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651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30606      在线人数 : 48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6511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6511


    题名: 艾雯作品中的民國書寫
    The Depiction of China’s Republican Era in Ai-Wen’s Writing
    作者: 詹麗玲
    Chan, Li-Ling
    贡献者: 張堂錡
    詹麗玲
    Chan, Li-Ling
    关键词: 艾雯
    民國性
    民國機制
    民國視域
    民國書寫
    日期: 2023
    上传时间: 2023-08-02 13:49:52 (UTC+8)
    摘要: 艾雯,本名熊崑珍,江蘇蘇州人。出生於兵馬倥傯的近代中國,注定了艾雯一生的飄泊與遷徙。艾雯一生的主要活動場域為蘇州、江西和台灣。蘇州是艾雯生命的起點,在此度她過無憂無慮的童年。其時正值民國經濟的黃金年代,在新舊文化交替的衝擊下,擅於悠遊歲月的蘇州人,生活步調仍舊緩慢悠逸,艾雯的蘇州書寫,也洋溢著「閒適的民國性」;艾雯的江西時期幾乎與戰爭相終始,中日戰爭不僅將艾雯捲進人生的風暴,也意外成為她的成年禮。慈父驟逝,是艾雯永生的疼痛,艾雯卻在喪父與戰爭的內外交迫下蛻變成長。東南文藝運動的號角震耳欲聾,艾雯以筆桿替代槍枝,積極投入文藝救國的運動,她的江西書寫可謂昂揚著「戰鬥的民國性」;1949年隨軍隊渡海來台的艾雯落腳屏東眷區,在此她蒔花植木、複製蘇州時期的生活方式,寧靜的眷村時光,使她有進入桃源一角的幸福綺想。然而漂泊的腳步並未停歇,爾後她陸續遷居高雄、新店與天母。離開眷區後,對蘇州故鄉的思念依舊,對眷村生活的點點滴滴也無時或忘,因此她的台灣書寫總低吟著「憶舊的民國性」;渡海以後艾雯積極配合當局寫作反共小說,在她筆下的小說人物,舉凡是八年抗戰的失鄉流亡,渡海時的親情隔絕,入住眷村後的驚魂甫定,這些角色的身世無一不是飄泊離散。因此艾雯的小說書寫,側寫了「離散的民國性」。
    在文學園地貧脊的1950年代,在五四白話文傳統的斷裂時期,艾雯承擔在台灣文壇開創時代的關鍵角色,展現女性的書寫特色,她的散文已是1950年代的美文範式。本文以「民國機制」與「民國視域」重新檢視艾雯的作品,不僅回溯艾雯攸關蘇州、江西與台灣的生活,也深入了解其作品背後的民國史、民國事。知人論世,從作家生存的時空背景解讀作品,更能彰顯其個人獨特的生命軌跡與生存的意義,「民國性」的揭出,是重新檢視艾雯作品的新視域。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各類別除了古籍依年代先後,其他依作者姓氏筆畫先後順序排列)

    一、文本

    艾雯:《艾雯全集1》散文卷一,台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8月。
    艾雯:《艾雯全集2》散文卷二,台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8月。
    艾雯:《艾雯全集3》散文卷三,台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8月。
    艾雯:《艾雯全集4》散文卷四,台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8月。
    艾雯:《艾雯全集5》散文卷五,台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8月。
    艾雯:《艾雯全集6》小說卷一,台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8月。
    艾雯:《艾雯全集7》小說卷二,台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8月。
    艾雯:《艾雯全集8》小說卷三,台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8月。
    艾雯:《艾雯全集9》小說卷四,台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8月。
    艾雯:《艾雯全集10》小說卷五,台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8月。

    二、專書

    (一) 古籍

    【晉】陶淵明撰,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4月。
    【北魏】楊衒之撰,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唐】房玄齡:《晉書‧文苑傳‧張翰》,二十五史(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中
    研院史語所,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
    【宋】李昉:《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2月。
    【宋】朱熹:《詩集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1年3月。
    【宋】范成大:《梅譜》,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
    【宋】吳自牧:《夢梁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
    【明】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台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3月。
    【明】張岱:《張岱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清】沈德潛:《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7月。
    【清】鄭板橋:《鄭板橋全集》,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4月。
    【清】顧錄:《清嘉錄》,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4月。
    【清】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民國】黃協塤:《滬遊雜記‧淞南夢影錄‧滬遊夢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二) 文學史及史論類

    王嘉良、葉志良:《戰時東南文藝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9月。
    王本朝:《中國現代文學制度研究》,台北:威秀資訊科技公司,2013年8月。王德威:《歷史與怪獸》,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10月。
    古遠清:《分裂的台灣文學》,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7月。
    李瑞騰主編,王鈺婷著:《台灣文學史長編15‧女聲合唱──戰後台灣女性作家群的崛起》,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12月。
    李怡、張中良主編,李怡等著:《民國文學史論‧第一卷‧民國政治經濟型態與文學》,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10月。
    李怡、張中良主編,張中良著:《民國文學史論‧第二卷‧民族國家概念與民國文學》,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10月。
    李怡、張中良主編,姜飛著:《民國文學史論‧第五卷‧民國黨文學思想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10月。
    李怡、羅維斯、李俊傑編:《民國文學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
    李怡、張中良主編,張堂錡著:《民國文學史論‧第二輯‧民國作家的抒情意識與審美追求》,廣州:花城出版社,2019年6月。
    封德屏總策畫,王鈺婷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31‧艾雯》,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1月。
    范培松、金學智主編:《插圖本蘇州文學通史》(全四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袁進:《近代文學的突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全二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7年9月。
    孫康宜、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全二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9月。
    范伯群:《禮拜六的鴛鴦蝴蝶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6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12月。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O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10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8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8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
    蔣風、韓進:《中國兒童文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
    鐘麗慧:《織錦的手》,台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1月。

    (三) 文學評論類

    王家平:《民國視域中的魯迅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9月。
    巴赫金(M.M.Bakhtin):《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Remembrances),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11月。
    李衛華:《價值評判與文本細讀:「新批評」之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孟光全:《洛陽伽藍記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12月。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5月。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1月。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
    楊佳嫻:《方舟上的日子──台灣眷村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0月。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7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蔡倩茹:《王鼎鈞論》,台北:爾雅出版社,2002年7月。
    黎照編注:《魯迅梁實秋論戰實錄》,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年9月。
    關永禮主編:《唐宋八大家鑑賞辭典》,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89年10月。

    (四) 歷史類

    丁賢勇:《新式交通與社會變遷──以民國浙江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小谷豪冶郎著,陳鵬仁譯:《蔣經國先生傳》,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0年4月。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年4月。
    王鼎鈞:《文鼎鈞回憶錄貳──怒目少年》,台北:吳氏圖書公司,1995年7月。
    王鼎鈞:《文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關山奪路》,台北:爾雅出版社,2005年5月。
    王鼎鈞:《文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文學江湖》,台北:爾雅出版社,2009年3月。
    王冬芳:《邁向近代 剪辮與放足》,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8月。
    王長俊主編:《江蘇文化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王衛平、王建華:《蘇州史紀:古代》,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王國平主編:《蘇州史綱》,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9年12月。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全三冊),台北:龍文出版社,1980年5月。
    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蘇州:蘇州市政協文史編輯室編出版社,1974年。
    交通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等編:《近代交通史全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朱棟霖主編:《蘇州藝術通史》(全三冊),蘇州: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年10月。
    朱小田、汪建紅主編:《蘇州通史7‧中華民國卷》,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
    朱小田、汪建紅主編:《蘇州通史8‧中華人民共和國卷》,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江西近代工礦史資料選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
    江西革命根據地史話編寫組:《江西革命根據地史話》,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
    江西河內航運史編審委員:《江西內河航運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8月。
    巫仁恕:《劫後「天堂」: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7月。
    李 敖:《李敖回憶錄》,台北:李敖出版社,1999年11月。
    李德生:《煙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
    李德生:《煙畫四大名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10月。
    李紀福:《古城火種──文化滄浪的紅色記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100年9月。
    林桶法:《國共內戰》,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
    林桶法:《1949大撤退》,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10月。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1月。
    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年10月。
    金冠軍、戴元光主編:《中國傳播思想史》(全三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徐浩然:《蔣經國在贛南》,台北:新潮社文化公司,1993年4月。
    徐程北:《京劇春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2月。
    徐程北:《京戲之謎》,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飾流變》,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1年6月。
    曹聚仁:《蔣經國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5月。
    郭冠麟主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2月。
    陳幸穗:《舊中國蘇南農家經濟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1月。
    陳存仁:《銀元時代生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陳雷:《經濟與戰爭──抗日戰爭時期的統制經濟》,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陳曉紅:《蘇州農戶兼業行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
    崔浩、孫國欣、潘曉文:《影響世界的貨幣──人民幣》,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年1月。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11月。
    黃士龍:《中國服飾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雷 震:《第一個十年──雷震日記(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3月。
    解學詩:《隔世遺思──評滿鐵調查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萬啟盈:《中國近代印刷工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
    葉立誠:《台灣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
    廖志豪等:《蘇州史話》,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
    齊邦媛:《巨流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11年2月。
    劉 瑜:《中國旗袍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7月。
    蔣經國著、張日新編:《蔣經國贛南文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2月。
    鍾啟煌主編,何友良著:《江西通史‧民國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鄧榮坤、邱傑主編:《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2007年5月。
    龍應台:《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台北:天下雜誌,2009年8月。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著,梁禾譯:《特工教父:戴笠和他的密勤組織》
    (Dai Li and the Chinese Secret Service)(全二冊),台北:時應出版社,2004年1月。
    蘇州市《蘇州》組編寫:《蘇州》,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年1982年10月。
    政協蘇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蘇州經濟史料‧一》,蘇州:吳縣文藝印刷廠,1998年。
    蘇士梅:《中國近現代商業廣告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贛政十年編輯委員會:《贛政十年》,江西:江西省政府贛政十年編輯委員會,1941年。

    (五)其他

    王琰如:《文友畫像及其他》,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11月。
    王余光、徐雁主編:中國讀書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5年5月。
    王鼎鈞:《我們現代人》,台北:爾雅出版社,2002年11月。
    王鼎鈞:《情人眼》,台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12月。
    王鼎鈞:《王鼎鈞書話》,台北:爾雅出版社,2014年7月。
    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出版社,2016年5月。
    中國菜譜編寫組:《中國菜譜‧江蘇》,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79年2月。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2017年2月。
    汪曾棋:《蒲橋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3月。
    林崇德、姜璐、王德勝主編:《中國成人教育百科全書》,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8月。
    林海音:《城南舊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1月。
    哈羅德‧伊薩克(Harold R Isaacs)著,鄧伯宸譯:《族群》(Idols of the Tribe),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11月。
    周作人:《周作人經典作品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
    周瘦鵑:《蘇州遊蹤》,江蘇:新華書店,1981年4月。
    周瘦鵑:《姑蘇書簡》,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年5月。
    周瘦鵑:《周瘦鵑文集2‧散文卷》,上海:文匯出版社,2011年1月。
    郁達夫:《郁達夫作品精編‧散文卷》,桂林:灕江出版社,2003年5月。
    徐曉白、吳詩華、趙慶泉著:《中國盆景》,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11月。
    徐志摩:《愛眉小札》,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3年9月。
    馮坤娣編:《穿著經 衣風情小品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1月。
    張愛玲:《赤地之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6月。
    張愛玲:《第一爐香》,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7月。
    張愛玲:《華麗緣》,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9月。
    陳信元編選:《現代中國作家‧周作人代表作》,台北:蘭亭書店,1983年5月。
    陸文夫:《壺中日月》,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年3月。
    陸文夫:《陸文夫散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3月。
    梁實秋:《罵人的藝術/雅舍小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梁實秋:《雅舍小品》,台北:正中書局,1966年5月。
    梁實秋文集編輯委員會:《梁實秋文集》,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10月。
    紹 忠:《中國蘇派盆景藝術》,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年2月。
    琦 君:《翡翠的心──琦君散文精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6月。
    楊牧編選:《周作人文選》(全二冊),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7月。
    楊 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5年4月。
    楊儒賓:《1949禮讚》,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9月。
    董壽琪、薄建華:《蘇州玄妙觀》,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5年6月。
    劉和平:《北平無戰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9月。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化出版社,1981年。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附錄於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第一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11月。
    蔡康永:《痛快日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8月。
    蘇州園林管理局:《蘇州園林》,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年4月。
    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編:《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三、報刊文章

    丁貞婉:〈楊念慈和陳其茂的自畫像〉,《文訊》,2013年10月第336期,頁82-86。
    丁吉林:〈「袁大頭」:中國近代貨幣史上的里程碑〉,《全球商業經典》,2016年第7期,頁120-123。
    于治芄:〈介紹館藏珍本期刊《解放》〉,《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頁79-81。
    于德蘭:〈另一種風華:追想母親張秀亞〉,《文訊》,2017年10月第384期,頁49-50。
    王琰如:〈永遠的青春篇〉,《文學時代》,1983年1月。
    王宏志:〈文學與政治之間──「左聯」研究的幾個問題〉,《魯迅月刊》,1991年第6期,頁48-55。
    王嘉良:〈論戰時的東南作家群〉,《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頁1-7。
    王嘉良:〈戰時東南文藝的一面耀眼旗幟──評說王西彥在抗戰時期的文學成就〉,《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頁25-30。
    王 丰:〈「一萬四千反共義士」騙局〉,《文史博覽》,2010年第7期,頁18-21。
    王麗艷:〈藍──民族記憶的色彩──昆明周邊傳統漢族服色小析〉,《科技創新導報》,2011年第5期,頁255-256。
    王 迪:〈中國旗袍的歷史演變〉,《美術教育研究》,2014年第19期,頁73-73。
    王賢輝:〈清朝「采芝齋」糖果店老闆金蔭芝〉,《產權導刊》,2019年第1期,頁79-79。
    王汝捷:〈京劇《四郎探母》的人性美與分寸感〉,《戲劇之家》,2019年第7期,頁51-51。
    王顯國:〈清末民初北京地區銀元的興起、盛行及其原因〉,《博物院》,2022年第3期,頁61-69。
    巴責達:〈對「民族」與「族群」概念的梳理與解讀〉,《邊疆經濟與文化》,2014年第8期,頁139-140。
    平 陵:〈散文的藝術──兼評青春篇〉,《中華日報》,1951年8月2日。
    北 壬:〈貼在門上的民俗風情〉,《綠色視野》,2016年第2期,頁63-67。
    丘秀芷:〈走過的印記〉,《文訊》,2017年1月第315期,頁81-83。
    朱坤泉:〈重慶國民政府與1941年的美日妥協談判〉,《史學月刊》,1993年第3期,頁72-77。
    朱文原:〈蔣經國在贛南的教育建設及成效(1941-1943)〉,《國史館館刊》,2010
    年第23期,頁119-163。
    朱博偉、劉瑞璞:旗袍和祺袍稱謂考證及其三種形態〉,《實踐設計學報》,2015
    年第9期,頁160-179。
    朱慧玲、郭自葉:〈試論《浮生六記》的蘇州民俗文化〉,《江蘇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6年12月,頁42-49。
    朱 麗:〈我的時尚指南:媽媽羅蘭的巧思與品味〉,《文訊》,2017年10月第384
    期,頁51-53。
    朱恬恬:〈美麗設計師:懷念母親艾雯〉,《文訊》,2017年10月第384期,頁56
    -58。
    竺小恩:〈中山裝和孫中山的服飾文化觀〉,《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8月第9卷第3期,頁25-29。
    《良友》雜誌社:〈孫中山先生紀念特刊〉,《良友》,1926年11月,頁16。
    沈 謙:〈我見青山多嫵媚──讀艾雯「萬物皆有情」〉,《幼獅少年》,1985年5
    月。
    沈建東:〈蘇州風俗「冬之篇」──魚羹稻香慶豐年 彈指流光又一冬〉,《江蘇
    地方誌》,2016年第6期,頁24-29。
    宋 瑞:〈我讀「綴網集」〉,《文訊》,1986年8月。
    余文博:〈一個多層次的審美藝術空間──艾雯散文藝術論〉,《閱讀與寫作》,2006
    年第1期,頁25-27。
    何小平:〈論日本軍用票的侵略性〉,《武漢金融》,1988年第10期,頁60-63。
    何 勇:〈一個重拾的歷史話題──評《戰時東南文藝史稿》〉,《現代文學》,1995
    年第3期,頁275-277。
    李孝悌:〈戲裡乾坤大──大陸主要戲曲劇種在台灣的發展〉,《表演藝術》,1995
    年第33期,頁30-35。
    李國強:〈論抗日戰爭中的江西正面戰場〉,《江西社會科學》,1995年第7期,
    頁47-52。
    李津軍:〈中山裝的來歷〉,《青年科學》,2005年第7期,頁45-45。
    李 涵:〈同生共長 唇齒相依--略論蘇州民俗與民間手工藝的關係〉,《南京
    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7年第3期,頁147-149。
    李影、子江:〈汪精衛死因之謎〉,《紀實》,2010年第10期,頁84-87。
    李 瑩:〈民國時期蘇州工藝美術教育之特色〉,《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4
    月第2期,頁46-49。
    李智敏、施浚龍、管秋雄:《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中華民國外交》,《東海大
    學圖書館館刊》,2011年第115期,頁57-63。
    李智敏、施浚龍:《美國杜魯門總統與中華民國之關係》,《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
    2011年第121期,頁61-67。
    李元皓:〈早期譚派票友與京劇流派藝術:以1912年以前的京劇老唱片為切入
    點〉,《戲劇學刊》,2011年第13期,頁103-130。
    李 怡:〈含混的「政策」與矛盾的「需要」──從張道藩《我們所需要的文藝
    政策》看文學的民國機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
    期,頁53-56。
    李伯勇:《你與贛南互為記憶──艾雯在贛南的文學之旅》,《百花洲》,2016年
    第6期,頁197-208。
    李智敏、施浚龍、方君文:《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中華民國外交》,《東海大
    學圖書館館刊》,2017年第17期,頁1-10。
    李 剛:〈抗戰時期延安文藝報刊的發展流變〉,《人民論壇》,2017年第24期,
    頁140-141。
    李文墨:〈清代初期以來蘇州年畫的流變〉,《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年第1期,頁51-54。
    李文平、李玉婷:〈論曹禺的抗戰戲劇觀與創作實踐〉,《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頁56-65。
    杜 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江蘇地方誌》,2011
    年第4期,頁45-47。
    吳歐紅:〈蘇州桃花塢年畫的社會文化史研〉,《藝術科技》,2014年第1期,頁
    13-13。
    汪麗紅、張國斌:〈民國時期女性形象在商業廣告中的研究〉,《大眾文藝》,2016
    年第3期,頁76-77。
    何友良:〈抗戰時期江西糧食徵供情況考察〉,《抗日戰爭研究》,1993年第2期,
    頁117-135。
    何友良:〈蔣經國「建設新贛南」思想簡論〉,《抗日戰爭研究》,2002年第2期,
    頁146-170。
    何小平:〈論日本軍用票的侵略性〉,《武漢金融》,1988年第10期,頁60-63。
    肖如平:〈論抗戰時期江西的保學教育〉,《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第2期,頁
    112-134。
    余令恬:〈思念:給媽媽鍾梅音的一封信〉,《文訊》,2017年10月第384期,頁
    54-55。
    阮丹丹:〈民間資源與現代兒童文學的發展──從黎錦暉的兒童文學實踐談起〉,
    《惠州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頁79-83。
    《長春日報》編輯:〈香港是如何淪陷的?〉,《蘭台內外》,1994年第1期,頁
    47-47。
    季 薇:〈可敬讀書人──艾雯的「不沉的小舟」〉,《婦友》,1978年6月。
    季學源:〈孫中山服飾大變革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
    院學報》2011年12月第4期,頁42-48。
    林海音:〈藍布褂〉,《聯合報》,1961年11月8日。
    林少雯:〈璀璨光輝的旗袍歷史:訪談邱七七談「文友合唱團」〉,《文訊》,2017
    年10月第384期,頁59-61。
    林恩慰、溫淑華:〈蔣經國在贛南〉,《黨史文匯》,1995年第1期,頁34-38。
    林加恩:〈煙畫藝術初探〉,《藝海》,2020年第6期,頁156-158。
    武志勇:〈論鄭振鐸主持的《兒童世界》的編輯特色〉,《編輯學刊》,1996年第3
    期,頁71-78。
    邱 泉:〈地方建設與地域文化認同 ——以20世紀40年代贛南建鄉建保運動為
    個案〉,《大眾文藝》,2011年第21期,頁286-287。
    邱 丹:〈歷史中潛流的力量──抗戰戲劇芻議〉,《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5年第6期,頁819-824。
    邱義慧:〈民國時期審美與時裝月份牌的關係淺論〉,《西部皮革》,2019年第3
    期,頁127-128。
    周作人:〈兒童的文學〉,《新青年》1920年2月,第8卷第4期,頁54-60。
    周 岩:〈老一輩革命家與戰爭年代的新聞印刷出版工作〉,《中國印刷史學術研
    討會文集》,2006年,頁451。
    周 軍:〈八年抗戰中國民黨軍統的經典暗殺之一──刺殺南京「中華民國維新
    政府」外交部長陳籙〉,《文史月刊》,2008年第9期,頁27-30。
    周曉芬:〈鴛鴦蝴蝶派研究述評〉,《語文學刊》,2009年第5期,頁9-12+29。
    花俊雄:〈韓戰對解決台灣問題的啟迪〉,《海峽評論》,2021年1月第361期,
    頁53-59。
    《紅玫瑰》編輯:《紅玫瑰》編,1932年第7卷第30期,A2頁。
    侯如綺:〈尋找位置──鴛鴦蝴蝶派作家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013年12
    月第27期,頁111-135。
    封德屏:〈風姿綽約的世代女作家〉,《文訊》,2017年10月第384期,頁1。
    洪宜嫃:〈新生活運動與婦女組織(1934-1938)〉,《政大史粹》,2007年12月
    第13期,頁105-146。
    金益張量:〈本土民俗題材動畫的創作手法和途徑——以蘇州「軋神仙廟會」為
    例〉,《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08年第8期,頁372-373。
    孟兆臣:〈論中國近代小報的研究價值〉,《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5期,頁
    162-167。
    秋 文:〈言菊朋演唱藝術欣賞〉,《上海戲劇》,1961年第2期,頁29-31。
    苗連貴:〈古今中外說煙畫〉,《僑園》,2015年第7期,頁49。
    郁永龍:〈蘇州玄妙觀〉,《檔案與建設》,1996年第2期,頁48-48。
    馬杰、孫迎慶:〈風雅蘇州〉,《茶博覽》,2011年第12期,頁64-66。
    馬中紅、汪曉君、湯遨瑋:〈老字型大小品牌發展的內憂外患──從蘇州老字型
    大小談起〉,《中國廣告》,2010年第2期,頁66-68。
    馬 軍:〈百樂門旅店話舊〉,《檔案春秋》,2017年第7期,頁63-64。
    馬 嵐:〈傅作義涿州守城彰大義〉,《檔案天地》,2019年第9期,頁32-33。
    亞 敏:〈讀「青春篇」〉,《暢流》,1952年2月。
    桂 強:〈民國上海社交舞廳及其舞蹈活動:以百樂門為例〉,《北京舞蹈學院學
    報》,2013年第3期,頁53-57。
    重 提:〈不沉的小舟〉,《婦友》,1984年5月。
    段本洛:〈歷史上蘇南多層次的工業結構〉,《歷史研究》,1988年第5期,頁98
    -113。
    段 煉:〈從模仿到超越──上海小校場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史林》,2010
    年第5期,頁20-25。
    《神州雜誌社》編輯:〈蘇州四月十四軋神仙〉,《神州雜誌》,2013年第9期,
    頁8-9。
    徐 存:〈夢的養分──介紹艾雯「曇花開的晚上」〉,《文壇》,1954年6月。
    徐明松:〈一九四九,戰後重建與「美援」時期〉,《時代建築》,2016年第1期,
    頁33-35。
    徐 迪:〈族群認同的概念闡釋及特徵要素探析〉,《貴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5
    期,頁9-12。
    孫 旗:〈讀「青春篇」後〉,《新文藝》,1952年7月。
    孫迎慶、馬杰:〈姑蘇話茶趣〉,《茶‧健康天地》,2010年第9期,頁34-36。
    孫建國:〈清末民初兒童文學活動的地位和影響〉,《社會科學家》,2010年9月,頁133-136+143;
    孫建國:〈清末民初: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起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5期,頁159-166。
    殷麗萍:〈抗戰前期江西婦女運動的發展〉,《江西社會科學》,1997年第9期,
    頁73-76。
    夏祖麗:〈旗袍女子:母親林海音那一代的女作家〉,《文訊》,2017年10月第384
    期,頁49-50。
    夏當英:〈祖先崇拜:支撐鄉村生活秩序的傳統宗教內核〉,《安徽大學學報》,2017
    年第3期,頁119-128。
    袁良駿:〈關於「革命文學」論爭的歷史評價問題〉,《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1997年第Z2期,頁89-95。
    陳俊愉:〈中國梅花的研究Ι梅之原產地與梅花栽培歷史〉,《園藝學報》,1962
    年5月第1卷第1期,頁69-82。
    陳朝棟:〈曇花開的晚上──推介艾雯所著的散文集〉,《青年戰士報》,1974年
    11月11日。
    陳玲珍:〈最愛是蘇州──艾雯女士訪問記〉,《文學時代》,1983年1月。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2001年5月。
    陳芳明:〈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2003年2月。
    陳 瑜:〈近年鴛鴦蝴蝶派研究綜述〉,《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卷第2期,頁50-53。
    陳寶良:〈新名詞與新生活──晚明社會生活的「活力」與「多樣性」〉,《中國文
    化研究》,2004年第1期,頁11-13。
    陳 抒:〈1920年代末《紅玫瑰》雜誌的視覺書寫與文化實踐〉,《現代中文學刊》,2017年第1期,頁26-35。
    陳群哲:〈抗戰初期南昌的抗日救亡運動〉,《江西社會科學》,1995年第7期,
    頁53-56。
    陳榮華:〈江西省抗日戰爭損失述略〉,《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11期,頁97
    -101。
    陳平原:〈新聞與石印──《點石齋畫報之成立》〉,《開放時代》,2007年第7期,
    頁60-66。
    陳任遠、方世藻:〈試析蔣經國贛南新政對政府威權的再造〉,《江西社會科學》,
    2012年第9期,頁122-128。
    陳 曦:〈「非戲劇」的戲劇──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再研究〉,《貴州大學學
    報》(藝術版),2014年第5期,頁73-80。
    陳 瑩:〈戰火紛飛顯英雄本色──展品見證陳策將軍香港淪陷18天始末〉,《文
    物天地》,2015年第8期,頁35-38。
    盛 羽:〈旗袍的歷史演變及社會價值初探〉,《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03年9
    第3期,頁92-95。
    寇炳武:〈試說言菊朋〉,《中國京劇》,1996年第6期,頁38-40。
    莎 雅:〈倚風樓書簡〉,《時報周刊》,1984年9月。
    常 成:〈「新中國」的叛逃者──韓戰反共戰俘的生死逃亡路〉,《中國現代文
    學》,2015年6月第27期,頁245-280。
    張燕風:〈我與月份牌廣告畫的不解之緣〉,《收藏家》,1995年第3期,頁38-
    41。
    張良友:〈蔣經國建「建設新贛南」的真相〉,《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第12期,
    頁42-47。
    張熙若:〈百樂門舞廳傳奇〉,《航空港》,2007年第4期,頁72-73。
    張俊義:〈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對美日妥協之因應〉,《抗日戰爭研
    究》,2014年第4期,頁5-19。
    張雅娜、袁豐華:〈「紅幫裁縫」與近代女子時裝形成和發展〉,《蘭台世界》2014
    年第12期,頁115-116。
    張謙芬:〈上海與延安:抗戰時期的文學民族化〉,《人文雜誌》,2014年第9期,
    頁59-66。
    張小虹:〈陰丹士林藍──質量體戰爭與微分子運動〉,《中外文學》,2015年第1
    期,頁55-58。
    張 忠:〈抗戰時期大後方印刷工業的考察──以成都為視角〉,《中華文化論
    壇》,2015年第5期,頁13-18。
    張智瑋:〈蔣介石與現代國家的建構:以1930年代江西的地方政制改革為例〉,《政
    大史粹》,2015年6月第28期,頁1-37。
    張 偉:〈從桃花塢到小校場──近代蘇州年畫在上海的轉移與發〉,《江蘇工藝
    美術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頁55-58。
    張 玲:〈論抗戰時期宋美齡的婦女工作主張〉,《求索》,2011年第7期,頁23
    -235。
    涼山州紙幣研究組:〈民國時期涼山紙幣淺說〉,《四川金融》,1955年第8期,
    頁55-57。
    梅家玲:〈戰鬥文藝與聲音政治──《大公報‧戰線》與五O年代台灣的「朗誦
    詩」〉,《中國文學學報》,2012年第3期,頁39-61。
    郭海成:〈汪精衛的性格與人生悲劇〉,《領導科學》,2015年第30期,頁52-53。
    郭克儉:〈近代戲曲變革與「四大名旦」崛起〉,《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6年第6期,頁1-9。
    郭淑敏:〈民國時期月份牌廣告畫的文化淵源與藝術價值研究〉,《藝苑》,2016
    年第5期,頁76-77。
    馮菲:〈「軋神仙」廟會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當代價值〉,《大眾文藝》,2016年第7
    期,頁1-2。
    黃家盛:〈抗戰時期國民黨軍統局之歷史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2001年第4
    期,頁45-52。
    黃啟峰:〈主觀的真實──論台灣現代主義世代小說家的國共內戰書寫〉,《台灣
    文學研究學報》,2014年第19期,頁9-49。
    黃 淵:〈香港《南華日報》刊登豔電時間考辨〉,《前沿》,2015年第12期,頁
    193-196。
    黃月銀:〈政大學人與民國【圓桌座談】紀錄〉,《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
    4期,2018年12月。
    華永根:〈蘇幫菜之說〉,《美食》,2013年第11期,頁78-79。
    華永根:〈蘇州人吃魚〉,《蘇州雜誌》,2022年第3期,頁43-45。
    程禕珣:〈民國時期我國商業廣告設計與策劃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20年
    第7期,頁76-77。
    曾維華:〈試論先秦時期的吳國文化〉,《學術月刊》,1989年第11期,頁44-51。
    曾京京、沈婧:〈近代蘇州花卉業研究〉,《中國農史》,2017年5月,頁78-90。
    曾令毅:〈婦女團體抑或「附隨組織」:婦聯會與國民黨相互關係之探析〉,《黨產
    研究》,2018年3月第2期,頁87-125。
    舒迎瀾:〈宋代蘇杭的園林與花卉栽培〉,《古今農業》,1989年第1期,頁62-
    69。
    嵇 元:〈春天百蔬筍為王〉,《蘇州雜誌》,2003年第3期,頁46-49。
    游海華、宋德劍:〈熊式輝主政時江西公路建設與經濟發展〉,《歷史教學》,2010
    年第20期,頁34-41。
    游海華:〈江西公路與東南抗戰〉,《抗日戰爭研究》,2010年第3期,頁49-66。
    游海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東南區域工業發展考察〉,《學術月刊》,2017年第5
    期,頁148-164。
    劉漢承、貢延紅:〈解放戰爭時期兩種邯鄲版鈔票〉,《收藏》,2010年第10期,
    頁124-125。
    葛賢寧:〈評介「青春篇」〉,《中華日報》,1951年6月29日。
    楊孝剛:〈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及其落實〉,《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6月第3期。
    鄒耕生:〈「七七事變」與江西抗戰局面的形成〉,《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11
    期,頁102-106。
    劉棠、任路逍、葉冰、黃楠:〈基於文化創意產業鏈的江蘇廟會品牌建設〉,《大
    眾文藝》,2013年第5期,頁265-266。
    劉勉玉:〈抗日戰爭中的江西戰場〉,《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9
    月第26卷第3期,頁1-6。
    劉義程:〈抗日戰爭時期江西工業發展〉,《抗日戰爭研究》,2010年第3期,頁
    59-66。
    劉 強:〈族群結構與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
    年第3期,頁49-52。
    劉春蕊:〈蘇州和合文化與和諧社會〉,《廣角鏡》,2012年第12期,頁178-179。
    劉書峰:〈三年零八個月的悲聲:香港淪陷時期的廣播(1941──1945)〉,《新
    聞春秋》,2016年第1期,頁4-9。
    趙景深:《孫毓修童話的來源》,《大江月刊》,1928年11月,頁1-5。
    趙家璧:〈《良友畫報》二十年的坎坷歷程〉,《新聞與傳播研究》,1987年第1期,
    頁50-71。
    趙佳佳:〈抗戰時期的香港救亡團體述略〉,《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第6期,頁42-49。
    熊 輝:〈內遷作家與中國抗戰文學創作的轉變〉,《社會科學研究》,2017年第3
    期,頁183-187。
    齊致翔:〈京劇流派發展啟示錄(二)論譚派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中國戲劇》,
    2011年第10期,頁52-56。
    賴毓芝:〈清末石印的興起與上海日本畫譜類書籍的流通:以《點石齋畫報》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年第7期,頁60-66。
    鄭土有:〈論民俗活動中的神仙信仰〉,《民俗研究》,1990年3月第3期,頁95
    -103。
    黎智輝:〈將經國「贛南新政」時期的社會動員〉,《抗日戰爭研究》,2004年第4
    期,頁28-52。
    黎 博:〈抗戰時期歌曲的浸潤研究──以《抗戰文藝》報為例〉,《山西檔案》,
    2019年第2期,頁144-146。
    潘春華:〈閒說姑蘇老茶館〉,《茶藝攬勝》,2015年4月,頁72-73。
    蔡登山:〈從《禮拜六》到「園藝專家」的周瘦鵑--「讀人閱史」之六〉,《全
    國新書資訊月刊》,2010年9月,頁15-19。
    蔡登山:〈從《鶴立「快活林」裡的嚴獨鶴--「讀人閱史」之七〉,《全國新書
    資訊月刊》,2010年11月,頁36-41。
    蔡盛琦:〈清末點石齋石印書局的興衰〉,《國史館學術集刊》,2001年12月第1期,頁1-30。
    點石齋主人英查:〈點石齋印售書藉圖書碑帖楹聯價目〉,《申報》,1879年5月
    25日,頁1。
    《禮拜六》編輯群:《禮拜六》,1922年,第143期,頁8。
    鍾麗慧:〈永遠的「青春篇」──艾雯〉,《文藝月刊》,1985年2月。
    鍾若塵:〈當代間接對比廣告的對比方法研究──從民國「陰丹士林」布廣說起〉,
    《懷化學院學報》,2016年8月第35卷第8期,頁81-85。
    鍾若塵:〈民國「陰丹士林」布廣告策略分析〉,《懷化學院學報》,2017年3月
    第36卷第3期,頁117-120。
    薛偉強、湯文:〈中山裝「政治含義」考辨〉,《歷史教學》,2011年12月第4期,
    頁42-48。
    薛 鋒:〈「新生活運動」,無果而終〉,《中國人大》,2012年13期,頁53-53。
    韓 偉:〈「民國性」:民國文學研究的應有內涵〉,《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51卷第2期2014年3月,頁13-16。
    韓 偉:〈民國文學:一種新的研究範式在崛起〉,《甘肅社會科學》,2014年第4
    期,頁63-66。
    薩本仁:〈香港的淪陷及戰後的歸屬問題〉,《歷史教學問題》,1986年第5期,
    頁10-15。
    藍適齊:〈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臺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
    《東亞觀念史集刊》,2014年12月第7期,頁205-251。
    黨英台:〈最好的回憶:母親潘人木的珍貴手藝〉,《文訊》,2017年10月第384
    期,頁47-48。
    顧燕新:〈淺論采芝齋的品牌文化建設清朝〉,《世紀橋》,2009年第21期,頁39
    -40。
    顧建平:〈京劇四大鬚生〉,《北京檔案》,2011年第11期,頁48-49。
    龔喜林:〈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役法制建設述論淺論〉,《歷史教學》,2015年第6
    期,頁44-52。

    四、學位論文

    吳怡萍:《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其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
    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10月。
    沈彥君:《艾雯散文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佳德:《艾雯小說研究:以人物角色為中心》,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9年6月。
    許珮馨:《五O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
    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許婉婷:《五O年代女作家的異鄉書寫: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與艾
    雯》,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陳彙心:《艾雯散文美學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文系碩士論文,2007
    年6月。
    陳靜芳:《青春不老:艾雯及其散文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應國文教碩士學班
    碩士論文,2012年6月。
    黃月銀,《1949以後民國文學在東南亞的流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
    所博士論文,2020年1月。
    葉曉青:《艾雯小說主題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碩士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2011年6月。
    簡忍:《艾雯小說研究》,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4月。
    羅淑芬:《五O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示-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國立政治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08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0801.pdf21015KbAdobe PDF220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