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9065      Online Users : 40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342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426


    Title: 〈逍遙遊〉詮釋理路之新探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line of reasoning of interpretation in 'Enjoyment in Untroubled Ease'
    Authors: 宋添祺
    Soun, Tien-Chyi
    Contributors: 車行健
    宋添祺
    Soun, Tien-Chyi
    Keywords: 莊周
    逍遙遊

    文字學
    歷史化
    現象學
    套語
    互文性
    語用學
    文法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9-04 15:11:39 (UTC+8)
    Abstract: 清劉鳳苞看〈逍遙遊〉時曾說:「以息相吹以下,尚未說到培風,劈空插入天之蒼蒼五句, 似覺一條界斷青山,前後兩不相粘」,一篇文章如果前後兩不相粘,其後果就是清劉淇所言「一字之失,一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在閱讀時讓人有雲山霧罩的感覺,而在閱讀〈逍遙遊〉文本時,真的就會產生伸手僅能見手掌的感覺,而再也看不清其他景象了。

    〈逍遙遊〉這種讓閱者產生雲山霧罩感覺的原因,如不認為係莊周筆力不精的緣故,那麼就要承認〈逍遙遊〉文本全篇皆「讔」。所謂讔,《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這樣定義:「讔者,隱也。遯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因此,如欲理解莊周為〈逍遙遊〉時所隱之意,則閱讀《莊子》此首篇文本時,首要工作即為解讔。更進一步說,須找到適合的「解讔之鑰」。

    唐韓愈有一段話正可當作解讔之鑰的指導原則──「文從字順各識職,有欲求之此其躅」,而這段話的關鍵詞在於「識職」,也就是了解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在句中、文章中應產生如何的功能,順著這樣的「躅(踨跡)」應能逐步拼湊出莊周所隱之意,則「文字學」和「文法」就成為二把解讔之鑰了,而這也是前賢用力最深之方法。然而,前賢所言之「界斷青山」之兩不相粘,正代表文字學與文法在該處亦無能為力於解讔,須另尋他鑰。此時,再依讔之定義「譎譬以指事」,吾人將可再找出如明楊慎所言「莊子乃以至小為至大,便是滑稽之開端」,那麼蒐尋〈逍遙遊〉中之滑稽處,如南、北冥,皆可為「天池」;魚子「鯤」卻說為「大不知幾千里」等等,就可從中看出某些現象,那麼「現象學」即可用以探尋莊周於〈逍遙遊〉中所布下的線索,由這些線索配合其他解讔之鑰,則這些滑稽線索中莊周所隱之意,應亦能被爬梳出來。而天下文章幾乎都是藉由模仿後,再消化為己所用,則現今「套語」及「互文性」學問,又將是另一把解讔之鑰,因可籍由莊周同時代之人的用語,看到相似文字的意義。而一些表面上無法理解的字句,則可用「語用學」中語境的「相關準則」,來找出這些看似雜亂無條理字句中的邏輯性,那麼「語用學」就又是一把解讔之鑰了。最後,筆者始終相信「離開了生活,就沒了任何」,任何文章的詮釋,如不從作者的生存環境入手,將是徒勞無功的,則所有詮釋的結果皆要驗證於「歷史化」上,則歷史化就是驗證詮釋正確與否的一把有用之鑰了。

    藉著上述六把解讔之鑰,本研究一步一步前進,最終「文從字順」地解開了〈逍遙遊〉。如此的解讔方式,不但將詮釋的第一指向──作者的「說話」──重新詮解,更因為詮解作者的說話,於為詮釋的第二指向──詮釋者的「說明」──時,慢慢揣摩出莊周隱藏於〈逍遙遊〉文本中的真正寓意,最後藉助詮釋第三指向──「翻譯」,將莊周以讔書寫〈逍遙遊〉所隱藏的真意完全破譯。因這樣的詮釋理路完全不同於過往詮釋〈逍遙遊〉所為之方式,故本研究乃名之為〈〈逍遙遊〉詮釋理路之新探〉。
    Reference: 徵引書目
    一、中文書籍(先依年代,次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傳統
    (東周)書韻樓叢版《周易.老子.莊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戰國)《十三經注疏5.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
    (漢)戴德注,黃懷信譯注,《大戴禮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
    (三國)《三曹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
    (南齊)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
    (宋)朱熹編著,《周易本義》。臺南:靝巨書局,1984。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4。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2013。
    (宋)呂祖謙評.蔡文子註,(清)徐樹屏考異,俞樾跋,《古文關鍵》。臺北:學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1。
    (明)施耐庵,《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2010。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2008。
    (清)王先謙撰,呂蘇生補釋,《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補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朱駿聲撰,朱鏡蓉參訂,《說文通訓定聲》。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2。
    (清)《康熙字典》。臺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清)胡文英,《莊子獨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清)孫詒讓,《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20。
    (清)宣穎著.王輝吉校,《莊子南華經解》。臺北:宏業書局,1969。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清)盛宣懷著,《愚齋存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清)劉淇,《助字辨略》。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66年。
    (清)趙在翰輯,鍾肇鵬、郁點校,《七緯(附論語讖)》。北京:中華書局,2012。
    (清)錢大昭等撰,顏春峰、葉書奇點校,《邇言等五種》。北京:中華書局,2019。
    《叢書集成新編》第9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二)近代(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叔岷,《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王德華、趙鵬團注譯,《新譯鬼谷子》。臺北:三民書局,2016。
    方勇,《莊子纂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7。
    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
    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左松超注譯,《新譯說苑》。臺北:三民書局,2020。
    朱永嘉、黃木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呂氏春秋》。臺北:三民書局,1995。
    朱耀沂,《成語動物學──蟲魚傳說動物篇》。臺北:商周出版社,2020。
    向夏編寫,《說文解字敘講疏》。臺北:書林出版,1993。
    宋文軍、姜晚成編,《現代日漢大辭典》。臺北:大新書局,2001。
    宋文蔚,《評註文法津梁》。高雄:復文出版社,1993。
    李永樂,《跟著網紅老師玩科學:十分鐘搞懂數學、物理及生活科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
    李若暉,《春秋戰國思想史探微》。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2。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20。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9。
    吳紹志註譯,《世說新語》。臺南:西北出版社,1988。
    吳榮曾、劉華祝等校譯,《新譯漢書》。臺北:三民,2013。
    岳佩編,《三禮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金春峰著,《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應的文化與時代新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竺家寧,《訓詁學之旅》。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
    竺家寧著,《詞彙之旅》。新北市:正中書局,2017。
    林家驪註譯,陳滿銘校閱,《新譯賈長沙集》。臺北:三民書局,1996。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傅武光校閱,《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2。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崔大華,《莊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6。
    陳建初、胡世文、徐朝紅注譯,《新譯爾雅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1。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14。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一)》。臺北:里仁書局,2009。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陳滿銘校閱,《新譯戰國策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3。
    陳鼓應,《老莊新論》。香港:中華書局,1991。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書局,1998。
    索振羽編著,《語用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徐振邦編著,《聯綿詞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徐健順編著,《名家狀元八股文》。北京:新華書店,1999。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2011。
    張大可、韓兆琦等注譯,《新譯資治通鑑》。臺北:三民書局,2017。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新華書店,1990。
    張亨之,《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張亞初編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
    張金泉注譯,《新譯尉繚子》。臺北,三民書局,2014。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89。
    張傳璽,《春秋戰國史話》。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0。
    章太炎,《國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2015。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典學重建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8。
    賀友齡注譯,《新譯周禮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8。
    黃大路,《中國考古大現場》。臺北:大是文化有限公司,2023。
    黃永武著,《形聲多兼會意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65。
    黃清泉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列女傳》。臺北:三民書局,2008。
    單育辰,《甲骨文所見動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黃煌雄,《論戰國時代的合縱與連橫》。臺北:唐山出版社,2015。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6。
    曾運乾,《尚書正讀》。臺北:華正書局,1982。
    程樹德,《論語集釋》。臺北:藝文藝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
    童超,《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洪武王朝》。新北市:草原文創有限公司,2015。
    童超,《分合.縱橫戰國七雄》。新北:草原文創有限公司,2015。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傅樂成主編,蕭璠著,《中國通史.先秦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傅樂成主編,鄒紀萬著,《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溫洪隆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戰國策》。臺北:三民書局,2013。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楊升南,《中國春秋戰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楊伯峻,《論語譯注》。新北市:源流出版社,1982。
    楊經建,《家族文化與20世紀中國家族文學的母題形態》。長沙:岳麓書社,2005。
    楊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6。
    葉鍵得,《古漢語字義反訓探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
    賴炎元、傅武光注譯,《新譯韓非子》。臺北:三民書局,2007。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1。
    熊禮匯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1997。
    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
    劉釗、馮克堅主編,郭時羽責任編輯,《甲骨文常用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19。
    魯金波、劉耕路,《佯狂任自然:竹林七賢》。臺北:萬卷樓,2000。
    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臺北:天下雜誌,2015。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
    嚴耕望,《自己的歷史課──嚴率望的治史三書》。臺北:商務印書館,2018。
    《四書集解新釋》。臺南:正言出版社,1991。
    《辭海》。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

    二、外文書籍(依作者漢文譯名筆劃排序)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著,王逢振、陳永國譯,《政治無意識》。北京:新華書局,2018。
    (法)阿莫西、(法)皮埃羅著,丁小會譯,《俗套與套語──語言、語用及社會的理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德)阿斯特莉斯.埃爾著,李恭忠、李霞譯,《文化記憶研究指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
    (美)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考》。臺北:聯經出版,1989。
    (日)貝塚茂樹著,張蠡譯,《春秋戰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2019。
    (美)P. D.却爾著,吳啟之、顧洪潔譯,《解釋:文學批評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美)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德)揚.阿斯曼著,〈關於文化記憶理論〉,金壽福譯,陳新、彭剛主編,《文化記憶與歷史主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美)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1934-)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1期。2000年10月。
    王志楣,〈逍遙義辨析〉。《政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7,頁45-64。
    白劍之,〈三星堆金杖「魚鳥圖」—華夏古老神奇的「鯤鵬之變」〉。《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2期,2004。
    李作智,〈論甲骨文「㫃」「斿」「中」與中國旗幟的由來〉。《甲骨文研究文集:紀念江蘇省甲骨文學會成立十五周年》,2012。
    李怡嚴,〈術士的占卦秘笈:《清華簡.筮法》試探〉。《清華學報》,新47卷第1期,2017。
    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从「昆」之字〉。《中國文字》,新廿五期。1999。
    汪元龍,〈「正讀」、誤讀與曲解—論文學閱讀的三種形態〉。《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4月號,頁72-77。
    林天人,〈「逢澤之會」與「徐州相王」〉。《史耘》,第1期,1995,頁35-47。
    車行健,〈論「三重證據法」〉。《第七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林炫向,〈春秋戰國至秦「國際體系」變遷:Michael Mann歷史社會學的分析應用〉。《問題與研究》,第53期,頁67-96。
    林維杰,〈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
    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責善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九期,1941。
    郭為藩,〈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3輯,1971。
    (英)特里.伊格爾頓,〈我們必須永遠歷史化嗎?〉。《外國文學研究》,2008年6期。
    張良谷,〈試論山濤的政治思想與態度之起由〉。《東華人文學報》,第六期2004年。
    勞榦,〈戰國七雄及其他小國〉。《中國上古史》待定稿,1985。
    馮耀明,〈論所謂中國古代的自然主義—評李約瑟的觀點〉。《清華學報》,新三十九卷第四期,2009。
    管東貴,〈略論歷史上的「偶然」與「必然」〉。《史語所集刊》第54本第4分,1983。
    廖棟梁,〈向死而生:論屈原的死亡與不朽〉。《先秦兩漢學術》,第五期,頁58-59。
    蔡明田,〈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禪讓政治〉。《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0期,1989年12月。
    蔡哲茂,〈甲骨文考釋兩則〉。《蔡哲茂甲骨學論集》,原刊載於《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2。
    蔡哲茂,〈說殷卜辭中的『䖵』字〉。《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2007。
    蔡璧名,〈大鵬誰屬—解碼〈逍遙遊〉中大鵬隱喻的境界位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16。

    四、網際網路(依出現於論文前後排序)
    (宋)羅大經撰,《鶴林玉露》卷七。《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wiki/鶴林玉露_(四庫全書本)/卷07。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卷二十七。《「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74568。
    《抱朴子.外篇》卷十七〈備闕〉,《『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1553。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2,CBETA電子版,0903c09,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html/T47/T47n1998a.htm。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卷一,《「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96716&page=18(19、20)。
    (明)楊慎撰,《異魚圖贊》,《四庫全書》。《文基文庫》,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異魚圖贊_(四庫全書本)/卷1。
    Mamimima,《特立獨行的華夏文明.第二章黃河之水天上來15(象形文字與字母文字的特點與一般性)》。《知乎》網,網址:https://zhuanian.zhihu.com/p/443114591。
    《四庫全書.周禮注疏》,《『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62710。
    《周禮.地官司徒》,《『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rites-of-zhou/di-guan-si-tu/zh?filter=429163。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24004&la=0&powerMode=0。
    《小學堂甲骨文》,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
    單周堯,著:〈游.斿.遊〉,:https://www.master-insight.com/游%E2%80%A7斿%E2%80%A7遊/。
    《維基文庫.玉篇(四庫文書本)/卷17》,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玉篇_(四庫全書本)/卷17。
    下田誠,〈戰國時期韓國的權力結構—以上層政權的結構為中心〉。《周秦倫理文化與現代道德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https://www.sohu.com/a/235001125_713036。
    (明)胡廣,〈丞相傳〉。《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wiki/丞相傳。
    漢語多功能字庫》,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天。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周語中.單襄公論陳必亡》,《「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04493。
    (臺灣中央研究院)《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之「昆」條, https://chardb.iis.sinica.edu.tw/evolution.jsp?cid=12843#。
    《小學堂金文》,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65877。
    龐中培,〈星星火蟻,足以燎原〉。《科學人雜誌》,2004年11月號。《科學人雜誌知識庫》,網址:http://udndata.com/sc/story_c9.html。
    《歷史地圖網》,:http://www.txlzp.com/ditu/xizhou.html。
    〈魚類的側線 (lateral line)〉,網址https://kmweb.m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4947。
    〈魚為什麼都成群出現?〉 http://210.240.85.134/xoops2/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com_mode=nest&com_order=1&itemid=251。
    鍾禎祥,〈只有海鮮,沒有海洋,台灣人,你還要吃魩仔魚嗎〉,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30428/198862.htm。
    黃郁棋:〈只有海鮮,沒有海洋!世界上根本沒有「魩仔魚」〉,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511/45523.htm。
    《易緯.通卦驗》,見《「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98574。
    《日知錄》卷十七,《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日知錄/卷17#周末風俗。
    王國維,〈說珏朋〉,https://freewechat.com/a/MzA5NDkyMzg3NA==/2247490620/1。
    《昭明文選.物色.風賦》。《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wiki/昭明文選/卷13。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hk/item/詛楚文/9679056。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石_(質量單位)。
    楊永斌(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樹木」及其隱涵的結構原理〉。《杜風》電子報(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190期特別報導),ntuce-newsletter.tw/archives/14229。
    麥都思(W.H. Medhurst)著,《中國現狀和傳教展望》(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1838)。《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四大發明。
    《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5/21/n12966948.htm。

    五、學位論文
    官怡嫺,《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1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901.pdf7612KbAdobe PDF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