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371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14351      Online Users : 5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710


    Title: 清代《樂府補題》興起意義新詮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upsurge of Yue Fu Bu Ti in the Qing dynasty
    Authors: 鄭道名
    Cheng, To-Ming
    Contributors: 侯雅文
    Hou, Ya-Wen
    鄭道名
    Cheng To-Ming
    Keywords: 樂府補題
    朱彝尊
    陳維崧
    倪一擎
    擬樂府補題
    詞綜偶評
    五樂府詞稿
    樂府補題後集
    接受視域
    傳播
    社會凝聚
    詩式社會行為
    詩可以群
    可群性
    Yue Fu Bu Ti
    Zhu Yizun
    Chen Weisong
    Ni Yiqing
    Ni Yue Fu Bu Ti
    Ci Zong Ou Ping
    Wu Yue Fu Ci Gao
    Yue Fu Bu Ti Hou Ji
    Reception sight
    Dissemination
    Social cohesion
    Poetry as a Sociocultural Act
    Poetry as a Social Art
    Sociability
    Date: 2023
    Issue Date: 2023-03-09 18:10:54 (UTC+8)
    Abstract: 《樂府補題》沉寂於元明,而興起於清。本文基於「社會凝聚」學說、顏崑陽的「中國詩用學」學說所指出「詩式社會行為」意義,以及侯雅文溯源「社會凝聚」與「詩式社會行為」而重新認知的「詩可以群」意涵以及文學所具有的「可群性」社會功能,對清代《樂府補題》的興起意義,提出新的詮釋角度︰《樂府補題》如何進入清代不同時期、不同文人群體的視域,成為凝聚同道、建構地方認同、身分認同的文學象徵。
    本文認為《樂府補題》的興起意義表現在刊刻《樂府補題》的傳播行為,以及《樂府補題》接受視域的賦加與擬續唱和的共作行為,清代《樂府補題》興起,增進當時文人間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而回歸「詩可以群」的文化理想。
    循上,本文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一,緒論︰透過回顧《樂府補題》的百年學術史,導引出論題及研究方法,從社會凝聚的角度展開對清代《樂府補題》興起的新詮釋,並指出本文的優先論題;二,清代《樂府補題》的興起與傳播︰以元明時期的沉寂,對比清代《樂府補題》的興起,詮釋《樂府補題》傳播的阻因與助因;三,清代《樂府補題》的接受視域︰清代《樂府補題》的接受視域呈現出演進歷程,可分為「初成」、「多重轉向」和「回歸」,本文按演進歷程分為三章,討論朱彝尊和陳維崧的〈樂府補題序〉、厲鶚的《論詞絕句》十二首之六、倪一擎的〈樂府補題序〉、許昂霄的《詞綜偶評》的相關評語、查為仁的〈擬樂府補題序〉、蔣良平的〈仿宋人五樂府詞序〉、徐致章和程適的〈樂府補題後集甲編序〉;四,結論與展望︰歸納本文的研究成果,以及導引出有關清代《樂府補題》興起而本文未及討論的其餘論題。
    Yue Fu Bu Ti was unsung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but began to upsurge in th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aims at offering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n the upsurge of Yue Fu Bu Ti in the Qing dynasty, mainly on how it handed down through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Qing dynasty, came into favor with different literati, and ultimately became a literary symbol which promotes cohesion of kindred spirits, construction of place identity and social status identity. The interpretations are based upon the theory of social cohesion and the idea of “Poetry as a Sociocultural Act” as proposed in the theory of “Chinesepoetryuselogy” by Yan Kunyang. They are also derived from the implication of “Poetry as a Social Art” which was re-interpreted by Hou Yawen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ocial cohesion and “Poetry as a Sociocultural Act”, as well as the social function (i.e. the sociability)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upsurge of Yue Fu Bu Ti was manifested in its dissemination through inscription and the act of co-composing of the “reception sight” over the same topics through imita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lyrics of Yue Fu Bu Ti. The upsurge of Yue Fu Bu Ti in the Qing dynasty had reinforced the vibes among the literati, as the saying goes, “notes of the same key respond to one another; creatures of the same nature seek one another”, and it had also attained the cultural ideal of “Poetry as a Social Art”.
    Based on the above, the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introduce the thesi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by reviewing the academic history on Yue Fu Bu Ti in the past 100 years. The upsurge of Yue Fu Bu Ti in the Qing dynasty will be re-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hesion. Moreover, the priority topics of discussion will also be highlighted in this part. The second part will focus on the upsurge and dissemination of Yue Fu Bu Ti in the Qing dynasty: comparisons will be made between its obscurity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and its upsurge in the Qing dynasty, for explaining the obstructing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Yue Fu Bu Ti. The third part will analyze the “reception sight” of Yue Fu Bu Ti, which had gone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evolu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from “formation” to “multidirectional turns” to “return”. This part of the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based on the stages of evolution, with discussions on “Prefaces to Yue Fu Bu Ti” by Zhu Yizun and Chen Weisong, the 6th poem of Ci Poem Evaluation of 12 Poems by Li E, “Preface to Yue Fu Bu Ti” by Ni Yiqing, related comments in Ci Zong Ou Ping by Xu Angxiao, “Preface to Ni Yue Fu Bu Ti” by Zha Weiren, “Preface to Fang Song Ren Wu Yue Fu Ci” by Jiang Liangping, and “Prefaces to Yue Fu Bu Ti Hou Ji Jia Bian” by Xu Zhizhang and Cheng Shi.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is titled “Conclusion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which will summarize the study results and bring up other relevant topics of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upsurge of Yue Fu Bu Ti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previous parts of the paper.
    Reference: 一、傳統文獻(按作者時代排列)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張衡著,張震澤校注︰《張衡詩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附索引)》(臺北︰天工書局,1987年)。
    [三國]諸葛亮著,張連科、管淑珍校注︰《諸葛亮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晉]干寶著,胡懷琛標點︰《新校搜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晉]陸機著,劉運好校注︰《陸士衡文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劉勰著,[清]紀昀評,黃叔琳校注︰《新體廣註文心雕龍》(上海︰大一統圖書局,1928年)。
    [唐]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詩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冊2682。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馮贄︰《雲仙雜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1035。
    [唐]顏真卿撰,[宋]宋敏求編︰《顏魯公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1071。
    [西蜀]趙崇祚編,楊景龍校注︰《花間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文天祥撰;劉文源校箋︰《文天祥詩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王沂孫等︰《樂府補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朱熹︰《詩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朱熹︰《詩集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佚名︰《新刊大宋宣和遺事》(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5年)。
    [宋]吳自牧著《夢梁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宋]吳渭編︰《月泉吟社詩》(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宋]吳渭編︰《月泉吟社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汪元量撰,孔凡禮輯校︰《增訂湖山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周密著,楊瑞點校︰《周密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周密輯,[清]查為仁、厲鴞箋,徐文武、劉崇德點校︰《絶妙好詞箋》(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姜夔著,陳書良箋注︰《姜白石詞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施宿等撰︰《會稽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486。
    [宋]洪興祖補注,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收於《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冊48。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連文鳳撰︰《百正集》,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陳暘︰《樂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211。
    [宋]楊時︰《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學生書局,1974年)。
    [宋]董嗣杲著,[明]陳贄和韻︰《西湖百詠》,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1189。
    [宋]劉子翬著,[宋]劉玶編︰《屏山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1134。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頁1975年)。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490。
    [宋]鄭思肖著,陳福康校點︰《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軾著,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蘇轍著,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金]元好問編,張靜校注︰《中州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陳恕可編,姚道生校箋︰《樂府補題校注》(南京︰鳯凰出版社,2019年)。
    [元]陳旅︰《安雅堂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編印,1970年)。
    [元]陸友仁︰《研北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明萬曆三十年(1602)松江府刻本。
    [明]田藝蘅︰《詩女史》,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李時珍著,史世勤、毛德華等點校︰《本草綱目》(武漢︰湖北省教育出版社,2012年)。
    [明]李蓘編︰《宋藝圃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1382。
    [明]周祁︰《名義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856。
    [明]姚旅著,劉彥捷點校︰《露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明]徐獻忠:《樂府原》,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冊303。
    [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明鈔本。
    [明]張振淵︰《周易説統》,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2。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陶宗儀,王雪玲校點︰《南村輟耕錄》(瀋陽︰潦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明]程敏政輯︰《宋遺民錄》,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冊3397。
    [清]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尤侗著,楊旭輝點校︰《尤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尹繼善、[清]趙國麟修,[清]黃之雋、[清]辛士鳯纂︰《乾隆江南通志》(南京︰鳯凰出版社,2011年)。
    [清]毛奇齡︰《西河文集》,收錄《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冊87。
    [清]毛奇齡︰《西河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1320。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王頊齡︰《欽定書經傳說彙纂》,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65。
    [清]王鐸︰《擬山園選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集部,冊87。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全祖望,詹海雲校注︰《全祖望鮚埼亭集校注》(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清]朱彝尊、[清]汪森編︰《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清]朱彝尊著,王力平校點︰《曝書亭集》,收於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編︰《儒藏‧精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冊273。
    [清]朱彝尊著,王利民校點︰《曝書亭全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清]江永︰《律呂闡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220。
    [清]吳兆騫撰,麻守中校點︰《秋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吳錫麒︰《有正味齋詞集》,清嘉慶刻有正味齋詩集本。
    [清]吳錫麒︰《有正味齋駢體文》,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468-1469。
    [清]李銘皖、[清]譚鈞培修,[清]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冊2。
    [清]沈時棟編,[清]尤侗、[清]朱彝尊定︰《古今詞選》,香港大學藏上海掃枼山房民國十年(1921)石印本。
    [清]沈德潛、[清]梁詩正、[清]傅王露撰︰《西湖志纂》,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沈翼機等撰︰《(雍正)浙江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
    [清]阮元輯︰《淮海英靈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682。
    [清]卓爾堪編︰《遺民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周濟著,段曉華輯校︰《周濟詞集輯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清]邱煒萲︰《五百石洞天揮麈》,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冊1708。
    [清]邵晉涵撰,李嘉翼、祝鴻杰點校︰《爾雅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清]金兆燕著,呂賢平輯校︰《金兆燕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
    [清]姚燮輯,[清]葉元垓校︰《樂府補題今編》,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
    [清]查為仁編︰《擬樂府補題》,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8年(1743)刻本。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秦瀛︰《己未詞科録》,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537。
    [清]乾隆︰《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清]張雲錦︰《紅蘭閣詞》,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乾隆戊午三年(1738)本。
    [清]曹貞吉著,段曉華箋注︰《珂雪詞箋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清]曹庭棟編︰《宋百家詩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梁詩正、[清]沈德潛等撰︰《西湖志纂》,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586。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
    [清]陳思編,[清]陳世隆補︰《兩宋名賢小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1363。
    [清]陳淏子著,伊欽恒校注︰《花鏡》(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年)。
    [清]陳維崧著,[清]程師恭注︰《陳檢討四六》,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1322。
    [清]陳維崧著,陳振鵬校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陸紹曾︰《古今名扇錄》,清鈔本。
    [清]傅澤洪︰《行水金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嵇曾筠、[清]李衛等修,[清]沈翼機等纂︰《雍正浙江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
    [清]華希閔︰《廣事類賦》,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248。
    [清]馮桂芬︰《(同治)蘇州府志》,清光緖九年(1883)刊本。
    [清]楊謙編︰《朱竹垞先生年譜》,收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冊79,頁473-564。
    [清]萬樹編著︰《詞律︰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蒲松齡著,盛偉校注︰《聊齋誌異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趙宏恩︰《(乾隆)江南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箚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厲鶚著,[清]董兆熊注,陳九思標校︰《樊榭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潘玉璿、馮健修,周學濬、汪曰楨纂︰《光緒烏程縣志》,收於浙江府縣志輯︰《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冊26。
    [清]蔣良平︰《東樗詞稿‧五樂府詞稿》,南京圖書館藏嘉慶刻本。
    [清]蔣景祁編︰《瑤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盧元昌︰《杜詩闡》,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701。
    [清]錢謙益撰集,許逸民、林淑敏點校︰《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譚獻編選,羅仲鼎、俞浣萍點校︰《篋中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朱孝臧著,夏敬觀評點:《彊村叢書附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張宗橚編,楊寶霖補正:《詞林紀事‧詞林紀事補正合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吳則虞︰《花外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委員會編︰《全清詞‧順康卷》(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圭璋等校點︰《唐宋人選唐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孫克強、和希林編︰《民國詞學史著集成》(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年)。
    孫克強、楊傳慶、裴喆編︰《清人詞話》(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
    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雍乾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順康卷(補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宏生編︰《清詞珍本叢刊》(南京︰鳯凰出版社,2007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智者大師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湯化譯注︰《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湯化譯注︰《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馮乾編校︰《清詞序跋彙編》(南京︰鳯凰出版社,2013)。
    楊伯峻編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鍾羲撰,雷恩海、姜朝暉校點︰《雪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葉恭綽編︰《全清詞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趙秀亭、馮統一箋校:《飲水詞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劉尚榮校點︰《黄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羅仲鼎、俞浣萍點校︰《篋中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二、中外近人論著(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德]加達默爾(Hans.Georg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
    〔英〕Richard Jenkins著,王志弘、許妍飛譯︰《社會認同》(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美]斯坦利‧費什著(StanlevE.Fish),文楚安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丁放、甘松、曹秀蘭︰《宋明詞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于翠玲︰《朱彝尊〈詞綜〉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牛海蓉︰《元初宋金遺民詞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王世襄纂輯︰《蟋蟀譜集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的還原與建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97年)。
    巨傳友︰《清代臨桂詞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任繼愈︰《中國藏書樓》(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吳梅︰《詞學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李豐楙、劉苑如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周絢隆︰《陳維崧年譜》(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年)。
    林佳蓉︰《杭州聲華─以張鎡家族、姜夔、周密之詞為探討核心》(臺北︰學生書局,2011年)。
    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侯雅文︰《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侯雅文︰《陽羨詞派新論》(臺北︰學生書局,2019年)。
    姚道生︰《殘蟬身世香蓴興︰《樂府補題》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
    姚蓉︰《明清詞派史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上海︰新月書店,1928年)。
    胡適選注、劉石導讀:《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胡翼鵬︰《中國隱士身分建構與社會影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胡翼鵬︰《中國隱士身分建構與社會影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夏承燾︰《夏承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孫旭培主編︰《華夏傳播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徐照華:《厲鶚及其詞學之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
    馬祖熙編著︰《陳維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啟功︰《啟功叢稿‧題跋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宏生︰《清詞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廷琛編︰《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
    張國良、裘正義、潘玉鵬主編︰《傳播學原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國良主編︰《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版社,1999年)。
    陳匪石︰《宋詞舉》(上海︰正中書局,1947年)。
    陳恭祿︰《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7年)。
    陳國球︰《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北京:三聯書店,2013)。
    陸勇強︰《陳維崧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黃兆顯︰《樂府補題研究及箋注》(香港︰學文出版社,1975年)。
    黃建國、高躍新主編:《中國古代藏書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黃裳:《清代版刻一隅》(增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葉嘉瑩︰《清詞散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鄒艷︰《月泉吟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
    劉尚恒著,張文琴整理︰《天津查氏水西莊研究文集》(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
    劉東海︰《順康詞壇群體步韻唱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的「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鄧志偉主編︰《社會學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
    蕭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詞選與詞人群通論》(南京︰鳯凰出版社,2009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顏崑陽︰《中國詩用學: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行為詩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2年)。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年)。
    顏崑陽︰《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臺北︰聯經出版社,2020年)。
    顏逸明︰《吳語概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嚴迪昌︰《清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蘇淑芬︰《朱彝尊詞與詞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蘇淑芬︰《湖海樓詞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雨容︰《明末清初詞人社集與詞風嬗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傳統研究──從創作手法到閱讀模式的建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李賀來︰《《樂府補題》接受史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周懷文著︰《毛奇齡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胡瀟騰︰《社會凝聚的測量與分析》(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孫雪艷︰《《樂府補題》研究》(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崔曉新︰《朱彝尊交游考論》(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張玉龍︰《群體活動與清初詞體復興:以唱和為中心的考察》(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廖雯玲︰《清初「浙西詞派」形成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喜儀︰《浙西六家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大均︰〈《樂府補題》新考〉,《文學遺產》第5期(1989年),頁132-134。
    王學玲︰〈清順治京師詩壇之盛世話語︰以北籍仕清文人為考察〉,《中正漢學研究》第2期(2013年12月),頁193。
    王學玲︰〈歷史敘述與自我詮辯—「貳臣」張縉彥鼎革出處的辨析與意涵〉,《東亞觀念史》第6期(2017年),頁87-123。
    王曉雯︰〈鴉片戰爭的時代心史──周閑詞中的詞史精神探析〉,《東華漢學》,第29期(2019年6月),頁211-256。
    何寄澎、許銘全︰〈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的探討〉,《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頁1-36。
    李桂芹︰〈《擬樂府補題》的詞學文獻價值〉,《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7期(2011年7月),頁43-46。
    李桂芹︰〈《擬樂府補題》初探──兼論中期浙西詞派〉,《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3期(2011年5月),頁173-176。
    沙先一、秦敏︰〈選詞批評与詞法示範︰論許昂霄的《晴雪雅詞》、《詞綜偶評》〉,《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13年12月),頁128-132。
    沙先一、羅克辛︰〈論《宋詞舉》的編選過程與體例特色〉,《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10年7月),頁56-61。
    林宛瑜︰〈《樂府補題》與浙西六家擬作內容之探究〉,《東方人文學誌》第4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29-147。
    邱仲麟︰〈蘭癡、蘭花會與蘭花賊︰清代江浙的蘭蕙鑑賞及其多元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7本第1分(2016年3月),頁177-242。
    侯雅文︰〈「稼軒詞」的傳播及其典範地位的形成〉,《思與言》第39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169-200。
    侯雅文︰〈地域性詩選論與《丹陽集》新詮〉,《文學論衡》總第29期(2016年12月),頁29-43。
    侯雅文︰〈從「社會學」的視域論「文學流派」研究的新方向〉,《淡江中文學報》第16期(2007年6月),頁261-284。
    侯雅文︰〈從「社會學」的視域論清代詞派研究的新方向:以浙西詞派為例〉,《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2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頁67-94。
    侯雅文︰〈清代詞派研究的「方法論」:「社會學」的觀點〉,《政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9年6月),頁67-90。
    侯雅文︰〈論清代「詞史」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0卷1、2期(2001年12月),頁277-304。
    查紫陽︰〈民初白雪詞社考論〉,周勛初、楊義編︰《文學評論叢刊》第10卷第1期(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311-324。
    胡曉真︰〈離亂杭州──戰爭記憶與杭州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6期(2010年3月),頁45-78。
    袁志成︰〈白雪詞社與民初詞人心態〉,《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5年3月),頁143-148。
    馬祖熙︰〈論迦陵詞〉,《詞學》第3輯(1985年2月),頁188-203。
    張世斌︰〈朱彝尊酬唱《樂府補題》詠物詞風格成因〉,《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9卷第3期(2006年5月),頁316-321。
    張兵、王小恒︰〈天津查氏水西莊與清代雍、乾之際文壇走向〉,《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1卷第6期(2014年11月),頁44-49。
    張宏生︰〈詠物︰朱彝尊與乾隆詞壇──從《茶煙閣體物集》到《和茶煙閣體物詞》〉,《蘭州大學學報(社會和學版)第6期(2011年),頁7-13。
    張宏生︰〈雍乾詞壇對陳維崧的接受〉,《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7期(2013年7月),頁205-221。
    張連生︰〈重新審視「史料」的定義問題〉,《河北學刊》第2期(2007年),頁91-97。
    曹明升︰〈論朱彝尊在清代詞壇的接受及其經典化過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6期(2015年),頁123-157。
    陳文新︰〈論浙西詞派的詞統建構〉,《社會科學研究》第4期(2002年),頁130-135。
    傅宇斌、馬艷玲︰〈尊體與通變︰論吳梅的《詞學通論》的詞學史價值與意義〉,《中國詩歌研究》,第19輯(2019年),頁192-204。
    傅道彬、張秀臣︰〈鄭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遺民情結〉,《北方論叢》第1期(2002年),頁1-10。
    彭玉平︰〈王國維、陳寅恪文化遺民心態辨析〉,《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11年1月),頁77-81。
    黃浩然︰〈南宋雅詞的推出与浙西詞派的崛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15年12月),頁46-51。
    葉修成︰〈厲鶚與水西莊查氏的文學交游及其意義〉,《北京社會科學》第4期(2017年),頁93-103。
    葛恒剛︰〈浙西稱派與「擬補題唱和」〉,《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2期(2010年),頁96-103。
    劉東海︰〈從《樂府擬補題》創作看清初士人心態〉,《史林》第5期(2008年),頁70-80。
    劉東海︰〈順康詞壇《樂府擬補題》主題考述〉,《貴州社會科學》總第225期第9期(2008年9月),頁104-110。
    劉東海︰〈雍乾詞壇「擬《樂府補題》」創作考述〉,《中華文史論叢》總第120期第4期(2015年),頁83-119。
    劉尊明、徐海梅︰〈宋南渡詞人康與之生平事迹考述〉,《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0年),頁26-32。
    劉漢初〈清空與騷雅──張炎詞初論〉,《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3期(1998年8月),頁105-126。
    魯竹︰〈《樂府補題》與浙西六家的詠物詞派──兼論浙西詞派的形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60-67。
    蕭鵬︰〈《樂府補題》寄託發疑──與夏承燾先生商榷〉,《文學遺產》第1期(1985年),頁66-71。
    蕭鵬︰〈西湖吟社考〉,《詞學》第7輯(1989年2月),頁88-101。
    薛順生︰〈上海古典園林〉,《上海房地》,第2期(1997年),頁45-47。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43-68。
    嚴志雄︰〈體物、記憶與遺民情境——屈大均一六五九年詠梅詩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2003年9月),頁43-88。
    嚴迪昌︰〈《樂府補題》與清初詞風〉,《詞學》第8輯(1990年10月),頁41-59。

    五、電子資料庫

    北京愛如生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研製開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黃山書社,1997年)。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製作︰《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10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2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2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701.pdf5109KbAdobe PDF214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