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92328      Online Users : 9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719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92


    Title: 漢代文學中的天文意象
    Astronomical Imagery in Han Dynasty Literature
    Authors: 張綾軒
    Chang, Ling-Hsuan
    Contributors: 高莉芬
    張綾軒
    Chang, Ling-Hsuan
    Keywords: 漢詩
    郊祀歌
    古詩十九首
    漢賦
    天文意象
    北斗七星
    四象
    Han poetry
    Han fu
    Suburban sacrificial songs
    Nineteen Old Poems
    Astronomical imagery
    Big Dipper
    Four Symbols
    Date: 2023
    Issue Date: 2023-09-01 16:01:50 (UTC+8)
    Abstract: 曆法與星占為中國古代天文發展的兩個重要條件。此二者頒布與解釋權力因掌握在統治者手中,使得天文歷來多被視為政治工具,在許多經籍史傳中皆可發現天文替政治服務的痕跡。然除了經籍史傳上的記載,天文亦以意象存在於文學之中。如《詩經》中不少的天文意象除了帶有政治意義外,亦作為宣洩情感的對象,也寄託時人對星空的想像。到了漢代,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之下,文學中的天文意象更是大量出現。作為漢代文學中重要的一環,漢詩與漢賦間又存在著相互滲透影響的關係。在有著密切關係卻又屬於不同文類的詩賦之中,天文意象的表現又有何異同?故本研究以漢詩、漢賦為文本,以原型批評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分析,探究天文意象在漢詩與漢賦之中的意涵。
    Calendar and Astrology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in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 The power of promulgating calendars and interpreting divination is controlled by ruler, which led astronomy to be regarded as a political tool. The power of promulgating calendars and interpreting divination is controlled by ruler, which led astronomy to be regarded as a political tool. The traces that astronomy serving for politics can be found in numerous classical text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Besides these written records, astronomical imagery also existed in literature. In the "Book of Songs" (Shi-Jing), many astronomical images not only carrie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served as outlets for emotions and reflections of people`s imagination about the night sky. During the Han Dynasty, a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d, astronomical imagery became even more prevalent in literatur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Han Dynasty literature, there existed an interplay and influence between Han poetry and Han fu. Within the closely related yet distinct genres of Han poetry and Han fu, how did the portrayal of astronomical imagery differ or resemble? Thus,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implications of astronomical imagery in Han poetry and Han fu, using a comparative approach and utilizing the lens of archetype criticism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astronomical imagery within these literary forms.
    Reference: 一、古籍叢刊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王充:《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漢〕甘公、石申著:《星經》,收入新文豐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第4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漢〕司馬遷著,滝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楊家駱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漢〕劉歆撰,〔晉〕葛洪輯:《西京雜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宋〕朱熹著:《周易二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晉〕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後漢書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清〕紀昀評:《文心雕龍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附考異》,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唐〕歐陽詢等撰:《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瞿曇悉達撰:《開元占經》,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明〕馮應京撰:《月令廣義》卷十四,明萬曆壬寅秣陵陳邦泰刊聚文堂印本。
    〔清〕陳元龍編:《御定歷代賦彚》,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嚴可均輯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校注:《全漢賦校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2015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一),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江曉原:《《周髀算經》新論‧譯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二、中文專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主編:《中國天文史料彙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年。
    王青:《中國神話的圖像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
    王青:《漢代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業文化出版社,1998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成映鴻:《古代天文學》,臺北:幼獅出版社,1975年。
    朱文鑫:《天文考古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7年。
    江曉原:《中國星占學類型分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江曉原:《世界歷史上的星占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
    江曉原:《回天:武王伐紂與天文歷史年代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
    江曉原:《天學外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出版,1992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余英時著,何俊編,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吳桂就:《方位觀念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
    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炳海:《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鐘鼎文出版公司,1967年。
    李鴻雁:《先秦漢魏六朝敘事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周學鷹:《解讀畫像磚石中的漢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和士華:《仰韶文化中的天文星象符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尚福進:《太陽崇拜與太陽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明文書局編輯部編:《中國天文史話》,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胡學常:《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漢賦與兩漢政治》,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原》,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徐志平:《中國古代神話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徐振韜主編:《中國古代天文學詞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高莉芬:《詩可以怨:漢魏怨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高莉芬:《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崔振華、徐登里編著:《中國天文古跡》,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79年。
    張家國:《中華占候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榮明:《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曹勝高:《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章啟群:《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許結、徐宗文執行主編:《中國賦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許結:《漢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學,2010年。
    許結:《賦學:制度與批評》,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許結:《中國辭賦理論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久金:《中國星座神話》,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久金、楊怡著:《中國古代天文與曆法》,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年。
    陳江風:《天文與人文:獨異的華夏天文文化觀念》,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陳江風:《天文崇拜與文化交融》,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美東:《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
    陳烈:《中國祭天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陶磊:《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歷史嬗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鈕衛星:《天文與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馮時:《星漢流年──中國天文考古錄》,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馮時:《天文學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馮時:《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天文曆法》,北京:開明出版社,2013年。
    黃一農:《制天命而用:星占、術數與中國古代社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
    黃佩賢:《漢代墓室壁畫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8年。
    甄盡忠:《星占學與漢代社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趙敏俐:《兩漢詩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趙敏俐著,趙敏俐、吳思敬主編:《中國詩歌通史‧漢代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劉文英:《星占與夢占》,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
    劉明武:《天文曆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劉紉尼、段昌國、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79年。
    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
    劉敦愿:《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4年。
    劉韶軍:《神秘的星象》,臺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
    劉韶軍:《中華占星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潘鼐、崔石竹編著:《中國天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第四冊,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盧央:《易學與天文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5年。
    盧央:《中國古代星占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蹤凡:《漢賦研究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蹤凡:《中國賦學文獻考》,濟南:齊魯書社,2020年。
    嚴一萍:《甲骨古文字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三、中文期刊
    田甜:〈中國古代天文學與戰爭〉,《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專輯(2007年9月),頁192-194。
    江曉原:〈「日食求言」的淵源及意義〉,《中國典籍與文化》,1993年4期,頁40-43。
    江曉原:〈上古天文考──古代中國「天文」之性質與功能〉,《中國文化》,1991年1期,頁48-58。
    江曉原:〈談歷朝「私習天文」之厲禁〉《中國典籍與文化》,1993年1期,頁97-100。
    冷衛國、蹤凡:〈西漢帝王的漢賦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5年),頁88-92。
    吳曾德、周到:〈南陽漢畫像石中的神話與天文〉,原載於《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4期,頁79-88。後收錄於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編:《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上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02-113。
    李小成:〈《詩經》中的天文星象〉,《唐都學刊》,第26卷第2期(2010年3月),頁92-95。
    李零:〈「式」與中國古代的宇宙模式〉,《中國文化》,1991年1期,頁1-30。
    祁立峰:〈「想像」與「瞬間」:漢大賦的畋獵描寫與時空結構〉,《興大人文學報》第67期,2021年9月,頁91-114。
    施杰:〈意義、解釋與再解釋─讖緯語境與漢畫形相〉,收入朱青生主编:《中國漢畫研究第二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興無:〈西漢武、宣時期的言語侍從〉,收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九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頁175-196。
    殷善培:〈漢郊祀歌〈帝臨〉章考釋〉,《東亞漢學研究》第6號,頁22-30。
    高莉芬:〈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11年6月),頁57-94。
    高莉芬:〈女神與神醫:漢畫像西王母及其配屬鳥形扁鵲圖像考察〉,《東華漢學》特刊(2011年7月),頁97-124。
    高莉芬:〈四川漢畫「西王母、龍、虎」並置圖像初探──兼論漢畫中的格套運用與圖像生成之關係〉,收入陳益源主編:《臺灣虎爺信仰研究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17年,頁509-556。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1-44。
    高莉芬:〈搗藥兔:漢代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及其配屬動物圖像考察之一〉,《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增刊,2010年12月,頁207-240。
    高莉芬:〈圖寫神聖:王延壽魯靈光賦與辭賦宮殿書寫的轉變〉,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49卷5期,2012年,頁132-140。
    高莉芬:〈墓門上的女神:陝北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思想戰線》第39卷第6期,2013年,頁36-45。
    莊蕙芷:〈得「意」忘「形」──漢墓壁畫中天象圖的轉變過程研究〉,《南藝學報》8期,2014年6月,頁1-42。
    陳峻誌:〈歲星與太歲之對應關係──以先秦至西漢為討論範圍〉,《華梵人文學報》,2014年21期,頁141 – 163。
    程國蓉、丁守年:〈文化與時間──對中國文化一次解讀〉,《宜賓學院學報》,2006年3期,頁57-59。
    陽清:〈漢魏六朝詩賦文本的「人神同遊」及其它〉,《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5期,頁101-106。
    馮時:〈一位偉大的司天者〉,《濮陽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2001年11月),頁1-3。
    馮時:〈中國天文年代學研究的新拓展──讀《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考古》,1993年6期,頁546-550。
    馮時:〈天文考古學與上古宇宙觀〉,《濮陽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10年8月),頁1-11。
    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文物》,1990年3期,頁52-60+69。
    馮時:〈紅山文化三壞石壇的天文學研究──兼論中國最早的圜丘與方丘〉,《北方文物》,1993年1期,頁9-17。
    馮時:〈從天文考古學看古人的天文觀──顏色標星傳統與三家星經〉,《文史知識》,2017年10期,頁3-9。
    馮時:〈觀象授時與文明的誕生〉,《南方文物》,2016年1期,頁1-6。
    葉舒憲:〈月兔,還是月蟾──比較文化視野中的文學尋根〉,《尋根》第3期(2001年),頁12-18。
    甄盡忠:〈星占學與漢代社會研究綜述〉,《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2016年6月,頁18-23。
    甄盡忠:〈漢賦中的天文元素論析〉,《貴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2期,2017年2月,頁31-36。
    劉惠萍:〈天文與人文──漢代墓室所見日、月畫像的功能與意義〉,《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增刊(2010年12月),頁245-275。
    劉惠萍:〈太陽與神鳥:「日中三足烏」神話探析〉,《民間文學年刊》第2期增刊,2009年,頁309-332。
    龍文玲:〈論漢武帝〈景星〉及其文學史意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91-98。
    羅宗濤:〈中國的愛情詩〉,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頁207-271。
    (日)吉川幸次郎(Yoshikawa Kojiro)著,鄭清茂譯:〈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上),《中外文學》6卷4期,1997年,頁24-54。
    (日)吉川幸次郎(Yoshikawa Kojiro)著,鄭清茂譯:〈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上),《中外文學》6卷5期,1997年,頁113-131。

    四、外文譯著
    (日)小南一郎(KominamiIchiro)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永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新城新藏著(ShinzoShinjo),沈璿譯:《中國天文學史研究》,臺北:翔大出版社,1993年。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Le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法)李維‧史特勞斯(Lévi-Strauss,Claude)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法)格拉耐著,張銘遠譯:《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美)班大為(DavidW.Pankenier)著,徐鳳先譯:《中國上古史實揭秘:天文考古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美)巫鴻(WuHung)著,鄭岩、王睿編,鄭岩等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美)巫鴻(WuHung)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美)巫鴻(WuHung)著,梅枚等譯:《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美)坎伯(Joseph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美)艾蘭(SarahAllan)著,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英)魯惟一(MichaelLoewe)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Cassirer)著,于曉等譯,張思明校閱:《語言與神話》,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caEliade)著,楊素娥譯,胡國楨校閱:《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ca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挪威)諾伯舒茲(ChristianNorberg-Schulz,1926-2000)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五、外文專著
    (日)小澤賢二(OzawaKenzi):《中国天文学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0年。

    六、學位論文
    才宛冬:《兩漢賦中天文意象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方冠臻:《雷與雷神神話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王璧寰:《漢代天文學與陰陽五行說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0年。
    吳佳鴻:《《詩經》與天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呂悅慈:《先秦兩漢雨神及祈雨儀式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張嘉鳳:《中國傳統天文的興起及其歷史功能》,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歷史組碩士學位論文,1991年。
    曹陽:《漢畫天象圖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藝術文化史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
    梅政清:《中國上古天文學之社會文化意涵》,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莊蕙芷:《漢代墓室天文圖像研究》,臺南: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許又方:《虹霓的原始意象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及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7年。
    陳吟文:《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流變及實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陳婉儀:《漢賦中的「中心」與「四方」書寫及其文化意涵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黃世儀:《兩漢占星學與漢代政治神學建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黃百穗:《左傳的天文與人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黃靖玟:《漢代玄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趙婧:《漢畫像石中天象圖的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藝術設計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鄭志敏:《中國中古時期天文星占與政、軍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薛麗芳:《漢賦天文元素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七、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網址: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1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601.pdf4052KbAdobe PDF212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