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9056
|
Title: | 「我的天命是拍電影」:李行檔案、電影文本和閱聽人口述歷史研究 Making Films is My Destiny: A Study of Lee Hsing's Archives ,Film Text and Oral History of Audiences |
Authors: | 黃文璐 Huang, Wen-lu |
Contributors: | 陳儒修 Chen Ru-shou 黃文璐 Huang,Wen-lu |
Keywords: | 李行 口述歷史 接收分析 《汪洋中的一條船》 《大輪迴》 《小城故事》 Lee Hsing oral history reception analysis The Wheel Of Life He Never Gives Up The Story of A Small Town |
Date: | 2023 |
Issue Date: | 2024-01-02 15:33:49 (UTC+8) |
Abstract: | 2021年8月「臺灣電影教父」李行去世後,其家人捐贈給「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一批檔案資料。其中包括李行的日記、書信、公文、電影劇本、報刊剪報等。本研究是第一份大篇幅運用李行檔案資料進行學術書寫的研究。本文以上述檔案及李行電影作品和閱聽人之訪談資料為研究基礎,運用檔案的史料耙梳、文本分析和口述歷史訪談等研究方法,對李行、李行電影中的角色及李行電影閱聽人的飲食文化、休閒生活和生命哲學進行研究。 本研究發展出三個研究主題。一是透過李行的日記、書信等檔案資料分析李行的飲食文化、休閒生活與生命哲學,探討以上要素對李行的電影創作產生的影響。二是在上述討論的脈絡下,分析李行電影作品中角色的飲食等方面的內容,從而進一步探討李行的日常生活、思想與電影作品之間的互文性;三是探讨李行電影閱聽人的生命經驗與電影作品中的背景、主題和內容的映射關係。研究發現,李行通過聚餐、宴請等飲食文化加強了與台港影人的聯繫,以此促成多部作品的創作、宣傳與發行。李行通過雀戰等娛樂緩解了創作上的焦慮與心靈上的苦悶。李行曾閱讀的書籍與看過的電影則轉化為他在進行電影創作時的靈感與養分。 本研究揀選李行的六部代表作品,分析其中體現的飲食文化、休閒生活與生命哲學。同時,結合李行與其他影人的書信,討論李行處理影人影事的風格以及他重情重義的儒家文化精神。李行將自己的生命哲學觀念載入電影中,使其流傳廣泛的電影具備「影以載道」的社會意義。大時代背景下庶民的日常生命經驗,也是李行電影作品中的核心主題和重要背景。透過唐少蓮、徐阿霞、李道遠、孫美英等閱聽人的日常生活經驗與觀影實踐,本文使得重返1960-1980年代的歷史現場成為了可能。此研究視角有助於重新解讀李行形象以及戰後的臺灣電影。同時將豐富台灣社會文化史中對於庶民日常生活的新文化史研究。 After the death of Lee Hsing, the Godfather of Taiwan Film, in August 2021, his family donated a batch of archives to the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Cultural Center, including Lee's diaries, letters, official documents, movie scripts, newspaper clippings, etc.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utilize Lee Hsing's archival data in a large scale for academic writing.On the basis of these archives, together with Lee’s works and interviews with his audiences, this dissertation utilizes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textual analysis, and oral history to study the food culture, leisure life, and life philosophy of Lee Hsing and his audiences. Three main themes are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The first one is to investigate the food culture, leisure life and life philosophy of Lee Hsing through letters and their impacts on Lee’s film making. The second i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s in Lee's films, thus exploring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Lee's daily life and his films. The third is to study how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Lee’s audiences are related to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ckground, theme and content of Lee’s films. We found that Lee strengthened his ties with Hong Kong filmmakers through food culture, such as dinner and banquet, which helped him accomplish the creation and promotion of his important works. Lee relieved his creative anxieties through playing mah-jong. He turned what he learnt from reading books and watching films into inspirations for work and directing skills. After specifically exploring the food culture, leisure life, and life philosophy conveyed in six of Lee's many films 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Lee and other filmmakers, we also investigated Lee’s way of dealing with people and things in the film industry and his confucian spirit of love and justice. Lee incorporated his life philosophy into his works, thus assigning these wide spread works with societal significance. The daily life experiences of common people under a broad social-historical context also constituted the central themes and important backgrounds of Lee's films. Through the daily life experiences and film watching practices of audiences at that time, such as Tang Shao-lien, Xu Ah-ha, Li Dao-yuan, and Sun Mei-ying, this dissertation was able to get access to the historical scene of the 1960s and 1980s. This research perspective helps to reinterpret the image of Lee and the post-war Taiwanese film history. |
Reference: | 王芝芝;許雪姬;游鑑明;歐陽螢(2003)。〈「傾聽她們的聲音-談女性口述歷史」座談會〉。《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5)40-45。 王超譯(2015)。〈鄉黨篇第十〉,《論語》。北京:聯合出版社。 中國電影家協會(2008)。《華語電影的跋涉者——李行導演電影作品研討論文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中國電影資料館主編(2017)。《電影導演李行》。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李行等(1968)。〈一個中國導演的剖白:李行作品研究〉。《文學季刊》。6:132-163。 李天鐸、劉現成編(1999)。《電影行者一李行從影50過年回顧文選》。臺北:臺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 李道新(2020)。〈中國早期電影裏的「空氣」說與「同化」論〉。《文藝研究》 。100-108。 李行、張思濤(2005)。〈對話:海峽兩岸電影交流的回憶〉。《當代電影》,北京。111-124。 李子弋(2011)。〈《夏雪》与李行〉,《藝術評論》,4:12-13。 朱亞坤(2020)。 《李行電影的地母精神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沈冬(2020)。〈看見寫實、聽見流行——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70:1-47。 林芳玫(2006)。《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黛嫚(2009)。《李行的本事》,臺北:三民。 林盈志(2022)。《「秋決」1960-1972:一次文物再脈絡化的嘗試》。《報導者》。檢索地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saturday-features-film-execution-in-autumn,檢索日期:2023年9月15日。 姜洪偉(2004)。《李健吾戲劇論》,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侯軍(2003)。〈李行的電影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當代電影》。81-85。 侯軍、李行(2005)。〈臺灣電影教父:李行導演訪談錄〉。《大眾電影》,(1)9-13。 洪鈐(2019)。《導演李行九十編年紀》。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2019年。 段文韜、張斐然(2010)。〈李行之倫理電影探析〉。《科技風》。頁36。 姚錦雲、邵培仁(2021)。〈「禮尚往來」還是「禮上往來」?——從跨學科對話(1939-2013)到中國人際傳播的經典模式〉。《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唐僧鎧譯。(西元220-265年),《佛說無量壽經》。上下卷,全套2冊。 唐維敏(2009)。《右翼文藝戰鬥復生、電影政經監控起飛、敘事文本美學再現:六十年代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崛起》。輔仁大學博士論文。 唐凌(2011)。〈我所行走的電影之路——深度訪談台灣著名電影導演李行〉,《藝術評論》4:6-11。 教育部文化局(1968)。《文化局的第一年》,臺北:教育部文化局。 孫慰川(2007)。〈台灣電影之父李行及其「養鴨人家」〉。《名作欣賞》。(12):142-144。 孫萌(2016)。〈類型、結構與「地母」原型:「汪洋中的一條船」〉。《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9-14。 凌紫鈞(2018)。《「讓我的歌把你留住」:瓊瑤電影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晚晴(2018)。〈中興期李行電影電影——子一代的「鄉土」回歸〉。《電影文學》。11(21):74-76。 翁佳音、曹銘宗(2021)。《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財團法人天帝教(1991)。《人生指南淺說》。台北:帝教出版社。 財團法人天帝教(1994)。《天堂新認識-科學的宗教宇宙觀》。台北:帝教出版社。 涵靜老人李玉階(1997)。《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台北:帝教出版社。 陳飛寶(1999)。〈李行的電影藝術創作及其在中國電影中的功績〉。《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頁400-431。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鼓應(2008)。《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梁良(2005)。〈見證台灣電影崛起和沒落的關鍵人物——李行〉。《當代電影》。(15)。 費孝通(1985)。《鄉土中國》。北京:三聯出版社。 張海英(2009)。〈家與國的故事 現實與夢想的傳奇——淺析謝晉、李行影片中家國情結之異〉。《安徽文學》。139-140。 張潔弘(2014)。〈電影的儒者——從《養鴨人家》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服膺解讀台灣導演李行〉,《時代文學》。6:181-182。 張祖群(2014)。〈李行導演電影「秋決」的人倫主題〉。《電影評介》。3(5)1-4。 張燕、李行(2016)。〈「我拍的就是中國電影」李行導演對話錄〉,《貴州大學學報》。30:1-9。 許雪姬(2002)。〈近年來台灣口述史的評估與反省〉。《近代中國》,149期。頁38-45。 焦雄屏(1992)〈台灣電影的大陸情結——從家鄉到異鄉〉。《廣播與電視》(創刊號)。 65-74。 焦雄屏、區桂枝(2008)。《李行:一甲子的輝煌》。臺北:躍升出版。 黃仁、施湘飛(1990)。〈一代大家:維護中國傳統倫理的美學——李行主要作品述評〉。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83-197。 黃仁(2001)。《電影阿郎白景瑞》。台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 黃仁(2005)。〈李行的「永不服輸的精神」——《汪洋中的一條船》的幕後幕前〉。《當代電影》。18-20。 黃光國(2010)。《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見黃光國編: 《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44頁。 黃克武(2014)。〈修身與治國——蔣介石的省克生活〉,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臺北: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85-309。 黃東嶽(2015)。 《李行健康寫實電影中的音樂與音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祥銀(2004)。《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雯(2010)。〈傾情中國傳統文化:李行與李安〉。《大眾文藝》。72-73。 趙丹(2009)。〈一種浸染——試析李行與李安的導演風格與美學特徵〉。《賀州學院學報》。60-64。 萬傳法(2009)。〈李行與謝晉電影比較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99-102。 蔡洪聲(1990)。〈台灣的鄉土大師李行〉,《當代電影》,96-101。 鄭豐喜(2000)。《汪洋中的一條船》。北京:華夏出版社。 劉現成(1998)。《中國遺緒:李行電影探源》,《北京電影學院學報》,4:50-62。 劉翠霞(2009)。〈李行寫實影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及大中華電影的建構〉。《電影評介》。5、19。 劉曉鵬(2022)。〈台灣退出聯合國五十週年:檢視蔣介石與雙重代表權〉。《展望與探索月刊》。20.1:117-128。 劉翔(2023)。〈民族風韻·精緻構思·詩性美學:李行電影音樂的風格特色與繼承意義〉。《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114-117。 翟學偉(2013)。《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非易(1998)。《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遠流。 盧建榮(2007)。〈新文化史的學術性格及其在台灣的發展〉。《新文化史》,臺北:胡桃 木文化。 檀秋文(2009)。〈一甲子的輝煌——李行電影研討會綜述〉。《當代電影》。66-69。 蘇軾,撰、王文誥,輯注(1982)。《蘇軾詩集》(《送參寥師》)。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社。 (清)戴震著(1961)。《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羅顯勇(2016)。〈論李行電影的「健康寫實主義」策略〉。《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15-19。 顧遷譯(2016)。《尚書》。北京:中華書局。 Biersack, A., & Hunt, L. (ed). (1989).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ll, S. ( 1980) Encoding/Decoding.in S. Hall, D. Hobson, A. Lowe, and P. Willis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London: Hutchin - son, 128 - 39. James Wicks. (2014). Transnational Representations:The State of Taiwan Film in the 1960s and 1970s. HK: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Ritchie, D. A. (1995). Doing oral history. Toronto: Maxwell Macmillan Canada. Merton, R. K. (1972). Insiders and Outsiders: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 9–47. 二、檔案資料 1、檔案編號:N00028-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0 日。 2、檔案編號:N00028-10,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1 日。 3、檔案編號:N00028-1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2 日。 4、档案編號:N00028-1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4 日。 5、檔案編號:N00028-1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5 日。 6、檔案編號:N00028-1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0 日。 7、檔案編號:N00028-1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2 日。 8、檔案編號:N00028-1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3 日。 9、檔案編號:N00028-2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5 日。 10、檔案編號:N00028-2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30 日。 11、檔案編號:N00028-3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4 月25 日。 12、檔案編號:N00028-44,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8 日。 13、檔案編號:N00028-6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10 日。 14、檔案編號:N00028-6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12 日。 15、檔案編號:N00028-6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27 日。 16、檔案編號:N00028-7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30 日。 17、檔案編號:N00028-7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31 日。 18、檔案編號:N00028-7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1 日。 19、檔案編號:N00028-7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7 日。 20、檔案編號:N00028-84,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13 日。 21、檔案編號:N00028-8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15 日。 22、檔案編號:N00028-9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9 月12 日。 23、檔案編號:N00028-110,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0 月28 日。 24、檔案編號:N00028-11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9 月23 日。 25、檔案編號:N00028-10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0 月26 日。 26、檔案編號:N00028-11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1 日。 27、檔案編號:N00028-115,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3 日 28、檔案編號:N00028-11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4 日。 29、檔案編號:N00028-117,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23 日。 30、檔案編號:N00028-11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27 日。 31、檔案編號:N00028-120,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2 日。 32、檔案編號:N00028-12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3 日。 33、檔案編號:N00028-12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4 日。 34、檔案編號:N00028-12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5 日 35、檔案編號:N00040-9,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6 月7 日。 36、檔案編號:N00040-4,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2 月28 日。 37、檔案編號:N00040-8,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2 月28 日 38、檔案編號:N00040-10,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6 月12 日。 39、檔案編號:N00040-11,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4 月23 日。 40、檔案編號:N00040-17,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6 日。 41、檔案編號:N00040-18,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7 日。 42、檔案編號:N00040-19,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16 日。 43、檔案編號:N00040-20,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6 月23 日。 44、檔案編號:N00040-20,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17、21、 25 日。 45、檔案編號:N00040-21,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31 日、9月2 日之日記內容。 46、檔案編號:N00040-22,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9 月4 日。注:「镜头」是李行原檔案的寫法。 47、檔案編號:D00690。檔案名稱:《電影利用媒體宣傳相關記事》。檔案時間:1988 年。 48、檔案編號:D00786-6,類別:其他。檔案名稱:《「還能說什麼」?草稿——李行寫李翰祥》,共8 頁。檔案時間:1997 年10 月1 日。 49、檔案編號:JB.DLH.004,剪報標題:《李行提出呼籲:不要放棄香港市場,應提高影片水準·打破發行困境》,剪報時間:1982.5.24。具體報刊名稱不詳。 50、檔案編號:X.ORD1.221。檔案名稱:《蔣緯國寫給李子弋的信》(影印本)。 51、檔案編號:X.DL.H.003,檔案名稱:《鍾玲寫給李行的信》,信紙抬頭寫著:University of Hong Kong,檔案日期:1983 年5 月31 日。 52、檔案編號:JB.WY.030。檔案名稱:《談談汪洋中的一條船》。檔案時間:1979 年6 月24 日。來源不祥。作者:溫阜椿。 3、檔案編號:X.ORD1.112,檔案名稱:《吳繼釗寫給李行的信》。檔案時間:1982 年4月30 日。注:這封信的信封上寫明是由雲林縣口湖國中寄往台北市峨眉街122 號8F-1,大眾電影公司。 54、檔案編號:JB.WY.031,檔案標題:《「汪洋中的一條船」故事感人成就卓越導演李行等昨頒獎章獎狀》,1979,具體日期出處不詳。 55、檔案編號:X.0RD1.111,檔案名稱:《吳繼釗寫給李行的信》。檔案時間:1978 年11月8 日。注:這封信的信封上寫明是由雲林縣口湖國中寄往台北市武昌街二段80 號3F,大眾電影公司的。 56、檔案編號:X.ZC.028,檔案名稱:《張徹寫給李行的信》(傳真手稿),檔案時間:1997年12 月23 日。內文中的簡體字為原檔案的寫法。 57、檔案編號:X.DL.H.002,檔案名稱:《鍾玲寫給李行的信》,信紙抬頭寫著:金銓電影公司,故事大綱是用格子紙寫作完成。檔案時間:1982 年5 月24 日。 58、檔案編號:PDM-0000007317。檔案名稱:《就票房觀點談汪洋中的一條船》。原檔案沒有署名和日期。經過考證,這封手稿是時任中華電視台節目部經理的張永祥寫的(藝名:唐眉)。考證依據:檔案編號:PDM-0000007318,檔案名稱《汪洋中的一條船企劃書》(手稿8 張),與前述檔案字跡完全一致。信紙的抬頭寫著:中華電視台節目部稿紙。 59、檔案編號:X.DL.H.010,檔案名稱:《胡金銓寫給張永祥的信》,信紙抬頭寫著:金銓電影公司,地址是:香港九龍又一村花園街十號C 三樓。檔案時間:1982 年8 月29 日。 注:檔案內容中的簡體字乃原檔案之表達方式。 60、檔案編號:X.ZC.029,檔案名稱:《李子達寫給張徹的傳真》,檔案時間:1997 年12月24 日。檔案箱編號:028,這封傳真寫在台灣電影文化公司的信紙上。 61、檔案編號:D00450,李行手稿。檔案內容:李行寫的紀念白景瑞的紀念性文字。以內容推算檔案時間應該為:1997 年12 月11 日後至1998 年1 月5 日前。 62、檔案編號:X.DLH.007,檔案名稱:《廖祥雄寫給李子達的信》,檔案時間:1982 年6 月9 日。這封信寫在標題為:「台灣電影製片廠」的信紙上。 63、檔案編號:X.DL.H.005,檔案名稱:《鍾玲寫給張永祥的信》,信紙抬頭寫著:金銓電影公司。檔案時間:1982 年8 月13 日。 64、檔案編號:D00450,李行手稿。檔案內容:李行寫的紀念白景瑞的紀念性文字。以內容推算檔案時間應該為:1997 年12 月11 日後至1998 年1 月5 日前。 65、檔案編號:X.MER.002,檔案名稱:《楊宏煜寄給李子達的信》,檔案時間:1965 年,具體日期不詳。 66、檔案編號:D00581,檔案名稱:《隨筆記事:李行系列電影相關記事》。此文字記錄在《台北瓦斯月刊第197 期上》。檔案時間:1987 年11 月16 日。 67、檔案編號:JB.ZA.015,檔案名稱:《台北電影圈怪事頻傳:早安台北被窃底片一本》。檔案來源:《中國時報》。檔案時間:1979 年8 月15 日。 68、檔案編號:ZA.B.FCPS.001,檔案名稱:《早安台北分場拍攝總表》(初稿擬定)。1979年日月不詳。 69、檔案編號:JB.XC.111。檔案名稱:《演了「汪片」名聲響亮,「小城故事」演技洗練,小歐弟影壇放異彩》。檔案來源不詳。檔案時間:1979 年2 月18 日。 70、檔案名稱:《鍾鎮濤扮演憨小子,鹿港拍戲成了草地郎,影迷爭要簽名,阿B 應接不暇》。檔案來源:《民生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8 日。 71、檔案名稱:《李行「製土」專家阿嬌一副土相葛香亭不甘落後追隨落髮風尚》。檔案來源:《中國時報》(北市版)。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6 日。 74、檔案名稱:《李行談他的「小城故事」他沒有迷失·他找到了自己》。檔案來源:《美華日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8 日, 75、檔案編號:X.ORD1.142,檔案名稱:《馬森寫給李行的信》,檔案時間:1980 年8 月29 日。這封信寫在「幼獅文藝海外專用稿紙」的信紙上。 76、檔案編號:JB.XC.037,檔案名稱:《走出「三廳」踏上「泥地」李行改變拍戲風格導演小城故事,林鳳嬌飾啞女,鍾鎮濤演受刑人,歐弟連吃香腸,李烈有精彩演出》。檔案來源:《台灣新生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6 日。 77、檔案編號:JB.XC.040.1,檔案名稱:《李行率領大批人馬在鹿港拍小城故事,全片充滿濃厚鄉土氣息》。檔案來源:《大華晚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8 日。 78、檔案編號:JB.XC.100,檔案名稱:《「小城故事」觀後》。檔案來源:《台灣新聞報》。檔案時間:1979 年2 月16 日。 79、檔案編號:JB.XC.095-1。檔案名稱:《小城故事介紹》。檔案來源:《民族晚報》。檔案時間:1979 年2 月13 日。 80、檔案編號:JB.ZA.006。檔案名稱:《李行執着於一份濃烈的「傳統」作品中少不了權威性的「老人」》。檔案來源:《中國時報》。檔案時間:1979 年5 月29 日。 81、檔案編號:JB.XC.054。檔案名稱:《「小城故事」拍外景邀請歌仔戲班助陣》。檔案來源:《中華日報》。檔案時間:1978 年11 月18 日。 82、檔案編號:JB.ZA.009。檔案名稱:《望六高齡學吹打,真個為藝術犧牲,拍「早安台北」難為了葛香亭,「杯底不可養金魚」曲不離口》。檔案來源:《民聲日報》,檔案時間:1979 年5 月31 日。 83、檔案編號:ZA.J.FCDB.001-1,檔案名稱:《早安台北分場對白本》。檔案時間:1979年,4 月17 日分鏡,4 月25 日開拍。 84、檔案編號:JB.ZA.014。《李行執導「早安台北」題材突變》。檔案來源:《中國時報》,檔案時間:1979 年8 月7 日。 85、檔案編號:JB.WY.047,檔案來源:《「新士」雜誌》,作者:孫菊,具體年份日期不詳。 86、檔案編號:W.GW.016。檔案名稱:《行政院新聞局發文給馬氏影業(香港)公司》。檔案時間:1975 年5 月30 日。 87、檔案編號:W.GW.017。檔案名稱:《行政院新聞局發文給馬氏影業(香港)公司》。檔案時間:1975 年7 月10 日。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博士班 106463512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463512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傳播博士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351201.pdf | 3394Kb | Adobe PDF | 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