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609945      Online Users : 70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718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89


    Title: 熊宗立《洪範九疇數解》研究
    The Research of Xiong Zong-Li 《Explan the Nine Divisions of the Hongfan by Mathematics》 (洪範九疇數解)
    Authors: 陳彥伸
    Chen, Yen-Shen
    Contributors: 陳睿宏
    陳彥伸
    Chen, Yen-Shen
    Keywords: 洪範九疇數解
    洪範皇極內篇
    範數學
    熊宗立
    蔡沈
    Date: 2023
    Issue Date: 2023-09-01 16:01:10 (UTC+8)
    Abstract: 「洪範學」是一個在學術史上曾經被關注,但研究並不完整的領域,其中涉及《洪範》本身詮釋發展的問題,也涉及與《易》學的聯繫關係。以學術史觀點而言,「洪範學」的發展其實有兩個關鍵的時間點,其一就是標誌著「洪範學」確立,依據九疇之首「五行」為脈絡,著力於陰陽災異而以《洪範五行傳》為首的一系列漢代之說,具有濃厚的陰陽五行與災異思想特色。此論延續長久後世、直至唐宋,如隋代蕭吉《五行大義》、及宋代仁宗御撰《洪範正鑒》等皆是此類。另一個重要的時間點,便是宋代蔡沈《洪範皇極內篇》的著成,結合當時的「河洛」之學,以擬《易》手法將《洪範》重新詮釋,衍生出後續幾代對此書的續論補說,其中熊宗立《洪範九疇數解》可以視為對此「範數之學」及「八十一疇」體系作出完整詮釋及補全之著作,對於「範數之學」之建立有標誌性之功。
    本文藉由探討《洪範九疇數解》文本,分析與建構「範數之學」究竟是以何種理論為基礎,又以什麼架構組成,其中又包含什麼要素,以及為了擬《易》必不可少的演數、占卜體系。本文首先對於既有的洪範學、蔡沈、熊宗立研究的回顧,以及本文研究方法、《洪範九疇數解》的書況作簡要概述。本文主體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討論「範數之學」中演數之重要內涵,理解蔡沈以「河洛」之說為論述根據,建構一個以「三、九」為主的奇數數字推演體系。第二部份則討論「範數之學」中以「數」作為推演天地萬物之理解,又數在現實中的表現為何,可以看到蔡沈與熊宗立考稽各種古書,以證明天地演化出數,數可以「九」、「度量衡」、「分類」節制萬物,以及與該時代思想中關心的理氣、道德、成聖產生關聯,構成蔡沈獨創的「明數成聖」之道德功夫論,藉由熊宗立之補說,予以更為周全的強化。第三部份則討論擬六十四卦而成的「八十一疇」系統,其構成元素、占法機率吉凶,以及其所表現出的四季循環內涵,又以此四季循環類比君子理想中的出處進退境遇。最後整理「範數之學」之全貌,以及蔡沈與熊宗立兩人在論述中的分歧,也確立未來於有關研究可能的發展方向。
    Reference: (古籍以年代順、近代著作以作者筆劃順排序)
    一、古籍文獻
    (一)〈洪範〉學古籍論著
    1.疑〔漢〕夏侯始昌著:〈洪範五行傳〉,收於叢書集成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2.〔宋〕蔡沈著:《洪範皇極內篇》一,收於〔清〕陳夢雷編,〔清〕蔣廷錫排校:《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編學行典第十八卷。
    3.〔宋〕蔡沈著:《洪範皇極內篇》,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宋〕趙善湘:《洪範統一》,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明〕熊宗立:《洪範九疇數解》,收於《四庫存目叢書》子部57冊,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抄本,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年。
    6.〔清〕胡渭:《洪範正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68冊,1983年。
    (二)《易》學相關古籍
    1.〔漢〕揚雄著,〔宋〕司馬光著,劉紹君點校:《太玄集注》,收於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2.〔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於〔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附校勘記》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1965年。
    3.〔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4.〔宋〕劉牧:《易數鈎隱圖》,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宋〕司馬光著:《潛虛》,《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6.〔宋〕程頤:《伊川易傳》,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7.〔宋〕程頤:《伊川易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冊,1983年。
    8.〔宋〕吳沆:《易璇璣》,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9.〔宋〕朱熹:《易學啟蒙》,收於《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10.〔宋〕朱熹注:《周易本義》,收於《周易二種》,臺北:大安,1999年。
    11.〔宋〕朱熹著,〔宋〕胡方平通釋:《《易》學啟蒙通釋》,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2.〔宋〕沈該:《易小傳》,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3.〔宋〕雷思齊:《易圖通變》,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4.〔宋〕董楷:《周易傳義附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5.〔元〕蕭漢中:《讀易考原》,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6.〔元〕錢義方:《周易圖說》,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7.〔元〕黃澤:《《易》學濫觴》,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8.〔元〕趙汸:《周易文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9.〔明〕劉定之:《易經圖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5冊,2002年。
    20.〔明〕崔銑:《讀易餘言》,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1.〔清〕來集之《易圖親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17冊,2002年。
    22.〔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收於《黃宗羲全集》,第9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23.〔清〕毛奇齡:《仲氏易》,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4.〔清〕毛奇齡:《易小帖》,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5.〔清〕毛奇齡:《推易始末》,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6.〔清〕胡渭:《易圖明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5冊,1983年。
    27.〔清〕李塨:《周易傳註》,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8.〔清〕惠棟:《易漢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9.〔清〕晏斯盛:《易翼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0.〔清〕趙繼序:《周易圖書質疑》,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1.〔清〕翟均廉:《周易章句證異》,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三)《尚書》學古籍論著
    1.〔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收於〔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附校勘記》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1965年。
    2.〔宋〕林之奇:《尚書全解》,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宋〕夏僎:《夏氏尚書詳解》,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元〕陳師凱:《書蔡氏傳旁通》,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元〕吳澄:《書纂言》,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四)其他古籍
    1.疑風后作,〔漢〕公孫弘解,〔晉〕馬隆述贊,〔宋〕高以孫註拔:《握奇經》,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疑〔戰國〕管子著,李勉註譯:《管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3.〔秦〕呂不韋著,許維遹集釋,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4.〔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收於〔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第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5.〔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正義》,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6.〔漢〕戴德:《大戴禮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7.〔漢〕許慎等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8.〔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9.〔漢〕趙岐注,〔南朝宋〕孫奭:《孟子注疏》。收於〔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10.〔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於〔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第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11.〔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於〔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第三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12.〔漢〕蔡邕註:《蔡中郎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3.〔漢〕董仲舒,〔清〕蘇輿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4.〔魏〕何晏等著,〔南朝宋〕刑昺疏:《論語注疏》。收於〔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15.〔魏〕王弼注:《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16.〔唐〕王冰註,〔宋〕史崧校正音釋:《靈樞經》,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7.〔唐〕王冰註,〔宋〕林億校正:《黃帝內經素問》,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8.〔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包遵信校點:《荀子集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19.〔宋〕歐陽修、宋祁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20.〔宋〕王天悅:《觀物人元始終全數》,收於〔清〕陳夢雷編,〔清〕蔣廷錫排校:《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本,第五九九冊,理學彙編學行典第三十卷。
    21.〔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22.〔宋〕陸佃:《陶山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3.〔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4.〔宋〕洪适:《盤洲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5.〔宋〕朱熹:《晦庵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6.〔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27.〔宋〕蔡元定:《律呂新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8.〔宋〕黎靖德編著:《朱子語類》,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0-70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9.〔明〕熊宗立編著,陳熠編選,王翹楚審定:《名方類證醫書大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30.〔明〕韓邦奇:《苑洛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1.〔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大學館藏百卷本。
    32.〔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33.〔清〕黃宗羲:《明文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3-14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4.〔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5.〔清〕張玉書、〔清〕王鴻緒、〔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36.〔清〕臧琳:《經義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172冊,2002年。
    37.〔清〕紀昀等人:《四庫全書總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8.〔清〕姚鼐:《惜抱軒九經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172冊,2002年。
    39.〔清〕俞樾:《群經平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178冊,2002年。
    40.〔清〕王先慎,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41.〔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刻本。
    二、今人論著
    (一)專書
    1.〔日〕中村璋八著:《五行大義校註》,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2.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
    3.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三卷)》,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4.何寧:《淮南子集釋.天文訓》,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5.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6.屈萬里集釋:《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7.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8.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9.徐培根註譯:《太公六韜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10.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1.馬空群:《尚書洪範五行正義——澄清歷代對五行之誤解》,臺北:海獅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12.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13.常秉義:《易經圖典舉要》,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
    14.庹永:《蔡元定、蔡沈父子《易》學思想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15.張兵:《〈洪範〉詮釋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16.陳睿宏:《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17.陳睿宏:《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統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
    18.陳睿宏:《宋代圖書易學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
    19.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20.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臺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21.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22.楊自平:《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23.楊自平:《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家之類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24.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昭公六年》,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25.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年。
    26.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27.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28.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29.潘雨廷:《《易》學史叢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0.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臺北:花木簡文化出版社,2006年。
    31.蔣秋華:《宋人洪範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年。
    32.蔣善國:《尚書綜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3.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34.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二)單篇論文
    1.丁四新:〈再論《尚書.洪範》的政治哲學——以五行疇和皇極疇為中心〉,收於《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頁138-149。
    2.丁四新:〈論《尚書.洪範》的政治哲學及其在漢宋的詮釋〉,收於《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頁26-33。
    3.方彥壽:〈明代刻書家熊宗立述考〉,收於《文獻》1987年01期,頁228-243。
    4.王次澄:〈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内容之區域文化觀照〉,收於《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6期,2008年,頁1-56。
    5.王奕然:〈試約論朱門弟子蔡元定父子的義理思想——─以對朱子理學思想之繼承與發揮為主旨〉,收於《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1年3月,頁61-86。
    6.王聰、康震:〈「傳疑時代」的「五行」觀念——《尚書.洪範》「五行」疇考論〉,收於《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頁25-31。
    7.丘光明:〈精美的度量衡標準器——新莽銅嘉量〉,收於《計量與測試技術》2021年第48卷第5期,頁120-122。
    8.吳銘輝:〈論葉適的皇極說及其意義〉,收於《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2019年3月,頁27-65。
    9.吳震:〈宋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皇極」解释——以朱熹《皇極辨》為中心〉,收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頁1-12。
    10.吳璵:〈《洪範九疇》的時代意義〉,收於《華人文化研究》第5卷第2期,2017年12月,頁1-6。
    11.李林賢、袁淑琴:〈〈洪範〉五行的本義〉,收於《西部學刊》2018年第7期,頁5-11。
    12.林慧光:〈熊宗立在婦產科學的成就初探〉,收於《福建中醫學院學報》1997年第01期,頁5-6。
    13.俞慎初:〈「醫善專心,藥貴經驗」明代普及醫學的先驅——熊宗立的學術思想及著述考證〉,收於《福建中醫藥》1987年05期,頁2-3。
    14.馬茹人:〈杏林種德.杏苑留芳——熊宗立刻書概況與特點〉,收於《上海中醫藥雜誌》2000年第06期,頁20-21。
    15.庹永:〈蔡元定對河圖洛書的區分——兼論蔡氏父子的範數之學〉,收於《周易研究》2010年第6期,頁43-48。
    16.庹永:〈蔡沈《易》學中的辯證思想〉,收於《蘭州學刊》2014年第9期,頁47-51。
    17.張兵:〈「五行災異」之辯與圖、數化——宋代〈洪範〉詮釋特點述論〉,收於《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頁38-44。
    18.梁韋弦:〈《尚書.洪範》與漢易卦氣學〉,收於《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40-45。
    19.畢詩棟:〈〈洪範〉五行思想研究〉,收於《芒種》2016年第6期,頁53-54。
    20.陳良中:〈蔡沈《洪範皇極內外篇》義理研究〉,收於《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72-77。
    21.陳亞如:〈《握奇》經義與八陣原理〉,收於《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65-71。
    22.陳來:〈「一破千古之惑」——朱子對〈洪範〉皇極說的解釋〉,收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2期,2013年3月,頁5-17。
    23.陳國代:〈熊宗立刊刻醫書概述〉,收於《中華醫史雜誌》2003年第01期,頁27-29。
    24.陳國代:〈建本圖書與醫學傳播〉,收於《中醫文獻雜誌》2003年第02期,頁22-23。
    25.陳睿宏:〈北宋前期陳摶一系《易》學圖說與〈洪範〉會通析論〉,收於《文與哲》第39期(2021年12月),頁1-48。
    26.陳睿宏:〈論宋代時期《易》學圖說與〈洪範〉之會通流衍〉,收於《國文學報》第71期(2022年6月),頁35-68。
    27.陳睿宏:〈《易》與〈洪範〉之會通——論熊宗立《洪範九疇數解》「範數」之說〉,收於《周鼎珩教授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2022年10月,頁467-522。
    28.陳睿宏:〈漢代〈洪範〉學五行化與《易》學會通聯繫析論〉,收於《第十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22年9月,頁117-156。
    29.彭榕華:〈熊宗立醫學貢獻初探〉,收於《全國第十一屆中醫醫史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頁176-179。
    30.程蘇東:〈〈洪範五行傳〉災異思想析論——以戰國秦漢五行及時月令文獻為背景〉,收於《蘇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06期,頁184-194。
    31.項退結:〈洪範的歷史意義與哲學意義〉,收於《哲學與文化》第14卷9期,1987年9月,頁2-9。
    32.黃啟書:〈試論劉向、劉歆《洪範五行傳論》之異同〉,收於《臺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07年,頁123-165。
    33.黃啟書:〈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收於《臺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7年,頁119-151。
    34.黃復山:〈〈洪範〉「皇極」訓義流衍考〉,收於《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期,1994年6月,頁3-9。
    35.翟奎鳳、邱振華著:〈以《易》解〈範〉,漢未交融——黄道周《洪範明義》思想研究〉,收於《周易研究》2013年第6期,頁28-37。
    36.劉幸瑜:〈《尚書‧洪範》中的卜筮從逆吉凶問題〉,收於《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21期,2017年12月,頁85-104。
    37.劉暢:〈北宋〈洪範〉學興起的「近因」——以《洪範政鑿》為中心〉,收於《天府新論》2019年第5期,頁42-51。
    38.劉暢:〈北宋洪範學興起的近因——以《洪範政鑿》為中心〉,收於《天府新論》2019年第5期,頁42-51。
    39.蔡根祥:〈蔡元定之尚書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收於《高雄師大學報》第17期,2004年12月,頁173-196。
    40.蔣偉勝:〈皇極思想與和諧社會〉,收於《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年1期,2006年7月,頁17-21。
    41.鄭君:〈干支紀年和五運六氣來源的重新發現〉,收於《中國醫藥學報》1988年2月第3卷第1期,1988年,頁35-40、52。
    42.錢杭:〈蕭吉與《五行大義》〉,收於《史林》1999年第2期,頁36-50。
    43.閻耀棕:〈宋學傳統下的〈洪範〉學變革──論卿彬《洛書洪範解》的學術史意義〉,收於《國文學誌》第32期,2016年6月,頁171-206。
    44.薄刃鋒:〈《尚書.洪範》五行思想再探究〉,收於《山西青年》2016年第17期,頁89-100。
    45.簡明:〈邵雍、蔡沈理數哲學芻議〉,收於《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5期,頁75-79。
    46.龐瑞升:〈略述宋代《尚書》學成就〉,收於《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3卷第1期,2018年2月,頁47-52。
    (三)博士論文
    1.張建民:《宋代《尚書》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9年,指導教授張豈之。
    (四)碩士論文
    1.王政:《宋代皇極說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政治學理論碩士論文,2019年5月,指導教授王成。
    2.白發紅:《轉道成儒,由《易》而〈範〉——蔡元定、蔡沈《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碩士論文,2018年5月,指導教授翟奎鳳。
    3.吳建偉:《宋代〈洪範〉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指導教授王鐵。
    三、電子資料庫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網址: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2.哈佛大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資料庫,網址:https://ctext.org/
    3.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3.0版):http://www.sikuquanshu.com/
    4.古今圖書集成<標點版>,網址:https://p-udpweb-com.proxyone.lib.nccu.edu.tw:8443/cb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715100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801.pdf3756KbAdobe PDF211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