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18139      Online Users : 58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258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582


    Title: 中華民國政府「反共」宣傳視角下的華僑教育政策 (1950-1975)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O.C. Government's 'Anti-Communist' Propaganda
    Authors: 黃子軒
    Huang, Tzu-Hsuan
    Contributors: 藍適齊
    Lan, Shi-Chi
    黃子軒
    Huang, Tzu-Hsuan
    Keywords: 華僑教育
    政治宣傳
    反共
    國共內戰
    冷戰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Political propaganda
    Anti-communist
    Chinese Civil War
    Cold War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8-05 12:48:03 (UTC+8)
    Abstract: 本文將分析在冷戰時期,特別是1950年至1975年間的中華民國政府,如何透過華僑教育來進行「反共」政治宣傳,而這樣的反共宣傳,是如何為國共內戰、美蘇冷戰以及各僑居國(主要是東南亞國家)的反共戰爭來服務,又如何因為與「僑居國」的「反共盟邦」關係結束,讓利用華僑教育來進行的「反共」政治宣傳不得不面臨轉型甚至終結。
    本文認為,具現代意義的華僑教育在推行之初,便有濃厚的政治目的,不論是清末年間清廷、立憲派或革命黨人,皆利用了華僑教育作為進行政治宣傳的工具與場域;中華民國成立後,繼承自革命黨的中國國民黨,亦持續利用華僑教育來宣揚中華國族認同與三民主義,也因此形塑了海外華人的中國國族認同。二戰之後國共內戰隨即爆發,中華民國政府也因內戰失利,於1949年底撤退到臺灣,華僑教育又成為了中華民國政府用來號召華僑響應反共復國的重要武器。
    而隨著冷戰的開啟與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美國以及東南亞反共國家也開始擔憂中國共產黨會透過東南亞華人來輸出革命,1950年韓戰的爆發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戰,使得退居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成為美國與其他「自由陣營」之盟友,也讓國共內戰與美蘇冷戰及僑居國的反共戰爭接軌,也讓三方建立了特殊的合作關係。
    在這樣的合作關係下,本因國族建構等因素會強烈反對華僑教育的「僑居國政府」,在顧全「反共盟邦情誼」、控管僑社以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滲透等因素下,一定程度上容忍中華民國政府在其境內推行具中國國族主義與政治宣傳意味的華僑教育;至於中華民國政府則為了華僑教育能繼續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在政策與教材內容上向「僑居國政府」妥協,並塑造有利三方(中華民國政府、僑居國與「自由世界」)的「反共」宣傳內容。
    但華僑教育的存續與否終究是根據「僑居國政府」的意願,是以即使在冷戰的合作關係中,「僑居國」仍時常壓縮華僑教育的生存空間,中華民國政府也只能為自己的無力「自圓其說」;而當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破冰,也意味著「自由陣營」的盟友們不再需要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作敵人,「僑居國」與中華民國的合作關係自然逐步瓦解,依附這樣合作關係而生的華僑教育也不得不跟著轉變。
    本文之目的,在於透過分析與華僑教育相關的政策、演講、教材等文本,來理解中華民國政府如何透過華僑教育來宣傳「反共」,並同時宣傳華僑教育之於「僑居國」與「自由世界」的重要性,以試圖維持華僑教育的生存。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how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government,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 from 1950 to 1975, utilized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as a tool for anti-communist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how this anti-communist propaganda served the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Cold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anti-communist struggles in various host countries, primarily in Southeast Asia. Furthermore, it examines how the end of the "anti-communist alliance" relationship with host countries led to a transformation or even termination of the use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for anti-communist political propagand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odern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has carried significant political purpose throughout its history. Various actors, including the Qing government, constitutionalists, and revolutionaries, have utilized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as a platform for political propaganda.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Nationalist Party (KMT) continued to employ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to promote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shap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With the ROC government’s retreat to Taiwan in 1949 after los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regained significance as a tool for rallying support among overseas Chinese for the ROC government’s anti-communist efforts.
    As the Cold War unfolded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ose to pow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anti-communist states in Southeast Asia became concerned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ight export revolution through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in 1950 and the PRC's involvement made the ROC government in Taiwan an all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free world." This alignment linked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Cold War, and the anti-communist struggles in host countries, creating a uniqu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Under this collaborative framework, host governments, who would have otherwise strongly opposed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due to nation-building concerns and other factors, exhibited a certain degree of tolerance towards the ROC government's promo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political propaganda through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This tolerance was motivated, in part, by their consideration of preserving the "anti-communist alliance" and the need to control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to prevent infiltration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n the other hand, in exchange for the continued oper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the ROC government made compromises in its policies and curriculum content, aligning them with the interests of all three parties involved: the ROC government, host countries, and the "free world."
    However, the survival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ultimately rested with the host governments. Ev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ld War collaboration, host governments often constrained the space for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the ROC government could only provide an inadequate "self-justification" for its limitations. In the 1970s, a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normalize their relations, signaling the end of China as an enemy of the "free world," the collaborative framework gradually disintegrated, lead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 ROC government utilized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for anti-communist propaganda and simultaneously promoted the significance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to host countries and the "free worl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policy documents, speeches, and educational materials, in order to attempt to preserve the existence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Reference: (一) 檔案
    國史館藏
    〈一般資料—民國三十九年 (三)〉,《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342-009。
    〈一般資料—宋美齡致蔣經國文電資料〉,《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627-022。
    〈一般資料—專件 (三十三)〉,《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387-007。
    〈中美兩國在亞洲區域合作反共計畫資料彙編〉,《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602-00003-002。
    〈中美關係(十六)〉,《蔣經國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5-010100-00070-002。
    〈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會議紀錄彙編〉,《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1002-00005-061。
    〈中菲交涉廢除華人入境按指紋及僑校菲化等案〉,《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0708-0009。
    〈中暹(泰國)友好締約後之華僑教育(十)〉,《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0408-0010。
    〈介派海外僑校教員〉,《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49910-0004。
    〈反攻大陸政治綱要草案等資料〉,《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502-00045-011。
    〈外交—訪問泰國新馬等地僑胞情形〉,《蔣經國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5-010205-00062-001。
    〈任臺灣省政府主席時:中美兩國在亞洲區域合作反共計劃〉,《嚴家淦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6-010304-00002-006。
    〈任臺灣省政府主席時:對外業務協調委員會資料(二)〉,《嚴家淦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6-010301-00013-003。
    〈光復地區軍事時期政務實施案內容提要附件之二〉,《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110703-00119-002。
    〈行政院政績統計圖表說明〉,《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501-00072-003。
    〈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十六冊一八○至一八五〉,《行政院》,數位典藏號:014-000205-00043-004。
    〈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三六冊二七○至二七一〉,《行政院》,數位典藏號:014-000205-00063-001。
    〈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四六八冊一五八九至一五九一〉,《行政院》,數位典藏號:014-000205-00495-002。
    〈兵役法施行法及戡亂期間歸國僑民服役辦法〉,《外交部》,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20-070600-0027。
    〈卸任總統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一)〉,《嚴家淦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6-010901-00019-004。
    〈東南亞華僑教育計畫〉,《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9908-0005。
    〈便利僑胞返國投資〉,《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49910-0020。
    〈南洋華僑教育及保僑問題〉,《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9908-0013。
    〈革命文獻──蔣總統引退與後方布置 (二)〉,《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20400-00029-017。
    〈副總統接見外賓談話紀要(一)〉,《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301-00185-012。
    〈動員及僑務〉,《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1-00031-003。
    〈動員及僑務〉,《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1-00031-006。
    〈訪問菲律賓〉,《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6-00073-003。
    〈訪問菲律賓〉,《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80106-00073-004。
    〈陳誠對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各項問題之指示〉,《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505-00001-010。
    〈菲律賓大選(三)〉,《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0701-0017。
    〈菲律賓華僑教育(一)〉,《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990900-0045。
    〈菲律賓華僑教育(三)〉,《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990900-0047。
    〈菲律賓華僑教育(五)〉,《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990900-0049。
    〈菲律賓華僑教育(六)〉,《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990900-0050。
    〈菲律賓華僑教育〉,《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0708-0073。
    〈越南共和國參考資料〉,《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1099-0005。
    〈越南政府限令華僑中學立案改制(一)〉,《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1007-0076。
    〈越南政府限令華僑中學立案改制(二)〉,《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1007-0077。
    〈越南華僑國籍案參考資料(三)〉,《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1007-0127。
    〈越南華僑教育(九)〉,《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1007-0142。
    〈越南華僑教育(八)〉,《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11007-0141。
    〈僑社動態暨僑團活動〉,《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990600-2943。
    〈僑校師資講習〉,《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990900-0098。
    〈僑務委員會召開華僑文教會議〉,《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49910-0077。
    〈僑務委員會華僑文教會議議決案〉,《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049910-0078。
    〈僑務統計(一)〉,《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504-00001-001。
    〈僑務統計(二)〉,《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504-00002-001。
    〈僑務會議決議案〉,《外交部》,數位典藏號:020-990600-2700。
    〈僑務概況〉,《陳誠副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8-010504-00006-001。
    〈對美關係 (五)〉,《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103-00006-190。
    〈對韓菲越關係(二)〉,《蔣中正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2-090103-00010-203
    〈蔣中正延見賓客案(七)〉,《蔣經國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5-010306-00009-005。
    〈蔣經國與各界往來函札(三十)〉,《蔣經國總統文物》,數位典藏號:005-010502-00043-018。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灣新生報社改為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案〉(1947-01-30),《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典藏號:003-396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阮玉鸞公開信及華僑捐款救濟越南難民〉,《外交部》,館藏號:11-29-10-07-002。
    〈東南亞華僑教育〉,《外交部》,館藏號:11-99-09-00-054。
    〈越南新政府對華僑之態度〉,《外交部》,館藏號:11-29-10-07-162。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台(45)中秘室登字第21號張厲生、鄭彥棻呈〉(民國45年1月20日),《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檔號:總裁批簽45/0017。
    〈台(42)中秘室登字第0321號張其昀、鄭彥棻呈〉(民國42年9月8日),《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檔號:總裁批簽42/0233。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raft Paper Prepared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or Consideration by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taff,” 1950,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VOLUME VI, U.S.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ington, June 20, 1950.
    “Memorandum by the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Clubb) to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Affairs(Rusk),” 1950,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VOLUME VI, U.S.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ington, October 26, 1950.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Mr. Charlton Ogburn, Policy Information Officer, Bureau of Far Eastern Affairs,”1950,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VOLUME VI, U.S.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ington, April 3, 1950.
    “U.S. Policy toward Formos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55–1957, CHINA, VOLUME II, U.S.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ington, January 15, 1955.

    General CIA Records
    “EFFECT OF A COMMUNIST-DOMINATED CHINA ON SOUTHEAST ASIA,” 5 January 1949, CIA FOIA, CIA-RDP78-01617A000300130001-0.
    “CIA/RR GM 60-2,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22 JANUARY 1960 (C),” 22 January 1960, CIA FOIA, CIA-RDP79-01006A000100160001-9.
    “CHINESE COMMUNIST PLANS FOR EXPANSION IN SOUTHEAST ASIA,” 28 June 1950, CIA FOIA, CIA-RDP82-00457R005100500006-8.

    (二) 僑務相關與政府出版品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十年來接受美援單位的成長》,臺北:行政院,1961。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僑生教育計畫運用美援成果檢討》,臺北:行政院,1966。
    林列編,《如何抵制匪貨》,臺北:僑務委員會第三處,1968。
    海外出版社編,《僑務一年》,臺北:海外出版社,1957。
    高信,《中華民國之華僑與僑務》,臺北:正中書局,1989。
    國家建設叢刊編纂委員會,《國家建設叢刊》第三冊「外交與僑務」僑務篇,臺北:國家建設叢刊編纂委員會,1971。
    張希哲編,《五十年來的華僑與僑務》,臺北:華僑協會總會,1962。
    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編,《僑胞愛國的熱潮:簽訂「華僑反共救國公約」》,臺北:華僑救國聯合總會,1953。
    華僑經濟年鑑編輯委員會編印,《華僑經濟年鑑》,臺北:世界華商貿易會議總聯絡處,1985。
    僑務委員會硏究發展考核處編,《僑生回國升學概況》,臺北:僑務委員會硏究發展考核處,1972。
    僑務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僑務統計(民國57年)》,臺北:海外出版社,1968。
    僑務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僑務統計(民國58年)》,臺北:海外出版社,1969。
    僑務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僑務統計(民國59年)》,臺北:海外出版社,1970。
    僑務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僑務統計(民國65年)》,臺北:海外出版社,1976。
    僑務委員會編印,《僑務二十五年》,臺北:海外出版社,1957。
    僑務委員會編印,《僑務法規》,臺北:僑務委員會,1958。
    僑務會議實錄編輯委員會編,《僑務會議實錄》,臺北:僑務會議實錄編輯委員會,1953。
    鄭彥棻,《僑務問題的新認識》,臺北:海外出版社,1953。

    (三) 言論集、回憶錄、日記
    胡璉,《出使越南記》,臺北:中央日報社,1978。
    高信著,《華僑的時代使命與努力方向》第二輯,臺北:華僑出版社,1969年。
    張存武、朱浤源、潘露莉訪問,林淑慧紀錄,《菲律賓華僑華人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蔣介石著,《蔣中正日記(1952)》,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3。
    蔣介石講,《蔣總統有關華僑之言論選輯》,臺北:海外出版社,1975。
    鄭彥棻講、海外出版社編,《華僑文教工作的方針與任務》,臺北:海外出版社,1955。
    鮑事天,《詩田言論選集》,馬尼拉:菲律濱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199。

    (四) 報刊雜誌
    《人民日報》(北京)。
    《中央日報》(臺北)。
    《申報》(上海)。
    《成功日報》(堤岸)。
    《自由中國》(臺北)。
    《兒童世界》(香港)。
    《星島日報》(香港)。
    《香港時報》(香港)。
    《僑生通訊》(臺北)。
    《聯合報》(臺北)。

    (五) 教科書
    王夢歐編著,《華僑初級中學 國文第二冊》,臺北:正中書局,1961。
    王夢歐編著,《華僑初級中學 國文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64。
    王夢歐編著,《華僑初級中學 國文第五冊》,臺北:正中書局,1960。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菲律賓華僑小學教科書 國語高級第二冊》,臺北:正中書局,1967。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主編,《美洲華僑小學教科書 國語初級第七冊》,臺北:正中書局,1960。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主編,《美洲華僑小學教科書 國語初級第八冊》,臺北:正中書局,1961。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主編,《美洲華僑小學教科書 國語初級第五冊》,臺北:正中書局,1960。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主編,《美洲華僑小學教科書 國語高級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60。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主編,《菲律賓華僑小學教科書 歷史高級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68。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主編,《菲律濱華僑小學教科書 國語初級第二冊》,臺北:正中書局,1967。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主編,《菲律濱華僑小學教科書 國語初級第二冊》,臺北:正中書局,1968。
    正中書局編審部主編,《美洲華僑小學教科書 國語高級第二冊》,臺北:正中書局,1961。
    正中書局編審部主編,《菲律賓華僑初小 國語教師手冊第四冊》,臺北:正中書局,1967。
    李倓,《本國地理》,臺北:僑務委員會僑民教育函授學校,[1960?]。
    唐蘇民編著,《南洋華僑高級小學公民教學指引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52。
    孫宕越、丁龍驤編,《華僑初級中學 地理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64。
    殷作楨,《中華文化研究》,臺北:陽明山僑民敎育函授學校,1960。
    郭廷以、王聿均編,《華僑初級中學 歷史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68。
    陳維綸主編,《南洋華僑高級小學 歷史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53。
    黃乾編,《恭祝總統華誕單元敎材》,臺北:僑務委員會僑民敎育函授學校,1959。
    劉季洪、吳俊升主編,陳雯登編著,《南洋華僑初級小學 國語第八冊》,臺北:正中書局,1953。
    劉季洪、吳俊升主編,陳雯登編著,《南洋華僑初級小學 國語第六冊》,臺北:正中書局,1966。
    劉季洪、吳俊升主編,陳雯登編著,《南洋華僑高級小學 國語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68。

    (六) 專書
    孔復禮著、李明歡譯,《華人在他鄉: 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
    王賡武,《南洋華人簡史》,臺北:水牛出版,2002。
    丘正歐,《蘇加諾時代印尼排華史實》,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弗朗西絲·桑德斯著、曹大鵬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20。
    安東尼.瑞德著、韓翔中譯,《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新北:八旗出版,2022。
    江懷哲,《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新北:左岸文化,2022。
    克里斯多佛.高夏著、譚天譯,《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新北:聯經,2018。
    李盈慧著,《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臺北:國史館,1997。
    杜晉軒,《血統的原罪: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0。
    林孝庭,《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8-1988》,臺北:聯經出版,2015。
    林孝庭著,《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新北:遠足文化,2021。
    林孝庭著、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新北:遠足文化,2017。
    姜興山,《戰後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郁漢良著,《華僑教育發展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
    唐耐心、林添貴譯,《一九四九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大揭密》,新北:黎明文化,2012。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2010。
    張文和,《越南華僑史話》,臺北:黎明出版,1975。
    張淑雅著、林添貴譯,《韓戰救臺灣? : 解讀美國對臺政策》,新北:衛城出版,2011。
    莊國土等,《二戰以後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莊國土著,《中國封建政府的華僑政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莊國土著,《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郭慧英,《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臺北:季風帶文化,2021。
    陳烈甫,《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臺北:正中書局,1979。
    陳烈甫,《華僑學與華人學總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陳烈甫,《菲律賓的民族文化與華僑同化問題》,臺北:正中書局,1968。
    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臺北:鼎文出版社,2004。
    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著,李啟彰譯,《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新北:稻鄉,2012。
    黃希珍,《東南亞現勢》,臺南:人文出版社,1960。
    翟韜,《文化冷戰與認同塑造:美國對東南亞華人華僑宣傳研究1949-196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20。
    趙綺娜,《從越南國籍法案之交涉看我國對越南華僑政策(1956-1957)》,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2001。
    劉家駒,《菲律賓菲化運動之研究》,香港:香港學津書店,1983。
    顧長永,《台灣與東南亞:從中華民國到台灣世代》,新北:前程文化,2022。
    Brazinsky, Gregg A. Winning the Third World: Sino-American Rivalry during the Cold War.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7.
    Kung, Chien-Wen. Diasporic Cold Warriors: Nationalist China, Anticommunism, and the Philippine Chinese, 1930s–1970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2.
    Oyen, Meredith. The Diplomacy of Migration: Transnational Lives and the Making of U.S.-Chinese Relations in the Cold War.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6.
    Shambaugh, David. Where Great Powers Meet: America & China in Southeast As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1.
    Taylor, Jeremy E. Lanjun Xu, eds. Chineseness and the Cold War: Contested Cultures and Diaspora in Southeast Asia and Hong Kong. London:Routledge,2021.
    Wang, Gungwu. The Chinese Overseas: From Earthbound China to the Quest for Autonom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Zhou, Taomo. Migration in the Time of Revolution: China, Indonesia, and the Cold War.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9.

    (七) 專書篇章
    Ricardo T. Jose, “The Philippines’ search for security in the first years of the cold war, 1946-51,”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old War. Edited by Albert Lau .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中野聰,〈越戰的時代—一九六O年~一九七五年〉,收入和田春樹、後藤乾一等著、郭清華譯,《東亞近現代通史》下冊,新北:聯經出版,2024。
    李盈慧,〈南京國民政府的華僑教育政策(一九二八~一九三七)〉,收入國立政治大學文理學院編,《政大文史哲論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理學院,1992。
    陳鴻瑜,〈中華民國僑務發展史〉,收入趙永茂編,《中華民國發展史3-4,政治與法制》下冊,臺北:聯經出版,2011。

    (八) 期刊論文
    利亮時,〈1950年代新加坡的政治、教育與種族矛盾:以南洋大學的成立為例〉,《興大歷史學報》,第17期(臺中,2002.06),頁533-551。
    吳子文,〈僑生教育與中華民國:台灣國族想像的轉變,1951-2008〉,《文化研究》,第10期(臺北,2010.03),頁103-138。
    李盈慧,〈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暨大學報》,第一卷第一期(埔里,1997.03),1頁65-194。
    李道緝,〈建構新「祖國」─ 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1期(桃園,2007.07),頁181-208。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臺北,1997.12),頁1-77。
    周俊宇,〈「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蔣中正在臺時期的祝壽現象及其領袖形象塑造〉,《臺灣文獻》,第58卷3期(臺北,2007.06),頁117-148。
    周俊宇,〈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變貌(1912-2008)〉,《國史館館刊》,第30期(臺北,2011.12),頁2+4-52。
    張國城,〈兩岸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與台灣因應作為之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7卷3期(臺北,2021.10),頁37-53。
    莊國土,〈從民族主義到愛國主義:1911~1941年間南洋華僑對中國認同的變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廣州,2000),頁110-116。
    莊國土,〈論臺灣當局的華僑教育政策〉,《臺灣研究》,1994年第二期(廈門,1994.03),頁87-91。
    莊景雅,〈1950年代的「僑生」—以中央日報為中心討論〉,《政大史粹》,第19期(臺北,2010.12),頁45-88。
    喻常森,〈冷戰時期美國對東南亞區域合作的政策選擇——從東約(SEATO)到東盟(ASEAN)〉,《東南亞研究》,2014年第5期(廣州,2014.10),頁51-58。
    黃宗鼎,〈越南共和國之華人政策(1955-1964)〉,《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1期(臺北,2007.03),頁189-249。
    關啟匡,〈從「花果飄零」邁向「靈根自植」的林連玉——與唐君毅「文化意識哲學」的一種對比〉,《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第4卷1期(吉隆坡,2015.06),頁43-58。
    嚴春寶,〈新加坡建國後華文教育的發展及其嬗變〉,《呂梁學院學報》,第14卷1期(呂梁,2024.02),頁69-75。

    (九) 學位論文
    王家源,〈政權的安慰劑:僑務制度的日常化與戰後臺灣(1949-202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4。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2015。
    李靜兒,〈近半世紀的「華僑」教育(1950-2000)〉,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范雅梅,〈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05。
    徐祥弼,〈打造「自由中國」:亞洲基金會與冷戰初期的臺灣(1952–196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3。
    馬利萍,〈文化冷戰與美國對東南亞實施的教育交流項目研究(1946-1961)〉,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8。
    陳月萍,〈美援僑生教育與反共活動(1950~1965)〉,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辰濤,〈爭取海外力量:中華民國外交、僑務、黨務在新馬的運作(1945-1957)〉,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黃宗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之華人政策(1945-2003)〉,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鷲津京子,〈泰國政府對華文教育政策之研究(1911-19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十) 資料庫暨網路資源
    《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https://www.oriprobe.com/peoplesdaily_tc.shtml。
    《中央日報》(臺灣智慧新聞網),https://tnsw-arc.infolinker.com.tw/cgi-bin2/Libo.cgi。
    《申報》資料庫,http://spas.egreenapple.com/web/index.html。
    《自由中國》資料庫,https://hunteq.com/fchinanewc/fchinanew。
    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菲律賓共和國友好條約〉,https://pse.is/4v92e8 ,2024.04.04檢索。
    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10095 ,2024.03.30檢索。
    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暹羅王國友好條約〉,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10054,2024.04.11檢索。
    華人剪報資料庫,https://digital.lib.hkbu.edu.hk/newsclipping/index.php。
    僑務委員會,臉書粉絲專頁簡介,https://www.facebook.com/iocac,2024.04.24檢索。
    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https://udndata.com/ndapp/Index?cp=ud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1015301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30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01201.pdf5091KbAdobe PDF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