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225
|
Title: | 中國大陸的技術創新:高鐵案例分析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Mainland China: The Case of High-Speed Rail |
Authors: | 林子傑 Lin, Tzu-Chieh |
Contributors: | 丁樹範 Ding, Shu-Fan 林子傑 Lin, Tzu-Chieh |
Keywords: | 自主創新 再創新 技術引進 中國大陸高速鐵路 Indigenous Innovation Re-innovation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High-Speed Rail in Mainland China |
Date: | 2024 |
Issue Date: | 2024-09-04 14:22:08 (UTC+8) |
Abstract: | 中共的創新政策將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作為「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模式的一部份,而高速鐵路在中國大陸內部則通常被認為是大陸透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提升技術能力,達成自主創新並追趕先進國家技術的少數成功案例。中國大陸的鐵道部直接以國際最高的技術水準為目標進行技術引進,並且以先進的成熟產品為平台,並且以政府支持的國家實驗室,進行密集的試驗,拆解與分析引進的產品,透過逆向工程將國外技術轉化為自己的技術,再用以設計本土的新產品。 高鐵的建設與技術創新都需要國家大量、持續的資本投入。這在中共的體制下需要政治支持才有可能維持。本論文從「創新的政治性」與「官僚競爭」的角度切入,發現鐵道部的官僚利用行政權力和產業協調者的身分制約政策反對者,並且以技術專業作為政策工具,持續的讓自身的政策偏好主導高鐵產業政策的方向。 The innovation policy of the CCP incorporates introduction, digestion, assimilation, and re-innovation as part of the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odel. High-speed rai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is oft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ew successful cases where China has enhanced it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through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digestion, assimilation, and re-innovation, achieving autonomous innovation and catching up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echnology. 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of mainland China directly targets the highest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using advanced mature products as platforms, and with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backed national laboratories, conducts intensive testing, disassembly, and analysis of introduced products. Through reverse engineering, it transforms foreign technology into its own, which is then used to design new domestic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high-speed rail require substantial and continuous capital investment from the stat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system, this can only be maintained with political support. This paper approaches the issu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olitics of innovation" and "bureaucratic competition," revealing that bureaucrats within 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used their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role as industry coordinators to constrain policy opponents. They also leveraged their technical expertise as a policy tool to ensure the continual dominance of their policy preferences in orienting the HSR industrial policy. |
Reference: | 中文部分 專書與專書論文 王雄,2019。《速度與夢想:高鐵創新之路》。香港:開明書店。 李正鳳、曾國屏,1999。《中國創新系統研究》。濟南市:山東教育。 李東坤,2016年。〈人力資本跨部門合作與中國高速鐵路創新〉,高柏、李國武、甄志宏等著,《中國高鐵創新體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79-199。Adobe PDF電子書。 李國武、王圳杰,2016。〈競合關係、企業能力與中國高速列車創新〉,高柏、李國武、甄志宏等,《中國高鐵創新體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85-120。Adobe PDF電子書。 李國武、黃顯山,2016。〈中國高速列車創新〉,高柏、李國武、甄志宏等著,《中國高鐵創新體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2-58。Adobe PDF電子書。 紀寶成、趙彥云,2008。《中國走向創新型國家的要素:來自創新指數的依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胡靖,2009。《跨國公司在華技術轉移行為研究》。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徐厚廣,2018。《中國高鐵崛起之路》。香港:三聯書店。 徐飛,2019。《縱橫一帶一路-中國高鐵全球戰略》。香港:開明書店。 馬瑩、甄志宏,2016。〈寡占競爭下的全系統高度合作與中國高鐵創新-政府在中國高鐵創新中的作用〉,高柏、李國武、甄志宏等著,《中國高鐵創新體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58-85。Adobe PDF電子書。 高柏,2016。〈中國高鐵創新的三個理論問題〉,高柏、李國武、甄志宏等著,《中國高鐵創新體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Adobe PDF電子書。 許慶瑞,2000。《研究、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北京市:高等教育。 甄志宏、顧曉健、馬瑩、陳馨兒、胡玉婷,2012。〈中國鐵路體制一無是處?從比較的視野看高鐵〉,高柏等著,《高鐵與中國21世紀大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50-76。 趙放,2016年。〈中國高速鐵路技術及成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耦合機制〉,高柏、李國武、甄志宏等著,《中國高鐵創新體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99-221。Adobe PDF電子書。 趙憶寧,2018。《大國工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謝宇航,2016。〈政府資金投入促進高速列車技術產學研合作創新〉,高柏、李國武、甄志宏等著,《中國高鐵創新體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56-179。Adobe PDF電子書。 韓小明、周業安、蔣東生,2009。《創新型國家與政府行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期刊與雜誌 〈「高鐵第一人」張曙光脫軌落馬〉,2011/4。《共產黨員》,第8期,頁33。 于中城,2004。〈中國鐵路發展「大提速」-訪鐵道部部長劉志軍〉,《紫光閣》,第4期,頁20。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15。〈中國高鐵的自主創新〉,《工程(英文)》,第1卷第1期,頁9-11。 毛明芳,2008/12。〈論政府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6期,頁17-20。 王丹莉,2019。〈新中國技術引進的歷史檢視〉,《中共黨史研究》,第7期,頁51-64。 王立軍,2007。〈浙江省製造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研究〉,《軟科學》,第21卷第3期,頁127-131。 王立軍,2007/4。〈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與地方產業集群升級研究〉,《科技與經濟》,第20卷第2期,頁26-29。 王笑、姚旭,2014。〈我國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體系研究〉,《科技創業月刊》,第12期,頁26-28。 王興明、汪和平,2006。〈技術消化吸收系統的構建〉,《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9期,頁84-86、91。 本刊編輯部,2011。〈「和諧號」誕生記〉,《新經濟導刊》,第3期,頁37-41。 任維真,2014。〈技術引進對我國技術創新的影響〉,《天津經濟》,第7期,頁34-37。 江軒宇,2016。〈政府放權與國有企業創新-基於地方國企金字塔結構視角的研究〉,《管理世界》,第9期,頁120-135。 江鴻、呂鐵,2019。〈政企能力共演化與複雜產品系統集成能力提升-中國高速列車產業技術追趕的縱向案例研究〉,《管理世界》,第5期,頁106-199。 何華武,2007。〈創新的中國高速鐵路技術(上)〉,《中國工程科學》,第9卷第9期,頁4-17。 呂達、張志勇,2012。〈發達國家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成功經驗借鑑-基於遼寧省的調查〉,《黨政幹部學刊》,第6期,頁63-66。 呂鐵、江鴻,2017/10。〈從逆向工程到正向設計-中國高鐵對裝備製造業技術追趕與自主創新的啟示〉,《經濟管理》,第39卷第10期,頁6-19。 呂鐵、江鴻、賀俊、黃婭娜、黃楊華,2016。〈從鐵科院改革看我國共性技術研發機構的建設發展〉,《中國發展觀察》,第4期,頁34-40。 呂鐵、賀俊,2017/11。〈如何理解中國高鐵技術趕超與主流經濟學基本命題的反差〉,《學術月刊》,第49卷第11期,頁49-57。 呂鐵、賀俊,2018。〈從中國高鐵經驗看產業政策和部門創新體系的動態有效性〉,《學習與探索》,第1期,頁86-92。 呂鐵、賀俊,2019。〈政府干預何以有效:對中國高鐵技術趕超的調查研究〉,《管理世界》,第9期,頁152-197。 宋婷婷、向剛、屈曉娟、王正剛,2008。〈企業自主創新模式選擇的基本準則探討〉,《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第18卷第25期,頁145-149。 宋婷婷、向剛、屈曉娟、王正剛,2008/9。〈企業自主創新模式選擇研究〉,《管理觀察》,第15期,頁82-83。 李昂,2011/3。〈張曙光:高鐵第一人落馬〉,《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第5期,2011年3月,頁14。 李國武,2019年。〈政府調控下的競爭與合作-中國高速列車的創新體系及其演進〉,《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121-137。 李新劍,2019/11。〈後技術趕超時期創新趕超模式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第36卷第21期,頁26-34。 沈志雲,2008。〈北京奧運催生我國第一條高鐵〉,《中國工程科學》,第10卷第8期,頁4-11。 肖利平、謝丹陽,2016。〈國外技術引進與本土創新增長:互補還是替代-基於異質吸收能力的視角〉,《中國工業經濟》,第9期,頁75-92。 孟捷、張梓彬,2023。〈建構性市場、政府內競爭與中國高鐵的自主創新-基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的觀察〉,《經濟學動態》,第4期,頁13-29。 林建輝、易彩、張衛華、丁建明、劉璐、張兵,2015。〈高速列車服役性能研究〉,《中國工程科學》,第17卷第4期,頁84-89。 林春培、張振剛、田帥,2009/9。〈基於企業技術能力和技術創新模式相互匹配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國科技論壇》,第9期,頁47-51。 林曉言、張愛萍、郝亞平,2017/4。〈中國高鐵技術三螺旋理論研究〉,《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2期,頁22-33。 林曉強、朱斌,2008/2。〈基於系統觀的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研究〉,《中國科技論壇》,第2期,頁87-91。 武常岐、劉小溪、涂政,2020。〈技術移轉經濟學:基於新中國70年發展的研究〉,《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60-69。 武漢大學開放式創新研究課題組,2019。〈開放式創新體系中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經濟縱橫》,第6期,頁55-61。 郄宏偉、張青,2012年。〈我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現狀及國內外經驗借鑑〉,《科技管理研究》,第7期,頁1-3、16。 原長弘、張帆、姚緣誼,2009。〈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策略選擇:一個理論分析〉,《系統管理學報》,第6期,頁620-624。 孫章,2016/11。〈從高鐵先際技術的追趕者到引領者-中國高鐵技術的創新之路〉,《科學》,第68卷第6期,頁27-31。 袁望東,2007。〈論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過程的產學研合作〉,《湖南社會科學》,第4期,頁20-24。 馬瑩、甄志宏,2017/7。〈中國高鐵技術創新中的合作與競爭:一個新制度主義視角〉,《上海經貿大學學報》,第24卷第4期,頁73-80。 馬瑩、甄志宏,2020。〈競合模式:高鐵技術創新的經濟社會學分析〉,《文化縱橫》,第3期,頁116-143。 高柏,2016/5。〈中國高鐵的集成創新為何能夠成功?〉,《人民論壇.學術前沿》,頁78-88。 高德步、王慶,2020。〈產業創新系統視角下的中國高鐵技術創新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第12期,頁1-9。 崔淼、蘇敬勤,2013/4。〈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偕同:理論和案例〉,《管理科學》,第26卷第2期,頁1-12。 康熊、姚建偉,2015。〈高速鐵路聯調聯試關鍵技術和試驗研究主要成果〉,《中國工程科學》,第17卷第4期,頁21-29。 張杰、陳志遠、吳書鳳、孫文浩,2020。〈對外技術引進與中國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經濟研究》,第7期,頁92-105。 張振剛、林春培、黃育坤,2010/5。〈基於知識轉移的自主創新:機理與案例分析〉,《中國科技論壇》,第5期,頁13-18。 張衛華,2009。〈高速轉向架技術的創新研究〉,《中國工程科學》,第11卷第10期,頁8-18。 張藝、陳凱華、朱桂龍,2018/10。〈產學研合作與後發國家創新主體能力演變〉,《科學學研究》,第36卷第10期,頁1896-1913。 梁建英、丁叁叁、田愛琴、趙紅偉,2015。〈新一代高速動車組車體設計創新技術〉,《中國工程科學》,第17卷第4期,頁63-68。 陳愛貞、李舜,2017/2。〈基於全球價值鏈的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中國國情國力》,第2期,頁57-59。 傅志寰,2021/6。〈中國高速鐵路創新發展的哲學思考〉,《工程研究》,第13卷第3期,頁240-251。 喬為國、陳芳,2010。〈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政策體系與實施問題研究〉,《科技促進發展》,第11期,頁37-40。 曾憲奎,2018/10。〈我國高鐵產業技術創新模式剖析〉,《學術探索》,第10卷,2018年10月,頁84-90。 焦雄華,1986/1。〈技術引進基礎知識講座(一) 什麼是技術?什麼是技術引進?〉,《經濟工作通訊》,第1期,頁31。 華鷹,2006。〈我國在國際技術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策略〉,《電子知識產權》,第11期,頁33-36。 賀俊,2018/4。〈中國高鐵如何實現技術趕超?〉,《人大國發院政策簡報》,第5期總期第31期,頁1-10。 賀俊、呂鐵、黃陽華、江鴻,2018。〈技術趕超的激勵結構與能力積累:中國高鐵經驗及其政策啟示〉,《管理世界》,第10期,頁191-207。 黃陽華、呂鐵,2020。〈深化體制改革中的產業創新體系演進〉,《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頁65-85。 楊忠泰,2008/9。〈試析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三種實踐方式的差異〉,《自然辯證法研究》,第24卷第9期,頁67-72。 楊燕、高山行,2010/4。〈基於知識觀的三種自主創新模式的實證研究〉,《科學學研究》,第28卷第4期,頁626-634。 楊麗君,2020/6月。〈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於知識產權保護視角〉,《科研管理》,第41期第6卷,頁9-16。 路風,2019。〈衝破迷霧-揭開高鐵技術進步之源〉,《管理世界》,第9期,頁164-200。 鄔群亮、徐鴻斐,2016。〈深植創新基因 打造高鐵名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第11期,頁23-25。 翟冬平,2016/7。〈也談海外技術本土化:兼與奚松山先生商榷〉,《中外企業家》,第20期,頁235。 趙小剛,2014/5。〈央企領導人親歷實錄:中國高鐵技術引進跨國暗戰〉,《英才商業雜誌》,第5期,頁54-55。 趙夫增、王聖光、程郁、王旭琰,2014。〈中國自主創新的戰略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刊》,第29卷第2期,頁158-171。 趙定濤、鄧閂閂、袁偉,2015。〈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經費比例失衡研究〉,《中國國情國力》,第5期,頁23-24。 趙明花、梁樹林、宋春元,2015。〈高速列車轉向架技術研究〉,《中國工程科學》,第17卷第4期,頁53-62。 趙金樓、柯麗霞、王英照,2008/9。〈基於過程的企業技術引創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商業研究》,第377期,頁98-101。 趙紅衛、梁建英、劉長青,2020。〈高速動車組技術發展特點及趨勢〉,《工程(英文)》,第6卷第3期,頁234-244。 趙紅衛、黃志平、梅櫻,2017。〈高速動車組列車控制與監視系統設計及全壽命週期管理技術研究〉,《工程(英文)》,第3卷第1期,頁122-129。 劉志軍,2003。〈落實「三個代表」要求,抓住新的歷史機遇,努力實現鐵路跨越式發展〉,《理論學習與探索》,第4期,頁3-6。 劉娜、薛耀文、王學軍,2008/4。〈自主創新梯度策略研究〉,《研究與發展管理》,第20卷第2期,頁40-45、70。 劉幫成,2009。〈技術引進與創新能力:基於技術引進方跨職能部門間的溝通模式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第8期,頁452-455。 蔣巍,2010/7。〈閃著淚光的事業(上篇)-「和諧號」:中國創造的加速度〉《報林》,第7期,頁26-34。 盧春房,2015/1。〈中國高速鐵路工程質量管理創新與實踐〉,《中國鐵道科學》,第36卷第1期,頁1-10。 顏藹艷、唐方成,2022/2。〈我國高鐵技術創新的制度邏輯及變革路徑〉,《科研管理》,第43卷第2期,頁1-8。 羅公利、高冠軍,2008/12。〈我國石化企業技術創新的路徑〉,《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頁31-35。 羅豫、朱斌,2012/4。〈區域產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比較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第29卷第7期,頁47-53。 譚蓉娟,2011。〈珠三角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模式與創新績效影響因素實證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第22期,頁1-6、28。 顧曉燕,2014/1。〈自主創新模式對高技術產業知識產權創造影響的實證研究〉,《軟科學》,第28卷第1期,頁11-14。
網路資料 〈鐵道部介紹鐵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情況〉,2007/4/2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 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fbh/Document/310719/3>。 BBC中文網,2011/6/22。〈鐵道部退休副總工稱高鐵時速不實〉,《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_news/2011/06/110622_china_highspeed_claims>。 九峰,2013/8/29。〈評《高鐵危言》,吳敬璉要推進什麼樣「對中國性命攸關」的改革〉,《ETtoday雲論》,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62896#ixzz8VCABhzl6>。 人民網,2014/1/7。〈前鐵道部長談劉志軍:權力欲望強烈 深諳潛規則〉,《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4/0107/c1001-24047900-4.html>。 中評社,2010/3/17。〈京滬高鐵20億貸款被挪用 部分用於土地開發〉,《中評社》, <http://hk.crntt.com/doc/1012/6/2/0/10126207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262074&mdate=0317153711>。 吳敬璉,2013/3/25。〈吳敬璉:中國怎樣重啟改革〉,《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3/0325/c49150-20909265-3.html>。 吳敬璉,2015/5/14。〈吳敬璉專文(上):強勢政府不是中國成功的根源〉,《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48423?mode=whole>。 李一博,2017/7/13。〈中國高鐵是這樣煉成的〉,《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7/13/c_1121309936.htm>。 李達、徐秀金、李露倩,2021/4/9。〈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求是網》, <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2021-04/09/c_1127312078.htm>。 徐浩煊,2023/8/29。〈探訪頂尖實驗室:10次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這個實驗室牽引出軌道交通的中國智慧〉,《四川在線》, <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308/58962074.html>。 商務部等,2006/7/14。〈關於鼓勵技術引進和創新,促進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若干意見〉,商服貿發[2006]13號,《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gonggong/ymbcz/404.html >。 國務院,2006/2/7。〈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國發[2006]6號,《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40246.htm>。 國務院,2013/8/9。〈國務院關於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 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3號,《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govweb/zwgk/2013-08/19/content_2469759.htm>。 張楠,2011/6/28。〈鐵道部:中國高鐵未造假〉,《美國之音粵語網》, <https://www.voacantonese.com/a/article-201106289-s-mz-bjchina-steps-up-pr-work-for-its-high-speed-rail-124641594/931298.html>。 曹國星,2011/6/21。〈鐵道部專家:京滬高鐵降低運營速度因安全餘量被擠占〉,《RFI法廣》, <https://www.rfi.fr/tw/%E4%B8%AD%E5%9C%8B/20110621-%E9%90%B5%E9%81%93%E9%83%A8%E5%B0%88%E5%AE%B6%EF%BC%9A%E4%BA%AC%E6%BB%AC%E9%AB%98%E9%90%B5%E9%99%8D%E4%BD%8E%E9%81%8B%E7%87%9F%E9%80%9F%E5%BA%A6%E5%9B%A0%E5%AE%89%E5%85%A8%E9%A4%98%E9%87%8F%E8%A2%AB%E6%93%A0%E5%8D%A0>。 郭泉真,2019/1/24。〈中國高鐵不是「一頁花開」,而是「香自苦寒」|原鐵道部長 復興號研製技術顧問傅志寰〉,《上觀新聞》,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28517>。 陳建輝,2019/1/16。〈創新中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出臺始末〉,《中國經濟網》,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901/16/t20190116_31271172.shtml >。 陸婭楠,2011/7/8。〈鐵道部稱高鐵研發實行舉國體制 技術超日新幹線〉,《新浪網》, < http://news.sina.com.cn/c/2011-07-08/042522777122.shtml>。 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司,2005/0/16。〈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內容簡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s://www.gov.cn/ztzl/2005-09/16/content_64413.htm>。 熊志,2024/7/29。〈一座城市18個高鐵站 真為中國地方財政捏一把汗〉,《中國數字時代》,<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0118.html>。 劉成友,2018/3/12。〈我國高鐵裝備業唯一的女總工程師梁建英—讓中國高鐵領跑世界〉,《人民網》, <http://ydyl.people.com.cn/BIG5/n1/2018/0312/c411946-29861302.html>。 矯陽,2012/5/30。〈中國高速列車駛入全面創新時代〉,《科技日報》,版5。 韓潔,2006/10/25。〈中國發佈鐵路十一五規劃 2010年總里程超9萬公里〉,《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s://www.gov.cn/jrzg/2006-10/25/content_423900.htm>。
英文部分 Atkinson, Robert, D., 2021. “China’s ‘Innovation Mercantilism’ Reduces the Rate of Global innovation,” in Scott Kennedy & Jude Blanchette eds., Chinese State Capitalism: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Washington DC: CSIS. pp. 43-48. Atkinson, Robert, D., 2021. Industry by Industry: More Chinese Mercantilism, Less Global Innovation. Washington, D.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novation Foundation. Cheung, Tai Ming, 2022. Innovate to Dominate: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Techno-Security Stat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ory, Nigel, 2021. Heading Off Track: The Impact of China’s Mercantilist Policies on Global High Speed Rail Innovation, Washington, D.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novation Foundation. Galloway, Hamilton, 2022. Off Track: The Role of China’s CRRC in The Global Railcar Market, Oxford: Oxford Economics. Gao, Ping, 2015/7. “Government in the Catching-up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se of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in China,”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 96, p. 4-14. Ma, Xiao, 2022. Localized Bargain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High-Speed Railway Progra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Gregor, James, 2010. China’s Drive for “Indigenous Innovation”: A Web of Industrial Policies. Washington, DC: US Chamber of Commerce.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2018/3/22. “Finding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to China’s Act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Technology Transf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novation Under Section 301 of the Trade Act of 1974”. Popper, Steven W., Blumenthal, Marjory S., Han, Eugeniu, Lilly, Sale, Morris, Lyle J., Wagner, Caroline S., Eusebi, Christopher A., Carlson, Brian, Shih, Alice, 2020. China’s Propensity for Innov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Santa Monica: Rand. Taylor, Mark Zachary, 2016. The Politics of Innovation: Why Some Countries Are Better than Others at Science & Techn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ng, Yingyao, 2019/10. “Policy Articulation and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The Bureaucratic Origin of China’s Industrial Polic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 25, No. 1, pp. 204-231.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7260010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260010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001001.pdf | | 3972Kb | Adobe PDF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