州刻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學林:《徽州刻書史長編》第2-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
    秦 川:《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秦宗財:《明清文化傳播與商業互動研究──以徽州出版與徽商為中心》,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增訂二版)》第4冊,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6年。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叢書部》,臺北:國家圖書館,2000年。
    張長虹:《品鑑與經營:明末清初徽商藝術贊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國標:《徽州版畫》,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德建:《明代山人文學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張藝曦:《徬徨歧路:明代小讀書人的選擇和困境》,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年。
    張獻忠:《從精英文化到大眾傳播──明代商業出版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郭孟良:《晚明商業出版》,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國軍:《明代志怪傳奇小說錄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喬光輝:《明代剪燈系列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蒲 霞:《《永樂大典》徽州方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蒲 霞:《明清以來徽州方志編纂成就》,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劉天振:《明清江南城市商業出版與文化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劉天振:《明代類書體小說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劉天振:《明代文言小說匯編類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
    劉尚恆:《徽州刻書與藏書》,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劉森林:《徽州朝奉:村落、士商、互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劉道勝:《徽州方志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
    談家勝:《國家圖書館所藏徽譜資源研究──32種稀見徽州家譜敘錄》,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
    賴信宏:《明末武林書坊同板重印書籍編刊考》,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22年。
    薛 冰:《插圖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薛貞芳:《徽州藏書與文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韓結根:《明代徽州文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嚴倚帆:《祁承㸁與澹生堂藏書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顧克勇:《陸雲龍兄弟生平及文學活動概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韓〕閔寬東:《中國古代小說在韓國研究之綜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
    〔日〕大木康著,王言譯:《明清文人的小品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日〕小川陽一:《日用類書による明清小說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5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
    〔日〕井上進著,李俄憲譯:《中國出版文化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日〕臼井佐知子:《徽州商人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5年。
    〔日〕長澤規矩也:《長澤規矩也著作輯》第3卷,東京:汲古書院,1983年。
    〔日〕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東京:国書刊行会,2011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第10冊,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1932年。
    〔義〕米蓋拉、朱萬曙主編:《徽州:書業與地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美〕周紹明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賈晉珠著,邱葵等譯:《謀利而印:11-17世紀福建建陽的商業出版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
    〔美〕費夫賀、瑪爾坦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年。
    〔韓〕朴元熇:《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歙縣方氏的個案研究(中文修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期刊論文
    尤海燕:〈新入藏普通古籍詩文集提要〉,《文津流觴》2016年第3期。
    巴兆祥:〈明代方志纂修略述〉,《文獻》1988年第3期。
    王日根:〈明清徽州商人家族觀念及其超越〉,《安徽史學》2007年第1期。
    王正華:〈從陳洪綬的〈畫論〉晚明浙江畫壇:兼論江南會畫網絡與區域競爭〉,收於區域與網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區域與網路: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年。
    王利器:〈《史綱評要》是吳從先假李卓吾之名以行〉,《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3期。
    王美英、徐書林:〈試論明代女教書的閱讀群體〉,《高校圖書工作》2017年第4期。
    王傳滿:〈明清社會貞節觀念的強化及其實踐──以明清徽州為考察中心〉,《唐山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9年1月。
    王裕明:〈《虞初志》刻家吳仲虛生平考辨〉,《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2期。
    王興亮:〈明末徽州大獄與黨爭〉,《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2015年6月。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第17卷第4期,2006年12月。
    朱萬曙:〈整理前言〉,收於〔明〕戴廷明、程尚寬等撰,朱萬曙等點校:《新安名族志》,合肥:黃山書舍,2007年。
    何朝暉:〈山人與出版:俞安期生平、著述與刻書活動考〉,《古典文獻研究》第15輯,2012年7月。
    吳建華:〈明清蘇州、徽州進士數量和分布的比較〉,《江海學刊》2004年第3期。
    吳建華:〈明清蘇州、徽州進的文化素質與文化互動〉,《史林》2004年第2期。
    吳蕙芳:〈書評: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4期,2011年12月。
    李之勤:〈關於《清史稿》的版本〉,《史學史資料》1980年第1期。
    李玉栓:〈安徽明代文人結社稽考〉,《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0期,2010年10月。
    李安綱:〈《性命圭旨》與《西遊記》〉,《山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李忠林:〈徽州刻書業論略〉,《四川圖書館學報》2004年第2期。
    李春霞、葉坤:〈黃氏刻工與徽派版畫〉,《黃山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4年2月。
    李慈瑤、周明初:〈〈梅鼎祚年譜〉補正〉,《南大戲劇論叢》2014年第1期。
    李嘯非:〈書商的面具:《人鏡陽秋》與汪廷訥的出版事業〉,《美術研究》2016年第4期。
    李嘯非:〈書中的「主人像」:環翠堂與16世紀書籍中的圖像消費〉,《印刷文化》2021年第1期。
    車弘道:〈馮惟訥《古詩紀》編刻及版本選述〉,《書目季刊》第52卷第2期,2018年9月。
    和 惠:〈明季徽州市民暴動與黃山大獄案〉,《安徽史學》1985年第3期。
    居 蜜、葉顯恩:〈明清時期徽州的刻書和版畫〉,《江淮論壇》1995年第2期。
    林桂如:〈余象斗の日用類書『三台万用正宗』と小説『北遊記』『南遊記』について-玄天上帝・五顕霊観(華光)を中心として-〉,《東方學》第118輯,2009年7月。
    林桂如:〈眾神之宴:從《南遊記》鬥寶會看晚明出版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第3期,2010年9月。
    林桂如:〈「知我者,其為是書乎」:論朱權《原始秘書》之編纂〉,《成大中文學報》第51期,2015年12月。
    林桂如:〈汪廷訥《勸懲故事》之成書及其東傳影響之研究〉,《東華漢學》第25期,2017年6月。
    林桂如:〈明代《日記故事》類書籍之刊印及其在日本之傳播──以《新鍥類解官樣日記故事大全》為中心的考察〉,《東吳中文學報》第34期,2017年11月。
    林皎宏:〈晚明徽州商人的文化活動──以徽商族裔潘之恒為中心〉,《九州學刊》第6卷第3期,1994年12月。
    金 晶:〈圖像背後的張力──晚明環翠堂插圖版畫刊刻的社會文化動因探析〉,《池州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7年2月。
    侯榮川:〈明朝朱之蕃、朱孟震、潘之恒生卒年考〉,《玉林師苑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77年第2期。
    徐 泓:〈明代中期食鹽運銷制度的變遷〉,《臺大歷史學報》第2期,1975年6月。
    徐奮奮、張文娟:〈潘之恒黃山交遊及著述考論〉,《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第36卷第4期,2019年8月。
    秦宗財:〈近50年來徽州出版史研究綜述〉,《淮北煤碳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7年4月。
    秦宗財:〈明清徽州坊刻圖書促銷形式及特點〉,《中國出版》2013年第10期。
    耿傳友:〈明代徽州文人結社綜論〉,《安徽大學學報(社會哲學科學版)》2012年第3期。
    郝潤華、周煥卿:〈古代婦德教化文獻述論〉,《圖書與情報》2003年第1期。
    張守衛〈明代安徽私家刻書考〉,《四川圖書學報》2015年第2期。
    張秀玉:〈明清徽州刻工的生存考察〉,《出版科學》2014年第4期。
    張秋嬋:〈潘之恒研究之回顧〉,《四川戲劇》2008年第3期。
    張秋嬋:〈潘之恒結社論考〉,《黃山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9年4月。
    張英聘:〈試述明代方志的編修組織──以明代南直隸方志的編修為例〉,《中國地方志》2005年第5期。
    張藝曦:〈湯賔尹與晚明制藝八股文的流行與傳說〉,《漢學研究》第40卷第1期,2022年3月。
    曹 之:〈明代新安黃氏刻書考略〉,《出版科學》2002年第4期。
    曹炳建:〈《西遊記》作者諸說考辨(下)〉,《淮海公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4期,2014年4月。
    章宏偉:〈明代科舉與出版業的關係──以湯賓尹為例〉,《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12期。
    郭錦洲:〈自然環境與宗族的相互影響──以明清時期徽州巖寺鎮為中心〉,收入周建渝主編:《健康、和平、可持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視野》,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2013年。
    陳大川:〈神秘的澄心堂紙〉,《中國科技史學會學刊》第22期,2017年12月。
    陳居淵:〈明清時期的徽州易學〉,《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陳昌雲:〈潘之恒文學交游與詩學思想的互動生成〉,《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1期,2021年2月。
    陳冠至:〈明代南京的書籍市場〉,《國家圖書館館刊》2014年第2期。
    陳建志:〈「澄心堂紙」源起之時代考略〉,《故宮文物月刊》第454期,2021年1月。
    陳修英:〈明清新安商人與刻書〉,《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0年11月。
    陳時龍:〈周汝登與徽州府講學〉,《中國區域文化研究》2022年第1期。
    陳橋驛:〈歷史上徽州酈學家的《水經注》版本〉,《黃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卷第2期,2005年5月。
    陶明選、李勇:〈程演生《天啟黃山大獄記》評述〉,《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00年8月。
    陸 潔、崔 玲:〈安徽休寧狀元文化的傳播與當代意義〉,《文教資料》2020年第34期。
    傅鳳英:〈淺論《性命圭旨》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民族與宗教》第3輯,2004年12月。
    喬光輝、薛勇強:〈插圖與「剪燈二種」之傳播〉,《連云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10年9月。
    馮劍輝:〈明清徽商「脫賈入儒」研究──以歙縣長齡鄭氏為中心〉,《黃山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08年8月。
    馮錦榮:〈明萬曆版利瑪竇輯,畢懋康演,佘永寧刊刻《乾坤體義》蠡探〉,《西學東漸與東亞近代知識的形成和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葉樹聲:〈徽州歷代私人刻書概述〉,《徽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1996年10月。
    路 工:〈潘之恒──明代戲曲表演藝術評論家〉,《系據報》1961年第14期。
    雷之波:〈《古詩紀》編纂背景一探──與《古詩類苑》的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1卷第3期,2011年9月。
    福建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廈門大學歷史系:〈介紹李贄的一部重要著作──明刻本《史綱評要》〉,《文物》1947年第9期。
    翟屯建:〈明清時期徽州刻書簡述〉,《文獻》1988年第4期。
    翟屯建:〈虯村黃氏刻工考述〉,《江淮論壇》1996年第1期。
    翟明金:〈明代通俗日用類書的刊刻及價值〉,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室編:《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惠芬:〈明代叢書《古今逸史》初探〉,《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58期,2006年7月。
    趙華富:〈明清時期徽州的賈儒觀〉,《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2011年第6期。
    趙華富:〈游四方,闖天下──明清時期徽州人才產生的第二條道路〉,《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劉 亮:〈西北大學藏《人鏡陽秋》考述〉,《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12期,2016年12月。
    劉心如:〈新安具眼:詹景鳳與晚明鑑賞家的地域競爭〉,《明代研究》第18期,2012年6月。
    劉和惠:〈明季徽州市民暴動與黃山大獄案〉,《安徽史學》1985年第3期。
    劉尚恒:〈潘之恒《黃海》之存佚〉《文獻季刊》第4期,2003年10月。
    劉道勝:〈正統化的學術活動與地方性的知識累積──以徽州方志編纂為中心〉,《歷史檔案》2005年第4期。
    蔣元卿:〈徽州雕版印刷術的發展〉,《安徽史學通訊》1958年第1期。
    鄭志良:〈潘之恒著述考〉,《文教資料》1999年第2期。
    鄭志良:〈潘之恒與曲家的交游考〉,《古籍研究》2000年第2期。
    鄭志良:〈潘之恒家世考〉,《藝術百家》2000年第3期。
    鄭志良:〈潘之恒生平考述〉,《文獻季刊》第3期,2000年7月。
    鄭志良:〈凌濛初佚作及交游補考〉,《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2期。
    魯軍虎、李純蛟:〈明清女教讀物的普及和社會影響〉,《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1期,2010年2月。
    賴信宏:〈踵事增華與雜湊稗販──《續耳譚》之編纂及其性質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53期,2016年6月。
    戴元枝:〈論明清徽州閨塾師的教育活動〉,《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4期,2021年8月。
    韓震軍:〈《唐詩記》作者吳琯生平考辨〉,《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1期。
    韓震軍:〈《唐詩歸》初盛唐卷藍本考辨──兼及《詩歸》的成書問題〉,《文學遺產》2020年第3期。
    嚴佐之:〈論明代徽州刻書〉,《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3期。
    〔日〕大木康:〈從出版文化的進路談明清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
    〔日〕大木康:〈從俗文學看明清的城市與鄉村、中央與地方〉,《成大歷史學報》第36期,2009年6月。
    〔日〕合山究:〈明末清初の山人隱士研究〉,《明代清言集》,東京:講談社,1986年。
    〔日〕三浦國雄:〈鄭州訪書記──訪求稀見本《性命圭旨》〉,《河南圖書館學刊》第23卷第4期,2003年8月。
    〔日〕上原究一:〈明末商業出版界中異姓書坊間的跨地域合作關係之存在〉,《國際漢學通訊》第19、20期,2020年7月。
    〔日〕臼井佐知子〈徽商及其網絡〉,《安徽史學》1991年第4期。
    〔日〕澤田雅弘:〈明中期吳中文苑考─名士育成を通して─〉,《日本中國學會報》第35集,東京:日本中國學會,1983年。
    〔日〕藤井宏著,傅伊凌、黃煥宗譯:〈新安商人的研究〉,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美〕賈晉珠(Lucille Chia)著,湯芸譯:〈吳勉學與明朝的刻書世界〉,〔義〕米蓋拉、朱萬曙主編:《法國漢學第十三輯‧徽州:書業與地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義〕米蓋拉:〈明末徽州的女性題材出版物與中國傳統文化〉,《徽學》2021年第1期。
    〔韓〕金文京:〈明代萬曆年間の山人の活動〉,《東洋史研究會》第61卷第2號,2002年9月。
    〔韓〕金文京:〈湯賓尹與晚明商業出版〉,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韓〕金文京:〈晚明山人俞安期的活動〉,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都市繁華:一千五百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學位論文
    王立強:《《古今逸史》及其所錄小說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王燕春:《明刊本《閨範》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學理論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冉 旭:《《唐音統籤》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周孟瑩:《商人與明清戲曲之關係──以儒商族裔潘之恒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林秀環:《明代家教文獻之童蒙教育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侯蘇桐:《明刊《人鏡陽秋》版畫研究》,太原:太原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洪敬清:《重刊與重寫——明代周曰校公案小說之文化生產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洪綾鎂:《徽商族裔潘之恒及其戲曲表演藝術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范 磊:《明代故事匯編類書籍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孫青春:《明代唐詩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文學思想史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耿傳友:《汪道昆商人傳記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張秋蟬:《潘之恒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張啟豐:《潘之恒及其品劇觀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曹小飛:《《明史‧藝文志》著錄《庚己編》等32部小說集解》,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曹光琴:《汪廷訥研究三題》,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許秀華:《徽商商業體的擴展與家族組織的延續(1465-1850)》,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許庭慈:《《禪真逸史》、《禪真後史》之成書、出版與傳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
    郭雅雯:《明代叢書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陸賢濤:《明清徽商與刻書業》,合肥: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曾聖博,《明儒楊復所思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
    黃 朋:《明代中期蘇州地區書畫鑑藏家群體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黃碧玉:《熊龍峰通俗文學出版文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楊 敏:《《亘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詹 康:《明代的教化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101.pdf5037KbAdobe PDF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