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16119      Online Users : 6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0255


    Title: 「現代的情感」?:戰後台灣現代文學的情感政治
    “Modern Feelings”?: The Politics of Emotion in Postwar Taiwanese Modern Literature
    Authors: 林明進
    Lin, Ming-Chin
    Contributors: 陳佩甄
    Chen,Pei-Jean
    林明進
    Lin,Ming-Chin
    Keywords: 現代主義
    情感理論
    溫情主義
    個人主義
    摩登女郎
    modernism
    affect theory
    sentimentalism
    individualism
    Modern Girls
    Date: 2024
    Issue Date: 2024-03-01 14:09:45 (UTC+8)
    Abstract: 藉著分析現代主義經典小說,本論文探索「情感」如何形塑台灣歷史中「現代」與「落後」主體的劃分。我選取的文本包括以下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小說:王文興的《家變》(1973)、白先勇的《台北人》(1971)與《紐約客》(2007)、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1984)、《美人圖》(1982)與〈素蘭小姐要出嫁〉(1980)。上述小說皆觸及了關於台灣現代化的辯證,包括:性別解放、經濟分配與人際倫理轉型等。
    除了細讀上述現代主義創作文本外,本論文同時也討論相關的文學評論,進而描繪出台灣「現代」的譜系。我主張,當「現代」成為衡量社會進程的準繩時,它同時成為了一種社會壓力。這種現代論述的進步傾向,將位居邊緣的他者與落後情感扣連,進而階序化「現代」與「落後」。這些邊緣主體的落後情感,一方面受到現代論述的壓迫,另一方面也挑戰了既有現代階序。本論文討論的情感議題包括:台灣倫理轉型下的羞恥、跨國摩登女郎的懷舊與底層經濟的溫情。
    在質疑「成為現代」所強加的社會壓迫外,本論文也企圖想像一個讓個體能夠感覺倒退的未來。現代論述下的未來總鼓舞著樂觀,並且允諾著解放;然而,這種未來卻往往侷限於個人主義式的成功。透過追索現代論述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感」,本論文並非拒絕進步與未來,而是尋求一個讓邊緣主體能夠共處的,倒退的未來。
    This thesis explores how affect shapes the boundary of “modern” and “backward” subjects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by analyzing the works of iconic Taiwanese modernist writers. I focus specifically on Wang Wen-hsing, Pai Hsien-yung, and Wang Chen-ho. Their novels prompted debates about different aspects of Taiwanese modernization, including gender liberation, economic distribution, and eth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is thesis provides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ity through readings of both iconic Taiwanese modernist novel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about them. I argue that, while the concept of the “modern” is used to justify social progress, it has become a tool of social oppression. Aligning “modern” collectives together, discourses of modernity tend to attribute to its “others” backward feelings such as shame, nostalgia, and sentimentalism. Reading these backward feelings in Taiwanese modernist novels, I consider the plight of figures who challenge and are challenged by the attribution of modernity to the following affectively charged objects: a shameful Asian identity, a nostalgic “Modern Girl,” and a sentimental subaltern.
    In addition to questioning the moral order imposed by the injunction to “be moder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imagine a future that allows people to feel backwards. Modernity’s futurity contains the imperative of optimism and the promise of liberation; however, the imaginative scope of this futurity is often limited to individualism and success. Through investigating how discourses of modernity influence our sense of the future, this thesis seeks to create a space of recognition for backward subjects to imagine a different kind of futurity.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作家文本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2000 年)。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2014 年)。
    ——,《台北人》(台北:爾雅,1983 年初版,2020 年第 56 版)。
    ——,《紐約客》(台北:爾雅,2007 年)。
    ——,《孽子》(台北:允晨,2014 年)。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遠景初版,1984 年;洪範再版,1994 年)。
    ——,《美人圖》(台北:洪範,1982 年初版,1991 年七版)。
    ——,《香格里拉》(台北:洪範,1980 年初版,1986 年八版)。
    (二)專書
    王智明,《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台北:聯經,2021 年)。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台北:聯經,2017 年)。
    ——,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 京:江蘇人民出版,2007 年)。
    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蕭永群譯,《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 倫理》(台北:商周出版,2020 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 年)。
    周蕾著,陳衍秀、陳湘陽譯,《溫情主義寓言:當代華語電影》(台北:麥田, 2019 年)。

    ——,蔡青松譯,〈觀看現代中國:邁向族裔觀者理論的建立〉,《婦女與中國 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上海:三聯書店,2008 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 年)。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2015 年)。
    ——,《台灣文學生態:從戒嚴法到市場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2 年)。
    黃宗儀,《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台北:聯經,2020 年)。 霍克海默(MaxHorkheime)、阿多諾( TheodorAdorno)著,林宏濤譯,《啟
    蒙的辯證》(台北:商周,2023 年)。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1976 年初版;1983 年第 8 版)。
    鄭蕾,《香港現代主義文學與思潮》(香港:中華書局,2016 年)。 謝川成,《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1959-1989》(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9
    年)。
    (三)專書論文
    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臺灣文學生產──1960-1980 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 證〉,收錄於《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年),頁 197-273。
    林燿德,〈現實與意識之間的蜃影——粗窺一九八〇以前王禎和的小說創作〉, 收錄於許俊雅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王禎和》(台南: 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年),頁 139-152。
    洪世謙,〈新自由主義下的治理技術:主體形構及抵抗〉,收錄於黃應貴、林開 世主編,《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新北:群 學,2019 年),頁 107-144。
    范銘如,〈頹廢與頹圮的城郭〉,《跨世紀的流離》(新北市:印刻出版,2009 年),頁 219-234。


    夏志清,〈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說〉,《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2014 年), 頁 8-26。
    陳芳明,〈王禎和小說中的個人與國家〉,收錄於許俊雅編選,《臺灣現當代作 家研究資料彙編:王禎和》(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年),頁 153- 174。
    劉紹銘,〈十年來臺灣小說(一九六五~一九七五)——兼論王文興的《家變》〉。 原刊《中外文學》4 卷 12 期(1976),後收錄於《嘲諷與逆變——《家變》 專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3 年),頁 3-23。
    劉俊,〈從國族立場到世界主義〉,《紐約客》(台北:爾雅,2007 年),頁 2- 12。
    歐陽子,〈論《家變》之結構形式與文字句法〉原刊《中外文學》1 卷 12 期(1973) 後收錄於《嘲諷與逆變——《家變》專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 2013 年),頁 166-190。
    顏元叔,〈苦讀細品談《家變》〉。原刊《中外文學》1 卷 11 期(1973),後收 錄於《嘲諷與逆變——《家變》專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3 年),頁 133-165。
    蘇偉貞,〈為何憎恨女人?《台北人》之尹雪艷案例〉,《跨世紀的流離:白先 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印刻,2009 年),頁 165- 198。
    (四)期刊論文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1 卷 4 期(1988 年 12 月),頁 181-209。
    柯裕棻,〈色彩喧囂的年代:1970 年代初期的彩色電視發展之回顧〉,《中華傳 播學刊》第 42 期(2022 年 12 月),頁 137-182。
    紀大偉,〈污名身體——現代主義,身心障礙,鄭清文小說〉,《台灣文學研究 學報》第 16 期(2013 年 4 月),頁 47-83。
    桂強,〈民國上海社交舞廳及其舞蹈活動:以百樂門為例〉,《北京舞蹈學院學 報》第 3 期(2013 年),頁 53-57。
    馬軍,〈1948 年上海舞潮案中的舞業同業公會〉,《近代史研究》第 2 期(2002 年),頁 184-210。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從《台北人》到《孽子》〉, 《中外文學》30 卷 2 期(2001 年 7 月),頁 59-81。
    馮慧心,〈近代女子教育發展探析——從「賢妻良母」到現代「新女性」〉,《能 仁學報》第 16 期(2018 年),頁 117-130。
    (五)學位論文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港台文學(1950-1962)》(新竹:國立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年)。
    (六)報刊雜誌
    葉佳怡,〈文學是其後,也是預感—賴香吟談《白色畫像》〉,《自由副刊》2022 年 4 月 7 日。
    現代文學編輯群,〈發刊詞〉,《現代文學》第 1 期(1960 年 3 月),頁 2。 軍文社特稿,〈從醫護立場來看原子武器〉,《聯合報》四版 1951 年 2 月 15
    日。)(瀏覽日期 2023 年 11 月 27 日)。 陳維在,〈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聯合報》,1960 年 6 月 19 日。 勞工社訊,〈市府著手整理市容〉,《聯合報》二版,1960 年 6 月 2 日。

    (七)電子媒體
    賴香吟,〈如何不在仇恨裡沉下去?——《在世界與我之間》〉,《鏡週刊》 2016 年 12 月 24 日。(資料來源: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61222cul001-1,檢索日期:2023 年 11 月 7 日)。
    博客來《情感勒索》銷售頁面(來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371,檢索日期:2023 年 11 月 7 日)。

    二、外文文獻

    (一)學術研究專書
    Ahmed, Sara,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4).
    Jing ,Tsu, Failure,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y, 1895-1937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Love, Heather, Feeling Backward: Loss and the Politics of Queer History (Cambridge and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d Research Group, “The Modern Girl as Heuristic Device Collaboration, Connective, Comparison, Multidirectional Citation” in 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
    Williams, Raymond,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二)期刊論文
    Harding, Jennifer and E. D. Pribram, “Losing our cool?”, Cultural Studies, vol. 18, No. 6 (2004), pp. 863-88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815901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9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1001.pdf2356KbAdobe PDF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