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321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730/144729 (79%)
造訪人次 : 51765058      線上人數 : 5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3218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218


    題名: 親子天下 Instagram「父親育兒」貼文之文本與留言分析
    Textual Analysis of ";Doing Father ";on Instagram Posts: The Case of ";Parenting World "
    作者: 陳馥瑄
    Chen, Fu-Hsuan
    貢獻者: 李淑菁
    Li, Shu-Ching
    陳馥瑄
    Chen, Fu-Hsuan
    關鍵詞: 父親育兒
    親子天下
    文本分析
    留言分析
    Instagram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2024-09-04 14:20:44 (UTC+8)
    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深入了解《親子天下》 Instagram 平台上以「父親育兒」為主題的貼文內容,嘗試分析其向度、內涵及潛藏於下的意義為何,並探究使用者在貼文留言中的互動圖像,研究方法採質化取向為主的內容分析及文本分析,經分析《親子天下》Instagram已發佈、公開之52則以「父親育兒」為主題之貼文及留言,研究者歸整4個向度、11個內涵與視覺呈現的4種特色風貌對其做出理解與詮釋,並主要得出了三點結論:新父親的角色認知與親職實踐呈現交融多樣性、育兒分工的重建仍具挑戰性及使用者與親子社群的互動多元且蘊含行銷策略。

    結論一「新父親的角色認知與親職實踐呈現交融多樣性」,呈現新父親對於角色的認知與展現有多種樣態,不再單是「權威」的象徵、也不再是上位者、嚴肅的形象,父親是會展現內心想法、展現柔情及提供情緒價值的 ;結論二「育兒分工的重建仍具挑戰性」,本研究雖認可育兒照顧是鬆動性別刻板印象及傳統性別分工的途徑之一,但就研究發現而言,部分現世代的父親之於育兒照顧的理解與詮釋仍是帶著有色眼鏡,特別是在「分工」的議題之上 ,母職與父職的角色期待與評價有著雙重標準的現象,進而增添育兒分工重建的阻礙與難處;結論三「親子社群的互動多元且蘊含行銷策略」可以看到不同主題貼文所對應的留言情景各有風貌,尤其在語言型態的表現相當豐富、多元,除了「標記帳號」和「表情符號」之餘,表達正反面支持、向作者提出意見及抒發自身心的內容也常有所見,且 《親子天下》在佈製與文字說明匹配的視覺呈現時,有側重於考慮使用者的互動效能及潛在商機的可能性。

    本研究認為,《親子天下》 Instagram 所傳遞的資訊具有性別平等教育及親職教育的意涵,但仍需注意父權主義與社群媒體上商業操作模式的交織與影響,是以,研究者建議,作為閱聽人或訊息傳遞者時,應先釐清欲傳遞的訊息背後帶有哪些權力關係或結構,並反思專家建議背後的觀點來源,用以檢視自身是否為具有多元觀點,同時避免性別刻板印象的再製危機。
    參考文獻: 王玉麟 (2004)。研究倫理與相關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56,82-88。   
    王舒芸 (1996) 。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
    王舒芸、余漢儀 (1997) 。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錦惠 (2012 )。親子天下雜誌讀者閱讀動機與滿意程度相關之研究-以嘉義地區教
    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所。
    王靖之 (2021)。從言語行為理論探討社群媒體平台之品牌貼文圖像對用戶參與行為
    之影響-以Instagram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王維邦、陳美華 (2017)。非常規性實踐的性別化態度:男「性」特權、性別分工和婚家體制的角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0,53-105。
    內政部 (2022)。結婚年齡中問數及平均數。檢自 
    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aeFG0R2tHwmrDtITC%24JSaA%40%40
    李立心 (2020)。別再當豬隊友!科學研究:爸爸也有育兒天賦。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3023
    李怡青 (2023)。親職雜誌之教養文本分析: 學前教育月刊、親子天下寶寶季刊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
    李庭欣 (2019)。照顧男不難-育嬰假爸爸們的育兒實踐與感受。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7,12-17。
    李庭欣、王舒芸 (2013) 。「善爸」甘休?「育爸」不能?與照顧若即若離的育嬰假
    爸爸。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8,93-135。
    https://doi.org/10.6171/ntuswr2013.28.03
    呂登輝 (2019)。以教師觀點評價玩具與STEAM教育關聯性之研究-以親子天下
    「STEAM好玩具100」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杜宜展、李鴻章 (2008) 。幼兒母親之母職守門研究。幼教研究彙刊,2(1),123-150。
    林東龍、劉蕙雯 (2016) 。照顧男子氣概與男性公務人員育嬰留職經驗。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9,59-109。
    林欣諭 (2017) 。青年族群使用Instagram之心理需求與持續使用意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塗書資訊學研究所。
    林佩蓉 (2021) 。平面雜誌媒體的數位轉型——以親子天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林帷聆 (2019) 。母職的再現與實踐——以《親子天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林津如 (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1-73。
    連珮妤 (2022)。親職教育臉書粉絲專頁貼文內容及使用者互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胡幼慧、姚美華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 巨流出版社。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2023)。2023臺灣網路報告。檢https://report.twnic.tw/2023/
    高淑清 (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淑清 (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 麗文。
    郭美娟、陳若琳 (2012)。雙薪家庭幼兒父親的親職效能、母親的教養鼓勵與父職參與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3,57–79。
    梁淑媛、莊宇慧、吳淑芳 (2012)。內容分析技巧在護理質性資料之初步應用。護理雜誌,59(5),84-90。
    陳志賢、楊巧玲 (2013)。新家庭的舊想像:數位家庭之媒體報導內容分析。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10(2),171-188。
    陳琬萱 (2021)。親子天下雜誌男孩教養策略之文本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張晉芬、李奕慧 (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203-229。
    游玉雪 (2017)。雜誌媒體會員經營對品牌投入程度關聯性之研究 以親子天下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碩士班。
    游美惠 (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婕恩 (2022)。都市中產爸爸們在臉書上的父職展演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趙蕙鈴 (2011)。「以子女爲中心」和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的父母教養心態與親子處境之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0,31-62。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23)。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檢自
    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248FA2F7B0225B98&sms=69B4E6
    B26379EE4E&s=58C51C944135580E
    臺灣傳播資料調查庫 (2023)。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十五期: 網路與社群媒體使用
    如何促進政治參與?解析背後的心理機制與歷史因素。檢自https://crctaiwan.dcat.nycu.edu.tw/ResultsShow_detail2.asp?RS_ID=143
    蕭子喬 (2019)。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謝佑杰 (2020)。資料探勘於社群媒體行銷推薦機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企業經營碩士班。
    劉美慧 (2011)。我國多元文化教育之發展與困境。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 (主編),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221-235。臺北市: 編者。
    藍佩嘉 (2019)。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臺北市: 春山出版。
    Joseph A. (2001) 。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 (王向葵、林盈助、高熏芳譯) 。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 1996 年)
    Jensen, K. B. & Jankowski, N. W. (1996)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 (唐維敏譯)。臺北市: 五南。(原著出版於1991年)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Free Press.
    Boyd, D. M., & Ellison, N. B.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1), 210–230.
    https://doi.org/10.1111/j.1083-6101.2007.00393.
    Catlett, B. S., & McKenry, P. C. (2004). Class-Based Masculinities: Divorce, Fatherhood, and the Hegemonic Ideal. Fathering: A Journal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out Men as Fathers, 2(2), 165–190. https://doi.org/10.3149/fth.0202.165
    Casaló, L.V., Flavián, C. and Ibáñez-Sánchez, S. (2018). Influencers on Instagram: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opinion leadership.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Cavanagh, S. (1997). Content Analysis: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urse Researcher, 4, 5-13. http://dx.doi.org/10.7748/nr1997.04.4.3.5.c5869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2000). Introduction: The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 1-34. CA: Sage
    Publications.
    Djafarova, E., & Trofimenko, O. (2018). ‘Instafamous’–credibility and self-presentation of micro-celebrities on 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2(10), 1432-1446.https://doi.org/10.1080/1369118X.2018.1438491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0/ Language.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Graneheim, U. H., & Lundman, B. (2004).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nursing research: Concepts, procedures and measures to achieve trustworthiness. Nurse Education To- day,24(2), 105-112.
    Griffiths, M. D., Kuss, D. J., & Demetrovics, Z. (2014). Social networking addiction: An overview of preliminary findings. In K. P. Rosenberg & L. Curtiss Feder (Eds.),
    Behavioral addictions: Criteria, evidence, and treatment, 119-141.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407724-9.00006-9
    Kemp, S. (2022). Digital 2022: Taiwan. Kepios. https://datareportal.com/reports/digital-2022-taiwan
    Lamb, M. E. (Ed.). (1987). The father's rol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Manning, P. K. (1987). Semiotics and fieldwork. Newbury Park, CA: Sage.
    Morse, J. M., & Field, P. A. (1996). Nursing research: The ap- plication of qualitative approaches (2nd ed.). Cheltenham, UK: Stanley Thornes.
    Nieuwboer, C.C., Fukkink, R.G. & Hermanns, J.M.A. (2013a) . Peer and professional support on the internet: a systematic review.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6 (7), 518-528.
    Pleck, J. H. (1997). Paternal involvement: Level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In M. E. Lamb(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3rd ed., 66–103). John Wiley & Sons Inc.
    Sarkadi, A., & Bremberg, S. (2005). Socially unbiased parenting support on the Interne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users of a large Swedish parenting website.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31(1), 43–52. https://doi.org/10.1111/j.1365-2214.2005.00475.
    Strauss, A. C., & Corbin, J. M. (1990). Basic of qualitative re- 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CA: Sage.
    Tuan Manh Lai, Trung Bui, and Sheng Li. (2018). A Review on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 Applied to Answer Sele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132–2144.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110152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2009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0901.pdf5387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