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275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684032      線上人數 : 6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2759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759


    題名: 先秦兩漢「冥界」書寫所見動物與象徵研究
    Studies on the Animals and Symbols Found in ";Underworld";writing 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y
    作者: 林宜佩
    Lin, Yi-Pei
    貢獻者: 高莉芬
    林宜佩
    Lin, Yi-Pei
    關鍵詞: 神話
    冥界
    冥界空間
    冥界動物
    聖數
    Myth
    Underworld
    Underworld space
    Underworld animals
    Sacred numbers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2024-08-05 13:53:19 (UTC+8)
    摘要: 本研究探討中國先秦兩漢神話中的冥界樣貌與思維,從冥界神話「他界」的角度出發,聚焦於「冥界書寫」作為研究切入角度,以冥界書寫所見動物作為考察對象,以揭示冥界神話思維觀念、冥界空間類型、冥界動物的「非常」特質與象徵意涵等面向。重在考察中國在受佛教影響的地獄觀出現以前,先秦到兩漢時期,中國本土社會宗教思維中的冥界觀,探究「冥界」書寫所見動物的形象、特徵、功能等象徵意涵。本研究將以文獻分析及歸納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並以傳世文獻及考古圖像材料進行研究。
    綜觀先秦兩漢的傳世文獻與喪葬圖像,就冥界空間加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水域、山域的冥界空間,一類是人為喪葬建築中的冥界圖像,探究先秦至兩漢時期的不同冥界空間類型,進一步分析冥界動物與冥界空間的關係,以及冥界動物在不同冥界空間中所表現出的不同神異特質。進一步探討冥界書寫中有關動物創生、冥界之水、神聖數字等內容,挖掘冥界動物在其中所代表的象徵意涵。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appearance and thinking of the underworld in Chinese mythology 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ther world" in mythology, it focuses on the "under the world" as the research theme and takes "the under the world " animal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o reveal the thinking concepts of "under the world" myths,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the type of space in the "under the world"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nimals in the "under the world". The focus is to examine China's view of the "under the world" in the religious thinking of local Chinese society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the Buddhist-influenced view of hell, from the Pre-Qin to the Han Dynasty, and to explor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image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animals in the underworld. This study will use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uction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combined with multiple evidence methods, to conduct research on handed down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image materials.
    In the handed down documents and funerary images from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we first divide the "under the world" space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he "under the world" space in natural waters and mountains, and the other is the "under the world" images in man-made funeral buildings. We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Types of "under the world" space, further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 the world" animals and "under the world" space, and the different magical qualities displayed by "under the world" animals in different "under the world" spaces. Further explore the mythological narratives about the water of the underworld, the creation of "under the world" animals, "under the world" animals and sacred numbers, and explore the symbolic meanings represented by the "under the world" animals.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叢刊
    (春秋)管仲著,(唐)房𤣥齡注:《管子》,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戰國)列禦寇,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戰國)呂不韋著;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漢)王充著,楊寶忠校箋:《論衡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漢)東方朔撰:《神異經》,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趙瞱撰,(元)徐天佑注:《吳越春秋》,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漢)劉向撰、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劉向撰:《說苑》,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王充撰,汪繼培箋:《潛夫論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魏)酈道元撰、(清)戴震校:《水經注》收入《增訂中國學術名著第一輯》,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唐) 歐陽詢撰:《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晉)王嘉撰:《拾遺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晉)郭璞,王招明、王暄譯注:《山海經圖贊》,長沙:岳麓書社,2016年。
    (清)王逸撰、黃靈庚點校:《楚辭章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清)阮元校刻:《阮刻周易兼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頁2014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中華書局,2001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中華書局,1961年。
    (清)董天工箋注,黃紅軍整理:《春秋繁露注》,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袁珂編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聖經》(臺北:聖經公會,2005年)。

    二、中文專書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尹榮方:《社與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小盾:《神話話神》,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臺北:洪葉文化,2005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臺北:洪葉文化,2005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王孝廉:《華夏諸神 ── 水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王德育:《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臺北:國立編譯館編譯小組,2000年。
    伊藤清司:《中國的神獸與惡鬼:《山海經》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印順:《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華岡出版社,1975年。
    向柏松:《中國創世神話型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7年。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發林:《漢畫考釋漢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李劍國:《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2002年。
    李奭學、黎子鵬主編:《中外宗教與文學裏的他界書寫》,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社,2015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1年。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出版社,2005年。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林登順、鄭恪芸:《臺灣虎爺信仰研究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17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邵穎濤:《唐代敘事文學與冥界書寫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俞美霞:《東漢畫像石與道教發展兼論敦煌壁畫中的道教圖像》,臺北:南天書局,2000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
    容肇祖等:《變形神話》,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
    高莉芬:《中心與聖境—―崑崙神話神聖空間與圖像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州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梁啟雄:《荀子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許嘉璐主編:《後漢書》,收入《二十四史全譯》,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夢幻世界》,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年。
    陳益源主編:《臺灣虎爺信仰研究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17年。
    陳鍠:《古代帛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陶思炎:《中國魚文化》,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年。
    鹿憶鹿:《異域 異人 異獸:《山海經》在明代》,臺北:威秀經典,2021年。
    湖北博物館編:《隨縣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楊利慧:《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楊利慧:《中國神話母題索引》,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8年。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蕭兵合著:《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葉舒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8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葉舒憲:《神話意象》,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臺北:藍燈文化出版社,1975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神話篇.詩經篇上》,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蒲慕州:《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
    劉小萌、定宜莊:《薩滿教與東北民族》,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劉錫誠:《山岳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臺北:谷風出版社,1993 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饒宗頤:〈楚帛書新證〉,饒宗頤、曾憲通編著:《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年。
    顧頡剛:《中國文史論叢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龔庭萬等編:《巴蜀漢代畫像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龔韻蘅:《兩漢靈冥世界觀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三、外文譯著
    (日)前野直彬著、前田一惠譯:《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加)弗萊(Northrop Frye):《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法)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美)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
    (美)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艾蘭(Allan,S)、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與宇宙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巫鴻(Wu Hung)著,施杰譯:《黄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北京:北京三聯出版社,2010年。
    (美)巫鴻(Wu Hung)著,陳星燦譯:〈禮儀中之美術:馬王堆的再思〉,《考古學的歷史、理論與實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美)巫鴻(Wu Hung)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作,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5年2版。
    (美)斯蒂‧湯普森(Stith Thompson)著、鄭凡等譯:《世間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英)卡納(Harry Cutner)著,方智弘譯:《性崇拜》,臺北:國際文化出版社,1985年。
    (英)泰勒(E.B Tylor):《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Cassirer,E):《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Cassirer,E):《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麥克斯.穆勒(Muller,F.M.)、金澤譯:《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四、期刊論文
    王孝廉:〈絕地天通——以蘇雪林教授對昆侖神話主題解說為起點的一些相關考察〉,《黃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卷第5期(1999年11月),頁76-81。
    王健民、梁柱、王勝利:〈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像〉,《文物》1979年第7期,頁40-45。
    王貴生:〈論《山海經》中的神靈復活機制〉,《西北師大學報》第39卷第3期(2002年5月),頁31-35。
    王麗雅:〈山海經中的鳥圖騰崇拜〉,《中國文化月刊》第311期(2006年11月),頁29-40。
    仲紅衛:〈共工鯀禹——論中國洪水神話中的人物原型〉,《陝西師大學報》第24卷第4期(1995年4月),頁81-84。
    李文鈺:〈《山海經》的海與海神神話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7期(2007年6月),頁1-24。
    李永正:〈真實與想像──談《山海經》中的鳥〉,《問學》第8期(2005年6月)。
    李永正:〈試探《山海經》不死思想〉,《問學》第10期(2006年6月),頁1-19。
    李立:〈陰陽變化與龍蛇轉換――先秦時期「北方」山神話形成與演變〉,《延安大學學報》第23卷 第3期(2001年9月),61-64。
    李亦園:〈從文化看文學〉,《中外文學》,第4卷1期(1975年6月),頁162-167。
    李炳海:〈三層九重、上與天通的崑崙――至尊天神確立其崑崙高度的提升〉,《山西師大學學報》第31卷第3期(2004年7月),頁50-54。
    李清泉:〈引魂升天,還是招魂入墓——馬王堆漢墓帛畫的功能與漢代的死後招魂習俗〉,《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41期(2016年9月),頁1-61。
    李豐楙:〈山經靈異動物之研究〉,《中華學苑》第24、25期(1981年9月),頁1-25。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觀點考察〉,《中國史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頁287-318。
    沈曉柔:〈古代中國「生化觀」之探討——從《山海經》變形神話到莊子氣化論〉,《輔仁宗教研究》第39期(2019年9月),頁17-36。
    周明:〈論上古冥界神話〉,《民間文學論壇》1998年第2期,頁22-28。
    金官布:〈崑崙山到泰山——中國民間信仰幽冥觀的變遷〉,《青藏高原論壇》第1卷第2期(2013年4月)頁95-97。
    金愛秀:〈漢畫中九頭人面獸探微〉,《貴州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2009年1月),頁52-57。
    侯酒慧:〈從山海經的神狀蠡測鳥和蛇的象徵及其轉化關係〉,《中外文學》第15卷第9期(1987年2月),頁112-129。
    孫武軍、郭晨佳:〈天界與冥界:漢魏晉南北朝死後世界的想像及圖像〉,《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20年4月),86-93。
    徐華:〈兩漢生死觀的演變及其藝術表現〉,《揚州大學學報》第8卷第3期(2004年5月),頁91-96。
    馬昌儀:〈從戰國圖畫中尋找失落了的山海經古圖〉,《民族藝術》2023年第4期,頁46-58。
    高王飛:〈《山海經》中的龍及其文化内涵〉,《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5卷第1期(2022年1月),頁1-13。
    高莉芬:〈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11年6月),頁57-93。
    高莉芬:〈山海經中的神鳥——鳳凰〉,《中華復興月刊》第20卷第5期(1987年5月),頁25-28。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2024年第1期,頁113-148。
    高莉芬:〈四川漢畫「西王母、龍、虎」並置圖像初探〉,《臺灣虎爺信仰研究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17年,頁509-554。
    高莉芬:〈生與化:漢畫西王母圖像系統中的蟾蜍及其魂魄觀〉,《中正漢學研究》2019年第1期,頁1-28。
    高莉芬:〈垂直與水平:漢代畫像石中的神山圖像〉,《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11月),頁123-161。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1-44。
    高莉芬:〈神聖空間的想像與建構:「崑崙」多重空間型態及其象徵意涵〉,《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頁32-44。
    高莉芬:〈墓門上的女神:陝北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思想戰線》2013年第6期,頁36-45。
    高莉芬:〈蓬萊神話的海洋思維及其宇宙觀〉,《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103-124。
    張作舟:〈神話中的幽冥世界:從崑崙―幽都到泰山―蒿里的演變〉,《神話研究集刊》2012年第2期,頁291-309。
    張秋韻:〈《山海經》中動物形象探析〉,《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21年6月),頁60-64
    陳妤諳:〈《山海經》中人面蛇身的神聖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1期(2012年1月),頁33-75。
    陳昭銘:〈中國古代神仙思想探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13期(2006年12月),頁203-207。
    陳寅清:〈《列子》歸墟五山神話之寓意探析〉,《東華漢學》第27期(2018年6月),頁35-62。
    陳連山:〈《山海經》西王母的正神屬性考〉,《先秦兩漢學術》第13期(2010年3月),頁59-71。
    陳槃:〈泰山主死亦主生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本3分(1980年9月),頁407-412。
    陳器文〈玄武龜蛇雙首勾環圖像探賾〉,《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第八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10年),頁85-120。
    鹿憶鹿:〈《山海經》的異獸進清宮──從《古今圖書集成.禽蟲典》到《異獸》〉,《淡江中文學報》第49期,(2023年12月),頁201-241。
    彭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文史哲學報》第46期(1997年6月),頁15-72。
    湯惠生:〈神話中之昆侖山考述—―昆侖山神話與薩滿教宇宙觀〉,《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崑崙文化活動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8月),頁38-61。
    逯宏:〈幽都考〉,《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2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75-77。
    馮佳妮:〈生死神話燭照下的冥界與人間:古埃及與古希臘的冥神〉,《大眾考古》2020年第3期,頁25-32。
    黃瑩:〈楚文化中的蛇崇拜〉,《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第1期(2014年3月),頁77-82。
    楊式昭:〈中國魚神話探索〉,《自然與人文的對話――魚文化研究特展論文集》,(臺北:歷史博物館,2001)。
    楊儒賓:〈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葉舒憲:〈虎食人卣與婦好圈足觥的圖像敘事――殷周青銅器的神話學解讀〉,《民族藝術》2010年第2期,頁99-108。
    葉緒民:〈中國上古神話中神族譜系探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06期,頁48-53。
    葉德均:〈山海經中蛇底傳說〉,《民俗》第116-118期合刊(1933年5月),頁105-116。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台大中文學報》1989年第3期,頁1。
    葉濤:〈論泰山崇拜與東嶽泰山神的形成〉,《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2004年4月),頁136-137。
    詹淑芳:〈山海經中鳳與龍的象徵及其神學意義〉,《神學論集》第106期(1996年1月),頁549-562。
    趙沛霖:〈物占神話:原始物占與神話的實用化――《山海經》研究之一〉,《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3期,頁72-79。
    趙悅、孫惠欣:〈《山海經》中的死亡變形神話類型〉,《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第33卷第2期(2017年3月),頁97-100。
    趙悅:〈《山海經》中的死亡變形神話〉,《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17年3月),頁97-100。
    劉宗迪:〈妖怪的誕生——《山海經》中的靈異動物〉,《開放時代》2020年第4期,頁102-113。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第94卷第5期(1997年5月),頁1-13。
    魯瑞菁:〈論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的安魂護靈功用〉,《先秦兩漢學術》,第18期(2012年9月),頁72-92。
    魯瑞菁:〈論集安句麗四神墓藻井的虎圖像〉,《臺灣虎爺信仰研究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17年,頁481-505。
    蕭兵:〈「谷神」與「水」母題――《老子》與《楚辭》的比較神話學研究之一〉,《淮陰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頁45-55。
    蕭兵:〈中國上古文物中人與動物的關係――評張光直教授「動物夥伴」之泛薩滿理論〉,《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頁172-179。
    蕭登福:〈后土與地母――試論地土諸神及地母信仰〉,《運城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頁14-20。
    蕭登福:〈西王母信仰源起及其在歷朝歷代中的神格發展〉,《宗教哲學》,第51期(2010年3月),頁51-67。
    鍾宗憲:〈崑崙文化意義的遞變〉,《民俗文學》2019年第4期,頁46-58。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頁1-45。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語言構成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11月),頁163-191。
    蘇曼如:〈從龜看中國的空間思維〉,《鵝湖月刊》第360期(2005年6月),頁43-49。
    欒保群:〈「泰山治鬼」說的起源與中國冥府的形成〉,《河北學刊》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頁27-33。
    欒保群:〈續論「泰山治鬼」說與中國冥府的形成與演變〉,《新國學》2008年第1期,頁1-25。

    五、學位論文
    卜會玲:《神話中的蛇意象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子心:《《山海經》神話中的色彩運用及文化內涵》,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王信元:《中國上古幽冥神話研究――以《山海經》為中心展開》,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全明鎔:《先秦死亡觀研究》,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84年。
    江寶釵:《論早期文學中之生命不滅觀》,臺北:國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4年。
    吳亞男:《論中國古代神獸的三重空間想像》,江蘇: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李永正:《《山海經》動物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沈曉柔:《冥界想像:古代中國死後世界觀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19年。
    谷穎:《滿族薩滿神話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
    施玫芳:《論山海經中的倫理意涵——由神話之鳥與山神祭祀論起》,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柯恩琪:《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高麗麗:《唐代小說中的冥界官僚系統研究》,四川: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梅怡萍:《《五藏山經》中動物的文化內涵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郭婷婷:《楚藝術中虎形象的演進及藝術特徵研宄》,湖北: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陳忠信:《先秦兩漢水思維研究——神話、思想與宗教三種視野之綜合分析》,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陳威溶:《《山海經.海外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陳春玉:《山海經蛇類之寓意與象徵的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陳琬菁:《《山海經》生死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陳麗玲:《唐代冥界故事研究》,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曾雯雯:《漢唐之間中國冥界觀的變化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黃君琦《「死而復生」神話意涵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黃哲安:《《山海經》中的「死亡」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黃靖玟:《漢代玄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楊靜怡:《《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甄景童:《六朝以前魚類變化敘事研究——以人/魚變化為中心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蔡佩陵:《「水」與大禹神話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鄧含笑:《楚國動物崇拜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錢光勝:《唐五代宋初冥界觀念及其信仰研究》,甘肅: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2年。
    鍾麗秋:《《山海經》中的龍神話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羅子翔:《論語中所蘊涵之生死觀》,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蘇慧萍:《老莊生死觀研究》,高雄: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7151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005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0501.pdf6113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