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334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105/145137 (79%)
造访人次 : 52136756      在线人数 : 7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334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347


    题名: 臺灣社會領域教科書原住民族議題之研究 —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
    A Study of Indigenous Peoples Issues in Taiwa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From Years 1-9 Curriculum to 12-Year Basic Education
    作者: 楊雁斐
    Yang, Yan-Fei
    贡献者: 周祝瑛
    Chou, Chuing
    楊雁斐
    Yang, Yan-Fei
    关键词: 社會領域
    教科書
    原住民族
    九年一貫
    十二年國教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Indigenous peoples
    Years 1-9 curriculum
    12-Year Basic Education
    日期: 2022
    上传时间: 2023-02-08 16:11:59 (UTC+8)
    摘要: 近年來,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紛紛關注原住民族的發展,在重視公民素養的發展、世界公民的認知和多元文化的溝通與應變趨勢下,各國編纂教科書時都以公正客觀的呈現原住民族議題為目標。社會領域教科書作為再現政治的媒介,原住民族議題的呈現形式,以及將原住民族作為他者和被壓迫者群體的轉變歷程漸漸受到關注。為此,本研究針對「九年一貫課程」和「十二年國教課綱」兩個教育改革時期,以三至九年級之翰林、康軒和南一三版社會領域教科書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用內容分析法,以描述性分析分為主,結合比較分析。通過多元文化教育理論梳理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涵蓋的原住民族議題與呈現方式,檢視兩個時期三個版本國中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的異同。以媒體再現之他者和被壓迫者教育理論探讨針對原住民族的隱藏性偏差和片面選擇等失衡現象。本研究發現:
    一、九年一貫課程在「人與空間」、「人與時間、和「演化與不變」三個主題軸安排原住民族相關內容;十二年國教課綱則安排在國小之「互動與關聯」、「差異與多元」、「變遷與因果」,國中之「公民身份認同及社群」、「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等主題軸中。
    二、兩個時期不同階段原住民族議題的選擇各有特點。國小重點介紹原住民族文化特色,國中觀察現代社會中族群的角色和參與;原住民族權利運動、族語保護和地方政府中的族群角色等三個議題在九年一貫課程時期只有個別版本提及,十二年國教課綱中三版均有討論,並增原住民族自治議題。
    三、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教科書中,國小階段以介紹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為主,國中階段主要介紹原住民族社區營造和永續發展,傳承族群文化特色,開始在地方政府中爭取政治地位,謀求社會福利和法律保護。
    四、十二年國教課綱社會領域教科書中,國小階段主要描述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國中階段重在從家鄉、部落和地方政府中探究原住民族的運動進程。
    五、兩個時期國小原住民族內容以傳統文化領域为主,内容和篇幅均遠多于國中,但編排零散,偏向淺顯的概括性描述和插圖欣賞;國中對環境保護、原住民族自治等個別議題加深討論。

    六、兩個時期三版教科書中,原住民族相關內容翰林版著墨最多,康軒版有所減少;國小集中在三下、四上、五上、五下等四冊,國中階段集中在七、八年級之「社區/部落」、「地方政府」和「政治參與」三個部分。
    七、在多元文化教育部分,族人形象以男性為主;除傳統九族,新添族群幾乎不涉略;在族群稱謂上,從以「原住民」為主轉向「原住民族」,國小會用「先民」概括,且存在稱謂不當的情況;原住民族相關地名部分多浮於實事陳述。
    八、在他者部分,族人形象都穿著傳統服飾;族群關係仍拘泥於早期臺灣二分法的敘述,突出原住民族受到漢化和外來族群的影響;對紋面藝術的討論逐漸增加;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對原住民族正名運動、還我土地運動、延續狩獵傳統和族語保護等議題蜻蜓點水。
    九、在被壓迫者部分,三版教科書都介紹了原住民族在不同時期被迫遷移的情況,相關原住民族抗日的話題均被隱形處理。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對臺灣社會領域教科書原住民族議題提出些許建議,希望供未來課程發展之參考。
    In recent years,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eoples. Under the trend of emphas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vic literacy, the cognition of global citizens, and the communication and response of multiculturalism, countries aim to present the issu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 a fair and objective way when compiling textbooks.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are used as a medium to represent the politics, the presenta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issu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indigenous peoples as the Other and the oppressed groups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end,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wo educational reform periods of "Years 1-9 curriculum" and "12-Year Bas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aiwan, and takes the Hanlin, Kangxuan and Nanyang social textbooks of Grade 3 to 9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in which a descriptive analysis is mainly carried out and combined wit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issues and presentation methods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examin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edition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in the two period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hidden bias and partial selection imbalance of indigenous peoples through the theory of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the Other and the education of the oppressed. This study found that:
    1. In the "Years 1-9 curriculum", indigenous peoples issues are arranged in three themes: "People and Space", "People and Time", and "Evolution and Invariance". In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indigenous peoples issues are arranged in the themes of "Interaction and Correlation", "Difference and Diversity", "Change and Causation" in primary school, "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Community", and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of Social Life" in secondary school.
    2. The selec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issu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wo period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Primary school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secondary school examines the role and participa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modern society. The three topics of indigenous peoples’ rights movement, the protection of ethnic language, and the role of ethnic groups in local government are only mentioned in individual editions during the "Years 1-9 curriculum",but in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all three editions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the topic of indigenous ethnic autonomy has been added.
    3. In the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the "Years 1-9 curriculum", primary school mainly introduc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while secondary school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inheritance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nic group, and the fight for political status in the local government seeking social welfare and legal protection.
    4.In the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mainly describ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while secondary school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movement proces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from the hometown, tribe, and local governments.
    5.In the two periods, the content of the minor indigenous peoples in primary school is mainly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much more content and length than that in secondary school, but the arrangement is scattered and biased towards simple and general descriptions and illustration appreciation. Secondary school has deepened discussions on individual issu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digenous autonomy.
    6.Among the three edition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in the two periods, the content related to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Hanlin edition was the most, while the content in the Kangxuan edition was less. Primary school focuses on Grades 3, 4 and
    5, while secondary school focuses on the three sections of 7th and 8th grades: "Community / Tribe", "Local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7. In the par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image of ethnic groups is dominated by men.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nine ethnic groups, new ethnic groups are hardly involved. In terms of ethnic group titles, there is a shift from "aboriginal peoples" to "indigenous peoples".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primary school use "ancestors" to summarize and have some improper appellation cases. The places related to indigenous peoples are mostly superficial statements of facts.
    8. In the other part, the images of ethnic groups are all wearing traditional costum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groups is still rigidly narrated in the dichotomy of Taiwan in the early days, highlighting the influence of indigenous peoples by Sinicization and foreign ethnic groups. Discussions on tattoo art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period, issues such as the movement to rectify the names of the aborigines, the movement to return their land, the continuation of hunting traditions, and the protection of ethnic languages are touched upon.
    9. In the section on the oppressed, the three editions of the textbooks all introduced the situation of the forced relocation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he topics related to the resistance of the aborigines to Japan were all dealt with invisib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ndigenous peoples’ issues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in Taiwa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社會領域課綱及教科書編寫三方座談會議記錄(2018年10月3日)。
    file:///Users/edna/Downloads/1112%20(1).pdf,2023年1月3日。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學習領 域(2018年10月)。
    https://www.k12ea.gov.tw/files/class_schema/,2023年1月3日。
    丁楹馨(2021)。國小國語教科書中臺灣原住民族圖像視覺呈現之研究。國立 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瓦瓦(2015)。全世界最後一個講巴宰語的人,Ayan之歌以音符記錄失傳的語 言。風傳媒,2015年3月3日。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2528,2023年1月3日。
    孔文吉(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臺北:前衛。
    尤玉文(2002)。台灣國小教科書中國家認同概念之演變─以1949年後之社 會與音樂教科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 竹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8)。番族習慣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47-48頁)。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第十二條(2005)。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2&flno=10, 2023年1月3日。
    內政部統計署(1997)。八十四年台灣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 北:內政部。
    比令·亞布(1999)。泰雅族的巴達斯 (紋面)。原住民教育研究, 2: 197-203。
    王人弘(2018) 。紋面民族巨人故事流變與改編中的族群思維。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35 & 36),87-100。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第十七版)。臺北市:五南。
    王文信(2017)。技術型高中稀有類科教材編撰作業全面啟動。2017年10月 12日。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6 C14D9D2721B46EC,2023年1月3日。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俊斌(2022)。複合性認同—全球素養與新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研究,,17(1), 41-68。
    王雅萍(2021)。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的原住民族語文領域綱要。師友雙月刊,(628),47-49。
    王雅萍、林明佳 (2016)。十二年國教原住民族語文字化教學可否於國民小學低年級開始實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21-24。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原作者:Paulo Freier)。臺北市:巨 流。
    方永泉(2011)。受壓迫者教育學內涵初探。市北教育學刊,第三十八期,頁71-96。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5)。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與建構的歷程與展望(1985~)。載於政大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之「原住民族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31-51頁),臺北市。
    包正豪(2016)。回眸凝視馬英九政府八年來的原住民政策實踐。政策站,2016 年5月16日。
    https://www.viewpointtaiwan.com/columnist/,2023年1月3日。
    白亦方(2008)。課程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2003)。荷據下的福爾摩沙。臺北市:前衛。
    田哲益(2013)。玉山的守護者: 布農族(2版)。五南圖書,第216-217頁。
    朱水欽(2019)。現行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關於原住民教材編寫與內容之分析-以三至六年級為例。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論文,嘉義縣。
    朱佳陽(2015)。戰後臺灣山地教育「特殊化階段」教科書之研究—以國語科、 社會科為例(1951~1958)(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朱美珍(2019)。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教科書公民內涵之課程發展。教科書研究,12(2),37-69。
    行政院(2017)。《原住民身分法》修正-平埔原住民獲正名(2017年9月12日)。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6b466059-43d9-486d-927f-64 9c52c068ce,2023年1月3日。
    行政院國情簡介(2022a)。族群。2022年3月3日。 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 aa1e-e7b15 222e45a,2023年1月3日。
    行政院國情簡介(2022b)。語言文字。2022年3月18日。
    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691a8eae-8e47-444c- 8cde-25093 1aed459,2023年1月3日。
    交通部官方局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22)。喚醒,被遺落在光陰裡的族群。https://www.siraya-nsa.gov.tw/zh-tw/about-siraya/discover,2023年1月3日。
    江嘉玲(2016)。國小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臺灣鄉土歌謠內容 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
    江寶釵、羅德仁(2019)。原住民學研究理論之商榷:從後殖民理論到華語語系的思考。臺灣文學學報,35,159-192。
    伍麗華(2017)。原住民族教育的想望與實踐之路:以屏東縣泰武國小、地磨兒國小、排灣族學校為例。原教界,77,34-37。
    夷將·拔路兒(1985)。原住民:我們為什麼選擇這個名稱?原住民,1。
    夷將·拔路兒(1992)。我們為什麼選擇台灣原住民這個稱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明田。
    夷將·拔路兒(1995)。從「山胞」到「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史。臺灣史料研究,第五號(2月)。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14-122。
    夷將·拔路兒(2005)。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民族教育政策與規畫。載於政大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之「原住民族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87-308頁),臺北市。
    沈子涵(2021)。建構文化取向的族語教科書評鑑規準─以四季泰雅語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臺北市。
    沈品繻(2021)。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族群意識之內容分析(碩士論文)。國立 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臺南市。
    吳孟芬(2008)。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意識型態之批判論述分析(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吳清山(2018)。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4:4,1-36。
    呂枝益(2000)。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臺北市。
    李壬癸(2002)。新發現十五件新港文書的初步解讀。臺灣史研究,9(2),1-68。
    李季順(2005)。原住民族教育一條鞭體制之建構—走出一條生路。臺北 市: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李旻哲(2022)。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原住民族議題內容之分析研究—以 十二年國教 108課綱版本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 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李宜憲(2010)。東台灣日本統治體制的建立與原住民的民族發展(博士論文未 出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臺北市。
    李依蘋(2016)。國小國語教科書族群文化內容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臺中市。
    李淑菁(2015)。從識讀、素養到實踐: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再現與學生回應計 畫報告。科技部計畫,計畫編號:MOST104-2410-H004-161 。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1476212,2023年1月3日。
    李淑菁(2017)。想像與形構: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發展之論述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7(2),1-44。
    岑淳耀(2021)。聲望規劃、語言態度與本土語言教學:以噶瑪蘭語教科書為 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臺北市。
    杜曉惠(2009)。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 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水珍 (2007)。 原住民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課程研 究,3(1),87-108。
    周珮儀(2005)。 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 1979-2004。 課程與教學, 8 (4),91-116。
    周珮儀、范信賢、秦葆琦、蔡清田、鄭章華、鄭圓鈴(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材。教科書研究,8(3),155-180。
    周珮儀、鄭明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 193-222。
    周珮儀、鄭明長(2016)。邁向多元典範的教科書研究方法論。課程與教學季刊,19(3),1-26。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
    周淑卿、王郁雯(2019)。從課程統整到跨領域課程: 台灣二十年的論述與問題。 教育學報,47(2),41-59。
    周惠民(2010)。原住民族教育的問題探討。收於監察院人權保障委員會(編) 《監察院第三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論文集》(1-28頁)。臺北:監察院。
    周惠民(2019)。臺灣原住民族教育發展。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周惠民、波宏明(2019)。原住民族受國家同化教育之經驗與記憶。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獻電子期刊,38,2-15。
    林宏錦(2008)。台灣原住民歌謠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之現況研 究(碩士論文)。國立臺 南大學音樂教育學系,臺南市。
    林威城(2007)。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概述。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3:3,105-113。
    林春鳳主持(2010)。原住民國中小學健康醫學教育課程教學與評量模式建構—原住民過中小學甲亢醫學教育:原住民族文化本位的國民小學「健康休閒科學教育」研究(1/4)其中進度報告(精簡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期中進度報告,計劃編號:NSC98-2511-S-153-055-。http://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305/1/982511S153005.pdf,2023年1月3日。
    林偉盛譯(1997)。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二)。臺灣文獻,48(4),南 投:臺灣省文獻會,頁09-36。
    林惠娟(2006)。原住民的報紙新聞再現--以花蓮縣長補選期間「殺豬涉賄選」爭議為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傳播學研究所,宜蘭縣。
    林福岳(2007)。由「他者」轉向「我群」:原住民電視台傳播主題性實踐之探討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NSC 96-2412-H-259-003。
    林福岳(2008)。由「他者」轉向「我群」—原住民電視台傳播主體性實踐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6-2412-H-259-003-。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282033,2023年1月3日。
    林福岳(2009)。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傳播研究的可能脈絡。台灣原住民研究論 叢,(5),55-98。
    林福岳(2011)。原住民部落自主傳播的媒介試驗:花蓮縣福音 (Lohok)部 落 [村長麥克風] 計畫。傳播研究與實踐, 1(2), 149-177.
    林福岳、蔡佩柔(2013)。臺灣原住民族紙媒發展與社會變遷。中國少數民族地區資訊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叢。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
    范信賢(2014)。原住民族教育新契機:在十二年國教中發展並落實學校本位課程。 原教界,56 , 10-11 。
    委員會記錄(2015)。立法院第 8 屆第 7 會期內政委員會「原住民族自治暫行條例草案」公聽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104卷第43期。https://lci.ly.gov.tw/LyLCEW/communique1/final/pdf//104/43/LCIDC01_1044301_00005.pdf,2023年1月3日。
    南一書局(2015年8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五冊(五上,再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17年8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一冊(七上,第四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18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八冊(六下,第三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18年2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二冊(七下,第四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18年8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三冊(四上,第四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18年8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三冊(八上,第四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19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六冊(五下,第二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19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四冊(四下,第四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19年2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八下,第四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19年8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一冊(七上,初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19年8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冊(三上,第六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19年8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九上,第四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20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二冊(三下,第五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20年2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六冊(九下,第四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20年8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三冊(八上,初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21年2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八下,初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21年8月),10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冊(三上,初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21年8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九上,初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21年8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七冊(六上,第四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22年2月),10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冊(三下,初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22年2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二冊(七下,再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2022年2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六冊(九下,初版)。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俞文婕(2017)。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對教科書編寫與審定運作之影響—以社會領域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北市。
    姜兆眉、繆妮晏、蘇盈儀(2020)。社會建構教育學之在地實踐: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於大學層級諮商實習課程。教育研究集刊,66:4,39-77。
    查忻(2009)。1640年代臺灣荷蘭改革宗教會策略之改變。臺灣文獻, 60:3 ,63-88。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 。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施正鋒(2015,8 月 6 日)。「反課綱」不要誤傷原住民族。臺灣法律網。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430018,2023年1月3日。
    施溪泉(2017)。技術型高中稀有科目教科用書編輯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338/60705/ea91c1f5-fbc7-452b- 8173-918a5dd51e62.pdf,2023年1月3日。
    胡佳君(2019)。戰後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書寫(碩士論文)。國立東華 大學歷史學系,花蓮縣。
    保羅·D·巴克萊(2019)。帝國棄民—日本在臺灣「蕃界」內的統治(1874—1945)〔陳偉智導讀,堯嘉寧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85-111。
    倪炎元(2020)。 香港凝視與臺灣原住民:1960 年代香港電影中的原住民。傳播研究與實踐,10(2),115-139。
    倪明宗(2006)。苗栗縣原住民國小原住民教師對實施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的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新竹市。
    原住民族各族書寫系統總說明(2005年12月15日)公告。臺語字第 0940163297 號,原民教字第 09400355912 號。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6/RelFile/6508/7828/aboriginal.pdf,2023年1月3日。
    原住民族身分法(2021年1月27日)修正公佈。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1,2023年1月3日。
    原住民族事務中心(2009)。平埔族—巴宰族。 https://cipa.miaoli.gov.tw/News_Content.aspx?n=2371&s=107501,2023年1月 3日。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2)。11108台閩縣市原住民族人口-按性別族別。 https://www.cip.gov.tw/zh-tw/news/data-list/940F9579765AC6A0/1F8F1DEAFA E5C16758E74E9E70A3A0B9-info.html,2023年1月3日。
    原住民族教育法(2021年1月20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37,2023年1月3日。
    原住民族基本法(2018年6月20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2023年1月3日。
    高建新、邱緗伶(2009)。荷治時期(1624-1662)課程相關政策分析。教育研究季刊,55(1),1-23。
    孫家琦(1996)。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地位之政治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臺北市。
    曹方綺(2010)。國小教科書對兒童的職業社會化──以國語和社會教科書為 分析藍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梁文(2015)。 體檢教科書813行動。原教界,65,90-91。https://alcd-web.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uploads/2017/12/03/6217c6abf11659f7bb511aeccd0af621.pdf,2023年1月3日。
    康自立(2000)。課程標準。教育大辭書。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4087/,2023年1月3日。
    康軒文教(2017年9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一冊(七上,第五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18年2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二冊(七下,第四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18年9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三冊(四上,第四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18年9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三冊(八上,第四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19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八冊(六下,第三版二刷)。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19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四冊(四下,第四版二刷)。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19年2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八下,第四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19年9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冊(三上,第五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19年9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五冊(五上,第四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19年9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九上,第四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0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二冊(三下,第五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0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六冊(五下,第四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0年2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六冊(九下,第四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0年8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三冊(八上,初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1年2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八下,初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1年8月),10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冊(三上,初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1年8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一冊(七上,再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1年8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九上,初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1年8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七冊(六上,第四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2年2月),10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冊(三下,初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2年2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二冊(七下,再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2022年2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六冊(九下,初版)。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培德(2005)。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康瓊文(2000)。國小音樂教科書各族群歌曲內涵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教育基本法(102 年 12 月 11 日)修正頒布。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2023年1月3日。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教育部。https://gpi.culture.tw/books/006163860049,2023年1月3日。
    教育部(2019)。高級中等學校教科用書採購應注意事項。臺教授國部字第 1080029527B號 令。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279,2023年1月3日。
    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原住民族教育白皮書初二版。教育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定稿(2008年5月)。
    https://www.k12ea.gov.tw/files/97_sid17/%E7%A4%BE%E6%9C%83970514% E5%AE%9A%E7%A8%BF(%E5%96%AE%E5%86%8A).pdf,2013年1月3 日。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修正草案對照表(2008年5月23日)。
    https://www.k12ea.gov.tw/files/97_sid17/%e7%a4%be%e6%9c%83%e7%b6%b1%e8%a6%81%e8%aa%aa%e6%98%8e%e5%b0%8d%e7%85%a7%e8%a1%a82008.05.23.pdf,2023年1月3日。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2008)。https://www.k12ea.gov.tw/files/97_sid17/總綱.pdf,2023年1月3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年7月9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綱研修工作計劃第1次聯席會議記錄。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教領綱研修工作手冊。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51359/6dca241b-8efd-4b67-bf57-410cacdfd6c1.pdf,2023年1月3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 年 11 月 20 日)。十二年國民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第 二屆)歷史組第 2 次諮詢會議紀錄。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年12月3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第二屆)—全體委員第2次會議記錄。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年1月8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第二屆)—全體委員第3次會議記錄。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年3月18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第二屆)—全體委員第6次會議記錄。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年3月24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第二屆)原住民議題咨詢會議記錄。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年3月26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第二屆)—全體委員第7次會議記錄。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年6月11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第二屆)—全體委員第11次會議記錄。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年12月15日)。「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及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書寫之研究」咨詢會議記錄。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年3 月3日)。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歷史科教科書編審及領綱委員三方座談會議記錄。file:///Users/edna/Downloads/1080303%20(1).pdf,2023年1月3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年3月9日)。108年度課審會「審議大會」第7次會 議記錄。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年9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社會領域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課程手冊。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063/%E7%A4%BE%E6%9C%83%E9%A0%98%E5%9F%9F%E8%AA%B2%E7%A8%8B%E6%89%8B%E5%86%8A%E5%AE%9A%E7%A8%BF(%E5%9C%8B%E6%95%99%E9%99%A2).pdf,2023年1月3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研究中心(2021年12月21日)。審定本教科書送審文件檢附數量。教研書字第1101401769號。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2013年12月9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研究工作計劃第13次會議記錄。
    國教教育研究院(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議題融入說明手冊。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027/%E8%AD%B0%E9%A1%8C%E8%9E%8D%E5%85%A5%E8%AA%AA%E6%98%8E%E6%89%8B%E5%86%8A(%E5%AE%9A%E7%A8%BF%E7%89%88).pdf,2023年1月3日。
    陳伯軒(2021)。知識、技藝與身體美學: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析論。台北:元 華文創。 
    陳惠美(2022)。排灣族文化本位教科書教學轉化之研究-以米靈案國民小學為 例(博士論 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陳淑華(2007)。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族群文化教育之內容分析(碩士 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臺南市。
    陳思尹(2012)。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議題之分析-後殖民論述觀點(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束真(2006)。多元文化論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台灣 史教科書中 有關原住民的論述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 系在職進修,臺北市。
    陳竹上(2010)。當部落與國家相遇-由文化福利權觀點檢視我國原住民保留地 政策於司法體系中之現況與展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案,計劃編 號:PF9907-6940。
    陳伯璋(1998)。原住民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2), 1-14。
    陳枝烈(2008)。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慧先(2016)。「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1930-1960s)(博士論文 未出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臺北市。
    陳茂泰、孫大川(1994)。台灣原住民族族群語分佈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
    張守仁(2002)。原住民學校「族群認同」課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復興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如慧(2020)。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的教材編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3),34-37。
    張建成(2016)。由教科書內容看臺灣教育社會學學科架構的發展。教育研究集刊,62:4,113-153。
    張恩銘(2008)。現行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關於原住民內容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張鴻邦(2015)。傳播研究本土化之另類思考—原住民知識作為台灣原住民族 傳播研究倫理及取徑。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3),75-105。
    莊明貞、潘志煌(2012)。從多元文化觀點論教科書研究的發展趨勢。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新北市。
    許木柱(1991)。台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
    許佩賢(2005)。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碩士 論文未出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臺北市。
    許俊雅(2011)。臺灣文學中的烏來書寫,低眉集:臺灣文學∕翻譯、遊記與書評(319頁),新北市:新銳文創出版。
    許添明、張熒書(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財務規劃的虛與實。教育 科學研究期刊,59(1),69-100。
    許誌庭(2000)。課程內容篩選的階級權力及其影響性—以原住民的教育困境 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17),16-33。
    童信智(2007)。臺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研究—以原住民族文學為素材分析(1980、90年代)(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智蘋(200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教科書中免除族群偏見之知覺與實 踐研究-以一所原住民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新竹市。
    黃秉誠(2008)。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和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環境價值」之內 容分析(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光雄、簡茂發(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229-254。
    黃秀仍(2005)。荷據時代臺灣原住民語言政策及教育。遠東學報,22(1),49-55。
    黃冠盈(2001)。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黃珮華(2002)。原住民部落文化融入在地學校課程—以蘭嶼鄉東清國小為例。載於慈濟大學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原住民學校教育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4-31),花蓮市。
    黃偉翔(2017)。民間出版冷門領域教科書意願小職校群科中心將協助編撰。https://www.tvet3.info/rare-textbook/,2023年1月3日。
    黃智慧(2003)。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新思路(1-62頁)。臺北:南天書局。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 (Vol. 4)。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譯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統整相關問題研究。教育研究資訊,7(5), 60-81。
    黃毓超、董克景(2019)。由他者到主體的轉型路徑:反思原住民族研究與原住 民族主義的追尋-由他者到主體的轉型路徑:反思台灣原住民族傳播研究與實 踐計畫報告。科技部計畫,計畫編號:MOST107-2420-H259-009-MY3 。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2820888,2023年1月3日。
    董保城(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出版社。
    董保城 (2016)。課程綱要資訊公開與正當行政程序之探討。法令月刊,67(9), 25-52。
    彭致翎、黃欣柔 & 藍順德(2015)。從多元到寡占:教科書市場的挑戰與因應。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1-5。
    楊秀菁、李台元(201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及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書寫之研 究。計劃編號:NAER-107-12-A-2-09-00-1-14。
    楊南郡譯(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楊智穎(2014)。書評:小學教科書發展史—小學教科書紙上博物館。教科書 研究,7(2),137-144。
    楊政賢(2020)。由他者到主體的轉型路徑:反思原住民族研究與原住民族主義 的追尋-國家論述與原住民族主義—臺灣「國家原住民族博物館」的當代建構 與文化政治。科技部計畫案,計畫編號:MOST107-2420-H259-007-MY3 。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2820955,2023年1月3日。
    楊欣儒(2016)。發展以地方為基礎之布農族教科書-以專題導向課程為例(碩 士論文)。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臺中市。
    廖家慶(2020)。淺談幼兒園中的多元文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156-160。
    廖明潔(200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形象研究(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管中祥(2012)。如何解讀媒體?—打開媒體的神秘面。 http://citizen.thu.edu.tw/down/files/1002/20120307ppt.pdf,2023年1月3日。
    蔡宜倩(2006)。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之原住民 族群內容(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 系,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2020)。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簡介。https://knowlegd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22D6C3ED637DD0E0&sms=EA52ACA1EE5C7771&s=A51986959D39F01E,2023年1月3日。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2016)。臺灣原住民——西拉雅族。https://web.tainan.gov.tw/nation/News_Content.aspx?n=934&s=5752,2023年1月3日。
    臺灣大學教務處師資培育中心(2008)。98高中課程綱要全方位解讀演習手冊 (二)—各科修訂普通高中課程綱要修訂理念與特色(108頁)。
    課程審議委員會(2017)。「國民小學分組」第三次會議。2017年1月8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銘娟(2008)。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族群內容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臺北市。
    劉美慧、洪麗卿(2018)。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多元文化議題之分析。教科書研究,11(2),1-25。
    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2016)。多元文化教育(第四版)。台北:高等教育。
    劉家駒(2003)。清史拼圖(35–58頁)。台北: 遠流出版社。 ISBN 957-32-4824-7。
    劉義棠(1969)。中國邊疆民族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11月初版,頁七。
    歐用生(2006)。課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學富。
    歐用生、黃嘉雄、白亦方(2009)。基礎教育課程制定機制及其過程之研究。臺 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潘文忠(2020)。中華民國原住民族教育年鑒1945~2018。教育部。https://indigenous.moe.gov.tw/Files/2020061205335906,2023年1月3日。
    蔡友月(2017)。成為「邵族人」:基因科學與原住民正名的認同政治。臺灣社會學刊,62, 113-175。
    憲法法庭(2022a)。111年憲判字第17號【西拉雅族原住民身分案】(2022年10 月28日)。
    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38&id=310021,2023年1月3日。
    憲法法庭(2022b)。111年憲判字第4號【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之原 住民身分案】(2022年4月1日)。
    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38&id=309908,2023年1月3日。
    翰林書局(2017年4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一冊(七上,第五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17年8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二冊(七下,第四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18年3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三冊(四上,第四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18年3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三冊(八上,第四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18年9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八下,第四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19年10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六冊(九下,第四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19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八冊(六下,第三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19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四冊(四下,第四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19年4月),9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九上,第四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19年8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冊(三上,第五版)。 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19年8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五冊(五上,第四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20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二冊(三下,第五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20年2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六冊(五下,第四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20年8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三冊(八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21年2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八下,初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21年8月),10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一冊(三上,初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21年8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一冊(七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21年8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九上,初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21年8月),97課綱·國民小學社會第七冊(六上,第四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22年2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二冊(七下)。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書局(2022年2月),107課綱·國民中學社會第六冊(九下,初版)。臺南: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翰林雲端學院(2022)。高中公民與社會——媒體再現。https://www.ehanlin.com.tw/app/keyword/高中/公民與社會/媒體再現.html, 2023年1月3日。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社。
    謝若蘭(2021)。原住民族日對正名運動的啟發。遠景論壇No.65。https://www.pf.org.tw/article-pfen-2076-7314,2023年1月3日。
    謝芬綿(2009)。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及「社會領域」教科書內容分析:以 視覺文化取向之社會議題為例(碩士論文)。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
    藍順德(2005)。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形態: 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華騰。
    顏國樑(1997)。原住民鄉土教學實施現況及展望。原住民教育季刊,(6), 21-28。
    譚光鼎(1997)。族群關係與學校課程,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頁165-195。
    譚光鼎 (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臺北市:師大書苑。
    譚光鼎(2008)。被扭曲的他者:教科書中原住民偏見的檢討。課程與教學,11(4),27-49。

    二、外文部分
    陳偉智(2019)。< 書評> 脱植民の民族誌の可能性 中村平『植民暴力の記 憶と日本人: 台湾高地先住民と脱植民の運動』。日本学報,38,140-151。
    Banks, J. A. (1993). The canon debat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2(5), 4-14.
    Banks, J. A. (2003). Teaching literacy for social justice and global citizenship. Language Arts, 81(1), 18.
    Banks, J. A. (2006). Ra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 The selected works of James A. Banks. London: Routledge.
    Banks, J. A.(2007).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In J. A. Banks & C. A.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6th ed.) 247-270. Boston: Allvn and Bacon.
    Banks, J. A. (2009).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thnic studies. New York, NY: Allyn & Bacon.
    Banks, J. A. (2020). Diversity,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civic education: Selected essays. Routledge.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201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John Wiley & Sons.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The Free Press, Glencoe, 1952, No. 37.
    Bishop, R.,Glynn, T.(2003). Culture counts: Changing pow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New York, NY: Zed Books.
    Campbell, C. P. (1995). Race, Myth and the News. Thousand Oaks: Sage.
    Cohn, E., & Geske, T. (1990).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159-210.
    Foucault, M. (1977). Panopticism, Visual Culture: the Reader. Sage. (pp.61-71)
    Freire, P. (1970a /1993).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Freier, P. (2001). Redagogy of freedom: Ethics, democrary, and civic courage. New York, NY: Rowman & Littlefied.
    Freire, P. (2005).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M. Bergman Ramos, Trans.). New York, NY: The Continuum.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0).
    Freier, P. (2012). Pedagor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NY: Continuum.
    Garrett, H. J. (2019). Why does fake news work? On the psychosocial dynamics of learning, belief, and citizenship. Unpacking fake news: An educator’s guide to navigating the media with students, 15-29.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content analysis).
    Kelly, P. (2020). Education Books: Athletics and Higher Ed, Supervising School Principals, Activist-oriented Teaching -And a Conversation with James Banks on His New Book of Essays. UW News.
    Kuepers, J. J. A. M. (1978). The Dutch Reformed Church in Formosa: 1627-1662; mission in a colonial context. Neue Zeitschrift für Missionswissenschaft/Schriftenreihe, 27.
    Lee, O.,Luykx, A.(2006).Science education and student diversity: Synthesis and research agenda.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CTR (2022). Reconcil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National Centre for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6). Preparing our youth for a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world: The OECD 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Global-competency-for-an-inclusive-world.pdf
    Powell, R. R.,Garcia, J.(1985).The portrayal of minorities and women in selected elementary science ser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 519-533.
    Rubis, J. M., & Theriault, N. (2020). Concealing protocols: Conservation, Indigenous survivance, and the dilemmas of visibility.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21(7), 962-984.
    Schugurensky, D. (1998). The legacy of Paulo Freire: A critical review of his... Convergence, 31(1/2), 12p.
    Sleeter, C. E., & Grant, C. A. (2007).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6th ed.). New York, NY: Wiley.
    Tiedt, P. L., & Tiedt, I. M. (1995).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4 ed.). Boston: Allyn & Bacon.
    Timberg, B., & Himmelstein, H. (1989). Television Commercials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Everyday Life: A Follow-Up To Himmelstein`s Production Study of the Kodak`America`Commercial. Journal of Film and Video, 67-79.
    Torres, M., & Mercado, M. (2007). The need for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in teacher education core curricula. In D.Macedo & S. Steinberg (Eds.), Media literacy: A reader (pp. 537-558). New York, NY: Peter Lang.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05).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textbooks and learning materials. https://inee.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UNESCO-Comprehensive_Strategy_for_Textbooks_2005.pdf
    Vavrus, M. (2008).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In 21stcentury Education: A Reference Handbook, edited by T. L. Good, 49–57. Vol. 2. Thousand Oaks, CA: Sage.
    Vavrus, M. (2021). ‘Diversity,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civic education: selected essays, by James Albert Banks,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20, 221 pp.
    Vizenor, Gerald Robert (2009). Native Liberty: Natural Reason and Cultural Survance. Lincl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1051525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252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52001.pdf4288KbAdobe PDF2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