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2/145044 (79%)
Visitors : 52086529      Online Users : 68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6635


    Title: 社會創新搭橋人:非營利組織協力治理的個案
    Authors: 管宇貞
    KUAN, YU-CHEN
    Contributors: 江明修
    管宇貞
    KUAN, YU-CHEN
    Keywords: 自我民族誌
    協力治理
    非營利組織
    搭橋人
    黑松綠⁺校園計畫
    Date: 2023
    Issue Date: 2023-08-02 14:18:25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我」擔任黑松綠⁺校園計畫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的觀點出發,採用自我民族誌敘寫過去七年所累積的專案執行經驗與心法,探究一名非營利組織的搭橋人,如何透過協力治理與夥伴關係的建立,在行政院環保署、桃園市教育局、臺灣生態學校學會、桃園市夥伴小學等各方利益關係人間,搭起橋樑、串連各領域夥伴,共同合作,協力推動以臺美生態學校(Eco-Campus)為主軸的環境教育專案「黑松綠⁺校園計畫」。
    期望透過本研究,將我自身的經驗分享給有志投身非營利組織工作的夥伴,使其了解身為一名搭橋人所需扮演的角色與職能為何?結論發現,做為一名社會創新搭橋人應具備:(一)愛心:回歸本質、找到自己的初衷;(二)用心:善用小世界網絡,將所見所聞銘記於心;(三)耐心:以退為進,在不知不覺中達成目標;(四)有心: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留心,刻意製造驚喜;(五)揪感心:感動人心的小舉動,有你真好等特質,才能進一步的搭橋促成夥伴關係,並要能夠(一)以需求及結果為導向的生產;(二)改變與利益關係人的合作模式;(三)共同創造及合作創新網絡的開放過程;(四)重新定位公共價值,以達到社會創新,希冀藉此讓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能夠將此協力治理的經驗,移轉到自己的組織中,促成社會各部門的共同合作,讓社會變得更美好!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Christian Busch(2022)。機緣力:創造好運的技巧與科學。韓無垢(譯)。台灣:時報出版。譯自The Serendipity Mindse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reating Good Luck。
    Duncan J. Watts(2009)。6個人的小世界。傅士哲、謝良瑜(譯)。台灣:大塊文化。譯自SIX DEGREE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
    Jim Collins(2007)。從A到A+的社會。齊若蘭(譯)。台灣:遠流出版。譯自Good to great and social sectors。
    Stephen R. Covey & Sean Covey(2020)。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顧淑馨(譯)。台灣:天下文化。譯自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文多斌(2022)。做自己的英雄:路跑民族誌三部曲。台灣:白象文化。
    江明修(1995)。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政治學報,25,頁17-60。
    江明修(1996)。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伍嘉琪、黃嘉源(2018)。校長專業發展之新途徑—淺談校長專業學習社群的意義、規劃與經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頁 174-180。
    何粵東(2010)。自我民族誌的課程研究初探。中正教育研究,9(1),頁1-29。
    何經懋(2008)。小世界現象。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9tgqe。
    李柏諭、邱雯琪 (2019) 。跨域性福利社區化的新治理邏輯:以新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T&D飛訊,259期,頁(3)1-(3)46。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4)。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圖書。
    林淑馨(2018)。協力神話的崩壞?我國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協力現況。公共行政學報,55期,頁1-36。
    林淑馨(2019)。非營利組織概論。臺北市:巨流圖書。
    財團法人黑松教育基金會(2021)。黑松綠+校園計畫:給孩子的第一本環境行動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黑松教育基金會。
    畢恆達(202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台灣:小畢空間。
    陳恆鈞(2008)。協力網絡治理之優點與罩門。研習論壇,92,40-54。
    傅瑋瓊(2017)。黑松百年之道。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曾秀鳳(2004)。女校長的教育伸展臺--一位小學女校長領導風格之個案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0407 (13期),147-181。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3(1),27-52。
    曾冠球(2017)。良善治理下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1),67-79。
    湯京平(2012)。個案研究。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臺北市:東華書局。
    焦妮娜(2016)。水水校園─生態學校水資源教學活動。新北市環境教育輔導團電子報。第116期,2022年12月15日,取自:https://www.sdec.ntpc.edu.tw/epaper/10505/3.htm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蔡文翊(2007)。小世界社會網絡演化模型:階段性需求於社交網路拓樸動態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侃廷(2022)。組織間建立協力合作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區韌性社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志傑、謝傳崇(2013)。國民中學校長關係領導、協力治理與關係績效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0(2),101-137。
    蕭雅雯(2022)。我在信義學堂:人文教育平台之經營理念與學習之旅。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聯合報、社企流(2020)。力世代-社會創新人才站出來,2022年11月20日,取自:https://talent.seinsights.asia/

    貳、英文部分
    Ansell, C., & Gash, A.(2007).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
    Deloitte Global.(2021). A call for accountability and action,Global 2021 Millennial and Gen-Z Survey.
    Emerson, K., Nabatchi, T., and S. Balogh. (2012).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2(1) ,1-29.
    Erica Volini, Jeff Schwartz, Jeff Schwartz, David Mallon, Yves Van Durme, Maren Hauptmann, Rob Scott, Shannon Poynton.(2021).The social enterprise in a world disrupted,2021 Deloitte Global Human Capital Trends。
    Helmut Anheier, Gorgi Krlev, & Georg Mildenberger.(2018). Social Innova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US:Routledge。
    Hodge and Greve. (2007).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3), 545-558.
    Ring, P. S., & A. H. Van De Ven. (1994).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 (1): 90-118.
    Sergey Edunov, Smriti Bhagat, Moira Burke, Carlos Diuk, Ismail Onur Filiz.(2016).Three and a half degrees of separation。
    Williams, P.(2002).The Competent Boundary Spanner, Public Administration, 80(1):103-12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1092105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92105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5501.pdf2299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