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339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767633      線上人數 : 65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395


    題名: 電影長片劇本《暗號》創作與論述
    Writer's Notes on the Film Script ";Signal"
    作者: 許皓宜
    Yi, HSU HAO
    貢獻者: 盧非易
    許皓宜
    HSU HAO Yi
    關鍵詞: 電影劇本
    電影創作
    劇本創作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2024-09-04 15:03:17 (UTC+8)
    摘要: 「一名不斷求勝的運動員,被要求不能在運動場上追求勝利。」

    《暗號》是一部類型電影,講述一位職棒選秀狀元趙擇善進入職棒後,因球場意外重傷黃金左手,而面臨生涯低潮,此時他所在的夢想隊又因經營不善被有黑道背景的杜子奇和杜子健兄弟買下,藉此唆使球員打放水球在地下賭盤中牟利。球隊公關張樂晴不忍擇善深陷職場瓶頸欲協助擇善復原,在她花招百出的陪伴下,擇善果然越打越好,卻也因此成為黑道球團最大的眼中釘。球團老大杜子奇視趙擇善的父親為殺父仇人,威脅利誘擇善之外,更逼迫擇善面對父親曾捲入假球疑雲的難堪過去,擇善必須堅守熱愛棒球的信念,對抗他人覺得自己身上流有「假球基因」的刻板印象,甚至得想辦法喚醒其他已淪陷的球員們,共同獲取勝利並保住性命。《暗號》在探討人們面對職業初衷與性命威脅時的兩難時,如何進行選擇的人性議題。
    參考文獻: 王志敏譯(2006)(Christian Matz著)。想像的能指:精神分析與電影。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王明偉(2009)。賭博行為應刑性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喂出版)。
    江澤明(2006)。中娃職棒球員表現、球團收益與薪資決定因素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毓荃(2007)。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新史學,18(2),頁103-153。
    李朝陽(2006)。一位職棒球員兼組頭的告白:政府比一般人更怕黑道。新新聞,961,頁40-49。
    周思齊(2019)。Came On! 周思齊的九局下半。台北:商周。
    林文蘭(2013)。打出機會:原住民成為棒球選手的社會流動和訓練體制。台灣社會季刊,90,頁43-114。
    林秀赫(2019)。深度安靜。台北:悅知。
    胡遷(2019)。遠處的拉莫。台北:寶瓶。
    徐詩婷(2017)。「棒球電影」敘事與閱聽人反應:以《KANO》為例。台北:銘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郝建(2002)。《影視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嘉盈(2015)。本土熱血:近年台灣電影中鄉土與青少年的矛盾尋索。新竹: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奮平(2011)。台灣職業棒球運動未來發展之研究:從調查機關偵辦角度探討。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琇琬(2013)。從儒家(孟子)五倫觀點探討台灣職棒簽賭現象。台中: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正雄、謝仕淵(2012)。劉正雄先生棒球口述訪談,謝仕淵編著,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頁138-143。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謝仕淵(2006)。跨世代的傳承與榮耀:台灣「貝比魯斯」洪太山,張素珠主編,台灣百年體育人物誌。台北:台灣身體文化學會。
    謝仕淵(2012)。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史。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謝仕淵(2017)。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玉山社。
    謝紹群(2011)。中華職棒假球原因初探。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瞿欣怡(2015)。堅持求勝:林智勝的棒球人生。台北:天下文化。
    蘇正生、謝仕淵(2012)。蘇正生先生棒球口述訪談,謝仕淵編著,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頁30-41。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Bordwell, D & Thompson, K (2008).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8th ed) (曾偉禎譯)。臺北:麥格羅・希爾。
    Chatman, S.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U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cKee, R. (1997). Story: Style, Structure, Substanc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US: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Rabiger, M. (2000). 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 US: Butterworth—Heineman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7464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46400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400201.pdf23073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