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276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25295      線上人數 : 44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2765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765


    題名: 近現代中國尋親文本研究
    Research on the Texts of Searching Relatives in Modern China
    作者: 王藝霏
    Wang, Yi-Fei
    貢獻者: 鄭文惠
    Cheng, Wen-Huei
    王藝霏
    Wang, Yi-Fei
    關鍵詞: 萬里尋親
    母題
    範式理論
    觀念史

    Searching Relatives in distant places
    Motifs
    Paradigm
    Conceptual History
    Filial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2024-08-05 13:54:30 (UTC+8)
    摘要: 「萬里尋親」作為傳統中國經典的孝親故事,在長時間的反覆書寫與實踐下已經形成一套固定的套語結構。然而,該主題進入近現代中國後,其敘事結構和內容細節都順應時代話語,在原先的孝道內涵的基礎上,產生了諸多改變。本研究即通過類型化手段,提煉、歸納、細讀近現代中國尋親文本中的各種母題,希圖通過其變化規律,探詢此文學主題如何隨各類觀念的變動而變動,形成「尋親」主題的「範式轉移」現象。
    本論文以近現代中國尋親文本中的傳統遺緒起頭,繼而討論新舊觀念接榫時的調和與衝突;維護孝道的知識分子藉西方著作闡釋中國道德時的翻譯策略;少年修辭、地理知識、性別觀念等因素在尋親書寫中的反映;尋親書寫中家國話語的多重交織;歷史事件及尋親主題文學書寫的共生互動;以及物質現代性和日常現代性在尋親文本中的表現。本文採用的材料兼及報刊媒介和出版書籍,種類含涉小說、散文、圖像、新聞、戲曲等多種文類,包含林紓、包天笑、張恨水、周瘦鵑等分屬於不同知識分子群的作者,時間上則由1869年至1943年,從甲午戰後橫跨至抗日戰爭,試圖以盡可能豐富的材料,對尋親主題在近現代中國的孳乳與衍生做一總體性的觀視。並且,本文認為在紛繁的近現代尋親書寫中,除了習見的精英話語外,還掩映著邊緣知識分子的時代焦慮,以及一條清晰的試圖用傳統主題啟迪民智的線索。
    Searching Relatives in distant places萬里尋親,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ilial piety narrative, has developed a set of fixed structures through repeated writing and practice over time. However, upon entering modern China, its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content details have significant change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categorize, extract, and closely read various motifs within modern Chinese searching-relatives texts, exploring how this literary theme evolves with conceptual shifts, thereby forming a phenomenon of "paradigm shift".

    The dissertation begins with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within modern Chinese seeking-relative texts, then discusses the reconciliation and conflicts arising 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old and new ideologies. It examin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by intellectuals to interpret Chinese morals through Western works, the influence of "youth" concepts, geographical knowledge, and gender concepts in seeking-relative narratives, 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familial and national discourses within these writings. Additionally, it explores the symbiotic interaction between historical events and the literary theme of seeking relatives, as well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and everyday modernity within these texts.

    The materials analyzed in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 both newspaper and books, encompassing various literary genres such as novels, essays, pictures, news, and Chinese operas. The authors studied, such as Lin Shu, Bao Tianxiao, Zhang Henshui, and Zhou Shoujuan, belong to different intellectual circles, and the timeframe of the research materials spans from 1869 to 1943,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post-First Sino-Japanese War甲午戰爭 to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抗日戰爭. By utilizing as diverse a range of materials as possible,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derivation of the searching-relatives theme in modern China.

    Furthermore, the study argues that within the intricate modern searching-relatives narratives, beyond the elite discourses, there are also the anxieties of marginalized intellectuals and a clear thread of using traditional themes to enlighten the masses.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于吉編撰:《太平經合校》,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孝經註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宋)朱熹:《詩集傳》,收於(宋)朱熹:《朱子全書(修訂版)》第1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沈括:《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天然痴叟:《石點頭》,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明)陸人龍:《型世言》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王抃:《王巢松年譜》,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史部第37冊,上海:上 海書店,1994年。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集校:《儒林外史匯校匯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0年。
    (清)李汝珍:《鏡花緣》,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
    (清)洪秀全:〈原道醒世訓〉,中國史學會主編:《太平天國(一)》,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孫希旦譯注:《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草亭老人編,汪原放校點:《娛目醒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清)張德堅:《賊情彙纂》,中國史學會主編:《太平天國(三)》,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第14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李民譯注:《尚書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二、近人著作
    包天笑編:《女子書翰文》,上海:有正書局,1924年。
    吳門天笑生:《兒童修身之感情》,上海:文明書局,1905年。
    呆道人(吳梅):《風洞山傳奇》,上海:小說林社,1906年。
    亞丁(W.L.Alden)著,林紓譯:《美洲童子萬里尋親記》,上海:商務印書館, 1904年。
    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著,夏丏尊譯:《愛的教育》,上海:開明書 店,1926年。
    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著,夏丏尊譯:《愛的教育》,桂林: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周瘦鵑:《周瘦鵑文集(珍藏版)》上卷,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年。
    周瘦鵑著,范伯群主編:《周瘦鵑文集(珍藏版)》上冊,上海:文匯出版社, 2015年。
    周瘦鵑著,范伯群主編:《周瘦鵑文集(珍藏版)》下冊,上海:文匯出版社, 2015年。
    林紓:〈埃司蘭情俠傳·序〉,《林琴南書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天宇出版社,1988年。
    胡適:《胡適全集》第2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原抱一庵:《三千里》,東京:金港堂,1902年。
    荒江釣叟:《中國科幻小說大系晚清卷創作一集:月球殖民地小說》,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0年。
    袁世凱:《袁大總統書牘彙編》,上海:新中國圖書局,1933年。
    張恨水:《燕歸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
    郭沫若:《豕蹄》,上海:不二書店,1936年。
    陳獨秀:《陳獨秀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馮友蘭:《貞元六書》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鄒容:《革命軍》,上海:有正書局,1928年。
    蔣經國:《偉大的西北》(重慶:天地出版社,1943年),收於蔣經國先生全 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冊1,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魯迅:《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魯迅:《魯迅小說合集》,臺北:里仁,1997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譚正璧:〈《長恨歌》自序〉,收於王富仁、柳鳳久主編:《中國現代歷史小說 大系》第2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嚴復:《嚴復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Edmondo de Amicis, Isabel F. Hapgood (trans), Coure (Heart): an Italian Schoolboy’s Journal,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 Publishers, 1915.
    Haggard. H. Rider, “About Fiction,” The Contemporary Review, vol.51. London: Isbister and Company, 1887.

    三、近現代報刊文本
    山君:〈寇英傑尋親〉,《瑩報》1926年7月30日第2版。
    中國之新民(梁啟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下)〉,《新民叢報》1902年第2期,頁18-28。
    中國之新民(梁啟超):〈新民說:論進取冒險〉,《新民叢報》1902年第5 號。
    中國之新民(梁啟超):〈新民說四 論國家之思想〉,《新民叢報》1902年第4期,頁13-19。
    中國之新民(梁啟超):〈論中國學術變遷之大勢〉,《新民叢報》1902年第3期,頁62-77。
    未著撰者:〈八歲孝女越國尋親記〉,《時報》1911年8月29日第4版。
    未著撰者:〈口外尋父〉,《上海新報》1871年11月7日第2版。
    未著撰者:〈大總統佈告解說〉,《講案》1914年第5集第1編,頁8-21。
    未著撰者:〈小新聞:苦兒千里尋親〉,《民國日報》1926年1月5日第2版。
    未著撰者:〈中外新聞〉,《上海新報》1869年8月17日第2版。
    未著撰者:〈古冶 跋涉千里尋屍〉,《大公報(天津)》1929年3月7日第8 版。
    未著撰者:〈艾孝子尋親記〉,《講案》1915年第4集第12編,頁28-36。
    未著撰者:〈孝子尋親〉,《申報》1874年5月12日第4頁。
    未著撰者:〈明末三忠遺札 周宗建、楊文岳、瞿式耜〉,《國粹學報》1908年 第4卷第1期,頁3-4。
    未著撰者:〈附錄:通俗教育研究會議決議三則〉,《教育公報》1916年第3卷第4期,頁180-182。
    未著撰者:〈約瑟君萬里尋親:無畏的精神放愛的光芒〉,《盛京時報》1934 年5月29日第7版。
    未著撰者:〈記鄭孝子尋親事〉,《中國教會新報》1871年,頁4-5。
    未著撰者:〈通俗教育研究會章程〉,《教育公報》1915年第2卷第4期,頁31-35。
    未著撰者:〈通俗圖書館規程〉,《教育雜誌(安慶)》1915年第4期,頁76-77。
    未著撰者:〈通俗教育講演所規程〉,《教育雜誌(安慶)》1915年第4期,頁77-78。
    未著撰者:〈會務紀要〉,《通俗教育研究錄》1912年第1期,頁13-14。
    未著撰者:〈模範巡行團新訂講案大綱〉,《講案》1914年第5集第1編,頁48。
    未著撰者:〈勸善彙錄:孝子尋親〉,《卍字月刊》1938年第1期,頁4-5。
    本市消息:〈難民尋親已無困難〉,《申報(漢口)》1938年3月21日第3版。
    田稻豐〈非「非孝」!〉,《廣益雜誌》1922年第34期,頁3-5。
    亦我:《和尚尋親》,連載於《益世報(北京)》1920年。
    任公(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清議報》1900年第35期,頁2249。
    朱允成:〈程勿卿尋親記〉,《瀛寰瑣記》1872年第1期,頁11-12。
    百萬齋主人:〈清代藝文叢話:萬里緣 尋親記〉,《京師警察公報》1927年8 月17日第4版。
    老奴:〈舊家庭專制的幾件小問題〉,《民國日報》1929年7月28日第12版。
    何筱泉:〈滇事拾遺:萬里尋親〉,《衛星》1937年第1卷第5號,頁42-43。
    余天遂:〈先大父子英公暨少英公狀略〉,《民國日報》1917年12月18日第 12版。
    吳培鑫:〈蘇孝子萬里尋親記〉,《大世界》1919年8月24日第2版。
    吳虞:〈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6期, 頁10-13。
    李止盫、王雲軒:〈故事淺說:王原尋父〉,《羅漢菜》1940年第18期,頁3-7。
    李葆滋:〈楊生尋親記〉,《益世報(北京)》1928年6月19日第8版。
    李樹青:〈孝子尋親記〉,《大公報(天津)》1925年1月17日第8版。
    李樹青:〈孝子尋親記(續)〉,《大公報(天津)》1925年1月18日第8版。
    李樹青:〈孝子尋親記〉,《盛京時報》1925年1月7日第3版。
    林紓:〈力孝子萬里尋親圖記〉,《庸言》,1913年第1卷第15期,頁2-3。
    金蟾香:〈子婦尋親〉,收於吳友如等繪:《點石齋畫報》1885年第41期,頁 8。
    城尼:〈尋親新聞〉,《鐵報》,1930年8月7日第2版。
    恨石:〈賽二爺尋親記〉,《新無錫》1925年11月3日第4版。
    施存統:〈非「孝」〉,《浙江新潮》第2期,1919年11月8日。轉引自田丹: 〈施存統〈非「孝」〉釋讀〉,《魯迅研究月刊》2021年第8期。
    施初生:〈萬里尋親記〉,《旅行雜誌》1943年第17卷第11期,頁29-36。
    段祺瑞、湯化龍:〈大總統令(中華民國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教令第二十四號: 修正褒揚條例〉,《政府公報》1917年11月21日,頁9-11。
    迦持、鐵樵:〈短篇小說:兄弟尋親記〉,《小說月報(上海1910)》1915年 第6卷第6號,頁1-3。
    孫寶琦、朱啟鈐:〈大總統令(中華民國三年三月十一日):褒揚條例(附圖)〉, 《政府公報》1914年3月12日,頁21-23。
    病民:〈孝子匪巢尋親記〉,《新聞報》1932年8月4日第17版。
    張恨水:〈西遊小記(一)〉,《旅行雜誌》1934年第8卷第9期,頁7-10。
    琅昭:〈孝女尋親記〉,《廣州禮拜六》1934年第6期,頁23-29。
    陳去病:〈雪湖高士楊碩父先生小傳〉,《南社》1914年第11集,頁40-41。
    陳獨秀:〈吾人最後之覺悟〉,《青年雜誌》1916年第1卷第6期,頁6-9。
    陸規亮:〈通俗圖書館〉,《教育公報》1915年第2卷第4期,頁172-179。
    章行嚴:〈新思潮與調和〉,《新聞報》1919年10月10日第18版。
    凱庸:〈斥非孝說〉,《申報》1921年4月5日第16版。
    悲盫:〈鯨窟尋親記(未完)〉,《砭群叢報》1910年第1期,頁33-45。
    愀愀:〈蘇州發生孫傳芳尋親之怪聞〉,《小時報》1926年1月8日第3版。
    黃向堅:〈尋親記程〉,《人世間月刊》1940年第8期,頁40-43。
    黃黎洲、顧展綸:〈筆記:萬里尋親記〉,《明燈道聲非常時期合刊》1939年1 月,頁16-17。
    葉麗蓀:《尋親記》,連載於《益世報(天津)》1922年。
    慵厂:《孝勇女郎》,連載於《益世報(天津)》1921年。
    趙藹士:〈燕歸來 周曼華萬里尋親〉,《無錫日報》1943年1月7日第4版。
    劍山:〈倫理小說:雙尋親〉,《小說新報》1919年第1期,頁1-5。
    潘博:〈國粹學報敘〉,《國粹學報》1905年第1期第1卷,頁16-17。
    盧搢卿、孫仁玉:〈艾孝子〉,《戲考》1923年第44冊,頁1-10。
    陳去病:〈書歸玄恭黃孝子傳後〉,《國粹學報》1907年第2卷第4期,頁5。
    歸莊:〈黃孝子傳〉,《國粹學報》1907年第2卷第4期,頁1-5。
    瞿式耜、張同敞:〈瞿稼軒張別山兩先生粵中靖難囚中吟草〉,《國粹學報》1906 年第2卷第5期,頁1-4。
    瞿頡:《鶴歸來》,連載於《民國日報》1926年。
    鵑(周瘦鵑):〈自由談之自由談〉,《申報》1920年7月5日第14版。
    觀海生:〈桂林山房筆記:萬里尋親記〉,《大世界》1920年5月8日第2版。

    四、當代專著
    巴赫金(Micheal Bakhtin)著,白春仁等譯:《文本、對話與人文》,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北京:北京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臺北:聯經出 版社,2019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血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 社,2013年。
    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5年。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許德林譯:《榮格文集》第五卷,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布呂奈爾(P. Brunel)等著,葛雷、張連奎譯:《什麼是比較文學?》,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本·海默(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臺北 縣:韋伯文化,2009年。
    列文森(Joseph Richmond Levenson)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 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托馬斯·孔恩(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 結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7年。
    朱崇科:《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艾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輯錄,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北京:人 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利薩·泰勒(Lisa Taylor)、安德魯·威利斯(Andrew Willis)著,吳靖、黃佩譯: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著,王憲明、高繼美、李海燕、李點譯:《從民族國 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0年。
    汪民安:《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亞歷山大·維謝洛夫斯基(Alexander Veselovsk)著,劉寧譯:《歷史詩學》,天 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凊移民》,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阿格尼絲·赫勒(A.Heller)著,李瑞華譯:《現代性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年。
    紀健生主編:《相麓景蘿稿》,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
    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等編,李彬譯註:《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霍偉岸、葉穎譯:《秩序與歷史(卷一):以 色列與啟示》,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徐扶明:〈《萬里圓》傳奇的時代特色〉,收於徐扶明:《元明清戲曲探索》,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徐蘭君、安德魯·瓊斯(Andrew Jones)主編:《兒童的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及文 化中的兒童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桑梓蘭著,王晴鋒譯:《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慾》,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羅伯特·多蘭(Robert Dolan)編,馬麗莉、馬雲、 孫晶姝譯:《敘事的虛構性:有關歷史、文學和理論的論文(1957-2007)》,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10年。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著,閻克文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張旭東:《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香港:牛津大學出 版社,1997年。
    張灝:《轉型時代與幽暗意識:張灝自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年。
    張灝著,高力克、王躍譯:《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北京: 新星出版社,2006年。
    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2年。
    郭英德:《癡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郭雙林:《西潮激盪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 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
    陳建華:《從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國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化的轉型》,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游鑑明:《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臺北:中 研院近史所,2009年。
    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趙興國等譯:《文學行動》,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愛德華·W. 薩義德(Edward W. Said)著,李自修譯:《世界·文本·批評家》,北 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Shils)著,傅鏗、呂樂譯:《論傳統》,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14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著,黃遠帆譯:《小說機杼》,鄭州:河南大學出 版社,2015年。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和 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著,劉宗次譯:《散文理論》,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歐陽健:《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鄧津華著,楊雅婷譯:《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1年。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 2005年。
    諾斯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解剖》,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Boris Tomashevsky)等著,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 文論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
    邁克爾·奧克肖特(Micheal Oakeshott)著,吳玉軍譯:《經驗及其模式》,北京: 文津出版社,2005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臺大出版 中心,2014年。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年。
    羅志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Don’ Ammassa, Encyclopedia of Adventure Fiction.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09.
    Elizabeth Kindall, Geo-Narratives of a Filial Son: The Paintings and Travels Diaries of Huang Xiangjian (1609-1673).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Gills Deleuze & Felix Gau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3.
    Liesbet van Zoonen,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1994.
    Martin Green, Seven Types of Adventure Tales: An Etiology of a Major Genre.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1.
    Stuart Hall, “The Work of Representation,”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Thousand Oaks.
    Susan Stewart, On Longing: Narratives of the Miniature, the Gigantic, the Souvenir, t he Collection.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Walker Connor, “Homelands in a World of States,” edited by Montserrat Guibernau and John Hutchinson, Understanding National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1.

    五、期刊論文、專書論文
    毛劼:〈尋親戲曲中的真情苦境與家國同構——以南戲《尋親記》與《黃孝子》 為中心〉,《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2017年7月), 頁37-48。
    王汎森:〈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為例〉,收於王汎森:《中 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03年。
    王紅:〈孝與非孝:現代家庭孝道教育的兩難處境〉,《新疆社會科學》2018 年第5期(2018年9月),頁156-161。
    王若嫻:〈宮商譜入非遊戲:清初李玉「以劇載史」意藴下的《萬里圓》〉,《成 大中文學報》第73期(2021年6月),頁71-110。
    王桂妹:〈「孝」:林紓與「五四」新青年論爭的隱性焦點〉,《華南師範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2019年5月),頁34-45。
    王瑤:〈《故事新編》散論》,收於王瑤:《魯迅作品論集》(北京:人民文學 出版社,1984年),頁195。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講故事的人:列斯克夫〉,收於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主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田丹:〈施存統《非「孝」》釋讀〉,《魯迅研究月刊》2021年第8期(2021 年8月),頁82-86。
    伊雷特.羅戈夫(Irit Rogoff):〈視覺文化研究〉,收於羅崗、顧錚主編:《視 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 ,陳志梧譯 :〈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 收於包亞明主編 :《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頁 18-28。
    呂妙芬:〈明清中國萬里尋親的文化實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78本第2分(2007年6月),頁359-406。
    巫仁恕:〈明清之際江南時事劇的發展及其反應的社會心態〉,《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1期(1999年6月),頁1-48。
    李今:〈以洋孝子孝女故事匡時衛道——林譯「孝友鏡」系列研究兼及五四「鏟 倫常」論爭〉,《文學評論》2016年第1期(2016年1月),頁22-30。
    李文海、劉仰東:〈近代中國「孝」觀念的變化〉,收於中華書局編:《中華文 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華書局成立八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 局,1992年。
    李佳蓮:〈「剩水殘山」視域下的尋親實踐——論李玉《萬里圓》中的黍黎之悲〉, 《東海中文學報》第31期(2016年6月),頁77-112。
    李怡、倪新兵:〈傳統孝道的近代化歷程〉,《雲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 (2015年9月),頁48-53。
    李青:〈在傳統與「新民」之間——包天笑譯教育小說《兒童修身之感情》研究〉, 《日語學習與研究》2016年第5期(2016年10月),頁17-25。
    汪正龍:〈文學母題:含義分化與本土應用〉,《學術研究》2022年第10期(2022 年10月),頁170-176。
    沈松僑:〈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 歷史學報》第37期(2006年6月),頁145-216。
    邢晨雨:〈國家與性別之間:《鏡花緣》「女兒國」敘事的政治面向〉,《華北 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2023年1月),頁101-108。
    宗鳴安:〈一場餓死二百萬人的大災荒——陝西「民國十八年年饉」史實彙錄〉, 《中國減災》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頁51-52。
    林毓生:〈中國現代性的迷惘〉,收於宋曉霞主編:《「自覺」與中國的現代性》。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金觀濤、劉青峰:〈導論:為甚麼從思想史轉向觀念史?〉,收於《觀念史研究: 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8 年。
    紀俊龍:〈清末民初通俗小說之倫理表現:以吳趼人與周瘦鵑的作品為對象〉, 《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21期(2018年10月),頁73-102。
    胡曉真:〈秘密花園:論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幽閉空間與心靈活動〉,會議論 文:《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2003 年,頁279-315。
    苗田:〈從身份到身體:跨媒介視域中女扮男裝敘事的身體政治〉,《文藝爭鳴》 2013年第4期(2013年4月),頁166-172。
    范紅娟:〈明清尋親戲曲情節模式初探〉,《求是學刊》第38卷第3期(2011 年5月),頁107-112。
    郁有學:〈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傳統孝道的批判與重建〉,《東嶽論叢》1996 年第2期(1996年3月),頁77-82。
    倪新兵、劉永祥:〈權力與禮俗:近代官方的孝道政策變遷〉,《中華文化論壇》 2016年第5期(2016年5月),頁74-82。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張京媛譯:〈作為文學虛構的歷史本文〉,收於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年。
    張力:〈近代國人的開發西北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8期 (1989年6月),頁163-188。
    張正明:〈讀書·考古·采風:南方民族史的史料問題〉,收於張正明:《張正明 學術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建青、吳耀武:〈從《兒童修身之情感》到《愛的教育》——義大利小說Cuore 中國百年(1905-2015)漢譯簡史〉,《中國翻譯》2015年第3期(2015年 5月),頁48-52。
    張建青、劉振宇:〈包天笑與《愛的教育》〉,《東方翻譯》2010年第6期(2010 年12月),頁47-50。
    張瀟丹:〈明代女扮男裝敘事中的性別空間越位研究〉,《中國民族博覽》2022 年第17期(2022年9月),頁168-171。
    梅家玲:〈包天笑與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中外文學》第35卷第1期(2006 年6月),頁155-183。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 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250-271。
    郭英德:〈多重空間的形構、並置與演繹——李玉《萬里圓》傳奇的「空間」解 讀〉,《文學評論》2013年第4期(2013年7月),頁143-152。
    郭清香:〈近代非孝論爭再審視〉,《船山學刊》2021年第2期(2021年3月), 頁26-35。
    陳宏淑:〈《馨兒就學記》前一章:《兒童修身之感情》的轉譯史〉,《翻譯學 研究集刊》第17輯(2014年6月1日),頁1-21。
    陳宏淑:〈傳話遊戲:一個層層轉譯的故事〉,《東亞觀念史集刊》第8期(2015 年6月),頁267-307。
    陳宏淑:〈譯者的操縱:從Cuore到《馨兒就學記》〉,《編譯論叢》第3卷第 1期(2010年3月),頁41-68。
    陳亮亮:〈乾嘉戲曲中的南明忠臣再現:瞿式耜與《鶴歸來》〉,《貴州大學學 報(藝術版)》2020年第1期(2020年1月),頁51-60。
    陳建華:〈《申報·自由談》:共和憲政與家庭想像〉,收於陳建華:《紫羅蘭 的魅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
    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著,查正賢譯:〈翻譯與文化身份的塑造〉, 收於許寶強、袁偉選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1年。
    湯哲生:〈《秋翁說集》:40年代「擬舊小說」再次興起〉,收於陳子善編: 《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
    馮鴿:〈新文學中「孝」與「非孝」話語悖論的解析〉,《江蘇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頁65-70。
    楊華麗:〈「五四」新文化思潮中的〈非孝〉事件考論〉,《中國現代文學論叢》 2018年第2期(2018年12月),頁116-129。
    熊秉真:〈歷史之幻與文字之真——折照晚清與晚明〉,《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9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57-62。
    趙妍傑:〈近代中國非孝論反思〉,《社會科學研究》2018年第1期(2018年 1月),頁177-188。
    劉平:〈軍事化與土匪化:近代豫西南地方勢力的變異〉,《史學集刊》2022 年第5期(2022年9月),頁86-96。
    劉保剛:〈試論近代中國的非孝與擁孝〉,《晉陽學刊》2009年第4期(2009 年7月),頁81-86。
    劉勇強:〈歷史與文本的共生互動——以「水賊占妻(女)型」和「萬里尋親型」 為中心〉,《文化遺產》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頁85-99。
    鄭大華、廖慧貞:〈東西方文明衝突下的近代孝道文化變遷〉,《學術探索》2022 年第1期(2022年1月),頁116-122。
    鄭文惠:〈身體政治與日常現代性:周瘦鵑社會諷喻小說的都市敘事〉,《蘇州 教育學院學報》第35卷第6期(2018年12月),頁3-29。
    鄭玉鵬:〈從佛經、變文到戲劇對目連救母故事之探討〉,《大同大學通識教育 年報》2007年第3期,頁79-93。
    鄭家健:〈「油滑」新解——《故事新編》新論之一〉,《魯迅研究月刊》1997 年第1期,頁29-35。
    薛熹禎:〈傳統與現代視野中的身體想像與女性解放——論魯迅與張恨水小說中 的女性形象〉,《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14 年12月),頁10-15。
    魏雷:〈《蕭縣誌》版本概況及嘉慶《蕭縣誌》述略〉,《山西青年》2016年 第4期,頁79-80。
    關詩珮:〈哈葛德少男文學(boy literature)與林紓少年文學(juvenile literature): 殖民主義與晚清中國國族觀念的建立〉,收於《翻譯史研究》第1輯,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嚴敦易:〈瞿頡的《鶴歸來》〉,收於嚴敦易:《元明清戲曲論集》,鄭州:中 州書畫社,1982年。

    六、學位論文
    毛晶晶:《明代戲曲小說中的「女扮男裝」書寫研究》,西安:陝西理工大學中 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6月。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敘事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 2003年5月。
    何日取:《近代以來中國人孝觀念的嬗變》,南京: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學位 論文,2013年8月。
    林旭文:《林譯小說改寫現象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文藝學學位論文,2011 年12月。
    張書寧:《林紓「譯筆」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學位論文, 2022年5月。
    張嶼:《五四時期「非孝」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年5月。
    黃璿璋:《後經典時代:現代視閾中的「四大奇書」及其改寫》,臺北:國立政 治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22年1月。
    黃璿璋:《製作盛世皇帝——清末民初野史對清帝王的記憶與想像》,臺北:國 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6月。
    劉姣:《明清通俗小說與戲曲中「萬里尋親」故事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2018年5月。
    鄭曉嵐:《林譯冒險小說與清末民初「少年」的修辭語義及其文化影響》,福州: 福建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5月。
    Hu, Siao-chen胡曉真, “Literary tanci: A woman’s tradition of narrative in verse.”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4.

    七、數據庫
    《大公報》數據庫(1902-1949),網址:https://www.cnbksy.com/home,檢索日 期:2024年5月19日。
    《民國日報》數據庫(1916-1947),網址:https://www.cnbksy.com/home,檢索 日期:2024年5月19日。
    《申報》數據庫(1872-1949),網址:http://server.wenzibase.com/spring/front/read#, 檢索日期:2024年5月19日。
    《益世報》(天津版)數據庫(1915-1949),網址:https://www.cnbksy.com/home, 檢索日期:2024年5月19日。
    《益世報》(北京版)數據庫(1915-1949),網址:https://www.cnbksy.com/home, 檢索日期:2024年5月19日。
    《盛京時報》數據庫(1906-1944),網址:https://www.cnbksy.com/home,檢索 日期:2024年5月19日。
    《新聞報》數據庫(1893-1949),網址:https://www.cnbksy.com/home,檢索日 期:2024年5月19日。
    Newspaper Archives:晚清和民國中文報紙集,網址: https://gpa.eastview.com/crl/lqrcn/,檢索日期:2024年5月19日。
    小報數據庫(1897-1952),網址:https://www.cnbksy.com/home,檢索日期:2024 年5月19日。
    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網址:https://www.cnbksy.com/home,檢索 日期:2024年5月19日。
    中國近代圖書全文數據庫(1840-1949),網址:https://www.cnbksy.com/home, 檢索日期:2024年5月19日。
    字林洋行中英文報紙全文數據庫(1861-1872),網址: https://www.cnbksy.com/home,檢索日期:2024年5月19日。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16-1911),網址:https://www.cnbksy.com/home,檢索 日期:2024年5月19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915102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102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2301.pdf2876KbAdobe PDF1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