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718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104/145136 (79%)
造访人次 : 52229135      在线人数 : 17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718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87


    题名: 南北朝至唐代的佛圖澄傳說研究
    The Legend of Fo-Tu-Cheng Study from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o Tang Dynasty
    作者: 黃韻璇
    Huang, Yun-Hsuan
    贡献者: 楊明璋
    黃韻璇
    Huang, Yun-Hsuan
    关键词: 神異
    佛圖澄
    佛教傳播
    Miraculous deeds
    Fo-Tu-Cheng
    The spread of Buddhism
    日期: 2023
    上传时间: 2023-09-01 16:00:44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佛圖澄為核心,探討從南北朝發跡的佛圖澄在後續流傳過程的分析。佛圖澄在過往研究中,主要著重於討論佛圖澄傳記中的神異事跡分析,並從其傳記中探討佛圖澄與為政者的互動關係。而在本文中,筆者將以南北朝至唐代時期為主,透過蒐集、整理與佛圖澄相關的文獻記載,將不論是書面流傳或以口頭傳播為主的相關記載,皆收錄後加以統整、分析,嘗試探討在不同文獻記載中佛圖澄的形象。爾後從佛圖澄相關的神異事跡分析,透過類型化的分類,分別從身體、咒語與物等三個類型來分析佛圖澄相關的神異事跡。
      在此把書面流傳的文獻記載,依照收錄、撰寫人物的身分加以區別,並存撰述者身分的差異性,探討對於傳主情節與形象的形塑上,是否產生差異。後續探討佛圖澄在民間流傳過程中,釐清書面流傳與口頭傳播上的差異。同時也可見佛圖澄從原先既有書面流傳的人物傳說,漸漸轉為風土傳說,在當地與地景結合,而使佛圖澄傳說與當地結合。
      過往研究皆著墨於佛圖澄的神異事跡,並透過神通的方式討論。而在本文中透過類型化的方式,區分成身體、咒語與物相關的神異事跡加以分析,嘗試深入探討從不同類型上,佛圖澄如何透過身體、咒語和物來施展神異。以此可見佛教初傳入中土之際,如何在中土被百姓、君王所接納,以及後續與中國既有的宗教信仰的相互影響。
    This research is about how Fo-Tu-Cheng raised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became religious belief spread from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o Tang Dynasty. In the past research about Fo-Tu-Cheng focus on his personal biography. In his biography describe how he show miraculous deeds and used these miraculous deeds to let the authority convinced him. In this research, I tried to collect all the papers about Fo-Tu-Cheng 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o Tang Dynasty. And classified these papers by how to spread during the time. I separated these papers by written, words of mouth. And tried to analyzed different ways of spread how to construct and describe a person. Also tried to use Fo-Tu-Cheng’s miraculous deeds to analysis his influ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戰國‧公羊高著、漢‧何修解詁、唐‧徐彥疏、刁小龍整理:《春秋公羊傳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戰國‧莊子著、清‧劉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群玉堂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司馬遷著、張可大注:《史記今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漢‧劉安等原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晉‧陶淵明著、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葛洪著、謝清云譯注:《神仙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晉‧葛洪著、張松輝譯注:《抱朴子》,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東晉‧袁宏著、張烈點校:《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注:《新校本後漢書并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龔斌校釋:《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朝梁‧慧皎著、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出版,1992年。
    北魏‧崔鴻著、清‧湯球輯補:《十六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敕纂、周明做點校:《無上秘要》,北京:中華書局,2016。
    北宋‧樂史著:《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唐‧李鼎祚著、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李昉著、夏劍欽校點:《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1994年。
    宋‧贊寧著:《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元‧于欽著,劉敦愿、宋百川、劉伯勤校釋:《齊乘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長清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CEBETA電子佛典
    三國吳‧康僧會著:《六度集經卷》,大正藏第03冊,no.152,CEBETA電子佛典。
    西晉‧竺法護著:《賢劫經》,大正藏第14冊,no.425,CEBETA電子佛典。
    東晉‧法顯著:《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no.377,CEBETA電子佛典。
    東晉‧僧伽提婆著:《中阿含經》,大正藏第01冊,no.26,CEBETA電子佛典。
    東晉‧曇無蘭著:《寂志果經》,大正藏第01冊,no.22,,CEBETA電子佛典。
    梁‧慧皎著:《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no. 2059,CEBETA電子佛典。
    後秦‧佛陀耶舍著,竺佛念譯:《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no.1428,CEBETA電子佛典。
    後秦‧佛陀耶舍著、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01冊,no.1,CEBETA電子佛典。
    後秦‧竺佛念著:《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大正藏第12冊,no.384,CEBETA電子佛典。
    後秦‧竺佛念著:《出曜經》,大正藏第04冊,no.212,CEBETA電子佛典。
    後秦‧鳩摩羅什著:《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09冊,no.262,CEBETA,電子佛典。
    北涼‧曇無讖著:《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第13冊,no.397,CEBETA電子佛典。
    唐‧一行著:《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正藏第39冊,no.1796,CEBETA電子佛典。
    唐‧不空著:《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大正藏第03冊,no.1076,CEBETA電子佛典。
    唐‧地婆訶羅著:《方廣大莊嚴經》,大正藏第03冊,no.187,CEBETA電子佛典。
    唐‧阿地瞿多著:《陀羅尼集經》,大正藏第18冊,no.901。CEBETA電子佛典。
    唐‧般若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3冊,no.159,CEBETA電子佛典。
    唐‧道世著:《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no.2122。CEBETA電子佛典。
    唐‧道宣著:《中天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大正藏第45冊,no.1899,CEBETA,電子佛典。
    唐‧窺基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大正藏第33冊,no.1695,CEBETA電子佛典。
    宋‧文沖著:《智覺禪師自行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3冊,no.1232、卍續藏經.新文豐影印本第111冊,CEBETA電子佛典。
    宋‧慈賢著:《妙吉祥平等祕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大正藏第20冊,no.1192,CEBETA電子佛典。

    二、近人專書
    丁敏:《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方祖燊:《散文的創造鑑賞與批評》,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朱介凡:《俗文學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吳焯:《佛教東傳與中國佛教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李隆憲:《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李熙:《僧史與聖傳──《禪林僧寶傳的歷史書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世田、楊學勇、劉波:《敦煌佛典的流通與改造》,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
    金榮華:《民間文學概說》,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出版,2015年。
    姚春鵬:《黃帝內經 姚春鵬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紀贇:《慧皎〈高僧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殷光明:《敦煌壁畫藝術與疑偽經》,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張紫晨:《中國古代傳說》,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張鴻勳:《敦煌說唱文學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含補編)》,台北:商務,2009年。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湯錫予:《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楊明璋:《神異感通‧化利有情:敦煌高僧傳讚文體研究》,台北:政大出版社,2020年。
    楊勇:《洛陽伽藍記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2年。
    董乃斌:《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董乃斌:《中國文學敘事傳統論稿》,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趙樸初、任繼俞等著:《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鄭阿財:《敦煌寫本高僧因緣及相關文獻校注與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6年。
    魯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盧元駿註譯:《說苑今註今譯》,台北:商務,1977年。
    蕭福登:《道教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公司,1995年。
    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譚達先:《中國傳說概述》,台北:貫雅文化,1993年。
    竇懷永、張湧泉校注:《敦煌小說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
    顧頡剛口述;何啟君整理:《中國史學入門》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蘇格蘭]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法]保羅‧利柯著,王文融譯:《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法]羅蘭,巴特著,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美]汪榮祖:《史傳通說──中西史學之比較》,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美]查爾斯‧布魯克:《探索之旅──感官復甦工作坊》,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美]柯嘉豪著,趙悠、陳瑞峰、董浩暉、宋京、楊增譯::《器物的象徵》,新北:遠足文化,2020年。
    [美]柯嘉豪著,趙悠、陳瑞峰、董浩暉、宋京、楊增譯:《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發行,1999年。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2009年。

    三、期刊論文
    丁敏:〈從漢譯佛典僧人「神通」到《高僧傳》僧人「神異」:佛教中土化過程的考察面向〉,《政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10年),頁85-122。
    丁敏:〈從「神異」到「感通」:《高僧傳》與《續高僧傳》中的神跡敘事研究(第2年)〉,《政大學術集成》2011年,頁1-20。
    卜祥偉:〈論早期泰山信仰及其道教化〉,《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15年),頁38-43。
    毛忠賢:〈佛教神通及其在小說中的運用──《神魔小說論稿》上篇《神變論》之二〉,《宜春師專學報》1997年第4期,頁22-31。
    王仲堯:〈論佛圖澄及其社會政治實踐──兼及佛教在中國的政治適應性問題〉,《法音》1994年第7期,頁22-29。
    王志浩:〈「他方」見聞錄:《太平廣記》的「異域」書寫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7卷2期(2021年),頁125-143。
    王侃:〈試論中古佛教對傳統文化的重構──以《法苑珠林》為中心〉,《湖北開放職業學報》第33卷第16期(2020年),頁185-186。
    王青:〈石趙政權與西域文化〉,《西域研究》2002年03期,頁91-98。
    王美秀:〈論中古高僧的外學與身分建構的關聯──以《高僧傳》為依據〉,《漢學研究集刊》第三期(2006年),頁285-301。
    王航:〈早期印度佛教咒愿法及其世俗化演變〉,《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總第139期),頁122-126。
    王惠民:〈北魏佛教傳帖原件《大慈如來告疏》研究〉,《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頁42-47。
    古正美:〈東南亞的「天王傳統」與後趙時代的「天王傳統」〉,《佛學研究》1998年,頁300-322。
    各務詩乃:〈歷史敘述的延續和轉變-以吐谷渾起源傳說為例〉,《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7期(2018年),頁33-48。
    吳小龍:〈中外交流視域下唐代香文化探索──以儒釋道焚香為中心〉,《貴州文史叢刊》2021年第肆期,頁18-26。
    吳有能:〈佛教的神聖空間──從伊利亞德觀點分析香港兩例〉,《臺灣宗教研究》第13卷第1期(2014年),頁63-98。
    吳焯:〈漢代人焚香為佛家禮儀說──兼論佛教在中國南方的早期傳播〉,《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3期(總第40期),頁23-28。
    呂何生:〈佛圖澄與鄴都的佛教傳播〉,《中國古都研究》第27輯(2014年),頁106-111。
    李小榮:〈疑偽經與中國古代文學關係之檢討〉,《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6期(2012年),頁86-93。
    李娜:〈行方便法 擾亂世心──論十六國時期後趙佛教的表現形態〉,《法音》2018年第7期,頁54-58。
    李桂紅:〈中國漢傳佛寺建築與佛教傳播初探〉,《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3卷第12期(2002年),頁235-237。
    李海林、張守夫:〈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與佛教高僧關係探討〉,《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15年),頁24-27。
    李雪鈴:〈中國古代青花「魚化龍」紋飾考〉,《史論空間》總第207期(2010年),頁116-119。
    李智文:〈後趙高僧──佛圖澄〉,《刑臺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頁14-17。
    李蓉:〈麻襦與佛圖澄對話的詩歌體解釋〉,《五臺山研究》2021年第1期,頁15-29。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頁36-59。
    杜文玉、王顏:〈中印文明與龍王信仰〉,《文史哲》2009年第6期,頁124-133。
    和瑞欣:〈中國佛寺布局中心由「佛塔」向「佛殿」〉,《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2016年),頁9-12。
    邰惠莉:〈敦煌寫本《佛圖澄所化經》初探〉,《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頁96-133。
    金兆鴻:〈《高僧傳‧神異》中的西域高僧〉,《中國邊境》第210期(2017年),頁85-104。
    侯沖:〈咒愿及其異名〉,《雲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頁135-138。
    俞香順:〈荷花意象與佛道關係的融合〉,《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5年),頁11-15。
    姜虎愚:〈《玄極寺碑》與白鹿山的佛圖澄傳說──兼論中古早期的山林佛教問題〉,《唐研究》第26卷(2021年),頁3-26。
    姜虎愚:〈《茅蓬寺碑》的佛圖澄傳説與武鄉南山信仰景觀〉,《中華文史論叢》第145期(2022年),頁37-68。
    段彤彤:〈花膜習俗之溯源及其變遷〉,《藝術與民俗》2020年第4期,頁63-67。
    范文美:〈泰山「治鬼」說與佛教地獄〉,《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2月卷,頁63-66。
    夏德美:〈神通思想演變與佛教中國化歷程〉,《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第2期,頁126-130。
    孫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畫內容考釋(六)〉,《敦煌研究》1986年第2期,頁30-37。
    徐志平:〈「人化異類」的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轉變〉,《台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4年),頁357-397。
    徐菲、丁宏武:〈「澄以石虎為海鷗」新解──兼論佛圖澄與石氏關係的意義及影響〉,《宗教學研究》2012第2期,頁145-148。
    翁廷云:〈《搜神後記》類神話故事研究〉,《問學集》第十八期,頁83-100。
    馬世長:〈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應故事畫〉,《敦煌研究》1982年第1期,頁80-96。
    高強:〈古代泰山岱陽地區佛教探微〉,《歷史教學》2020年第4期(總第833期),頁46-52。
    張永言:〈「海鷗鳥」新解〉,《漢語研究》1994年第3期,頁93-94。
    張秀清:〈《新菩薩經》《勸善經》《救諸眾生苦難經》的紀年分布考察──以敦煌寫經為例〉,《黑龍江史志》2010年第18期,頁61-63。
    張佳弘:〈論中國政治史上的高僧-以佛圖澄、八思巴、姚廣孝為例〉,《佛學與科學》13卷1期(2012年),頁27-40。
    張昌聖:〈《晉書‧佛圖澄傳》之羯語探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48-56。
    張國剛:〈從神僧佛圖澄到「花和尚」鳩羅摩什〉,《文史知識》2018年05期,頁74-80。
    張慕華:〈論佛教咒愿文及其流變〉,《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夏之卷,頁88-93。
    張磊:〈讀《洛陽伽藍記》論佛教與世俗的交互影響〉,《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13年),頁5-9
    張賢雷:〈泰山儒釋道文化的互動與變遷〉,《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2009年),頁80-86。
    盛莉:〈宋初小說視域下的僧傳系統:《太平廣記》「異僧」類研究〉,《肇慶學院學報》第43卷第4期(2022年),頁30-37。
    許展飛:〈論《高僧傳》中僧人神異事跡的文化價值〉,《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2011年),頁129-132。
    郭靜云:〈由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頁1-40。
    陳昱珍:〈《法苑珠林》所引外典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1993年),頁295-322。
    陳昱珍:〈道世與《法苑珠林》〉,《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1992年),頁238-268。
    陳梅:〈略論佛圖澄對佛教弘傳、民族融合作出的巨大貢獻〉,《法音》2013年04期,頁29-33。
    陳麗娜:〈論民間文學「情節單元」與「故事類型」的性質與功能〉,《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6期(2013年),頁103-122。
    黄自鴻:〈宗教人物傳記的寫作策略:《高僧傳》的神聖修辭學〉,《人文中國學報》第二十四期(2017年),頁1-19。
    喬英婓:〈中國龍王信仰的發生與定型〉,《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總第161期)頁83-93。
    斯朋錫:〈奇僧佛圖澄〉,《法音》1994年第3期,頁25-26。
    曾禮軍:〈《太平廣記》異僧小說的「三重」敘事〉,《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14年),頁50-54。
    湛如:〈印度古代與佛教中龍的傳說、形象與描述〉,《文學與文化》2013年第1期,頁14-18。
    閔翔鵬:〈五方龍王與四海龍王之淵流〉,《民俗研究》2008年,頁200-205。
    黃原華:〈論商周巫舞祈雨祭的文化傳承與流變〉,《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十二期(2010年),頁96-115。
    圓空:〈《新菩薩經》《勸善經》《救諸眾生苦難經》校錄及其流傳背景之探討〉,《敦煌研究》1992年第1期,頁51-62。
    楊淑雅:〈從媽祖生平傳說故事探論媽祖信仰之宗教屬性〉,《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十九期,頁165-173。
    溫金玉:〈佛圖澄山西遺迹考〉,《普門學報》第21期(2004年),頁1-17。
    熊江寧:〈《法苑珠林》看佛教的生態觀〉,《宗教哲學季刊》第64期(2013年),頁119-132。
    甄惠、譚娜、郭篤凌:〈道教的發展與泰山文化的因應〉,《現代交際》2018年21期,頁75-76。
    蒲成中:〈「龍象」:佛教漢化的一個早期縮影〉,《東吳中文學報》第四十期(2020年)頁27-66。
    趙娜冬、段智鈞、呂學貞:〈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漢地佛寺布局論要〉,《世界文物》2013年,頁11-16。
    趙容俊:〈巫術與宗教的異同〉,《宗教哲學》第三十期(2004年),頁167-182。
    劉永明:〈古代敦煌地區的東岳泰山信仰及其道教和佛教之間的關係〉,《敦煌學輯刊》2016年第3期,頁49-60。
    劉清玄、劉再聰:〈敦煌呪愿文芻議〉,《社科縱橫》總第23卷第4期(2008年),頁118-120。
    劉貴傑:〈東晉道安思想析論〉,《中華佛學學報》4期(1991年),頁221-267。
    劉颻:〈論僧傳中的神異現象──以《高僧傳》與《比丘尼傳》為例〉,《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第2期,頁107-113。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中外文學》2卷8期(1974年),頁10-21。
    鄭志明、簡一女:〈從巫術到道教符咒〉,《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九卷第六期(2012年),頁65-89。
    鄭阿財:〈敦煌僧傳文學的發展與演變〉,《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九卷(2020年),頁57-59。
    鄭阿財:〈敦煌僧讚文學寫本與壁畫的互釋──以P.2775寫本原生態為例〉,《敦煌學》第37期(2021年),頁127-145。
    鄭阿財:〈寫本原生態及文本視野下的敦煌高僧贊〉,《敦煌學輯刊》2018年第2期,頁15-29。
    閻瑜民:〈東晉高僧佛圖澄〉,《五臺山研究》1994年第1期,頁31-35。
    儲曉軍:〈巫佛道之爭與魏晉南北朝民間佛教信仰〉,《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總第170期,2016年),頁89-94。
    謝薇娜:〈唐初釋、道二教爭議的書寫──以道世《法苑珠林.破邪篇》為主的研究〉,《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5期(2019年),頁37-69。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二期(2004年),頁1-45。
    簡秀娥:〈龍與佛教的關涉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學刊》第五卷第四期(2014年),頁101-138。
    魏聰祺:〈《史記》互見法之方法及功用〉,《國教輔導》第44卷第5期(2005年6月),頁11-18。
    邊旭蕾:〈北朝社會信仰心理嬗變與佛教傳播策略調整──以佛圖澄為例〉,《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頁67-70。

    四、學位論文
    李璽琳:《《太平廣記》所見僧尼故事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倪贇岳:《從《法苑珠林》佛教傳道故事看佛教對「地方」的建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高睿隆:《《世說新語》與《晉書》中「竹林七賢」之史事異同考辨》,台北:國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張小講:《《法林珠苑》與佛教的民間化──簡論兩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張依婷:《六朝志怪小說中的佛教神通類故事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張梅雅:《佛道經典中的行香文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陳柳冬雪:《《高僧傳》與《續高僧傳》神異故事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趙丑丑:《敦煌高僧故事畫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趙晶:《《高僧傳》神異描寫研究》,新鄉:河南師範大學學位論文,2013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17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1701.pdf2377KbAdobe PDF2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