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5065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56/144643 (79%)
造訪人次 : 51710098      線上人數 : 4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0650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0650


    題名: 明末清初敘事文學中桃源的想像與建構
    The 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each Blossom Paradise in the Narrativ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作者: 唐雨薇
    Tang, Yu-wei
    貢獻者: 鄭文惠
    Cheng, Wen-Huei
    唐雨薇
    Tang, Yu-wei
    關鍵詞: 桃花源
    敘事文學
    明末清初
    Peach Blossom Paradis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Narrative Literature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2024-04-01 14:19:15 (UTC+8)
    摘要: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最重要的文化符碼之一,從晉代傳衍至今,依然不斷在文學作品中被召喚、轉化。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中構建了一個可以躲避戰亂、寧靜生活,高蹈現實之外的理想世界。在明末清初的動蕩之際,亂世中的文人更加渴望找到這個避世之地。
    本文聚焦於明末清初的敘事文學,選取了《桃花扇》、《容美紀遊》、《水滸後傳》、《人天樂》與明清之際的諸多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時人如何想像與建構桃花源,桃源主題在這個「華夷之辨」的特殊時期產生了何種流變。
    桃源在文學作品中的形態,折射出的是書寫者內心的想望。明末清初的桃源想像可以是對邊緣地區與異域的形塑,桃源建構可以是營造兼具逸樂與文人審美的青樓,也可以在建造園林與書寫紙上園林中穿越真與幻的邊界。
    本文試圖從文化地理學、人類學、空間學與主題學等角度,勾勒出明末清初敘事文學中桃源的不同面向。
    Tao Yuanming's Peach Blossom Paradi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symbol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which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the Jin Dynasty to the present day, and is still constantly evoked and transformed in literary works. Tao Yuanming constructed an ideal world in his "Ji of the Peach Blossom Garden" and "Poems of the Peach Blossom Garden," in which he could escape from the chaos of war and live in tranquility, and live high above the reality. During the turmoil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e literati in the chaotic world were even more eager to find such a place to run from the refuge.
    Focusing on the narrativ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is article selects Tao Hua Shan, Rongmei Jiyou, Shuihu-Houchuan, Ren Tian Le, and many garden essay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the main objects of study, in order to find out how people imagined and constructed the Peach Blossom Paradise, and how the theme of the Peach Blossom Paradise changed during this special period.
    The shape of the Peach Blossom Paradise in literary works reflects the inner desire of the writer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e imagination of the Peach Blossom Paradise could be the shaping of marginal areas and exotic reg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ach Blossom Paradise could be the building of brothels with both pleasure and literati aesthetic, and it could also be the crossing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illuso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ardens and the writing of gardens on paper.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outline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Peach Blossom Paradise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narrativ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geography, anthropology, spatiality, and thematics.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西漢〕司馬相如撰,李孝忠校注:《司馬相如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晉〕張湛注:《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晉〕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晉〕陶潛撰,曹光甫、王根林校點:《搜神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晉〕陶澍集注:《陶淵明全集》,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梁〕庾信著,〔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南朝梁〕鍾嶸:《詩品》,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北魏〕酈道元原著,陳橋驛、葉光庭、葉揚譯注:《水經注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三國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南朝宋〕劉敬叔,范寧校點:《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李白撰,安旗等箋注:《李白全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唐〕孟浩然著,佟培基箋注:《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劉禹錫著,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唐〕韓愈著,陳邇冬選注:《韓愈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
    〔唐〕韓愈撰,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宋〕朱熹章句:《大學.中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纂:《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計有功輯:《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王秀楚:《揚州十日記》,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
    〔明〕朱舜水著,朱謙之整理:《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朱舜水著,朱謙之整理:《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朱察卿撰,戎默整理:《朱察卿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明〕沈有容輯,鄭煥章點校:《閩海贈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明〕沈泰編:《古本〈盛明雜劇〉》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李卓吾評:《忠義水滸全傳》,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
    〔明〕計六奇撰,魏德良、任道斌點校:《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計成撰,陳植注釋:《園冶注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8年。
    〔明〕唐錦:《龍江夢餘錄》,明弘治17年刻本。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明〕陳忱:《水滸後傳》,紹裕堂刻本。
    〔明〕陳忱:《繡像水滸後傳》,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明〕黃汝亨:《寓林集》,明天啟四年吳敬等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明〕劉辰:《國初事蹟》,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蔣一葵撰,呂景琳點校:《堯山堂外紀(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明〕鄭元勛輯:《影園瑤華集》,清乾隆27年。
    〔明〕魏耕:《雪翁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孔尚任著,汪蔚林編:《孔尚任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清〕孔尚任著,雲亭山人評點,李保民點校:《桃花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清〕尤侗著,楊旭輝點校:《尤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朱彝尊撰,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艾衲居士編著:《豆棚閒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清〕余懷著,李金堂校注:《板橋雜記(外一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李塨著,陳山榜等點校:《李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清〕李漁:《李漁全集第九卷:十二樓 合錦回文傳 肉蒲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洪昇著,徐朔方校注:《長生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8。
    〔清〕唐開韶、胡焯編纂,劉靜、應國斌校點:《桃花源志略》,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清〕徐秉義:《明末忠烈紀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張岱著,夏咸淳、程維榮校注:《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張岱撰,蔡鎮楚注譯:《陶庵夢憶》,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清〕張岱撰,欒保群點校:《瑯嬛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梁紹壬撰,莊葳校點:《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陳田撰輯:《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陳惟模修,譚大勳纂:《長陽縣志》,板藏學署,同治丙寅歲重脩。
    〔清〕陳鼎:《留溪外傳》,清康熙37年刻本。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清〕黃周星:《夏為堂別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黃周星撰,《人天樂傳奇》,收入朱傳譽主編: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3輯,「全明傳奇」續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2年。
    〔清〕黃周星撰,朱日荃、張燕孫刻:《夏為堂別集》,清康熙27年刻本。
    〔清〕黃周星撰,謝孝明校點;〔清〕王岱撰,馬美著校點:《黃周星集 王岱集》,長沙:岳麓書社,2013年。
    〔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溫睿臨:《南疆逸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葉夢珠撰,來新夏點校:《閱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錢泳撰,孟斐校點:《履園叢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戴名世撰,王樹民編:《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戴名世撰,王樹民編校:《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鍾基等譯注:《古文觀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永順府志》,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第3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無錫文庫》,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幔亭集(外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撫浙疏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順治十三年刊本。
    方韜譯注:《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吳根友釋譯:《那先比丘經》,臺北:佛光,1997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嘉慶二十年。
    恆強校註:《長阿含經》,北京:線裝書局,2012年。
    郭秋顯、賴麗娟編:《清代宦台文人文獻選編:第一種》,臺北:龍文出版社,2012年。
    陳鼓應、趙建偉注譯:《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陳慶元編:《臺灣古籍叢編 第三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
    陳從周、蔣啟霆選編:《園綜》下冊,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植、張公弛選註:《中國歷代名園記選註》,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
    陳廣忠譯注:《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二、近人論著
    中共鶴峰縣委統戰部編:《容美土司史料彙編》,鶴峰:鶴峰縣印刷廠,1984年。
    孔定芳:《清初遺民社會:滿漢異質文化整合視野下的歷史考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王孝廉編譯:《哲學、文學、藝術——日本漢學研究論集》,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王矩堡等:《土家族簡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安懷史:《中國園林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年。
    余英時:《論史衡士》,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1982年。
    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 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沈從文著,凌宇編:《沈從文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
    肖振才:《江南貢院》,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欣弘編:《2018古董拍賣年鑒》,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年。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年。
    侯楊方:《治世:大清帝國的興亡啟示》,成都:天地出版社,2022年。
    南京大學中文系資料室編:《水滸資料彙編》,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系資料室,1980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
    胡適:《胡適文存二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袁世碩:《孔尚任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高拱乾纂輯,周元文增修:《臺灣府志》,香港:遠流出版社,2004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明清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五南,2019年。
    高潤身、高敬菊:《〈容美紀遊〉評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正明:《張正明學術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惠娟:《烏托邦的流變》,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
    曹淑娟:《在勞績中安居——晚明園林文學與文化》,臺北: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9年。
    曹淑娟:《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
    陳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陳國球編《中國文學史的省思》,臺北:書林出版,1994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會明:《陳忱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廖炳惠:《解構批評論集》,臺北: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漢寶德:《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趙淑美:《〈水滸後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潘光旦:《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
    鄧津華(Emma Jinhua Teng):《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鄭克晟:《明清史探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龔光美:《鶴峰紀事——征編與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

    三、期刊論文
    「『世變中的文學世界』系列座談會之一,世變與文變——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會議紀要中賴芳伶教授的發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4期,頁33。
    「異質的桃花源: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想像空間」特輯,《雅砌》1990年第11期,頁57-85。
    〔法〕福柯著,王喆譯:〈另類空間〉,《世界哲學》2006年第6期,2006年11月,頁52-57。
    王孝廉:〈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文史學報》第12期,1982年,頁49-71。
    王志弘:〈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地理研究》第65期,2016年11月,頁75-105。
    王朝暉:〈從虎圖騰到祭虎與忌虎——土家族「虎文化」現象簡論〉,《民族論壇》1994年第2期,1994年4月,頁67-72。
    王璦玲:〈《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導言一:重寫文學史——「經典性」重構與明清文學之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卷2期,2009年7月,頁1-16。
    王璦玲:〈「磈壘怎消醫怎識,惟將痛苦付汍瀾」——吳偉業、黃周星劇作中之「存在」焦慮與自我救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9期,2011年9月,頁41-102。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頁39-103。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9年,頁73-123。
    付陽華、柳雨霏:〈空間、邊界和寓意——明清繪畫中「洞」的圖像研究〉,《文藝研究》2019年第3期,2019年3月,頁136-148。
    白奚:〈「小國寡民」與老子的社會改造方案——《老子》八十章闡微〉,《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0年7月,頁9-13。
    朱力:〈心理防禦與文人園林〉,《美苑》2007年第3期,頁94-95。
    朱世學:〈論土家族白虎崇拜的起源與表現功能〉,《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1996年2月,頁49-52。
    朱衣仙:〈異質地誌學與明清文人園林場域的相互證發〉,《東海中文學報》第34期,2017年12月,頁1-48。
    江寶釵:〈陶淵明《桃花源》的締造歷程與象徵意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2卷第1期,1991年10月,頁63-89。
    吳旭:〈山地食物與土司化:以清代容美為例〉,《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2015年3月,頁91-94。
    吳夏萍:〈神人之間:晉唐桃源形塑與流變〉,《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2022年1月,頁122-132。
    李華:〈〈桃花源詩〉賞析〉,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頁356-357。
    汪詩珮:〈追憶、技藝、隱喻:《桃花扇》中的「作者七人」〉,《戲劇研究》第19期,2017年1月,頁1-50。
    周明初:〈李雲翔所著《金陵百媚》的相關問題〉,《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4期,2022年7月,頁27-39。
    林芷瑩:〈文情、詩韻與史筆——論《桃花扇》中孔尚任對侯方域詩文的借拈與改作〉,《成大中文學報》第51期,2015年12月,頁189-222。
    柳永祥:〈對《桃花源記》中敘事矛盾與敘事真實的重新認識〉,《語文教學通訊》第810卷第11期,2014年11月,頁77-79。
    胡天成:〈巴族的歷史及其圖騰崇拜〉,《貴州世居民族文獻與文化研究》2016年卷,頁3-61。
    胡紹華:〈論容美土司文學的國家認同意識〉,《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2011年11月,頁1-6。
    胡曉真:〈《桃花扇》西遊記——從《容美紀遊》看明清之際西南土司的認同政治與文化經營〉,《嶺南學報》復刊第13輯,2020年12月,頁145-168。
    胡簫白:〈文人、和尚與皇帝——明清南京棲霞山的文化形塑與景觀政治〉,《新史學》第27卷第2期,2016年6月,頁39-94。
    唐海宏:〈《水滸後傳》的兩大版本系統及其差異分析〉,《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4年8月,頁118-122。
    孫美堂:〈崇古意識探微〉,《孔子研究》1993年第3期, 1993年10月,頁57-63。
    秦秀白、韓金龍:〈論文本的解讀〉,《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1999年12月,頁110-117。
    納春英:〈襦服深衣:桃花源裡的平民社會與服飾——兼論磚畫像中所見漢魏平民服飾〉《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2021年12月,頁139-150。
    袁傳璋:〈《桃花源記》「悉如外人」疑義解結〉,《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第2期,1990年7月,頁70-71。
    馬歌東:〈《桃花源記》「外人」誤讀辯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頁76-81。
    高日暉:〈紹裕堂本與蔡元放評改本《水滸後傳》關係考辨〉,《大連大學學報》第33卷第2期,2012年4月,頁33-36。
    高敬菊:〈武陵土家虎文化鉤沉〉,《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1993年10月,頁82-86。
    張小琴:〈記憶、認同與文學傳衍:南明入台遺民的文學書寫〉,《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2021年1月,頁138-144。
    張天星:〈天台桃源意象與古代小說戲曲中的性描寫〉,《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2014年5月,頁133-141。
    張永葳:〈論《豆棚閒話》的結構、意象和框架意識〉,《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4期,2007年8月,頁42-46。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第15卷第13期,1986年,頁78-100。
    張榮東:〈桃源主題的仙化及其對文人園林的影響〉,《文藝評論》2012年第13期,2012年8月,頁59-62。
    曹淑娟:〈祁彪佳與寓山——一個主體性空間的建構〉,收入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373-420。
    許東海:〈庾信賦之世變與情志書寫——宮體.國殤.桃花源〉,《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141-173。
    陸勇強:〈黃周星生平史料的新發現〉,《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2007年9月,頁36-138。
    彭兆榮:〈神話敘事中的「歷史真實」——人類學神話理論述評〉,《民族研究》第5期,2003年9月,頁83-92。
    曾暐傑:〈作為救贖的等待——中國哲學場域「聖王崇拜」的起源、結構與原理〉,《政大中文學報》第36期,2021年12月,頁69-104。
    黃鈴棋:〈近十年明清敘事文學研究與可能性:2009-2019〉,《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49期,頁1-12。
    楊玉成:〈世紀末的省思:〈桃花源記並詩〉的文化與社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4期,1998年12月,頁79-100。
    葛兆光:〈從出世間到入世間——中國宗教與文學中理想世界主題的轉變〉,收入陳平原、陳國球主編:《文學史》第3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3-41。
    寧稼雨:〈敘事.敘事文學.敘事文化——中國敘事文化學與敘事學的關聯與特質〉,《天中學刊》第29卷第3期,2014年6月,頁20-23。
    廖珮芸:〈唐人小說中的「桃花源」主題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7月,頁61-88。
    趙紅娟、〔美〕魏愛蓮(Ellen Widmer):〈小說·性別·文化——美國漢學家魏愛蓮訪談錄〉,《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網絡版)2016年9月,頁1-17。
    齊益壽:〈桃花源記並詩管窺〉《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1985年11月,頁285-319。
    劉勇強:〈風土.人情.歷史——《豆棚閒話圖》中的江南文化因子及生成背景〉,《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2010年7月),頁54-66。
    劉祥:〈桃源精神的圖文互見:從《豆棚閒話》到《豆棚閒話圖》〉,《明清小說研究》,2019年第3期,2019年7月,頁125-138。
    樂衡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中外文學》第2卷第8期,1974年1月,頁10-21。
    鄭文惠:〈樂園想像與文化認同——桃花源及其接受史〉,《東吳學術》2012年第6期,2012年,頁19-31。
    蕭馳:〈問津「桃源」與棲居「桃源」——盛唐隱逸詩人的空間詩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2013年3月,頁1-50。
    賴錫三:〈〈桃花源記並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頁1-40。
    駱水玉:〈《水滸後傳》——舊明遺民陳忱的海外乾坤〉,《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219-248。
    謝伯良:〈也談《桃花源記》中的「外人」〉,《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第3期,1991年,頁110-111。
    謝湜:〈清代前期南中國鄉村社會的再結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5卷第5期,2018年9月,頁129-140。
    魏愛蓮(Ellen Widmer):〈黃周星想像的花園〉,收入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42-52。
    羅漫:〈《莊子》的「至德之世」與「富裕的食物採集文化」〉,《民族學人類學研究》2000年第4期,2000年12月,頁22-31。
    嚴慶、劉赫:〈贊米亞:術語、意涵及啟示——基於政治人類學的視角〉,《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2019年8月,頁78-85。
    蘇力:〈大國及其疆域的政制構成〉,《法學家》2016年第1期,2016年2月,頁28-44。
    顧農:〈《桃花源記並詩》新論〉,《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2019年8月,頁59-65。
    龔斌:〈桃花源原型在武陵之推論〉,《天中學刊》第30卷第6期,2015年12月,頁67-75。

    四、學位論文
    全穎:《原型視域下的「桃花源」主題研究》,杭州:浙江工商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20年。
    許雅貴:《桃源文學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劉俊廷:《桃源意象在古典文學的承繼與變異》,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謝仲盈:《〈桃花源記〉桃源母題的形成及在唐傳奇之發展》,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五、外文論著及翻譯
    〔日〕一海知義:《陶淵明——虛構的詩人》,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
    〔法〕呂西安·費弗爾(Lucien Febvre)著,高福進譯:《大地與人類演進:地理學視野下的史學引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年。
    〔美〕金芭塔斯(Marija Gimbutienė)著,葉舒憲等譯:《活著的女神》,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8年。
    〔美〕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著,段保良譯:《政治觀念史稿(卷一):希臘化、羅馬和早期基督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美〕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著,霍偉岸、葉穎譯:《秩序與歷史(卷一):以色列與啟示》,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美〕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美〕詹姆士.斯科特(James C. Scott)著,王曉毅譯:《逃避統治的藝術:東南亞高地的無政府主義歷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英〕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楊淑華、宋慧敏譯:《文化地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湯馬斯.摩爾(Thomas More)著,宋美璍譯註:《烏托邦》,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
    〔德〕H.R.姚斯(Hans Robert Jauss)、〔美〕R.C.霍拉勃(Robert C. Holub)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德〕W.伊瑟爾(Wolfgang Iser)著,霍桂桓、李寶彥譯:《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劉述先譯:《論人》,台中:東海大學,1959年。
    〔澳〕康拉德.洛倫茨(Konrad Zacharias Lorenz)著,劉志良譯:《所羅門王的指環》,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Hang, Xing.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James Clifford and George E. Marcus, eds.,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Widmer, Ellen. The Margins of Utopia: Shui-hu hou-chuan and the Literature of Ming Loyali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 Center, 1987.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5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51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51201.pdf3513KbAdobe PDF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