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6711
|
Title: | 二十世紀上半的「新中國」研究 A Study of "New China"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
Authors: | 張佳蓓 Zhang, Jia-bei |
Contributors: | 侯嘉星 Ho, Chiah-Sing 張佳蓓 Zhang, Jia-bei |
Keywords: | 新中國 國民黨 新民會 大民會 意識形態 New China Kuomintang The New People`s Association The Great People`s Association Ideology |
Date: | 2023 |
Issue Date: | 2023-08-02 14:37:26 (UTC+8) |
Abstract: | 本文以清末至 1949 年中國的報刊雜志和書籍為核心史料,分析了二十世紀上半中國幾大政治團體建構的「新中國」論述,考察了「新中國」概念所指涉和批判對象的變化,以及概念內涵的變遷,並試圖結合政局的變化,解釋概念內涵變遷的原因。國民黨自建立政權以來一直致力於建構「新中國」概念,並在國民黨三大以後,形成了「三民主義新中國」這一論述。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扶植的新民會與大民會亦各自建構了「新中國」論述,其特點是強調中日同屬東亞民族,以及主張恢復傳統儒家道德。汪政權以「和平、反共、建國」的理念,融合大東亞主義和三民主義,形成了自己的「新中國」論述。1945 年後,中共在內戰中逐漸取得優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論述了「新中國」概念,並直接訴求建立新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新的指代對象,並一直延續至今。本文指出「新中國」論述誕生於近代中國新舊變更的背景下,體現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和線性歷史觀影響;各式各樣的「主義」同「新中國」論述結合是不可忽視的現象;二十世紀上半的中國,各政治團體都迫切希望規訓國民,特別是青年,意圖透過對個人的改造實現對社會的改造。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iscourse of "New China" constructed by major political groups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1949, based on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books as primary historical sources. It examines the changes in the objects referred to and the adversaries criticized by the concept of "New China",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its conceptual content. Furthermore, it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hanges in the conceptual content by considering the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Kuomintang has been committed to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New China", and constructed the discourse of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s New China" after the 3rd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Kuomintang.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New People`s Association(新民會) and the Great People`s Association(大民會), both supported by Japan, also constructed their own discourse of "New China", emphasizing the shared East Asian ethnicit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 desire to restore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s. The Wang Jingwei regime merged the ideologies of Greater East Asia and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forming its own discourse of "New China" with the principles of "peace, anti-communism, rebuilding the country." After 1945,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radually gained an advantage in the civil war, and communist discourse,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New China" and directly advocat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countr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continues to today.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discourse of "New China" emerg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China`s transformations, reflecting influences from social Darwinism and a linear view of history. Th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ideology with the discourse of "New China" is an undeniable phenomen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various political groups in China were eager to shape the citizens, especially the youth, aiming to transform society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ividuals. |
Reference: | 一、 史料 (一)報紙、雜誌 1. Life, New York City, 1945. 2.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City, 1944-1945. 3. 《人民日報》(北京),1949。 4. 《上海半月刊》(上海),1942。 5. 《大公報》(天津),1926-1946。 6. 《大公報》(香港),1938-1948。 7. 《大民》(南京),1940。 8. 《中央日報》(南京),1928-1949。 9. 《中央日報》(重慶),1939-1948。 10. 《中央日報副刊》(南京),1929-1930。 11. 《中央日報掃蕩報聯合版》(重慶),1942-1943。 12. 《中央月報》(上海),1942。 13. 《中央週刊》(南京),1946。 14. 《中央黨務月刊》(南京),1936。 15. 《半月文摘》(漢口),1939。 16. 《民國日報》(上海),1921-1946。 17. 《田家半月報》(成都),1940。 18. 《申報》(上海),1906-1945。 19. 《和平月刊》(南京),1939。 20. 《東亞日報》(京城),1928。 21. 《知識》(哈爾濱),1947。 22. 《師友月刊》(臺北),1980。 23. 《時事新報》(上海),1929。 24. 《益世報》(北京),1928-1938。 25. 《國醫砥柱》(北京),1946。 26. 《現代週刊》(臺北),1946。 27. 《盛京時報》(奉天),1942。 28. 《華商聯合報》(上海),1909。 29. 《新中國》(南京),1938-1939。 30. 《新中國月刊》(重慶),1945。 31. 《新生中國》(上海),1945-1946。 32. 《新東北》(北京),1945。 33. 《新社會》(北京),1919。 34. 《新青年》(廣州),1923。 35. 《新華日報》(重慶),1938-1946。 36. 《新聞報》(上海),1945. 37. 《新臺灣》(北京),1946。 38. 《新錫日報》(無錫),1938-1942。 39. 《解放日報》(延安),1943。 40. 《圖畫京報》(北京),1929。 41. 《臺灣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團刊》(臺北),1946。 42. 《臺灣訓練》(臺北),1947。 (二)書籍 1. 《中華民國憲法》,上海:昌明書屋,1947。 2. 大民會宣傳部編,《大民會宣言》,南京:大民會總本部,1939。 3. 大民會宣傳部編,《大民會播音演講集(第七輯)》,南京:大民會宣傳部,1940。 4. 大民會宣傳部編,《大民會播音演講集(第三輯)》,南京:大民會宣傳部,1939。 5. 大民會總本部編,《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南京:大民會總本部,1939。 6. 中央組織部邊區語文編譯委員會編,《抗戰建國綱領》,出版地不詳:中央組織部邊區語文編譯委員會,1938。 7.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中華民國新民會出版部編,《汪精衛先生聲明與新民會》,北京:中華民國新民會出版部,1939。 11. 中華民國新民會出版部編,《新民會講演集(第一輯)》,北京:新民會出版部,1938。 12. 王世杰著,林美莉校訂,《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13. 王光祈,《少年中國運動》,上海:中華書局,1924。 14. 田中慶太郎校訂,《古本大學》,東京:文求堂書店,1941。 15. 行政委員會情報處編,《進展一年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京:行政委員會情報處,1939。 16. 宣傳部編,《汪主席和平建國言論集》,南京:宣傳部,1940。 17. 神州痛哭人,《警世鐘》,出版者不詳,1905。 18. 張品興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9. 陳鈞,《要建立怎樣的新中國?》,漢口:新民國書店,1938。 20. 陸士諤,《新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1. 新民會中央指導部宣傳科編輯,《新民會是作甚麼的團體》,北京:新民會中央指導部,1939。 22. 新民會中央指導部編,《新民會會務須知》,北京:新民會中央指導部,1939。 23. 新民會出版部編,《國民黨與國民政府禍國殃民之罪惡》,北京:新民會出版部,1938。 24. 新民會出版部編輯,《我們的新民會》,北京:新民會出版部,1939。 25. 鄒容,《革命軍》,上海:民智書局,1928。 26. 維新政府行政院编,《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政府公報合訂本》,南京:維新政府行政院印鑄局,1938。 27. 劉希平編,《民德主義淺說》,南京:大民會總本部,1939。 28. 蔣中正,《中國之命運》,北京:北平時報社,1946。 29. 繆斌,《新民主義》,北京:新民會出版部,1939。 (三)檔案 1. 〈Ref. No. 242(參秘)〉,1946年9月4日,《美方調停國共事件紀錄簿》,華盛頓(Washington, D.C.): 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藏,卷1712件012。 2. 〈代電(參秘字第二四二號):敬請馬特使譯轉〉,1946年9月4日,《美方調停國共事件紀錄簿》,華盛頓(Washington, D.C.): 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藏,卷1712件012。 3. 〈陳誠副總統數位照片─綜合照片集〉,《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8-030800-00015-009。 二、 期刊論文 1. Cheung, Andrew. “Slogans, Symbols, and Legitimacy: The Case of Wang Jingwei’s Nanjing Regime”, Indiana East Asian Working Paper Series on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Issue 6 (July, 1995), pp. 1-22. 2. 王德威,〈「新中國未來記」—— 21世紀版陳冠中的《盛世》〉,《中國現代文學》,期16(2009年12月),頁1-11。 3. 王德威著,陳逢玥、王吉譯,〈小説作為「革命」——重讀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中國現代文學》,期26(2014年12月),頁1-22。 4. 王鴻,〈時間與歷史:晚清士人的「二十世紀」意識〉,《人文雜志》,2019年第8期(2019年8月),頁93-102。 5. 李永春,〈五四時期「少年中國」理想探析——以少年中國學會為個案〉,《中州學刊》,2015年第3期(2015年3月),頁128-133。 6. 李孝遷,〈新舊之爭:晚清中國歷史教科書〉,《東南學術》,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頁147-155。 7. 李恭忠,〈晚清的「共和」表述〉,《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頁4-21。 8. 杜強,〈汪偽的縣政與困境——以1941-1944年黃陂縣為例〉,《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2019年第1期(2019年1月),頁75-82。 9. 邵雍,〈大民會的來龍去脈〉,《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6期(2003年11月),頁 51-54。 10. 唐志勇,〈日偽「新民會」始末〉,《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1994年5月),頁63-67。 11. 孫利霞,〈論王光祈與國家主義派〉,《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2013年7月),頁43-46。 12. 馬光仁,〈汪偽在上海的新聞宣傳活動〉,《新聞大學》,1989年第3期(1989年3月),頁37-40。 13. 高丹予、徐曉虹,〈南京偽維新政府及其大民會〉,《民國檔案》,2000年第2期(2000年4月),頁89-94。 14. 張日郡,〈「社會達爾文主義」風潮下的新小說創作——以陸士諤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卷35期 1(2021年6月),頁85-102。 15. 張洪祥、楊琪,〈抗戰時期華北淪陷區的新民會〉,《史學月刊》,1999年第5期(1999年5月),頁78-83。 16. 梁雯晶,〈從新生活運動看國民改造——以兒童為中心〉,《中正歷史學刊》,期13(2010年12月),頁1-37。 17. 郭正昭,〈王光祈與少年中國學會(1918-193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1971年),頁97-150。 18. 陳其昌,〈「自由中國」的建構——以《中央日報》為主的分析(1949.3-1951.1)〉,《暨南史學》,期12(2009年7月),頁201-234。 19. 楊琪,〈日偽新民會與華北淪陷區的奴化教育〉,《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45-49。 20. 楊瑞松,〈打造共同體的新仇舊恨:鄒容國族論述中的「他者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37(2012年5月),頁43-72。 21. 楊瑞松,〈從「民吾同胞」到「我四萬萬同胞之國民」:傳統到近代「同胞」符號意涵的變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45(2016年5月),頁109-164。 22. 楊麗君,〈晚清政治小説中的民族國家想像——以《新年夢》與《新中國》為例〉,《文藝評論》,2013年第2期(2013年3月),頁49-52。 23. 裴京漢,〈汪偽政權與新民會〉,《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5月),頁131-138。 24. 劉江,〈應對與調試:日偽華北新民會組織機構變遷〉,《學術研究》,2019年第9期(2019年9月),頁125-135。 25. 劉開軍,〈新舊之爭:晚清中國史學話語體系變遷述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2017年5月),頁89-96。 26. 劉潔,〈抗戰初期華東淪陷區親日群體研究——以「大民會鎮江聯合支部」為中心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98(2017年12月),頁89-114。 27. 劉潔,〈華北淪陷區基層社會控制的實態——基於通縣新民會的考察〉,《抗日戰爭研究》,2015年第2期(2015年5月),頁62-76。 28. 駱正林,〈抗戰時期汪精衛偽政權的輿論傳播策略〉,《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2011年5月),頁12-22。 29. 嚴海建,〈抗戰時期國民黨高層對宣傳工作的關注與反思〉,《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11期(2018年11月),頁98-110。 三、 專書、論文集 1. Mitter, Rana. China’s Good War: How World War II Is Shaping a New Nationali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2.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臺北:聯經,2017。 4.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 5. 王柯,《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 6. 王德威著,宋偉傑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城邦,2003。 7. 余敏玲,《形塑「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 8. 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編,《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13。 9. 呂芳上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三):全民抗戰》,臺北:國史館,2015。 10. 呂芳上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六):戰後中國》,臺北:國史館,2015。 11. 巫仁恕,《劫後「天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12. 李筱峰編著,《唐山看臺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臺北:日創設文化,2006。 13. 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李皓天(Matthew T. Combs)編,陳驍譯,《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 14. 邵銘煌,《和比戰難?》,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 15.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馮奕達譯,《殖民之後?》,新北:衛城出版,2018。 16. 堀井弘一郎,《汪兆銘政権と新国民運動》,東京:創土社,2011。 17. 曹立新,《讓紙彈飛——戰時中國的新聞開放與管制研究(1937-1945)》,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18.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臺北:麥田,2013。 19. 深町英夫編,《中國議會百年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20. 許毓良,《臺灣在民國(1945-1949)》,新北:輔大書坊,2012。 21. 郭正昭、林瑞明,《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臺北:環宇,1974。 22.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臺北:聯經,1998。 23.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4. 陳蘊茜,《崇拜與記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5. 黃興濤,《重塑中華》,香港:三聯書店,2017。 26.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 27. 董邊、鐔德山、曾自編,《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28. 資中筠,《蜉蝣天地話滄桑:九十自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9。 四、 網路資料 1. 〈附錄一〉,《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網站:http://www.mod.gov.cn/topnews/2018-04/18/content_4809753_5.htm。 2. 《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1。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8153019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3019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301901.pdf | | 2919Kb | Adobe PDF2 | 182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