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368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66556      在线人数 : 4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681


    题名: 信仰、社群建構與社會之發展—以媽祖進香遶境為例
    Belief, Community Building,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of the Mazu Pilgrimage
    作者: 鄭紀茱
    Cheng, Chi-Chu
    贡献者: 湯京平
    Tang, Ching-Ping
    鄭紀茱
    Cheng, Chi-Chu
    关键词: 信仰
    社群
    媽祖進香
    數位科技
    去地域性
    Religion
    Community
    Mazu Pilgrimage
    Digital Technology
    Deterritorialization
    日期: 2022
    上传时间: 2023-03-09 18:04:22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臺灣媽祖進香活動為契引,聚焦於觀察辦理及參與活動的人群所形成之社群發展脈絡,由進香活動的需求和意義討論祭祀圈與信仰圈的形成與差異。
    首先探討由祭祀圈演化而成的信仰圈進香組織,其社群意涵、組織擴大的脈絡,以及傳統文化活動呈現在現今社會的樣貌。
    其次於兩大徒步進香社群做一個比較,探索他們的形成脈絡有什麼不同,並進一步探討兩大媽祖進香組織在民俗發展、文化形塑及群體互動的現象,以此探究傳統民俗活動對於社群凝聚、經濟發展及文化傳承的社會影響。
    最後在數位科技導入的影響部分,受訪者皆不否認,數位科技對於進香活動的影響甚鉅,研究認為,數位科技的導入和行銷宣傳,是吸引參與者及人數擴增的關鍵工具,並且民間信仰因數位科技的介入,產生「去地域化」的特性,信仰圈的發展朝以群眾意識所匯聚的「文化象徵」為界定,從而擴大至無疆域的界線。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Mazu pilgrimages in Taiwan, focusing on their efforts of community building and the impacts on social development. While pilgrimages in the form of parading around nearby hamlets were initially used to mark the territory of the ritual sphere (祭祀圈) in which believers based on territorial and clan relationships would be consolidated by holding rituals. Some pilgrimages extended the journeys to link several religious spheres worshiping the same gods to form a belief sphere (信仰圈). The Mazu pilgrimages were famous examples. It is interesting to know, therefore, how a particular belief sphere could further reach out to potential believers through mass and social media in the era of the digital world. This thesis first discusses how the pilgrimage evolved from a ritual to a belief sphere,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and th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activities. It also compares two Mazu Pilgrimages, Dajia and Baishatun, to explore respective evolutions and their impacts on community cohes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Finally, this thesis analyzes how digital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mpacted pilgrimage activities in attracting participants and believers by “deterritorialization”. It demonstrates how a borderless belief sphere further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under the enlightening of Mazu’s teaching.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君嶧(2003)。大甲媽祖與白沙屯媽祖進香組織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安財富(2017)。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之變遷。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朱翊魁(2016)。北臺灣媽祖文化節慶活動之實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民塑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呂玫鍰(2008)。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臺灣人類學刊,6卷1期,頁31-76。
    申學庸(1994)。文化建設與社會倫理的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期,頁63-67。唐山出版社,臺北。
    李酉潭(2014)。兩岸文化的傳承:以台中萬和宮媽祖信仰為例。第六屆和諧海岸論壇,中國福建。
    李宗勳(2009)。公民社會與社區參與—從心態期待到空間讓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30期,頁131-148。
    周明(2011)。臺灣媽祖進香活動的社會意義與功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282期,頁1-7。
    林正珍,2007,台中市樂成宮旱溪媽祖遶境大屯十八庄,財團法人樂成宮,台中。
    林佳修(2017)。媽祖文化與地方公共事務參與之研究–以臺中樂成宮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美容(1988)。從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頁95-125。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臺北。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博揚文化,臺北。
    林錫銓(2004)。搭建一座連結社群的橋—「新黃金定律」評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1期,頁73-79。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期 。中央研究院,臺北。
    洪瑩發(2007)。戰後大甲鎮瀾宮的發展(1946~2005)-以管理人員為中心。臺灣文獻季刊58卷1期,頁93-162。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
    洪瑩發(2010)。解讀大甲媽:戰後大甲媽祖信仰的發展。蘭臺出版社,臺北。
    洪瑩發(2013)。步行進香:作為媽祖信仰的實踐或是流行?。2013年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33-452。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臺中市。
    胡育寧(2008)。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對居民地方認同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孫治本(2004)。公民意識之培養與建構。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III。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臺北。
    張伯鋒、陳國川(2010)。權力、空間與象徵:大甲鎮瀾宮的進香路線。地理研究期刊,53期,頁49-7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張思菁(2018)。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客的身體感知與實踐。大專體育學刊 ; 20卷4期, 頁295-308。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臺北。
    張珣(1986)。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分析之意涵》,人類與文化, 第 22 期,頁46 – 54,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張珣(2003)。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珣(2008)。媽祖信仰的追尋。博揚文化,臺北。
    張純淑(2020)。辦學作為一種文化社會運動:華德福社群建構與新公民意識的崛起。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臺北。
    郭貽菱(2014)。敘事、展演和社群形構:「白沙屯媽祖婆網站」的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新竹。
    陳怡潔、李豪(2017)。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參與動機與參與者類型,休閒產業管理學刊,第10卷第2期,頁72-86。臺灣生態休閒產業管理學會,臺中。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的回顧,研考雙月刊,41期,頁21-37。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
    陳逸宏、沈維巖(2021)。朝聖臺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一葦文思,臺北。
    陳聖堂(2002 )。台北縣宗教藝術節: 法鼓雷音媽祖情。臺北縣政府文化部,新北市。
    範振德(2022)。大甲媽祖遶境節慶活動對常民生活之影響。休閒產業管理學刊,第 15 卷第 1 期,頁1-22。臺灣生態休閒產業管理學會,臺中。
    謝國興、淩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臺灣史論叢 民間信仰篇】。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臺北。
    楊正寬(2005)。大甲媽祖文化觀光價值與應用之研究。2005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1至1-3-10。台中縣文化局,臺中。
    謝瑞隆(2015)。媽祖信仰故事研究-以中國沿海地區、台灣為主要考察範圍。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英文文獻
    David W. McMillan,David M. Chavis,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6-23.
    G. A. Hillery, (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 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 111-123.
    Norma Diamond , (1969). K’un Shen: A Taiwan Villag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Olwig, Karen Fog, (2002). Ethnographic Field Revisited : Toward a Study of Common and Not So Common Fields of Belonging, In Amit V. ( ed. ) , Realizing Com- munity : Concept,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entiments , 124 -145, London: Routledge.
    Turner,Victor, (1974). Pilgrimage Communitas, Studia Missonalia, 23, 305 -327.
    Turner,Victor, (1974).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Ithaca; London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apport Negle, (1996). Community.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Alan Barnard and Jonathan Spencer, 114-117.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網頁資料
    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檢閱日2022年11月14日,文化部https://cloud.culture.tw/frontsite/inquiry/actFestivelAction.do?method=doDetailActFestivel&actId=28
    白沙屯媽祖信仰圈—文史調查篇。檢閱日2022年7月23日,白沙屯媽祖婆網站https://www.baishatun.com.tw/6-1-2.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992105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92105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5401.pdf5463KbAdobe PDF2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